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2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谣言粉碎机 [复制链接]

61#

少吃盐有害健康?



  • 来源:科学加

[p=null, 2, left]流言:少吃盐会对健康产生致命影响。[/p][p=null, 2, left]
[/p]

[p=null, 2, left]

[/p][p=null, 2, left]真相:这条流言引用了一篇2016年发表在《柳叶刀》上的文章。[/p][p=null, 2, left]这篇刊发在权威期刊上的文献,只是表明这项研究有一定学术价值,它能够说明什么,还需要其他研究的佐证和同行评价。事实上,这项研究一经发表,就受到了学术界同行的强烈批判。简而言之,客观引用《柳叶刀》的文献并没有问题,但在引用之后把它作为“真相”,无视业界对它的质疑,就是一种“选择性呈现信息”的行为了。[/p][p=null, 2, left]要对一个营养学的问题得出“结论”,尤其是要得出一条“饮食指南”,不能仅依据某一两项研究,而是要综合全世界科学家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剔除试验设计存在缺陷的文献,然后把所有的研究综合起来考虑。[/p][p=null, 2, left]而一个“结论”的形成需要满足很多条件,比如足够多的高质量研究,这些研究的结论总体上互相支持,对健康的影响趋势基本一致。[/p][p=null, 2, left]关于盐对健康的影响,世卫组织发布了一份46页、引用文献多达62篇的报告,全面总结了这个领域的研究。基于36项随机对照试验的数据,减盐导致收缩压平均下降3.39 mmHg(95%的置信区间为2.46-4.31 mmHg),而舒张压平均降低1.54 mmHg(95%的置信区间为0.98-2.11 mmHg。这样的数据,证据等级就非常高了。[/p][p=null, 2, left]基于这样强烈的证据,“高盐增加高血压”是一个严谨的结论。基于这些研究,世卫组织推荐的盐摄入量为成年人每天不超过2克钠(相当于5克食盐)。而中国等许多国家,设定的推荐标准要高一些,一般是成年人每天6克。[/p]
TOP
62#

饭后马上运动易得得阑尾炎?



  • 来源:科学加


[p=null, 2, left] 流言:饭后不能剧烈运动,不然食物跑到阑尾里就会发生阑尾炎。[/p]

[p=null, 2, left]真相:阑尾是位于回肠和盲肠之间一段单一开口的带状肠腔,因为肠道的不固定性,在人体内具体位置因人而异,大多数人位于右下腹,因此也就有了“转移性右下腹痛常见于阑尾炎”这种说法。但并不能单纯因为右下腹痛就判断自己发生了阑尾炎。[/p][p=null, 2, left]由于阑尾位于肠道中下段,而人们进食后,胃需要4小时以上的时间和食物单独相处,才会准许它们进入肠道被吸收,因此饭后运动导致食物进入阑尾的理论不科学。[/p][p=null, 2, left]此外,当食物从胃经过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接待”后,进入盲肠靠近阑尾时,早已不是原来的有型模样。已经变成糊状的食物,进入阑尾再阻塞肠腔的可能性微乎其微。[/p][p=null, 2, left]阑尾发炎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细菌感染和阑尾腔的阻塞。前者往往因为阑尾本身粘膜破裂,导致肠道细菌如大肠杆菌等从破损处进入导致阑尾发炎。后者则常常因为消化不良或肠道功能紊乱,导致大肠内积聚大量食物残渣,大肠吸收完残渣内的水份后,它们就变成质地较硬的粪块,如果因为体位变化,掉进阑尾中就会卡住管腔难以排除,最终诱发阑尾炎。[/p][p=null, 2, left]也就是说,对于消化不良的情况,即使不是饭后运动,平时的剧烈运动也是可能导致阑尾炎的。[/p]
TOP
63#

7.戴眼镜会让眼球变凸

不少人会担心近视戴眼镜后,变成“死鱼眼”,即眼球外凸,而拒绝戴眼镜。但眼球凸出的罪魁祸首并不是眼镜,而是因为近视本身就会导致眼球变形,跟戴不戴眼镜没有关系。如果不正确佩戴眼镜,近视度数加深,眼睛变形反而会更严重。

鉴定结果:谣言
上虞王飞 发表于 2020/5/14 8:35:59
原来是这样
TOP
64#

胡子会越刮越粗?

胡子会越刮越粗?



  • 来源:科学加

[p=null, 2, left]流言:胡子越刮越粗,越刮越黑。[/p]

[p=null, 2, left]真相:胡子生长是与雄性激素密切相关的。男性大约在10岁~14岁左右,第一根胡须就会破“土”而出,这是男孩与男人的分水岭,是进入青春期的标志之一。[/p][p=null, 2, left]但胡子的生长除了与雄性激素有关外,还与遗传因素有着密切关系,一般认为,白种人男性的胡须要比其他种族的男子茂密。父亲的胡须茂密,儿子的胡须也会茂密,这是家族遗传决定的。同时,胡须的多少,还与长胡须部位的毛囊是否发达有关。[/p][p=null, 2, left]从上面的资料,我们不难看出,胡子的多少和粗细是由雄性激素、遗传因素和毛囊的分布情况决定的,而与是否刮胡子没有明显的关系。刮胡子后胡须变硬,等胡子长长了,自然就会变软了。因此,刮胡子越刮越粗实际上是我们的一种错觉,加上人们以讹传讹,胡子会越刮越粗就好像成为“真理”了。[/p]
TOP
65#

喝蜂蜜可以润肠通便?

