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345678910 / 1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小红与孩子的故事-致短而精的这学期 [复制链接]

211#

                   《水珠从哪里来》听课记录与小议


   因为自己上三年级,而且也非常欣赏所前二小钟老师的这节课,所以做了记录!


一、课前谈话(5分钟)


“这是钟老师的车子,仔细看,你发现了什么?”开始听的时候,真有点云里雾里,原来钟老师是借自己车子玻璃被小石子打碎,但是由于没有证据,没法索赔的事情,让孩子们体会到证据的重要性。  


二、猜想(13分钟)


T:你观察到桌上的瓶子有什么现象?


S:瓶子里有水


T:瓶子外壁有什么?


S:有水


T:你有什么疑问?


S:水珠从哪里来?


T:今天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把你的想法记录在学习单上。


钟老师预设非常成功,简短直接的导入,把孩子们的目光与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水珠上面了。


十分钟后学生汇报,教师记录:


1、瓶子里的冰——水蒸气——瓶子外面的水珠


2、瓶子里的冰——瓶外小水珠


3、瓶内冰——雨——水珠


4、外面的冰化了


5、外面空气中的水——水珠


   通过这个猜想环节,孩子们通过语言文字与图画表达了自己的想法,钟老师也了解到了孩子们的前概念,但是教师记录孩子的想法过程中,有一些误读,如果能多请学生澄清自己的想法会促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另外如果能把孩子们的想法进行归纳,整理,会更加有条理,也为后面的证明指明方向。


三、实验(11分钟)


T:选最合适的一种证明它合理还是不合理?


提示:如果水珠是从瓶内来的,那么这些水珠是不是有可能和瓶子里的水一样?


提供材料:?盐,棉签棒,餐巾纸,?红墨水,餐巾纸, ?玻璃盖,餐巾纸。


1、从自己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到自己动手操作,钟老师的教学设计给孩子们预留了极大的活动空间,孩子们的主动性也调动起来了!有个学生说水是原来瓶子外面的冰化成的,同组同伴就马上用纸巾把瓶子外面的水擦干,再来观察,如果有水珠说明水珠不是瓶子外面的冰化成的。孩子们实在是思维敏捷,逻辑清晰,只是有些孩子现在语言表达能力还不是很好,我在想,自己一定要在课堂上多为孩子提供表达的锻炼机会,提高孩子们动手活动及思维活动的空间。


2、实验过程中,有些孩子没有设计实验而是在猜测老师给的材料有什么用。所以我们发现有的组不仅加了红墨水,还加了盐,孩子们是拿来主义,先要来,然后试试看有什么反应!


没有控制变量,也没有想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


3、听课老师中有发现棉签棒太少,孩子们用同一根棉签棒偿不卫生;另外,集气瓶还是属于化学反应容器,不属于可食用级别容器,有一定危险性,不适合让孩子们来偿!如果给孩子们留下这种错觉,集气瓶内的水是可以偿的,更是危险!


四、汇报交流(15分钟)


   汇报交流过程中,当有一组同学说,“外面的水珠是咸的”,“瓶子外地水是红的”时候,其它小组同学也随声附和,我在想可能原因有两个,第一是孩子们的操作不规范,第二是当班级里权威发言时,大家不自觉地把自己的现象或结果往权威靠拢的心理倾向。钟老师非常淡定地重新进行了一次实验,并且请孩子们来验证,很好得化解了这次意外事故!


  另外,杨老师建议,交流环节可以设计成将记录单张贴出来,孩子们上去一一解读,然后自己判断、筛选出认为最合理的过程,再进行实验设计,实验完成后,也可以把自己的结果张贴在原来的猜想旁边,以便孩子们对比与交流!老师也更容易捕捉到孩子们思维的过程。同时也能提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图文表达的解读能力,使交流更加立体,深入!


五、对比实验(5分钟)


1、钟老师想利用“哈气”的方法,把孩子们的想法引到,水珠是从外面的空气中来的,在思维上确实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但是嘴巴中“哈出得气”,首先它里面含有液态水,另外,哈气时人体内的水蒸气是热的,一到空气中遇冷就变成水雾了,所以这个方法有给孩子造成迷失概念的风险。


2、“空气中的水为什么没有跑到你的手上来呢?”钟老师通过这个提问,引导孩子们意识到,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并且通过一个装水瓶子,一个装冰地瓶子对比,孩子们能够很容易得到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但是还是没能考虑到热量这个本质原因。


六、生活现象拓展(1分钟)


   最后老师通过冬天窗户上的水珠,浴室里的水珠的图片,引导孩子得出结论:


           空气中的水蒸气   遇冷 水珠


   这两个例子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孩子的共鸣,但是最后结论基本由老师得出,并且如果能对水蒸气特点进行描述,归纳,本课内容会更充实。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4-1 23:31:04编辑过]

TOP
212#

   好久记与孩子们的故事了!今天让我忍不住想写点什么!


   二班是三年级六个班中最淘气的一个班,平时没少训他们,但有时候真舍不得约束他们!因为他们对科学非常热爱!


