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杭州萧山:以赛促学 以赛促教 以赛促研 [复制链接]

1#

以赛促学 以赛促教 以赛促研

——萧山区2016小学科学教师教学能力评比圆满落幕



    5月25日——27日,为期三天的萧山区2016小学科学教师教学能力第四轮评比之“现场上课”在新塘小学顺利举行,这也意味着本届教学能力评比活动圆满落幕。回首这近2个月的评比历程,用教研员杨春晖老师的话说:对于老师们而言,是一种历练,更是一种成长;过程是痛苦的,然收获是丰盛的。

以赛促学

    4月12日,教学能力评比活动拉开序幕。第一轮的“教学理论考试”及第二轮的“评课和教学再设计”考查了教师对小学科学教材所涉内容、教育教学方法的理解掌握程度。全区共有近80位科学老师参与,参赛氛围可谓“火爆”。


    5月4日,第三轮“实验操作及教具制作”评比再次打响。前两轮胜出的30位参赛教师不仅要在45分钟内准确进行“50ml水中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和“分离食盐和水”的实验操作,还需要利用吸管和回形针完成“制作一个沉浮子”的教具制作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可以说对参赛老师实验操作的熟练度、正确度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通过这种“考然后知不足”的方式,老师们也意识到只有当下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实验操作技能,才能更好地施展课堂教学,更好推动学生的能力发展。

以赛促教

    通过前三轮评比之后,有15位老师最终挺进第四轮的“现场上课”评比环节。通过两天的有限备课时间,分成三大组的参赛教师们最终用简易方便的材料和模型、多样的教学辅助手段、鲜活生动的课堂互动、恰到好处的探究活动分别对《听听声音》、《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及《用橡皮筋作动力》三节课进行了诠释演绎,也分别展示了各自扎实的教学技能和独到的教学理念。

    两天的教学准备,对老师的课堂调控、临场应变提出了不小地挑战,但更是对老师平日课堂教学的侧面检验。


以赛促研

    “参赛教师教学理念正在发生显著变化。‘以生为本’的理念成了活动主旋律,从教学案例的剖析到课堂教学的实践,自始至终都体现着老师们“为促进学生更好地学”这种强烈的教学意识。”本次活动评委成员、区小学科学名师赵海军老师在点评时感慨道。

    此外,本次评比活动更是涌现出一批通力合作、互相促进的优秀教研团队,“一人参赛,全组参与”的画面屡屡出现,可以说展现了当前全区小学科学教师队伍的良好精神风貌。




    此次评比不仅为全区小学科学教师搭建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还提供了查漏补缺的机会,达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研”的目的,对提高我区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报道:萧山区新塘小学何佳明)

最后编辑萧山何佳明 最后编辑于 2016-05-31 09:18:01
分享 转发
TOP
2#

知不足而后勇!
TOP
3#

服务于一线教学,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评比活动当是务实的,高效的!
TOP
4#

参加科学教师教学能力评比的感受与反思

瓜沥镇长沙小学方佳

    2016年上半年参加了萧山区小学科学教师教学能力评比比赛,从三月份的报名开始到五月底第四轮评比结束,一共经历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在这一段时间里,每一轮的比赛都比较的艰辛,随着评比的深入,自己也发现了自己身上存在着的一些问题,虽然整个比赛下来很累,但自我感觉收获大于辛劳吧!

    第一轮评比,时间:2016年4月12日上午

    评比第一轮是科学理论考试,考前几天,将小学的八册书本都简单的翻阅了一遍。自己是学物理出生,所以在看课本的时候将重点落在生物和化学的知识上。因为看书时间不多,最后留给看课标的时间少之又少,只看了几个大条目。

    反思:对于理论考试,专业知识上可以说问题并不是很大,但是遇到试卷后面的课程问题,自己感觉有点不知所措!尤其是面对那些有关拓展性课程方面的问题,自己平时做的并没有到位,所以在作答时常常遇到提起笔写不出内容的情况。反观平时的学校教学,更多的只是关注学生课堂知识技能的掌握,课程方面的确自己思考的比较少。