喝蜂蜜可以润肠通便?



  • 来源:科学加

[p=null, 2, left]流言:蜂蜜具有较高医学价值的润肠通便功能。[/p]

[p=null, 2, left]真相:有些人之所以喝蜂蜜后“通便”了,是因为他们的身体果糖不耐受。[/p][p=null, 2, left]蜂蜜含有大量的果糖,而果糖的吸收较为缓慢,因此,大量饮用蜂蜜后,肠内渗透压会增加,水分往肠内跑,促使粪便湿化,就容易拉肚子。同时因为吸收不完全,部分果糖会在结肠细菌的作用下,转化为有机酸,进而刺激肠道、加速肠蠕动。[/p][p=null, 2, left]换句话说,理论上讲,大量进食任何高果糖食物,都可以促进排便;如果本身存在果糖不耐受,效果就会更好。[/p][p=null, 2, left]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一杯蜂蜜的通便效果,和一杯糖水差不多。[/p][p=null, 2, left]对于慢性便秘来讲,调整生活方式更为重要。具体来说,一要增加纤维素和水分的摄入,二要适度运动,三要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p]
TOP
66#

充电器混用伤手机?言过其实

充电器混用伤手机?言过其实



  • 来源:科技日报
  • 作者:李禾


[p=null, 2, left]生活中,手机充电器混用的情况人们似乎已经司空见惯。然而,网上有种说法很流行,“iPad与iPhone的充电器是不能混用的”,理由是iPhone手机的电池容量小,只需要1A电流就能完成充电;而iPad充电时需要的电流量比较大,iPad充电器最大输出电流为2.1A,用iPad充电器给iPhone充电,会快速损坏iPhone电池,甚至过高的电流可能导致充电器被烧毁。[/p]


[p=null, 2, left]那么,混用充电器充电真的会损伤手机吗?[/p][p=null, 2, left]电流过高会触发电路保护[/p][p=null, 2, left]天能锂电工程师王永刚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面的说法只是单纯依据充电器的参数,想当然地得出了这样一个错误结论。如果使用正规的苹果原装充电器,iPad与iPhone的是可以混用的。[/p][p=null, 2, left]想弄清楚为何iPad充电器可以与iPhone的混用,得先真正了解充电器的工作原理。充电过程是充电器插头一端插在220V交流电的插座上,另一端用苹果专用的数据线接到iPhone/iPad上。220V交流电先通过一个整流电路变成高压直流电,再经过开关变成高频高压脉冲,然后通过变压器转换为5V这样的低压脉冲。而5V的低压脉冲再经过整流电路、稳压电路,变成5V稳定的直流电。从220V交流电变为5V直流电的整个过程中,变压器、整流电路、稳压电路起到改变电能形态的作用,即从高压交流电变为低压直流电。[/p][p=null, 2, left]充电器插在220V交流电源插座上,另一端USB接口如果没有接上iPad或iPhone,是不会有电流流过,也不会消耗电能。只有在接上iPad或iPhon后,充电器才会开始工作,流过充电器的电流大小取决于iPad或iPhone的状态,只要在220V电压范围内,iPad或iPhone需要多大的电流,充电器就会提供多大的电流。如果iPad或iPhone需要的电流超过了充电器所能够提供的电流上限,那么充电器就会输出充电器能提供的最大电流。此外,正规充电器,一旦输出电流过大,就会触发电路保护,暂停电流输出。[/p][p=null, 2, left]充电器混用完全可行[/p][p=null, 2, left]iPad和iPhone充电器的设计不同是有原因的。iPhone电池容量比较小,只需要1A的充电电流就能在一个合理时间内完成充电。虽然更大的充电电流能大幅缩短充电时间,但会带来更大发热量,高温是锂电池寿命缩短的头号杀手,因此,iPhone充电器的最大输出电流被设计为1A。[/p]
TOP
67#

食用加工肉制品易患躁狂症?

食用加工肉制品易患躁狂症?



  • 来源:科普中国
  • 作者:王思邈


[p=null, 2, left]据《生命时报》报道,美国一项新研究表明,吃加工肉类食品更容易使人失眠,出现极度活跃、精神兴奋等狂躁症症状。这则消息引发了很多人的担忧。那么,食用加工肉类和患躁狂症之间真的存在因果关系吗?[/p]

[p=null, 2, left]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躁狂症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据《扬子晚报》报道,躁狂症(Mania),以“情感高涨或易激惹”为核心症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情绪亢奋、思维奔逸和活动增多。在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狂躁症作为心境(情感)障碍中的一独立单元。[/p][p=null, 2, left]那么这种疾病是如何与加工肉制品联系到一起的呢?据《生命时报》介绍,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人员将硝酸盐添加在小鼠的餐食中进行测试。几周之后,小鼠睡眠时长逐渐缩短,显现出明显的狂躁症迹象。随后,他们对1000多位志愿者进行了调查,询问他们是否经常吃牛肉干、熏火腿、肉脯、腌肉等加工肉制品。在排除了遗传、体质等致病因素后发现,有吃加工肉类食品习惯的参试者狂躁症风险比很少吃的人高出3.5倍。[/p][p=null, 2, left]然而,对于以上的研究,《健康报》提出了质疑。虽然在数据上显示躁狂症患者进食加工肉制品较常人增多,且存在显著差异,但不宜以此推测躁狂发作与摄入加工肉食存在因果关系。实际上,研究者有可能忽略或低估了症状本身对进食行为的影响。躁狂患者存在一个明显的常见症状就是胃口好、食欲佳,并且患者往往活动增多,体力消耗较高,故而患者进食美味的肉类食品可能也会增多。也就是说,进食肉类食品增加,更可能是躁狂发作的结果,而并非其病因。[/p][p=null, 2, left]据《科技日报》报道,躁狂症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大致与以下三种有关:第一,可能和遗传因素有关,研究发现,患者亲属的患病率比一般人群高10~30倍,血缘关系越近则患病率越高;第二,可能和大脑中的某种神经化学物质有关;第三,和某些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即某些生活事件可能会诱发躁狂症的发生。与其关注某种食物对人体的影响,不如关注上述方面更有意义。[/p]
TOP
68#

宝宝学步一定要用步车吗?

