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分享]全球科学新报道(及时更新中) [复制链接]

91#






英科学家观测到迄今为止最大宇宙内部结构
2013年1月14日



 

一些研究人员1月11日说,观测到迄今为止最大的宇宙内部结构,即由宇宙早期星系核心构成的大型类星体群,横跨40亿光年的距离。

 

类星体是宇宙早期星系核心,由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驱动。与普通星系相比,类星体直径小,但亮度大。这次由英国中兰开夏大学杰里迈亚·霍罗克斯学院学者罗杰·克洛斯及其研究团队发现的结构其实是多个类星体聚集在一起形成的集团。相关成果论文刊载于《皇家天文学会月刊》。

 

40亿光年意味着,一架宇宙飞船如果以每秒30万公里的光速从类星体群一端飞到另一端,需要花费40亿年时间。而地球所在银河系包含超过1000亿颗恒星,直径大约为10万光年。银河系与它最近“邻居”仙女座之间的距离为250万光年。

 

克洛斯在一份声明中说:“尽管难以测量这一大型类星体群的确切规模,我们可以相当确定地说,它是迄今为止我们在整个宇宙中见到的最大结构。”

 

他说:“这让人非常激动,因为它与我们现在关于宇宙规模的理解相冲突。”
TOP
92#






世界首部可再生能源资源分布图册问世
2013年1月15日



 

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第三次全体会议1月13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举行。会议推出世界第一部全球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分布图册,这也是一部在互联网上向公众开放的地图册。

 

推出这一图册,是为了评估和分类全球能用来产生可再生能源的自然资源,如太阳光照、风力、潮汐等。地图汇集了不同研究机构和企业提供的图谱和数据,据此首先形成了各国太阳能和风能资源的详细分布图。未来两年内,图册还将涵盖其他可再生能源资源的数据。

 

设计这部地图册是为了提高人们对可再生能源资源的认识,并帮助企业和相关机构在这方面寻找新的投资市场。普通公众也可在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的网站上查看图册。

 

本届大会轮值主席、丹麦能源和气候部长马丁·利泽高说:“我们预计在未来十年内,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将出现大幅增长,可再生能源资源分布图册将成为帮助一些国家作出相应决策的有效工具。”

 

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总干事阿明·阿德南说,推出可再生能源资源图册,将有助于在2030年使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中所占比例翻番。目前图册签约国已达21个,估计未来几个月还会有一些国家加入。

 

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也标志着“阿布扎比可持续发展周”正式拉开帷幕。在为期五天的活动中,全球可再生能源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精英将会聚一堂,共商如何应对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挑战。

 

本届会议主要关注的问题包括非洲大陆可再生能源的未来、岛屿国家如何利用可再生能源、降低可再生能源技术费用等。
TOP
93#






“好奇”号火星车即将首次钻探火星岩石
2013年1月16日



 

美国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1月15日发布消息称,“好奇”号火星车今后数日内2将登上火星表面的一块平坦岩石,如果获得项目工程师批准,它将成为“好奇”号在火星表面钻探的首块岩石。

 

为纪念去年逝世的原“好奇”号项目副经理约翰·克莱因,这块岩石已用其名称命名。“好奇”号配备的多个相机显示,这块岩石拥有科学家们未曾预料到的多种特征,如岩脉、矿瘤、交错的层次、镶嵌在砂岩内的光亮鹅卵石等。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表示,“好奇”号将首先搜集岩石上的粉末状样品,然后钻探并采集更多岩石样品,分析其矿物和化学成分。

 

“好奇”号项目经理理查德·库克表示,钻探岩石并搜寻样品是“好奇”号着陆以来面临的最大挑战,钻头等硬件会与火星岩石以难以控制的方式互相影响,“如果首次钻探过程中的某些步骤不像计划中那么精确,我们不会感到惊讶”。

 

“好奇”号2012年8月6日在盖尔陨坑中心山脉的山脚下成功着陆。“好奇”号项目是迄今最昂贵的火星探测项目,旨在探索火星过去及现在是否有适宜生命存在的环境。
TOP
94#






十五颗宜居卫星或存在外星生物
2013年1月16日



这是一位艺术家为环绕行星PH2b运行的一颗卫星创作的构想图

 

北京时间1月15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认为像影片《阿凡达》中潘朵拉一样的卫星可能是发现外星生物的最常见地方。

 

天文学家识别多达15颗环绕恒星“宜居地带”运行的新行星后得出这个结论。它们都是和木星或海王星一般大的气态外星世界。研究人员现在相信这些行星本身或许并不适合地球生命居住,但环绕它们运行的卫星可能有森林、海洋和生物。影片《阿凡达》中虚构的卫星潘朵拉就是这样一个世界。

 

迄今为止,15颗最新发现的天体中只有一颗已被证实是太阳系外行星,准确率高达99.9%。其他行星依然在“候选”行星的范畴中。科学家需要收集更多证据才能进行确认。这颗已被确认的行星名为PH2 b,在距地球数百光年远的天鹅座中环绕一颗太阳一样的恒星运行。获得这一重大发现的国际科研团队成员之一、牛津大学的克里斯-林陶特博士表示:“我们沉迷于寻找地球一样的行星,但发现PH2等行星更为少见。”

 

这位科学家说:“木星拥有几个多水的巨大卫星。如果有一颗行星拥有地球一样大的卫星,而且有河流、湖泊和各种各样的栖息地,我们也不会想到欧罗巴和克里斯托。最常见的宜居世界可能是在木星和海王星一样大的行星周围运行的卫星,而不是太阳系内的岩态行星。”

 

公众用家庭电脑登录“行星猎人”网帮助天文学家识别这些候选太阳系外行星。研究人员在行星猎人计划中邀请“大众科学家”参与进来,然后天文学家用夏威夷的凯克望远镜进行观测。最后的证据表明几乎可以肯定PH2是一颗真正的行星。《天体物理学期刊》(Astrophysical Journal)刊登了一篇阐述这项研究的论文,但40多名志愿者的无私付出可谓功不可没。

 

英国盖茨黑德市的71岁退休警官罗伊-杰克逊就是其中之一。他说:“很难用语言形容喜悦、惊叹甚至自豪的心情。我从一些小的方面帮科学家们发现一颗行星。”另一位志愿者是英国费佛夏姆镇的电子工程师马克-哈德利。他表示:“现在如果有人问我去年做过什么,我就能说我帮科学家发现一颗环绕遥远恒星运行的新卫星。这是不是很酷?”

 

行星猎人计划首席科学家、美国耶鲁大学的黛布拉-费希尔教授说:“我们正看到行星猎人计划一个时代的到来。志愿者的参与加快我们的研究进展。他们用家庭电脑为我们帮了不少忙。现在,搜寻工作不仅仅把古老的太阳系外行星当作目标。”在这一最新发现前,其他19颗太阳系外行星已被确认位于宜居地带。宜居地带指的是拥有不高不低、刚好适合液态地表水温度的轨道。

 

另一位来自耶鲁大学的行星猎人科学家王吉(Ji Wang音译)表示:“我们可以推测PH2可能拥有一颗适合生命存活的岩态卫星。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天文学家说发现其他星球有生命迹象的一天,而不仅仅是找出潜在的宜居环境。这随时都可能发生。”
TOP
95#






美宇航局公布北京污染日卫星图
2013年1月16日



NASA公布北京地区1月14日卫星图,整个地区一片阴霾。不过,NASA错误地将北京邻近城市天津标为上海。



NASA公布北京地区1月3日晴天卫星图。


近日,北京出现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污染天气,整座城笼罩在一片雾霾之下。对此,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1月14日也在其网站上公布了北京晴天与重污染日的卫星对比图片。不过,NASA在地图标注中出现 “乌龙”,将与北京邻近的城市“天津”标作了“上海”。

 