第二轮评比,时间:2016年4月12日下午

    第二轮是评课与教案再设计,比起第一轮的理论考试,我自己更加害怕的是评课与教案设计。我只有三年不到的教龄,毕竟看到的听过的课并不算很多,见解也并不是很独到,所以我想我只能将自己能够做好的地方做好,比方:听课记录的条理我用表格的方式,可以显得更加有序;评课先整体后细节;教案再设计仍旧以表格来框定先后条理。

    反思:第二轮评比我时间没有控制的很好,将大部分时间用在了看课与课堂记录上,而导致评课与教案再设计时间紧张。在课堂记录这一块力求抓住教学主线,但却往往不经意记录较多只言片语,偏离教学主题。评课虽能由整到细,但觉自我理解不够深入,只能说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教案再设计比较匆忙,对于《产生了什么气体》这个环节内容是熟悉的,但做不到有创新,只是在原教案上稍作修改,将产生了什么气体这个问题一直保留到了最后,给予学生一定的信息,希望他们可以历经像科学家的探索过程,但最终仅凭课上得到的这些信息,他们是得不出结论的。二氧化碳是众多科学家研究后的结果。

第三轮评比,时间:2016年5月4日上午

    第三轮评比实验操作与教具制作,这一轮我自己倒是并不担心,因为在学校我一直任教三个年级段,有个别年级已经循环三次,对于科学课本的实验比较熟悉,所以还是比较淡定。评比前还是简单的翻阅了八本课本中的各个实验,然后就去参与了。

    反思:第三轮评比时间到的刹那,我只是完成了第一个实验操作,并没有制作成功浮沉子,我想我把实验操作想得太简单了。实验是食盐的溶解与蒸发,实验操作2克2克的称量,溶解,50ml水直到溶解到18克食盐达到饱和为止,然后取溶液进行加热蒸发,直至结晶。实验基本没有问题,但是操作时间过长,动手速度过慢,完成第一个实验之后所剩时间只有5到6分钟了。这时开始动手进行制作教具“浮沉子”,浮沉子原理我是知晓的,当手挤压瓶子,水进入吸管,重力大于浮力下沉;当手松开,水从吸管排出,重力小于浮力上浮。制作中由于时间紧张,我只是剪取一小段吸管,用胶带将吸管一段密封,在另一端加回形针增重,放入水中尝试时,挤压瓶子,它顺利下沉,但松手却没有上浮,因为胶带没有完全密封吸管,导致水漏进吸管,但却没能排出,沉下去后无法正常上浮。问题出在了漏水上。

    赛后自己也有琢磨利用吸管怎么成功制作浮沉子,为了有效防止漏水,有良好的密封性,可将一段吸管对折再用胶带固定,下端用回形针加重,这样有效避免了胶带密封不好导致漏气的现象出现。实践尝试如下:

第四轮评比,时间:2016年5月25日上午

    有幸通过了前三轮评比,进入到第四轮评比,赛前得知此消息是即紧张又兴奋。从来没有借班上过课,害怕自己上不好,心里有些不安,但是这又是一次锻炼的机会,脑海中思绪杂乱,现实中慢慢的等待上课课题的到来。5月23日,星期一,早上早早的打开电脑,登入萧山小学科学网,课题已经挂出《听听声音》。这是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一课,翻阅书本,所需的材料我校现有的不多(学校正在整顿建设之中),不管如何现将上课要用到的器材先借了再说,23日上午去了大圆小学借到一批音叉和一批铁架台,中午去了衙前农小借到了另一批音叉,课本中出现的大小铁钉,平时教学中感觉实验效果并不是很好,傍晚时分去了钢筋店,借了可以夹断钢筋的大钳子和一些钢筋,利用钢筋来代替钉子进行实验,晚上思考备课。24日,在学校不断的试教,学校听课的老师给我提出很多宝贵的建议。自己在结合其他老师的建议下,继续思考修改着上课教案。

    在试教磨课中,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怎么样的教法才能让学生正真领会声音的高低强弱。前几次试教放开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敲击音叉也好,敲击钢筋也好,学生的实验结果基本出不来。声音的实验不像其他实验一样效果很明显,如果教师不加引导,学生基本无法辨别高低强弱,或是高低强弱混用,这个知识点本就是声音单元的易错点。被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有时我想这就是单元的第一课,是让学生感受声音为主,是不是一定要弄明白高低强弱呢??学校老师认为单元易错点如能在第一课就有所点破,那么学生就可以在声音单元游刃有余,所以这个问题必定需要克服!

