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56789101112 / 1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19-倪华东暑假专贴(最近更新《古樟》) [复制链接]

91#

上虞的余光中
TOP
92#

我与世界格格不入
大家与我惺惺相惜
谢谢大家
上虞区蒿坝小学杜银江 发表于 2019/8/22 23:43:49

能和学生相融相惜就是优秀的教师!
TOP
93#

回复 91楼润羽的帖子

别戴高帽子啊,提点中肯的意见,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TOP
94#

回复 87楼海风的帖子

谢谢海风
TOP
95#

回复 90楼金近小学李煜鋆的帖子

是的,那是最能给我们温暖的地方
TOP
96#

回复 89楼挪威森林的帖子

我家屋边也有一棵栗树,是别人家的,一次几个孩子来我家玩,就去偷板栗了,结果主人来了,树上的人跳下来,主人一把接住,顺手扒下来那个孩子的衣服……
TOP
97#

做一位有品味的科学老师!值了!
TOP
98#

回复 97楼金亚军的帖子

金老师过奖了。
TOP
99#

古樟

我的老家在一个叫南岙的小村庄,在古镇丰惠的西南角。其实也不该称之为小,从人口和占地面积来比,应该是方圆几里的大村。村口朝北,南边是重重的高山,百姓造房都以坐南朝北为佳,所以在我们那个村庄,似乎每家每户的房子都是面朝大山,背靠田野,以致于那种非常理想的靠山面水的建屋形态成了一种不可及的事。我不懂我们的祖先为何把落脚点选在这样的一个山坳,不过村名取为“南岙”倒也极是妥帖。

我不知道这个村名在附近乡里处于一个怎样的地位,但我能确定的是我们村的一样东西是远近闻名,无村可敌的。小的时候,我去外婆家时,常有人会问我是哪里人,而无论是谁听“南岙”二字,紧跟一句便是“就是那个村口有一棵很大的樟树的村庄吧?”的确,我们的村口有一棵古樟,一棵极大极大的古樟,一棵方圆几里都无可敌的古樟。

这棵古樟有五六个成年男子合围之大,高约2米处分三大枝丫斜穿云天,终年落叶,终年碧翠。父亲曾提起过,曾有一年,村民从这枝丫的分支中砍下一枝就够一艘木船的所有木料了。也常常从那些比我稍大一些的伙伴口中听闻有猫头鹰躲藏在枝深叶茂处的某个树洞里,被谁谁谁抓到,也说这树上的猫头鹰是如何凶猛,如不小心是会被啄瞎眼睛等等,只是我从未真正见过。不过小时候曾在较大孩子的帮助下爬上过主干分杈之处,很大,可坐四五个人玩耍游戏。枝杈一侧有一洞,可望见主干已经中空,那时见到里面塞着不少废弃的打稻机的一些带齿的轮轴板。树高年幼,好像也就上去过那么一两次。

TOP
100#

古樟立在村口,谁也不知是哪个朝代种下的,小时候问过父亲,也问过爷爷,可谁也说不清。不知哪一年,古樟上钉了一块蓝色的牌子,上面印着:树龄1500年。也不知道这数字是怎么得来的。不管古樟岁月几何,但它确乎见证着这个村庄的一切悲欢离合。

樟树底下是一条土路,一条从村里通往村外的土路,蜿蜒逶迤,迢迢无尽。村民去田间劳作,外出求学打工,走亲访友都从树底下经过,如果树有记忆,那这棵树里肯定有这个村里每一人从幼年到少年、青年乃至耄耋老人的成长音影。

古樟外面就是广阔而平整的田野,就是大千世界,就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自由之境。所以古樟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成了“内”和“外”的分界处。那时亲友来访,返家之时,大人们总会百般挽留,一定少不了一句“过夜哒,明朝好起咯”,若一定要回,也必定会送至樟树底下。同样,若在等待某个家人或者某个亲友的来访,等不及了,也会徒步到樟树底下,站上那树干旁的小土坡上远眺,看是否已经来了。这个时候,樟树似乎已成了一座长亭、一潭桃花、一壶浊酒,从村里走到古樟的这段路似乎也是越剧中的“十八相送”了。

然古樟依旧,而当年这种依依相别的场景已是难见,也不说人情浓淡,单交通工具的日益便利便将“相送”这种本应极具真情而浪漫之事扼杀在了几乎不可能之中。坐上车或爬进车厢,摇一摇手,一阵轰鸣便踪影难见了,除了那难闻的尾气,哪还给双方一个什么楚天天阔、江水茫茫、喃喃相别的机会?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