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章兴波2019学年第一学期教学准备和反思专帖——六年级 [复制链接]

61#

这节课第二个实验的结论,学生容易出现: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费力。需要帮学生指出这样的结论是和第一个实验矛盾的,需要怎样修改才更合适?

章老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金近小学李煜鋆 发表于 2019/9/24 21:15:21

斜面省力是相对于直接提重物来说,测量的时候把直接提重物的力也记录下来!通过对比,发现坡度大的斜坡省力小,坡度小的斜面的更容易省力,但费距离!
TOP
62#

羡慕实小的装备,当然更崇拜兴波的用心!
TOP
63#

回复 44楼章兴波的帖子

很想干件“傻事”:大测力计、大滑轮、粗绳子、一个大树,用滑轮组提升“同学们”或“老师”
吕坚
TOP
64#

回复 44楼章兴波的帖子

很想干件“傻事”:大测力计、大滑轮、粗绳子、一个大树,用滑轮组提升“同学们”或“老师”
风之灵动 发表于 2019/10/6 20:29:26
大的装备,可以忽略掉滑轮的自重,更加准确。
TOP
65#

课堂



章兴波 发表于 2019/9/12 15:36:01
说实话,这样的数据离理论的数据有差距。
TOP
66#

羡慕实小的装备,当然更崇拜兴波的用心!
严益锋 发表于 2019/9/30 8:05:13
可惜你这么优秀的科学教师在教语文!
TOP
67#

课堂



章兴波 发表于 2019/9/12 15:36:01

说实话,这样的数
上虞樊少飞 发表于 2019/10/8 9:14:15

小学科学课堂 我强调真实记录数据的研讨,理论数据只是心中的一个参考。
TOP
68#

回复 56楼章兴波的帖子

这个装置能很形象的看出大齿轮和小齿轮的转速。
TOP
69#

材料充分,学生的创造力就出来了!
TOP
70#

第8课《自行车的秘密》 教学准备    9.19  

阔华工具箱里的齿轮套材,还是挺好用的。




章兴波 发表于 2019/9/23 17:21:41
这一套设备使用效果还是非常可以的
TOP
71#

《形状与结构》单元第一课《抵抗弯曲》教学准备2019.10.8

这套不同宽度和厚度的纸的材料阔华工具箱里准备好了,垫圈也备好了,每小组5个,使用很方便!我就额外准备了两个塑料盒子作为测试的台子。
建议,纸再多准备一些,科学老师的平行班一般比较多,多次使用后会有一些报废,这种材料成本不高的,可以多备用几组,真正站到一线科学老师使用的角度更能捕获老师们的心。
TOP
72#

《形状与结构》单元第一课《抵抗弯曲》教学反思2019.10.8


1、从生活中的房子、桥梁结构分析(这里重点是横梁)引入课题比较有效!
2、明确横梁抵抗弯曲能力强就能撑开更大的空间,就像教室中央的这一根。(正好教室里有这么一根每个同学都能清楚看到的横梁。)
3、用纸来模拟横梁,思考哪些因素可能会改变纸梁的抗弯曲能力?学生能说到:宽度、厚度、形状、间距、纸的材质等。
4、讨论如何对每个因素进行实验证实,对这批孩子已经没有难度,很轻松能够完成。
5、给孩子们更多的时间用材料搜集实验数据,来说明大家提出的问题。在实验结束后,汇报时发现了问题:发现有2个组宽度实验的数据是无效的(改变宽度,数据都是0)。似乎在否定别的组得到的结论,但孩子们自己很好的进行了解释:因为他们选择的跨度太大了。就像如果大家选择钩码来测试也会得不到有效的数据。觉得孩子们的思维很棒!
喜欢上这样的课!
TOP
73#

《形状与结构》单元第一课《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准备与生成2019.10.10




TOP
74#

《形状与结构》单元第二课《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反思2019.10.10

        这节课上的有些措手不及,安排好课务后,去准备课的时候,找不到以前用过的那袋大垫圈了。由于阔华工具箱里垫圈配备的很少,这一课测试是远远不够用的。没有办法,只好选择了一节大电池,在大电池的基础上再放小垫圈进行测试。这对孩子们的要求就更高了,他们需要先预估自己折的形状能不能承载大电池,如果可以就一定要先放大电池进行测试,如果不可以那就用小垫圈测试。实际课中,还是有不少组走了弯路的。虽然因为材料准备的不充分,造成了学生走弯路的状况,但也发现,弯路可以很美的!孩子们不仅在这样的测试过程中,得到了自己的有效数据,也在课中生成了很有价值的东西。因为有了大电池,测试活动变的很高效,有的组对不同紧密度的瓦楞纸进行了对比,发现:越紧密的承重越好,越疏松的承重越差。和书本中解释改变形状为什么能增强抗弯曲能力的理论产生了矛盾。还提出了自己的解释:因为紧密更稳定,疏松不稳定。于是还自己做了一个更稳定的瓦楞纸——外面包起来的,测试数据是5个大电池也没事!~
         这节课,孩子们因为这样的生成,收获明显更丰厚了!
最后编辑章兴波 最后编辑于 2019-10-16 12:14:50
TOP
75#

回复 74楼章兴波的帖子

提供给学生稍大一定的标准测试物可以提高效率。提供钩码也是一种很好选择,事先把钩码与垫圈的交换量称出来,写在黑板上,便于学生进行操作和计算。
TOP
76#

第六课《滑轮组》教学反思  9.12
这节课上的很轻松。

上一节课认识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功能,这节课引出滑轮组,用意很明确,孩子们能够快速进入课堂。

告诉孩子们今天研究两个问题:(1)滑轮组能不能省力?(2)有2个动滑轮的滑轮组是不是能更省力?