    为了这个问题,我和学校老师展开了激烈讨论。认为这个点需要学生明白,那么定下这个想法之后就是如何让学生来理解高低强弱。针对这个问题,第一个听音叉声音的实验进行了三到四次的改动。

    第一次:直接让学生动手实验,学生声音效果出不来,高低强弱混用,几乎没有正确的实验结果。

    第二次:声音的高低与强弱是两个不同的方面,放在同一个表格中必然会混用,将表格改为文字形式,将条理弄清,仍旧采用学生小组实验。

这样下来实验结果确实比表格的好。但到了敲击钢筋的实验时,还是混用。

    第三次:只能忍痛减少学生自己动手探究的实验时间,将敲击音叉实验改为类似演示实验,教师演示第一次,然后学生代为演示,仍用表格统一实验结果,最后将音叉下发,大家再次体会音的高低强弱。最后自主研究钢筋的声音变化。

    铁钉实验效果欠佳改为钢筋实验,原本钢筋也是安排不同长短的三节的,尝试之后,最短的效果高音出不来,发出的声音时间短,高低非常难以辨别,考虑到本课为起始课,所以降低难度改为两个,实验效果比较容易出现。

最终,将教案确定为:(简案)


课前谈话(奖励机制)


一、游戏导入(引起兴趣,引入课题)


二、谈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


三、听强弱不同的音,听高低不同的音(用语言描述,感受强弱高低)


四、介绍音叉


五、演示音叉发声,听声音的区别,学生演示,将声音辨别后,以表格形式记录在黑板上(可以为敲击钢筋实验铺垫)


六、下发音叉,动手敲击,给声音任务,完成敲击


七、小组敲击钢筋的自主探究


八、总结收获与疑问(完成课前的奖励)

    反思:25日上课,基本流程是在预想当中,没有出现很大的问题。但小问题是有很多:1、接班上课学生活动时纪律有点难以掌控。2、上课过程中有音叉不按要求摆放掉落打扰课堂。3、上课教学生回答较为集中,面不是很广。等等。这一次参加教学能力评比对我影响很大,尤其接班上课过程中为了教学上的一个问题,反复琢磨,反复进行尝试试验,为了寻求最佳的教学效果,不断改进努力。期间真的比较累,比较辛苦,但在上完课那一瞬间,觉得所有的努力总算值了。

    小结:两个月的时间,跌跌撞撞,忙忙碌碌,但走下来了,自我感受到最多的是同事们的帮助以及自己在这个过程的成长,感谢有这样的机会!

最后编辑萧山何佳明 最后编辑于 2016-06-01 11:57:30
TOP
5#

参加萧山区小学科学教室教学能力比赛的一些想法

萧山区浦阳小学
谢勇波

4月中旬到5月底,我参加了萧山区小学科学教室教学能力比赛,一共四轮比赛,非常地充实。对于这两年一次的比赛,我们学校非常重视,一共派出了两位老师参加。

参加此次教学能力比赛对我来说有两个意义:一是保持自己继续前进的推动力。因为要参加比赛,必然要去准备,必然需要进行学习。同时,在比赛过程中还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反思自己,从而能够提升自己的能力,改变原来的一些固有思维,接受新思想。二是希望能够取得名次,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一般来说,教师的成绩与学校的考核和年终总结还是有点关系的。

经过前三轮的比赛,我顺利进入了第四轮的评比。回顾前面三轮,我认为自己胜在教学经验丰富以及参赛经验丰富这两项上——毕竟是“老教师”了。

对于“浮沉子”这个教具制作来说,我是很顺利地就完成了,因为平时都在教学生做的,不同的是以前用的是笔帽,现在用的是吸管,其他如制作的顺序和方式都是一样的。第二个实验是在50毫升水中溶解18克食盐,之后再蒸发结晶。做50毫升水中溶解18克食盐时,我有点拿不准:到底是像学生做实验时两克两克加呢还是直接就加入18克食盐进行溶解。后来我看时间还允许,于是就照学生那样两克两克地加,辛亏我动作还算快,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规定的实验任务。

