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桂馨基金会“苏湘科韵”彭文静专贴 [复制链接]

1#

[原创]桂馨基金会“苏湘科韵”彭文静专贴

                                                                                                                 4.15网络研修心得
      昨天我在浙江小学科学网总群参加了袁优红老师关于《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的疑难问题》的网络研修,获益匪浅。
     袁老师的讲课条理清晰,逻辑清楚。首先带领大家分析四年级孩子的学习特点:具有一定学习基础,但是观察深度,科学思维等都有欠缺。这样言简意赅的总结,可见袁老师平常对学生的特点是经过大量思考的,细节处总能看见名师功力。接着就按照教材的顺序,一边分析教材,一边结合具体教学情境,分析解决疑难问题。.最后进行总结,并回答大家的问题。
      经过袁老师的介绍和解答,我对其中两个知识点印象十分深刻。
      第一、关于岩石与矿物的学习。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教学难点,一方面我自己对矿物的了解不够,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另一方面各种不同的矿物质分类模糊,很多孩子对描述的分类标准不信服,但又拿不出具体的证据,教学变得十分尴尬。对此我一直很头疼,袁老师的建议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大门。她说可以将教学目标放在“带领学生像地质学家一样认识岩石,学习掌握像地质学家一样认识岩石与矿物。”上。这样做,我就不必纠结于具体的岩石怎样区分,只要大略介绍几种当地常见的岩石即可,要把自己的大量精力放在教会孩子认识岩石的方法。这让我感受到,很多看起来十分棘手的知识,转换角度来看,也许很容易解决。
      第二、关于小鸡孵化。我注意到袁老师在小鸡孵化过程中,带领孩子对未破壳的小鸡进行过解剖。我觉得这样做是不是太过残忍,与我们教育孩子爱护生命的初衷相违背。果然,讲座一结束,就有老师对这个举动提出质疑。袁老师解释道这个未破壳的小鸡是已经死亡了的,这才被老师拿来解剖。这样看来,袁老师带领孩子解剖小鸡是不会违背伦理道德的,同时也是处理损坏实验体的最佳办法。用这样的方法,这只小鸡虽然无法成功破壳,也为孩子们提供了学习的机会,是真正的物尽其用。同时袁老师还对整个解剖过程进行了图片记录,可以通过图片放映的方式供以后的孩子学习,的确达到了实验器材的利用最大化。
当然,我对这一课还是有一点小疑问:袁老师说在孵化后期可以在鸡蛋壳上凿一个小洞,帮助小鸡出壳。我对这个做法抱着不同的看法,这样在鸡蛋上凿洞帮助小鸡出壳,当然可以提高小鸡的出壳率,但这样做于小鸡本身的成长无益。我们必须让孩子们明白这个道理,避免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对鸡蛋进行凿洞处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确实如此,我眼中看到的袁老师,神采奕奕,精神饱满,我想这与她习惯于在教学中不断思考,不断改进教学过程,不断研究教学方法是分不开的。
      就像袁老师在讲课开始时与我们分享的她的教学座右铭“上学生喜欢的科学课,做学生喜欢的老师。”说的那样,我认为她深刻的做到了这一点,至少我才听过她一次教学分享,就已经很喜欢她了。
       最后,袁老师在讲课中还提出了一点她的疑问,“为什么要讨论电池的串联和并联,生活中电池一般都是串联,不需并并联情况。”,对此,我也进行了思考,我认为这个电池串并联的知识点还是应该存在的,一方面可以让孩子通过比较小灯泡的亮度判断电源串联和电源并联哪个产生的电压大,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生活中的电源都是串联连接而不是并联连接。另一方面,这也可以为学生初中阶段的电路的串并联知识点打下基础,有利于学科知识的延续和发展。
      以上就是我对4月15日浙江网总群网络研修的心得体会,感谢袁优红老师,感谢桂馨基金会,感谢浙江科学网,没有你们,就没有我的学习知识的机会。
最后编辑湖南第一师范彭文静 最后编辑于 2016-08-14 11:00:47
分享 转发
TOP
2#

                                                                                              科学考试改革之我见
                                                                                                           浙江小学科学网讨论感想
     今天看到好多老师在浙江科学网的总群里讨论关于科学考试的事情,大家都在说科学课不好上,要有大量的设备支持,要有来自各方的经济支持,还要有社会舆论的支持等等。我们科学老师面临着这样大的压力,作为我们后盾的学校领导不仅不为我们排忧解难,更只会一味的添油加醋,用分数衡量能力。
才刚刚开始讨论一会,就有人出来打圆场,这样的话题太过沉重了,大家还是聊一点轻松的事情吧。话题戛然而止。
我并没有参加讨论,只是默默的看着一切,听着所有人的发言。一方面我没有真正走上过工作岗位,并不清楚现实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不便参与讨论。另一方面,我跟大家持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更加不敢参与讨论了。
      关于科学课到底怎么评价,是不是必须经过考试,或者考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很多一线的老师们想了很多的办法,比如总结学生平时上课和作业完成的情况,期末打出总分;或者结合家庭实验室,结合学生的课外探索情况,再给出分数;或者结合平时上课的内容,出试卷进行考察等等。
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只是缺少一种全国通用的方法而已。为什么有的地方考试的形式多样而科学,有的地方考试形式却十分单一,这是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短时间内很难以解决的问题,所以我并不像其他老师那样,迫切的希望国家站出来,制定统一的考试,以提高科学课的地位。
如果统一考试,原本水平很高的地方因为自己超过考纲太多,免不了要沾沾自喜,或者达到考纲水平就不再往下继续学习了,效果还不如没有考试,没有学习上限来得好;那些条件差的学校呢,为了应付考试,硬件设施跟不上,师资力量缺乏的情况下,只能选择死记硬背应考,实在没有半点好处。所以我以为统一考试不是遏制好的地方的发展,就是对差的地方拔苗助长,是很难行得通的。
       很多老师认为尽快组织统考,有助于提高家长和学校的重视,为我们科学课的开展降低难度。当然,这样的看法是正确的。但是我认为,现在我们的科学课程正走进黄金时期,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还要等。
       另,今天天气很好,我去了桃花岭公园踏青。一路上有一个小朋友十分可爱,似乎在抱怨画画的事情。他妈妈的回答引起了我的注意,她说“你要画画,但是要画出你想画的样子,不要画的跟老师的一模一样,要画出你的特色。”看到了吗,这就是家长的进步。这个小朋友最多不过6岁,父母已经注意培养他的独特和创新意识了。实际上,这二者正是科学研究的核心啊,核心都有了,科学课的发展还会没有希望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4-21 23:43:36编辑过]

最后编辑湖南第一师范彭文静 最后编辑于 2016-08-14 11:03:00
TOP
3#

《正面管教》读后感

《正面管教》是美国作家简 尼尔森的作品,自出版以来,让数百万孩子、家长和老师受益终身,被誉为管教孩子的“黄金准则”。
本书中,最突出的观点是:惩罚和娇纵对孩子都不好,我们应该选择一种善良而坚定的办法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
阅读期间,最让我有同感的是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责任感不等于责难或羞辱。生活中很多家长用尽各种各样恶毒的话语谩骂自己的孩子,理由可能是诸如:某事没有做好;对弟弟妹妹不友善;作业完成不好等等。他们往往美其名曰: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但责任感是这样培养的吗?孩子难道不会因为这样的指责和谩骂选择逃避责任,不愿意承担责任吗?可见,为人父母是多么不容易的事,他们真的应该多看一看这些书籍啊!
除此之外,本书花了极大的笔墨告诉大家如何管教孩子,如何跟孩子说话他们才会听。诚然,有很多办法都是很有用很有道理的,然而我却对其中一个观点抱有不认同的态度。
书中说新时代的父母失去对孩子的控制,是从父亲失去对母亲的控制开始的。我非常不认同这个观点,虽然它看上去很有道理。古时候的孩子服从于爸爸,是因为家里不止妈妈,所有的其他家人都是服从于爸爸的,爸爸就是家里的天,是家里权威所在。孩子在这样的影响下,当然也是习惯的低头服从,等到他们长大了,就走上爸爸一样的道路,管教着自己的妻儿,或者服从丈夫的管教。
但是这样的服从管教有意义吗?我的心里觉得充满了疑问。我们不应该只是盲目的追求孩子服管教,更要追求他们在服管教的过程中获得最大的成长。
我认为的家庭教育,应该是所有的家庭成员都臣服于道理,臣服于事实。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平等的家庭气氛,培养出懂道理服管教又不奴性的孩子。
诚然,我从来都不否认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我的想法总是带着理想主义的色彩。但是,理想主义是社会前进的希望,理想主义者才是社会进步的先驱者。
最后编辑湖南第一师范彭文静 最后编辑于 2016-08-14 11:17:18
TOP
4#

