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678910111213 / 1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分享]全球科学新报道(及时更新中) [复制链接]

361#






波罗的海海底发现1万年前早期人类遗址
2014年2月26日



波罗的海海底发现1.1万年前早期人类遗址

波罗的海海底发现神秘早期人类遗址,有大量保存完好的人工制品,其历史可追溯至1.1万年前。

 

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最新发现瑞典境内一处石器时代早期人类遗址,暗示该遗址被波罗的海完全吞噬,目前已收集一些保存完好的史前古器物,是11000多年前早期游牧居民遗留下来的。

 

该遗址被称为“瑞典的亚特兰蒂斯”,科学家推测遗址是早期游牧居民废弃的居住区,它位于瑞典斯科纳省哈诺湾海底15.7米处,发现的史前古器物包括:木制品、动物角、绳索、动物骨骼制成的鱼叉,以及17世纪初灭绝野牛的骨骼。

 

瑞典索德脱恩大学考古学教授布乔恩-尼尔逊(Bjorn Nilsson)说:“这里有一些丢弃的木制品、鹿角和其它工具。”

 

令人惊奇的是,由于大量耗氧腐殖黑泥的包裹,这些早期人类工具完整地保存下来。据悉,腐殖黑泥是一种黑色胶状沉积,泥煤腐烂产物。

 

尼尔森说:“大约11000年前,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在这里建造居民聚集地,当时这里很可能是一个泻湖区,从古器物可发现当时有树木和许多动物,如果聚集地建造在干燥地面上,那么我们只能发现石质物品,不会保存有机物质。”

 

目前,尼尔森带领研究小组继续对该地区进行挖掘,寻找潜在的掩埋物品,他强调称,或许我们发现了斯堪尼亚地区和瑞典最早的人类聚集区。
TOP
362#

不明觉厉

海宁小学科学联盟   联系QQ389853241
http://blog.kxsy.net/user1/4012/index.html
TOP
363#

好东西,值得借鉴,点歌赞~
TOP
364#






英科学家研究发现大脑中“良心”所在区域
2014年3月6日

 

The lateral=


 
据俄罗斯“健康生活网”3月1日消息,英国牛津大学科学家发现人脑中良心所在区域。

 

英国科学家邀请25名志愿者参与研究,在研究中,科学家对志愿者额叶皮层进行扫描,同时对比猴子的大脑皮层扫描图。结果发现,猴子的这一区域由11个部分构成,而人类的该区域则由12个部分组成。

 

这项研究的组织者马修 拉什沃思说道:“我们找到了人脑特有的那个区域。”这一被称为“侧额叶极”的大脑补充区域,能够帮助人们分辨好坏,认识到他人的错误,还会经受良心的谴责。这个区域就位于眉毛上方。

 

有趣的是,人类大脑中这部分区域的大小不一,一些人的该区域像核桃一样大,一些人的该区域则像橘子一样大。
TOP
365#






海洋中层鱼数量远被低估:比预计高10到30倍
2014年3月6日

 


翻车鲀是生活在水下100米到1000米之间的中层鱼。科学家表示,它们占全球鱼类生物量的95%


翻车鲀是生活在水下100米到1000米之间的中层鱼。科学家表示,中层鱼占全球鱼类生物量的95%

中层鱼类一般都会在夜晚浮上水面觅食,并在白天潜到更深处,以躲避鸟类的捕食。它们拥有大大的眼睛,用来在昏暗的环境下查看周围动向,并提高声压灵敏度


中层鱼类一般都会在夜晚浮上水面觅食,并在白天潜到更深处,以躲避鸟类的捕食。它们拥有大大的眼睛,用来在昏暗的环境下查看周围动向,并提高声压灵敏度

 

.中层鱼生活在距离海面100米到1000米之间的深水里


中层鱼生活在距离海面100米到1000米之间的深水里

 

