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萧山区小学科学第二期“教师联合成长协同体”研训专贴 [复制链接]

61#

踏实走好每一步,与大家共勉
TOP
62#

2016年的期末非常特别。因为下大雪了。期末考试前要休息一个星期,布置了一些自学任务,争取不要全忘光。
TOP
63#

2016年的期末非常特别。因为下大雪了。期末考试前要休息一个星期,布置了一些自学任务,争取不要全忘光。
谢勇波 发表于 2016/1/22 19:59:17
呵呵  该记住的忘不了的
1.png (, 下载次数:0)

(2016/1/24 21:52:44 上传)

1.png

TOP
64#

2016,加油!!
TOP
65#

记得要完成作业
TOP
66#

记得要完成作业
萧山何佳明 发表于 2016/1/30 15:22:04
好像是的。寒假里是还有作业的。
TOP
67#

寒假作业基本完成,《小学科学教师专业能力必修》一书的读书笔记。下周在湘湖小学集体研训,又是一个教学季!
TOP
68#

3月15日,白天在湘湖小学听课,听讲座。受益匪浅,课程改革的各种眼花缭乱的变化和名词,怎么才能跟上步伐?刘特说的特别好,要抓住主干,将点连起来,就成了线。这与夏志明老师说的,珍珠用线串起来才更珍贵是异曲同工。当烦忙时,停下来看看路,抬头看看天,也许眼光就不一样了。
TOP
69#

4月的作业完成得不漂亮,主要是大家都想等最后几天交。结果自己忙中出错,没有及时催交作业,下次改进!
TOP
70#

4月5月的作业,参加教师技能比赛,今天是第三轮,比完后才11点20分,还好,没有饿肚子。
TOP
71#

第三轮我第一个实验没做好,2克2克加的,想多了,以为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做实验
TOP
72#

第三轮我第一个实验没做好,2克2克加的,想多了,以为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做实验
陆祝林 发表于 2016/5/5 22:58:07
结果好就行
TOP
73#

                                                                                                                                 北干小学听课活动感想
                                                                                                                                     江南小学    王芳
       今天5月12日,全国防灾减灾日暨国际护士节,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不忘历史,更不忘我们的教学使命。萧山区小学科学教师围坐在北干小学的阶梯教室,进行课堂教学研讨,智慧的火花在这里碰撞与激发。我作为区小学科学教师联合发展协同体的一员,参加了本次活动,感谢杨老师给我这次学习机会,充实的半天,收获满满。
       今天两节课都是四年级的内容,因为从没有教过中段科学,每次听三四年级的内容,我就特别期待,也很忐忑,因为没有亲身的教学经历,无法与自己平时的教学对比,听的总有些晕晕的,但很多教学方式和方法都很值得我学习。比如说课的导入,丁老师的《生的食物与熟的食物》,他通过出示生活中常见的食物(黄瓜、西瓜、牛肉、香蕉、茄子),提问“这些食物,一般你是生吃还是熟吃的?”,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暴露学生对生熟食物的前概念,自然引导孩子进入今天的科学探究活动——“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李特的《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她通过历史上的真实事件,一步一步引导孩子们认识静电现象。两位老师课的导入方式截然不同,但都是从孩子出发的,正如李特在讲座中提到的,孩子的科学学习应建立在他们的最熟悉最容易的接受的事物上,用真实的情景导入,最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其次,是有效提问。两位老师在课中抛给孩子的问题都极有指向性,指向孩子的学习需求,而不是自己的教学预设,不忘教师的主体引导地位,有让孩子有了自主学习的权利。
        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李特的课结束后,仍有10多位孩子留下来继续研究“毛皮摩擦后的玻璃棒到底带不带电”这个问题,看着孩子们较真的样子,听到孩子们说“哇,真的吸起来,这下我相信了。”这就是科学课的魅力,她不瞎说,讲证据、求真,会让你执着到忘乎所以,无论老师还是孩子。
        李特说,不是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假设的。我想说,不是每一节科学课都需要实验探究的,无论是实验探究课,还是模型建构课,或观察探究课,或理论探究课,他们模式各不一样,但他们一定有个共通点,那就是培养孩子的真的科学态度与精神。
        最后,借用李特的一句话——“骨子里的东西决定你选择什么样的模式去上课”,教无定法,科学课更没有固定的模式,摸索着前行,为心里的那个执着追求,不放弃,总会有改变。
TOP
74#

