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杭州萧山:以赛促学 以赛促教 以赛促研 [复制链接]

1#

以赛促学 以赛促教 以赛促研

——萧山区2016小学科学教师教学能力评比圆满落幕



    5月25日——27日,为期三天的萧山区2016小学科学教师教学能力第四轮评比之“现场上课”在新塘小学顺利举行,这也意味着本届教学能力评比活动圆满落幕。回首这近2个月的评比历程,用教研员杨春晖老师的话说:对于老师们而言,是一种历练,更是一种成长;过程是痛苦的,然收获是丰盛的。

以赛促学

    4月12日,教学能力评比活动拉开序幕。第一轮的“教学理论考试”及第二轮的“评课和教学再设计”考查了教师对小学科学教材所涉内容、教育教学方法的理解掌握程度。全区共有近80位科学老师参与,参赛氛围可谓“火爆”。


    5月4日,第三轮“实验操作及教具制作”评比再次打响。前两轮胜出的30位参赛教师不仅要在45分钟内准确进行“50ml水中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和“分离食盐和水”的实验操作,还需要利用吸管和回形针完成“制作一个沉浮子”的教具制作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可以说对参赛老师实验操作的熟练度、正确度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通过这种“考然后知不足”的方式,老师们也意识到只有当下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实验操作技能,才能更好地施展课堂教学,更好推动学生的能力发展。

以赛促教

    通过前三轮评比之后,有15位老师最终挺进第四轮的“现场上课”评比环节。通过两天的有限备课时间,分成三大组的参赛教师们最终用简易方便的材料和模型、多样的教学辅助手段、鲜活生动的课堂互动、恰到好处的探究活动分别对《听听声音》、《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及《用橡皮筋作动力》三节课进行了诠释演绎,也分别展示了各自扎实的教学技能和独到的教学理念。

    两天的教学准备,对老师的课堂调控、临场应变提出了不小地挑战,但更是对老师平日课堂教学的侧面检验。


以赛促研

    “参赛教师教学理念正在发生显著变化。‘以生为本’的理念成了活动主旋律,从教学案例的剖析到课堂教学的实践,自始至终都体现着老师们“为促进学生更好地学”这种强烈的教学意识。”本次活动评委成员、区小学科学名师赵海军老师在点评时感慨道。

    此外,本次评比活动更是涌现出一批通力合作、互相促进的优秀教研团队,“一人参赛,全组参与”的画面屡屡出现,可以说展现了当前全区小学科学教师队伍的良好精神风貌。




    此次评比不仅为全区小学科学教师搭建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还提供了查漏补缺的机会,达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研”的目的,对提高我区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报道:萧山区新塘小学何佳明)

最后编辑萧山何佳明 最后编辑于 2016-05-31 09:18:01
分享 转发
TOP
2#

知不足而后勇!
TOP
3#

服务于一线教学,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评比活动当是务实的,高效的!
TOP
4#

参加科学教师教学能力评比的感受与反思

瓜沥镇长沙小学方佳

    2016年上半年参加了萧山区小学科学教师教学能力评比比赛,从三月份的报名开始到五月底第四轮评比结束,一共经历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在这一段时间里,每一轮的比赛都比较的艰辛,随着评比的深入,自己也发现了自己身上存在着的一些问题,虽然整个比赛下来很累,但自我感觉收获大于辛劳吧!

    第一轮评比,时间:2016年4月12日上午

    评比第一轮是科学理论考试,考前几天,将小学的八册书本都简单的翻阅了一遍。自己是学物理出生,所以在看课本的时候将重点落在生物和化学的知识上。因为看书时间不多,最后留给看课标的时间少之又少,只看了几个大条目。

    反思:对于理论考试,专业知识上可以说问题并不是很大,但是遇到试卷后面的课程问题,自己感觉有点不知所措!尤其是面对那些有关拓展性课程方面的问题,自己平时做的并没有到位,所以在作答时常常遇到提起笔写不出内容的情况。反观平时的学校教学,更多的只是关注学生课堂知识技能的掌握,课程方面的确自己思考的比较少。

第二轮评比,时间:2016年4月12日下午

    第二轮是评课与教案再设计,比起第一轮的理论考试,我自己更加害怕的是评课与教案设计。我只有三年不到的教龄,毕竟看到的听过的课并不算很多,见解也并不是很独到,所以我想我只能将自己能够做好的地方做好,比方:听课记录的条理我用表格的方式,可以显得更加有序;评课先整体后细节;教案再设计仍旧以表格来框定先后条理。

    反思:第二轮评比我时间没有控制的很好,将大部分时间用在了看课与课堂记录上,而导致评课与教案再设计时间紧张。在课堂记录这一块力求抓住教学主线,但却往往不经意记录较多只言片语,偏离教学主题。评课虽能由整到细,但觉自我理解不够深入,只能说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教案再设计比较匆忙,对于《产生了什么气体》这个环节内容是熟悉的,但做不到有创新,只是在原教案上稍作修改,将产生了什么气体这个问题一直保留到了最后,给予学生一定的信息,希望他们可以历经像科学家的探索过程,但最终仅凭课上得到的这些信息,他们是得不出结论的。二氧化碳是众多科学家研究后的结果。

第三轮评比,时间:2016年5月4日上午

    第三轮评比实验操作与教具制作,这一轮我自己倒是并不担心,因为在学校我一直任教三个年级段,有个别年级已经循环三次,对于科学课本的实验比较熟悉,所以还是比较淡定。评比前还是简单的翻阅了八本课本中的各个实验,然后就去参与了。

    反思:第三轮评比时间到的刹那,我只是完成了第一个实验操作,并没有制作成功浮沉子,我想我把实验操作想得太简单了。实验是食盐的溶解与蒸发,实验操作2克2克的称量,溶解,50ml水直到溶解到18克食盐达到饱和为止,然后取溶液进行加热蒸发,直至结晶。实验基本没有问题,但是操作时间过长,动手速度过慢,完成第一个实验之后所剩时间只有5到6分钟了。这时开始动手进行制作教具“浮沉子”,浮沉子原理我是知晓的,当手挤压瓶子,水进入吸管,重力大于浮力下沉;当手松开,水从吸管排出,重力小于浮力上浮。制作中由于时间紧张,我只是剪取一小段吸管,用胶带将吸管一段密封,在另一端加回形针增重,放入水中尝试时,挤压瓶子,它顺利下沉,但松手却没有上浮,因为胶带没有完全密封吸管,导致水漏进吸管,但却没能排出,沉下去后无法正常上浮。问题出在了漏水上。

    赛后自己也有琢磨利用吸管怎么成功制作浮沉子,为了有效防止漏水,有良好的密封性,可将一段吸管对折再用胶带固定,下端用回形针加重,这样有效避免了胶带密封不好导致漏气的现象出现。实践尝试如下:

第四轮评比,时间:2016年5月25日上午

    有幸通过了前三轮评比,进入到第四轮评比,赛前得知此消息是即紧张又兴奋。从来没有借班上过课,害怕自己上不好,心里有些不安,但是这又是一次锻炼的机会,脑海中思绪杂乱,现实中慢慢的等待上课课题的到来。5月23日,星期一,早上早早的打开电脑,登入萧山小学科学网,课题已经挂出《听听声音》。这是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一课,翻阅书本,所需的材料我校现有的不多(学校正在整顿建设之中),不管如何现将上课要用到的器材先借了再说,23日上午去了大圆小学借到一批音叉和一批铁架台,中午去了衙前农小借到了另一批音叉,课本中出现的大小铁钉,平时教学中感觉实验效果并不是很好,傍晚时分去了钢筋店,借了可以夹断钢筋的大钳子和一些钢筋,利用钢筋来代替钉子进行实验,晚上思考备课。24日,在学校不断的试教,学校听课的老师给我提出很多宝贵的建议。自己在结合其他老师的建议下,继续思考修改着上课教案。

    在试教磨课中,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怎么样的教法才能让学生正真领会声音的高低强弱。前几次试教放开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敲击音叉也好,敲击钢筋也好,学生的实验结果基本出不来。声音的实验不像其他实验一样效果很明显,如果教师不加引导,学生基本无法辨别高低强弱,或是高低强弱混用,这个知识点本就是声音单元的易错点。被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有时我想这就是单元的第一课,是让学生感受声音为主,是不是一定要弄明白高低强弱呢??学校老师认为单元易错点如能在第一课就有所点破,那么学生就可以在声音单元游刃有余,所以这个问题必定需要克服!