NASA分别公布了中国东北部地区在2013年1月14日与1月3日的自然色卫星图像。在14日的卫星图像上,人们可以看到这一地区上面笼罩着阴霾、低云和尘雾。图中最明显的区域布满因空气污染而导致的黄色或灰色的阴云和尘雾。其它无云区域也被笼罩在灰色和棕色的烟雾之中,人们从这里根本看不清烟雾之下的城市面貌。在一些可以清晰看到地面的区域中,一些地面上还覆盖着些许残雪。

 

在1月14日,美国驻华使馆根据地面感应器公布了气象数据,北京当日PM2.5浓度达到291微克/立方米。PM2.5日均浓度的安全值为25。

 

相关数据还显示,在1月14日,北京空气质量指数达到341。空气质量指数超过300就属于严重污染,30则为安全值。1月12日,北京空气污染的监测数值达到峰值。美国驻北京使馆空气质量监测仪上显示的空气质量指数达到775,PM2.5达到886微克/立方米。
TOP
96#






一周太空图:卫星拍浮游生物爆发海水变色
2013年1月20日



    这张照片是去年12月下旬由美国宇航局卫星搭载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获取并于今年1月7日对外发布的。其所展示的是美国佛罗里达州南部的沼泽地区景象,在周围近海海域可以清晰看到由于浮游生物爆发而产生的海水变色。



    这张照片是由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拍摄并于今年1月8日对外发布的,可以看到澳大利亚正被肆虐的野火炙烤。更糟的是,就在1月7日,该国经历了历史上最炎热的一天,当天的日平均气温高达华氏104.59度,约合40.33摄氏度。

    根据气象局预报,该国下周可能还将经历更严重高温的袭击,温度实在太高,甚至澳洲气象局不得不临时在其图例系统中增加了一种颜色以便标示出这种极端的高温。



    这张新发布的哈勃空间望远镜照片所拍摄的是一颗近距离恒星南鱼座α(北落师门)及其周围由尘埃碎屑构成的行星盘。这张照片迅速引起了天文学家们的关注。这是因为这张于1月8日发布的图像上显示这个主要由冰块,尘埃以及石块组成的行星盘的宽度超出此前预期,从恒星本体向外延伸达140~200亿英里(约合225~322亿公里)。

    科学家们同时也利用这份图像来计算一颗围绕北落师门运行的系外行星,即南鱼座αb的轨道。计算结果显示这颗轨道公转周期约为2000年的行星,其轨道距离离恒星本体要比此前的估算近3倍左右,并且由于其具有高偏心轨道,在其运行过程中将穿越碎石带,和这里的大量小天体发生碰撞。

    而如果这种撞击发生的话,根据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天文学家保罗·卡拉斯(Paul Kalas)的说法,那将会出现在2032年前后,撞击的结果可能将会和1994年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撞击木星时的场景相类似。



    美国宇航局卡西尼飞船的探测数据显示在土星最大的卫星土卫六上的碳氢化合物海洋中可能漂浮着主要由甲烷和乙烷构成的“冰山”。正如这张于1月8日由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发布的艺术示意图所展示的那样,巨大的冰山映照在红红的光辉之下。



    这张照片发布于1月6日,地点是美国内华达山脉优胜美地国家公园,这里是位于该国家公园东部的莫诺湖,此时湖面上空银河璀璨。莫诺湖大约形成于100万年前,是北美地区最古老的湖泊之一。

    这一脆弱的水体造就了这里独特的,仿佛外星之地般的神奇景象——泉华,这是水中长年累月积淀的石灰质矿物堆积而成的。莫诺湖中盛产咸水虾类,碱苍蝇以及各种鸟类,这里还是一类被怀疑可以在DNA链中以砷元素替换磷元素的奇异细菌的栖息地,这项发现曾经一度引发轰动,因为它将极大地拓展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并增加我们对其它行星环境中存在生命的设想。尽管这项发现后来遭到质疑和否定,不过如果仅仅看着这张照片,那种静谧的感觉,让人真的觉得它就是通往宇宙的窗户。



    这张照片所展示的是一次太阳爆发事件,于本周由美国宇航局的太阳动力学天文台对外发布,其清晰显示出高温等离子体随着太阳磁力线运动扭曲的景象。由于磁场提供的推动力量不够强大,这些等离子体物质中的大部分最终将会在太阳引力的作用下落回日面。



    这张清晰的图像所展示的是猎户座星云的一部分,其于今年1月9日对外发布。这张照片由新近安装在双子天文台的光学系统拍摄。这一先进的最新系统使天文台的两台红外光学望远镜——一台位于夏威夷,另一台位于智利——可以在观测时减少由于地球大气层扰动而导致的图像成像误差。



    科学家们正以全新眼光看待距离我们大约1000光年远的船帆座脉冲星。这张由美国宇航局钱德拉塞卡X射线空间望远镜拍摄并于1月7日对外发布的图像显示这颗高速旋转的中子星正向外抛射大量的高速粒子流,形成巨大的螺旋结构。

    这种现象可能意味着这颗正以每秒11圈的速度告诉转动的中子星存在轻微晃动。如果这一结论得到证实,那么这将是中子星喷流结构中首次被观测到存在这种晃动现象。


北京时间1月17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国家地理近日发布了上一周的精选太空图片,在本周的精选图像中包括了澳洲的大火,新拍摄的恒星和脉冲星图像,以及其它最新的观测成果。
TOP
97#






郑哲敏、王小谟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3年1月20日



    1月1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郑哲敏院士、王小谟院士获得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郑哲敏院士(左)与王小谟院士当日在人民大会堂交谈。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郑哲敏院士、王小谟院士。

 

郑哲敏院士简历(来源:中国科学院官网)

 

 爆炸力学、应用力学和振动专家。原籍浙江鄞县,1924年10月2日生于山东济南。194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学士学位。1949年和1952年分别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3年当选为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994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早期从事弹性力学、水弹性力学、振动及地震工程力学研究。1960年开始从事爆炸加工、地下核爆炸、穿破甲、材料动态力学性质、爆炸处理水下软基等方面的研究。开展爆炸成形模型律、成形机理、模具强度、爆炸成形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爆炸载荷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验工作,同时解决了成形参数与工艺问题,开辟了力学与工艺相结合的“工艺力学”新方向,在爆炸力学的理论和应用方面作出贡献。


王小谟院士简历(来源:中国工程院官网)


王小谟 (1938.11.11-- ) 雷达工程专家。上海市金山县人。1961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电子工业部电子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信息产业部科技委副主任。60年代创造性提出脉内扫描方法,使雷达系统大大简化。70年代担任JY-8雷达主持设计师,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部自动化引导雷达。80年代主持设计的JY-9雷达,具有较好的低空性能,在国外的演习和综合评分中名列前茅,获得了国内外多部订货,是国际上优秀低空雷达。从事雷达科研30余年,设计研制了多种型号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雷达,尤其在三坐标雷达和低空雷达方面卓有建树,为国家创造出较大的经济效益,为军事电子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分别获1986年、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主要论文有《计算机模拟试验法-雷达发展概率的计算》、《三坐标雷达的最佳设计》等。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TOP
98#






科学家研发新型时钟 用原子称重方式计时
2013年1月20日



 

据国外媒体报道,物理学家近日表示,一种新型的时钟可以通过称重原子的方式计时。和标准的原子钟相比,它的工作原理有着很大的不同,这种新型时钟能更加精确地记录时间。

 

标准的原子钟利用了原子吸收电磁辐射这一原理,如某些特定频率的光,它的内部结构可以从一个量子态跳跃到另一个量子态。该时钟本质上就是将原子暴露在辐射中找到这种频率的辐射,然后随着时钟滴答声一直不停工作。

 

原子钟可以很好的保持官方世界时间的精确度,一亿年内的误差小于1秒。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学家霍尔格-穆勒说,以另一种方式记录时间应该是可行的。任何大规模粒子以量子波的形式描述时都是上下振荡的,即使粒子并没有移动。原子的质量越重其振荡的频率越高,这被称作康普顿频率(Compton frequency)。依此原理,量子振荡可以用在记录时间上。