新浪科技讯 据国外媒体4日报道,科学家远远低估了海洋里的鱼的数量,他们发现,过半鱼类从未被人类捕到过。

 

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发现,生活在水下100米到1000米之间的海洋中层鱼,占世界鱼类生物量的95%,而且它们从未被人类捕到过。这些海洋动物成功躲开人类的秘诀,可能是它们能够巧妙躲开渔网。研究人员说:“我们刚刚发现的这一部分鱼,渔船还从未触及到过,它们占全球鱼类生物量的95%。”

 

这个由海洋生物学家组成的国际科研组表示,生活在地球海洋里的中层鱼的生物量,比以前认为的高10到30倍。西澳大学教授卡洛斯-杜阿尔特称,因此生活在距离海面100米到1000米之间的深水里的中层鱼,一定占世界鱼类生物量的95%。

 

他们认为,这一发现将会大大改变我们对海洋运行方式的了解。杜阿尔特说:“由于这个群体更加庞大,它意味着海洋中层在海洋的功能和影响海洋中的碳、氧循环方面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一个科研组搭乘西班牙科考船“赫斯皮里蒂斯”号,历时7个月周游世界,收集中层鱼的回声探测数据,杜阿尔特是这项研究的负责人。他表示,大部分中层鱼类一般都会在夜晚浮上水面觅食,并在白天潜到更深处,以躲避鸟类的捕食。它们拥有大大的眼睛,用来在昏暗的环境下查看周围动向,并提高声压灵敏度。

 

杜阿尔特说:“它们能在至少相距5米的时候发现渔网,并能及时躲开。由于这些鱼非常善于躲避渔网,因此以前每次尝试借助渔网来量化它们的生物量的努力,均远远低估了它们。为此我们不再使用各种不同的网,而是借助声纳和回音探测器。”研究人员表示,鱼类的惊人数量意味着它们可能呼吸大约10%的海洋深处的重要碳、氧产物。
TOP
366#

以下是引用春波在2014-3-6 8:56:00的发言:






英科学家研究发现大脑中“良心”所在区域
2014年3月6日

 

The lateral=


 
据俄罗斯“健康生活网”3月1日消息,英国牛津大学科学家发现人脑中良心所在区域。

 

英国科学家邀请25名志愿者参与研究,在研究中,科学家对志愿者额叶皮层进行扫描,同时对比猴子的大脑皮层扫描图。结果发现,猴子的这一区域由11个部分构成,而人类的该区域则由12个部分组成。

 

这项研究的组织者马修 拉什沃思说道:“我们找到了人脑特有的那个区域。”这一被称为“侧额叶极”的大脑补充区域,能够帮助人们分辨好坏,认识到他人的错误,还会经受良心的谴责。这个区域就位于眉毛上方。

 

有趣的是,人类大脑中这部分区域的大小不一,一些人的该区域像核桃一样大,一些人的该区域则像橘子一样大。

 

 

 

良心发现啊

海宁小学科学联盟   联系QQ389853241
http://blog.kxsy.net/user1/4012/index.html
TOP
367#

赞一个

TOP
368#






世界第三大水电站大坝全线浇筑到顶

 2014年3月7日


(图文互动)溪洛渡水电站大坝全线浇筑到顶


这是已全线浇筑到顶的溪洛渡水电站大坝坝体(3月6日摄)。 3月6日9时30分左右,随着最后一罐混凝土倾泻而下,溪洛渡大坝12坝段完成最后一仓浇筑。至此,世界第三大、中国第二大水电站——三峡集团溪洛渡电站拱坝坝体已全线浇筑到610米设计高程。
TOP
369#






剑桥大学发现中国古乐谱 印制于1770年
2014年3月7日

 


\


【环球网报道 记者 张阳】据英国剑桥大学官方网站3月5日消息,近日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老图书馆馆藏的一本古书,被证明是乾隆庚寅年间的中国古乐谱。是一本罕见的记载中国早期音乐的古代文献。

