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科学谣言 [复制链接]

11#

感谢你很用心地与大家分享这些科学中的谣言。并将帖子转移到“科技活动”版块。
TOP
12#

这么多的谣言,有些可能还是目前人类未知的,期待科技的进步来揭开一个个谣言吧。
TOP
13#

未来科技揭开未解之谜吧
TOP
14#

用科学来解释谣言
TOP
15#

谣言止于智者。
TOP
16#

现在的媒体有的时候为了收视率,对新闻的真实性把控不严,尤其是广告,应该好好谴责!
慎重对待每一项事情,用证据说话,用大量的事实进行证明才是科学的态度!
TOP
17#

谣言:早烧不出门,晚烧行千里

谣言:早烧不出门,晚烧行千里 来源:科普中国-科学为你解疑释惑 时间:2019-09-24 17:08:01
  

7月6日傍晚,新疆博乐市上空出现了罕见的火烧云奇观,瑰丽的晚霞映照着城市的上空,特别美观,这种景象一年内很少出现。(胡维斌/人民图片)
  
入夏以来,每到大雨初歇的傍晚时分,天空就会被火烧云“染红”,满天云彩在夕阳的照射下,熠熠生辉,五彩斑斓。那么,这绚烂的火烧云到底是什么?它是怎么形成的?它对天气又有什么意义呢?
据天山网报道,资料介绍,火烧云,又叫早霞和晚霞,大多出现在6、7、8月份的夏季和盛夏时节。东方网补充道,火烧云是日出或日落时出现的赤色云霞,属低云类,是大气变化的现象之一。它常出现在夏季,特别是在雷雨之后的日落前后,位于天空的西部,一般是红彤彤的。由于地面蒸发旺盛,大气中上升气流的作用较大,使火烧云的形状千变万化。
这绚烂的火烧云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中国新闻网介绍,火烧云的形成原因是阳光通过厚厚的大气层,被大量的空气分子散射的结果。《重庆晨报》补充道,太阳光由七色光混合而成,空气中漂浮的灰尘和水滴等能够对太阳光进行散射作用,将各色光线分散开来。傍晚时,斜射的太阳光通过空气层的路程比较长,因散射作用而减弱得更厉害,其中,减弱最多的是紫色光,减弱最少的是红、橙色光。这些减弱后以红、橙色光为主的彩色阳光,照射在天空中、云层上,就形成了鲜艳夺目的彩霞。
那么,火烧云的出现对天气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天山网介绍,火烧云可以预测天气,民间流传的谚语“早烧不出门,晚烧行千里”;就是说,火烧云或火烧天如果出现在早晨,天气可能会变得不好;出现在傍晚,第二天准是个好天气,该判断结果适用于大多数情况。(张颖)
本文由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琳娜进行科学性把关。
最后编辑上虞王飞 最后编辑于 2020-01-06 07:19:18
TOP
18#

谣言:天宫一号器件对地面造成损害

谣言:天宫一号器件对地面造成损害[p=20, null, center]来源:科普中国-科学为你解疑释惑 时间:2019-09-24 17:08:02

     人民网北京4月2日电 (记者 王欲然)外交部发言人耿爽4月2日主持例行记者会并答问。
    会上,耿爽在回应有关天宫一号器件是否会对地面造成损伤的问题时称,据中方有关部门监测分析,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已于北京时间4月2日上午8时15分左右再入大气层,再入地点位于南太平洋中部区域,绝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这个表述应该是相当明确的。据我了解,目前没有发现对地面造成损害。
    全文实录如下:
    问:中国政府今天宣布天宫一号再入大气层,再入落区位于南太平洋,一些外国天文学家称它很可能落在法属塔希提岛附近,你是否知道天宫一号的残骸具体落在南太平洋的哪个位置?
    答: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今天已经发布了消息,相信你已经看到了。在他们发布的消息之外,我没有进一步的细节可以向你提供。
    这里我想补充强调,中方始终高度重视天宫一号再入大气层,一直按照国际公约和国际惯例,本着高度负责的精神处理此事。中方多次向联合国外空司通报有关情况,保持信息公开透明。
    问:据今日上午消息,哥斯达黎加执政党公民行动党候选人卡洛斯·阿尔瓦拉多赢得总统选举。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答:我们注意到哥斯达黎加最高选举法院已经宣布公民行动党候选人卡洛斯·阿尔瓦拉多当选总统。作为哥斯达黎加的好朋友、好伙伴,中方对阿尔瓦拉多先生表示热烈祝贺。相信在他领导下,哥斯达黎加政府和人民将在国家发展事业中不断取得新成就。
    中方愿同哥方一道,持续深化各领域友好合作,推动中哥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问:关于天宫一号再入大气层,中方是否已确认其碎片落入南太平洋海域?或是否已确认所有器件都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毁?
    答:我刚才在回答提问时已经说过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了有关消息。我可以再介绍一下,据中方有关部门监测分析,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已于北京时间4月2日上午8时15分左右再入大气层,再入地点位于南太平洋中部区域,绝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这个表述应该是相当明确的。据我了解,目前没有发现对地面造成损害。
    追问:我可以理解为目前中方已经确认没有造成任何损害吗?
    答:我可以再重复一遍,据我了解,目前未发现有对地面造成损害。
    问:上周,美国佛罗里达州警方公布了一起关于中国留学生的案件。该留学生是一名26岁的中国公民。警方表示,他在2月初因签证问题被拘留,移民局认为其违反相关法律,将被驱逐出境。警方又表示,其被驱逐出境原因是他在美国购买2支半自动步枪和子弹,且形迹可疑,所以被同学上报。你是否了解此案?是否对其提供了领事保护?对警方公布的情况有何回应?
    答:我不了解你说的具体情况,可以会后帮你询问一下。
    外交部将于4月3日(星期二)上午9:00在新闻发布厅(南楼蓝厅)举行中外媒体吹风会,请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介绍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有关情况,欢迎大家参加。明天下午的记者会正常举行。
最后编辑上虞王飞 最后编辑于 2020-01-06 07:21:10
TOP
19#