《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读后感

    上个学期学校为我们组织了为期两个月的教育实践活动,我在长沙市育英小学科学办公室开展了一段长期的实习。一个月的科学课上下来,我感觉自己的课堂架子很稳课程结构也很完善,但是就是少了点科学味。对此我觉得困惑不已,又没有办法解决。
    直到翻开这本书——《走向探究的科学课》,才觉得找到了出路。
    全书记录了实际课程的教学实录,以及章鼎儿、路培琦、李子平三位先生的精彩点评,让我们看到了科学名师火花四溅的思想碰撞。
    我看了本书之后,反思自己上的科学课为什么没有科学味,其实主要就是缺少探究。比如我上《水》这一课时,只是带领着孩子们一起观察了水的形态,讲了讲水的作用就完了,完全没有补充探究的成分进去,当然三年级的孩子探究意识探究能力比较弱,可以作为借口,但我作为老师在设计课程时,连基本的启蒙式的探究活动也没有准备,确实是我的失职了。
    三位老师的理念都认为,探究才是科学课的本质。而我们年轻老师总是会有教材才是科学课本质,上课时总是被教材禁锢住,思维完全离不开教材。看了这本《走向探究的科学课》,我最大的收获莫过于不要迷信教材,要站在客观的角度,以发展的眼光来看教材。更要学会结合实际情况,灵活的处理教材。
    其中有一节案例分析课《使用工具》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简单机械》单元的起始课,从教材的内容来看,十分简单。在我上课时往往选择把这一部分内容简化,融入到后面的课程当中去上,但杭州市崇文实验小学的李家续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加特别的上法。他着重介绍了一些不同的生活中的工具,让孩子们研究这些工具的使用办法。这其实是一种很好的思路,直接教给孩子如何使用这些生活中的工具的同时,通过不同种类工具之间的比较,促使孩子思考这些工具的原理是什么?比如镊子,有的孩子按住前面使用,有的则按住后面使用,通过对比就能知道怎样可以更加省力,孩子就会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所有的工具都是这样吗?这一堂课,不仅可以启发孩子思考,很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了工具的使用,能大大降低他们课外探究的难度,提升他们的兴趣。
    当然,从三维目标的方面来看,这堂课似乎有一点点缺陷,那就是知识目标不突出。但科学教育是一个整体,我们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是否对孩子有帮助。不能盲目的追求每一堂课都能提升知识,提升技能,发展价值观等,这样是很难做到的。我们相信,在系统的科学课程的培养下,我们的孩子才能达到三维知识的共同发展,单靠某一课,某一单元,都是不现实的。
    以上是我都《走向探究的科学课》有感,郑重向大家推荐!
最后编辑湖南第一师范彭文静 最后编辑于 2016-08-14 11:33:36
TOP
5#

线下活动有感
11月7日,苏湘科韵桂馨二组举行了首次线下见面会。
对我这样一个轻度交往恐惧症的人来说,任何一种形式的认识陌生人,都是极不自在的,所以在参加线下活动之前,我的心中充满了抵触,甚至有一点点恐惧。然而,出乎我的意料的是,现

场并没有给我任何一点不适应,组内成员浓厚的热情和兴致很快就感染到了我,各位老师同学的分享让我很有启发。
第一:提高全民素质方式是多样的
我曾经认为要提高全民素质的唯一途方法就是上好科学课,只有做好科学教学,才能让每个孩子都受益,才能做到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但是经过线下活动,魏老师跟我们分享了一些科学小比

赛,科学小论文的资料,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浅薄和无知。我只看到了科学小比赛的负面价值,却直接忽略了它的好处和优点。首先,它是提高学生兴趣的最佳途径,比赛后面的丰厚奖品和荣

誉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常常会纠结于如何提高学生和家长的重视度,却完全没有想到过找方法来解决。第二,它是挖掘学生中科学潜能生的关键方法,在中国的亿万孩子中

,能够成为科学家的只有寥寥数几而已,这些天才往往被掩盖在众多的普通学生当中,如何发现他们成为了现在教育的难题,各种各样的科学比赛,给如何挖掘这些人才,提供了一条确实可

行的捷径。
第二:科学教学处境还是很尴尬
通过线下活动,我们这些难以见面的实习生,终于难得的见面了。大家都对自己的实习生活进行了描述,其中周翠的发言让我尤为印象深刻。周翠所在的学校好像比较小,科学教学有点难开

展,她遇到了堪称谋杀高效科学课的几大杀手:不重视的领导,不配合的学生,不如意的条件。她说道,每每这个时候就感觉到自己处境的艰难,感觉到自己的决心在一步一步的被动摇,热

情在一点一点的被浇灭。每当这个时候,她就会选择返回一师,返回亲爱的母校,只有这样才能强化自己的信心,激励自己不被大环境所吞没。听到这些分享,我感觉有些难过,好想抱抱她

。想想自己的未来,我也迟早有一天会被下放到这样的学校去,到时候我是不是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想,依然像现在一样坚信一切都会好起来。我常常认为,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如果我现在没

有大刀阔斧的改革的胆量和决心,那么将来总会有一天,我的后辈们会持着刀斧来改革我的教法,与其到时候艰难的去适应,还不如现在赶快下手占领一个先机。但是现实往往比我们的想象

要残酷百倍,现在的我身在全望城县最好的小学实习,都时常会被感困惑,会感到工作压力很大,不得已要失去很多本该好好利用的提升机会,我甚至感觉到自从实习以来,我上课的水平在

慢慢退步。如果没有参加这次难得的线下活动,我都不会意识到,我正在被现实同化,更加不会下定决心要好好抓住实习期的各种有关科学的提升机会,感恩。
第三:科学课到底要不要给出详细的结论
肖爱玲同学在跟我们分享襄阳学习收获的时候提到一个有趣的争论“科学课到底要不要给出明确的结论”,真的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看来她在去襄阳学习的过程当中,确实收获颇丰。我之

前抱着难以请假的想法放弃了这个大好机会,现在回头想想觉得真是遗憾,同时也改变了想法,要是下次有这样的机会,一定要好好把握。从前我上科学课,几乎是本能的我就认为要告诉大

家原理,这样才能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经过线下活动,我受到了观念上的冲击,到底哪种好,这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靠争辩得不出任何有效结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

准。我在三年级两个班上了同样一节科技活动课《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一个班讲了原理,一个班没有讲原理,只是让大家体会了一下。两节课上完,感觉孩子的表现完全不同,没讲原理

的那个班,我感觉整个上课流程显得有一点不完善,班上的小朋友在体验活动着,玩着玩着,自己也能说出一些有关原理的猜测来,大家的意见还有些不统一,都在等着老师的总结,结果我

什么都没说,习惯了上课流程的孩子看上去有点困惑,但是只要有得玩,对他们来说便不算什么烦恼;另一个班的孩子,我是在上课最后收掉材料之后跟大家简述了一下原理,但是感觉到孩

子们的心绪还是被小车牵引着,不太情愿听老师唠叨。为了检验到底哪种方法有利,课后我又抽了一些同学到办公室,问了有关这节课的知识性内容,讲了原理的很明显要比没有讲的要好,

没有讲的也可以表述出一些道理来,但是无法形成科学性的语言,甚至有一些说的干脆是错的。所以,到底是哪种方式是正确的,实践也没有得出真理来,只能是权当为了满足自己好奇心,

