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定海区1212的学习专帖 [复制链接]

1#
我觉得科学思维是一个很广泛的词汇,也很难去界定它。于是百度百科了一下“科学思维”。它对“科学思维”的解释如下:科学思维,也叫科学逻辑,即形成并运用于科学认识活动、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方式与途径的理论体系;它是真理在认识的统一过程中,对各种科学的思维方法的有机整合,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
如果从这一角度来看,贾欣老师说的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等等这些方式都可以被理解为科学逻辑,在课堂的每一环节中都无时无刻不在应用。不仅仅是在科学课上,语文、数学等学科也都在无时无刻地进行各种思维的转换。
那么,我们的“科学思维”要有意义和价值就应该被理解为“科学课”+“”思维“,建立起具有科学课特点的思维方式。何为科学课特点呢?我觉得科学课的内容主要是自然科学即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形态、性质和运动规律。所以在科学课中我们要关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我们要以培养科学家的角度来培养我们的学生。按这种理解,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所说的求证意识、探究式教学等应该都属于这个范畴。
这是否意味着提“科学思维”是一件老生常谈的事呢?我觉得之所以要提它,是因为这是科学课的灵魂所在,以前常谈的理念、常说的教学方式中最最应该被重视的就是“科学思维”。有时候在常态课中我们为了探究而探究,为了活动而活动,这些做法都是本末倒置的。抓住“科学思维”这一精髓,调动起学生的“科学思维”,我想这才是意义之所在。
分享 转发
TOP
2#

我觉得科学思维和哲学思维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是一个人对世界的看法,每个人都要具备。
TOP
3#

有想法,能记录,就是好现象。
TOP
4#

回复 2楼挪威森林的帖子

以前很多的物理学家都是哲学家,说明这两个学科还是有一些异曲同工之处
TOP
5#

回复 3楼影随心动的帖子

谢谢老师的鼓励哦(´-ω-`)
TOP
6#

充分利用科学课独特的学科特点,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值得思考。
TOP
7#

回复 6楼冬天的太阳的帖子

有时候想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模式。怎样的才是科学思维也不好说。研究科学问题的一般思维应该是科学思维,如果是另辟蹊径也是。所以我在想只要促进了他们对科学问题的思考,应该就是促进了他们的科学思维
TOP
8#

2020年12月3日,定海区举行了一次“渗透STEM教学理念,激活学生研讨交流”为主题的研修活动,很荣幸又有机会能够聆听4节精心准备的课堂,很开心能够再次倾听同事们关于STEM理念和课堂研讨交流环节的一些点子分享。
4堂课分别是钟卓巧老师执教的《弹簧测力计》屠琴老师执教的《运动的小车》、洪松老师执教的《运动和摩擦力》以及滕静兵老师执教的《测量降水量》。在整个听课环节中我对研讨交流环节进行了侧重观察。我发现4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很注重交流过程。以下为我的今日收获。
第一点:重视问题的促进作用。 “你是怎样得出结论的?”“从哪些数据来分析得到?”“如何取值?”“跟他们小组的取值方法一样嘛?”你有什么发现?“”你有什么疑问?“”你们是怎么设置实验的?“以上四位老师通过这些提问,让交流真正成为了学生思维碰撞的平台,促进了学生的思考和思维。在教学设计中我觉得应该要将问题设置的更细致、更具体、更有推动性,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第二点:在交流过程中,钟卓巧老师利用照片再现了学生的实验过程。这种方式让学生在交流时有了图片支撑,能够更具体和高效。交流一定要具体、形象。生动,我觉得离不开载体,图片、视频、演示等等都让交流变得可视、可听、可操作、可再现,降低了学生交流时的困难,提高了交流的效率。
第三点:我们要认真对待特殊数据。科学课中结论的得出往往需要数据的支撑。在课堂中我们往往过于简单的就早早得出结论。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特殊数据的重要性。它有时候可以帮助我们监控实验的操作过程,能够让我们及时的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在发现特殊数据、分析出现原因的过程中也进一步的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TOP
9#

