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传热比赛》同课异构——不一样的材料亮出不一样的精彩 [复制链接]

1#

《传热比赛》同课异构——不一样的材料亮出不一样的精彩

   

                                                   《传热比赛》同课异构听后感


       实验工具和材料是一节实验课的关键,而使用不同的实验工具和材料就会有不一样的教学设计。今天的区教研内容是《传热比赛》同课异构,执教的潘老师和陈老师分别选取了不同的实验材料,她们的课也上出了不一样的精彩。


    《传热比赛》是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的第7课,通过两个传热比赛的活动,学生将区分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进而理解不同导热性能的物体有着不同的用途。教材第一个实验是用塑料勺、木勺、钢勺,第二个实验是热传导装置。第一个实验材料厚度不一样,这样进行对比不公平。第二个实验装置用蜡或者凡士林把小棒粘上去操作不方便,并且有时因为涂得不均匀而使小棒没有受热就自动掉落下来。所以今天两节课的老师都对材料进行了改进。


     执教第一节课的潘老师把活动一所用的塑料勺、木勺、钢勺换成了同样大小和粗细的塑料棒、竹棒和金属棒。并把活动二的热传导装置换成感温材料制成的五种金属条。潘老师的课侧重点是在第一个活动让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并通过实验比较出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不同。


 





分享 转发
我的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360/index.asp
TOP
2#

 

     执教第二节课的陈老师则是用温度传感器和热学套件来让学生进行第一个活动,通过收集数据、分析曲线变化来建构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的概念。第二个活动则是用老师实验后的温度曲线来分析三种金属的传热性能。


 






我的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360/index.asp
TOP
3#

 

     我觉得两节课的执教老师对材料的改进都很好,更有利于学生建构概念,但并不是说用传感器进行实验就一定比传统的实验材料要好,我觉得使用不同的材料就有不同的教学侧重点。潘老师使用的是传统的材料,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去设计对比实验,在这个过程推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陈老师的课因为热学套件都已经把实验的公平条件都控制好了,并且温度传感器能快速的把数据收集,所以陈老师的这节课侧重点是放在数据和曲线的分析上。但这两节课在侧重点的处理上都出现了一些问题,潘老师的课在让学生讲完实验的公平条件后就让学生开始实验,但是学生的思与做还是脱节了,有部分学生是把小棒一根一根分别插入水中并没有做到同时。如果老师在让学生讲完实验的公平条件后再追问怎样做到这些公平性,并且在实验中安排监督员来监督实验有没有做到公平,这样就能让学生思与做紧扣起来。陈老师的课在分析数据和曲线上用的时间还不够充分,仅仅是为了得出正确的结论:曲线上升快说明铁的导热性好,曲线上升慢说明木、塑料的导热性差。我觉得有两个地方可以在做些功夫的,第一是当学生表述曲线变化时也可以引导他们用收集到的数据来说明他们的结论,第二是分析完全班曲线变化共性后可以比较不同组的曲线差异性是什么产生,不同时间段温度增加的比较,对曲线接下来的变化进行预测。这样能更好的推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另外木、塑料、铁导热性能更适合从分两类而不是排序的角度来引导学生,因为有些小组木和塑料在不同时间段温度的上升不同,排序不够严谨。


     另外两节课都有一个意外的生成,潘老师的课当让学生摸了三根棒温度后,有一个小组和大家的发现不一样,潘老师这时如果引导学生去思考我们的触觉会有不准确的时候,有没有其他的更好的方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呢?这样处理就更好了。陈老师的课实验后有三个小组是木和塑料的上升温度一样的,老师让学生分析为什么与其他小组不一样,其实这个问题比较难,因为学生都是按要求操作的,出现不一样的原因是各组的木材质有差异,但学生比较难想到这一点,所以这里我觉得没有必要让学生去找原因,而是由老师直接告知。


     今天很感谢两位老师的课,给了我很多的启发,两位老师在选择材料时都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自己下水实验,这样敬业的态度很值得我去学习。


我的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360/index.asp
TOP
4#

高科技材料都引入了课堂,不错!如果能让学生理解仪器原理,那就更好了!

QQ:573014161  网名:灰太人
TOP
5#

技术改变生活的同时,正在改变科学教育!
TOP
6#

当我们对实验材料进行改进与重组的时候,我们教学的侧重点就会发生变化。而这一变化正是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传统材料在操作上会有一定程度的误差,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要控制变量,尽可能的减少误差,重在设计对比中观察发现;高科技材料精确度高,解决了学生操作上的难点,则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推理,重在交流思辨中发展。stm21老师对《传热比赛》同课异构的分析很精彩,观察细微,观点清晰,很有启发。
追求工作室:http://www.zhuiqiu.name
《科学播客》:http://www.kxboke.com
科学教师之家:http://www.kxboke.com/kxjszj
科学维客:http://www.kxboke.com/kxwiki
TOP
7#

司徒老师的分析很到位,专家型的老师,向你学习!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8#

老师们为了上好课,各种资源都动用了,材料上的心思花了很多力气啊! 
请关注丫儿的感受帖哦!我的东西都收藏其中哈!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416&replyID=&skin=1
TOP
9#

两位老师的器材确实都花了不少心思,相信一定使课增色不少。


 


不过我觉得,我们应该从另外一个关注点,那就是学生的学习和感受。


 


书本上的实验设计,存在着不严谨和不方便等问题,但直观,材料来自学生身边,学生随时可做,易理解。


 


如果改进后的实验材料,学生不能真正理解,仅仅是个程序操作员,那这样的教学意义就不大了。


 


 

TOP
10#

不管怎样,简约高效的实验装置,总是有亮点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