第四轮借班上课,顺序是第一天上午第三个,抽到的题目是《听听声音》。《听听声音》这节课看来很简单,四年级的内容三年级也可以上,但是要上好也是很困难的,我心里也一直犯嘀咕,到底怎么上这节课,如何把课堂上得更有趣、更有科学味。最终,我选择的执教方式还是照顾到了趣味性和知识性,虽然没有采用主流课堂用的长时探究。但从下课后,从许多学生围在讲台前不肯离去中可以看的出来,他们还是喜欢这节课和这节课的上课方式的。这种表现和我在自己学校试教时的那些三年级孩子是一样的。

在这次的评比中涌现了许多的新面孔,我认为这是非常好的。这说明了萧山小学科学的明天是灿烂的。新生力量不断地在加入,而且他们都是那么地出色,能够积极主动地来参加学习和比赛。在这里,我预祝这些年轻教师能够在萧山区三级共同体的参与式学习中提升教学理念和能力,脱颖而出!

TOP
6#

回复 5楼谢勇波的帖子

必须给你点赞
TOP
7#

每参加一次比赛,对教师来说都是一次历练,一次总结,一次提高
TOP
8#

在经历中成长,在反思中提升

——记参加区教师教学能力评比的感受与反思

闻堰小学
凌华华

今年我参加了萧山区小学科学教师教学能力评比比赛,历时两个多月,从三月份的报名开始到五月底的第四轮评比结束。我们经历了第一轮:理论考试;第二轮:听评课和教学再设计;第三轮:实验操作和教具制作;第四轮:现场上课。持续两个多月的四轮比赛下来,说实在的,思考的已经不是比赛能否获奖,能获得几等奖;更多的是感谢这样的比赛能让我更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在反思中成长和提升。

第一轮:理论考试
时间:2016412日上午9:00 —10:30

通知上的评比方法

(一)第一轮:理论考试

   1.考试内容:较为广博地掌握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所涉内容;

灵活运用教育教学方法对教学案例进行具体分析。

   2.考试形式:闭卷笔试,时间约为1.5小时。

【赛前准备】2013年我成为萧山区小学科学教师队伍中的一员,今年是第三年,所以我算是一名新教师;我来到闻堰小学的第二年2014年也举办过一次区科学教师教学能力评比,但是那个时候我没有参加的机会;所以这次给我的机会我很珍惜也很感谢。

通知反复阅读了多次,仍然琢磨不透到底要考察什么内容,我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仔细阅读了20161月刚出来的“课程标准”,总共82页,在准备的时候我就很后悔,因为对于老版本的“课程标准”,我的理解实在是浅显,翻看的次数也不多,可以说基本没什么印象。所以准备起来很吃力,很多话只能理解于字面意思。

其次,我还把3-6年级科学八册的教学参考书上每章节的知识点整理出来,万一考试考到,可以保证基础性题型不用失分。

最后,教育教学方法对教学案例分析,我实在不知道要准备什么,所以就看了一下喻伯军老师的《案例解读》

【赛后反思】笔试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科学知识”,稍高于小学的内容水准,涉及到一些初中的科学知识,这部分总体来讲我还是比较有把握的;但是第二部分对教学案例的分析,是我的弱项,看到题目容易无从下手,或者说无法从理论的角度切入去分析教学案例;就好比平时听课,听完以后不会选点“评课”,其实我很羡慕那些能够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的老师们。我决定平时多看一些书籍、资料,丰富自己的理论水平,多积累;不是像现在这样轮到考试匆忙准备,准备以后也无法应用!