做出的无用探究罢了。
最后,非常感谢魏老师,以及各位组织线下活动的小伙伴,感谢你们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交流机会!当然也感谢最近刚满7岁的桂馨基金会,谢谢你为我们提供了这样好的学习平台!
最后祝桂馨生日快乐,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一定可以实现中部省份科学课的腾飞!
TOP
6#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鸿:三代中国女人的故事》书评
    这几天得空看完了拖着很久的书《鸿:三代中国女人的故事》感触良多。
    我闲来无事翻看网上盛传的香港大学推荐的100本名著,幸与此书邂逅。
    这本书讲得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三代中国女人——姥姥,母亲,作者的一生。姥姥在封建时期是姨太太出身,生下军阀的女儿——作者母亲,受尽苦楚,后来又嫁给了当医生的夏瑞堂才过上好的生活。母亲早年是地下党员,解放后当了大官,也在文革时遭了罪。而作者自己身为高干子弟,本是特权阶级,享受特殊优待,却因为遭遇文革沦为阶下囚。
以上是书籍梗概。本书前面几章讲述姥姥和母亲年轻时的故事,塑造姥姥和母亲善良的形象,稍显拖拉,我不禁有点怀疑本书入选香港大学推荐书籍的真实性。然而当阅读进行到本书的后半部分,我开始被书中的真实描述深深吸引。我想这就是本书入选该书籍推荐表的原因,挖掘人们对权威的怀疑和对真相的渴求。
   (一)真实的恐惧。
    这是我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文革的恐怖是我们早就在历史课本中接触过的。不过,显然短短的两页课本和老师模凌两可的态度不足以表现真实的文革,这本书为我展开了一父完整的文革画卷。
我仿佛看到了满街的红卫兵,无休止的叫骂,无休止的争斗。人们过着小心翼翼的生活,不敢有任何的反抗。那时的我们以为自己过着社会主义的生活,其实这根本不是社会主义,不过是控制人心的平均主义,披着社会主义的衣服,干着维护政权,打到对手的勾当。
   (二)绝对的公平
    公平不是所有的人吃一样的分量的饭,穿一样的衣服。不是这样的,这太肤浅。
    文中写到,姥姥得知母亲在大街上游街示众,被别人殴打。她知道自己的女儿是地下党出身,多年为官清廉,处处为民。而今却被当成走资派,被批斗。她向周围的人质问道,为什么是我的女儿?
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我想,站在毛主席的角度,文革发动自然有它不得不发动的理由。政治谈不得理由的。但是为这一切付出代价的人,却是普通的老百姓。我们没有做错任何事情,却要为这样浩大的政治运动买单。放眼今天,这样的情况,从没有被改变。你看,我们不是那些腰缠万贯的人,我们没有为了自己的资本破坏自然,却要吞下环境恶化的恶果。越南人民没有任何机会决定国家政策和国家外交,却因为经济制裁卖不出荔枝不得不全民吃荔枝。我们没有任何过错,要承担高房价,高物价,交通拥挤,教育失衡,就业困难等等。
公平吗?不知道。关于是否公平,本来应该是一个答案显而易见的问题,如今却让人觉得迟疑。公平与否,这个问题被太多的人提过太多次了,没有见效。因为纠缠着公平的人,多数是弱者。只有弱者才会希望制度的完善来弥补自己实力的缺失。这些弱者有朝一日如果有机会走捷径,他们会毫不顾忌的破坏规则。只有我们每个人能够自发的维护制度维护规则,那才是公平的到来之日。
  (三)永恒的政治
  《后会无期》里有一句话,小孩子才讲对错,大人只讲利弊。政治不讲对错,不讲利弊,只讲输赢。
    如今这么多的大官倒台,中国政坛满楼风雨。每一个人都不是被冤枉的。因为他们确实都不干净。但是那些没有被抓的呢,未必做得好。我的同事犯错不代表我没有犯错。政治没有对错,只有斗争,永恒的政治,永恒的斗争。
    以上是本书给我的感受。文字浅薄,竟连我十分之一的感受都没有表述出来。
TOP
7#

芦山学习心得:总结篇
未配妥剑,出门已是江湖
              ——芦山学习心得
史铁生说过,如果你遇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却拥有熟悉的感觉,那么恭喜你回到了故乡。
我和川蜀这片地方,大约有缘。一路上无限次感到与生俱来的熟悉感,或许这就是史铁生所描述的所谓人生何处不故乡吧。
4月25日到4月28日,我在四川雅安市芦山县参加桂馨骨干教师培训,受益良多。
第一天,我们观摩了芦阳三小的升旗仪式,美艳姐和当地教育局的领导参加了整个培训项目的启动仪式,接着三位浙江来的名师为我们展示了名师研讨课。
芦阳三小的升旗仪式,说实话,有点青涩。无论是孩子们的合唱还是校领导的倾力主持,都不算完美。但我们能从这些青涩的歌声里听出校领导的用心和孩子们的成长。与那些完美的成熟的升旗仪式比起来,这样的表现更给人一种发展中的感动。



活动的第三天,我作为桂馨基金会的代表,和几位同学一起,采访了三小的科学教师,从他那我了解到了一些基层教师对三小行政班子的看法。他说,别看我们的校长人很年轻,但是理念很新,他常常说,孩子如果只会死读书,在将来的社会上就没有任何的出路,必须学会全面发展,才有适应社会的可能。所以他不仅仅看重孩子的主科成绩,对音体美科学这样的副科也十分重视,还经常在学校开展活动,尽量的为孩子们创造锻炼机会。
听到这一番话,再次回想初次见面时的升旗仪式,孩子们的表现显得多么弥足珍贵,毕竟这后面倾注了一群年轻的校领导班子新的教学理念和坚持改革的伟大毅力。一个乡村县级小学的校长,能有改革的想法和行动力,本来就是很值得敬佩的事。我们常常感叹教育不公,教育水平差距大,甚至把它当做一个很大的议题搬到人民大会堂去讨论,却没有想过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的人,他们意识到了问题,却不怨声载道,而是用自己的努力改变着这一切。老师常常教育我们,你要记住,你身上有一师的斗争传统,你是一个先驱者。回到农村当教师,会有很多很多不可抗力,他们想要同化你,想要把你变得跟他们一样,碌碌无为,混吃等死。你必须记住,我们到下面去当教师,就是为了改变当前不太乐观的教育现状的,我们是下去改革的。我常常会感到困惑,先驱者到底是什么样的?怎样做才能是先驱者呢?芦阳三小的这位校长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
章鼎儿老师果然是小学科学教育界的泰斗。原来他对于我来说,只是存在于书籍当中。这次见面却意外的觉得很普通,与平常人家的老人家没有什么两样,甚至比别人还要沉默,还要内向。可是,当他开始谈论起小学科学,我就震撼到感觉要跪碎膝盖。
章老师说,我们现在的科学教师最大的任务,就是从知识、教科书、教师三个中心走出来。他说很多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把精力放在研究学生身上,反而过多的研究教参,研究教科书。这样上出来的课,也许跌宕起伏,内容充足,但其实不过是传统意义上的好课,算不得真正的好科学课。对比自己,我翻看着参加培训之前准备的几篇教案,真的完全被说中,我备课时的思考角度真的是从教师出发的。我总是习惯性的去考虑如何使课堂掌握在自己手里,一些难以掌握的环节宁愿放弃也不愿失去对课堂的控制力。如果真的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我想我的课堂会去掉很多花里胡哨的框框,更靠近科学内核多一点。
章老师的讲座中,最令我跪碎膝盖的是他关于实验数据整理的一些观点。他说,我们现在的科学课重探究而轻研讨,实际上交流和研讨也应该是科学课中很重要的一环。我常常苦恼不知道如何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也不知道如何培养孩子的科学意识。我们的孩子喜欢摆证据,但他们的证据往往只是来自网络,道听途说,真正摆在面前的实验结果却往往看不懂或者不愿看。章老师跟我们介绍了关于数据整理的意义,他说数据整理可以先从读懂他人数据做起,进而学习整理数据的方法并学习实验数据的归纳表述,在这个基础上,孩子们可以自主的对不同的实验设计方法进行比较和分析,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逻辑能力。
在接下来的名师研讨课上,袁和林老师的《摆的研究》一课,为我们充分演示了数据整理的方式方法,与章老师早上的讲座正好不谋而合。由于学生年级不对口,六年级的内容拿给四年级的孩子上,袁老师的课程难度严重超标,可是他还是艰难的完成了,虽然拖了一些时间,但还是向我们展示了交流与研讨的全过程。袁老师利用电脑软件,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实时的把数据输入到电脑中,由于语言不通,其实浪费了不少时间。我在想,这样的情况有没有办法避免呢,比如说直接使用粉笔在黑板上书写,这样很方便及时更正数据。如果我们需要对结果进行图表分析,则电脑软件比较适用,平常简单的数据整理,利用小黑板或者直接在黑板上书写就已经足够了。



顾云涛老师上的《松果的秘密》是一节拓展性课程。利用菠萝上的螺线,引领孩子关注植物上的数字,进而向他们简单介绍了斐波那契数列,做了一次简单的科学数学的课程整合。在后来的名师见面会上,我问顾老师拓展性课程课与课之间需不需要逻辑联系,他坚定的表示需要。我又问他,那么《松果的秘密》这一系列课程的内在联系是什么,他说是“生物多样化”,而我却单纯的认为是数学联系,果然还是境界不够啊。