反思比第一次好多了。反思要达到这样的效果:不仅知道这节课可以这样操作,还知道同类课也可以这样去操作。
TOP
10#

另外,你的两个帖子可以合并成一个。
TOP
11#

回复 9楼红桦林的帖子

好的
TOP
12#

    2021年1月6日,在白泉中心小学举行了“定海区小学科学期末复习研讨活动”。在这个时间点举行这样一场活动真的是一场及时雨,为我的期末复习保驾护航。
    本次活动共展示了三节精品优质复习课。王卓梅老师的《呼吸与消化》、王文斌老师的《运动和力》和周涵谦老师的《声音》。这三节课的呈现方式很多样,有根据学生学情采用由扶到放的教学设计、有小组合作的自主复习、有重难点实验的再次呈现,有精心设计的作业等等。这些都让我意识到复习课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再单一枯燥。
另外三节课都很关注学生思维的参与,在教学过程中都利用思维导图这种形式来建构学生自己的思维图式,这一点让我受益匪浅。对比自己的复习课:主要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再配合上大块大块的板书。自己的这种形式只是教师的思维呈现并没有学生思维的参与。
    除此之外,我觉得复习应该要有重难点的突破。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复习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实验的简单回顾、精准的习题设计等方式来达成这个目的。另外我觉得在习题设计方面如何做到精准也是需要我们积极探索的。课堂中周老师还利用了希沃软件中的习题讲解功能来讲解习题。通过软件来校对答案的这种方式也是非常生动,学生非常喜欢。科技在发展,我们的科学复习课也要跟上潮流。
TOP
13#

我觉得科学思维是一个很广泛的词汇,也很难去界定它。于是百度百科了一下“科学思维”。它对“科学思维”的解释如下:科学思维,也叫科学逻辑,即形成并运用于科学认识活动、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方式与途径的理论体系;它是真理在认识的统一过程中,对各种科学的思维方法的有机整合,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
如果从这一角度来看,贾欣老师说的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等等这些方式都可以被理解为科学逻辑,在课
1212 发表于 2020/11/21 17:20:03
在常态课中抓住“科学思维”,调动起学生的“科学思维”,才是意义之所在
TOP
14#

我觉得科学思维是一个很广泛的词汇,也很难去界定它。于是百度百科了一下“科学思维”。它对“科学思维”的解释如下:科学思维,也叫科学逻辑,即形成并运用于科学认识活动、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方式与途径的理论体系;它是真理在认识的统一过程中,对各种科学的思维方法的有机整合,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
如果从这一角度来看,贾欣老师说的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等等这些方式都可以被理解为科学逻辑,在课
1212 发表于 2020/11/21 17:20:03
科学思维是科学课的灵魂,总结地精准
TOP
15#

回复 7楼1212的帖子

复习课一直我平时教学的软肋,这次的活动也让我对复习课有了很多新的启发。
TOP
16#

回复 15楼屠琴的帖子

一起努力鸭
TOP
17#

2021年1月15日,新年第一次的每月研修由朱颂伟老师主讲,主讲的题目是“低年级游考乐考的探索实践”。游考乐考的这种评价形式在低段中非常流行,低段的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形式。我们科学学科的期末评价如果也采用类似的这种形式,我想效果应该会比较好。

现在正好是期末时间,我们学校也将要进行帝都但期末的游考乐考。但观察了学校的游考乐考文件,它的主要内容涉及语数、音乐、体育等,并没有涉及到科学相关内容。可能是因为低段科学才实施了四年,因此相关内容还没有融入,但是其中有些内容是可以和科学挂钩的如“观察物体我擅长”。因此,朱老师提到的学校层面整体设计,相关内容的融合是很有必要的。而且学科的融合,能更加逼近真实的问题情景,貌似也可以融入一些stem的教学理念,我觉得这也是游考乐考的大势所趋。科学教师也要积极融入学校游考乐考中来。

另外如何有效地尽可能多方面的测出学生的真实水平,我觉得还得花更多的功夫去仔细研究。每个游考乐考的考评目标应该仔细思考,评价的内容应该是可观察的,有具体的评价观察点。另外个人觉得评价不应该只是打星等形式。评价的目标并不是分出优胜劣汰,给出最中肯的具体的评价,如优点的鼓励、建设性的建议等,这才能真正做到以评价促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这一块我觉得也是目前游考乐考还需继续努力的地方。