第二轮:评课和教学再设计,时间:2016412日下午13:00—15:30

通知上的评比方法

(二)第二轮:评课和教学再设计

    1.集中观看一节录像课,然后在规定时间内记录听课笔记,撰写评课意见,并对该课进行教学再设计。

   2.测试形式:观看录像课、笔试,共约2.5小时。

【赛前准备】第一轮比赛中提到我看了喻伯军老师的《案例解读》,喻老师这本书去年刚买过来的时候翻看过,但是看完很快就忘记了,可能对于某个具体案例比较有印象,但是如何具体分析却没概念了。

【赛后反思】下午的考试历时2个半小时,奋笔疾书,绞尽脑汁,其中有一道题刚好是喻老师的《教学案例》中的一条,但是在正式答题时才发现,看书看书,看进去的才是书,我对书籍的阅读流于表面,看过以后没有针对30条建议逐条尝试并自我分析过;临时碰到这种题目仍旧不会答题,回答很生硬,生搬硬套的感觉!也在侧面佐证我平时的看书方式需要改变,一本精彩的好书需要我们反复推敲和实验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不然永远只能是别人的。

听课是听一节别人的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并做好听课记录,然后针对某一个环节进行教学再设计,这个时候就暴露平时自己在观摩别人的优秀课例却不敢评课的缺点了,评课的点很分散,难以针对某一个具体的点进行有效点评。教学再设计针对的是本节课的重难点,非常考察一个老师平时的各方面积累;平时的课堂教学多注意突破教学重难点。


第三轮:实验操作和教具制作,时间:201654日上午45分钟,抽签决定次序

通知上的评比方法

第三轮:实验操作和教具制作

    1. 实验操作方面:内容为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所涉及的实验,采用个人实验操作,评委根据参赛教师的实验操作正确程度和熟练程度进行评分。

    2. 教具制作方面:采用所提供的规定材料,制作指定教具,评委根据参赛教师的工具使用和制作的教具好坏程度、使用程度进行评分。

【赛前准备】把3-6年级的书本翻阅了一下,罗列了可能会做的实验。在浙江省小学科学网上查阅了2013年省实验技能大赛的资料。

【赛后反思】一个考官负责两个考生的考核,45分钟的比赛项目两道题目,教具制作是沉浮子;实验操作是50毫升水中最多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并少量结晶。这两个考题我庆幸于我有猜到过,却后悔于我没有做过提前下水实验并计时;很明显,两个实验45分钟时间来不及完成实验操作,遗憾收场;后来和同组比赛学院交流发现很多人也没能完成实验;可见,平时课堂教学时,教师“下水实验”的重要性。你只有做了才会有思考,比如说食盐到底是3克一份一份的加还是每份加的克数不同,慢慢减下来?比赛过程中由于紧张,我一开始还忘记用镊子拨动油码而直接用手了。所以比赛的心理素质也很重要。


第四轮:现场上课,时间:2016526日新塘小学第四节课

通知上的评比方法

第四轮评比方法:1.网上抽签决定上课顺序
2.每天的上课内容都是提前2天公布于萧山小学科学网。
3.集中借班上课,评委现场打分。

【赛前准备】524日早上07:07挂出的上课内容《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前一晚90学时培训请假回学校,第二天我们科学组全体老师助力分析这堂课该如何上。至此,这已经成为一场科学组智慧的较量

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这堂课最好还是按照书本内容顺序来上,但是要把握好细节和实验活动的时间安排;此外,由于这是单元第二节课,所以第一课的内容还需要点到,这样才能更好的为这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试教直接在其他班级,多体验借班上课的感受。

第一次试教:“白糖和豆子”的观察并记录特征;“白糖和豆子”的混合分离;这两个第一部分的小活动总共花了25分钟,导致这堂课根本完成不了教学任务。经过这次试教发现不是所有的筛网都筛出白糖,有些网孔很小,白糖通不过,如果改用“绵糖”会和学生认知中的白糖差距太大,原来设想使材料更具有结构性的想法只能放弃。改回用“沙子”。

第二次试教:记录单的记录问题很大!记录单只给了空白记录,试教以后还是觉得把需要填写的内容直接打印出来效果更佳;其次白糖加热过程中,颜色、状态等都会不同层次的变化,学生却只记录了一种颜色或者一种状态;所以改用颜色、状态等逐次变化的方式记录(用“”表示),而这样的记录任务太重,容易影响观察,所以改成小组内每人仔细观察一种变化并认真记录,然后小组汇总。所以小组的记录单也就成了人人记录的记录单。

第三次试教:班级不同对课堂效率影响很大,前两次试教的班级学生活跃,课堂表现积极,第三次试教的班级学生基本不太举手,发言胆怯,教师需要耐心等待。所以班级差别感受特别明显,这次将白糖加热实验分析完已经是超时4分钟了。所以就将第一分部的先观察特征并记录,然后再混合分离的实验进行了整合,直接整合“沙子和豆子的留样—混合—分离”,希望将这个实验时间再次缩短。