                                                                                                                                 北干小学听课活动感想
                                                          
萧山王芳 发表于 2016/5/12 17:01:39
特级教师的课总是那么有思想,我坐在下面听的时候,就在听她为什么这么问?是出于什么考虑?受益匪浅。
TOP
75#

5月12日,我区小学科学活动在北干小学举行,看活动通知安排,邀请有特级老师李霞老师亲临萧山,现场授课与讨论,机会真是难得,恰逢今天是全国防灾减灾纪念日,我只得参加完学校举行的应急演练后,才能匆匆赶赴北小,好在两校距离很近,十分钟内就到了。
北干小学丁老师是我非常熟知的同行,对他的为人和处事很是赏识,正如他的个性特点,《生的食物熟的食物》一课,丁老师扎实有效,循序渐进,引领全体学生利用讨论、实验等方法,发现科学概念:“生吃的食物”、“熟吃的食物”和“既可以生吃又可以熟吃的食物”;李霞老师展示的《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具有鲜明的课堂特点,课堂处处展现着李老师的教学理念,印象最为深刻的学生汇报交流时,台上台下的“争吵”,我想,正因为课堂上李老师创设的平等民主的氛围,以及科学探究的精神,才使得下课后部分学生还不愿意离开教室,一直在实验桌上做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作为科学老师,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愿景!(湖滨小学童林刚)
TOP
76#

    5月12日,为了能准时参加区小学科学“生本智慧课堂”教学研讨,我提早出门,来到北干小学发现还只有7点35分。于是,在签完名后,顺便参观了北干小学的校园风貌和体艺楼一楼的书画展,感受到浓厚的文化底蕴。
    上午第一节课是《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丁老师从生活中学生熟悉的食物出发,问学生哪些是生吃哪些是熟吃,暴露了学生的前概念;然后从“生吃的”——“熟吃的”——“生、熟吃的”有效引导学生学习。特别是丁老师的课堂鼓励性语言,值得我这样硬板板的男老师学习!第二节课是特级老师李霞执教的《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这节课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整节课的教学,李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特别是汇报环节,学生汇报和学生质疑,进行了激烈的辩论。还有李老师的语言组织,时机把握,顺着学生的思路发挥等,都值得我学习!最后,李霞老师还给我们全体教师做了专题讲座,也让我受益匪浅。
    虽然只有短短的半天活动,但这次活动让我觉得很值得。期待更多这样的学习机会!(渔浦小学   方春波)
TOP
77#

        5月12日,参加了在北干小学举行的教研活动。本次教研的主体是“生本智慧课堂”,上课的两位老师一位是北干小学的丁老师,还有一位是来自经济技术开发区景苑小学的李霞特级教师。
        丁老师的教学风格稳重朴实,整课紧紧围绕一个主干问题——“为什么有的食物适合生吃有的食物适合熟吃?”而开展,以“认识食物的吃法——比较生的和熟的食物的区别(以马铃薯为例)——研究生的食物在煮熟过程中的变化(以猪肉为例)——思考和谈论不同的食物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吃法”这样递进式的架构来进行整堂课的教学,符合学生的探究思路。“四片肉”的设计值得称道,如果能在实验前的研讨环节设计的更为合理(例如采用学习单或改变问题的提问方式等),整堂课会显得更为顺畅。
    李霞老师是一位上课非常具有辨析度的教师,她的《生物的性状》一课至今耳熟能详。天生的语言功底和亲和力,对学生心理的准确把握和课堂的调控能力,这些都是其他老师孜孜称道的。《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一课,李特并没有把教材中的内容都搬到本堂课中完成,仅是提取了其中的梳子、橡胶、玻璃三种物体和毛皮摩擦是否能带上静电,并吸引轻小物体这一内容来进行教学,我想这是有道理的,李特真正想要让学生展现的是一种科学的素养,像科学家一样研究的素养,从课堂中学生的辩论和课后的继续实验找答案,无不体现了李特想要达到的这种教学思想。
    课后,又学习了李特的讲座——基于科学素养下的科学教学模式。她说每位老师都有自己潜藏着的一种教学模式,她的教学模式是从一种情境开始自己的课堂,于是我也在想我的教学模式是什么,隐隐感觉特级教师说的确有道理。
TOP
78#

