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走进课堂坐到学生身边去》讲座的体会
东林小学 宋学林
今天,我有幸聆听市教育研究中心杨海荣老师作的《走进课堂坐到学生身边去》的精彩讲座。杨老师是我市的数学兼科学教研员,因此,在这次讲座中引用的案例是数学方面,但不影响讲座的效果。我从事小学科学教学已经多年,经历了《常识》到《科学》的蜕变过程的老师,很受启发。下面我引用杨老师所举的案例: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
—小学数学“两位数减两位数”课例研究
第一次试教:“谁再来说一遍”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100以内的口算减法。
(教师揭题“两位数减两位数”后,呈现春游情境图。)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春游你想花多少钱?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边上板书86、42、36、49、28)。
师:根据黑板上的这些数据能不能提出一些减法问题,并列出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算式了一些算式,比如:86-42,49-28,86-49,42-36等,并且按退位和不退位的情况分类板书)
师:我们选“86-49”来算一算答案是多少?
(学生回答:47,37) 。
师:到底是47还是37?谁来说说理由?
生:是37。因为86减40等于46、46减9等于37,所以86减49等于37。
教师露出赞许的目光,要求大家齐声拍手表扬他,然后接着问:“听懂他的意思了吗?谁再来说一遍?”
三名学生依次模仿着说了一遍,而后沈老师进行了归纳小结并进行了大量的巩固练习。
课后讨论:
A老师对自己的课不满意且困惑:学生学得比较被动,交流也不活跃,有什么办法能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起来?
团队的看法是:A老师教的比较扎实的,但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明显不够。
老师们普遍感到A老师的课没能体现新课程理念。
关照与比较:《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计算教学要“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积累四则运算的感性认识,探究计算方法”的课程目标。
传统的计算教学,教师关注的重点是:
学生计算方法的掌握和计算的熟练程度。一般地,先教授计算规则,再反复地操练。有的老师要要求学生对100以内的加减法等简便运算要达到“脱口而出”、自动化的程度。
讨论:注重计算结果和算法一统的教学,对培育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多大价值?
反思与讨论后,达成共识:
教师应尊重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交流”不意味着让学生重复别人的正确算法,更应更尊重学生计算过程中的多种方法并让学生有机会表达出来。
第二次试教:“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春游情境下给出例题:76-19。
师:想一想、算一算“76-19”的差是多少?怎么想的?然后在小组内说给大家听。看谁的方法多?
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师:谁能把你的方法说一下。
生1:我是先算76-10=66,再算66-9=57。所以76-19=57。
生2:我是先算76-20=56,再算56+1=57。所以76-19=57。
生3:我是先把76看成79,79-19=60,60-3=57。所以76-19=57。
生4:我是想竖式算的。
生5:我是这样算的:先76-9=67,再67-10=57。所以76-19=57。
生6:我把76看成80,把19看成20,80-20=60,60-4=56,56+1=57。所以76-19=57。
生7:我把19看成16和3,76-16=60,60-3=57。所以76-19=57。
生8:我是这样算的:76看成80,80-19=61,61-4=57。所以76-19=57。
学习进程中,教师边板书边反复用以下语言组织交流及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
“还有不同意见吗?”
“真行!”
“你怎么想的?”“为什么?”
教师状态:流露出满意的神态。
结论与引导:“你们的办法真多!以后大家就用自己喜欢的办法来进行口算。”
团队再研讨:
B老师:A老师让学生独立地尝试、探索,这样就可以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口算方法,交流尤其充分!
C老师:A老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向全班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这样可以使全体学生共享智慧。
D老师:A老师的 “自主尝试——小组交流——全班反馈”的教学策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E老师质疑:学生交流的似乎很热闹,老师理解了各个学生的发言,问题是学生之间是否相互也都听懂了呢?
F老师:要不要引导学生比较各种口算方法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呢?