    为了这个问题,我和学校老师展开了激烈讨论。认为这个点需要学生明白,那么定下这个想法之后就是如何让学生来理解高低强弱。针对这个问题,第一个听音叉声音的实验进行了三到四次的改动。

    第一次:直接让学生动手实验,学生声音效果出不来,高低强弱混用,几乎没有正确的实验结果。

    第二次:声音的高低与强弱是两个不同的方面,放在同一个表格中必然会混用,将表格改为文字形式,将条理弄清,仍旧采用学生小组实验。

这样下来实验结果确实比表格的好。但到了敲击钢筋的实验时,还是混用。

    第三次:只能忍痛减少学生自己动手探究的实验时间,将敲击音叉实验改为类似演示实验,教师演示第一次,然后学生代为演示,仍用表格统一实验结果,最后将音叉下发,大家再次体会音的高低强弱。最后自主研究钢筋的声音变化。

    铁钉实验效果欠佳改为钢筋实验,原本钢筋也是安排不同长短的三节的,尝试之后,最短的效果高音出不来,发出的声音时间短,高低非常难以辨别,考虑到本课为起始课,所以降低难度改为两个,实验效果比较容易出现。

最终,将教案确定为:(简案)


课前谈话(奖励机制)


一、游戏导入(引起兴趣,引入课题)


二、谈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


三、听强弱不同的音,听高低不同的音(用语言描述,感受强弱高低)


四、介绍音叉


五、演示音叉发声,听声音的区别,学生演示,将声音辨别后,以表格形式记录在黑板上(可以为敲击钢筋实验铺垫)


六、下发音叉,动手敲击,给声音任务,完成敲击


七、小组敲击钢筋的自主探究


八、总结收获与疑问(完成课前的奖励)

    反思:25日上课,基本流程是在预想当中,没有出现很大的问题。但小问题是有很多:1、接班上课学生活动时纪律有点难以掌控。2、上课过程中有音叉不按要求摆放掉落打扰课堂。3、上课教学生回答较为集中,面不是很广。等等。这一次参加教学能力评比对我影响很大,尤其接班上课过程中为了教学上的一个问题,反复琢磨,反复进行尝试试验,为了寻求最佳的教学效果,不断改进努力。期间真的比较累,比较辛苦,但在上完课那一瞬间,觉得所有的努力总算值了。

    小结:两个月的时间,跌跌撞撞,忙忙碌碌,但走下来了,自我感受到最多的是同事们的帮助以及自己在这个过程的成长,感谢有这样的机会!

最后编辑萧山何佳明 最后编辑于 2016-06-01 11:57:30
TOP
5#

参加萧山区小学科学教室教学能力比赛的一些想法

萧山区浦阳小学
谢勇波

4月中旬到5月底,我参加了萧山区小学科学教室教学能力比赛,一共四轮比赛,非常地充实。对于这两年一次的比赛,我们学校非常重视,一共派出了两位老师参加。

参加此次教学能力比赛对我来说有两个意义:一是保持自己继续前进的推动力。因为要参加比赛,必然要去准备,必然需要进行学习。同时,在比赛过程中还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反思自己,从而能够提升自己的能力,改变原来的一些固有思维,接受新思想。二是希望能够取得名次,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一般来说,教师的成绩与学校的考核和年终总结还是有点关系的。

经过前三轮的比赛,我顺利进入了第四轮的评比。回顾前面三轮,我认为自己胜在教学经验丰富以及参赛经验丰富这两项上——毕竟是“老教师”了。

对于“浮沉子”这个教具制作来说,我是很顺利地就完成了,因为平时都在教学生做的,不同的是以前用的是笔帽,现在用的是吸管,其他如制作的顺序和方式都是一样的。第二个实验是在50毫升水中溶解18克食盐,之后再蒸发结晶。做50毫升水中溶解18克食盐时,我有点拿不准:到底是像学生做实验时两克两克加呢还是直接就加入18克食盐进行溶解。后来我看时间还允许,于是就照学生那样两克两克地加,辛亏我动作还算快,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规定的实验任务。

第四轮借班上课,顺序是第一天上午第三个,抽到的题目是《听听声音》。《听听声音》这节课看来很简单,四年级的内容三年级也可以上,但是要上好也是很困难的,我心里也一直犯嘀咕,到底怎么上这节课,如何把课堂上得更有趣、更有科学味。最终,我选择的执教方式还是照顾到了趣味性和知识性,虽然没有采用主流课堂用的长时探究。但从下课后,从许多学生围在讲台前不肯离去中可以看的出来,他们还是喜欢这节课和这节课的上课方式的。这种表现和我在自己学校试教时的那些三年级孩子是一样的。

在这次的评比中涌现了许多的新面孔,我认为这是非常好的。这说明了萧山小学科学的明天是灿烂的。新生力量不断地在加入,而且他们都是那么地出色,能够积极主动地来参加学习和比赛。在这里,我预祝这些年轻教师能够在萧山区三级共同体的参与式学习中提升教学理念和能力,脱颖而出!

TOP
6#

回复 5楼谢勇波的帖子

必须给你点赞
TOP
7#

每参加一次比赛,对教师来说都是一次历练,一次总结,一次提高
TOP
8#

在经历中成长,在反思中提升

——记参加区教师教学能力评比的感受与反思

闻堰小学
凌华华

今年我参加了萧山区小学科学教师教学能力评比比赛,历时两个多月,从三月份的报名开始到五月底的第四轮评比结束。我们经历了第一轮:理论考试;第二轮:听评课和教学再设计;第三轮:实验操作和教具制作;第四轮:现场上课。持续两个多月的四轮比赛下来,说实在的,思考的已经不是比赛能否获奖,能获得几等奖;更多的是感谢这样的比赛能让我更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在反思中成长和提升。

第一轮:理论考试
时间:2016412日上午9:00 —10:30

通知上的评比方法

(一)第一轮:理论考试

   1.考试内容:较为广博地掌握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所涉内容;

灵活运用教育教学方法对教学案例进行具体分析。

   2.考试形式:闭卷笔试,时间约为1.5小时。

【赛前准备】2013年我成为萧山区小学科学教师队伍中的一员,今年是第三年,所以我算是一名新教师;我来到闻堰小学的第二年2014年也举办过一次区科学教师教学能力评比,但是那个时候我没有参加的机会;所以这次给我的机会我很珍惜也很感谢。

通知反复阅读了多次,仍然琢磨不透到底要考察什么内容,我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仔细阅读了20161月刚出来的“课程标准”,总共82页,在准备的时候我就很后悔,因为对于老版本的“课程标准”,我的理解实在是浅显,翻看的次数也不多,可以说基本没什么印象。所以准备起来很吃力,很多话只能理解于字面意思。

其次,我还把3-6年级科学八册的教学参考书上每章节的知识点整理出来,万一考试考到,可以保证基础性题型不用失分。

最后,教育教学方法对教学案例分析,我实在不知道要准备什么,所以就看了一下喻伯军老师的《案例解读》

【赛后反思】笔试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科学知识”,稍高于小学的内容水准,涉及到一些初中的科学知识,这部分总体来讲我还是比较有把握的;但是第二部分对教学案例的分析,是我的弱项,看到题目容易无从下手,或者说无法从理论的角度切入去分析教学案例;就好比平时听课,听完以后不会选点“评课”,其实我很羡慕那些能够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的老师们。我决定平时多看一些书籍、资料,丰富自己的理论水平,多积累;不是像现在这样轮到考试匆忙准备,准备以后也无法应用!