宝宝学步一定要用步车吗?



  • 来源:科普中国
  • 作者:张凯凯


[p=null, 2, left]宝宝学走路时不少家长会给孩子准备个学步车来辅助宝宝学步,但有说法认为学步车会影响宝宝的发育。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p]

[p=null, 2, left]据《华龙网》报道,学步车名为“学步”,其实不能达到学步的目的。宝宝学步时,只有通过自己主动活动,学习掌握平衡身体的能力,如果宝宝依靠学步车,就会失去掌握平衡的机会,不利于控制平衡能力和学习走路。研究结果还显示:使用学步车的孩子智力发育测验方面的分数低于没有使用过学步车的孩子。宝宝是通过接触、抓握、敲敲打打、扔等学习认识物体,自由的探索有助于宝宝智能的发展,学步车限制了孩子自由的活动,剥夺了宝宝学习的机会,从而影响了宝宝智力的发育。[/p][p=null, 2, left]此外,厦门市儿童医院康复医学中心梁树艺主任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也表示,学步车会减少爬行时间,导致宝宝深度触觉、本体感觉等缺失,可致感觉统合失调、多动等。而且宝宝在发育过程中重心拉高太快,从坐位直接到站立位,对宝宝的膝踝挑战很大,常常导致“O”型腿,足内翻或外翻。在使用学步车时,宝宝常用“足蹬”这种反射动作,是不经大脑支配的随意运动,不但对更快走路没有任何提高作用,反而可能导致“尖足”。此外,由于宝宝躯干肌肌力不足,常趴在学步车小桌面上前行,还可致“歪头”、身体过分前倾等。[/p][p=null, 2, left]因此,据齐鲁网报道,早在2011年,我国卫生部就曾发布《儿童跌倒干预技术指南》,其中建议“不要使用婴儿学步车”,因为“车子会让儿童在他们没准备好时,有更大的活动力和高度,这将会使儿童处于危险之中,如从楼梯上摔下来伤及头部”。但这并未引起很多家长的重视,不少家长甚至将学步车视为可让宝宝快速学走路的神器。而学步车的危险性远远不止如此,国外多项研究指出,学步车不仅不会帮助学步,反而会延迟宝宝学会走路2~3周的时间。也有医学专家指出,过早使用学步车会造成宝宝步态不稳、腿骨变形甚至影响脊柱发育,所以建议家长尽量不要给宝宝使用学步车。[/p]
TOP
69#

烤冷面筋道是因为加了硼砂?

烤冷面筋道是因为加了硼砂?



  • 来源:人民网
  • 作者:肖雨


[p=null, 2, left]烤冷面是年轻人非常喜欢的一种路边小吃,便宜美味。然而,有传言说烤冷面之所以筋道是因为其中加入了硼砂。据人民网“求真”栏目报道,一篇题为《做烤冷面的人,枪毙100次也不解恨》的文章在网上引发热议。该文章通过燃烧、浸泡、面筋成本分析等判断,质疑生面片里面含有硼砂。那么,什么是硼砂?烤冷面真的添加硼砂了吗?[/p][p=null, 2, left]据《中国质量报》报道,硼砂是一种既软又轻的无色结晶物质,它有着很多用途,在工业生产中硼砂也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据《南方日报》报道,商贩会在食品中非法添加硼砂以增加食品的韧性、脆度、保水性及延长保存期,起到防腐和改良面粉的作用。[/p][p=null, 2, left]然而食用硼砂却会危害人体健康。据《中国质量报》报道,硼砂经由食品摄取后可与胃酸作用产生硼酸,硼酸具有积存性,连续摄取后会在体内蓄积,影响消化酶的功能,导致食欲减退、消化不良,抑制营养物质的吸收,严重的会刺激人的胃部,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硼砂危害如此之大,因此硼砂是国家明令禁止的在食品中使用的有毒物质,在2008年卫生部发布《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名单(第一批)》中明确将硼酸和硼砂列入非食用物质。[/p][p=null, 2, left]那么,烤冷面里真的非法添加了硼砂吗?据《健康时报》报道,在流言中,实验者对冷面片进行了高温烧灼,得出冷面中加入了化工原料“硼砂”的结论。实际上,这种可能性极小。华东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刘少伟在接受千龙网采访也表示,虽然火焰炙烤会将生面片表面烤得焦糊,但是仅通过这一现象不能证明这些面片中含有有害物质,“蛋白质经过炙烤也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是有机物的炭化。”而且烤冷面的面片是双层的,比较厚,一分钟烧不穿也不能说明问题。另外通过燃烧所产生的气味就来判定里面的成分,这样的方法也太主观。刘少伟表示,“蛋白质燃烧都会有气味,但是不一定都像‘烧头发’一样,不同的冷面里面添加的成分并不一样,所以燃烧时产生的气味肯定也有差别。”[/p][p=null, 2, left]此外,《健康时报》指出,我国早就禁止使用硼砂了,现在继续使用的可能性极小。现代食品工业中能够替代硼砂的添加剂也很多,商家们完全没有必要冒着被执法的风险去用。[/p][p=null, 2, left]虽然在烤冷面中添加硼砂的可能性极小,但是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指出,并不能完全排除一些商贩会滥用硼砂以提升烤冷面的筋道口感。而且朱毅表示,添加了硼砂的食品口感不易被识别,消费者很难分辨。我国多地食品卫生监管部门的抽检结果显示,确实有个别商家在冷面中加入了硼砂,但大部分被抽检的冷面成分均无问题。由于路边摊食品原料难以溯源,卫生条件常常无法达标,所以为了健康,建议消费者少吃或不吃路边摊食物。[/p][p=null, 2, left]本文由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业务部主任阮光锋进行科学性把关。[/p]
TOP
70#