胡滨老师上的《在星空中》一课,为孩子们详细介绍了
北斗七星的位置,历史,和作用。虽然我并不完全认同他对这一节课的处理方法,却依然折服在他精妙的教具准备功夫之下。他改造了课本上的北斗七星模型,利用磁铁和铁板重新制造了一个,充分锻炼孩子的空间建模能力,为孩子建立完善的宇宙观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天,三位当地教师为我们展示了三节学员研究课,分别是《放大镜的认识》、《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日食和月食》。
《放大镜》这一课是芦山区的刘磊老师上的,他的课前准备十分充分。大大小小的放大镜,各式各样的凸透镜,装满水的烧瓶等等,应有尽有。但是我感觉这些东西太多反而有点喧宾夺主了,导致刘老师上课时被材料所拘束,没有放开来讲。
《沉与浮》是雨城区的高桂花老师上的。高老师的课堂控制能力很强,对每一个环节都把控的十分细致,思路也很清晰。在我的认知中,是一堂相当成功的科学课。但是章老师的评课中提到一个关键的实验,也就是“改变物体的体积会不会改变其沉浮状况”的实验,他认为,这个实验有逻辑错误。我们在改变物体体积的同时改变了它的重量,从控制变量的角度来说,不能够算是一个很严谨的科学实验。可是这是教科书上的原版实验诶,我想这应该就是为什么章老师提出要从“教科书中心”当中走出来了。
《日食和月食》则是来自名山区的郑焕武老师上的。郑老师准备了手电筒、棒棒糖给每一个孩子做模拟日食实验的机会。我在听课的时候发现有一组孩子特别具有创新能力,他们没有像老师要求的那样将手电筒水平放置,用棒棒糖模拟月球慢慢的经过自己的眼睛,模拟日食的发生。而是把手电筒垂直指向桌面,再把棒棒糖放进手电筒在桌面上产生的光斑里,这样就能清晰的看到日食的全过程了。可惜,他们没有受到老师的表扬强化,老师只是走过来要求他们按照自己的安排进行模拟实验,放过了这一次绝佳的强化孩子创新意识的机会,实在可惜。
下午,章老师对这三节课进行了一次集中评议。在这一次评议中,章老师批评了老师们在上课过程中对教学器材的不必要磨损和浪费,他说,环保是每个孩子都要接受的理念,但它不应该只出现在科学课本里,应该出现在老师的言行举止,行为处事中,这样才能对孩子言传身教。
接下来的时间以及第三天上午,我们都是跟随名师到各个县进行同课异构。我被划分到袁和林老师的芦山县组,亲身观摩了名师磨课的全过程。也深深地体会到兼职科学老师教授科学课的艰辛,他们有些是文科出身,对科学概念本身就不够了解,直接后果是上课的时候讲不清,这也让我意识到,科学是多么需要专职教师的啊。
袁老师还向我们介绍了现行的比较科学的备课要求,我做了详细的笔记,以下是笔记摘录:
一、        备课要求
1 教材分析
2 学情分析
二、        教学目标制定
1 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学习目标
2 科学概念,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可以不完全分开写,分得太清往往会使得目标大且空,没有实际意义。
三、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2 学生准备
四、        教学过程
1 导入活动(3—5分钟)
2 自主探究(15—20分钟)
3 交流研讨(10—15分钟)
4 总结拓展(2—3分钟)
经过袁老师的介绍,我发现自主探究和交流研讨的时间占用了一堂课的百分之八十,说明这两个环节十分重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科学课应该重视探究和研讨。另外,我觉得这样的设计方式很实际,不像我平时的教学设计花里胡哨,一堆花架子,半天还不能进入正题,这就是章老师一直所推崇的教师语言简洁化,非专业的,于学生思维发展无益的话半句又不要多说吧。
到了最后一天,当地老师展示了同课异构的课程,接着就是活动最后的总结和颁发证书,布置作业。在这期间,我认真的写了当地教师的采访稿,虽然不一定被采用,但对我的提升还是有的。尤其是易少华哥哥提出的读者意识让我很受用,他告诉我们,自己写的东西,不能纯粹的讲究个性,必须知道你的读者需要什么,他们会不会看得懂你的文章,会不会提起阅读的兴趣,都是行文过程中值得探讨研究思考的问题。
另外,在这次培训中我感觉自己还有两个问题没有搞清楚,需要将来再认真思索。第一,我还是不知道如何引导孩子们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第二,有一个科学教师跟我提出,科学课上进行的观察活动是为语文课写作文服务的,我并不赞同这样的观点,又不知道如何辩驳,需要再深刻思考。
“未配妥剑,出门已是江湖”,这是我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用在毕业前夕,尤其是参加这次培训之后,十分贴切。我原来不知道自己的水平还有这么大的上升空间,突然就对未来产生了恐惧感,我有点怀疑,如果我真的成为一名专职科学教师,我能胜任这个职业吗?
不过,一切都是好的,我至少明白了我的短处在哪里,至少明白了该朝那个方向去努力。从此,大学的帷幕依然落下,征途却再次开启。
最后编辑湖南第一师范彭文静 最后编辑于 2016-08-14 20:13:38
TOP
8#

      示范课≪神奇的小电机≫观后感
                                    彭文静
周六的晚上,夜深人静,我认真的观看叶老师的≪神奇的小电机≫一课,感触良多,收获良多。
教师十分尊重学生的角色
在任何学生发言时,认真聆听,不随意打断。也不做任何对错评价。不将自己的意志凌驾于学生之上,也不将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学生。保留和尊重学生的个人想法。保证教学的基础上,依然具有平等交流。
展示形式多样化
有别于平时上课的展示方式,叶老师的课堂不采用单人纯口头汇报,而是采用了双人合作式,一人口头展示,另一人模型展示的合作形式。十分利于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演欲的培养。
课堂节奏值得借鉴
叶老师课堂导入的时间十分短促,约两分钟左右,利用学生熟悉的汽车模型导入,短小精悍,充分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不会让过长的导入抢了主课的视线,喧宾夺主。
教学用具准备充分
叶老师做了充分的教学预设,提前思考了学生的可能情况,并以此精心设计教具。叶老师的小电机简化模型,十分有利于教学进行。
另外,我也感到叶老师的课堂有一点可以改进的地方。我感觉叶老师对学生的突发情况处理不够灵活。当学生提出更高深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探讨,教师却选择了要学生课后探讨,放弃了一个发展学生思维的绝好机会,很遗憾。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薄见,思考不够深入,请指正。
最后编辑湖南第一师范彭文静 最后编辑于 2016-08-14 20:15:00
TOP
9#

写在毕业之前
我热爱一师,也觉得一师教育有可以提升的地方。
一师的科教教育,教会了我怎么教书,也给了我在将来能够上好科学课的信心。却没有教给我怎样育人。时至今日,就连我自己都没有被说服为什么一定要开科学课,科学素养到底是不是孩子必须的素养。
我常常认为孩子是分类的,有的孩子天生就是偏向感性的,难道我们就应该扼杀这些本该成为大文学家大艺术家的孩子的天赋,强行使他们接受这冷冰冰的世界吗?我常常受到这样的困扰,推行科学课的时候总觉得立场不够坚定。即使如此我也还是认真的选择坚持科学教育,这是我的本行,我想这就是使命感。正因为如此,我常常觉得自己只有可能成为推行科学教育的一台机器,成为不了策动者。
今天偶然有感,我似乎要对这个一直困扰着我的问题妥协了,顿悟了。阻止孩子们过自己喜欢的生活的,并不是教育而是价值观。不是教育将他们推上所谓的热门道路,而是金钱至上,地位至上的社会畸形价值观。我现在在进行的教育,是给孩子们机会,让他们在勇敢的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之后,能够有能力把梦想做成事业,而不是因为能力缺失退出被别人嘲讽为三分钟热度。至于科学,科学本来就不应该以传授知识和接受现实世界为重,最重要的是向孩子们传递什么是美,什么是善。借科学研究课堂向孩子们传授发现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方式,方便自己生活的方法。
TOP
10#

