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19-倪华东暑假专贴(最近更新《古樟》) [复制链接]

91#

上虞的余光中
TOP
92#

我与世界格格不入
大家与我惺惺相惜
谢谢大家
上虞区蒿坝小学杜银江 发表于 2019/8/22 23:43:49

能和学生相融相惜就是优秀的教师!
TOP
93#

回复 91楼润羽的帖子

别戴高帽子啊,提点中肯的意见,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TOP
94#

回复 87楼海风的帖子

谢谢海风
TOP
95#

回复 90楼金近小学李煜鋆的帖子

是的,那是最能给我们温暖的地方
TOP
96#

回复 89楼挪威森林的帖子

我家屋边也有一棵栗树,是别人家的,一次几个孩子来我家玩,就去偷板栗了,结果主人来了,树上的人跳下来,主人一把接住,顺手扒下来那个孩子的衣服……
TOP
97#

做一位有品味的科学老师!值了!
TOP
98#

回复 97楼金亚军的帖子

金老师过奖了。
TOP
99#

古樟

我的老家在一个叫南岙的小村庄,在古镇丰惠的西南角。其实也不该称之为小,从人口和占地面积来比,应该是方圆几里的大村。村口朝北,南边是重重的高山,百姓造房都以坐南朝北为佳,所以在我们那个村庄,似乎每家每户的房子都是面朝大山,背靠田野,以致于那种非常理想的靠山面水的建屋形态成了一种不可及的事。我不懂我们的祖先为何把落脚点选在这样的一个山坳,不过村名取为“南岙”倒也极是妥帖。

我不知道这个村名在附近乡里处于一个怎样的地位,但我能确定的是我们村的一样东西是远近闻名,无村可敌的。小的时候,我去外婆家时,常有人会问我是哪里人,而无论是谁听“南岙”二字,紧跟一句便是“就是那个村口有一棵很大的樟树的村庄吧?”的确,我们的村口有一棵古樟,一棵极大极大的古樟,一棵方圆几里都无可敌的古樟。

这棵古樟有五六个成年男子合围之大,高约2米处分三大枝丫斜穿云天,终年落叶,终年碧翠。父亲曾提起过,曾有一年,村民从这枝丫的分支中砍下一枝就够一艘木船的所有木料了。也常常从那些比我稍大一些的伙伴口中听闻有猫头鹰躲藏在枝深叶茂处的某个树洞里,被谁谁谁抓到,也说这树上的猫头鹰是如何凶猛,如不小心是会被啄瞎眼睛等等,只是我从未真正见过。不过小时候曾在较大孩子的帮助下爬上过主干分杈之处,很大,可坐四五个人玩耍游戏。枝杈一侧有一洞,可望见主干已经中空,那时见到里面塞着不少废弃的打稻机的一些带齿的轮轴板。树高年幼,好像也就上去过那么一两次。

TOP
100#

古樟立在村口,谁也不知是哪个朝代种下的,小时候问过父亲,也问过爷爷,可谁也说不清。不知哪一年,古樟上钉了一块蓝色的牌子,上面印着:树龄1500年。也不知道这数字是怎么得来的。不管古樟岁月几何,但它确乎见证着这个村庄的一切悲欢离合。

樟树底下是一条土路,一条从村里通往村外的土路,蜿蜒逶迤,迢迢无尽。村民去田间劳作,外出求学打工,走亲访友都从树底下经过,如果树有记忆,那这棵树里肯定有这个村里每一人从幼年到少年、青年乃至耄耋老人的成长音影。

古樟外面就是广阔而平整的田野,就是大千世界,就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自由之境。所以古樟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成了“内”和“外”的分界处。那时亲友来访,返家之时,大人们总会百般挽留,一定少不了一句“过夜哒,明朝好起咯”,若一定要回,也必定会送至樟树底下。同样,若在等待某个家人或者某个亲友的来访,等不及了,也会徒步到樟树底下,站上那树干旁的小土坡上远眺,看是否已经来了。这个时候,樟树似乎已成了一座长亭、一潭桃花、一壶浊酒,从村里走到古樟的这段路似乎也是越剧中的“十八相送”了。

然古樟依旧,而当年这种依依相别的场景已是难见,也不说人情浓淡,单交通工具的日益便利便将“相送”这种本应极具真情而浪漫之事扼杀在了几乎不可能之中。坐上车或爬进车厢,摇一摇手,一阵轰鸣便踪影难见了,除了那难闻的尾气,哪还给双方一个什么楚天天阔、江水茫茫、喃喃相别的机会?