油条酥脆是洗衣粉的“功劳”?

油条酥脆是洗衣粉的“功劳”?



  • 来源:科技日报

[p=null, 2, left]油条是中国的传统美食之一,其制作方法考究。首先是发面,用鲜酵母或老面(酵面)与面粉一起加水揉和,待面团发酵到一定程度时,再加入适量明矾、小苏打和食盐进行揉和。然后将面团切成厚1厘米、长10厘米左右的条块,把每两条上下叠好,用窄木条在中间压一下,旋转后拉长放入热油锅里炸。[/p][p=null, 2, left]
[/p]

[p=null, 2, left]

[/p][p=null, 2, left]明矾和小苏打溶于水后,高温油炸会使二者迅速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明矾的水解产物氢氧化铝能吸附水中杂质,形成絮状物矾花,使油条口感酥脆。[/p][p=null, 2, left]但一直以来不断有消费者表示,部分黑心商家在油条炸制的过程中加入了洗衣粉。因为洗衣粉中含有表面活性剂,能让油条看起来蓬松、个儿大。[/p][p=null, 2, left]有专家表示,洗衣粉最主要的成分是表面活性剂。用洗衣粉代替小苏打和明矾后,发面效果很好,甚至发面速度比常规的小苏打加明矾的组合还要快。这是因为表面活性剂会产生一种单分子层膜,这种膜可使气泡处于较稳定的状态。所以揉进湿面团的洗衣粉能让面团发泡、膨胀。但高温食用油打破了气液界面的平衡,原先被分子层膜包裹的气泡就迅速消失了。因此只要经过高温油炸,加入洗衣粉的面团就会塌下去,使油条变得暗淡无光,像木棍一样。[/p][p=null, 2, left]加入洗衣粉的油条不好看、不好吃、不好闻,商家这么做只会砸自己的招牌。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虽然洗衣粉中含有表面活性剂,但实验证明,在制做油条的面团中加入洗衣粉不仅达不到蓬松的效果,还会使其产生怪味,消费者可轻易识别。[/p]
TOP
71#

加洗洁精后煮玉米不会变质?



  • 来源:科技日报


[p=null, 2, left]煮玉米是一种常见的街头小吃。不少消费者认为,这种水煮食物制做方式简单,一定比炸烤类路边摊食品要干净。然而,网传一些商贩在煮玉米时放入洗洁精,这样煮出的玉米放一整天都不会变质。事情真是这样吗?[/p][p=null, 2, left]
[/p]

[p=null, 2, left]

[/p][p=null, 2, left]对此,不少专家和民间人士做了相关实验:同一根玉米被掰成两段,分别放入清水和加入洗洁精的水中煮。结果发现,加了洗洁精的玉米和没加的在口味、香味上有明显差异。[/p][p=null, 2, left]朱毅说:“煮玉米被加入洗洁精的可能性非常小。因为这样做除了会产生异味,没有其他‘功效’。为了防止玉米变质、给玉米增色,非法添加防腐剂、玉米香精及玉米黄色素的情况还是存在的。”[/p][p=null, 2, left]有知情人士透露,煮玉米卖不完第二天还能接着卖不会馊的原因是,一些商家在这些煮玉米里放了玉米香精。玉米香精的配料是纯净水、食用酒精、丙二醇、食用香料。丙二醇是一种黏稠、微甜的液体,具有吸湿、润滑和抗菌的功能,和酒精一起用,可以提升抑菌效果。[/p][p=null, 2, left]“玉米香精”本身并不是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仅仅是摊贩为了吸引客流,保证食品鲜度而使用的添加剂,少量食用不会影响人体健康。但我国食品添加剂标准GB2760—2014中丙二醇的食用范围[/p][p=null, 2, left]规定里并没有玉米。所以,用丙二醇来煮玉米就属于超范围使用,属于违法行为。[/p]
TOP
72#

烤肠原料是会致癌的仿生肉?

烤肠原料是会致癌的仿生肉?