发给孩子们材料,告诉他们有20分钟的活动时间,搜集数据,时
章兴波 发表于 2019/9/12 15:23:34
我发现单元练习,学生对画定滑轮,滑轮组,动滑轮还是有点困难...
TOP
77#

第七课《斜面的作用》教学反思    9.18

课一开始,和以往一样,先明确了什么是斜面。
[font=Lucida Grande,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
章兴波 发表于 2019/9/18 15:56:29
斜面这课教起来还比较清晰的
TOP
78#

《形状与结构》单元第一课《抵抗弯曲》教学准备2019.10.8

这套不同宽度和厚度的纸的材料阔华工具箱里准备好了,垫圈也备好了,每小组5个,使用很方便!我就额外准备了两个塑料盒子作为测试的台子。
建议,纸再多准备一些,科学老师的平行班一般比较多,多次使用后会有一些报废,这种材料成本不高的,可以多备用几组,真正站到一线科学老师使用的角度更能捕获老师
章兴波 发表于 2019/10/13 16:05:19
我怎么遇到了大垫圈,1倍厚的纸承受不了1个垫圈;用小垫圈,4倍厚的纸可以40几个垫圈。这个下水实验需要自己好好计算过。
TOP
79#

《形状与结构》单元第一课《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反思2019.10.10

        这节课上的有些措手不及,安排好课务后,去准备课的时候,找不到以前用过的那袋大垫圈了。由于阔华工具箱里垫圈配备的很少,这一课测试是远远不够用的。没有办法,只好选择了一节大电池,在大电池的基础上再放
章兴波 发表于 2019/10/13 16:30:33
这一课还没上过,先来取经啦!
TOP
80#

5、给孩子们更多的时间用材料搜集实验数据,来说明大家提出的问题。在实验结束后,汇报时发现了问题:发现有2个组宽度实验的数据是无效的(改变宽度,数据都是0)。似乎在否定别的组得到的结论,但孩子们自己很好的进行了解释:因为他们选择的跨度太大了。就像如果大家选择钩码来测试也会得不到有效的数据。觉得孩子们的思维很棒!
喜欢上这样的课!
章兴波 发表于 2019/10/13 16:17:15
引导孩子真实的反映数据很好,面对问题引导孩子分析更好!那基于课堂中的材料,跨度多少比较合适?
TOP
81#

孩子们不仅在这样的测试过程中,得到了自己的有效数据,也在课中生成了很有价值的东西。因为有了大电池,测试活动变的很高效,有的组对不同紧密度的瓦楞纸进行了对比,发现:越紧密的承重越好,越疏松的承重越差。和书本中解释改变形状为什么能增强抗弯曲能力的理论产生了矛盾。还提出了自己的解释:因为紧密更稳定,疏松不稳定。于是还自己做了一个更稳定的瓦楞纸——外面包起来的,测试数据是5个大电池也没事!~
章兴波 发表于 2019/10/13 16:30:33

为这样的发现点赞,更为做一个更稳定的瓦楞纸点赞!这样的活动已经趋向于瓦楞纸之所以抵抗能力强的深层次原因了!
TOP
82#

《形状与结构》单元第三课《拱形的力量》教学准备2019.10.15






TOP
83#

《形状与结构》单元第三课《拱形的力量》教学反思  2019.10.15

        这节课的材料准备特别要引起重视, 抵住拱足的物体选择几经波折。一开始选用了钩码盒子,因为空的钩码盒子还是重了些,外推力现象不明显,导致学生收集到的数据也比较接近,说服力不够。
       最后选择了这个条形磁铁盒子,空盒子——空盒子里面放3个垫圈——空盒子里放9个垫圈——空盒子里放3个钩码。前面三组数据非常明显,得出:抵住拱足的力量越大,纸拱承重能力就越强。这也是我原来上课一直在追求的目标。          
        这一次上课,我特地加强了和第四组数据的对比,让孩子观察拱形承重时形状的变化,竭力引导孩子去发现:再继续加大抵住拱足的力量,意义已经不大了,纸拱的极限已经到了。
TOP
84#

感受拱形力量的体验活动!




491C9B48C21D919B862F72DAF7862BE6.JPG (, 下载次数:0)

(2019/10/16 14:59:49 上传)

491C9B48C21D919B862F72DAF7862BE6.JPG

E8CDF35DEF7647D530858B0779B9B7C7.JPG (, 下载次数:0)

(2019/10/16 14:59:49 上传)

E8CDF35DEF7647D530858B0779B9B7C7.JPG

TOP
85#

章老师的课真是扎实!准备了这么多实验器材,孩子们真幸福!
TOP
86#

《形状与结构》单元第四课《找拱形》教学准备2019.10.16
   受论坛美女启发,自己做了材料,自购了垫圈。
最后编辑章兴波 最后编辑于 2019-10-18 11:42:06
TOP
87#

纸张为240克照相纸,自购!






TOP
88#

学生做的效果挺好,因为材料所以轻松。



TOP
89#

《形状与结构》单元第四课《找拱形》教学反思2019.10.16       这一课,感受圆顶形的力量让孩子们相当兴奋,对揭秘圆顶形的承重原因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受论坛老师的启发,自制了这节课的材料,终于实现了多年未能实现的实验,虽然和理想的实验还是有些差距。通过活动,孩子们一方面感受到了拱形和圆顶形的联系,另一方面也深刻的体会到了圆顶形比拱形更大的优势,它不会产生外推力!事后,我在想,这个教具到最后,应该是把外面的那一圈拿掉的,做一个用拱形条拼凑成的圆顶形,粘一下即可,就更能说明圆顶形是不用抵住拱足的。



最后编辑章兴波 最后编辑于 2019-10-18 11:42:17
TOP
90#

章老师一直这么忙的情况下,还是在进行着反思,佩服。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