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芦苇的思絮 [复制链接]

11#

以下是引用守望心灵月亮的树在2012-12-30 7:51:00的发言:

 我愿加入其中。因为我想当一名真正的科学老师、上真正的科学课。


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


而态度是首要条件!


“做一名真正的科学老师、上真正的科学课”,芦苇的思絮,你如果是这么想的,我相信你肯定能做到的!

TOP
12#

今天有幸拜读了"守望心灵月亮的树" 的文章,颇有感想,边写了下来。
多次我曾想过:如何让这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在玩中学到真正的科学知识,而不让他们心烦?如何让自己的课堂让孩子们都很向往?怎样让孩子们学会倾听,学会学习?
孩子们上课纪律乱了,不怪孩子。是我们没有抓住孩子的心。问题出在哪儿?我们想说的,孩子们早听说了;我们想教的,孩子们早会了。这时候孩子们就会对课堂失去神秘感,显现出他们好动的天性而静不下心来倾听他人的发言。
学会倾听是种礼貌,能在倾听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甚至能找到自己的不足,这些都很重要。倾听很重要,思考更重要。“没有思考就没有进步”。我们关键还是要吸引孩子的眼球。孩子们毕竟小,经验少。“利用旧知引出新知”。让我们的孩子们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离不开科学,我们要学好科学!
TOP
13#

有意思
TOP
14#

美女呀,在线,快来找我吧!
玉泉清眸阿芹

老师的话说得极有理!是的,学生不听,学生乱动,学生不答,原因何在?就是学生不乖?就是学生爱闹?就是学生笨?就是学生动手能力弱?


真正要思考的是我们教师,学生弱、学生差、学生爱闹……我们如何来帮助、指导、训练、吸引、安抚……


老师不光要教好学生,这些学生更需要我们!

TOP
15#

认真阅读了楼主的文章,思考很深刻,期待之后的感悟.


"孩子发言时,不能面对教师一人,要面朝全体同学。",章老师的话非常有道理.


发现现在很多课堂需要孩子到讲台汇报,但有的只是流于形式,如何真正实现,值得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加强.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16#

谢谢大家的关注和鼓励!!让我们一起努力做真正的科学老师,上真正的科学课。晚上看周向鹏的《磁铁的磁性》一课,很有感触,特别是他的研讨部分。我在读教育硕士时,外教就是这样上课的。
TOP
17#



                二、做一位有思想的科学老师



中国小学科学界是幸运的,因为有南“章”北“路”。有了他们,才有了《桔子》、《蜡烛会熄灭吗》、《树叶与人》、《连通气球》、《玩注射器》等经典课堂,令我等后辈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昨天一口气看完了路老的《探究活动的体验与设计》,后又重温了《路培琦自然教学改革探索》、《刘默耕小学自然课改革探索》二书,可惜《兰本达的探究/研讨》一书不放在家里。



特别是《路培琦自然教学改革》,让我们看到一位大师是怎么造就成的,你看他一“路”走来了



童年时:



有一次妈妈让我去买芝麻酱,走到一处转弯的地方,抬头见到墙头上有一个蜘蛛在结网,我足足看了一个多钟头,把买芝麻酱的事早已忘得一干二净,回家挨了妈妈一顿批评。



小时听了一个蝎子打败蜘蛛精的故事,总是想:蜘蛛和蝎子会怎样打架呢?真的像故事里讲的那样吗?于是我捉来蝎子和大蜘蛛放在瓦盆里看它们打架,引来好多小朋友观看。蝎子真是用它那有毒的尾钩去叮蜘蛛,蜘蛛用丝去缠绕蝎子,直到蝎子被缠得动不了劲时,蜘蛛才上去咬蝎子,可是蜘蛛也因中毒瘫软在一旁。小朋友们看得目瞪口呆,这时我才真的相信故事里讲的情节。



……



上师范时:



我有几个朋友是学校电工组的,我也经常去电工组找他们玩,跟他们一起到各教室、各宿舍去修电灯,装电线,爬电杆,装扩音机,搞广播电路,于是我也成了半个电工……我又当上修理组的组长。



……



初为人师:



那时学校很重视学生科技活动,我先后组织了无线电小组、飞机模型小组、无线电报务小组、生物饲养小组、航船模型小组、天文气象小组、科技制作小组等,使孩子们的兴趣爱好获得充分的发展。