  • 来源:科技日报

[p=null, 2, left]很多人将烤肠称为路边摊“一哥”,随处可见的烤肠是很多人的最爱。可另一边公众对烤肠安全性的质疑从未停止,不少消费者坚信烤肠使用了仿生肉,吃多会致癌。[/p][p=null, 2, left]
[/p]

[p=null, 2, left]

[/p][p=null, 2, left]售价为一两元的烤肠,会用纯肉吗?显然,那是不可能的。朱毅表示,大部分在路边出售的烤肠虽具有肉的香味,但肉含量很少,它们主要由淀粉、大豆蛋白加工而成的。这就是所谓的仿生肉,但这类肉本身并不会致癌。[/p][p=null, 2, left]专家表示,仿生肉和素食馆里的肉味素菜烹饪道理是一样的。大豆蛋白可以提供丰富的蛋白质,像一些“三高”患者和有减肥需求的人群,吃这类的食品反而更有好处。而且仿生肉由于用的是大豆蛋白,其中并不含有肉,反而没有加工肉致癌的风险。[/p][p=null, 2, left]但朱毅指出:“如果用仿生肉做的烤肠加入了过量的添加剂,那么一旦长期食用就会增加肝脏负担,而且烤肠的烹饪方式——高温反复加热烤制也会致癌。此外,如果商家没有用仿生肉而是用了来源不明的肉,比如被毒死的家畜、狐狸、老鼠等非食用肉或用丢弃的烂肉、废肉、过期变质肉、病猪肉等伪劣肉制成碎肉加工肠就会有食品安全方面的风险。”[/p]
TOP
73#

柿子和酸奶同吃会致死?

柿子和酸奶同吃会致死?



  • 来源:科技日报


[p=null, 2, left]每逢时令季节,总会有那么一拨应季的谣言候着,西瓜、黄瓜、柚子、杨梅等果蔬都已经“躺枪”,现在轮到柿子了。最近柿子上市,柿子和酸奶同吃会致死的传言又出现了。[/p][p=null, 2, left]
[/p]

[p=null, 2, left]

[/p][p=null, 2, left]“柿子和酸奶同吃会致死是谣传,两者一起吃并不会形成毒素,这点大家可以放心。”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公众需要注意的是,柿子虽然香甜美味,但一次食用过多会造成消化不良。[/p][p=null, 2, left]朱毅解释说,柿子中含有鞣酸、柿胶酚和果胶,不成熟的柿子和柿子皮的鞣酸含量尤其高。柿子中的鞣酸与胃酸作用可以生成凝块,而且可以和其他食物碎块聚积成俗称柿石的大植物纤维团,柿石会造成胃不舒服,甚至梗阻。[/p][p=null, 2, left]因此,“人们食用柿子时要注意做到‘三不’,不成熟的不要吃,柿子皮不要吃,不要空腹吃”。朱毅提醒,越涩的柿子鞣酸含量越高,因此胃肠功能较弱的人,尽量不要吃有涩味的柿子。[/p]


TOP
74#

身份证上贴创可贴防消磁?



  • 来源:科技日报

[p=null, 2, left]最近,你的朋友圈有没有被《身份证上一定要贴张创可贴,现在知道还不晚》的文章刷屏?该文宣称,把创可贴中间的药棉对着二代身份证芯片所在位置贴住,身份证和手机放在一起就不会消磁了。[/p][p=null, 2, left]
[/p]

[p=null, 2, left]看到这一生活小妙招,让人为之一振,真是脑洞限制了人类的想象力。但当记者向原猎豹安全专家李铁军求证时,他却笑着说:“这个说法的前提就不存在,身份证卡片没有磁性,何来消磁一说?”[/p][p=null, 2, left]资料显示,如今使用的二代身份证是“非接触式IC卡”的芯片结构,由IC芯片、感应天线组成,封装在一个标准的PVC卡片内,芯片及天线无任何外露部分。简而言之,身份证是靠电磁波工作,跟磁场并没有什么关系。[/p][p=null, 2, left]现实生活中,确实会出现“身份证一直读不出来”的现象,这又是什么情况?李铁军解释说,如果出现身份证失效、无法读取的状况,要么是卡片内的天线(线圈)脱焊或出现其他物理损坏,要么就是卡中的芯片可能损坏,直接去办理新身份证就好。[/p][p=null, 2, left]警方提醒广大公众,身份证没有想象中那么脆弱,经公安部实验,身份证不怕水,也可抵御正常高温。但是,使用和存放时需注意不要用力扭曲、重压或者放置在过高温度下,以防芯片受损。[/p]
TOP
75#

植物听得懂人类的赞美?



  • 来源:科普时报


[p=null, 2, left]流言:两盆同样的植物,同样的环境条件,一盆对它赞美,另一盆对它辱骂,30天后,受到赞美的植物枝繁叶茂,而那个被骂的植物枯萎了。[/p]

[p=null, 2, left]真相:这是2018年4月国外开始流传的一则视频。根据众多报道溯源可以发现,这是一家瑞典公司的营销宣传视频,以支持该公司的“拒绝欺凌”的活动。[/p][p=null, 2, left]著名的探索频道曾做过一个关于环境声音和植物生长关系的实验。无论是否对植物说话,无论用哪种语言哪种方言骂植物,植物都听不懂。[/p]
TOP
76#

非原厂手机充电头里暗藏“黑客芯片”?



  • 来源:科普时报

[p=null, 2, left] 流言:手机自动运行订万元酒店套房,因为非原厂充电头里暗藏“黑客芯片”,能够“遥控手机”。[/p]

[p=null, 2, left]   真相:所谓的“黑客芯片”不符合逻辑,而手机出现自动滑屏的现象并不罕见,这是因为充电线电容损坏,或充电头滤波失效引起的。许多小厂生产的廉价充电头往往并未加入电容,在充电过程中,输出的直流中就夹杂着不少电磁波,这些电磁波轻者造成触屏失灵,严重的就会出现 “自动翻页”“自动打开APP”等情况。[/p]
TOP
77#

穿秋裤会丧失抗寒基因?