 

而事实上,原子的康普顿频率相当之高,高到无法用任何电子计数器测量,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后研究员蓝劭宇(Shau-Yu Lan)和他的同事采用先进技术构建了一台基于单个铯原子的原子钟,这台设备能够将这个原子超高的天然频率拆分成更容易测量的量。

 

研究人员最终测出了一个铯原子的康普顿频率,以这个频率为基础,研究人员构建了一台只用到了单个原子的原子钟。
TOP
99#






欧航局探测器拍到火星大型河流遗迹
2013年1月22日


    一幅电脑生成的图像,利用“火星快车”探测器获取的数据绘制,展示了火星鲁尔谷一个由河流形成的地貌



 一幅彩色俯视图,揭示了陨坑和河床的深度

 

北京时间1月2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1月17日,欧洲航天局公布了一组令人吃惊的照片,展示了火星上一条大型河流的遗迹——长900英里(约合1500公里),宽4英里(约合7公里)的河道。这一发现进一步证明火星曾是一颗湿润的星球。

 

欧航局公布的照片由“火星快车”探测器拍摄,展示了鲁尔谷的一个由河流形成的地貌。这条河流曾在火星表面流淌,当时的火星是一个湿润的世界。这条河流穿过普罗米修斯-特拉高地,而后流入巨大的赫拉斯盆地底部,形成一条又长又深的河道。这条河道长度接近900英里,两侧形成大量支流,其中一条支流向北流动,进入一个山谷。

 

专家们表示这些照片展示的地貌与地球上受冰河作用影响地区的地貌拥有惊人的相似性。欧航局表示:“我们在照片展示的充满沉积物的陨坑内壁发现类似圆形台阶的地貌。”行星科学家认为这些地貌说明当地曾出现较高的河流水位或者冰河水位,冰和水在不同时期分阶段升华或者蒸发。

 

鲁尔谷的水道宽度接近4英里,深度达到1000英尺(约合300米)。这个山谷的两侧异常陡峭,拥有平行的纵向地貌,覆盖水道底部。这些地貌据信由亚马逊纪(现在仍处在这一时期)松散的碎片和冰流动形成,它们的流动由水道内的冰川流动所致。在35亿到18亿年前的赫斯伯利亚纪,这条水道曾有液态水,很久之后,这些地貌才形成。

 

在周围的很多陨坑,科学家发现了类似的线形地貌,据信含有大量冰。普罗米修斯-特拉高地的高度比周围的平原高出大约2500米,拥有一系列山脉。欧航局表示:“鲁尔谷的地貌说明它曾经历过一段富有多样性的复杂历史,与地球上的冰川活动类似。这些相似性意味着火星和地球的演化并没有太大差异,有助于行星科学家了解这颗红色星球的历史。”
TOP
100#






1月17日《自然》杂志精选
2013年1月23日



 

波函数量子化学方法

 

对固体材料计算的应用前景

 

固体材料的计算描述目前主要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方法。采用基于波函数的量子化学方法会更有吸引力,也可能会更准确,尽管后者由于所涉及到的复杂计算尚未引起很多关注。现在,George Booth及其同事介绍了有助于降低这类量子化学方法的计算成本和复杂性的最新进展如何为它们对各种真实固体材料的成功应用开辟了道路。

 

造成东非干旱的因素

 

东非最近发生的灾难性干旱之所以严重,部分原因是,它是叠加在春季降雨量的一个持久的、十年尺度的下降过程之上的。试图了解造成当地水文气候变化的机制以及由此所引发的粮食安全问题的努力,因仪器记录的短暂而受挫——短暂的仪器记录使得研究人员难以梳理出它们在几十年时间尺度上的影响。Jessica Tierney等人在这篇论文中发布了对过去数千年的一个古气候合成研究结果及模型模拟结果,它们显示:东印度洋(而不是太平洋)的海洋温度变化是东非降雨量的支配性的长期影响因素。印度洋的较低温度条件造成一个局部大气环流,该环流有利于形成上升的条件和更多的降水。

 

深层地幔中存在富含镍的橄榄岩

 

Claude Herzberg和该文的共同作者研究了来自巴芬岛、西格陵兰、翁通爪哇高原、高格纳岛和加拉帕戈斯群岛中的菲尔南迪岛的熔岩。这些地方的玄武岩(被认为来自深层地幔——地幔柱)被发现是从橄榄岩形成的,其中的镍含量比形成海底山脉所在地方的现代海洋地壳的橄榄岩约高20%。他们提出,这种镍含量丰富的地幔柱可能反映了一个由地核—地幔相互作用形成的、脱气程度较小的、富含镍的来源。

 

演化与环境的关系

 

化石记录并不是活生物生生死死的简单表现。生命过程与地球系统的过程之间存在相互作用,Shanan Peters等人在本文中介绍了板块构造和气候变化是怎样从侏罗纪开始在大西洋海盆中的浮游有孔虫的整个历史中共同驱动其灭绝的。重大危机事件,如白垩纪末期的物种大灭绝事件,留下了叠加在这一背景之上的一个印记。然而,这些因素并没有影响新有孔虫物种的起源。

 

老鼠洞的基因联系

 

人们对密切相关物种之间行为差别的遗传基础的了解没有对形态差别的遗传基础的了解那么好。很多动物都构建精致的结构,如蜂巢、鸟巢和地洞等,它们是由于自然选择作用于其“建设者”的行为之上而“演化”形成的。这项研究以这一现象为例来解决下面这个问题:复杂行为是通过一个基因变化或几个基因变化(其中每个都影响行为的很多方面)演化形成的,还是通过只有在组合到一起时才会产生行为复杂性的几个基因变化的积累演化形成的?Hopi Hoekstra及其同事发现,“老田鼠”(“海滩鼠”)打的复杂地洞由几个基因模块决定,每个模块控制洞大小或形状的一个方面。地洞结构中的这种模块化表明,复杂行为可能是由随时间推移所积累的、由基因决定的行为的组合形成的。

 

关于记忆机制的重新思考

 

“长时程增强效应”(LTP),即神经细胞之间信号作用的持久增强,长期被认为是记忆的可能细胞关联,但直到现在,决定LTP的维持的具体分子机制才开始浮出水面。一段时间以前,曾有人提出,“蛋白激酶M-” (PKM-)的持续活性可能是维持LTP的一个关键因素,依据主要是利用药理性抑制因子所做的实验。现在,两个小组培育出缺失PKM-的小鼠,用它们来更直接地验证PKM-在LTP和记忆中的作用。来自Richard Huganir 实验室和 Robert Messing实验室的研究发现,PKM-的缺失对LTP或记忆形成没有影响。而且尽管没有这种激酶,但PKM-的药理性抑制因子仍然会破坏这些突变小鼠的记忆。这些数据向PKM-在LTP维持中的作用提出了质疑,并且重新开启了寻找调控长期弹性的关键分子的工作。

 

Pol II TFIIB复合物

 

在自由状态和结合状态下的结构

 

“通用转录因子”TFIIB是RNA聚合酶(Pol)II启动基因转录所必需的。在这篇论文中,Patrick Cramer及其同事报告了Pol II TFIIB复合物在自由状态下和被DNA模板及一个短RNA产物结合的状态下的高分辨率晶体结构。后一种状态下的复合物代表一种刚开始转录的复合物,它是从转录启动到伸长过程的通道中一个关键瞬时状态。这些结构和相伴随的功能数据使我们对转录启动的机制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也解释了RNA和DNA聚合酶的性质之间的一些根本性差别。
TOP
101#






2012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公布
2013年1月23日

 

中国地质学会近日在京揭晓2012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十大地质找矿成果。

 

十大地质科技进展

 

发现最古老的基干四足动物——奇异东生鱼

 