【赛后反思】正式比赛的班级氛围和第三次试教的班级氛围有点像,学生可能面对陌生的老师、评委、环境不太敢说,怕说错。由于我是下午第一节课13:20分开始,这个班级学生13:10就到教室了,这十分钟我原本是想和学生好好互动的,结果发现自己的互动能力比较差,反而学生互动完以后更加安静了,而我自己也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更紧张了。上课环节基本流畅,虽然第一部分进行了整合,但是两个活动,课堂时间仍然显得紧张,最后还是超时了几分钟。希望将来我在课堂节奏和调控的能力多下功夫。这节课比较大的一个问题是固态白糖熔化成液态透明糖浆是物理变化,学生无法从“冰变成水”的例子中迁移过来,最后还是借由我自己的嘴巴讲出来的,所以我很遗憾,这个点我并没有很好的突破。蜡烛的燃烧发生了什么变化设计成了回去思考的课后作业。


【总结】这次的比赛,我经历了,成长了,反思了;比赛虽然结束,但是成长不止,反思不息;过程很艰辛,但是我有强大的团队助力,感谢这次比赛过程中支持、帮助、指导过我的所有人,因为你们,我将更加努力。

TOP
9#

沿途风景那般好

萧山区城东小学 陆祝林

    5月26日上午,在新塘小学上完了课,长长地舒了口气,意味着一个多月来的比赛终于结束了。每次的教学能力评比,总是让老师感觉到过程的艰辛和不易,一步步下来,累并成长,痛苦并收获。对于我们老师来说,这样的历练必不可少,只有历经实战,方知自身不足。

    本次比赛一共进行了四轮,任何一轮有闪失则意味着淘汰,回头望望整个过程,能一路走到最后一轮,实属不易。但这不代表能力的高低,能走到最后,我把原因归结为三点:笔头勤快、好运眷顾和团队帮助。每一轮下来,都发现很多不足和收获,感慨良多。

    第一轮,是我的弱项,遇到要写的,很多时候都是一筹莫展。第一部分的科学知识还算可以,勉强还算答的出来,不过肯定逊于刚毕业的新教师们。第二部分的教学问题阐述,很多题目都理解不深刻,回答偏于“大众化”,没有什么新意。特别是拓展课程的实施那题,由于自己在学校里带的是和学科关系不大的课程,因此感觉无从作答,在这块内容上肯定又逊于拓展课程在扎实开展的老师们。为了不至于落后很多,我只能在字数上做文章,把能想到的就尽量写上去,满满当当的写满了整张,时间也将将够用。第二轮也是如此,在看视频课过程中,我尽可能的记录每一各环节、每一个老师的问题和每一个学生的回答。在教研活动中做课堂实录的经历在此刻帮助了我,让我能更完整的记录整节课的内容。在课的优缺点评价和再设计上,由于听几位老师上过本节课,也还算写的出一些内容。如果说第一轮是看教师的知识贮备的话,那么第二轮就是看谁听过的、看过的课比较多,有更多的课堂储备,在此刻,深深感受到以前参加教研活动的意义所在。一天比完,很多老师拼到手酸,微信里出现了“我把一年要写的字都在今天写完了”这样的感慨。