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参加活动,实在愧疚。特别是还错过了李特的课和讲座,更觉遗憾。不过,看了老师们的观后感,仿佛亲临了现场一般。希望如李特所讲,自己也能形成一种教学风格,建立自己的教学模式,加油
TOP
79#

512日,周四上午,我有幸参加了在北干小学举行的萧山区小学科学生本智慧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活动中听了两节非常棒的两节课,两位执教老师的教学设计特色鲜明,北干小学的孩子们科学前概念知识丰富,学习状态非常好。

具体来说,第一节《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丁燊杭老师的语言质朴富有亲和力,听下来就感觉是一支咏叹调。在引导学生认识实验方法的时候,教师肯花时间,循循善诱,虽然孩子们一开始没有明白为什么要用四片生肉片做实验,但是随着交流的进行,孩子们心中的疑问得到了解答。原来从最初到结果,这个中间还经历了一个过程,四片肉片可以展现从生到熟的变化过程,然后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这其中发生的一些变化。

第二节课是李霞老师的《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这节课从内容上来说,应该是对教材有所处理,并不是完全照教材来上的。我们在下面听课的老师都感觉到,李特这节课是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首先它符合教材的编写思想,其次它展现出了教材内含的教学概念和大概念。李特所用的教具也是从生活中而来,梳子、头发、毛皮、玻璃棒、橡胶棒等,我感觉到李特课堂上的实验用到了两组对比实验,一是用同样的材料、不同的摩擦次数,二是不同的材料、相同的摩擦次数。这就比我们教材中的内容明显高不止一个层次,是上位的教学理念。如果要用一种音乐来描述,我认为更像是进行曲,李特的问题一环扣一环,每次都是直指学生的思维发展节点。

接下来李特的讲座更是对自己的教学作了一次梳理,把自己的教学意图和背后所指向的教学理念与我们进行了交流,这就是功力的体现!(萧山区浦阳镇小   谢勇波)

最后编辑谢勇波 最后编辑于 2016-05-15 21:09:29
TOP
80#

“灌输”与“引导”

        历史上,我国的教育以束缚型为主。以学生“静听”为基础的教学是“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的教育。其结果往往表现为学生只能是被动的、接收的、依附于教师的死记硬背,疲于奔命,沦为书本的奴隶,充当做题的机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一步步推进,大家对“灌输”深恶痛绝,特别偏爱“引导”。引导是一种自为,是所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审慎严肃地共同探究的舞台。课上老师,一步步引导学生设计连续观察猪肉变化的实验,可是学生的设计方案屡屡不能暗合老师的预设,在老师正准备“委婉建议”时,终于有个孩子与老师心有灵犀。
        师:要观察猪肉由生到熟的变化,我们应该怎么做?【1】
            ……
        师:煮的时候,猪肉应该怎么放?【2】
        师:烧杯内的猪肉是否同时取出?【3】
      我在想此时,我们老师应该“是直接灌输还是步步引导?”那么,接下来“什么时候灌输,什么时候引导?”
如果引导是一种自觉,从长远着眼,应当淡化长官意志,放弃权力标准,着力促使所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去思考、去辨析、去领悟。那就不是谁让谁怎么做,谁按谁的指令办,更不是让学生去曲意迎合或者违心屈从教育者。
      李特给我们分析了灌输与引导的利弊,并建议,在学生没有设计连续观察的实验能力时,不妨先灌输,引导只是徒劳。
我在想老师提的三个问题开放性不同,问题1,2,3越来越闭锁,而且问题1看似开放,实则老师心中早有唯一答案,而这个答案学生很难猜到的情况下,很难引导,如果有时间的情况,让学生执行自己的方案,用实际情况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改进实验过程,如果没时间的话,提供思维支架与操作支架。
TOP
81#