我国黄土古气候记录解释当前温暖期将持续至少4万年

 

滑脱构造理论指导福建缺煤区找矿实现重大突破

 

川东南彭水地区海相页岩气找矿实现战略性突破

 

碎屑岩层系大中型油气田富集规律与勘探关键技术集成

 

高成熟老探区富油凹陷二次勘探理论方法与关键技术集成

 

冀东铁矿勘查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热液型铀矿攻深找盲技术创新与找矿突破

 

黔东锰矿古天然气渗漏模式与深部找矿重大突破

 

全国地热资源调查评价取得重大突破

 

十大地质找矿成果

 

成都气田马井什邡地区探获千亿立方米天然气

 

柴达木盆地昆北断阶带探获亿吨级油田

 

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6500米超深碳酸盐层发现特大型油田

 

鄂尔多斯延川建成首个煤层气气田

 

西藏北喜马拉雅成矿带扎西康探获超大型金属矿床

 

内蒙古浩尧尔忽洞探获近百吨金矿

 

广西德保县足荣乡扶晚屯发现特大型锰矿

 

河北省司家营铁矿再获8亿吨铁矿储量

 

辽宁省南票煤田深部普查探获亿吨级煤炭储量

 

河南省探明沿黄城市多处大型和超大型后备地下水源地
TOP
102#






美国研究指出2012成最热拉尼娜年

2013年1月23日


同时被确认为历史上第九热年份




 

2012年是历史上最热的年份之一。

 

图片来源:NOAA

 

本报讯 2012年,被暑气所困的全世界人民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之一。

 

根据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的研究人员于1月15日发布的最新数据,去年全球的平均温度为14.47摄氏度(58.03华氏度),或者说比20世纪全球平均温度高约0.57摄氏度(1.03华氏度)。

 

北美洲大陆创纪录的温暖,以及其他地区比平均气温更高的温度,使得2012年成为自1880年以来最热的年份之一,同时也标志着连续36年来,全球每年的平均温度都高于20世纪的平均温度。

 

研究人员指出,21世纪的所有12个年头都跻身于有记录可循的133年中的14个最热的年份。

 

在一股猛烈的寒流于2012年12月袭击北半球之前,2012年有望成为有记录以来第八热的年头——而12月的这股寒潮导致了该月覆盖北半球的雪量达到了破纪录的水平。

 

最后还有一个记录值得一提:2012年是迄今为止最热的拉尼娜年,这是很值得关注的,因为拉尼娜现象——通常意味着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海表温度要低于平均值——往往会导致较低的全球平均温度。

 

这些数据经由美国宇航局(NASA)的研究人员进行汇编——他们利用卫星数据评估了无法被气象站所覆盖的区域的温度,最终认为2012年是有记录以来第九热的年份。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小女孩”的意思,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是指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

 

拉尼娜与厄尔尼诺“性格”相反,随着厄尔尼诺的消失,拉尼娜的到来,全球许多地区的天气与气候灾害也将发生转变。总体说来,拉尼娜的性情并非十分温和,其气候影响与厄尔尼诺大致相反,其强度和影响程度不如厄尔尼诺,但它的到来也可能会给全球许多地区带来灾害。
TOP
103#






人体细胞中发现四螺旋DNA结构
2013年1月24日



 来源:剑桥大学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月21日(北京时间)报道,DNA双螺旋结构早已为人熟知,而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家21日在《自然—化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显示,四螺旋DNA结构,即G-四联体同样存在于人类基因组中。它们形成的区域具有丰富的鸟嘌呤基础构件,因此通常缩写为“G”。

 

物理学家在过去数十年中已经证明四螺旋DNA能够在试管内形成,但这种结构更多被认为无法在自然界中发现。而现在,科学家首次发现,四螺旋DNA在人类活体细胞中也能形成。他们基于此前的研究生成一种抗体蛋白,这种蛋白能够附着到人类基因组富含四螺旋DNA结构的区域,从而探测到它们在人类活体细胞中的存在。利用这些抗体蛋白,他们能辨识出四螺旋DNA在基因组中的位置,以及其所处的细胞分裂阶段。

 

这项研究还证明,四螺旋结构和DNA复制过程之间存在清晰联系,进一步凸显了利用这些特殊的DNA结构击败癌症的潜力。致癌基因能够发生突变增加DNA的复制,引发细胞增殖的急速上升和失控,并导致肿瘤的增长。而飙升的DNA复制率也将造成四螺旋结构的密集程度增大。借助合成分子“瞄准”四螺旋,囚禁这些DNA结构,能够阻止细胞自身的DNA复制,并因此阻断细胞的分裂,从而制止癌细胞的增殖失控。“我们能够看到借助分子囚禁四螺旋以及终止细胞分裂之间的关联,这十分令人兴奋!”该校化学系教授尚卡·巴拉萨布拉曼尼恩谈到。研究显示,四螺旋结构更可能出现在癌细胞等快速分裂的细胞中,而利用这种结构作为靶标,可为未来的个性化治疗提供帮助。

 

巴拉萨布拉曼尼恩强调称,四螺旋DNA结构或许是开发选择性抑制癌细胞增殖新方法的关键,而在人体细胞中确认它们的存在更是真正的里程碑事件。下一步他们将弄清如何在肿瘤细胞中“瞄准”它们。
TOP
104#






NASA展示不同波长下五彩缤纷的太阳
2013年1月26日



 

如果用普通相机给太阳拍照,都会得到一张熟悉的图像:一个淡黄的毫无特色的圆盘;但如果用专门的地面或太空观测卫星来观察,情况就大大不同。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月23日报道,最近,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科学家利用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SDO),选择了10种不同波长,用先进成像组仪(AIA)生成了五颜六色的太阳图像,每种颜色都凸显了太阳表面和大气的一个特殊部分。

 

事实上,太阳能发出所有颜色的光,但人们不能直接看太阳,在相机显示出来的阳光中,黄光对人眼来说最明亮,因此普通照片中的太阳多是黄色的。它接近地平线时可能会有点红,这是因为阳光在到达照相机镜头前必须穿过更多地球大气层,损失了更多蓝色波长的光。当所有可见光汇合在一起时,科学家称之为“白光”。

 

不管是地面还是太空望远镜,如NASA的SDO、日地关联观测卫星(STEREO)以及欧空局和NASA共有的太阳与太阳风层观测卫星(SOHO),能探测到的光都远远超出了人类裸眼的可见光范围。不同波长也代表着太阳表面和大气不同部分的信息。因此,多种波长也就展示了多层次、不断变化的太阳全景。

 

黄光波长约为5800埃米(1埃米=百亿分之一米),通常由温度为5700摄氏度的物质所发射,这代表了太阳表面信息。极紫外光约为94埃,是由温度高达630万摄氏度的原子发出的,很适合观察太阳耀斑,因为耀斑物质才能达到这么高的温度。通过检测不同波长的太阳图像,科学家能追踪太阳大气层中运动的粒子和热量。

 

太阳由一团热气构成,由热产生了光,就像白炽灯泡那样。如果能发出更短波长,如极紫外光和X射线,就表示光源中包含多种原子。太阳包含了多种原子,如氦、氢、铁等,而且每种原子携带不同电荷,以离子形式存在,达到特定温度时,每种离子都能发出特定波长的光。早在20世纪初,科学家就给这些原子发光波长编制了详细目录。

 

太阳探测卫星利用这些波长信息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方法是用分光仪同时观察多种波长,检测它们的波长,这可以综合理解太阳周围物质的温度范围。光谱仪观察的不是通常所见的太阳图像,而是各类光的数量曲线图。

 

另一种方法是用仪器集中围绕一种特定的波长,形成通常所见的太阳图像,有时并非裸眼可见的光波范围。比如SDO科学家以10种波长制作的太阳图。每种波长都以一种或两种离子为主,略有少量其他离子也不会产生色差。以下是SDO波长观测卫星以埃米为单位测量的太阳表面发出的光:

 

4500:这一波长显示太阳表面或光球层;

 

1700:显示太阳表面及太阳大气的色球层,色球层位于光球层上方,温度开始升高;

 

1600:显示上层光球和过渡区之间的混合层,过渡区位于色球层和太阳大气最外面的日冕层之间,过渡区内温度迅速升高;

 

304:显示从色球层和过渡区发出的光;

 

171:显示太阳大气层或日冕安静时的样子,也能显出巨大的磁弧即日冕圈;

 

193:显示日冕层稍微更热些的区域和太阳耀斑中更热的物质;

 

211:显示太阳日冕层更热的磁活跃区;

 

335:也显示日冕层中更热的磁活跃区;

 

94:显示太阳耀斑爆发期间那些高亮区;

 

131:显示太阳耀斑中最热的物质。
TOP
105#






研究发现昆虫社会“生男生女”看情况
2013年1月30日



 

像蚂蚁、蜜蜂这样的昆虫也有自己独特的“小社会”,这些昆虫会判断哪种性别对群体更“有用”,以此决定“生男”或“生女”,这是英国牛津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

 

研究人员说,他们通过研究蚂蚁等昆虫群体内部的分工和生殖方式发现,这些昆虫会根据不同性别在群体中的实际作用来控制雌雄比例。例如,普通蚂蚁往往由雌性蚂蚁负责群体中的主要工作,雄性的作用相对较小,因此会主动多繁衍雌性后代。而白蚁群体中雌雄性别的“工作量”相当,所以数量也基本接近。

 

研究报告作者之一、牛津大学动物学系的安迪·加德纳说,蚂蚁、蜜蜂等昆虫在生育时可以主动控制是否让卵子受精来控制后代的性别比例,受精卵将发育成雌性,未受精卵将发育成雄性。

 

研究人员说,这一发现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一些昆虫“小社会”的形成原因和结构。这项研究将发表在三月号的《美国博物学家》杂志上。
TOP
106#






蜣螂可通过银河星光导航沿直线推粪球
2013年1月30日



研究人员发现,蜣螂可以在银河星光的指引下推着粪球沿直线前进

 

据外媒报道,在人们的印象中,蜣螂,也就是人们俗称的“屎壳郎”关心的事情只有低头推粪球,但实际上它们却非常关注天空。瑞典科学家发现,在非洲的夜晚,蜣螂可以在银河星光的指引下滚着粪球沿直线前进。

 

瑞典隆德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无论在月明星稀或是星月无光、只能在远处看到银河的夜晚,蜣螂都能以直线方式运送收集回来的粪球,但它们在阴天时就失去了这样的能力。

 

研究人员表示,这是首个表明昆虫具有依靠太空导航能力的有力证据。这也是已知的首个动物依靠银河而不是星星辨识方向的例子。

 

蜣螂以粪便里的微生物为食,也因此有了“大自然的清道夫”的美名。蜣螂为了让刚出生的后代有足够养分,会把动物粪便推成一个大球,再将卵产在粪球里。
TOP
107#

有精美的图片,再加具体的文本,全球科学新报道尽在其中!
TOP
108#

以下是引用春波在2013-1-30 12:17:00的发言:






研究发现昆虫社会“生男生女”看情况


 


这个真有意思!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109#






美研制“微针”设备 望开启无痛注射时代
2013年1月31日



“微针块”能够嵌入到皮肤里,药物能够逐渐被注射到体内。

 

一提起打针,人们就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针头扎到身上的疼痛,不过这种情况有可能会成为历史。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1月29日报道,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近日宣布他们已成功研制出一种名为“微针”的注射设备,能够避免注射药物时的疼痛感。

 

研究人员表示,使用微针进行注射不仅能减少疼痛,而且安全度更高,因此它有望成为新一代的注射方法。此外,这种设备还能用于一些比较危险的疾病(如艾滋病)的DNA注射。
TOP
110#






美宇航局发布“拼接”太阳图
2013年2月4日



 

2013年2月1日消息,美国宇航局(NASA)最近发布了通过不同波长观测结果拼凑成一个太阳的图片。通过这种观测方法,科学家们可以监测太阳的表面和大气,掌握太阳的活动规律。太阳的表面含有的物质,在温度超过5700摄氏度时,可以发出黄绿色光芒;原子在630万摄氏度时,会发出紫外线。
TOP
111#






史上最近小行星15日访地球 破坏力相当于氢弹
2013年2月4日



 

据“中央社”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航行局(NASA)说,1个太空小行星将于2月15日挟带等同于氢弹般的破坏力,掠过地球,届时它与地球的距离将仅有约2万7700公里,是目前所知最贴近地球的小行星。

 

这颗近地小行星2012 DA14与地球距离之近,足以进入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和通信卫星轨道内。NASA近地星体办公室(Near Earth Object Programme)得以精确观察小行星路径,因此确定这颗小行星不会撞击地球。尽管如此,却赋予研究人员近距离一窥近地物体的机会。

 

2012 DA14最接近地球的时间点是16日凌晨3时24分,届时它距离地球表面大约为2万7700公里。尽管这个高度近到足以进入同步卫星轨道,但它仍大幅高于绝大多数的卫星,包含国际太空站(ISS)。

 

小行星将以每秒7.8公里速度,高速飞掠过地球。尽管2012 DA14相当接近地球,但由于体积不大,即便用最大的光学望远镜观看,仍只能看到1个亮点。根据它的亮度,天文学家预估小行星的直径仅大约45公尺。

 

最佳观测地点将是印度尼西亚,东欧、亚洲和澳洲也是观星的好位置。但当地球转自适合美国大陆观星的角度,小行星的亮度已大幅减退。

 

近地星体办公室人员姚曼斯(Don Yeomans)说:“尽管这是有史以来最接近地球的小行星,但小行星的行进轨道排除撞击的可能。”

 

然而,这个小行星每年都将持续掠过地球,天文学家也不排除它会在某一次造访时撞击地球。

 

“镜报”(The Mirror)报导,这个小行星的大小约为1栋楼房,如果撞击英国首都,足以夷平伦敦。

 

澳洲新南韦尔斯大学天文学家霍纳(Jonti Horner)说:“这个小行星提醒我们,这类星体对我们的威胁确实存在。”
TOP
112#






科学家对石墨烯进行扭曲处理制成人造肌肉
2013年2月6日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的工程师们正在对石墨进行分层处理,旨在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用途广泛的材料,而科学家指出,该新型材料甚至可以用来研制出人造肌肉。

 

据了解,因环境的不同,石墨特别容易“被扭曲”,从而呈现出正向或负向特性,因此科学家们很难驾驭该物质并利用其特性。

 

来自杜克大学普莱特工程学院(Pratt School of Engineering)的工程师兼助教Xuanhe Zhao称:“如果要揉皱一张普通的纸,之后很快还可以将它抹平。但石墨更像是潮湿的纸巾,特别薄,特别粘,一旦弄皱就很难再抹平。我们便开发了一个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可以控制并抹平大面积石墨胶片的扭曲。”

 

来自Xuanhe Zhao研究团队的研究员Jianfeng Zang称:“我们的方法还可探索出石墨前所未有的特性和功能。”

 

此外,这些工程师们采用不同的高分子膜对石墨进行分层处理,以便创造出一种类似于肌肉的“软性”材料,还可根据不同要求进行伸缩。当该石墨接触电源时,人造肌肉可延伸出一定的面积,而当电源切断时,该肌肉便恢复松弛状态。通过电压的调整,可控制人造肌肉的伸缩程度,而其伸缩度可超过100%。

 

Jianfeng Zang称:“确实,通过扭曲和抹平石墨可使人造肌肉产生很大的变形。”

 

据悉,科学家们承诺,人造肌肉将提高数百万残障人士的生活质量。
TOP
113#






网眼越大鱼越小 五十年护鱼政策或弊大于利
2013年2月7日



 

