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食物》在教学时我对一些课进行了调整,下面说说我的一些做法。
第一课《一天的食物》这课我是采用便利贴的方式让学生记录一天的食物,便利贴的好处是可以随便贴和撕,分类的时候就可以撕下来重新贴上去。如果用二分法来分的话还是有些食物不知道分在哪一类,所以我让学生除了两类再增加“其他”。在记录了一天的食物后,我让学生相互交换来评价,学生会提出不少问题,如营养不均衡、不该吃这么多肉、蔬菜吃太少、不该吃垃圾食品等等。这些都是后面教学的生长点,我们从食物中获取什么营养?这些营养能给我们提供什么?怎样才是均衡?什么是垃圾食品?……
第三课《营养要均衡》我把均衡的标准放在后面,设计餐单放在前面。流程是这样的,先让学生设计餐单,然后给不同的营养成分贴上颜色点,通过展示全班的餐单,学生提出了营养比例的问题,这时出示膳食宝塔就正是时候,在学生了解后再对自己的餐单进行评价与修改。最后再来审视自己在第一课写的一天食物是否合理,从而改变自己的饮食。当学生对照着膳食宝塔来看自己的餐单有没有超分量或少分量时,对他们的冲击还是挺大的。
第四课《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比较生和熟的马铃薯,我觉得比较的内容要是能指向马铃薯为什么要熟吃的同时要为肉从生变成熟作铺垫,所以我让学生从颜色、气味、软硬、滴碘酒的情况来进行比较,最后根据观察比较的结果再说说马铃薯为什么要熟吃。滴碘酒的比较目的是让学生知道马铃薯的营养成分从生到熟是没有变化的。而肉从生到熟,除了让学生观察肉的变化外,我还让学生观察水的变化,通过水的变化让学生知道肉的流进油脂了水里,炒肉片我们不能炒太久,而煲汤就要久一些。
第五课《面包发霉了》之前我自己做也好,学生带回来发霉的物品也好都比较难看到菌丝,只是能看到黑点,而这次我一开学就让学生让面包发霉,有一个学生的面包发霉了两周,菌丝看得非常清楚,观察效果非常好。所以有时让学生准备实验材料可能比老师自己准备效果更好。同样因为学生提前在家做了面包发霉的实验,成功的学生就可以说说他们把面包放在哪里发霉的,带出霉菌的生长环境,没有成功的学生可以猜测究竟需要什么条件霉菌才生长。
这节课没有求学生设计实验,只要求学生按实验步骤操作,我把要求提高了些。先让学生回顾盐溶解快慢的实验设计是怎样做的,然后让学生画图设计实验,再用一个小组的设计作为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明白了怎样设计后再让小组间互评,检验他们是否理解变量控制实验设计的要点,最后就是小组根据别人的意见看看是否需要修改。从小组设计——集体论证——组间互评——自我修正,学生经历四轮思考,只有这样他们的理解才深刻,才能更好掌握变量控制实验。
第七课
在上这节课前,我先让学生收集保质期长和短的两种食品包装袋,这样课上的观察就更有可比性了。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观察包装袋上的信息,然后交流,接着说说什么是三无食品。第二个活动是说说最关注的信息,然后重点研究保质期长短与什么有关。原来的设计记录是让学生把配料、包装方法、储存条件等记录下来,再进行分析,但发现这样的方法暗示性太强了,所以就改为了让孩子先写出他们的猜想,再从食物包装袋上找信息作为证据来支撑他们的想法,加强他们的实证意识。
这个单元的最后,我安排了一个“食品广告会”,让学生综合运用本单元的知识来做一个食品广告。要向同学们推荐一种食品就要精挑细选,要从营养、添加剂、口味、价格、保质期、储存条件等方面综合考虑,同时我要求学生要制作食品宣传单,并以情境小剧的方式做广告。这个活动是整合了科学、美术设计、语言艺术的活动,把碎片化的学习联系起来,把书本的知识生活化。这个活动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广告让人捧腹大笑,相信他们以后去超市选择食品时会从多角度去考虑。
在两年前对同一单元也进行了教学反思,对比两年前后的教学策略,发现自己有以下方面的一些 调整:记录的方式《一天的食物》《营养要均衡》,实验观察内容《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组间互动《面包发霉了》,实证意识《食物包装袋上的信息》。很庆幸2015年的反思记录,让我可以看到自己思考的轨迹,但这样的调整是否适合,大家一起来说说。
2015教学反思:http://lt.zjxxkx.com/showtopic-18761.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