        5月12日在北干小学聆听了丁老师《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以及李霞老师《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两堂课均以探究为目的,学生自主展开活动,在小组合作中激发探究的乐趣,其中丁老师在课堂中稳健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述说自己喜欢熟吃还是生吃,并说理由,在学生预测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活动,并让学生自己发现每个步骤的用意,如为什么要准备四片猪肉,一片作为对照,另三片在不同的时间取出,以便观察不同熟的层度猪肉的状态,只是学生比较难想到这一层次,花费时间较多,精细的各种教学准备(如学习单,放猪肉的纸条)让学生在活动中目的性很明确;李霞老师的课更是一种课堂的享受,相信学生也是,已经不再是在各位老师面前的展示,在课堂中老师以及学生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了,每一句话都是一种课外知识的引导,又显得很自然,如在用毛皮摩擦梳子的时候,我们的手心会出汗,这个汗能不能沾到梳子上?可能会影响实验效果,所以要小心,很自然地涉及到了实验中要排除别的因素,每一环节都不是采用教授式教学,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再对问题展开实验,教师只是旁边的聆听者,坐在学生中间聆听着孩子们之间的各种辩论,在同伴们的质疑声中,会让成功的孩子更有成就感,让失败的孩子更有重新出发的斗志。
                                                                                                                                                                                                                                                                                                   萧山盈丰小学        傅美林
TOP
82#

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参加这次活动,很是遗憾.对<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这一课非常感兴趣,只能看看别的老师的评价,期待下次活动.
TOP
83#

        5月12日,在北干小学的活动中,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特级教师李霞,第一次领略了她的个人风采与魅力,上她的课是一种享受,听她的课更是一种享受,她的课中处处渗透着科学素养。
细节一:
    探究活动后,让学生上台汇报交流,几组学生同时上台,而教师坐在学生中间,成为了一个倾听者,在整个交流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引导:“你能不看着你的记录单说说吗?”“你们组和他们的一样吗?哪里不同?”在教师抛出的一个个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在不断地思考,展开讨论,不断进行着思维的碰撞。
细节二:
    当不同组在“玻璃棒摩擦是否能产生静电?”产生分歧时,当有两个组已经通过实验发现当玻璃棒摩擦90次后带有静电时,这时的教师并没有行使她的权威,没有轻易地就得出结论,而是让不服的小组下课后到玻璃棒摩擦90次后带有静电的小组内去亲眼看一看,亲手做一做,这样的应对学生而言更有说服力,留下的印象更深。
TOP
84#

5月12日,参加了在“北干”小学举行的“生本智慧课堂”的教学研讨活动。听了两节课,最大的感触便是:优秀的教师总是在关注学生,能够时时监控学生,从学生的生成让教学活动有序进行。
   第一节课《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丁老师始终围绕“为什么有的食物要熟吃而有的却适合生吃?”这个内容展开,从让学生凭自己的生活认知来区分“食物哪些要生吃,哪些要熟吃”到“生熟食物分别有什么特点”最后在到“食物从生变成熟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而这样层层递进的活动中最后还是回归到“食物适合生吃还是熟吃?”整堂课设计思路让人佩服。而在第三环节中,四片肉这个对比实验也是非常新颖,对比性也非常强,但是这个实验的设计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老师是不是可以改变问题的方式或者问法会不会更好?或者有没有其他方法,至少来降低学生回答的难度,也不至于使得学生最后天花乱坠的回答了。第二节课是特级老师李霞执教的《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李霞老师的课展现出来的更是一种素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一种氛围——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李老师的课就像李老师讲座中提到的,科学课追求培养孩子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她也是这样做的,她尊重孩子的想法,给予孩子交流的机会,更鼓励孩子们自己去找答案,应证自己的想法。
   短短的半天,收获满满……(戴村镇小  李佳瑜)
TOP
85#

丁老师的课,按照我们的常规教学方法,设计的十分精彩活动也很丰富,是一节我们日常教学中的好课,李老师的课,我感受最深的是,体现出了李老师自己的教育思维,感觉她的课时源于教材又脱离了教材,按自己的教学理念重新搭建了教学设计。
TOP
86#