逐渐缩水的鱼

 

图片来源:ILLUSTRATION BY WESLEY FERNANDES/NATURE

 

有人将类似的鱼类缩水归咎于海水温度变化导致其食物来源减少。但是,科学家却指出,罪魁祸首可能是渔业保护方案的实施。

 

■本报记者 唐凤

 

1913年的一个春日,渔民Johan Norman在挪威莫斯克内斯附近追逐着一条雌鳕鱼。积雪覆盖的陡峭高山矗立在这片海域,Norman一边小心驾驶,一边测量这只鱼的大小:82厘米。然后,他取出匕首,割掉一些鳞片,并将它们封在一个小信封里,存放在挪威海洋研究所。

 

一个世纪过去了,这些鳞片依然“沉睡”在储藏室中,但是海洋却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挪威和其他渔业国家的小帆船被拖网渔轮所取代。1968年,北大西洋鳕鱼丰收,但同时包括大马哈鱼、鳎目鱼、龙虾在内的许多海产品数量开始迅速减少。

 

到上世纪80年代初,生物学家开始为另一个问题担忧。一些海域的鱼类生长得更缓慢,出现早熟现象,且产卵量下降。这不仅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征兆,而且体形较小的鱼也不如大鱼有价值,因为它们的肉更少。

 

越变越小

 

有人将类似的鱼类缩水归咎于海水温度变化导致其食物来源减少。但是,科学家指出,罪魁祸首可能是渔业保护方案的实施。各种法规和条约规定,拖网渔船使用的渔网网眼应当够大,这就允许小鱼、幼鱼能够从渔网中逃出。原因很简单,只捕捞那些最成熟最大的鱼,留下小鱼产卵,繁衍下一代。渔业科学家和自然保护论者支持这种规格限制,而且渔民也更喜欢捕捉更有价值的大鱼。

 

但是,这个理论是否是错的?在过去的50年里,科学家并没有提出任何证据能证明,减少捕捞幼鱼和小鱼能增加年产量。相反,一部分研究人员认为,鱼已经进化得适应这种限制条件,它们开始早熟而非长大。并且由于鱼类体形变小,产卵数量也随之减少。

 

尽管这些科学家没有否认过度捕捞是鱼类的最大威胁,但他们表示,这种进化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难以逆转。“在几年里,人们可以忽视这个问题,但是其影响却在累加。” 挪威卑尔根大学生物学家Mikko Heino说。

 

实际上,很多科学家对这种理论持怀疑态度。去年,Heino向Norman保存了100年的鳞片寻求帮助。他从鳞片中提取了DNA,拼凑出这只鱼的全部基因序列,从而寻找其生长发育基因,以便了解此类鱼体形缩水的情况。

 

但是,尽管实验证明这种进化的观点是真的,人们依旧对如何处理该问题争论不休。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Carl Walters表示,只有少数人认为,增加渔业限制是明智且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

 

诱发进化

 

人为捕鱼诱发进化的理论可以追溯到1981年,当时加拿大渔业科学家William Ricker发现,银大马哈鱼和细鳞大马哈鱼在体形较小时就出现了性早熟,而原因是在公海使用刺网捕鱼的日本渔民只捕捞那些体形更大的鱼。

 

上世纪90年代,研究人员也已经开始关注其他物种中存在的类似现象。但是,许多年过去了,舆论更倾向于关注一些气候变化和污染等环境因素,而非基因。

 

直到2002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David Conover和Stephan Munch发布了一份有争议的实验报告。他们称在长岛附近海域捕捉到包括大西洋银河鱼在内的大批鱼类。

 

他们将这些鱼分成6组,每组1000条。190天之后,他们捕捞走每组鱼的90%。在第一批的两组鱼里,他们只捕捞大鱼;第二批的两组鱼里他们只捕捞小鱼;最后一批的两组鱼中,捕捞的个体大小比较随机。之后,他们刺激剩下的10%的鱼繁育后代,4代之后,大鱼被捕捞的两组的平均重量只有被随机捕捞的两组的1/3。

 

但是,批评者认为这些实验不切实际,刺激生育本质上与自然繁殖不同。这场辩论引起了Heino的兴趣,作为一位理论生物学家,他开始用自己的方法研究鱼类的生命史。

 

方法革新

 

在过去,研究人员通常绘制种群成熟反应标准图,这种图主要反映鱼性成熟时的典型体形和年龄。但是,Heino意识到,如果在不考虑食物供应、气候以及其他环境因素导致生长率变化的前提下,比较种群间的成熟反应范式可能会让人们误入歧途。因此Heino开发出一种兼顾生长率变量的概率分析法。

 

利用这种技术,他发现与出生于1980年的大西洋鳕鱼相比,出生于1987年的同类鳕鱼出现成熟低龄化现象,并且成熟时体形更小。2004年,Heino将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研究报告还指出,这些变化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加拿大离岸海域鳕鱼物种崩溃之前。

 

“这是近代最著名的一次渔业崩溃。”Heino说,渔业捕捞带来的沉重负担是导致鱼类生理变化的主要原因,不过捕鱼时的体形选择使这个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但有批评者指出,该趋势与海水变冷、厚重海冰覆盖洋面以及其他因素也有关联。

 

无论如何,Heino的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带领人们进入达尔文渔业管理领域,进化生物学家很快尝试评估尺寸限制在其他野生生物种群中产生的影响。2009年的一项研究使用Heino的方法发现,37种商品鱼类中的大多数出现早熟,并且体形比过去要小,这些变化在过度捕捞的鱼类中尤其明显。

 

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渔业署的遗传学家Jeff Hard指出,1976年,在阿拉斯加的一条河中,体形最大的雌性大马哈鱼——身长大于100厘米——所产的卵占所有此类鱼卵的20%甚至更多。现在,这个比例低于4%。

 

但是这些物种的基因数据存在缺失,因此科学家通常将该现状归咎于环境变化。“我们几乎无法证明这些。”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进化生态学家Andrew Hendry提到。这也是Heino和其他研究人员要从鳕鱼及其他物种的历史样本中寻找DNA的原因。

 

另一方面,Heino补充了基因研究。在其所在大学的一个特殊房间里,Heino培养了9种孔雀鱼。为了让实验比Conover和Munch的更加符合自然规则,他让这些孔雀鱼自由地进行繁殖。如同在自然界中一样,繁殖种群包含一个广泛的年龄和体形范围。他希望自2009年启动的这项研究能持续到2014年。

 

不过要使持怀疑态度者信服不是件容易的事。“渔业引发的种群演化是一个颇有趣的次要问题,但是它却被过度渲染了。”美国华盛顿大学渔业学家Ray Hilborn说。他指出,毫无疑问,鱼类种群在进化,但是一些特性,例如早熟等,让这些鱼更加多产,而非变少。“相关数据表明,生长率放慢也是难以令人信服的。保护鱼类最好的方式很简单,就是少捕捞。”他说。

 

此外,Heino还希望找出海洋政策带来的其他变化。例如,他不认为海洋保护区仅能保护产卵区,实际上这也给那些早熟的鱼提供了额外“福利”,因为相比晚熟的鱼,它们能更快地返回产卵区繁殖。另外他认为,是时候放弃捕鱼尺寸限制了。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支持这些观点。去年,一个国际水产专家小组撰文反对尺寸限制,他们提到的原因很多,其中包括进化问题。卑尔根大学的Jeppe Kolding研究了非洲小型鱼类后发现,在那些渔民使用非法渔网捕鱼的地区似乎拥有多样、完整的食物网。他指出,当捕捞压力遍及种群和体形时,渔民能网到更多鱼,灭绝某个种群的风险也较低。“你能说这(非法渔网捕鱼)是错误的捕鱼方法吗?”Kolding反问道。

 