学生访谈及教学效果进行了检测:
结果出乎意料:
85%的学生表示只知道自己的口算办法,而不明白其他同学的;
在对“54-17=”的测试中仅有12%的学生会用两种或三种口算方法。
通过仔细的录象观察和深入的语言分析,发现:
教师的教学语言中几乎没有一句引导学生相互沟通的话,板书中没有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整理的暗示,总结中没有意识到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优化的判断。或许这是造成本堂课课堂交流低效的主要原因。
改变:在交流中教师要适时介入,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异同以达到相互沟通理解,并在比较中让学生寻找合理、简便的算法来培养优化算法的意识。
目标:“交流”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讲出不同的算法给他人听,更要在理解他人算法中做出比较和判断。
授课老师也觉得很有必要借班再上一次,对什么是“交流”做出改进。
第三次试教:听懂他的意思了吗?你的办法与他不同在哪里?
学生在春游情境图下生成的算式还是“76-19”
生1:我是这样算的:76-10=66,66-9=57。所以76-19=57。
师:谁听懂他的意思了?谁能解释一下。
生2:他的意思是先把19分成10和9,先76减10等于66,66再减9等于57。所以76减19等于57。
师:与他的方法一样的还有吗?(许多小朋友举手示意相同)与他的方法差不多(相近)的有吗?
生3:我的办法与他的差不多,我也是把19分成10和9的,不过我是先减9,再减10的,答案也是57。师:你们的方法相同,只是先减哪一个数的次序不同。还有与他的方法不一样的吗?
生4:我是这样算的:76-20=56,56+1=57。所以76-19=57。
师:谁听懂了?能不能解释呢?
生5:他把减数19看成20,先76减20,因为多减了1,所以要再加1。
师:没有听懂的小朋友还有吗?能不能提提自己的疑问?
生6:明明是减法,为什么要加1?
师:谁再来解释一下?……
学生又交流了几种,教师一一介入引导
反思: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交流究竟是什么?
在《两位数减两位数》三次授课中,教师们的研究主题是如何促进学生的有效交流。
在不同阶段教师对此有不同的理解,表现出不同的教学行为:
①交流就是让学生充分“说话”、尽可能给学生表达的机会
②交流还要让学生表达不同的多样化的算法并相互启发
③交流更要让学生之间沟通和理解不同的算法,并通过比较分析寻找相对合理和最优的算法
可见,有效的交流不仅仅是学生对思维结果和思维过程的表达,它更象一种对话——多种观点的分享、沟通和理解,更是多种观点的分析、比较、归纳、批判和整合的互动过程,并最终形成学生对退位减法的深刻理解。
再反思:从学科角度理解“交流”
在《两位数减两位数》课例中,主题是促进学生的有效交流?
那么本课的学科本质表现在哪里?
“两位数减两位数”中的难点是“退位减法”。而“位置值”和“重组”是构成退位减法的核心要素。
正是位置值上数字的权重才会有“退一当十”,而退位后数字之间重组的多样化才导致了学生的多种算法,有效的交流可以让学生多角度理解数字之间“重组”的方式,体验到“位置值”的核心作用(尽管这个概念并不在教学中给出)。
这是数学角度对本案例的实质问题的审读。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交流不仅仅表现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更是学生与数学实质的一种对话——这才是触及学科实质的有效交流。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交流不仅仅表现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更是学生与数学实质的一种对话——这才是
进一步地反思:从“解决问题”或更上位的“教育”层面观照“算法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后是否要进行优化?