  • 来源:科技日报


一直以来,网上都流传着一个“故事”: 上世纪50年代,苏联著名遗传学家李森科向斯大林建议:“假如一个国家的公民穿了60年秋裤,就再也不可能脱下它了。” 因为秋裤可以弱化腿部的“抗寒基因”。

而所谓的“抗寒基因”,是遗传学家在西伯利亚土著身上发现的一组基因,这些基因不需要经过肌肉运动或大脑调节干预,就能帮助人体把储存的脂肪直接转化为能量。这个经久不衰的“传说”是否真的有科学道理呢?

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樊新荣表示,从基因的角度讲,虽说环境可以影响基因,但由外在环境条件导致的生物性状改变是很难遗传的。因此不穿秋裤只是个体抗寒能力的训练,从整体来说,不会导致基因的改变和遗传。

湖北省中医院老年病科学科主任医师谭子虎说,不同地域的人耐寒能力本就不同。而且,耐寒能力可以通过锻炼提高,如游冬泳等。每个人的皮肤对冷热的敏感程度不同,皮肤对冷不敏感的人抗寒能力也相对较强。

因此,为了保住所谓的抗寒基因,冷也不穿秋裤的行为是不明智的。樊新荣指出,尤其是人过中年,产热能力降低,若不及时穿上秋裤,经年累月就会造成腰腿痛、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痛等。

TOP
78#

冬天骨头会变脆?



  • 来源:科技日报


这些年,各地医院门诊显示,一到冬天,骨折尤其是中老年骨折患者就会增加。因此网络上流传起这样的谣言:人的骨骼矿物质密度在冬季呈减低的季节性变化,部分骨头会变得极其脆弱,也就是常说的“一到冬天骨头就变脆”。

对此,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樊新荣认为,天冷时出门少加上运动少,受太阳光照射时间短,这确实会影响钙、磷的正常吸收和骨化作用,导致体内钙质流失较大,但不一定会导致人体的骨骼在冬天变脆。

谭子虎说,骨头变脆是一个长时间渐变的过程。冬天骨折多可能与冬季地面变得坚硬,且与人们衣服穿得比较厚、行动笨拙,在冰雪天容易滑倒有关,中老年人尤其如此。

TOP
79#

电热毯有辐射会致癌?



  • 来源:科技日报


天气越来越冷了,出门在外靠秋裤,晚上睡觉就只能靠电热毯了。但是,关于电热毯“有辐射会致癌”的说法,却在朋友圈里广泛流传。

[p=24, 2, left]“现在的科学实验还没有证据证明电热毯辐射与癌症具有相关性。”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樊新荣说,生活中,任何电器只要插上电就有电磁辐射,大到空调、电视,小到吹风机、手机,但普通家用电器的电磁辐射都在300赫兹以下,属于极低频的非电离辐射,并不会损伤DNA和细胞,更不要说致癌。[/p]

尽管如此,樊新荣建议,电热毯辐射虽不至致癌,但孕妇、老人、婴幼儿等群体要慎用。另外过敏性体质人群使用电热毯可能会引发皮炎、呼吸道疾病,所以也要谨慎使用。

TOP
80#

喝酒能驱寒?



  • 来源:百度


[p=24, 2, left]谣言:喝酒驱寒这种说法从古流传至今。我们经常听到“当你感觉冷的时候,喝一杯烈酒可以快速取暖”的说法。今年年初,天气寒冷,这种说法又一次在朋友圈流行起来。
[/p][p=24, 2, left]
[/p]

[p=24, 2, left]

[/p][p=24, 2, left]真相: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主任药师刘皈阳表示,酒后身体发热只是假象。人在喝酒后确实会有全身发热的感觉,因为喝酒后,酒精刺激身体表面的毛细血管,使血管扩张变粗,血液循环加快,血液集中在皮肤的毛细血管里,使人感觉皮肤很温暖,甚至会脸发烫,造成了喝酒可以抵御寒冷的假象。但感到温暖的只是皮肤表皮,这种喝酒暖身的现象只是暂时性的。本质上,喝酒后人体热量的消耗也会相应增加,热量通过皮肤散发,其实是消耗了体内更多的热量。因散热速度加快而消耗的热量,比酒精供给的热量还要多。当热量产生的速度跟不上散失的速度时,体温便会下降,人就会感觉冷。所以喝酒不仅不能暖身,起不到御寒的作用,还容易使人感冒。[/p]
TOP
81#

房间放洋葱防流感?



  • 来源:百度


[p=24, 2, left]谣言:冬季是感冒的高发季, 2月,有网上传言说,洋葱是“细菌磁铁,房间内放入洋葱,靠其气味可杀灭病菌、预防流感”。
[/p][p=24, 2, left]
[/p]

[p=24, 2, left]

[/p][p=24, 2, left]真相:专家表示,没有食物会主动吸附病菌,在办公室或家里放一颗洋葱可以吸附病菌、预防流感的说法没有任何科学依据。[/p]

虽然洋葱鳞茎和叶子里含有一种硫化丙烯的油脂性挥发物,这种物质能抗寒,有较强的杀菌作用,能杀灭包括呼吸道和肠道里的细菌。但通常是要每天口服一定的量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只把洋葱摆在那里是完全没有用的。此外,生物学家指出,病毒需要寄主才可以增殖,它们在寄主体外根本不可能移动、穿过房间。所以无论是把切开的、剥皮的,还是完整的洋葱放在房间中,都不能起到预防流感的作用。最靠谱的预防方法,还是勤洗手并远离流感患者。

TOP
82#

常吃米饭会诱发糖尿病?