路老师在书中说:“我从一个小淘气鬼、小科技迷成长为一名自然特级教师,热爱就是我最好的老师。”“我最感兴趣的还是科技,这也是我走上自然教师之路的‘先天因素’,是我偏重于理科爱好决定了自己发展的道路。我从小爱动手制作,养成动手的习惯。”这非常重要!但我觉得他只说对一半。假如就是这样,他最多只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科技辅导员,一名教书“匠”。



其实,他的“路”才走了一半。他之所以能成为“大师”,我更看重他的之后的探索之路。



1.刘默耕和胡萝卜的故事



1981年,他上《植物的果实》,一位同学把“胡萝卜”带来,课堂出现了“胡萝卜”是不是果实的争论。他只好下令,说先不讨论这个问题,按教案把课上完了。后被刘默耕老师批评了。再后来有了他的经典课堂之一《植物果实》:



课的开始阶段,在刘默耕老师的指导下,我改成引导学生讨论胡萝卜是不是果实的问题。从学生的讨论中可以发现,他们对“果实”这一概念有不同的理解,但都属于复合思维的自发概念,并没有建立科学的概念。通过争论、讨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要弄清楚到底什么是果实的求知欲,引起了学习动机。在这种心理需求的前提下展开一系列认识活动。通过指导学生自己动手解剖果实,自己表述果实的内部构造,找出果实的共同特征,从而建立了果实的科学概念。这一认知过程中的概念的形成、知识获取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进行的。



2.《爬行动物》与探究/研讨教学



在《探究活动的体验与设计》的讲座中,路老师带领老师开展了“跳青蛙”、“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解暗箱”、“制作水火箭”等活动。他讲暗箱时,提到他的恩师兰本达。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教学法主要有两大环节:第一阶段时探究,由教师提供可供学生探究的课题和实物材料,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知。然后进入第二阶段,师生围坐在一起,共同研讨,主要由学生发表意见,谈他们在探究阶段的发现。……在兰本达看来,教学的过程主要是学生的“做”和“说”的过程,而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为孩子们提供有结构的实物材料和组织参与学生的研讨。



路老师的《爬行动物》一课就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开展教学的。



《爬行动物》——《龟、鳖和蛇》一课,我是以活蛇(无毒)、活乌龟、活鳖作为学生的实物材料。孩子们一进自然教室,一下子被这些活的小动物吸引住了,教师只提示几句,发给每人一张表格,学习活动便开始了。……后半节课集体研讨,每个组的同学汇报自己的观察的情况……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爬行动物的共同特征。



路老师是幸运的,因为刘默耕,因为兰本达,我想更因为他的不断探索,让他成为一名有“思想”的科学大师。



他的“教孩子用数学方法学自然”研究,令我佩服!从他那里,我看到数学与科学原来是孪生姐妹。他在培训中,也念念不忘数学,第一活动“跳青蛙”,竟然最后得出了数学公式。于是有了《摆的快慢跟什么有关系》、《测定一杯冷水加热时的温度》、《小天平》、《树叶和人》等经典课。



记得,十几年前。我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就模仿路老师的《树叶和人》上了探究课。



他对自然教学的整体思考……引人深思。所以有了后来的《玩注射器》等课。



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有章鼎儿老师,因为有路培琦老师,因为喻伯军老师,因为有……



我们是幸福的,让我们一起走向2013年……



TOP
18#

论坛能量越来越大了

平湖市新仓中心小学----小兔子
TOP
19#



 三、指导学生为一个技术世界做好准备



 



记得以前上中学时,政治课上有这样一句话: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是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如今,我们的每一项活动,从种粮食到交通,从穿着到住宿,从通信到娱乐、保健,都离不开各种工具、机器和系统。有了这些设施,加快了我们的工作效率,有了这些设施如飞机、互联网,使我们以往从来没有做的事情成为可能。昨天看了一篇介绍物联网的文章,如果说互联网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能使远隔十万八千里的人即时对话,传递和交流文字、影音等信息,那么物联网则能将“对话”拓展到世界的万事万物间。如今是一个充满着技术的世界。我们如何指导孩子为一个技术世界做好准备?李子平老师的《科学探究之“器”》的讲座给我们颇多思考。