    第三轮的实验操作和自制教具,原本自认为还可以,但当第一个溶解实验完成时,只剩下10分钟不到的时间,以为肯定没戏了,然则浮沉子随便剪了一段长度,打火机烧住口子,插了三枚回形针,竟一次试水就成功了,在暗自感慨运气眷顾的同时,也发现自己在实验操作中存在的诸多不足。回头想想,一个看似简单的50毫升水溶解多少克食盐的实验竟然整整花费了30多分钟,中间还出现很多不正确操作,这是为何?细细分析,这个实验有很多“分实验”在里面,比如天平、量筒和酒精灯的使用;溶解的正确操作;蒸发装置的设计和使用等。每加一次需要使用一次天平,需要搅拌完一次食盐,加的次数越多使用天平和搅拌的次数也就越多,傻傻的我2克2克的加到底,足足搅拌了8次,再加上理解题目、设计记录表和蒸发食盐水等时间,30分钟就很快过去了。这轮比赛后当即请教了评委赵海军老师该如何提高这个实验的操作速度,赵老师提出在我们已经了解了常温下100毫升水约能溶解36克食盐的基础上,可以第一次加的量多一些,比如先加5克或10克,然后每次加的量逐渐减少,到快接近不能溶解时可以只加1克,这样既减少了加盐的次数又能提高了实验的准确度。当然,这是教师完成这个实验的方法,学生在不知道能溶解多少克实验的前提下,是不可以这样来操作的。有时我们在教学生时,发现很多学生在实验时状况百出,总觉得这是他们不按老师的要求来做实验,现在想想,不全如此,连我自己做实验都存在很多不足,何况学生?我们固然要教学生仪器的使用、实验的操作方法、讲明实验的目的和要求,但我们更要多想想一个实验这样设计是否合理?有没有更适合学生的设计方法?看似简单的实验是否真的简单?学生操作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这些都是我们在实验教学时需要考虑的。

    第四轮,也是最困难的一轮便是现场上课,而且只有两天的准备时间,更悲剧的是我还抽到了上午第一节课。还好公布课题的那一刻,暗自庆幸,毕竟每年都教六年级,《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这课上的也不算少了。一拿到课题,就即刻和陈斌讨论本节课该如何来设计,在讨论过程中我们达成了两点共识:1、教材中黄豆和沙的实验目的性不明确,既有指向物质的物理变化,又有指向“观察到不明显变化和观察到明显变化同样重要”这一实验细节。但如主要指向物理变化,这个物理变化并不是一个典型的物理变化,而且跟白糖的加热实验关联性不大。但如主要指向“观察到不明显变化和观察到明显变化同样重要”这一实验细节,虽然很能说明问题,但这个细节并非本课要点,而且在白糖加热实验中也并无“不明显变化”,如果仅是为了说明这个细节,感觉突兀且费时。所以这个环节可以舍去,或选择别的明显的物理变化实验替代。2、白糖加热的实验是本课重点且不可替换,必须完整的完成整个实验过程并对现象有清楚地记录,能根据现象及前后比照来发现加热前后两种物质的不同,认识到这是一种化学变化。整课需要贯彻“对照变化前后两种物质的异同来判断是否是同一种物质”这一思想。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我们马上定下课的基本思路:围绕糖的变化来展开探究,先把冰糖敲碎变成碎糖的变化来指向物理变化,再用碎糖加热变成炭的变化来指向化学变化。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城东科学团队的优势立马体现出来,不光是对课的设计讨论,还有材料的处理和准备,在团队的帮助下,很快就进行了试教。不过一试教,问题还是来了:一是学生普遍认为白糖加热后产生的物质并非新物质;二是实验后学生只交流现象,没有更多研讨的东西。通过和几位老师的共同讨论,分析第一个问题的原因是本课是在五年级中执教,和六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差异,而且没有本单元第一课的基础,直接来上第二课显得突兀。由于糖在加热过程中由固态转变到液态再回到固态,部分学生会拿白糖加热的变化和水的三态变化进行比较,认为白糖在加热过程中也仅是改变状态。第二个问题的原因是因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更多的注意到实验的现象,也能把看到的都写下来,但是对这个变化深层次的思维不够,所以说不出更多的内容。基于这两个问题,我们又对课进行了修改: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加热后的物质并非白糖?仅是看到实验的现象和产生的物质看来是不足够的,如果能让学生触摸加热后的物质是不是能更好区别白糖?于是自己先试验需要多少时间加热物质才会冷却下来,再用手搓揉发现手感确有不同,进一步试验发现,产生物质的沉浮情况和溶解能力都大不相同,觉得这些区别都是指向两种物质并非新物质的直接证据,于是把这些内容都加进教学环节中。为了使学生有更多的思维参与,我们认为应该更多的指向讨论变化的过程和本质,而并不仅仅是比较加热前后两种物质的差异,这样学生也会更有可说的内容。就是在团队的帮助下,我们进行了两天的磨课过程,虽然短暂但确是高效的,就像杨老师所说:一人上课,团队参与,这是一个团队该有的气氛。不管结果如何,都十分感谢我们团队的陈斌和莫小丽老师,还有帮我提供资料的佳明和赵燕娜老师。