  • 来源:科普中国


[p=null, 2, left]网上有传言称,某项研究显示,中国人和日本人每天吃3份以上白米饭,其中吃白米饭多的人其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增加55%;而美国人每周只吃1~2份白米饭,其糖尿病发生风险只增加12%。因此,有人认为常吃米饭即是诱发糖尿病的罪魁祸首,为远离糖尿病,日常应少吃或戒掉白米饭;而糖尿病患者则不能食用白米饭。[/p]

[p=null, 2, left]其实,这一说法十分缺乏科学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贾凯指出:“常吃米饭会诱发糖尿病的说法是错误的。糖尿病是一个多因素的疾病,它和遗传还有生活方式都有关系,认为吃白米饭是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是不对的。”[/p][p=null, 2, left]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肖建中进一步解释了这一问题:“从两个例子来看,一个是看中国的南方人和北方人,南方人爱吃米,北方人爱吃面,但是对比整个糖尿病患病率的情况,北方人要明显高于南方人;第二,随着社会的发展,吃米的现象越来越少,以日本为例,最近这些年与三四十年前相比,其大米的人均销售量从一年120千克下降到大概一年60千克,但是日本的糖尿病患病率也是明显增加的。由此,可以看出糖尿病患病增加的趋势跟摄入的米量没有直接的相关关系。”[/p][p=null, 2, left]本文由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专家团队进行科学性把关。[/p]
TOP
83#

识破这些披着科学外衣的谣言



  • 来源:科技日报
  • 作者:付丽丽




    谣言一

    EB流感10分钟就能侵入人体


近日,一则“防流感关爱帖”在一些微信群疯转,帖子称:“卫生局发出通知:这次的EB流感很严重,预防的方式就是要保持喉咙黏膜的湿润,不能让喉咙干燥,因此一定要多喝水。如果喉咙黏膜干燥,10分钟内病毒就能入侵体内。成人每次喝50—80毫升的温水,孩子每次喝30—50毫升……”


对此,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北京市疾控中心)回应:这是谣言,因为EB流感并不存在。“医学上不存在EB流感,流感和EB根本是两码事,不能混淆在一起。”北京市疾控中心、北京市预防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庞星火表示,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导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由甲型H1N1、甲型H3N2亚型、乙型Yamagata系和乙型Victoria系流感病毒导致。


庞星火指出,医学上确有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但其隶属于疱疹病毒家族,并非流感的病原体。据北京市疾控中心官方平台介绍,EB病毒主要通过唾液传播,可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该疾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亲吻病”,为小儿常见传染病,在父母亲吻孩子、嘴对嘴喂食等行为后,儿童通过吞咽感染成人唾液中的EB病毒,从而可能导致发病。症状一般为持续发热、咽痛、扁桃体肿大等。此外,EB病毒也可能引发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鼻咽癌等疾病。


此前,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王一民表示,该“通知”中有很多错误:流感压根就没有EB型,只有甲、乙、丙、丁四型,其中甲、乙型为人常见感染类型;流感预防靠喝水没用,靠熏醋和食疗也没用。最重要的预防是疫苗接种,以及减少流感高峰季节在人群密集的地方驻留,如果需要到人群密集地区要佩戴口罩,做好个人卫生;流感病毒的传染需要一定过程,不会10分钟进入体内。


虽然EB病毒和流感毫无关系,但专家提醒,对于流感防控千万不可轻视。流感虽然大多为自限性,但部分会出现肺炎等并发症,少数重症病例病情进展快,甚至可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或多脏器衰竭而导致死亡。



TOP
84#

谣言二

    15亿光年外的神秘信号来自外星人


近日,据英国《自然》周刊报道,天文学家公布了加拿大一座射电望远镜接收到来自遥远星系的神秘信号细节。很多自媒体用耸人听闻的标题把该事件和外星人扯在一起,称信号是外星人发来的。然而事情的真相是怎样的呢?


据媒体报道,加拿大的一架望远镜在两个月内,捕获到13个快速射电暴,其中有一个很不同寻常的重复电波,这个电波来自15亿光年外。并且这是第二次发现重复电波,此前研究者用不同的望远镜也捕捉到同样的电波。但是,作出这一发现的科学团体在《自然》的论文中并未给出任何与外星生命相关的推测。他们仅表示,由于之前仅有一次探测到重复性爆发,因此很难得出任何结论,而再度发现重复性爆发意味着这种现象很可能并不像之前想象的那样罕见。


正如论文的作者之一、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天体物理学家斯泰尔斯所说:“第二次捕捉到重复电波,意味着我们还可能从那里捕捉到更多……有了更多重复电波和更多可供研究的资源,我们也许能够解开这些宇宙的谜题——这些电波是从何而来,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加拿大麦基尔大学的滕杜卡尔也称:“我们发现了重复的电波,它的属性与上一次发现的电波非常相似。这使我们获得了更多关于这些电波整体特性的信息。”