第二轮:评课和教学再设计,时间:2016412日下午13:00—15:30

通知上的评比方法

(二)第二轮:评课和教学再设计

    1.集中观看一节录像课,然后在规定时间内记录听课笔记,撰写评课意见,并对该课进行教学再设计。

   2.测试形式:观看录像课、笔试,共约2.5小时。

【赛前准备】第一轮比赛中提到我看了喻伯军老师的《案例解读》,喻老师这本书去年刚买过来的时候翻看过,但是看完很快就忘记了,可能对于某个具体案例比较有印象,但是如何具体分析却没概念了。

【赛后反思】下午的考试历时2个半小时,奋笔疾书,绞尽脑汁,其中有一道题刚好是喻老师的《教学案例》中的一条,但是在正式答题时才发现,看书看书,看进去的才是书,我对书籍的阅读流于表面,看过以后没有针对30条建议逐条尝试并自我分析过;临时碰到这种题目仍旧不会答题,回答很生硬,生搬硬套的感觉!也在侧面佐证我平时的看书方式需要改变,一本精彩的好书需要我们反复推敲和实验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不然永远只能是别人的。

听课是听一节别人的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并做好听课记录,然后针对某一个环节进行教学再设计,这个时候就暴露平时自己在观摩别人的优秀课例却不敢评课的缺点了,评课的点很分散,难以针对某一个具体的点进行有效点评。教学再设计针对的是本节课的重难点,非常考察一个老师平时的各方面积累;平时的课堂教学多注意突破教学重难点。


第三轮:实验操作和教具制作,时间:201654日上午45分钟,抽签决定次序

通知上的评比方法

第三轮:实验操作和教具制作

    1. 实验操作方面:内容为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所涉及的实验,采用个人实验操作,评委根据参赛教师的实验操作正确程度和熟练程度进行评分。

    2. 教具制作方面:采用所提供的规定材料,制作指定教具,评委根据参赛教师的工具使用和制作的教具好坏程度、使用程度进行评分。

【赛前准备】把3-6年级的书本翻阅了一下,罗列了可能会做的实验。在浙江省小学科学网上查阅了2013年省实验技能大赛的资料。

【赛后反思】一个考官负责两个考生的考核,45分钟的比赛项目两道题目,教具制作是沉浮子;实验操作是50毫升水中最多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并少量结晶。这两个考题我庆幸于我有猜到过,却后悔于我没有做过提前下水实验并计时;很明显,两个实验45分钟时间来不及完成实验操作,遗憾收场;后来和同组比赛学院交流发现很多人也没能完成实验;可见,平时课堂教学时,教师“下水实验”的重要性。你只有做了才会有思考,比如说食盐到底是3克一份一份的加还是每份加的克数不同,慢慢减下来?比赛过程中由于紧张,我一开始还忘记用镊子拨动油码而直接用手了。所以比赛的心理素质也很重要。


第四轮:现场上课,时间:2016526日新塘小学第四节课

通知上的评比方法

第四轮评比方法:1.网上抽签决定上课顺序
2.每天的上课内容都是提前2天公布于萧山小学科学网。
3.集中借班上课,评委现场打分。

【赛前准备】524日早上07:07挂出的上课内容《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前一晚90学时培训请假回学校,第二天我们科学组全体老师助力分析这堂课该如何上。至此,这已经成为一场科学组智慧的较量

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这堂课最好还是按照书本内容顺序来上,但是要把握好细节和实验活动的时间安排;此外,由于这是单元第二节课,所以第一课的内容还需要点到,这样才能更好的为这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试教直接在其他班级,多体验借班上课的感受。

第一次试教:“白糖和豆子”的观察并记录特征;“白糖和豆子”的混合分离;这两个第一部分的小活动总共花了25分钟,导致这堂课根本完成不了教学任务。经过这次试教发现不是所有的筛网都筛出白糖,有些网孔很小,白糖通不过,如果改用“绵糖”会和学生认知中的白糖差距太大,原来设想使材料更具有结构性的想法只能放弃。改回用“沙子”。

第二次试教:记录单的记录问题很大!记录单只给了空白记录,试教以后还是觉得把需要填写的内容直接打印出来效果更佳;其次白糖加热过程中,颜色、状态等都会不同层次的变化,学生却只记录了一种颜色或者一种状态;所以改用颜色、状态等逐次变化的方式记录(用“”表示),而这样的记录任务太重,容易影响观察,所以改成小组内每人仔细观察一种变化并认真记录,然后小组汇总。所以小组的记录单也就成了人人记录的记录单。

第三次试教:班级不同对课堂效率影响很大,前两次试教的班级学生活跃,课堂表现积极,第三次试教的班级学生基本不太举手,发言胆怯,教师需要耐心等待。所以班级差别感受特别明显,这次将白糖加热实验分析完已经是超时4分钟了。所以就将第一分部的先观察特征并记录,然后再混合分离的实验进行了整合,直接整合“沙子和豆子的留样—混合—分离”,希望将这个实验时间再次缩短。

【赛后反思】正式比赛的班级氛围和第三次试教的班级氛围有点像,学生可能面对陌生的老师、评委、环境不太敢说,怕说错。由于我是下午第一节课13:20分开始,这个班级学生13:10就到教室了,这十分钟我原本是想和学生好好互动的,结果发现自己的互动能力比较差,反而学生互动完以后更加安静了,而我自己也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更紧张了。上课环节基本流畅,虽然第一部分进行了整合,但是两个活动,课堂时间仍然显得紧张,最后还是超时了几分钟。希望将来我在课堂节奏和调控的能力多下功夫。这节课比较大的一个问题是固态白糖熔化成液态透明糖浆是物理变化,学生无法从“冰变成水”的例子中迁移过来,最后还是借由我自己的嘴巴讲出来的,所以我很遗憾,这个点我并没有很好的突破。蜡烛的燃烧发生了什么变化设计成了回去思考的课后作业。


【总结】这次的比赛,我经历了,成长了,反思了;比赛虽然结束,但是成长不止,反思不息;过程很艰辛,但是我有强大的团队助力,感谢这次比赛过程中支持、帮助、指导过我的所有人,因为你们,我将更加努力。

TOP
9#

沿途风景那般好

萧山区城东小学 陆祝林

    5月26日上午,在新塘小学上完了课,长长地舒了口气,意味着一个多月来的比赛终于结束了。每次的教学能力评比,总是让老师感觉到过程的艰辛和不易,一步步下来,累并成长,痛苦并收获。对于我们老师来说,这样的历练必不可少,只有历经实战,方知自身不足。

    本次比赛一共进行了四轮,任何一轮有闪失则意味着淘汰,回头望望整个过程,能一路走到最后一轮,实属不易。但这不代表能力的高低,能走到最后,我把原因归结为三点:笔头勤快、好运眷顾和团队帮助。每一轮下来,都发现很多不足和收获,感慨良多。

    第一轮,是我的弱项,遇到要写的,很多时候都是一筹莫展。第一部分的科学知识还算可以,勉强还算答的出来,不过肯定逊于刚毕业的新教师们。第二部分的教学问题阐述,很多题目都理解不深刻,回答偏于“大众化”,没有什么新意。特别是拓展课程的实施那题,由于自己在学校里带的是和学科关系不大的课程,因此感觉无从作答,在这块内容上肯定又逊于拓展课程在扎实开展的老师们。为了不至于落后很多,我只能在字数上做文章,把能想到的就尽量写上去,满满当当的写满了整张,时间也将将够用。第二轮也是如此,在看视频课过程中,我尽可能的记录每一各环节、每一个老师的问题和每一个学生的回答。在教研活动中做课堂实录的经历在此刻帮助了我,让我能更完整的记录整节课的内容。在课的优缺点评价和再设计上,由于听几位老师上过本节课,也还算写的出一些内容。如果说第一轮是看教师的知识贮备的话,那么第二轮就是看谁听过的、看过的课比较多,有更多的课堂储备,在此刻,深深感受到以前参加教研活动的意义所在。一天比完,很多老师拼到手酸,微信里出现了“我把一年要写的字都在今天写完了”这样的感慨。