听课记录
主题:
四年级下册的疑难问题
理论:
教学座右铭:上学生喜欢的科学课,做学生喜欢的老师。(一学生为主体)
怎样上喜欢的科学课?三个关键词:活动、自主建构、科学概念
(事实、具体概念、核心概念)
四年级孩子的学习特点:具有一定学习基础,但是观察深度,科学思维等都有欠缺。
第一单元《电》
注意力集中在小灯泡点亮上,如何把注意力放大电路本身上来
把握:始终以核心概念来引领、官产整个单元的教学。
     遵循人类对电的研究的脉络,可成体系。
静电与电路的关系:可认识点的本质,是学习其他电的本质。学生熟悉的静电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也是人类研究电的源头。
摩擦后的气球互相作用不明显:先用吹风、别用金属。
电路的理解与分析:重点在于找到和归纳出电路能使小灯泡发亮的共同特征。
小灯泡的观察活动应该放在点亮之前还是之后:放在之后。先点亮再观察。
如何判断串联与并联的理解:动手做。提供齐全的设备和器材。
如何判断灯泡明暗:从分析电路图入手,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要探讨的问题:为什么要讨论电池的串联和并联,生活中电池一般都是串联,不需并并联情况。
大地和人体、铅笔芯是不是导体:检测铅笔芯时,可以用两个电池来检测,也可以用万用表来测量。
教学建议:
材料准备到位,保证材料的准确性和可用性。
开设家庭实验室为科学课助力。可完成科学课中没有或者不够体验深刻的实验;提前体验活动等。
第二单元《新的生命》
核心概念:植物的反之、延续新生命。
困难:生物学专业知识匮乏、材料准备难、自然状态下下和人工培育的有些不同。
解剖花朵出错:两次解剖或者家庭实验室解剖。
如何解决需求材料和爱护花草树木教育之间的矛盾(怎样准备花):规定量(精而不少)准备花后为花做标签。、
有些花柱头上的柱头粘液不明显:准备百合花、橘子花
种子发芽的实验怎么定位:三个年级的定位各个不同。
学生接触自然少:利用图片、书籍、视频丰富学生的直观认识。最好带领孩子一起孵蛋,一起感受是最好。(购买孵化器和种蛋)
动物卵的观察要与植物种子各部分相联系。
第三单元《食物》
核心概念:食物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三点建议:掌握食物的特点、营养等信息,与学生原有的认知产生冲突,构建对食物的正确认识。
引导学生把学到的食物信息自觉地与自己所吃的食物连接起来。
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吧当前的食品安全问题渗透其中,学以致用。
食物宝塔的均和营养的参考:宝塔的各层面积和应占比重。
生熟马铃薯怎么实验:滴碘酒。生熟鸡肉可以每分钟拿出一块。
拿一块面包上美军生长得快:各个年级的对比实验的目标要求都不同。四年级重在理解操作方法。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采用竞赛的方法,提升兴趣。
第四单元《岩石与矿物》
难点:老师的专业知识少,岩石的认识和鉴别本身就有难度,学生认识也比较少。
目标改变:带领学生像地质学家一样认识岩石,学习掌握像地质学家一样认识岩石与矿物。
教学建议:不要过多纠结于岩石与矿物的名称。通过观察与描述,再进行鉴定。书籍推荐《岩石与矿物》
把岩石与矿物的理解放到地球研究的范畴中去。指向大概念:地球的构造和它的大气圈以及其中发生的过程,影响着地球表面的状况和气候。要认识岩石之后,推测产生的条件。
准确把握每一节课的目标。
本单元要与学生共学习,共成长。
TOP
11#

初评《上课记》
机缘巧合,看了一点点《上课记》,因为暂时还没有看完,所以只能说一说初步的感受。
第一、王小妮作为诗人,没有经历过专业的师范教育,通常来说,是不擅长于教育事务的,然而透过文字,我看到的却是一个非常热爱教育,精于教育的形象。我想这一方面是因为作者本身是谆谆善诱的,她的性格很适合于从事教育行业。另一方面,较之于专业教师,没有受过师范教育的人反而更纯粹,更接近教育的本质。我认为一个接受过师范教育的人,对教育是存在敬畏之心的,至少,我自己就是这样。我看得到教育在孩子身上显著的作用,反而不敢过多的去利用它。而作者,却能充分的利用教育的机会,对学生有好的教学效果,对诗人自己也是很好的提升机会。
第二、王小妮的文字是具有灵性的。我最近很在意每一本书作者的气质。感觉本书作者王小妮就是具有灵性的一类人。每一段话,同样是写教学效果,甚至于同样是写课堂实录,他的文字就更加具有吸引力。好的文字,就像好的声音一样,是具有磁性的。我觉得多看诗歌是有利于文字灵性的养成的。
第三、我看到了自己将来努力的方向。以前总觉得自己的工作和文字之间是冲突的。今天看了本书才觉得万事万物都有他的连通之处。我也可以自己记录自己的教学,写自己的上课记。
评论十分简短,是没有看完全文的缘故,其他等看完再评。
TOP
12#

农民诗人余秀华写的一句诗:
“我请求成为天空的孩子
即使它收回我内心的翅膀”
评:我更愿意写成
“我想成为天空的孩子,
请求它收回我内心的翅膀。”
TOP
13#

难以达到的中庸
孔子是文人圣祖,他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思想,未果却依然保持自信。然而,拥有这样强大内心的圣人,在中庸的问题上,也持有这负面的态度。在中庸一书中,可以看到孔子多次谈及中庸是难以达到的。为什么呢?为什么中庸会成为圣人都难以达到的境界?
可能是书中所说,中庸就是适合,做事情适可而止。孔子作为圣人,也觉得适合是很难找的合适的。
孔圣人尚且如此,何况你我凡人。
TOP
14#

学习了!
TOP
15#

《松果的秘密》教学实录
主讲教师:顾云涛
教学时间:2016年4月25日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    每人一份实验记录单,填写表头
2.    宣布主题:探究植物上的数字(PPT展示一些植物图片)
3.    各小组领取菠萝,观察菠萝的块状特点。
(菠萝上的小块形成斜线,教师取名螺线)
4.   想办法数清楚菠萝上的螺线数
为什么每个组组内数出来的都不一样?(容易重复数)
想办法避免重复数?
(1.    明确螺线是菠萝上的小块构成的线;2.标记起点;3.用马克笔描出螺线的位置;4.选出螺线最容易区分的地方数)
二、学生活动(24分钟)
教师提示:1.数完之后尝试从另一方向重新数;
          2.边数边记录数据,填写实验记录单
三、数据分享
举手示意你们数出的螺线数(8 13 18 19)
从众数的角度发现8和13的可能性比较高。
四、再次分发活动材料
分发松果,四人一组,每组两个,数数松果上的螺线有几条。数完的小组重新领取难度更大的材料。
(小窍门:从松果的底部开始数)
介绍教学用松果:湿地松、黑松、马尾松
举手示意得出的数据(5 8 13)
预测:13后面是什么数字?
(5+8=13→8+13=21)
验证:发放向日葵图片,数一数向日葵花蕊螺线,数完的小组领取难度更大的图片。得出数据21 34,学生猜想正确。
将所有的实验器材收起来,观察得到的数据:
1 1 2 3 5 8 13 21 34 55 89 144
根据这组数据,你能得到哪些靠谱的或者不靠谱的结论。
拓展:介绍斐波那契数列和黄金分割数
还有哪些植物身上携带者斐波那契数列(图片展示,顺势介绍濒危植物)
上交实验记录表,下课。
评课环节
袁和林:
1 课程拓展与生活结合得很好,学生积极性高;
2 课堂内容由易到难,层次清晰;
3 学生思维的推进也是由易到难,先有推测再有验证;
4 任务驱动,有利于调动学生兴趣;
5 植物,动物的全涵盖,体现生物的多样性;
章鼎儿:
1 孩子数学能力不强,观察能力欠缺;
2 数螺线的方法介绍不够;
3 观察,测量,统计等环节老师都显得指导无方;
4 可以改为每人一个松果,自己数自己记,不要让其他孩子造成干扰效果;
5 菠萝的观察活动太过简单,应该把观察时间延长,孩子自己能够发现螺线,省去老师定义螺线环节;
6 整个课堂教师表现出一种为了规律而规律的感觉。
TOP
16#