    评比结束了,有很多收获也留下了些许遗憾。我们重视结果,但相对结果来说,我们更享受这个过程。套用一句俗语:评比就像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只是沿途的风景。

最后编辑萧山何佳明 最后编辑于 2016-06-03 08:09:23
TOP
10#

在压力中突破,在思考中成长

萧山区回澜小学周晓芸

    自己有幸参加了两年一届的萧山区科学教师技能大赛,这场比赛历时近两个月,比赛归来,百感交集。只要是比赛,大家都想有好的成绩。但我觉得,比赛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而要通过比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的目的。只有这样定位比赛,面对比赛结果才能“成也淡然,败也淡然”,赛后自己的学习与研究才不会终止,也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1.在压力中突破

    回顾参赛过程,累并快乐着,经历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本次比赛总共四轮,第一轮的“教学理论考试”,第二轮的“评课和教学再设计”,第三轮实验操作和教具制作,第四轮现场上课。

    一开始有近百名来自全区各个学校的教师参赛,之后就进入了百里挑三十,3015的历次淘汰赛,每次比赛都是身体、心理、教学技能的全面大比拼。

    当自己在层层淘汰中幸存下来,真是又开心又压力剧增。在一轮轮的比赛中,接触到自己越来越多的缺点和不足。所以有机会还是想多参加类似的比赛,这些比较会让我更快地成长与提高!

    2.在思考中成长
    本次比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1)加强实验基本功

    在这次比赛中,我最感缺乏的是实验基本功。因为平时缺乏练习,小学科学实验包罗万象,要对每一个实验都掌握,每一步操作都正确需要在平时多加学习和训练。

在两年前的比赛中,我在第三轮被淘汰,实验中每一步操作似乎都不够规范,真是压力巨大,最后在紧张中居然忘了时间。这次比赛,吸取了教训,时刻提醒自己。最后顺利地完成了两个实验。第一个实验是50毫升水溶解多少食盐,分离食盐和水。用到了天平,量取液体,溶解,蒸发等操作,每一步操作都有考官仔细地打分,虽然依旧十分紧张,但心里素质似乎变好了些,合理地分配好时间。第二个实验是制作浮沉子,浮沉子有很多种不同的材料,就有很多种不同的制作方法,在平时,自己一定要多学习多收集方法,实验动手操作能力也是我最欠缺的能力,在日后一定多加练习。

    (2)积极撰写论文

    本次比赛一二轮笔试环节,要求老师学会评课,进行教学片断再设计,写一写科学理念在自己课堂中的应用,以及拓展课的一些实施过程。所以平时还是要有所准备,有所积累,不然在考试时真是无从下手。

通过撰写论文能促进自己不断反思改进教学,也能促进自己不断学习课程新理念、教育新理论,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

    (3)加强课堂基本功

    ①材料:寻找科学有效的材料,对于科学探究课,至关重要。比如《听听声音》这节课,听大中小三种铁钉的声音,区分度不高,学生很难表达。后来,用钢片琴进行改进,学生玩得不亦乐乎。但我在反思,钢片琴的使用是否充分,在课堂上的探究是否突破了重难点。

    ②板书:书写美观,设计科学,能提纲契领。

这就要求平时在钻研教材时,要注意抓牢重点,突破难点。在板书设计的道路上,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比较了才知道自己的差距有多大,下图是罗海军老师《听听声音》的板书设计,看到了这个板书,我似乎就明了罗老师的整堂课。实验注意点,了然于目。学生回答,立刻生成。紧紧抓牢突破重难点。






    ③有效提问

    教师在课堂中只是引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每一次的提问要具备有效性。正如评委区小学科学名师赵海军老师所说,课堂自始至终都围绕着“为促进学生更好地学”这种强烈的教学意识。一堂课能让学生从元认知向前发展,这是每一个科学老师心中的目标。我想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

    “考然后知不足”,才能在压力中突破,在思考中成长!

最后编辑萧山何佳明 最后编辑于 2016-06-03 08:11:55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