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区2020学年共同体郑黄伟专贴 [复制链接]

1#
学年目标:
1.坚持小学科学教学论坛的学习;

2.坚持每月研修学习;

3.积极思考教学,争取每学期撰写文章1篇;

主要措施:

1.积极参与活动交流;

2.及时总结、反思;
分享 转发
TOP
2#

恭喜郑老师开贴啦!!!!!恭喜我们的队伍越来越大!
TOP
3#

回复 1楼郑黄伟的帖子

开贴成功。上次的表格找到了吗?
TOP
4#

欢迎黄老师开帖,新学年给自己定好目标,并积极落实再行动中,努力让自己优秀起来!
TOP
5#

欢迎新开贴的郑老师,一起努力
TOP
6#

还请大家多指导、引导。
TOP
7#

昨天,听了张老师和陶老师两节课,见识多了点、眼界又大了点。两位老师课前一定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他们的板书设计都是这么的有个性,张老师的是一幅半人体图画,随着课堂的深入,逐步增加相关器官,最后完成一幅完整的呼吸器官图;陶老师的板书就更有新意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立体板书,原来做实验的器材也可以放在黑板上,相信学生也会觉得很新奇,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兴趣。张老师的课堂上,运用新设备,把孩子呼吸的声录下来、放出来,比前面用听筒效果更好,由点到面(是不是录的人可以有个两三个)。两节课中都有丰富的活动、使孩子们在活动中探索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两位老师在引导中细心、到位,把课堂推向高潮。
TOP
8#

昨天,听了张老师和陶老师两节课,见识多了点、眼界又大了点。两位老师课前一定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他们的板书设计都是这么的有个性,张老师的是一幅半人体图画,随着课堂的深入,逐步增加相关器官,最后完成一幅完整的呼吸器官图;陶老师的板书就更有新意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立体板书,原来做实验的器材也可以放在黑板上,相信学生也会觉得很新奇,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兴趣。张老师的课堂上,运用新设备,把孩子呼吸的声录下来、放
郑黄伟 发表于 2020/10/29 23:08:19
立体板书,把做实验的器材放在黑板上,的确很新奇,有没有照片共享
TOP
9#

昨天,听了张老师和陶老师两节课,见识多了点、眼界又大了点。两位老师课前一定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他们的板书设计都是这么的有个性,张老师的是一幅半人体图画,随着课堂的深入,逐步增加相关器官,最后完成一幅完整的呼吸器官图;陶老师的板书就更有新意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立体板书,原来做实验的器材也可以放在黑板上,相信学生也会觉得很新奇,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兴趣。张老师的课堂上,运用新设备,把孩子呼吸的声录下来、放
郑黄伟 发表于 2020/10/29 23:08:19
虽然没有去现场观摩,但从郑兄的评论中可以感受到这是两节非常成功的课
TOP
10#

昨天晚上听了大咖讲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在学校里与同事空闲时也在一起探讨,今年参加了市赛、省赛,感觉高大上的人工智能我们也可以借助现成的资源进行有计划地开展,希望今后人工智能能在课堂上全面开展!加油!
TOP
11#

这两星期一直忙,心浮气躁,今天空点了,定个看书打卡吧!杜威的《我们如何思考》今天第一天,看了第一章什么是思维的一、二两部分。知道了思维是连贯有序的,有好几项组成,其目的是在于获取信念(知识、事实、真理)。思考是对一个信念与假定知识进行积极、执着、用心地考虑它所依据的根据是否成立,若成立,还要考虑导致的结论。看后,按书上的标准,我想的有多少是思维呢?好像很少!因为最多也就是推测一下,没了后半段。书上说的思维,感觉像我们科学中的验证性实验,先观察,再推测,然后寻找证据,得出一个结论。
TOP
12#

两个星期一直忙,心浮气躁。今天空点,定个看书打卡吧!杜威的《我们如何思考》。今天第一天,看了第一章中的一二两块内容,学习来思维的四种定义,从广义到狭义。我们需要的是狭义的一种,是具有教育意义的一种:用心收集证据,确信证据充足,形成信念。这一思维过程即为思考、思索。思维是连贯有序的,而不是偶然随便,它的目的在于获取信念,感觉如同我们科学课中先观察,再猜测、推测,然后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看后想想平时好像没剩下多少思维,到有不少灵光乍现、偶然的想法,只能算是广义的思维。
TOP
13#

昨天晚上听了大咖讲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在学校里与同事空闲时也在一起探讨,今年参加了市赛、省赛,感觉高大上的人工智能我们也可以借助现成的资源进行有计划地开展,希望今后人工智能能在课堂上全面开展!加油!
郑黄伟 发表于 2020/11/27 21:57:17
你们已经走得比较前沿了,有机会向你们取取经
TOP
14#