欢迎开贴!期待你的成长!
TOP
17#

《松果的秘密》教学实录
主讲教师:顾云涛
教学时间:2016年4月25日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    每人一份实验记录单,填写表头
2.    宣布主题:探究植物上的数字(PPT展示一些植物图片)
3.    各小组领取菠萝,观察菠萝的块状特点。
(菠萝上的小块形成斜线,教师取名螺线)
4.   想办法数清楚菠萝上的螺线数
为什么每个组组内数出来的都不一样?(容易重复数)
想办法避免重复数?
(1.    明确螺线是菠萝上的小块构成的线;2.标记起点;3.用马克笔描出螺线的位置;4.选出螺线最容易区分的地方数)
二、学生活动(24分钟)
教师提示:1.数完之后尝试从另一方向重新数;
          2.边数边记录数据,填写实验记录单
三、数据分享
举手示意你们数出的螺线数(8 13 18 19)
从众数的角度发现8和13的可能性比较高。
四、再次分发活动材料
分发松果,四人一组,每组两个,数数松果上的螺线有几条。数完的小组重新领取难度更大的材料。
(小窍门:从松果的底部开始数)
介绍教学用松果:湿地松、黑松、马尾松
举手示意得出的数据(5 8 13)
预测:13后面是什么数字?
(5+8=13→8+13=21)
验证:发放向日葵图片,数一数向日葵花蕊螺线,数完的小组领取难度更大的图片。得出数据21 34,学生猜想正确。
将所有的实验器材收起来,观察得到的数据:
1 1 2 3 5 8 13 21 34 55 89 144
根据这组数据,你能得到哪些靠谱的或者不靠谱的结论。
拓展:介绍斐波那契数列和黄金分割数
还有哪些植物身上携带者斐波那契数列(图片展示,顺势介绍濒危植物)
上交实验记录表,下课。
评课环节
袁和林:
1 课程拓展与生活结合得很好,学生积极性高;
2 课堂内容由易到难,层次清晰;
3 学生思维的推进也是由易到难,先有推测再有验证;
4 任务驱动,有利于调动学生兴趣;
5 植物,动物的全涵盖,体现生物的多样性;
章鼎儿:
1 孩子数学能力不强,观察能力欠缺;
2 数螺线的方法介绍不够;
3 观察,测量,统计等环节老师都显得指导无方;
4 可以改为每人一个松果,自己数自己记,不要让其他孩子造成干扰效果;
5 菠萝的观察活动太过简单,应该把观察时间延长,孩子自己能够发现螺线,省去老师定义螺线环节;
6 整个课堂教师表现出一种为了规律而规律的感觉。
TOP
18#

《摆的研究》教学实录
主讲教师:袁和林
教学时间:2016年4月25日
教学过程:
1.早上已经认识了新朋友:摆、摆绳、摆锤;
  练习数数摆的摆动次数,教师引领一起数5次;
2.出示短绳摆,在数5次,谈谈你有什么发现?
  (短的摆得快,长的摆得慢。)
3.你认为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摆锤的重量;摆绳的长短)
4.你认为是什么样的关系?
(重的摆得快,轻的摆得慢;短的摆得快,长的摆得慢;)
5.组内调换座位,认为是摆锤重量因素的坐到一边,认为是摆绳长短因素的坐到一边。
6.如何找到证据证明你刚才的想法?
(设计实验)
7.怎样设计实验可以避免轻重长短同时变化的情况?
(控制变量)
8.如何设计实验探究摆绳长度的影响?如何设计实验探究摆锤重量的影响?
提供设计思路:长度不变变重量;重量不变变长度;
实验注意事项:组内要有计划和分工;摆绳取整厘米数;实验完成后器材及时归位。
9.领取实验记录表,填写完成后领取实验记录表。共同对实验记录表上的答案,再次巩固实验计划。
10.领取实验器材,开始活动
11.汇报实验数据,出现问题数据的小组找出原因。(每次测试摆得幅度不同;实验误差等)
12.实验过程中,摆得幅度对数据到底有没有影响?(别的组都没有出现问题,所以没有影响)
13.得出结论:摆绳的长短会影响摆的快慢,摆锤的重量不会。
13.课程结束,下课。

袁老师说课:
1.    对比实验的设计耗时很长
2.    设计课堂希望向孩子们传递精准数据测定的方法
3.    准备工具不充分
4.    让数据说话才能推翻孩子的前概念
5.    学生语言严谨
6.    课堂中保持长时间探究和长时间研讨
7.    对比实验学生操作难度大
8.    数据统计有问题,应该在实验记录表上添加平均一栏
9.    学生不知道要测三次

胡滨老师评课:
1.    课堂保证了长时间的探究和长时间的研讨
2.    研讨既关注了老师想要的,也关注了新出现的
3.    取摆绳长度时应该加大变化或者成倍来取
章鼎儿老师评课:
1.    课前准备好
2.    第二个出现的短线摆锤应该做到摆绳缩短的同时摆锤变重
3.    问学生是什么原因导致短摆锤快时即可直接进入证据探究,不要介绍过多实验设计
4.    控制变量的逻辑思维很好
5.    “公不公平”非教学语言,教师最好不要用
6.    数据有误而孩子搞不清楚原因时,可重复实验
7.    应解决孩子出现的实际问题
TOP
19#
TOP
20#

首先带领大家分析四年级孩子的学习特点:具有一定学习基础,但是观察深度,科学思维等都有欠缺。这样言简意赅的总结,可见袁老师平常对学生的特点是经过大量思考的,细节处总能看见名师功力
TOP
21#

重读《走向探究的科学课》之《“磁铁的磁性”教学实录与点评》读后感

                                                                              重读《走向探究的科学课》之《“磁铁的磁性”教学实录与点评》读后感
     《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这本书是去年桂馨基金会科学师范生线下活动时的赠书,对我来说是十分宝贵,十分具有纪念意义的一本书。
     暑假无事,重新翻开看,依然觉得受益颇丰。这篇读后感仅仅只是其中《“磁铁的磁性”教学实录与点评》这一小节的读后感。
     首先,我认真的阅读了《磁铁的磁性》教学实录并写下了评课,然后参阅名师点评记录,
借此来发掘自己在评课上的弱势和不足。
     对比我的评课与名师的评课,我更侧重于挑毛病和考虑实用性。名师们的评课格局远远高于我,他们站在改革的角度深刻的肯定了这节课。他们认为这是一节理念十分先进的科学课,教师的胆子很大,留出了大量的活动空间给学生,并且做到了言之有物,学生的配合度也很高。
     我对这样的课堂十分向往,既希望自己参与这样的课堂,也希望能上出这样自由的科学课。但摆在我面前的两个具体的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我没有胆量给这么多活动空间给学生,担心会出现难以控制的局面,也就是说我的教学机变性还不高。我仍然对科学课抱有一种希望把课堂局限在自己的剧本以内的想法,这样的想法也源于很多学校领导对科学课的认识不够,太活跃的课堂会让领导质疑教师的教学能力。
     第二、我没有能力创造出真正自由而不空洞的课堂。过去我尝试过给孩子更多的活动空间,但课堂会变得很空洞。太紧凑的安排,让我觉得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太自由的安排又觉得学生很无聊,无所事事。我始终没有找到教师指导合适的度,太过自由的课堂往往使我丢失了教师角色应有的作用。
     这篇教学实录十分专业,规范,对教师和学生们的行为做出了非常详尽的记录,尤其是活动环节对学生的观察和记录十分全面。对比我自己书写的教学实录则十分简洁和偏激,仅仅记录了自己面前的学生情况,缺少对整个课堂的把控和观察。唯一的遗憾是本书没有留下记录人的信息,这是一个多么认真负责的教师啊!
TOP
22#

2016年5月网络研修观后感

                                                                                                2016年5月网络研修观后感  

         5月网络研修的主题是《什么是有效的科学教学》,主讲人依旧是熟悉的王平老师。不同的是,这次的网络研修王平老师结合案例分析来谈什么是有效的科学教学,还通过“影子”一课具体分析了中美教材设计的不同。

首先,王平老师向我们介绍了美国的新一代科学标准制定的理论基础,《Taking science to classroom》这本书把科学学习概括为:理解科学的解释、获取和评估证据,并用于建立和完善自然现象的科学模型和解释、对科学知识的反思、有效参与科学实践等四个方面。与我国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些类似,却又有点不同。

一、理解科学的解释&知识与技能

在王平老师的介绍下,理解科学的解释的含义有:1.知道、使用和陈述对自然世界的科学解释。

2.理解重要概念之间的联系,并能使用科学的解释建立和审视科学论述论点。

3.科学事实、概念、原理、法则、理论,模型及其应用。

从上面都理解科学的解释的描述来看,它与国内的知识与技能主要的区别在于,在重视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更加着重于知识系统的建立。致力于建立学生的科学大局观,而不是过分的讨论细枝末节。而国内的教科书内容中部分知识过分的深入,有钻牛角尖的嫌疑,如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比较韧性》的内容。另外从目标的措辞来看,美国特别提出陈述对自然世界的科学解释,这与国内的了解、理解、运用都有所不同,更加注重了学生的分享能力的培养。