TOP
101#

依稀记得小时候,父母在田间劳动,几乎每次都会很迟才回家,无论是年幼时无法忍受孤独,或者稍长一些做好了饭而等得不耐烦时,都会站在这棵树下远眺这条游移在苍茫天地间的土路,盼望着能看到那熟悉的身影……老家造房子的那一年,父亲拉着农用手拉车去谢桥买钢筋,到了天黑也不见回来。母亲让我去樟树底下看看,来了没。我踏着暮色走出村子,到了那棵古樟下。古樟外就是无边的田野,早已没了劳作的乡人,那条熟悉的土路也空无一人往来,一片孤寂,唯见遥远处的某个村子的点点星火。我沿着土路继续走着,心随着并不平整的土路颠簸着,我不敢肯定我能否会遇上父亲,也不知道要走多少路会遇上。就在这种未知的期待中,从蔼蔼暮色中,一个熟悉的身影弯着腰,肩上绊着一根连着车子的粗绳,拉着一辆手拉车一步一步向我走来,由模糊而清晰——那就是我的父亲!读师范时,美术课上,老师让我们欣赏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那幅画,但我感觉是那么熟悉,又忽然之间想起父亲拉着一车钢筋从暮色中走来的情景。随着年岁的增加,父亲躬身拉车的模样似乎也越来越地成为了我对他的一种认识和理解。

       古樟依然,静默如常,就那么伫立在村口迎来送往。98年读师范,那是我第一次离家求学,。从那年起,我回家的次数就越来越少了。也不知哪一年回家,发现古樟下已经不在是那条熟悉的土路了,发现古樟下的那条土路和土路周边的一大块地都被围墙围起来了——那里已经成了一个工厂——路被重新浇筑了,是一条平坦而宽阔的柏油路,在高高的工厂围墙下……
TOP
102#

可以出书了哦!
TOP
103#

对于吃菜,我有一个很奇怪的习惯——不喜欢把盘里的菜全吃完,总会或多或少剩一些。最初,我自己也没发现自己竟有这样一个习惯,还是我丈母娘第一个发现。记得那次我学车归来,妻儿家人都已吃过晚饭,桌上给我留着一些菜。我盛了一碗饭便吃了起来。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吃饭很快,一会儿功夫就吃好了。不料收拾餐桌的丈母娘却有了微词:“怎么什么都要剩一些
儒衣飘飘 发表于 2019/7/16 23:17:02

餐餐有余(鱼),很好呀
TOP
104#

好文采,佩服
TOP
105#

依稀记得小时候,父母在田间劳动,几乎每次都会很迟才回家,无论是年幼时无法忍受孤独,或者稍长一些做好了饭而等得不耐烦时,都会站在这棵树下远眺这条游移在苍茫天地间的土路,盼望着能看到那熟悉的身影……老家造房子的那一年,父亲拉着农用手拉车去谢桥买钢筋,到了天黑也不见回来。母亲让我去樟树底下看看,来了没。我踏着暮色走出村子,到了那棵古樟下
儒衣飘飘 发表于 2019/8/27 21:29:51

被倪国明圈走了
TOP
106#

回复 96楼儒衣飘飘的帖子

哈哈,都有相似的经历,小时候没桑叶去偷,被抓住绑在树上。
TOP
107#

学习!
TOP
108#

回复 107楼严益锋的帖子

天天向上
TOP
109#

回复 106楼挪威森林的帖子

那时,这样的事情很多,我一个同学路边一条河,捡了一条浮头的鱼,也被绑起来了。
TOP
110#

回复 104楼沈银彬的帖子

谢谢肯定
TOP
111#

回复 102楼章兴波的帖子

你帮我出
TOP
112#

这段时间看了阎连科《我与父辈》,写了他眼里父亲、大伯、四叔的生命与生活,在那个贫苦的年代,每个人是如何为了肩上的重担,生命的责任,进行坚韧的奋斗与付出,让我看到了人生的悲壮,生命的意义,也许我们都无法像儿时的梦想中,影视故事中的主人公那样走完不凡的一生,但作为芸芸众生的一个,如何才是活得有意义?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TOP
113#

看完了《早晨从中午开始》,这其实是路遥写作《平凡的世界》背后的故事。为什么说早晨是从中午开始,因为作者一般都是从中午才开始写作,一直写到后半夜、甚至凌晨才睡觉。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认真、执着、奋斗、专注、全身心、不顾生命的路遥,为了写作,他是在于死神赛跑。很让人感动,一句话,没有随随便便成功。
TOP
114#

这段时间正在看肖复兴的《无花果》,是散文集,文笔轻松,故事都是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但也寄寓着一个个生活的道理,读来不沉重,却也常有会心一笑的收获。
TOP
115#

难怪文采这么好 啊
原来这样勤读不辍
TOP
116#

学习,点赞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