Heino知道推翻这种根深蒂固的捕捞行为需要数十年,因此现在他关心的仅仅是数据。“我们要有耐心,实际意义慢慢才会显现出来。”他说。
TOP
114#






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发现新行星系统
2013年2月23日



 

美国航天局2月20日宣布,天文学家利用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发现了一个新行星系统,其中一颗行星是迄今发现的围绕与太阳类似恒星运行的最小行星。

 

这一系统名为开普勒-37,位于天琴座内,距地球大约210光年,其中最小的行星名为开普勒-37b,比月球稍大,约为地球大小的三分之一。天文学家认为,开普勒-37b的主要成分是岩石,没有大气层,无法支持生命系统。距其最近的开普勒-37c比金星稍小,约为地球大小的四分之三,稍远些的开普勒-37d约为地球大小的两倍。

 

三颗行星绕恒星运行的距离比水星与太阳的距离还要近,这意味着它们的表面温度都非常高,不“宜居”。开普勒-37b与恒星的距离约为水星至太阳距离的三分之一,公转周期约为13天,表面温度超过427摄氏度。开普勒-37c和开普勒-37d的公转周期分别为21天和40天。

 

开普勒望远镜2009年3月7日发射升空,是世界上首个专门用于搜寻太阳系外类地行星的航天器。
TOP
115#






美“好奇”号完成钻取火星岩石样本
2013年2月23日



    当地时间2月20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公布了,“好奇”号火星探测车完成钻取火星岩石样本,并将样本从钻孔转移到火星车上的照片。图为“好奇”号上的火星岩石样本。



    当地时间2月20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公布了,“好奇”号火星探测车完成钻取火星岩石样本,并将样本从钻孔转移到火星车上的照片。图为“好奇”号火星车上的筛选器。

TOP
116#






科学家捕捉到银河系大规模超新星爆发痕迹
2013年2月24日



 

一个日本研究团队日前报告说,他们利用国际空间站日本“希望”号实验舱中的观测设备,首次捕捉到银河系中大规模超新星爆发的痕迹,这将为研究银河系的演变提供线索。

 

综合日本媒体报道,这项新成果是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联合其他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获得的。借助“希望”号实验舱中搭载的全天X射线监视装置,研究人员观测到了距离地球约5500光年处存在温度高达300万摄氏度的气体。这片气体位于天鹅座附近,分布范围长达2000光年,呈马蹄形。

 

通过对来自这些气体的X射线进行详尽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其中含铁、氖等成分。根据气体的温度、分布范围等推测,这些气体应该是一颗质量是太阳几十倍的恒星发生超新星爆发留下的痕迹。爆发据推测发生在距今300万至200万年前。

 

大质量恒星在其生命尽头因为没有足够的热量平衡中心引力,会使整个星体向中心坍缩,导致剧烈的爆炸,称为超新星爆发。据报道,本次捕捉到痕迹的超新星爆发规模达到通常超新星爆发的百倍,在银河系中每10万至100万年才会发生一次,是比较罕见的天文现象。
TOP
117#






2014年大彗星或撞击火星 天空将上演奇观
2013年2月27日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发现彗星C/2013 A1以一个令人不安的轨道正向地球轨道内侧运行,这一次威胁太阳系行星的并不是恐怖的“宇宙十字架”,而是可能发生的撞击火星事件。根据初步的模型判断,该彗星将在2014年10月19日近距离飞掠火星,最近点离火星表面仅10.1万公里,但这个数字并非准确值,C/2013 A1彗星的轨道还处于观测计算中,仍然存在撞击火星的可能。科学家估计彗星可能源于太阳系边缘的奥尔特云,这里被认为包含了数十亿数量级以上的小型天体,是原始太阳系形成初期的一个“弃儿”。

 



如果C-2013 A1彗星撞击火星,那么将上演一场壮观的天体碰撞事件

 

早在1994年,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以每小时21万公里坠入木星大气,这是人类首次观测到太阳系内行星发生的天体撞击。地球历史上也遭受到彗星或者小行星的撞击,不论是陆地还是海洋,都存在撞击留下的痕迹,天体撞击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事件,对于生命进程而言更是重要的启动因素,彗星可以将生命种子或者水分带到宇宙中的其他地方,促进宇宙生命的诞生。位于澳大利亚的赛丁泉观测站在1月3日发现了这颗彗星,发现者依然是被喻为王牌猎人的罗伯特·麦克诺特。

 

根据NASA喷推实验室计算,彗星抵达火星时距离0.0007个天文单位,到目前为止我们对这颗彗星仅进行了47天的观测,科学家们还没精确定位彗星的位置,初步的结论只提出了一个警告性的轨道,此外,该彗星抵达太阳系内侧时速度将是每秒56公里。

 

C/2013 A1彗星的体积信息目前还不得而知,但研究人员估计其不会太小,如果没有击中火星,也可能造成巨大的影响,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将观测到火星以及邻近空间发生一次壮观的彗星之舞。如此近距离的彗星飞掠事件意味着彗尾将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呈现别样的情景,我们的火星探测器群也将面临新的威胁,彗核喷发物质依然是个值得研究的关注点。
TOP
118#






太阳系附近发现与宇宙几乎同样古老的恒星
2013年2月27日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在距离地球非常近的宇宙空间中发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天体,其年龄几乎和宇宙一样古老,这就是编号为HD 140283的“史前恒星”。根据NASA和欧洲南方天文台的计算,这颗恒星距离我们大约190光年,但年龄的估计值达到了144.6+-0.8亿年,从年龄上看可推出它是宇宙诞生后最初的几代恒星,对于天文学家而言,研究此类贫金属恒星是相当重要的,可对宇宙年龄的估算起到限制作用。

 



这颗恒星距离我们大约190光年,但年龄的估计值达到了144.6+-0.8亿年

 

工作小组注意到,对HD 140283恒星的年龄估算似乎超过了宇宙年龄,当前宇宙学研究认为宇宙年龄为137.7+-0.06亿年,显然144亿年偏大,但科学家认为过去分析球状星团和哈勃常数来估算宇宙年龄时会出现较大的不同,其中可存在数十亿年的差值,因此对HD 140283恒星进行探索的研究人员认为该恒星年龄与宇宙年龄不存在冲突。

 

其实贫金属恒星的研究有助于对宇宙年龄进行限制,这是因为宇宙中较重的金属形成于超新星爆炸,通过这一进程来形成其他金属,当超新星爆发后碎片金属可污染其周围的星际介质,而此后形成的恒星就充分利用了这样被污染了的星际物质,比如气体和尘埃,由此形成的新恒星所含的金属比前代恒星更加丰富,以此类推。事实上,HD140283恒星的铁含量极低,比太阳铁含量的1%还要少。

 

本项研究中,科学家对恒星年龄的估算以及演化情况进行推测,y轴表示恒星的伪光度,x轴表示温度,演化年龄介于134至144亿年之间,当然这样的估算年龄并不太准确。对此,研究小组使用了哈勃空间望远镜对HD140283恒星进行三角视差法测量,可重新计算该恒星与地球的距离、年龄。通过对恒星光度以及温度进行函数关系计算,推导出其年龄为144.6+-0.8亿年。

 

球状星团以及哈勃常数计算出的宇宙年龄存在显著差异,美国宇航局的天文学家分析了两者计算宇宙年龄时存在的不同,当前宇宙年龄计算数据来自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通过将前提条件的假设将宇宙年龄控制在误差范围内。此前,科学家对球状星团进行观测时就发现其年龄甚至大于宇宙年龄,因此球状星团的年龄被认为是宇宙学中的限制,通过对不同恒星演化的统计,由此计算出球状星团的真实年龄值。

 

恒星年龄与宇宙年龄存在差异的部分原因来自对宇宙距离尺度的不确定性,需要准确计算目标天体的距离。此前科学家对哈勃常数估算范围为50至100公里/秒/百万秒差距,通过天体周年视差方法来测量邻近星系之间的距离,该数值提供了一个100亿年的宇宙年龄,因此,从哈勃常数估计肯定不太令人满意,天文学家意识到需要一个更可靠的结果。