二、获取与评估证据&过程与方法

这里讲到的获取和评估证据比过程与方法涵盖面更广。获取证据的途径很多,可以是网络途径、阅读、模拟实验等等,而过程与方法更加侧重于实验,我们常常说科学课的第一要素就是实验。

由此看来,美国的科学课更加像是一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综合性课程,而中国的科学课,则重点在自然科学,更像是中学理化课、生地课的简单版。

三、对科学知识、过程的反思&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科学知识和过程的反思,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己见的优秀品质,另一方面,孩子对科学知识的反思能让她们对历史的兴趣浓厚,增强学科交互。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意义更加深厚,它包括了孩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三观的建立,对孩子的影响很大。

四、有效参与科学实践

这一点与国内的对课本知识的运用十分相似,但美国更讲究一种规则和规范,包括表达思想、使用科学工具、与他人交流证据和论点等,都有一定的规则。国内在这方面欠缺比较大,这也直接导致了很多孩子在成年后对知识的运用时,不讲规矩,钻各种各样的空子,加之社会各方面监管不力,造成严重后果。以上是我对这次研修最感兴趣的几点感想。

另外还有一些题外话:

研修开始,王平老师谈到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是因为有同学向他说明有意去美国深造。我没有想过是否要出国深造的事情,也没有过这样的想法,我常常想中西的教育,各有各的优势长处,也有各自的短板,我们应该发现自己的不足,想办法去改进它,而不是一味地谴责自己不如别人,一味地叹息教育不公却不做出努力去变它。听完王平老师的分享后,我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浅薄。教育本无国界之分,我们应该拿着自己的优势与别人的优势结合,扬长避短,强强联手才能得出最好的教育方式。

最后编辑湖南第一师范彭文静 最后编辑于 2016-08-10 10:53:23
TOP
23#

该楼已删除

    该楼已删除
毕业论文(设计)定稿:教研类QQ群促进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的研究.doc (, 下载次数:96)

(2017/3/7 23:16:56 上传)

毕业论文 教研类QQ群促进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的研究.doc (, 下载次数:94)

(2017/3/7 23:16:56 上传)

最后编辑湖南第一师范彭文静 最后编辑于 2017-03-07 23:16:56
TOP
24#

删除

删除

发言高峰时间.JPG (, 下载次数:0)

(2017/3/7 23:17:29 上传)

发言高峰时间.JPG

关键词分类.JPG (, 下载次数:0)

(2017/3/7 23:17:29 上传)

关键词分类.JPG

最后编辑湖南第一师范彭文静 最后编辑于 2017-03-07 23:17:29
TOP
25#

读《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如何听孩子才会说》有感

相见恨晚

                                                                              读《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如何听孩子才会说》有感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如何听孩子才会说》作者是Adele Faber和Elaine mazlish ,是美国知名家教类图书,被美国《儿童》杂志评为"家庭教育年度最佳图书",被译为30多种文字风靡全球,长据家教类图书各大排行榜榜首,出版30年畅销不衰。


拿到本书的第一眼,我就被腰封上长长的一段文字吸引了,高销量和好口碑无一不象征着它辉煌的历史。尽管在师范课程的课堂上,它被一再提及,作为推荐书籍出现在我们周围,我却始终难以相信两个美国作家能写出适用于中国孩子的作品。直到今年暑假,我终于翻开了这本如雷贯耳的书籍,从此相见恨晚。


本书一共分为7章,加上谢辞、阅读指导、读者来信、推荐书目、30周年纪念版感言等共计319页。其中谢辞、读者来信等都稀松平常,值得一提的是阅读指导。作者在阅读指导中提到本书有很多练习题,每项方法和技巧后都有大量针对性习题,因此我认为这本书更像一本家长必修课程的配套练习册。告别习题册多年,再次拾起感觉很奇妙。


第一章 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这几乎是本书的总基础,它要求我们接受孩子的感受,不用自己的感受代替孩子的感受。为全书奠定了一个平等、尊重的基调。孩子是没有自保能力的成年人,不是父母的附属品。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有之后的交流。


第二章 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   第三章 代替惩罚的办法


解决了如何管教孩子的问题。第一章提到的接受孩子的情绪会令部分家长误以为尊重即全盘接受,对孩子的坏行为也不加以控制,这两章全面解决了这个问题。


第四章 鼓励孩子自立 第五章 学会赞赏孩子


这两章是用积极正面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自信心,十分有用。


第六章 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


这里讲到的是现在十分热议的“贴标签”行为。标签不可以随便贴,更不能因为孩子一次两次偶然的表现就给他扣上一个帽子,这是打击孩子自尊自信的一大杀手。


第七章 融会贯通


前面六章提到的方法技巧,没有那一项是万能的,适用于所有的情况,所以具体情况应该怎样具体分析,还需要看书的家长和老师再仔细琢磨。所以这本书看一遍完全不够,应结合实际多次重读。


我前面提到,读本书之前,我最大的困惑就是是否中西适用的问题。看完书就知道自己多虑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本书第16页有一个漫画,名字叫“说出孩子的感受”,讲的是一个孩子养的小海龟死了,爸爸安慰他的故事。对这个小篇章,我真的感同身受,因为我碰到过类似的情况,一个小孩的蚕宝宝死了,我劝了很久依然嚎咷痛哭没有半点功效,甚至送一只新的给他都不行,如果当时学了这一招,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


另外第六章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出来有一小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个孩子很乖,从小就认真听话,但实际上她只是在扮演一个听话的角色而已,书中介绍了一些好的方法来帮她释放。去年我实习时,班上也有这样一位小孩,表现很优秀很乖,但我总觉得他身上有一种压力让他很放不开,看上去心很重。做事之前总是会考虑老师、家长的看法,而不是自己的看法。诚然,这样的孩子很省心很好带,但作为启蒙教师,我更希望孩子快乐,多于希望孩子听话。我希望他能从小开始忠于自己的内心,活自己的人生,而不是老师父母期待的人生。无奈的是,我能力有限,恩根本不知道如何引导他,只是对他说以后做事不要只看别人的想法,自己想做就去做,哪怕是调皮捣蛋。可他只是一个6岁的宝宝啊,根本听不懂我这番说教啊。所以说,我与本书真是相见恨晚!


这本书有一个系列名称叫做爱的技巧和训练。我曾天真的以为爱是没有技巧的,全凭一枪无私和热情,带上技巧的爱全都有欺骗色彩。看完本书才知道爱应有技巧,而且很重要,因为技巧能让爱发挥出更大的功效。


以上是我读本书的感想,真诚的推荐给大家!