因此我觉得游考乐考并不是简单的很多学科加在一起,而更需要一个专业的团队去探索和引领。

TOP
18#

《基于逻辑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读后感



《基于逻辑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这本书从逻辑角度详细介绍了思维、思维过程、科学概念等专业性极强的相关理论知识,另外这是一本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针对小学科学教师业务能力提升的较好的书籍,在理论的介绍过程中穿插着我们一线教师熟悉的各种教学案例。通过阅读,我发现自己在平常教学中也可以像书籍中介绍的那样从逻辑角度来看待每一节课的结构或教学设计。


我想万事开头难,刚开始从逻辑角度来分析教学设计确实是一件比较难的事。细细思考我觉得是否可以从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呢?教学目标中包含了科学概念、科学判断。科学概念即在科学认识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科学判断就是科学概念之间关系的断定。小学科学教学目标中的科学知识等就是科学判断的一些表现形式。通过分析科学判断,可以对它们进行分类:实指定义、列举定义、规定性词语定义、性质定义、发生定义、功用定义。


不同的科学判断具有自己特有的逻辑思维,因此我想在分析了科学目标中科学判断的特点后我们可以依据各自特点进行科学教学设计。如科学判断“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从分类上看是属于发生定义,自然我们要从声音产生的来源着手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多设计一些典型的声音发生活动来充实学生对声音产生的理解。另外最终要得出这一结论还需学生自己的推理,这就涉及到逻辑思维方法的应用。


逻辑思维方法主要分为三种: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关注科学判断的逻辑思维方法,并在教学中应用它,也让学生习得一些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如刚才的科学判断“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就可以从归纳推理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设计。1.橡皮筋振动时产生声音。2.尺子振动时产生振动。3.鼓面振动时产生声音。4.音叉振动时产生声音。从1、2、3、4发现共同特征两个。一个是振动。一个是产生声音。因此可以进行由特殊到一半的推理,即归纳推理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直接从实验得出结论,其实很多情况下,我们都在时不时的应用各种逻辑思维而不自知。一些优等生对一些思维方法的运用也是不知不觉中,一点就通。但对于一些资质较差的学生我想具体的呈现思维方法也是有一些必要性的。

TOP
19#

       2021年3月17日,定海区第十九届“教研之春”暨小学科学新教材培训于舟嵊小学顺利开展。活动主要分为三个流程:四年级下册单元教材解读、四年级观摩课展示和特级教师讲座。一天的学习紧张又充实,活动安排也是形式多样、内容饱满,让我们受益匪浅。


丁红霞名师的《电路》单元解读、王文斌名师的《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解读和王燕萍名师的《岩石与土壤》单元解读为我们四年级授课教师带来了一些实在有用的教学经验分享。

最近自己也是正在上《电路》单元,在提前准备《电路出故障了》这一课材料时自己也是非常烦恼。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些不同故障电路时,就要将原来完好的器材刻意认为破坏。最苦恼的就是后期整理的时候,我还得一个个检查哪些电路是已经被破坏的,非常的麻烦。丁老师介绍的做标记方法就着实帮我解决了这一个问题,下次再遇到这一课时,我相信自己在材料准备上肯定会事半功倍。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解读中,王文斌名师介绍了凤仙花植物的播种时间,各个生长节点的大致时间,让我在单元种植环节中对相应的时间做到心中有素,不会因为自己一个人教一个段而觉得孤军奋战。另外槭树果实和苍耳果实的体验活动也让我感受了学生操作的乐趣,同时也觉得在实际制作模型时并不是像自己预想的那么简单和容易。

《岩石与土壤》单元历来是自己的薄弱单元,自己也总是边学边教,尽力的不误人子弟。在王燕萍名师安排的《岩石的组成》活动体验中,确实发现对观察到的颜色以及光泽的描述上确实很难,更别提对学生而言。王燕萍名师通过借助专业的书籍查找,给了我们更科学的描述。突然觉得真的不仅仅需要给学生推荐书籍来了解岩石和矿物,我们教师也需要专业的书籍来引领。通过专业书籍的介绍,填充自己的短板,才能逐步成长。

两堂展示课也是精彩纷呈。沈梦薇老师的《里面是怎样连接的》一课,思路清晰,层层递进,整堂课凸显学生的自主性,并舍得在难点上花时间,非常注重学生的交流研讨。这些都是值得我学习的。另外透明接线盒的运用也是很精彩,关注到了学生的认知起点,不仅回顾了前一节的内容,强调了检测的步骤,也为新知识进行了一个很好的铺垫。王卓梅名师的《比较不同的土壤》一课更是一气呵成。最精彩的莫过于具有舟山特色、首位呼应的情景布置。以朱家尖西瓜为本课的载体,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也让学生认识到土壤与植物的密切关系。