 

消息称来自中国南京艺术学院的杨健副教授在图书馆里发现了这本并不起眼的藏书,这本书在图书馆内已经收藏了210年,现在被命名为《弦笛琵琶谱》因为书中简要介绍了中国的“萧”“笛子”和“琵琶”这三种乐器,并且包括13段用传统方式记录的音乐。

 

杨健称,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立刻意识到这是用传统的“工尺谱”记录的书,印制于1770年。我咨询了其他的研究人员,目前还没有人见过这本书的副本,所以说这本书很可能是独一无二的。

 

杨健还表示,了解中国古代音乐一直缺乏可靠的文献资料,这本书的发现或许是对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音乐起到重大作用。

 

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发言人表示,这本乐谱目前仅供研究用,未来可能考虑公开展览。

TOP
370#






科学家发现好奇号正行驶在火星巨型湖床上
2014年3月10日



 

科学家发现好奇号正行驶在火星巨型湖床上


好奇号在盖尔撞击坑中进行调查,其中存在一座高度为5400米左右的夏普山

 

腾讯科学讯(罗辑/编译)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宇航局的好奇号火星车目前正在火星赤道以南的盖尔撞击坑中探索,它的目的地是撞击坑中的夏普山,科学家认为这里可能存在火星远古生命的痕迹。近日,美国宇航局的消息称,好奇号可能进入了一个巨大的湖床上,探测结果显示这里曾经可能是深度1000米的湖底!研究小组计算发现,波士顿港的水量可以把这个火星远古湖泊填满,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好奇号很可能在夏普山附近发现与火星生命有关的线索。

 

正是这个发现使得科学家给好奇号下达了新的探索任务,对这个古老的火星湖床进行调查,之前的岩石钻探结果显示,这里曾经存在液态水。从好奇号的路径上看,科学家发现撞击坑可能是一片巨大的湖泊,中央的夏普山可能是湖中的一小块隆起,夏普山的高度大约为5400米左右,因此其底部可能存在大量的沉积物。在最新的《地质研究:行星》期刊上,研究小组披露了沉积层中可能存在网状的裂缝,这与水、泥等物质流动有关,这个情况也暗示有机化合物可能被保存于此。

 

通过火星轨道上的图像,研究小组估算出这个湖泊的基本信息,其中水和泥等物质大约在0.4立方公里左右,差不多与波士顿港的水量相当,因此好奇号能抵达这里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这说明我们找对了地方!古老的火星湖泊中不仅存在液态水,还可能存在有关火星远古生命的信息。图中显示了火星湖泊的剖面图,科学家推测这里存在地下水径流,此前火星轨道探测器发现了类似季节性水流的痕迹,因此有些研究人员推测现在的火星上还存在着地下水。
TOP
371#






南半球最强射电望远镜先导阵列试运行
2014年4月1日


南半球最强射电望远镜先导阵列试运行



图中显示的是MeerKAT望远镜阵射电天线的照片,背景是银河和麦哲伦星云

 

腾讯科学讯(罗辑/编译)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日,南非的科技部长宣布南非射电望远镜阵(MeerKAT)首批64座天线中的第一座完成对宇宙的观测,MeerKAT射电阵是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平方千米阵(SKA)”的前期工程,其中英国的科学家将参与射电望远镜阵的核心建设,并将最新的技术应用于该望远镜阵。MeerKAT射电阵列属于厘米波射电望远镜,该项目建成后将被纳入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平方公里阵”中,此外欧洲的LOFAR低频望远镜阵和澳大利亚的观测站也将被纳入这个全球性的观测网中,共同对宇宙进行观测。

 

南非在MeerKAT望远镜阵中已经投入了3亿美元,全部阵列有64座射电望远镜组成,这将是南半球灵敏度最高的望远镜,来自牛津的理查德·格雷泽博士认为能参与这个国际项目是非常荣幸的,平方公里阵是全球性的射电观测阵列,有许多国家和组织参与,而MeerKAT望远镜阵将被纳入其中。