TOP
26#

                                                                                                 记第一次线下活动

11月7日,苏湘科韵桂馨二组举行了首次线下见面会。
对我这样一个轻度交往恐惧症的人来说,任何一种形式的认识陌生人,都是极不自在的,所以在参加线下活动之前,我的心中充满了抵触,甚至有一点点恐惧。然而,出乎我的意料的是,现场并没有给我任何一点不适应,组内成员浓厚的热情和兴致很快就感染到了我,各位老师同学的分享让我很有启发。
第一:提高全民素质方式是多样的
我曾经认为要提高全民素质的唯一途方法就是上好科学课,只有做好科学教学,才能让每个孩子都受益,才能做到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但是经过线下活动,魏老师跟我们分享了一些科学小比赛,科学小论文的资料,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浅薄和无知。我只看到了科学小比赛的负面价值,却直接忽略了它的好处和优点。首先,它是提高学生兴趣的最佳途径,比赛后面的丰厚奖品和荣誉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常常会纠结于如何提高学生和家长的重视度,却完全没有想到过找方法来解决。第二,它是挖掘学生中科学潜能生的关键方法,在中国的亿万孩子中,能够成为科学家的只有寥寥数几而已,这些天才往往被掩盖在众多的普通学生当中,如何发现他们成为了现在教育的难题,各种各样的科学比赛,给如何挖掘这些人才,提供了一条确实可行的捷径。
第二:科学教学处境还是很尴尬
通过线下活动,我们这些难以见面的实习生,终于难得的见面了。大家都对自己的实习生活进行了描述,其中周翠的发言让我尤为印象深刻。周翠所在的学校好像比较小,科学教学有点难开展,她遇到了堪称谋杀高效科学课的几大杀手:不重视的领导,不配合的学生,不如意的条件。她说道,每每这个时候就感觉到自己处境的艰难,感觉到自己的决心在一步一步的被动摇,热情在一点一点的被浇灭。每当这个时候,她就会选择返回一师,返回亲爱的母校,只有这样才能强化自己的信心,激励自己不被大环境所吞没。听到这些分享,我感觉有些难过,好想抱抱她。想想自己的未来,我也迟早有一天会被下放到这样的学校去,到时候我是不是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想,依然像现在一样坚信一切都会好起来。我常常认为,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如果我现在没有大刀阔斧的改革的胆量和决心,那么将来总会有一天,我的后辈们会持着刀斧来改革我的教法,与其到时候艰难的去适应,还不如现在赶快下手占领一个先机。但是现实往往比我们的想象要残酷百倍,现在的我身在全望城县最好的小学实习,都时常会被感困惑,会感到工作压力很大,不得已要失去很多本该好好利用的提升机会,我甚至感觉到自从实习以来,我上课的水平在慢慢退步。如果没有参加这次难得的线下活动,我都不会意识到,我正在被现实同化,更加不会下定决心要好好抓住实习期的各种有关科学的提升机会,感恩。
第三:科学课到底要不要给出详细的结论
肖爱玲同学在跟我们分享襄阳学习收获的时候提到一个有趣的争论“科学课到底要不要给出明确的结论”,真的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看来她在去襄阳学习的过程当中,确实收获颇丰。我之前抱着难以请假的想法放弃了这个大好机会,现在回头想想觉得真是遗憾,同时也改变了想法,要是下次有这样的机会,一定要好好把握。从前我上科学课,几乎是本能的我就认为要告诉大家原理,这样才能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经过线下活动,我受到了观念上的冲击,到底哪种好,这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靠争辩得不出任何有效结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在三年级两个班上了同样一节科技活动课《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一个班讲了原理,一个班没有讲原理,只是让大家体会了一下。两节课上完,感觉孩子的表现完全不同,没讲原理的那个班,我感觉整个上课流程显得有一点不完善,班上的小朋友在体验活动着,玩着玩着,自己也能说出一些有关原理的猜测来,大家的意见还有些不统一,都在等着老师的总结,结果我什么都没说,习惯了上课流程的孩子看上去有点困惑,但是只要有得玩,对他们来说便不算什么烦恼;另一个班的孩子,我是在上课最后收掉材料之后跟大家简述了一下原理,但是感觉到孩子们的心绪还是被小车牵引着,不太情愿听老师唠叨。为了检验到底哪种方法有利,课后我又抽了一些同学到办公室,问了有关这节课的知识性内容,讲了原理的很明显要比没有讲的要好,没有讲的也可以表述出一些道理来,但是无法形成科学性的语言,甚至有一些说的干脆是错的。所以,到底是哪种方式是正确的,实践也没有得出真理来,只能是权当为了满足自己好奇心,做出的无用探究罢了。
最后,非常感谢魏老师,以及各位组织线下活动的小伙伴,感谢你们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交流机会!当然也感谢最近刚满7岁的桂馨基金会,谢谢你为我们提供了这样好的学习平台!
最后祝桂馨生日快乐,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一定可以实现中部省份科学课的腾飞!

TOP
27#

网络研修心得:做孩子们喜欢的科学教师

                                                              网络研修心得:做孩子们喜欢的科学教师


2015年6月,阮翔老师在桂馨师范生总群中跟我们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见面会,研讨主题是:做孩子喜欢的科学教师。


首先,阮老师谈到科学教师较之其他学科老师有什么优点。一共有“压力小、课堂自主权大、教师发展空间大、好玩”等四点。其中,最让我满意的是“课堂自主权大和好玩”两点,能在自己的课堂上讲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本身就是一件很酷的事情!何况在教师这样一个被很多人诟病不够新鲜刺激的职业里能有这样的乐趣,能这样好玩,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第二、阮老师谈到怎样做好科学教师这个职业。分了在校生和踏上工作岗位之后两方面来讲述。在校大学生,阮老师建议可以多多利用自身优势,发展兴趣爱好,多多参加社会活动,或者利用空余时间多多进行课余阅读,借此来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


踏上工作岗位的小伙伴们则可以通过7点建议做孩子喜欢的科学教师:


1、真心喜欢每一个孩子


2、用你的言行影响孩子


3、看孩子喜欢的影视作品


4、玩孩子喜欢的游戏、玩具等


5、开展孩子喜欢的科普活动


6、保持你的好奇心


7、关注身边的自然现象


以上七点中我最感触很深的是第三点看孩子喜欢的影视作品,虽然我始终认为教师应该保持自己的审美和品位,毕竟我们的生活除了工作以外,还有很多需要自己与希冀相处的时间,有自己的兴趣是十分必要的。但也依然改变不了,看孩子喜欢的影视作品是拉近师生关系的重要途径这个事实。


另外,玩孩子喜欢的游戏玩具等也很重要。比如,悠悠球风靡校园时,老师能随主流一起玩,一定能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平等愉悦的师生关系。


最后,我觉得最难以做到的一点是:保持你的好奇心。我觉得这是十分可贵的事。有人说什么叫科学家,科学家就是大孩子,他们依然保持着强烈的童心和好奇心,并且用自己的知识来探索他们想知道的问题,这就是最简单的科学精神啊。也许有人会说,我们不可能保持很大的好奇心,毕竟越长大我们知道的就越多,没有什么好奇的了,但是我认为,越是懂得多就越会发现我们的渺小和世界的伟大,就越容易有好奇心。我们不可能知道全部,但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TOP
28#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书评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书评


初次听说这本书,是在某次习大大做书籍推荐时在新闻里听到的,第一印象颇好,毕竟是一本深得习大大喜欢的书,并且作者很年轻,想来必有其独到之处。


时隔两年,书荒中无意得到这本书的电子版,两三天的时间就翻阅完了,感慨很多。


这本书原身是天涯上一个介绍新中国建国野史的帖子,因为受众很多,影响力越来越大,索性就出版成了书籍。因为源自网络,作者文笔风趣,故事跌宕起伏,很是引人入胜。


若硬是要我说出,对哪一章哪一节印象最深,我恐怕说不出来,只是在阅读的时候,常常会想起曾经看过的一个漫画,一个老将军到美国去参观航母,远远的,怯怯的一眼远观,当时就让我泪目。看这本书的时候为什么总是想起这幅画,真是难以理解。


本书还从另外一个方面解释了为什么会有08年的金融危机,一下子让我觉得视野开阔了许多,这个世界上最让人难以参透又不得不表示理解的,就是政治吧。

TOP
29#

《巨流河》书评

                                                                                                       《巨流河》书评


《巨流河》这本书是开学才真正开始看的,1000多页的书,我看了将近1个月,看得很仔细。整体来说,是观念和政治立场的原因,书籍后半有部分对大陆及我党的偏激描写,按下不写,只对本书前部分和作者的生活自传进行评价。


刚开始看书的时候,还是觉得有一点枯燥,需要耐心去坚持才能慢慢找到阅读的乐趣。


作者是新中国成立后举家迁到台湾的,祖籍东北。幼时因为九一八事变,不得以南迁避难。作者年幼,对儿时的描写充满伤痕般的戏谑,我却总是泪目,在她平淡的文字下,的确读到了当时东北人国土沦陷的悲愤和对家乡的无尽忧思。其中引用歌曲《松花江上》的歌词,第一次让我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歌曲中不断重复“九一八,九一八,从那悲惨的时候,脱离我可爱的家乡”,令我想起了著名电视剧《红色》中的台词“九一八,都是亡国奴”。战争真的是无法逃避的劫难。


作者是国民党高级将领家属,不断逃亡的路上,还在不断继续着自己的学业。那个时候不安定的大环境下还能有如此沉静的心,令人佩服。


49年之后,作者逃到台湾,做了中学老师。后来又靠着高超的教学技巧,走上仕途。此后能给我感慨的就是她认真负责的工作和学习态度了。让我学习到,凡事都应踏踏实实去做。


但总体来讲,书籍后半远远不及前半段来得震撼人心,或许是战争本身携带的猎奇感作祟吧。

TOP
30#

我们已毕业

                                                                               我们已毕业


回想起四年前,正是一个这样暴热的下午,我们从城南搬到东方红,在一间宽阔的梯级教室里,见到了时任辅导员的艾振宙老师。当时窗外阳光炽烈,有风,樟树的叶子、棕榈的叶子沙沙作响,混合着蝉鸣的声音,有点惬意。当时的我们真闲啊,行李没到,铺不了床,所有人都在寝室里无所事事。我也不明白我为什么会突想起写那一刻的感受,好像午睡起来那时的记忆就充斥着整个脑袋,仿佛我又回到了那傻傻的青春,可我终究还是毕业了,我必须依靠文字把这些记录下来,以保证未来不会全然忘记。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