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大家的讨论,我觉得主要是2个问题:
1.蚕宝宝有几对足?
2.蚕宝宝有几对腹足?
请允许我先来个引子——
磁铁又叫吸铁石,吸铁石也叫磁铁,这是我们老师在课堂上常用的话,这有错吗?没错。吸铁石是俗称,磁铁是比较规范的学名,据说还有更规范的称呼叫磁体。
同样,蚕宝宝是我们常用的俗称,规范应该叫蚕的幼虫阶段。而辨别一个动物属于什么种类,我们是根据成虫特征来辨别的,蚕的成虫是蚕蛾,它有三对足,符合昆虫的典型特征。
那回到第一个问题:蚕宝宝有几对足?是3对还是8对?我觉得都对。说3对,是从指蚕的真正意义的3对胸足,胸足有分节并逐渐向末端变细,而所谓腹足和尾足都柔软无节,并非真正的足。说8对,是从通常意义的来说,因为蚕的腹足和尾足也起到了一定的运动功能。


再来说说第二个问题:蚕宝宝有几对腹足?根据昆虫的身体特征分为头、胸、腹三部分,4对腹足和1对尾足实质上都属于腹部,所以有老师认为腹足是5对,也不无道理。让我们看看蚕的身体结构图。


蚕的身体结构没有尾,为什么又会有尾足和尾角呢?这是俗称惹的祸。(俗称是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大家已经约定俗成的传呼。)大家觉得蚕宝宝和其他条状圆筒形的动物相似,比如蛇、蚯蚓、泥鳅等,所以就把它的后面部分称为尾,于是就有了尾足和尾角,而长在腹部的4对,才叫腹足。
好了,大家别纠结了,小学科学中的问题要从学生认知角度出发,不一定苛求严谨,要让学生容易理解, 所以我建议大家使用以下方式来回答:
1.蚕宝宝的足一共有8对,其中胸足3对、腹足4对、尾足1对。
2.蚕宝宝的腹足有4对。
如果学生对此答案有争议,我们再进行适当的拓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5/27 13:06:42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