    第三轮的实验操作和自制教具,原本自认为还可以,但当第一个溶解实验完成时,只剩下10分钟不到的时间,以为肯定没戏了,然则浮沉子随便剪了一段长度,打火机烧住口子,插了三枚回形针,竟一次试水就成功了,在暗自感慨运气眷顾的同时,也发现自己在实验操作中存在的诸多不足。回头想想,一个看似简单的50毫升水溶解多少克食盐的实验竟然整整花费了30多分钟,中间还出现很多不正确操作,这是为何?细细分析,这个实验有很多“分实验”在里面,比如天平、量筒和酒精灯的使用;溶解的正确操作;蒸发装置的设计和使用等。每加一次需要使用一次天平,需要搅拌完一次食盐,加的次数越多使用天平和搅拌的次数也就越多,傻傻的我2克2克的加到底,足足搅拌了8次,再加上理解题目、设计记录表和蒸发食盐水等时间,30分钟就很快过去了。这轮比赛后当即请教了评委赵海军老师该如何提高这个实验的操作速度,赵老师提出在我们已经了解了常温下100毫升水约能溶解36克食盐的基础上,可以第一次加的量多一些,比如先加5克或10克,然后每次加的量逐渐减少,到快接近不能溶解时可以只加1克,这样既减少了加盐的次数又能提高了实验的准确度。当然,这是教师完成这个实验的方法,学生在不知道能溶解多少克实验的前提下,是不可以这样来操作的。有时我们在教学生时,发现很多学生在实验时状况百出,总觉得这是他们不按老师的要求来做实验,现在想想,不全如此,连我自己做实验都存在很多不足,何况学生?我们固然要教学生仪器的使用、实验的操作方法、讲明实验的目的和要求,但我们更要多想想一个实验这样设计是否合理?有没有更适合学生的设计方法?看似简单的实验是否真的简单?学生操作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这些都是我们在实验教学时需要考虑的。

    第四轮,也是最困难的一轮便是现场上课,而且只有两天的准备时间,更悲剧的是我还抽到了上午第一节课。还好公布课题的那一刻,暗自庆幸,毕竟每年都教六年级,《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这课上的也不算少了。一拿到课题,就即刻和陈斌讨论本节课该如何来设计,在讨论过程中我们达成了两点共识:1、教材中黄豆和沙的实验目的性不明确,既有指向物质的物理变化,又有指向“观察到不明显变化和观察到明显变化同样重要”这一实验细节。但如主要指向物理变化,这个物理变化并不是一个典型的物理变化,而且跟白糖的加热实验关联性不大。但如主要指向“观察到不明显变化和观察到明显变化同样重要”这一实验细节,虽然很能说明问题,但这个细节并非本课要点,而且在白糖加热实验中也并无“不明显变化”,如果仅是为了说明这个细节,感觉突兀且费时。所以这个环节可以舍去,或选择别的明显的物理变化实验替代。2、白糖加热的实验是本课重点且不可替换,必须完整的完成整个实验过程并对现象有清楚地记录,能根据现象及前后比照来发现加热前后两种物质的不同,认识到这是一种化学变化。整课需要贯彻“对照变化前后两种物质的异同来判断是否是同一种物质”这一思想。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我们马上定下课的基本思路:围绕糖的变化来展开探究,先把冰糖敲碎变成碎糖的变化来指向物理变化,再用碎糖加热变成炭的变化来指向化学变化。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城东科学团队的优势立马体现出来,不光是对课的设计讨论,还有材料的处理和准备,在团队的帮助下,很快就进行了试教。不过一试教,问题还是来了:一是学生普遍认为白糖加热后产生的物质并非新物质;二是实验后学生只交流现象,没有更多研讨的东西。通过和几位老师的共同讨论,分析第一个问题的原因是本课是在五年级中执教,和六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差异,而且没有本单元第一课的基础,直接来上第二课显得突兀。由于糖在加热过程中由固态转变到液态再回到固态,部分学生会拿白糖加热的变化和水的三态变化进行比较,认为白糖在加热过程中也仅是改变状态。第二个问题的原因是因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更多的注意到实验的现象,也能把看到的都写下来,但是对这个变化深层次的思维不够,所以说不出更多的内容。基于这两个问题,我们又对课进行了修改: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加热后的物质并非白糖?仅是看到实验的现象和产生的物质看来是不足够的,如果能让学生触摸加热后的物质是不是能更好区别白糖?于是自己先试验需要多少时间加热物质才会冷却下来,再用手搓揉发现手感确有不同,进一步试验发现,产生物质的沉浮情况和溶解能力都大不相同,觉得这些区别都是指向两种物质并非新物质的直接证据,于是把这些内容都加进教学环节中。为了使学生有更多的思维参与,我们认为应该更多的指向讨论变化的过程和本质,而并不仅仅是比较加热前后两种物质的差异,这样学生也会更有可说的内容。就是在团队的帮助下,我们进行了两天的磨课过程,虽然短暂但确是高效的,就像杨老师所说:一人上课,团队参与,这是一个团队该有的气氛。不管结果如何,都十分感谢我们团队的陈斌和莫小丽老师,还有帮我提供资料的佳明和赵燕娜老师。

    评比结束了,有很多收获也留下了些许遗憾。我们重视结果,但相对结果来说,我们更享受这个过程。套用一句俗语:评比就像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只是沿途的风景。

最后编辑萧山何佳明 最后编辑于 2016-06-03 08:09:23
TOP
10#

在压力中突破,在思考中成长

萧山区回澜小学周晓芸

    自己有幸参加了两年一届的萧山区科学教师技能大赛,这场比赛历时近两个月,比赛归来,百感交集。只要是比赛,大家都想有好的成绩。但我觉得,比赛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而要通过比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的目的。只有这样定位比赛,面对比赛结果才能“成也淡然,败也淡然”,赛后自己的学习与研究才不会终止,也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1.在压力中突破

    回顾参赛过程,累并快乐着,经历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本次比赛总共四轮,第一轮的“教学理论考试”,第二轮的“评课和教学再设计”,第三轮实验操作和教具制作,第四轮现场上课。

    一开始有近百名来自全区各个学校的教师参赛,之后就进入了百里挑三十,3015的历次淘汰赛,每次比赛都是身体、心理、教学技能的全面大比拼。

    当自己在层层淘汰中幸存下来,真是又开心又压力剧增。在一轮轮的比赛中,接触到自己越来越多的缺点和不足。所以有机会还是想多参加类似的比赛,这些比较会让我更快地成长与提高!

    2.在思考中成长
    本次比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1)加强实验基本功

    在这次比赛中,我最感缺乏的是实验基本功。因为平时缺乏练习,小学科学实验包罗万象,要对每一个实验都掌握,每一步操作都正确需要在平时多加学习和训练。

在两年前的比赛中,我在第三轮被淘汰,实验中每一步操作似乎都不够规范,真是压力巨大,最后在紧张中居然忘了时间。这次比赛,吸取了教训,时刻提醒自己。最后顺利地完成了两个实验。第一个实验是50毫升水溶解多少食盐,分离食盐和水。用到了天平,量取液体,溶解,蒸发等操作,每一步操作都有考官仔细地打分,虽然依旧十分紧张,但心里素质似乎变好了些,合理地分配好时间。第二个实验是制作浮沉子,浮沉子有很多种不同的材料,就有很多种不同的制作方法,在平时,自己一定要多学习多收集方法,实验动手操作能力也是我最欠缺的能力,在日后一定多加练习。

    (2)积极撰写论文

    本次比赛一二轮笔试环节,要求老师学会评课,进行教学片断再设计,写一写科学理念在自己课堂中的应用,以及拓展课的一些实施过程。所以平时还是要有所准备,有所积累,不然在考试时真是无从下手。

通过撰写论文能促进自己不断反思改进教学,也能促进自己不断学习课程新理念、教育新理论,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

    (3)加强课堂基本功

    ①材料:寻找科学有效的材料,对于科学探究课,至关重要。比如《听听声音》这节课,听大中小三种铁钉的声音,区分度不高,学生很难表达。后来,用钢片琴进行改进,学生玩得不亦乐乎。但我在反思,钢片琴的使用是否充分,在课堂上的探究是否突破了重难点。

    ②板书:书写美观,设计科学,能提纲契领。

这就要求平时在钻研教材时,要注意抓牢重点,突破难点。在板书设计的道路上,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比较了才知道自己的差距有多大,下图是罗海军老师《听听声音》的板书设计,看到了这个板书,我似乎就明了罗老师的整堂课。实验注意点,了然于目。学生回答,立刻生成。紧紧抓牢突破重难点。






    ③有效提问

    教师在课堂中只是引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每一次的提问要具备有效性。正如评委区小学科学名师赵海军老师所说,课堂自始至终都围绕着“为促进学生更好地学”这种强烈的教学意识。一堂课能让学生从元认知向前发展,这是每一个科学老师心中的目标。我想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

    “考然后知不足”,才能在压力中突破,在思考中成长!

