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我们了解学生吗?
《小学科学学科教学建议30条》第4条指出:“分析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和探究水平,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学习习惯,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及班级状况等,以便分析利弊,作出预见,采取对策。在教学开始前,通过抽测、访谈、作业等方法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特别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科学概念水平。”
前面我曾引用了《皮亚杰学说入门——思维学习教学》[美](埃德·拉宾诺威克兹著)一书的扉页写道:“作为教师,我们教儿童。既然我们教儿童,那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维,儿童怎样学习……也许,我们只是自以为是了解了他们。”这里我想再次引用。我们平时说,备课既要备教材,同时还要备学生。但实际上,我们往往只能做到前者。
对于理想的教学,后者更为重要。怎么了解学生?《小学科学学科教学建议30条》已明确提出:在教学开始前,通过抽测、访谈、作业等方法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特别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科学概念水平。”
由于缺乏这类的培训,加上科学教师的教学任务重,这不是件易事。11月份左右,省科学带头人培训班,我承担了其中“如何进行课例研究”几次授课任务。在这备课时,我学习了香港等地一些做法。
他们课例研究以变易理论作为理论基础:
变易1:学生对所学事物的不同见解;
变易2:教师对何谓适切的学习内容的不同见解及处理方式;
变易3:利用“变易”作为指导教学设计的工作。
主要流程:选择研究的课题——初拟学习内容——前测、学生访谈及分析——确认学习内容及其关键特征——教学设计——教学实践观课——后测、学生访谈及分析——检讨教学成效——分享成果撰写报告——进行另一循环的课堂学习研究。
可以看出,香港地区在课堂学习研究的过程中,前后测担当着很重要的角色。透过前后测参与研究的者一方面能找出学生的已有知识,也能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从而让老师更清楚研究课的焦点应放在那里,亦能突显老师可能忽略的关键特征。
一般来说,前后测采用同一份测卷。中间也会把题目的次序改变。时间可以相隔数星期。
其中一份有关水的前测是这样的:
1、操场上有一摊水,隔一会儿后,这摊水消失了。为什么?
2、我们把湿的衣服晾晒在太阳之下,隔一会儿后,衣服干了,为什么?
3、我们由冰箱里拿出一罐可口可乐,隔一会儿后,罐面出现了小水点,为什么?
4、我们用杯盖盖着热水,隔一会儿后,与热水接触的杯盖面有小水点,为什么?
在设计前测时,他们注意放到具体情境当中,图文结合。
现在很多老师注重前概念的了解,这是好现象。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10 8:44:14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