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教材
今天参加了一个学校的课改现场展示活动。很高兴听了一节科学课。之所以高兴是因为像这样的“小课”在往常很少能入人们的法眼,今天能听到这样一节课真的很高兴。我想主办方也是充分考虑到了科学课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的吧!
这节科学课是教科版三下第一单元第二课时的“混合身边的物质(二)”。开学初我就上过了这节课,而且也作了比较精心的准备的,所以印象特别深刻。上午听这节课的时候脑海里马上浮现出我上这课时的情景。现在周围静悄悄的,正好把这节课再想一想。
先把这节课的基本的教学环节摘录如下:
一、复习引入
1、沙和豆子混合后,它们有没有变化?怎么分离的?揭示课题。
2、出示小苏打和醋并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各有什么特征?
3、猜想:把小苏打和醋混合会怎样?
二、问题探究
1、取白醋倒入烧杯,加入小苏打,请学生认真观察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什么?
2、用点燃的火柴证明是不是空气。
3、观察剩下的液体和沙与豆子的混合后的情况相同吗?
4、小苏打和醋混合后,它们原先的许多特点都发生了的变化,并且还产生了新的物质。在我们周围,象沙与豆子混合后不产生新物质的有许多,而象小苏打和醋混合后产生新物质的也有许多。
三、操作巩固
1、利用小苏打与醋的混合来模拟火山喷发的场景,取名“超级火山”。
2、实验步骤:
⑴去瓶口(用锯条,注意安全)
⑵装醋(大约占瓶子的一半,滴入颜料,搅拌)
⑶把饮料瓶埋入黄沙,做成假火山(留出瓶口,可以适当作些装饰)
⑷将小苏打装满纱布袋
3、在实验之前提示安全和小组分工。
4、实验开始,教师巡视。
5、总结:醋与小苏打混合( )发生变化,( )产生新的物质。
四、总结延伸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日常生活生产中,有些物质混合后能生成新的物质,有些物质混合后不会生成新的物质。我们课后可以查阅一些资料,或者动手试一试(但要注意安全),了解更多的知识,然后和老师交流。
听完课,我总感觉这堂课很“瘦”,不丰满。仔细分析,我感觉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首先是在对教学目标的把握。这堂课的目标应该包含着这样的三个方面:
1、科学概念:⑴物质混合的结果有两种情况:有些物质混合后不会生成新的物质,有些物质混合后不会生成新的物质。⑵我们身边有很多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能够对混合后的物质的变化进行描述,对产生的现象进行尝试性的解释;能够对身边的混合物进行调查,通过查看商标或或说明书知道许多食品都属于混合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培养他们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引导他们进行观察和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兴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反观上课教师所定的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发现醋和小苏打混合后产生了新的物质。了解有些物质混合后不会产生新的物质,有些物质混合后会产生新的物质。
2、学生亲身经历探究醋和小苏打的混合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研讨等活动发现事实,并试着对事实做出判断。
3、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实验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求证和质疑的科学态度。
两者作一对比就发现,教师在设计时忽略了教材中最后一个环节的作用。教材在最后用了三幅图片来提示学生混合物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很广。并建议学生查看食品、药品的商标或说明书,来了解这些身边真实存在的混合物。
这部分的内容按照我的理解就是学生对课上所学知识的直接应用。我们可以把前面的导入看作把知识从生活中抽象到课堂上来,可以把中间的实验研究来看作是把知识在课堂上进行剖析、理解,那么当学生把知识充分理解后,需要做的就是把知识和技能放到生活中去检验和应用。而教材中设计的调查任务就是很好的完成这个应用的形式。学生在调查中会对有些物质混合后能产生新的物质有更深的理解,对混合物的概念也会有更加贴近生活的理解。
其次是教师对科学教学理念的理解。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中就强调“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在这句话中“能动”一词就很想象地道出了科学课中学生对知识发现的权力和必要性。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听到教师帮助学生在提问、解答。比如小苏打和醋混合后产生了许多气泡。这时教师问学生,你观察到了什么?学生说有很多气泡。教师问那说明什么?学生一时间没想起说明什么来。教师就说那里面到底是不是空气呢,我们来用实验验证一下。在这里,明显有个断层。学生没有充分思考,没有从气泡中想到空气,教师就诱导孩子来验证。给人一种灌输的尴尬感觉。
再如,学生还没有从气泡中缓过神来,教师就引导学生认识醋和小苏打混合后产生了新的物质。这时的学生认知状态还停留在对现象的观察上,对“新的物质”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教师的一句话,只能让孩子傻乎乎地跟着走下去。这样的学习是被动的,而非课程标准中期望的“能动”的状态。
在课后的交流中,也有老师提出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够的缺点。我在听的时候就在想,现在很多老师把科学课等小课当作展示自己设计教学风采的捷径,很多的课设计得很华丽,很精巧,可是真正能很好地吃透教材设计意图的却不是很多。其实教材的每个部分的设计都有他独特的作用的,只有把教材的编写意图完全领会了,才可能活用教材,把教材当作教学的工具。
所以我想,备课也好,上课也好,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教材读懂,读透。这是最大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