最后编辑萧山何佳明 最后编辑于 2016-06-03 08:11:55
TOP
11#

参加萧山区小学教学能力评比的随感

萧山区益农镇小罗海军

    20164月至527日为期2个月的萧山区小学科学教学能力比赛落下帷幕,将近80位教师共同参与,我自然也是其中的一份子,从第一轮理论考试开始,到最后一轮上课比赛,每一轮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险象环生,回味无穷。

初衷:检验自己、查找不足

    刚开始我是比较想逃避这次比赛的,因为比赛太磨人,特别是这样的四轮比赛,第一轮比赛成绩就算第一,第二轮照样会被淘汰,随便那一轮都轻松不得,就算到了第三轮,第四轮也是险中求胜。在临近报名日子的时候,在旁边朋友的鼓励下,心想这样的比赛能锻炼自己的教学能力,同时能最大程度的放大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于是上交了报名表。

过程:险中求胜胜负悬念

    比赛第一轮理论考试,考的是一些小学六年级和初中的知识,还是比较顺利的完成,对于后面的30分理论简答,得益于自己参加了省每月研修栏目,听的讲座多了,多少就能写点东西出来,特别是关于拓展性课程,最近聆听了吴韦春和胡建老师的拓展性课程建设意见,题目自然是手到擒来,第一轮顺利过关。

比赛第二轮是教学再设计,之前最怕这样的环节,因为如果你没有认真研读过这样的课,是很难有深入的反思,写教学实录确实是我的强项,因为写得多了自然要注意时间、环节、条路清晰、及时反思等等细节上的问题,第一题拿下了,第二题评课和再设计,《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是一节经典课,上的老师不少,之前我们小组有老师上过教研课,所以当时就写了反思,没想到比赛中派上了大用场,我用4次猜测、实证的方式再设计,从最后的结果来看,评委也是比较认可我这样的设计,第二关也顺利过关。

   比赛第三轮是实验操作,这得得意于杨老师上学年开展的教师实验培训,对于食盐的过滤和蒸发、浮沉子的制作。环节非常的清晰,可惜的是在比赛的时候,由于太纠结一些小细节,导致后面蒸发得到食盐结晶不完全。浮沉子和记录单的填写还是比较完整的。留下了遗憾,回来的路上,想这次估计要扣点分数了。

    比赛第四轮现场上课,这次是提早2天告诉题目,与之前比算是时间是比较宽松了,会有足够的时间来试教,课题是《听听声音》,难度不小,第一小孩子分不清楚声音的高低强弱,不会描述,第二是单元起始课,要统领全单元的学习,第三因为是降年级学习,本来四年级的课到三年级去上,但办法总是比困难多,我们科学组的老师也是群策群力,赵海芳、韩良、王飞、余婉珍、陈宏主任等等都为了我的试教忙了起来,有的联系试教班级,有的看教学环节安排,在他们的帮助下,我试教了4次,发现问题就解决问题。虽然课还是不够完美,但也确实解决了难点,这里还特别要感谢3位在网络上给我指导的导师,理念上的方向把握帮助了我至少能不走偏。

反思:静心教学,扎根课堂

    比赛是过去了,从比赛中我也学会了去阅读比赛,在比赛找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这些不足只有正真的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中,才能彻底修正。结果总有好差,只要不在同一个泥坑里再掉进去,我觉得我就已经进步了。

TOP
1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反思

萧山区任伯年小学
赵熠

    第一次借班上课,难免有些紧张,所以最开始的教态上出现了一点点的失常,需要更多的努力。

总体而言,这节课基本完成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加热白糖实验知道了物质的变化可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
    通过观察白糖和蜡烛加热过程,知道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既会发生物理变化又会发生化学变化。

    整节课设计条理较为清晰,明确每一步实验的目的,层层递进,一步一步突破重点和难点。

    在实际教学后,对教学的内容进行了适当组织和整合,在课本设计中,用黄豆和沙子混合后再分离,根据实验现象来引导学生得出物质发生变化后不产生新物质为物理变化。实际教学中发现同学们都能很快的理解这个概念,故在设计时把这个简化成碾碎方糖,将重点放在后面实验,用蜡烛加热白糖,让反应时间更充足,现象更加明显,便于学生理解加热后产生了新物质,更方便的引导出化学变化。再通过辩一辩,先强化学生对两个概念的理解,再通过白糖加热和蜡烛加热这两个实验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引起学生思维冲突,从而突破难点,突出重点。通过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让学生能顺利的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但是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具体如下。

    1.提问的精准性不高,话语不够精炼。有几个问题问下去,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问题不明确。在有些提问上存在反问等带明显错误指向和暗示性的问题,使课堂的条理出现紊乱,学生不知道要回答什么。对于学生问题的理答方式需要改进提高,开始提问阶段一直复述学生回答,缺乏系统性的整理和完善。

    2.学生汇报展示显得很单薄。在课前调试时,AirPlay同屏技术在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都无法使用。在讲解第一个白糖加热实验时,未能将学生实验过程中的几个实验关键点进行投影,讲解较为抽象,学生未能理解讲解的是哪个过程,还出现了一个失误,没用投影将学生的实验记录单进行展示,空口的空口。在后一个溶解实验中,展示学生未溶解材料,没有及时的进行展示,造成了学生短时间的迷惘。

解决措施:先要搞定硬件和软件,需要带好WPS安装软件,防止电脑系统不兼容插件,导致动画等无法正常播放。快速架设无线路由器,带上无线网卡,确保在AirPlay硬件失效的情况下,台式机也能连上无线局域网,用软件进行同屏展示。对汇报环境进行再设计,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和teamviewer技术,实时的跟进和修改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生成性和互动性,进行师生交互,根据学生现有问题,调整教学方向。并在日常教学中摸索改进,提高课堂效率。

    3.小组评价的实效性存在较大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小组评价方式和形式比较单一,效果一般,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的调动起来,在课前强调了奖励方法后,未能在课后及时履行,对学生积极性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平时课堂的使用频率不高,所以在使用时会比较刻意的去用,不自然。

    4.细节设计不够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

    一.学习单的设计问题。学习单在设计时候存在较多的问题。第一个,对于实验中变化的时期划定,前期、中期、后期,用时间轴表示了观察的时机,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有三分之一的小组不能很好的理解,在观察初期的现象记录上出现了问题。第二个,设计时,本来设想是将实验结束设计为溶解实验的记录表格,但是又怕直接设计后影响学生后续思考,故用括号表示。实际上课时候,发现这个设计无法达到使用效果。第三个,学习单的引导性内容较少,很多缀述可以进行整合成为一个引导性的学习单,美其名曰锦囊妙计。

    二.实验材料的控制。在课前预实验中,一小块方糖加热成为黑炭大约需要3分钟,故设计时候将这一环节时间设定为9分钟。在给学生的实验材料中,将后面溶解对比实验的方糖一并发给了学生,由于两个糖都很小,部分学生将两个糖一起进行加热,使得实验效果不明显,可利用学习单进行设计说明,留下一颗作为对比,并在第二次分发材料时下发新学习单。在勺子上报上锡箔纸后,加热后的物质可以比较顺利的取下,不用麻烦的进行清洗,但是也存在锡纸结合不紧密导致的加热比较慢,对实验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三、存在思维漏洞,在设计教案时查找资料,明确了焦糖是产生的新物质,糖浆加热后会发生褐变反应,并产生了白烟,有焦味,颜色发生了变化,可以说白糖已经发生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物质,但是在后续设计和实际上课过程中,在引导学生理解这个问题时,出现思维漏洞,错误的在想要烧成黑炭,不溶解才是出现了新物质,这对于化学变化产生新物质这一难点的突破造成很大的困扰,本节课在突破这个难点时显得比较牵强,比较失败。