 

平方公里阵是人类史上建造的最大规模射电望远镜,共投资达到20亿美元以上,由接近3000个直径15米的射电天线组成,其建设的目的在于研究宇宙极早期的问题,比如宇宙早期比氦还重的元素是如何形成的、宇宙中第一批星系的形成过程与演化趋势等。该望远镜分布在澳大利亚与南非,两个国家共同建设这个超级规模的望远镜阵,其中望远镜的主体将建设在南非,其中包括了大部分的射电天线。

 

平方公里阵将世界上主要的射电望远镜纳入观测网中,组成一个更大规模的射电观测网,以前所未有的灵敏度对宇宙进行观测,而且比目前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天线快数千倍,有评论认为平方公里阵的高灵敏度甚至可以监听到外星文明的信号。来自曼彻斯特大学的天体物理学教授阿尔伯特·泽吉尔斯达等认为虽然平方公里阵将给我带来许多惊喜,但是南非目前正在建设的MeerKAT望远镜阵也是个令人兴奋的射电望远镜,可以对宇宙中神秘的脉冲星进行观测,并发现新的脉冲星,同时也将对银河系和邻近星系进行调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4-1 11:57:47编辑过]

TOP
372#






广西龙州发现两只疑似云豹幼崽
2014年4月1日




龙州发现疑似云豹幼崽 濒危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救护


饲养员用注射器给它喂奶。 记者 唐辉吉摄

 

龙州发现疑似云豹幼崽

 

广西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救护研究中心将它们接到南宁进行救护

 

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南宁讯 (记者唐辉吉)3月29日,广西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救护研究中心人员驱车赶到龙州县,将两只疑似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云豹的幼崽接回南宁救护。

 

3月28日,龙州县城附近一农民在甘蔗地里发现有3只长得像猫的动物幼崽,但细看又不像猫。为了救护它们,这位农民将它们送至龙州县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站,遗憾的是死了一只。经工作人员观察,两只动物幼崽既不像家猫也不像野猫,疑似云豹,属于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保护站将此事向上级单位报告。崇左市林业局经查看照片,也判断该动物疑似云豹幼崽,遂向广西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救护研究中心汇报。

 

29日下午,该中心调来一辆救护车,包括救护员、兽医、饲养员共4人,带着救护医疗设备、药品以及保温箱等前往龙州。据龙州县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站工作人员说,他们接收后,这两只小动物拒绝进食,他们只好轮班守护它们,直到救护中心工作人员赶到,才松了一口气。

 

据该中心救护员黎寿生介绍,这两只动物幼崽刚出生几日,从外表看毛绒绒的,全身花纹像云豹,但由于太小难以确定,只有待它们将绒毛换掉长出初毛时,才能判断出是云豹还是别的野生动物。看到它们饥饿的样子,救护人员配好牛奶喂它们。吃饱后,它们在保温箱里发出叫声。

 

29日晚8时,救护人员连夜将这两只小动物接回南宁市。目前,救护人员分三班倒对它们进行一级护理,每隔3小时要喂食一次,还要观察它们是否能自行排便。如果没有排便,就需要给它们人工排便。
TOP
373#






中科院专家科考世界考古史上保存质量最好的小麦
2014年4月2日



考古人员正在清理麦秆。(图由中国科学院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提供)


中新社乌鲁木齐4月1日电 (记者 孙亭文)新疆吐鲁番学研究院1日对外称,该院与中国科学院达成协议,从吐鲁番胜金店古墓群出土的3100株麦秆,已被送往中科院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研究人员手中,这些两千多年前的麦子将接受植物考古学研究,其研究成果将年内出炉。

 