 

研究小组借助哈勃望远镜对球状星团中的恒星年龄以及距离进行精确观测,但目前并不清楚球状星团年龄是否与宇宙年龄“兼容”,而本项研究再次证实了在太阳系附近的确存在“宇宙级”的古老恒星。
TOP
119#






蟑螂的平衡技巧有助打造更稳定机器人
2013年3月1日

 


对于蟑螂失去平衡的研究表明,这种昆虫在被推挤之后,它的中枢神经系统比预期反应时间慢了三倍,这就意味着当涉及到保持直立时,其它的系统享有优先权。密歇根大学的一位工程师和生物学家Shai Revzen在一份新闻稿中说道:“我们观察到这种昆虫的神经系统出现了实质性的延迟。它应该更迅速的在大约1/30秒内做出反应,但是相反的是却耗费了1/10秒的时间。出于某种原因,神经系统正在等待并且观察它如何做出调整。”

 


 当蟑螂被从侧面推挤之后,它的中枢神经系统比预期反应时间慢了三倍。

 

这种时间延迟表明,有可能这种生物只是调整了整个步距的步伐,来实现更好的稳定性和能量利用率。研究人员让这种昆虫穿过一座小桥并且跑到一辆小推车上,然后小推车会被快速拉向一侧。据Revzen所说,所使用的力大约等同于一位相扑运动员飞扑撞上一位慢跑者。蟑螂脚的运动和身体的末端都使用一台高速摄像机进行监控。蟑螂腿部神经信号监测的研究数据让研究人员了解到,只有当神经系统的延迟出现时运动模式才会改变。

 

工程师们通过使用定期的而非连续的监测,或许可以制造出能更好的适应于复杂地形或者碰撞的机器人。然而他们怀疑增加更多的腿也是有价值的:“具有八条腿或者更多腿的动物或许比六腿动物更能抵御侧面干扰。”本质上说,蜘蛛和蝎子或许更不太可能摔倒。同样有趣的是这项运动监测技术有可能帮助理解人类运动。Revzen补充道:“能够了解步伐病理学和步伐稳定性是非常有价值的。”
TOP
120#






水星表面45亿年前或存巨大岩浆洋
2013年3月8日



对信使号水星探测器的数据进行的分析显示这颗行星在形成初期可能曾经拥有一个巨型岩浆洋。



    科学家们在水星上观察到奇特的岩石成分差异,这可能是由一个巨大的岩浆洋形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岩浆洋逐渐冷却并形成不同成分的结晶。在冷却之后这个岩浆洋后来又再次发生了熔融,并将大量熔浆以大规模火山爆发的形式抛射至水星地表。


北京时间3月8日消息,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网站报道,通过对水星表面进行分析,科学家们现在已经可以大致重现水星在过去数十亿年间的地质历史。日前,借助对水星地表岩石化学成分的分析,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提出,水星表面在45亿年前这颗行星形成之后不久可能曾经拥有一个巨大的岩浆洋。

 

科学家们分析了美国宇航局信使号探测器的数据,该探测器自从2011年3月份以来一直在水星轨道上运行。当年晚些时候,科学家们对信使号获取的X射线荧光数据进行了分析,并发现水星地表存在两类成分差异极大的岩石成分。这项发现便引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是何种地质过程可以导致出现如此显著的成分差异?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小组利用探测器获取的成分数据在实验室中配制合成了这两种岩石类型,并将这两类合成岩石至于高温高压环境下模拟经历各种不同的地质过程。通过这些实验,科学家们发现只有一种机制可以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那就是曾经有一个巨大的岩浆洋,这个岩浆洋形成了两层不同的结晶层并逐渐冷凝,随后又再次熔化成为岩浆并喷出到了水星地表。

 

蒂莫西·格罗夫(Timothy Grove)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质学教授,他说:“水星上的这件事让人感觉有趣的一点在于,它并不是昨天才发生的。事实上水星的地壳至少已经有40亿年历史,因此这个岩浆洋实际上是一个极为古老的产物。”

 

格罗夫和博士后研究生贝纳德·查理(Bernard Charlier)以及麻省理工学院地球物理学及行星科学教授玛利亚·祖伯尔(Maria Zuber)共同合作完成了这项研究,并将结果发表在了近期出版的《地球和行星科学通报》上。

 

复制水星岩石

 

信使号探测器进入水星轨道时正值太阳耀斑爆发,作为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水星暴露于太阳的狂轰滥炸之中。这样的后果是其地表的岩石会发出强烈的荧光光谱,科学家使用X射线光谱仪便可以对此进行测量,测量的结果可以帮助确定这些地表物质的化学组成情况。

 

在信使号围绕水星轨道运行期间,其搭载的X射线光谱仪对水星地表物质发出的X射线辐射进行了测量。2011年9月,信使号科学团队在这些波谱中识别出一些峰,每一个波峰都代表一种岩石化学成分元素。通过这些数据,科学家们识别出水星地表两种主要的岩石类型。

 

格罗夫,查理和祖伯尔于是开始设法弄清形成这种成分差异的原因。他们首先依据这些化学成分数据反演出组成岩石的可能物质,如氧化镁,二氧化硅以及氧化铝。最后,他们得到的结果用格罗夫的话来说就是“很多氧化物”。随后,研制小组便根据数据反映出的这些物质的成分比例在实验室中配制模拟岩石样品。格罗夫表示:“我们按照比例配制岩石样品,这样我们便获得了与水星地表成分相同的模拟岩石。”

 

熔体中的结晶

 

随后,研究组将这些配制好的岩石样品放入高温炉中熔化,先升温然后再降温,以便模拟水星上导致结晶过程发生的地质过程,以及最终形成的岩石产物。格罗夫表示:“你可以想象会发生些什么。随着熔化的岩石逐渐冷却,结晶过程开始,剩余的岩浆中的成分此时已经发生变化。”

 

在对样品进行冷却之后研究组选取了其中微小的晶体颗粒以及熔化的基质样品进行了分析。起先研究人员们试图寻找那两种岩石成分类型可能相关的方面,如或许这两种岩石成分原本便是来自同一处的,这是由于其中一种成分结晶的速度更快而另一种结晶的速度较慢引起了成分的分异。

 

然而格罗夫小组的发现是:这两种岩石成分的差异实在太大,难以用同源理论来解释。相反它们很可能来源于水星上两个完全不同的区域。为对这一现象最简单的解释便是:一个巨大的岩浆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岩浆洋逐渐冷却并形成不同成分的结晶。在冷却之后这个岩浆洋后来又再次发生了熔融,并将大量熔浆以大规模火山爆发的形式抛射至水星地表。

 

格罗夫认为这一岩浆洋的存在时期非常早,或许是在水星形成之后100万至1000万年内,其成因可能正是此前形成水星的剧烈过程。随着太阳星云逐渐冷凝,大量小型的物质团块相互撞击,逐渐吸积变大,形成原始的星子,并在相互撞击合并中形成大行星的雏形。这种早期的撞击和吸积过程可能导致行星的表面完全熔融,这样的过程让存在一个岩浆洋的可能性变得现实。查理表示:“探测器获得的数据必须与实验室实验结果相结合。尽管这些数据本身很有价值,然而实验可以让科学家们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对行星演化历史进行解译。”

 

拉里·尼特勒(Larry Nittler)是华盛顿卡内基学院地磁研究部的一名科学家,正是他最早领衔一个研究组从信使号的数据中识别出了两种不同的岩石类型。他表示麻省理工学院的实验结果揭示了一个非常可能的水星早期演化历史。

 

尼特勒表示:“我们正逐渐填补更多空白,或许此后还会有新的发展,然而这项研究确实确立了在未来面对新的数据时的一种思考框架。”他说:“从令人兴奋的数据到真正的理解,这项工作让我们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