如果面对考试,或学科本质,优化是需要的。
但很难认为,优化的思维价值更大:照搬一个思路,不必思考也便无从锻炼思维的灵活性。作为群体,思路是单一的。
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思路单一的群体是较难走出困境。
有理由认为,前者比后者同思维有着更深的关联。并且在日后的智力生活中,能力的移植要远比知识的移植来得便利。
最严酷的挑战是考核与应试的博弈方式。侍奉考试的利器是见识尽可能多的“题型”。当学生殚精竭虑掌握了大量的题型,便可以以记忆代替思维了。
其实,即使学生思考是错误的,也不要紧,毕竟做出了独立的思考;它至少帮助学生抵抗丢弃独立思考的病症。
教师需要深入探讨的是学生思路之优劣及其思考轨迹,而不是答案之对错。
我结合《科学》实验教学的特点,谈谈我肤浅的体会:
一.教师应该是科学学习活动的引领者。要引导学生走好探究的每一步,决不能替代学生探究,只有把科学探究的每一步做细、做透,把每一步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行为,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否则探究就成了表面现象。如五年级下册《沉与浮》单元中小纸片、啤酒瓶盖在水中究竟是沉还是浮?这就要引导学生解决观察物体沉浮的方法。平时,学生确定物体的沉浮方法,一般把物体放在水面上观察,很少把物体放在水中观察。教师在学生猜测小纸片、啤酒瓶盖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基础上,要求实验并完成记录表。知道观察物体沉浮的两种方法:1、把物体放在水面,观察物体是沉还是浮。2、把物体放在水底,观察物体是沉还是浮。
教师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指出,比较物体的沉浮,我们要么把物体放在水中,不能把一种物体放在水面上。而且要求物体的干湿度,放在水中时间的长短,状态一样。这是学生平时玩水时,很少思考过的问题。
二.教师要引领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是学生要掌握的探究方法。如:“先推测一下,这个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再把它放在水中观察。”推测与事实之间或许是一致的,也许是相矛盾的,怎么回事?引导学生讨论一下:我们是根据什么来推测的?什么样的物体会沉,什么样的物体会浮?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大多数学生认为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有关?实心、空心有关系?得出这样的结论:轻的浮、重的沉;大的浮,小的沉;空的浮,实的沉。这是三年级学生凭自己积累的经验,做出的判断,这样的判断是否正确,还要靠实验来检验。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先来进行两次前期观察,结果的整理活动。1、把几种物体按大小顺序排列在实验桌上,推测它是沉的还是浮的。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有关系吗?2、把几种物体按轻重顺序排列在实验桌上,推测它是沉的还是浮的。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
经过排列整理,学生很快就会“发现”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轻重、大小并无他们所想象的那种关系。这时,教师应该担负起更大的组织和调控职责,教师的工作重点是精心组织并积极推动探究的开展。要探究物体的沉浮是否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就要对可能影响沉浮的“大小”因素加以控制;同理,探究物体的沉浮是否和大小有关系时,就要对可能影响它的沉浮的“轻重”因素加以控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观察活动。1、把一组大小相同的乒乓球,按轻重顺序排列在实验桌上,推测它们的沉浮,再放进水里观察。2、把一组轻重一样的立方体,按大小顺序排列在实验桌上,推测它们的沉浮,再放进水里观察。结果得出:相同大小的乒乓球,轻的容易上浮,重的容易下沉;重量一样的立方体,大的容易上浮,小的容易下沉;体积大、重量轻的物体更容易上浮,体积小、重量重的物体容易下沉。
三.教师要重点引领实验后的思维训练。这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大有益处。师生进行这样的研讨:“我们用大小不同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的轻重对沉浮的影响,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我们用轻重不同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的大小对沉浮的影响,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这两个问题的研讨是为了朝着科学观察的设计方面迈进。观察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对观察结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就像物体的沉浮,影响它的因素是多方面,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着物体的沉浮,要查明其中的某种因素是否对他的影响,就必须控制其他可能影响的因素。老前辈刘默耕老师指出:教师的主要职能不是去给出答案,而主要是去发展良好的习惯和智慧才能;尽管儿童们可能会弄错,如同所有的科学家也都曾有错一样,分析他们自己的错处,乃是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我们的科学课要手脑并用,重点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与其他学科是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