    很感谢这一次教学技能比赛,让我学习到了很多,也暴露了很多的问题,需要一一的进行改进。

TOP
13#

陈中探新,在思索中前进

萧山区新街四小
孙芳华

    历时快两个月的小学科学教学能力比赛终于在周五的一堂课中结束了。对于我来讲这次经历特殊且深刻。

    其实在第一时间看到比赛通知时,我的心里涌现的是无数忐忑。在外人眼里,作为一个有7年初中科学教学经验的我来讲,参加这种比赛就是轻车熟路。但只有自己知道,两种工作虽大同但也有小异,对于我这个刚接触小学科学还未满一年的人来说,这其实是块新旧杂糅的领域。不能说完全陌生,但也没有烂熟于心。毕竟小学和初中科学有些细节是不大一样的,不是只靠先前的经验就能迈过这个沟壑。

    或许是来自外界过度的认可,无形中变成了压力,导致报名初期的那段时间一直很忐忑。后来自己慢慢调整心态,把这次当成自己工作另一阶段的挑战,胜败留待后论,一切尽力而为。

    第一、二轮的笔试,学科知识基本上不在话下,我很顺利的就完成了。对于后面的理论题,现在的确记不清太多内容了,只记得当时是把自己参加工作后的一段时间积累的学科理论和课堂经验尽可能都写了上去。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拓展课程的一块,我在发表了对拓展课程理论上的可行性和课程作用后,列举了一些自己在平时操作的实例。如:实验操作课的组长评分制,课后小制作加分制,学生自主实验演示,我给做成材料上传校网,科技社团的集中生物观察课等。每个阶段我都会根据课程内容想办法让学生有相应的延伸,学生也很有兴趣,我也觉得挺有成就感。当然这些我都还没有形成体系,只是顺势而为。希望之后在不断的摸索中,能推陈出新,能将这些变成文本延续变成系列。

    下午的听课评课和教案重新设计,我把自己能做到的最详细的记录写于纸上,并且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逐条细致的分析。后面的教学环节重新设计,得益于我刚好任教了6年级,因此对于这块内容比较熟悉,再加上初中关于二氧化碳的检验设计这块知识我也熟知,因此我的新方法可能得到了评委的认可。那一天的两轮,其实是比较辛苦的,因为思维一直高度集中,而且一直奋笔疾书。结果如何我确实没想太多,只是觉得我已经尽力了,基本上是倾尽自己本来所有了,就听天由命了吧。几天之后的结果,让我有点惊喜,挤进了第三轮,并且排名比较靠前,好像是第五位。

    第三轮是实验操作和教具制作,这回我是真紧张了,也确实没自信,因为在动手能力方面确实欠缺了不少,因为以前的教书经历光重视了学科成绩,大部分力气用在了讲课做题方面,理论的占多数。为了让自己能有足够的底气应对,我准备了所有年段的科学书,从中找了些实验看,但因为看的匆忙而粗糙,也没有教参研究,所以自觉没有多大用处。比赛那一天,当看到做的是食盐的溶解和蒸发这个实验时,我有点懵。虽然我知道基本的实验操作规范,但个实验我确实没做过,不知具体该如何操作,我只能凭我的经验,在溶解度的基础上推测,分了三次添加。后来才知道自己的操作方法和真正的有出入,并且由于一开始的紧张和怕后面时间来不及,实验做的非常匆忙,回答的问题和设计的表格也未经推敲,想到哪里算到哪里,字迹也写的不够清楚,我想这个实验的得分一定是较差的。我没想到的是后面的浮沉子我只花了5分钟就做好了,出人意料的顺利。我用打火机将一端封住,另一端插了几个回形针做坠子,立马就成功了。其实这个教具制作的成功也是必然的,因为在上这一课时,虽然我没有用吸管做浮沉子,用的是小空瓶。但我给学生布置的课外实验中,很多学生用的材料各异,其中一个孩子就是用奶茶的吸管,两端用铁丝缠住,既有封口作用,又可以起到坠子作用。所以这个成功我该感谢自己和孩子们的乐于尝试。这两个操作的胜败,让我深深感觉真正的教学能力只有在自己不断的尝试和经历过后,才能真有所获。而且能力的提升绝对不是满足现状的,只有不断的改进,取长补短,推陈出新,教学才能有所长进。

    这一轮结束后,我依然平静的等待结果,虽然我隐隐的觉得自己有可能会挤进第四轮,但对于自己在实验这轮的遗憾,我又觉得情况不会太乐观。果不其然,虽然进入第四轮,但排名明显靠后了。真正让我紧张的现场上课终于要来了。我抽签在周五上课,那个星期,我忐忑的度过了周一和周二,周三的早上我第一时间打开网站看到了我上课的课题《用橡皮筋做动力》,于是我马不停蹄的开始准备,不过也多亏同事的鼓励和无私的帮助让我不再那么慌乱。周三晚上我准备了所有教具和课件资料,准备在周四试上两次,过程虽然辛苦,但无论如何我还是把这课准备了个大概。不过糟糕的是第二天的第一次试上,结果很失败,活动的设计没有考虑学生的能动性,一节课任务都没有完成。在几个同伴的指正和帮助下,我马上调整方案,又在下午试上了一次,这次顺利多了,终于可以舒一口气。对于这堂课的设计我自己觉得比较好的地方在这三点:1.用一个小板车做道具,引入主题,激发了学生兴趣。2.自己制作的组装橡筋动力小车的微课效果不错。3.在学生听课比较疲劳时,穿插了蹦床视频重新将他们的思绪拉动起来。不过真正在比赛时候,由于视频没法直接播放,导致操作有点不自然,这是个遗憾。上完这堂课后,深感虽然自己上课的情绪一直比较高涨,但自我感觉不是很良好。发现自己还有好多方面做的不够好:1在学生的情况没法掌控的时候,没有及时的说清楚实验的要求2.最后的实验结果的表述方式太过简单,主要怪自己考虑的不够周全,还没有适应小学生的学习情况表现方式。3.没有合适的板书,主要是学生有些出人意料的表现,导致自己忘了写板书和某些实验要求也忘了提前说。4在整堂课上没有适当的延伸,本来在数据的处理和选择上,我想做相应的延伸,但提出后,我处理的过于匆忙,结果有点虎头蛇尾。总之这节课遗憾多多,关键我以为我不是准时上课,所以有意识的还拖堂了10分钟。

    总之在经历过这次现场上课后,才发现我还是个新人,还没有完全适应小学科学的教学方式,和别人有很大的差距,这在以后需要改进。不过这次的经历虽然痛苦,却仍给我深刻体会,凡事都要尝试才能有所获,任何理论都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实践出真知,这话真不假,我就深深体会着。对于我来说自己是个半旧的新人,未来需要不断的陈中探新,做一个反思中前行的教师。

TOP
14#

总有一种力量,让人无往不前

萧山区新塘小学 何佳明

    随着第四轮“现场上课”的结束,萧山区2016教学能力评比活动落下了帷幕。关于教学能力评比,算上这次已经是第三次参加了。但这一次,是唯独一次走完全部“流程”的,前两次都没能“混到”第四轮,倒在了第三轮。所以,这一次能进入到第四轮已经算得上是我的一次突破了。

    根据前两次的教训来看,有自己漫不经心的成分,但也暴露出教学理论、实验操作上的短板。所以,这一次在对待前面几轮上较于以往,准备工作充分了些。喻伯军老师的《案例解读》有仔细做读书笔记,恰好考试中也考到了。“沉浮子的制作”也是自制教具这一环节我准备过程中的重点,刚好之前在区小科网上还浏览到了江南小学王芳老师上传的学生小论文“制作沉浮子”的内容,所以做的时候还是属于得心应手的。

    有情理之中的,也有意料之外的。理论考试中,关于“课程建设”方面的内容,是我没有好好准备的。考前有想到,但是却败给了“懒”字,再加上自己在课程建设上面的确是没花心思去实践,所以估计这块失分应该是比较多的。还有感觉遗憾的地方是关于“50ml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实验操作。这部分操作在平时看来不难,但真正做起来,却让我尴尬了。尴尬一:比赛现场,看到那么多小烧杯,心里就在想“这么多烧杯,有什么出题意图?”尴尬二:在“22克地放”还是“直接先多放一点,然后再一点点加”当中又纠结了许久;尴尬三:因为要等前一勺盐完全溶解完,才能添加下一勺。在这个过程中,搅拌了许久许久许久……,因为总有那么几颗溶解不了。当时的想法是,怕时间来不及,就觉得差不多就加下一勺吧。但是,又怕评委看到你没有溶解完就加,直接扣分。心中真的是有N***奔腾而过。吐槽完后,问了下时间,发现,时间妥妥来不及了,记录单都没来得及设计啊(让我哭会)。

