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从今天起,他才真正成了我们的班主任,但事实上从一年级起他就在教我们了。我无法忘记那一节体育课,课的内容是助跑跳远。
学校操场很小,没有沙坑,只有一张塞了稻草的麻布垫子。那天陈老师把稻草垫子搬到了校门外的土路上,又在离垫子不远处划了一道线,然后给我们做了一番讲解和示范,就让我们从土路的一端助跑起跳。
一开始,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作为总两脚起跳的我来说,也没多少在意,相反,觉得甚是热闹。但每有同学出错,陈老师都会指出纠正。渐渐地,会的同学越来越多,不会的同学越来越少,轮换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最后竟只剩下了我一人,不是两脚起跳,就是直接大踏步式地跑过垫子。
反复的指导,依然没有效果,我很沮丧,整个班级就我一个无法完成动作,有些同学都已能随心所欲地控制助跑速度,娴熟地“踩板”起跳,甚至在起跳中加上自己临时想出来的花样动作显摆着自己的高能。
这让我开始沮丧,我也学着他们的动作做,试图也能成功起跳,成功显摆自己,但事实证明不学还好,一学更加糟糕。同伴们也很想帮助我,不断地给我出谋划策,不断地教我如何完成动作,面对这七嘴八舌的意见,看着大家的好心相助,我更有一种“离群”之感,我沮丧地开始落泪。陈老师见我落泪,温和地对全班同学说:
“华东同学,因学不好跳远,出眼泪了,这说明他是一个要好的孩子,是一个上进的孩子。华东,不要急,看陈老师跳……”
这话就像秋日的凉风,一下子就驱散了我心头的沮丧,刚才挫败感一下子转化为了欣喜感。
“来,华东,跟着陈老师,一起做动作。”陈老师让我站在一侧,和他一起起跑,一起加速,一起单脚踏板起跳……
印象中,学习上的困难遇到过不少,落泪的好像就那次。但遇上难处,不该放弃,陈老师说的“要好”“上进”,我始终记在了心里。
回想自己求学经历,其实人与人之间确实存在天赋差异,我就是一个实践操作的先天不足者。记得后来我读五年级时有一堂美术课,是画一只羽毛球。羽毛球是对称图形,我努力想画得像一点,但怎么也画不成对称的模样,而羽毛球的底部与羽毛更是做不到比例协调,球的底部总是像一颗瘤子一样不是往这边歪斜,就是往那边凸起……
那天的美术作业交起后,我被美术老师叫到了办公室罚站。老师给我的评价是“很不认真”。这是我唯一一次因学习问题而被叫到办公室罚站。看着歪斜的羽毛球,看着快被我擦破的纸面,我感到那个教室改造成的办公室大得就像一个茫茫的大海……
美术、音乐,向来是我的硬伤。好不容易进了师范,发奋努力,虽有进步,比起他人,却也相差甚远。现在阳光小学的王铁青老师是我师范的同窗好友。天赋在我们俩人身上得到了充分的显现。音乐、美术、书法等实践课程,我无论怎么花时间都只能望其项背。记得一次回琴,我练了一个星期,到回琴时居然落弹了一句自己都没发现,而他,只在回琴前去练了20来分钟就弹得行云流水了。而文化理论课,我不需要开什么夜工,无论文科还是理科,甚至那些我所短板的音乐、美术的理论考,我都能考得很出色。
这真的是天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