5月12日,萧山区小学科学教师围坐在北干小学的阶梯教室,参加新一次的研训活动,尽管这次活动只有半天时间,但是活动也是相当丰富。
首先是来自北干小学的丁老师的《生的食物与熟的食物》,丁老师扎实有效,循序渐进,让学生观察生的马铃薯和熟的马铃薯,引领全体学生利用讨论、实验等方法,发现科学概念,在交流环节,学生还说出了很多学习单上没有规定的内容,可见思维的发散性是平时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是李霞老师展示的《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李霞老师不愧为特级教师,上课开始之前就给学生做了大量的对话,使得学生能够放松下来,也规定了学生讲话回答问题的音量,确保课堂的有效开展。李霞老师的课结束后,仍有10多位孩子留下来继续研究“毛皮摩擦后的玻璃棒到底带不带电”这个问题,看着孩子们较真的样子,就能够感觉到学生对于科学课的热情,探究的精神在学生身上发挥的淋漓尽致。
之后,李霞老师又做了专家讲座,《基于科学素养下的科学教学模式》,全新的视角和观点让我们对科学有了新的认识。也对未来科学课的走向有了一个探索的方向。
                                衙前二小   潘烨波
TOP
87#

5月12日,有幸参加了在北干小学举行的小学科学“生本智慧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生的食物熟的食物》一课中,丁老师通过让学生对熟悉的食物进行生吃还是熟吃的分类进行引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前认知来展开课堂。特别是对如何研究食物变熟过程的探究中,引导学生能相互交流,完善实验过程这一环节让我收获颇多。《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一课中,李老师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讲解引入,以琥珀带久了会吸引细小物体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静电的概念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整节课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特别是学生在汇报“毛皮摩擦后的玻璃棒带不带电”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学生对此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过程中可以发现三年级的学生在进行实验的时候能尊重实验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是否也能让学生进行这样辩证性的交流探讨,让学生保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
李霞老师的课就像她在讲座《基于科学素养下的科学教学模式》中所说的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追求的是对学生科学态度和精神的培养。短短的半天时间收获颇多。
                                                                                                                                                                                                                                                                        (湖滨小学  寿青兰)
TOP
88#

5月12日,我参加了北干小学的“智慧课堂”研讨活动,首先观摩了北干小学丁燊杭老师执教的《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一课。丁老师的课堂导入简单高效,又符合本课主题,体现了简约课堂的理念,课中让学生参与讨论交流设计如何观察研究生的猪肉和熟的猪肉的实验方案,充分暴露学生的科学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理念,这几个方面都非常值得我学习。接着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李霞老师执教的《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一课,李老师突破教材内容的限制,让学生充分充足的了解有关静电的概念和生活中的一些静电现象,是一堂不一样的科学课,值得我们学习和追求。最后李霞老师给我们做了题为《基于科学素养下的科学教学模式》专题讲座,用新的角度告诉我们科学教学的一些模式,以及教学模式之间的区别差异,虽然只有短短的半天,收获却很多。
TOP
89#

    参加了在北干小学举行的小学科学“生本智慧课堂”教学研讨活动,非常感兴趣的是李霞老师的课堂,因为之前听过她的生物的性状这课,说说这次这活动几个比较印象深刻的地方:
1、第一堂课是丁燊杭老师的《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环节清晰,流程顺畅,一般老师的典范。4片肉的设计从学习单到实践操作,值得我学习,对于环节的设计正如李霞老师说的似乎是强人所难了,与其这样不如直接告知。李霞老师的课舍去了原来课文3分之二的内容,却上了50分钟的时间,丰满的课堂,智慧的理答。先进理念支撑下的课堂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种自由的课堂。
2关于讲座,老实说模式千变万化,适合自己学生的才是好的方法,探究教学已经风靡一段时间了,光有其形,未见本质,正如我导师所说,目前大部分科学课是披着狼皮的羊,打着探究的幌子,干着接受的活。李霞老师能一如既往的做一个思考的先行者,值得我学习学习在学习。
TOP
90#

5月12日,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李霞老师上的一节四年级《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一课,因为自己一直在上四年级的课,所以印象特别深刻,李老师大气的研讨氛围让有着研讨硬伤的我,感慨万千。每每在执教时,总会是因为各种原因,如时间、研讨气氛等,而将课堂上的精华环节给有的放矢了,当然这主要也是因为自己在引导孩子们研讨时缺乏相应的技巧,可是在听了李老师的课后,好像一直以为很难突破的研讨变得那么顺理成章,有条不紊了,这就差距吧!其实研讨交流时,作为老师,我们不能一味地带着学生朝自己想要的方向延伸,而是应该循着学生们的思维发展,朝着自然的方向生长延伸,或许这就是我们经常在说的“生本”,希望在今后的研讨交流道路上,自己可以开拓出一片有利于孩子发展的教学艺术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