谣言:北京暴雨谣言

谣言:北京暴雨谣言 来源:科普中国-科学为你解疑释惑 时间:2019-09-25 16:51:06 辟谣专家:方翀

    人民网北京6月21日电(李楠桦)近日,有消息称6月22日中午到夜间,北京将有特大暴雨、极大的狂风和强烈雷电覆盖北京全境,已经大到雷达回波无法测量的上限。建议这两天上班的请假,千万不要开车上路,不要经过低洼地带,绝对不可以进入山区。
    对此,记者向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方翀求证了此消息的真伪。方翀告诉记者,一般风力在十级之上,方可称为“狂风”,目前根据中央气象台预报,北京地区22日中午到夜间可能有6到8级阵风,并不能达到“狂风”的级别。另外,降雨的级别也没达到“特大暴雨”,预计会有暴雨和局地大暴雨。
    针对“雷达回波无法测量”的措辞,方翀称根本不存在这种情况,北京处于中纬度地带,风力和雨量都不是最大的地带,不管是雷达或者自动观测站,都很难超过测量上限。
     对于即将来临的降雨过程,方翀提醒公众要做好相关防范,预计22日下午到夜间,北京沿山地区降水比较强,山区可能会出现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晚上市区雨量较大,地势较低的地方可能会出现内涝情况,出行注意关注预警信息,做好各项防范措施。
    暴雨科普:中国气象部门规定,24小时雨量大于或等于50毫米者为暴雨;大于或等于100毫米者为大暴雨;大于或等于200毫米者为特大暴雨。世界上最大的暴雨出现在南印度洋上的留尼汪岛,24小时雨量为1870毫米。中国最大暴雨出现在台湾省新寮,24小时雨量为1672毫米。特大暴雨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往往造成洪涝灾害和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工程失事、堤防溃决和农作物被淹等重大的经济损失,但适度的暴雨又是水资源的重要来源,可用来兴利。
TOP
20#

谣言:“地震云”真的存在吗

谣言:“地震云”真的存在吗    来源:科普中国-科学为你解疑释惑 时间:2019-09-25 16:51:06 辟谣专家:李汀、赵克常

    人民网北京8月14日电 近日,我国四川省九寨沟县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州精河县都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地震灾害,这两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立即引发了网友热议,朋友圈源源不断地涌出一批“事后诸葛亮”们,声称各地民众碰巧拍摄到的“放射云”“排骨云”“鱼鳞云”就是能够预测地震的“地震云”。那么,“地震云”真的存在吗?
      据四川省地震局报道,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李汀表示,“地震云学说”从未被主流科学界接纳,地质或气象方面的专业人士都曾对此加以反驳。而中国气象局也曾表示:没有充分的事实证明地震与天气之间具有内在关联性,所以并不能通过卫星云图来准确预测地震发生。
    据大河网报道,那些看似怪异的“地震云”,如波状层积云、透光高积云等,其实只是很常见的云,只不过碰巧出现在某次地震前而已。以透光高积云为例
,据中国江西网报道,透光高积云就是市民看到的“排骨云”“鱼鳞云”等,其特点是云层较高,云块较薄且轮廓分明,有扁圆形状、瓦块状、鱼鳞片状或是水波纹的密集云状,成群、成行、成波状排列,云块间通常有明显缝隙,即使无缝隙,云块边缘也较明亮,一般存在于高空。透光高积云是强冷空气到来时,可能会出现的一种云层,它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变为降雨云团,俗话说:“天上鱼鳞鳞,地上雨淋淋”,指的就是这种云,
所以透光高积云只是一种非常普通的云,当然它也并不能作为预测地震的依据。[p=26, null, left]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老师赵克常在接受人民网科技频道采访时还表示,“网络上有成千上万条关于预测地震的信息,从概率上说,因为基数比较大,所以可能会出现报对的情况,但这也只是恰好而已,并不能作为预测地震的依据。”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副教授酒井慎一在接受人民网科技频道采访时也表示,地震发生前的确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但很难证明这些现象是否为地震的前兆,而且以现在的科技水平,地震预测尚处于研究阶段,要准确预测非常困难。(实习生贾越乔)
    本文由中国气象局科普中心教授王海波进行科学性把关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