活动的最后,特级教师袁优红给我们进行了一个讲座培训。从多方面来谈“学习进阶”视域与小学科学课堂学习“效能”之间的关系。并且理论结合实际,将活动中的两节展示课案例融合其中。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学习进阶视域下提升课堂学习效能的一些具体操作途径。

每年一次的教研之春总会在春天这个播种的季节及时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营养的灌溉,让我们成长在教研促教学的道路之上。感恩!

TOP
20#

    2021年3月15日,聆听了娄老师关于“大概念”的专业讲座。听了娄老师的讲座让我对大概念有了崭新的理解。第一次听到“大概念”这个词还是在自己大学时候,当时的贺老师给我们提到了美国课标下的大概念。但由于当时自己还处于对专业的认识还是非常匮乏的状态,仅仅只是听听过,也不清楚其中蕴含的道理。

    听了娄老师的讲座。我认识到了科学概念都是在科学领域中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学科内容。在小学科学主要围绕10个科学概念展开。我们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应围绕大概念展开。大概念是不容易变化的,几乎都是科学真理,至少目前是科学界公认的真理。大概念也应该是各专家组制定的各个版本教材的重要依据。虽然不同的教材具体内容有所区别,但大概念都应当是相同的。对于我们教师而言,也应当从大概念着手,去思考自己的教学。教学方式、途径有很多,但目的都是相同的。

    大概念的实现也让我想到了学习进阶。同一个大概念下面蕴含着很多的子概念,并且根据不同的层次也将相关内容分布在不同的年级。教材这样的设计也是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的相关体系,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对大概念的理解。在一线教学过程中,会发现不同班级的学生有时候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另外同个地区城乡之间学生的水平也差距巨大。我们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需要关注学生的已有认知来确定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也最好体现分层,可以有level1、level2、level3的体现。我想只有在切合学生实际水平、了解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对大概念的理解,才能更好的让学生的知识变得灵活生动。这也是真正大概念教学的意义所在。

TOP
21#

我觉得科学思维是一个很广泛的词汇,也很难去界定它。于是百度百科了一下“科学思维”。它对“科学思维”的解释如下:科学思维,也叫科学逻辑,即形成并运用于科学认识活动、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方式与途径的理论体系;它是真理在认识的统一过程中,对各种科学的思维方法的有机整合,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
如果从这一角度来看,贾欣老师说的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等等这些方式都可以被理解为科学逻辑,在课
1212 发表于 2020/11/21 17:20:03
我们的“科学思维”要有意义和价值就应该被理解为“科学课”+“”思维“,建立起具有科学课特点的思维方式
TOP
22#

我觉得科学思维是一个很广泛的词汇,也很难去界定它。于是百度百科了一下“科学思维”。它对“科学思维”的解释如下:科学思维,也叫科学逻辑,即形成并运用于科学认识活动、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方式与途径的理论体系;它是真理在认识的统一过程中,对各种科学的思维方法的有机整合,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
如果从这一角度来看,贾欣老师说的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等等这些方式都可以被理解为科学逻辑,在课
1212 发表于 2020/11/21 17:20:03
像培养科学家一样培养我们的孩子们
TOP
23#

我觉得科学思维是一个很广泛的词汇,也很难去界定它。于是百度百科了一下“科学思维”。它对“科学思维”的解释如下:科学思维,也叫科学逻辑,即形成并运用于科学认识活动、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方式与途径的理论体系;它是真理在认识的统一过程中,对各种科学的思维方法的有机整合,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
如果从这一角度来看,贾欣老师说的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等等这些方式都可以被理解为科学逻辑,在课
1212 发表于 2020/11/21 17:20:03
文中有好多良言值得我们去思考,读后受益匪浅
TOP
24#