    好在运气还不错,三轮下来木有被淘汰。虽然名次不是很靠前,但至少进入到第四轮“现场上课”。提前2天准备上课,这算是我自我感觉稍稍有把握的一环。一是自己有相对丰富的公开课经验,二是也曾“陪考”过,体验过提前一天公布上课课题的场景。回顾下这次试教的过程,第一天早上知道课题《用橡皮筋作动力》后,看了两堂这节课的录像课,看录像课的好处在于能够明晰整节课的教学流程以及学生的一些前概念。由于这节课的材料相对容易搞定,所以在下午第三节课赶去了城东小学进行试教。虽然准备很匆忙,试教下来甚至没能完成整个流程,但却意义重大。试教以后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时间不够。学生组装车辆并进行操作、记录,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数据出来后,要进行汇总分析,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而我在学生动手操作以前,已经“叨叨叨”讲了一大堆有的没的。所以,当天回来后,马上删减流程。没想到第二天试教了之后,时间还是不够。教研组里讨论了下,看看有没有哪些环节还可以删的?得出的结论还是继续删。不仅要删环节,还要删没必要的废话。其实,我自己还是蛮有体会:课开始的时候,总是慢吞吞,没有紧迫感,让这个学生说说,那个学生说说,说着说着就把自己也绕进去了,时间也就大把大把过去了。到最后,看看时间来不及,就简单总结应付了事,造成一个虎头蛇尾的局面。所以在正式上课时,我给自己上了发条,必须快刀斩乱麻,直奔主题。最终,还好,木有超时。但是,尽管这般加速,我依然没能把一些重要的点给处理好,特别是最后数据的分析,还是有许多可以深挖的东西。所以,如果再上一次,我想节奏在快些,教学效果或许还会更理想。

   评比虽然结束了,但留给我总结的其实还有很多。现在最想说的还是感谢。感谢“小车”厂家三星小学沈建乐老师友情赞助(送货上门的恩情不敢忘),感谢几位帮我顶课换课的班主任老师,更要感谢我所在的科学教研组,赵海军、富燕飞、徐暑灵老师,人数不多,却让我觉得那么有力量,让我无往而不前。

TOP
15#

反思太深刻了,参加这样的活动,参与者的成长是有目共睹的!
TOP
16#

让我们这些未参与其中的人员也感受到了那份紧张,那份成长。谢谢何老师的分享!
TOP
17#

参加萧山区小学教学能力评比的感想

萧山区新塘小学 徐暑灵

从四月初到五月底,历时两个多月,这次教学能力评比终于落下帷幕。在经历了理论考试、、听评课和教学再设计、实验操作和教具制作、现场上课后,自我感觉:累,但却很值得。

这是我第二次参加教学能力评比,相较于两年前的一轮游,这次无论是在准备过程中还是比赛的心理上都有了明显的提升,让我自己受益良多。

第一轮:理论考试


1.考试内容:较为广博地掌握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所涉内容;灵活运用教育教学方法对教学案例进行具体分析。


2.考试形式:闭卷笔试,时间约为1.5小时。

第二轮:评课和教学再设计


1.集中观看一节录像课,然后在规定时间内记录听课笔记,撰写评课意见,并对该课进行教学再设计。


2.测试形式:观看录像课、笔试,共约2.5小时。

【感受】:第一轮的内容基本是学科内容。三到六年级的教材在这几年的教学中反复上过好几轮,所以考试之前并没有复习太多,只是对于自己相对薄弱的浮力进行了巩固复习。但是到了考试过程中立马就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考试内容虽是教材中的,但都有一定的延伸,更接近初中的内容。很多细小的知识点自己都有点模糊,尤其是关于化学的计算、元素周期表等方面。在之后的工作中自己需要巩固学习。

第二轮的评比是我最薄弱的环节,想来想去还是觉得自己平时理论方面的书看的太少了,导致需要考察评课的环节中,总是觉得自己没什么可写的。在赛前准备的时候,我粗略的看了看喻伯军老师的《小学科学教师专业能力必修》,总体感觉还是很有帮助。在第二轮评比的最后一题,让我们设计拓展性课程,算是有准备的一道题。本学期我正好担任了三年级的拓展型课程的教学,自己也有做这方面的思考。总的来说,理论知识还很匮乏,需要大量的充电、学习,让自己在理论水平上能有提高。

第三轮:实验操作和教具制作

1.
实验操作方面:内容为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所涉及的实验,采用个人实验操作,评委根据参赛教师的实验操作正确程度和熟练程度进行评分。

2.
教具制作方面:采用所提供的规定材料,制作指定教具,评委根据参赛教师的工具使用和制作的教具好坏程度、使用程度进行评分。

【感受】:用一个字形容第三轮的评比,就是“赶”。45分钟的时间里要完成“50ml水中溶解多少克食盐”,“分离食盐和水”和“制作沉浮子”三个实验,还要完成实验单。赛前,我翻阅了下8册书,把自己没有把握的实验复习了一下。正好自己今年任教的就是四年级,前两个实验是分组做过的,做起来比较顺手。但是在实际拿到材料后还是乱了阵脚,对于仪器的规范使用没有做到位。特别是量筒,自己在使用时就觉得不对劲,比完后自己查了下,原来是倒入液体时忘了斜持,导致称量的液体溅到了量筒壁上。

“沉浮子”是我在8册书中之前完全没有做过的实验。在比赛前两天逛小科学的时候,正好看到了沉浮子的制作文章。于是自己动手试了试,还是挺容易成功的。没想到正好比赛时碰到。看来,小科网果然是应该每天必看的内容,紧跟大家的步伐,才不会掉队。

关于实验单,在比赛中我是采用做做写写的方式,没有全部写完,但总算大部分写出来了,根据比赛的时间如果全部做完再写可能就来不及了。

第四轮:现场上课
1.
网上抽签决定上课顺序
2.每天的上课内容都是提前2天公布于萧山小学科学网。
3.集中借班上课,评委现场打分。

【感受】:我抽到的是第二天比赛,内容为《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这课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1、观察沙子和豆子的混合。2、观察白糖加热。之前我也看到过很多老师把第一部分省略或者用敲碎大块糖来代替的。看完教材后,个人觉得这部分还是可取的,对于学生来说虽然结果显而易见,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能得到观察方法的学习,验证意识的培养。于是我保留了第一个部分。为了让探究有连贯性,把沙子换成了白糖,效果理想。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设置最后黑色物质的验证环节,有点遗憾,加上验证应该可以更加科学。在评价环节,开始还能做到,但是随着课堂的推进,要关注的点太多,感觉自己有点顾不上,而且最后的评价没有总结完全,比较遗憾。

正如杨老师说的:团队的力量很重要。知道上课内容后,组内探讨,教案确定,材料准备都是同组的老师帮忙完成,让我感受到浓浓的幸福感。两天时间,自己一个人是做不到的,在此特别感谢赵海军老师、何佳明老师和富燕飞老师,谢谢你们给我的帮助。

过程很辛苦,结果很惊喜。做过才知不足,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希望自己能正视自己的不足,多学习多思考,有更大的进步。