据吐鲁番学研究院技术保护研究所工作人员介绍,上述麦秆出土于胜金店古墓群M9号墓葬,当时这些墓葬是用来当做墓棚。该工作人员称,这些麦秆足有10厘米厚,在麦秆下面是15厘米到20厘米厚的骆驼刺,其下面才是完整的墓葬。而这些麦秆也是迄今为止,世界考古史上数量最多、保存质量最好的小麦。

 

出土的麦子距今大约距今大约2200年前—2050年前,应为西汉时期或更早。两千多年前的麦子如今还呈现出:金黄的小麦杆,新鲜如才被碾压过,有的麦秆上还有完整的麦穗,也呈现金黄色。

 

从目前研究来看,专家们得出初步结论,两千多年前吐鲁番地区的每株小麦平均麦粒达到10粒。中科院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研究人员李晶静表示,现在的麦子每株麦粒为20粒到30粒。经过两千年的发展麦粒也才翻了一番,说明吐鲁番当时的小麦种植栽培技术相对很先进了。

 

李晶静说,小麦大约是四千多年前传播到新疆,但是长久以来小麦的种植方式、加工方式在新疆如何进行,一直是个谜团。是次研究发现,至少在吐鲁番地区,小麦的种植已经是“精耕细作”,当地古人已经定居,并且在游牧之余,开始花费长时间来打理麦田,也说明小麦在当时的吐鲁番地区已得到大面积种植。

 

据介绍,初步研究成果已让专家们兴奋不已,因为对麦秸秆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人类食物生产的起源与发展过程等。

 

“这一时期有可能是该地区古代民族从游牧向农耕逐渐转型的时期。”李晶静说。专家们也发现,吐鲁番地区对于麦子脱粒技术可能开始使用“连枷”这种古老的农业工具。

 

据悉,随着研究的深入,这批麦秆所携带的古代信息,或许会为西汉王朝在吐鲁番盆地经营屯田找到实物证据。
TOP
374#






30亿年前小行星撞地球曾导致海洋沸腾
2014年4月16日



32.6亿年前的超级撞击对地壳影响较大

 

国外媒体报道,关于恐龙灭绝的调查显示,早在6500万年前地球遭到了一颗小行星的撞击,撞击导致的巨大爆炸以至于整个地球都陷入了黑暗之中,植物光合作用的削弱使得绿色植物大部分灭绝,直接影响了食草生物的生存。现在,科学家发现在大约32.6亿年前,地球上曾遭到巨大的天体撞击,小行星的块头更大,达到了23至36英里,相当于37公里至57公里,比6500万年前杀死恐龙的小行星规模大六倍,并形成了直径在500公里左右的撞击坑,产生的地震波超过了有史以来任何一次地震。

 

普渡大学的研究人员Jay Melosh认为这次小行星撞击是地球演化上的一次重要事件,以至于在过去数十亿年左右的时间内没有任何一次撞击超过这次规模。来自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也赞同这个看法,并对南非的巴伯顿绿岩带进行了调查,这里的区域岩层记录了那次惊天撞击的细节。但有科学家认为32.6亿年前的超级撞击可能远离巴伯顿,我们可能永远都找不到这次撞击所留下的直接证据,但是在南非及其周围的岩石中可以间接发现其踪影。

 

本次撞击对地壳的破坏也是显而易见的,可能带动了早期构造体系的演变,并对今天的板块构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地质学家弗兰克·凯特认为小行星撞击对板块重塑效果是非常明显的,甚至对地球上的生命进程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研究人员推测,撞击导致地球天空中充满了尘埃,并产生令人难以置信的高温,地球海洋上层甚至出现了沸腾。
TOP
375#






科学家发现倾斜轨道有助于行星留住液态水
2014年8月31日

 



科学家发现倾斜轨道有助于行星留住液态水

 

艺术家绘制的“醉酒”行星轨道示意图,科学家认为摇摆不定的特点使得该行星表面可能存在液态水

 