回复 12楼郑黄伟的帖子

阅读使人充实,阅读使人平静
TOP
15#

测试一下,现在发等会儿会不会不见
TOP
16#

看杜威的《我们如何思维》第三天,第一天看完打算在自己的帖里留点记录,发了两次都没成功,今天再来试试。速度很慢,才看了第一章,也没有特意细嚼慢咽,就是慢。第一章讲了“什么是思维”,本认为思维就是“想”,打开书后发觉没有错也算不上很正确。书上对“思维”由广到窄进行了四种定义,我们需要的是最窄的:形成一个信念,要用心收集证据,确信证据充足。但四种定义基本是相互交织,都会出现“想到未观察到的现象事物”,很多深沉、有价值的思维都是先由广义的思维发展,成为窄义的,有教育意义的思维。
TOP
17#

在这个纷扰复杂的时候,能够静下心看看书,确实不容易,愿郑老师给我们分享更多的读书体会。
TOP
18#

[quote]昨天晚上听了大咖讲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在学校里与同事空闲时也在一起探讨,今年参加了市赛、省赛,感觉高大上的人工智能我们也可以借助现成的资源进行有计划地开展,希望今后人工智能能在课堂上全面开展!加油!
郑黄伟 发表于 2020/11/27 21:57:17 [url=http://lt.zjxxkx.com/sh
沈银彬 发表于 2020/11/28 17:20:34
是的,现在人工智能这方面越来越重视了,而且运用的地方也挺多的。
TOP
19#

回复 18楼润羽的帖子

国家也越来越重视,这原来应该是我们的短板,现在需要追赶。
TOP
20#

两个星期一直忙,心浮气躁。今天空点,定个看书打卡吧!杜威的《我们如何思考》。今天第一天,看了第一章中的一二两块内容,学习来思维的四种定义,从广义到狭义。我们需要的是狭义的一种,是具有教育意义的一种:用心收集证据,确信证据充足,形成信念。这一思维过程即为思考、思索。思维是连贯有序的,而不是偶然随便,它的目的在于获取信念,感觉如同我们科学课中先观察,再猜测、推测,然后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看后想想平时好
郑黄伟 发表于 2020/11/27 22:52:19
能读书就意味着心已静,有思考说明你心已很静了,点个赞!
TOP
21#

昨天晚上听了大咖讲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在学校里与同事空闲时也在一起探讨,今年参加了市赛、省赛,感觉高大上的人工智能我们也可以借助现成的资源进行有计划地开展,希望今后人工智能能在课堂上全面开展!加油!
郑黄伟 发表于 2020/11/27 21:57:17

多参加活动,多记录一些,相信自己的收获会有更多的积累!加油,2020!
TOP
22#

听听心动,想想激动,怎样才能行动,接地气的讲座辅导为行动开启好篇章。
吕坚
TOP
23#

12月4日,来到风景秀丽的永和,聆听了四位同行的精彩演绎及林老师的讲座。四位老师在课前都进行了精心了准备,前面两节《书的历史》,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课堂流程、教学风格,都别具风味。余老师尽显女性温柔,让孩子在不同的材料上书写,体会其中的感受,并记录在纸上,较地让孩子们体会了纸上书写的方便、优势,最后的拓展电子书更是拓展了孩子们的空间。余老师对孩子们有争议的内容处理也很专业,如在孩子在泥上书写里,对泥的一些特点确定不了,老师并没有直接下结论,而是等全部实验完成后再回上来让孩子经过对比,找到答案。这节课中,对于实验的安排是否可以进行调节,如在泥上写时一次,后面的合起来一次,少点重复的感觉。樊老师的课还是那么大气。课前是姓氏歌导入,做一本班级姓氏书作目标,拉进了与孩子的距离,调动了孩子的情绪;樊老师对孩子的观察指导到位,为后面的观察做好了铺垫;注重人人参与,在书写时强调小组成员轮流,让每一位孩子都参与实验、有自己的感受;尊重学生为主体,整节课让孩子们做一本书,让孩子们确定书的材料,老师在帮孩子;注重知识拓展,想象力发展。
后面两节是两位陈老师的驱动小车,陈惠新老师是用气球驱动,陈琳老师是用皮筋驱动。课堂上,陈惠新老师从玩气球开始学习反冲力,然后想办法驱动小车,再探讨影响小车远近的因素。课堂上陈老师精心设计课前游戏,活跃气氛;精心准备教具,简化实验装置安装步骤,节省课堂中的宝贵时间;让孩子们离开座位心情实验、玩得开心、学得快乐;结合时事,增加爱国主义教育(可以的话再加上从月球返回的视频)。陈琳老师由魔术导入,完全吊起了孩子们的情绪,激起了强烈的探知欲;活动后直接学习“弹力”,为后面教学做好铺垫;活动人人参与,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问题设计精准,要求指向明确,如刚开始时的实验目标:装好车子,让小车动起来就可以了;关注细节,引导到位,如讲解“怎样算一圈”,尽显陈老师的细心、耐心。不过在课堂中,陈老师示范安装皮筋,花了不少时间,但现场设备,后面的学生不一定能看得清楚吧?是否可以让学生直接安装,老师下去看一看,有不会的再示范一下;在实验中,有个别小组的数据一直没有得出来,虽说是遗憾,但在科学课中应该是正常的,有成功必定有失败,教师是不是可以给予其更多的关注?
林老师从对器材的配备、使用等方面分享了经验,受益非浅。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大咖们的优点 !
TOP
24#