TOP
18#

敢于挑战 突破自我

萧山区江南小学王芳

    上周五,历时两个月的小学科学教师教学能力评比终于完美落幕了,经历了完整的4轮比赛,惊喜中伴随着紧张,一路过来,体会颇深,收获颇满。

    4月中旬参加了第一、二轮比赛,上午是理论考试,下午是听评课与教学再设计。满满的一天,最深刻的记忆就是一直码字,感觉把整个学期要写的字都写完了。回忆考试经历,下午听评的内容 是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中的《小苏打与白醋的变化》一课,要求对“产生了什么气体”这个活动进行再设计,幸亏给提供了教科书,终于不用在脑袋中空想了,可是要将这个活动设计的出色也不容易。我的再设计是先给孩子们信息(二氧化碳的两个性质——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再让孩子们想办法用实验证明该气体是什么,再给出更多的信息(不支持燃烧的气体、比空气重的气体),给孩子们质疑的空间,以寻求更多的证据。我想在这个活动中,关键是要让孩子们知道科学要讲求证据,更要质疑,如何在活动中发展孩子的科学思维才是最关键的吧,回想自己写的教学设计,也是平淡如水,预设过多,怎样更多地“以生为本”还得更好地思考。在下午的考试中,最后一题是关于今年学科教育中最热的“拓展性课程”,考试前刚好在赶着写课题,内容正巧关于拓展性课程,捡了个便宜,不知是否有开发性,但至少是自己的想法,想去做的东西,那定是真实的吧!
    幸运地进入了第三轮考核——实验操作与自制教具,清晰地记得是五一放假回来的第二天。抽签抽到第三组,在准备室跟大家聊天、聊实验、猜题目,1020分左右,杨老师来叫我们第三组进场了。我这胆子最怕的就是面对面的考核了,看到试题中有一个是与四年级相关的(溶解与蒸发),小心脏就不停的极速乱跳,看到第二题是关于“浮沉子”的,心情就慢慢地缓和下来了。根据抽签序号,我先操作的是第一个试题——“50毫升水中最多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和“蒸发5毫升浓盐水”,因为没有教过4年级,对这个溶解实验的做法心里很没有底,只记得100毫升水中最多能溶解100克食盐,减半那就是18克了,掐指一算快速又方便的方法那就是5克、5克加,四次就饱和了吧。的确,最后一个5克进去后,烧杯底部有剩余的食盐,我成功制得了饱和食盐水。接着,按要求进行了蒸发饱和食盐水实验,也比较顺利地制得了食盐晶体。第二个是教具自制——“浮沉子”,因为今年刚好教五年级,当初教孩子们做的时候也有用到吸管和回形针,所以,一下子就成功了。大致整理好材料后,就开始答写试题卷,设计“50毫升水最多溶解多少克食盐”学习单时,才恍然大悟,我怎么4次加的量一样多的,应该先多后少的呀,哎,一切为时已晚,硬着头皮写好了剩余的题目。回到学校,对这溶解实验一直耿耿于怀,就去问4年级的任课教师,原来学生做“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实验时,是2克、2克加,先多后少的,果然错的一塌糊涂。这轮比赛也给自己提了个醒,不教的年级,也应该去熟悉教材相关内容,尤其是学生实验自己一定要熟悉,另外,自己所任教的年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开足学生分组实验,多给孩子尝试课外实践,让科学课多点乐趣,也给自己一个练手和学习的机会。
    在等待第三轮考核结果期间,我的内心是不希望自己进入第4轮的,因为我极度害怕借班上课。一周后,我的名字还是幸运地出现在了第4 轮考核名单中,一阵惊喜,又有些害怕,等待着27号的来临。525日,我早早地来到办公室,等待课题,焦躁的心,坐立不安,连续刷新区小学科学网,终于见到了课题——《用橡皮筋作动力》,五年级上册的内容,给四年级的孩子上。科学课就是没材料不能进课堂的特殊学科,本课的主角是小车,我们学校没有这材料,可咋办?立刻打电话给师傅,了解到宁围小学有这小车,师徒二人即刻赶往宁围小学取车。回到学校后,教研组开始讨论教学设计内容,一致认为本课的重点在“小车行驶的距离与橡皮筋缠绕的圈数有关么?”,这个活动需要孩子们对不同的圈数分别测量3次,再算出平均值,比较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可是用的是四年级的孩子,他们在数学上还没有学过“小数除法”,这可是个难题,用计算器?这会干扰孩子们的注意力,果断放弃。想到平时听课时,需要用数据说话的课,有老师用excel表格做统计,我们可以把这个难题交给聪明的电脑吗?试一试不就知道了吗?在excel表格中输入了相关数据,设计了求平均值的函数,还外加设计了一栏班级平均值,可以让孩子们从数据中清晰地看出缠绕圈数与行驶距离的关系,这一整合,不仅解决了孩子们不会计算“小数除法”的难题,还可以将实验后的研讨环节做大做深,一箭双雕,技术服务于课堂,促进课堂,真是棒极了。在交流过程中,我们还考虑到四年级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孩子们用尺子去测量小车行驶的距离,会不会太浪费时间,导致整节课的时间来不及,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大家探讨了一会,决定用小车的车身长度作为单位,可是这刻度得要自己画了,就涉及到小车行驶的场地问题了,在教室的地面上?还是另寻场地?经讨论和小车试验后,最终我们决定用KT板,在上面用记号笔和尺子画刻度。教学设计基本定稿后,我们开始组装和再加工小车,将后轴上的红色转轴固定,并用刻刀刻出卡槽,方便孩子们固定橡皮筋,吃完午饭开始动工,一直到晚上7点钟才将所有材料都制作好,接着拍照,开始制作PPT和写教案。在忙碌的准备和匆忙的试教中,迎来了27号的正式上课,新塘的孩子们动手能力特别棒,科学思维能力也很强,我顺利地按原先的设计完成了上课内容,也是试教以来超时最少的一次。
    这一路走来,经历了不少,学习了不少,更是也成长了不少。从开始犹豫着不想参加,到经历完整的4轮比赛;从开始的害怕,到能自信地挑战自己曾经最最害怕的事情,感谢杨老师组织这次活动,感谢校长给我的“建议参加”,感谢师傅和亲爱的同事们对我的支持,帮助我坚持到了最后。
    我永远记得李特说的这句话——“骨子里的东西决定你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我想说,骨子里的东西决定我要不要选择成长,作为一个有近6年小学科学教龄的“老教师”,我不想在该挑战的日子里选择安逸,感谢这次漫长的比赛,让我突破自己!

TOP
19#

幸福的成长

萧山区南翔小学 顾婷婷

    两年前第一次参加教学能力比赛时,我意识到:新老师一定要教一遍完整教材,不能长期驻扎在三、四年级,能够做到熟悉教材、课本实验等,努力提升自身的科学教学能力。

    两年后的今天又一次经历,有幸参加了第四轮上课,一样的人,却有不一样的风景,感触最深的就是: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南翔小学的团队真得很温暖!

    1 专业支持:

    524日早上一公布上课内容《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后,自己写了第一稿的教案并进行了第一次试教。教研组长沈雅飞老师、我的结对师父陈滔老师、李伟老师都参与听课、给予指导意见,高屋建瓴地帮我把握课的整体方向:始终应该以孩子的自主建构概念为设计重点,设计的活动应该要层层递进,促进孩子的思维,发展他们的概念。根据老师们的建议以及试教后的反馈,对于实验活动的取舍、实验材料的选取又有了新的想法,立马购置了相关物品进行下水实验。和沈老师以及信息谢老师对实验进行视频、照片的拍摄、取材。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获得专业老师的鼎力支持制成了操作性指导微课,虽然最后上课时没有呈现,但还是超暖心。而后自己分析、总结了1天中所有的信息,再次整理了上课思路。

    在而后的两天时间里,总是和我们的科学教研组循环着:试教--讨论--修改,每次都有新的问题、解决方案,不断地对课的内容进行调整。沈雅飞老师一直在我身后全力支持,一起磨课、议课,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我帮忙一起准备!”

    这三天难熬,但是在她的陪伴下,我充满了前进的动力。虽然赛场上超紧张的我还是有这样、那样的遗憾,课并不完美,但我还是很满足:至少课的整体思路对于我自己来说有所突破,尽情让孩子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建构概念时考虑孩子们现有的前概念。

    2、团队支撑:

    教导主任沈勤娣老师全程安排课务,为我联系试教班级,时时关心我的比赛过程,让我感觉暖暖哒。和我搭班的班主任们也是通力支持,前三轮比赛时有些课务都是她们直接代替上了。第四轮上课为配合我的时间,将她们自己的课拿出来给我试教,而自己的语文、数学课都挪到其他时间。

    比赛一结束我立马接到了沈勤娣老师、陈滔老师、李伟老师以及各位班主任的问候:比得怎么样?我内心真得相当澎湃:比赛虽然是我一个人的事儿,但是我感受到了身后团队炙热的温度!在翔小,我幸福,我成长!

TOP
20#

资料丰富,活动又有参考意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