腾讯科学讯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日前公布了对一颗大轨道倾角行星的调查结果,暗示这颗行星可能拥有外星生命,这是因为该行星的轨道“摇摆不定”,自转速度较快,有利于液态水的存在。华盛顿大学、韦伯州立大学和美国宇航局的研究小组对这颗奇特的行星进行了研究,发现其恒星周围存在一个或者两个巨型气态行星的轨道,这就导致了这颗行星受到其他天体的万有引力作用,轨道也处于奇怪的倾斜状态。

 

目前科学家一直在可居住带之内寻找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但有些行星的轨道比较特别,时而进入可居住带,时而移动到可居住带之外,因此这些星球也有可能存在液态水环境(如果上面有生物的话,可能不断在休眠与活跃状态转换)。根据美国宇航局的天体物理学家肖恩介绍:有些行星轨道距离恒星足够远,我们很容易将其遗漏,现在许多观测都证实了在可居住带之外也有可能存在可居住的星球,那些拥有液态水环境的行星也会出现在更加遥远的地方。

 

该行星之所以可能存在液态水,是因为其在“摇摆不定”与快速自转的情况下,不仅温度分布较为均匀,而且两极地区可能会在不同时期指向恒星,这样就可以接受到来自恒星的光照,这与地球上极地冰川演化过程有一些类似,有助于液态水的保持。科学家已经通过对地球历史的调查发现冰川接受到太阳光照强时融化得更快,因此恒星光照对极地冰川的消融在漫长演化时期内是非常重要的,该行星可以让两极在不同时期直接指向太阳,那里的极区将不那么寒冷。

 

本项调查论文的第一作者为阿姆斯特朗教授,对此他认为恒星周围的宜居带可能要被拓展一些,有些系外行星的液态水满足条件可以在可居住带之外实现,甚至在更加遥远的轨道上仍然有可能形成表面液态水。
TOP
376#






英一菜农种出“连体番茄”酷似大黄鸭
2014年8月31日



英国《每日邮报》8月27日报道,来自英国什罗浦郡的80岁高龄的菜农乔治·沃尔在自家菜园中偶然发现了两对连体番茄,颜色分别为黄色和红色,形状酷似两只可爱的黄鸭子和红鸭子。这两对可爱诱人的“番茄小鸭子”吸引许多邻居慕名前来一探究竟,使乔治在当地声名鹊起。


退休卡车司机乔治种菜已有30年,还是第一次遇上这等奇事。据他讲,菜棚中共有8种菜蔬,当他妻子玛丽去摘菜时偶然发现这两个番茄形状奇特,就留着任其生长,直到最后长得太大、太重才不得不采摘。玛丽讲,她舍不得丢掉这两个可爱的小番茄,就将其放入冰箱储存,还要防着乔治嘴馋偷吃掉它们。


据乔治讲,邻居们知道此事后都十分好奇,纷纷跑来观看,这使他在当地小有名气。但在乔治看来,这是彻底违背自然规律的生长现象,以后再出现此类事情的可能性并不大。

TOP
377#






美加州死亡谷“巨石漂移”之谜终被破解

2014年9月3日 


 


【环球网综合报道】据美联社8月28日报道,美国科学家经过多年研究,终于破解了美国加州死亡谷国家公园的“巨石漂移”之谜。


据悉,科学家们通过不同仪器的辅助解释了这一现象。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斯克瑞普斯研究所的学者通过跟踪拍摄,解释了巨石漂移的动力原因。他们发现巨石因巨石起点方向的风而运动。


而一对研究该现象的学者兄弟则解释了天气原因,他们表示,该地区的沙漠表层因降雨引起的温度急速下降而变得平滑,从而使岩石发生自由移动。


一位古生物学家和工程师则运用了全球定位系统,发现巨石运动的起点河岸被冰层覆盖。而这几种条件的共同作用,成就了河岸巨石一路“漂移”形成的绝美景观。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