一直对上海人敬而远之,因为上海人很傲。昨天下午看了李子平老师的讲座,不得不佩服他们。上海人毕竟不一样,很专业,技术含量很高!一次,省教育技术中心的施主任到我校,他的一段话让我记忆犹新。大致意思是说,我们的教育(指绝大多数地方)几乎和一百多年前没发生太大的变化,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再看看我们医学呢?核磁共振、CTB超、验血等等,借助技术的力量对人体了解一清二楚。然后对症下药。当时听了这话,我为教育感到惭愧,也为教育人的身上责任之重大而感到惶恐。



是的,我们教育至少应该跟上时代步伐(理想的教育应该是超前的),从教育理念、教育设施、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等。在这方面,科学课程更应如此,因为科学课程是一门与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探究活动作为科学学习的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如何使探究的活动的效率提高呢?李老师第一部分介绍的“器”为我们提供了可能。观察、排序、解释数据、推理、比较、提出假设、预测、分类、使用变量、交流、调查、实验、计算、建立模型等探究技能的培养,都需要一定的工具。作为一个现代的科学教学,特别是像我们浙江这样的发达地区,应该先行一步。普通测距仪、激光测距仪、测量微小距离的显微镜、风速计、红外线测温仪、电子秤、声级计、照度计、传感器等等,将为我们的科学教学和探究性的学习提供更大便捷,更是将孩子带进技术世界。



李老师第二部分介绍了上海《科学与技术》教材中的一些教具和学具。首先他讲述了为什么国家要开设《科学技术》这门课。他说:



第一是时代的需求、社会的需求。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离不开科学与技术的世界。科学与技术已成为推动当今人类发展的核心力量,它不仅对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还渗透到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科学与技术的日益发展,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科学发现转化为技术成果的周期越来越短,而技术成果的应用又促进了科学的发展。这两者之间是密切相连的。



第二是教育的需求。《科学与技术》课程的开设,顺应了科技发展的需求,同时也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它不仅有利于整合科学和技术的教育资源,减少学科了课程门类,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而且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界与人工世界,促进儿童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多重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他还说到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先看科学探究。探究就是要让孩子们了解、感受科学家研究自然的经历,让孩子们体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提出问题——收集证据——分析与质疑——拓展与应用,这就是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再来看技术设计。技术设计,就是让孩子们了解、感受工程师进行设计的基本程序,让孩子们体验设计的过程与方法。那么,技术设计的过程与方法使什么呢?这同样可以用一行字来反映:发现需求——收集信息——设想与创新——加工与制作——评价与改进。



科学源于人类对自然界的疑惑,有了疑惑,问题就产生了。然后针对问题采用调查和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得到结论。之后又会有新的疑惑、新的问题,按同样的方法进行探究。经过多次反复,当实验的结论能够解释我们所能观察得全部现象时,接下去就需要工程师进行技术设计,做成产品,应用于社会。



技术源于人类在适应环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就产生了需求。……人类的需求很多,根据不同的需求,人们就要想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个过程就是设计。同样,一个设计出来后,在使用也会产生新的问题,这样就需要不断地反馈和改进,经过多次的反复,最后在社会上应用。



其实,我们教科版《科学》教材中,也已有一些技术的内容。而如今的《课标(送审稿)》更是将技术作为内容标准的四大领域之一。但不得不佩服上海如此系统、如此超前的教育理念。加强技术教育必将成为今后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方向。美国早在1997年就制定了《技术内容标准》(具体可见《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一书)。



我国曾是一个技术大国,许多发明、技术让我们引以为豪。虽然这些年的发展令世人瞩目,但现在,我们只能说自己是一个制造大国,其实只有设计才能赢天下。我们的技术教育如何开展?台湾学者洪万生指出,现在国人所认识的“科学技术”,无论其概念、方法和精神,几乎都是西方近代文化的一部分,因此要让“科学技术”在本土落地生根,其途径固然很多,但是将它们与我们祖先的科技经验衔接,似乎也不失为一个可行的办法。在李老师的讲座中也多次出现了我们古代科技史上例子,如记里鼓车、万户等。还是全面国际再传统呢?让我们一起探索吧。



TOP
20#

      当有着教育理想和教学研究的愿望时,书籍就会发散出巨大的震撼人心的能量。这些书籍,对于渴望研究教学的人来说,珍如宝贝。


      看你的帖子,很有感触。在教育的路上,大家结伴而行。

享受教育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