12月4日,来到风景秀丽的永和,聆听了四位同行的精彩演绎及林老师的讲座。四位老师在课前都进行了精心了准备,前面两节《书的历史》,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课堂流程、教学风格,都别具风味。余老师尽显女性温柔,让孩子在不同的材料上书写,体会其中的感受,并记录在纸上,较地让孩子们体会了纸上书写的方便、优势,最后的拓展电子书更是拓展了孩子们的空间。余老师对孩子们有争议的内容处理也很专业,如在孩子在泥上书写里,对泥
郑黄伟 发表于 2020/12/6 21:06:34
在这个活动中获益匪浅,收获满满。
TOP
25#

这星期上了《书的历史》这一课,学生对泥块是不是容易弯折产生了不同的见解,有的说容易弯折,有的说不容易弯折,即使与其他材料对比后也还是有不同的声音,各执一词。为什么会这样?我让有不同意见的小组把泥块进行交换观察,孩子们发现原来大家都没错,是材料的问题,有的泥块比较潮湿,就软一点,容易弯;有的泥块比较干,已经硬邦邦了,根本就弯不了!本来以为这样可以了,可还是有不同的想法,认为泥块就是不容易弯折,还做了示范,不管是潮的还是干的,弯到最后基本都断了……时间匆匆,问题还没有解决,下课铃响了,只能留到下星期解决。
课后,我在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第一是我课前对材料的准备不足,材料箱里直接拿出来就用,出现泥块干湿程度不同,出现不同的研究结果;第二是备学生不足,学生对“弯折”这个词的理解不同,侧重点不同,有重“弯”字的,轻轻一弯发现是可以的就下结论了(潮的多少都可以弯一点);侧重“折”的,直接弯到底,基本上都快断开了。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网上进行查阅,也没有很确切地说,大部份都是“弯曲,使弯曲”,只查到一条信息说“弯折”是有一定角度的。绕了一圈感觉还是在原点,但二年级是不是要追得如此呢?
下节课怎么去处理这个尾巴?我想我们是在与纸做比较,就让孩子试试:你能用泥块做纸的哪些事?(是不是又自成一课了)。从这节课中,我更深刻地认识到课前准备的重要性,要备课、备器材、备学生;对个别学生理解有歧义、困难的,课前可以通过小游戏等活动进行热身。
TOP
26#

这星期,先解释了“弯折”,感觉还是有一点点效果!
重头是神奇的纸。导入后先让学生观察放在水中的纸船(纸船已放了一定时间,吸收了水分),与新折的纸船有什么区别?(吸水了)怎样才能让纸不吸水呢?学生一时寂静,后面有人轻声说“油纸”(眼界要开阔,生活经验要丰富),学生说出后,组织学生给纸涂油测试(学生多少难控制)。后面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学生还是不错的,有一个小组想到了瓦楞纸,把纸折出瓦楞状,完成了承重挑战,其他小组也纷纷跟进。后面还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同一张纸同向瓦楞折的多承重好还是少承重好?因时间关系,我选了以上两种进行对比实验(实验前孩子们都觉得自己的厉害),当结果出来的时候,孩子们发出了尖叫,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TOP
27#

晚上的“缅甸行”,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感受了科学家的执着、奉献。
TOP
28#

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我们不求惊天动地的重大发现,只要平平凡凡的泉水积聚。
最后编辑郑黄伟 最后编辑于 2021-02-02 10:11:23
TOP
29#

自从有专用教室后很少在教室上科学课,不过上学期因排课原因就在教室了。上了一学期感觉挺麻烦,课堂上有不少活动,小组一分变得很拥挤,虽然错开排还是没什么用。这学期与其他老师调课,终于可以了。第一课带孩子去,进行了重新分组,安排了人员,强调了上课常规,不知不觉中就过了,希望新的学期有新的突破。
TOP
30#

自然常态下瓶子的瓶口朝下还是朝上里面的水珠跑得快?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