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过程和课后反思20191020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我进行了适当处理,把沙子放在水中改为演示,演示时教学记录方法和搅拌的注意事项。
学生活动一:把食盐和面粉放入水中,搅拌、静置观察记录。交流两种物质在水中变化的异同。
学生活动二:把两种物质进行过滤。交流两种物质在水中变化的异同。
总结,溶解的现象:物质在水中变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用过滤的方法无法过滤出来了(学生会说变成像水一样了)。
反思:
1、用餐巾纸过滤的优点在于操作简单,时间节约,效果明显。标准的过滤装置,会让三年级的学生把注意力花在技术上,无形中弱化对实验本身的思考。且操作难度很大。精细度高,不适合三年级的学生操作,适合教师演示(这个演示可以在第二课中进行)。
2、沙子用演示完成。用意在于,沙子放入水中,平时常见。沙子不会再水中溶解,学生是已知的。可以直接突出重点——面粉到底算不算溶解呢?普遍学生会认为溶解,那就把面粉直接和食盐比较。其次呢,三杯液体对于四人小组来说容易分不均匀,影响学生正常实验开展。
3、对溶解怎么教学。一般的方法是,先说食盐,像食盐这样在水中变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就叫溶解。然后探究面粉是否在水中溶解。这样思路实际是有问题的,这是教师教的思路,而不是学生学的思路。从教的角度来说,我先教你什么叫溶解,然后再来问你哪个东西有没有溶解。但从学生的思路来讲,靠你教师一句话,学生对“溶解”的理解是片面的,换句话说,此时教师讲的溶解与学生学到的溶解不是一回事,这就经常出现教师与学生在交流上出现障碍。所以我认为,这节课溶解的概念要在最后总结时揭示,这样可以避免在课堂中师生交流障碍问题。学生说面粉溶解了,因为面粉放入水中也一下子化了,看不见了。这时教师不需要纠正,好,那我们来过滤一下,一过滤,学生就有惊奇的发现,面粉留在餐巾纸上了,而倒完烧杯中的水后,底下还有好多面粉浆。这时教师在学生发现两者不同点的基础上再揭露要这样像食盐那样的,不能过滤的才能叫溶解,这时学生的溶解才是与教师教的概念一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