高能天体物理学家王善钦指出,很多国内媒体被国外少数不负责的媒体误导,以为重复爆发就意味着可能是外星人。实际上,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重复爆发就和外星人有关。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陈学雷也表示,公众的强烈兴趣可能集中在这是不是外星人发出的信号上,这个可能性非常小,比较有可能的是一种自然现象。据介绍,目前存在多种理论解释这些宇宙电波的来源,例如这些电波可能来自一颗具有强磁场的中子星,也可能是两颗中子星合并在一起时发出的等。

TOP
85#

   谣言三

    治愈艾滋病的药物发明出来了


日前,有条消息在微博上广为流传,一位名为“中科创新国际医院”的博主,公然宣称中国国际医药研究院发明了一种能杀灭艾滋病毒,使抗体转阴,治愈艾滋病的药物。


对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只要感染了艾滋病毒,从目前的科学认识来说,HIV抗体是不可能从阳性转变成阴性的。艾滋病患者求医问药时只要看到“阳转阴”的字眼务必提高警惕。目前全世界都没有此类技术突破,谁要能做到并经得起重复验证,可以马上获得诺贝尔奖。


事实上,据媒体报道,这个博主说的单位都是假的。在网上搜索“中国国际医药研究院”,记者发现,早在2016年10月,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主管的中国社会组织网曝光的第十三批“离岸社团”“山寨社团”名单中,这家机构赫然在列。


在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上,查询其宣称可以治疗艾滋病的“中科创新国际医院”以及“北京中美联合医院”,两家医院都没有备案。据介绍,没查到有3种可能,一是确实没有执业许可证,二是名字不准确,三是网上更新数据审核需要一定时间,还没有上网。

TOP
86#

谣言四

    复兴号与和谐号两高铁列车飙车


“在上海回北京的复兴号上,后面突然追上来个和谐号,齐头并进了两分钟。然后,复兴号决定给对方一点颜色看看,加速超过了和谐号。”最近,你的朋友圈有没有被这样一个标题为“两辆高铁飙车”的视频刷屏?


对此,有专业人士表示,超车正常,“飙车”是不可能的,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两辆列车出站速度不同造成的。


铁路局工作人员进一步解释,两辆车可能是从南京南开出,复兴号走京沪线限速每小时350公里,和谐号开往合肥方向限速每小时250公里,这一段路刚好是两个线路并线,可能复兴号启动晚,若前方出现限速情况,比如线路拥堵,调度员就会让复兴号先慢下来,或者是复兴号在等加速信号,一开始速度慢,加速后自然就超过和谐号了。


至于是否存在高铁司机人为“飙车”的可能,专业人士解释说,现在的动车组都是由列车系统在起作用,如果是突然加速,也是司机接到列车调度员发布的命令,而非司机在有意飙车。复兴号时速在350公里左右,视频中的和谐号时速在200—250公里,复兴号超车是很正常的。


不过专业人士也指出了这段视频中的“疑点”,他表示这段视频可能是经过后期处理的,因为“即使是复兴号,加速也没有这么快,视频内呈现的加速大概是飞机的加速状况。”

TOP
87#

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



  • 来源:科普时报
  • 2019-02-19 11:08

[p=null, 2, left]流言: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p]

[p=null, 2, left]真相:“酸碱体质”本身就是一个伪理论。人体时刻都在进行新陈代谢,其中很多反应对酸碱度十分敏感,但人体有一套有效的调节系统,使PH值保持基本稳定,只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波动。也就是说,食用任何食物都不会改变人体的PH值。[/p]
TOP
88#

咖啡会致癌?



  • 来源:科普时报


[p=null, 2, left]流言:饮用咖啡会致癌[/p]

[p=null, 2, left]真相:咖啡中含有的丙烯酰胺被列为2A类致癌物,但2A类致癌物的含义是在动物实验中具有明确致癌作用,人群研究结果未有定论,只是具有潜在风险性。据介绍,当人体每日每千克体重摄入2.6微克至16微克丙烯酰胺时,就会有罹患癌症的风险。按此计算,一个体重55公斤的人,每日丙烯酰胺耐受量为143微克。一杯160毫升咖啡,平均丙烯酰胺含量为0.45微克,每天至少要喝318杯才可能产生致癌风险。[/p]
TOP
89#


洗牙会把牙齿洗坏?



  • 来源:科普时报


[p=null, 2, left]流言:洗牙会把牙齿洗坏[/p]

[p=null, 2, left]真相:洗牙不是为了美白牙齿,而是去掉牙面的细菌、牙结石等。至于牙缝变大、牙齿松动,那说明牙齿本来就有问题,很可能牙龈已经开始萎缩,是牙周病本身所致。如不及时清除牙结石,情况只会越来越糟。[/p]
TOP
90#

人工增雪催化剂影响健康?



  •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流言:2月13-14日,华北地区的大范围降雪是人工增雪。人工增雪催化剂中含有的碘化银会危害人体健康,并造成环境污染。

真相:在本次降雪中,确实有部分地区进行了人工增雪,但增雪使用的碘化银催化剂即使全部降落到地面上,每平方公里碘化银的含量也仅有0.21克。按照降水量计算银离子浓度,银离子含量约合0.000035毫克/升,这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和我国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银的含量不超过0.05毫克/升的要求,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更不会危害人体健康。

早在20世纪60年代,科研机构就开始研究碘化银催化剂对环境的影响。美国、西班牙、希腊、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等国家对人工增雨雪作业后降水和土壤的检测数据显示,银离子的平均浓度都很低。因此人工影响天气使用的催化剂碘化银,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可以忽略。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