2020年12月3日,定海区举行了一次“渗透STEM教学理念,激活学生研讨交流”为主题的研修活动,很荣幸又有机会能够聆听4节精心准备的课堂,很开心能够再次倾听同事们关于STEM理念和课堂研讨交流环节的一些点子分享。
4堂课分别是钟卓巧老师执教的《弹簧测力计》屠琴老师执教的《运动的小车》、洪松老师执教的《运动和摩擦力》以及滕静兵老师执教的《测量降水量》。在整个听课环节中我对研讨交流环节进行了侧重观察
1212 发表于 2020/12/3 17:15:50
着重观察课堂中的某一个环节或某一个点,并和自己的课堂展开比较,能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水平
TOP
25#

2020年12月3日,定海区举行了一次“渗透STEM教学理念,激活学生研讨交流”为主题的研修活动,很荣幸又有机会能够聆听4节精心准备的课堂,很开心能够再次倾听同事们关于STEM理念和课堂研讨交流环节的一些点子分享。
4堂课分别是钟卓巧老师执教的《弹簧测力计》屠琴老师执教的《运动的小车》、洪松老师执教的《运动和摩擦力》以及滕静兵老师执教的《测量降水量》。在整个听课环节中我对研讨交流环节进行了侧重观察
1212 发表于 2020/12/3 17:15:50
大力点赞这样的观课方式,学习的榜样
TOP
26#

2020年12月3日,定海区举行了一次“渗透STEM教学理念,激活学生研讨交流”为主题的研修活动,很荣幸又有机会能够聆听4节精心准备的课堂,很开心能够再次倾听同事们关于STEM理念和课堂研讨交流环节的一些点子分享。
4堂课分别是钟卓巧老师执教的《弹簧测力计》屠琴老师执教的《运动的小车》、洪松老师执教的《运动和摩擦力》以及滕静兵老师执教的《测量降水量》。在整个听课环节中我对研讨交流环节进行了侧重观察
1212 发表于 2020/12/3 17:15:50
深有感触,利用照片再现学生的实验过程,有了图片支撑学生交流时就能更深入,思维碰撞就能更激烈
TOP
27#

2020年12月3日,定海区举行了一次“渗透STEM教学理念,激活学生研讨交流”为主题的研修活动,很荣幸又有机会能够聆听4节精心准备的课堂,很开心能够再次倾听同事们关于STEM理念和课堂研讨交流环节的一些点子分享。
4堂课分别是钟卓巧老师执教的《弹簧测力计》屠琴老师执教的《运动的小车》、洪松老师执教的《运动和摩擦力》以及滕静兵老师执教的《测量降水量》。在整个听课环节中我对研讨交流环节进行了侧重观察
1212 发表于 2020/12/3 17:15:50
特殊数据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意想不到的教育精彩
TOP
28#

    2021年1月6日,在白泉中心小学举行了“定海区小学科学期末复习研讨活动”。在这个时间点举行这样一场活动真的是一场及时雨,为我的期末复习保驾护航。
    本次活动共展示了三节精品优质复习课。王卓梅老师的《呼吸与消化》、王文斌老师的《运动和力》和周涵谦老师的《声音》。这三节课的呈现方式很多样,有根据学生学情采用由扶到放的教学设计、有小组合作的自主复习、有重难点实验的再次呈
1212 发表于 2021/1/8 8:32:26

复习课比新课更难教学,参考的资料少之甚少,精品优质复习课的背后有老师们的超多汗水和智慧
最后编辑小卫 最后编辑于 2021-03-21 10:46:23
TOP
29#

       2021年3月17日,定海区第十九届“教研之春”暨小学科学新教材培训于舟嵊小学顺利开展。活动主要分为三个流程:四年级下册单元教材解读、四年级观摩课展示和特级教师讲座。一天的学习紧张又充实,活动安排也是形式多样、内容饱满,让我们受益匪浅。


丁红霞名师的《电路》单元解读、王文斌
1212 发表于 2021/3/18 9:03:22

培训内容丰富,必定干货满满
TOP
30#

    2021年3月15日,聆听了娄老师关于“大概念”的专业讲座。听了娄老师的讲座让我对大概念有了崭新的理解。第一次听到“大概念”这个词还是在自己大学时候,当时的贺老师给我们提到了美国课标下的大概念。但由于当时自己还处于对专业的认识还是非常匮乏的状态,仅仅只是听听过,也不清楚其中蕴含的道理。

[size=
1212 发表于 2021/3/20 20:59:30

趋向“大概念”的教学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