  “老师,xxx哭了,因为XX踩死了他的蚕!”


    我在想,蚕死了,他肯定是非常心疼才会苦的,到教室坐下后,我看见他眼睛红红的!小红老师突然觉得也挺心疼这个因为蚕而落泪的小男孩!


   ......


    “我们的蚁蚕比较小,而且比较幼嫩,同学们要好好爱护,小心保护,为了携带方便,我们可以用一个比较小的有盖的盒子!”


      “蚕已经提前孵化并且今天带来的同学奖励一个昆虫盒!”  


         那个小男孩马上破涕为笑!


 


     小红老师想,作为老师不仅要让孩子们有保护小动物意识,而且还要给孩子们提供保护的方法!如果能课堂讨论一下,让孩子们自己意识到携带蚕方法问题,并想出解决的办法就更好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31 19:29:11编辑过]

TOP
213#

小红老师:“刚才有个同学说他的指南针是不准的,大家一起来看看这是怎么回事儿?”


(将这个指南针简图画在黑板上,实物投影是倒立的,投之前要先调试好)


生:“我的指南针红色的是指北的,他的指南针红色一端是指南的。”


小红老师:“颜色是人为涂上去的,并且国际上也没有统一规定北极一定要涂成红色,同学们,你们能不被磁铁外面的颜色蒙蔽,找到磁铁的南极与北极吗?


生:能


小红老师:“老师这里有一块没有标明南北极的磁铁,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辨认出它的南极与北极?”


......


 


     借着材料的颜色差异,想让孩子们能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并且正好可以过渡到磁铁南北极的判断方法上,一方面考验孩子们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程度,另一方面,孩子们能够通过挑战任务,自己尝试寻找辨认事物本质的方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4-1 23:24:24编辑过]

TOP
214#

       三年级六个班都简单调查了一下,半数以上孩子在学前班养过蚕,还有一个孩子自称,他养了三百多条蚕,在今年二月份就孵化了!这可如何是好!


       如何找到孩子们的学习起点,难点,兴趣点?


       如何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把养蚕的经验交给班上同学?


       如何在养蚕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探究性学习?

TOP
215#

教育的学问就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学生,他们有不同的经历和不同的思考角度,


在一个班级里进行教学,既要顾及整体,又要因材施教,于是教育就变成一种很具挑战性的活动。


在我看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优势互补,教学相长。


相信每一位学生的经历都是有不同理解的,都是不完整的,再加上教材、教师的作用,


课堂自然会有很多可变因素,教学需要经历一个完善的过程就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才能完成。

TOP
216#


以下是引用徐玉红在2014-4-10 21:40:00的发言:

1、顾老师提到的“逻辑”,在热传递实验案例中体现出来的实质是推理,属于形式逻辑,可以帮助我们从已经的事实得到未知的知识,尤其是不可能通过“实验”获得感官经验的未知知识,所以当在进行真实的科学研究时,逻辑推理填补了“实验”或者说,技术鞭长莫及的地方。比如牛一定律。


2、但是作为小学科学老师的我们,不是在做科学性探究,而是协助孩子进行“探究性学习”,不顾学生的逻辑基础,进行非常复杂的逻辑推理,或者不顾学生的认知基础,进行或复杂或高难度的技术改进,都有违我们的初衷,基于学生的基础与需求,选择有利于学生感官积累与思维锻炼相权衡的方式便是极好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4-10 21:42:00编辑过]

小红说的好。

小红是理论功底厚实的高材生,在学业上是下过一番苦功的,确实不一样!
TOP
217#

一、蚕宝宝有眼睛吗?


生:老师,我发现蚕宝宝的眼睛黑黑的;


师:你确定那是眼睛吗?


生:我确定,我们的眼睛也是黑的。


师:乌鸦呢?


生:全身都是黑的。


师:所以黑的地方不一定就是眼睛。你有办法确定蚕宝宝有眼睛吗?


生:用桑叶是试。


生:老师蚕可以用鼻子闻到桑叶。


师:那怎么改进你的方法呢?


生:可以在桑叶外面套塑料袋,蚕闻不到桑叶的味道。


生:可以在蚕宝宝前面放一滩水,如果蚕宝宝绕过去了,说明蚕宝宝有眼睛,因为蚕不喜欢水的。


 


二、蚕宝宝喜欢吃什么?


生:蚕宝宝除了吃桑叶,还喜欢吃莴苣叶。


生:老师,我用莴苣叶喂过蚕,它根本不吃的。


生:老师我要补充一下,蚕吃莴苣叶的,但是支持莴苣叶中间很小一部分,太浪费了,所以我觉得还是喂桑叶比较好。


生:我觉得,蚕主要是认桑叶那个气味,我把桑叶汁涂在菜叶上,它也吃菜叶了!


师:你的研究方法非常巧妙!


生:老师小蚕喜欢吃嫩桑叶,而且那个叶脉它都不吃的。


生:我那个蚕叶脉也吃的,蚕很小的时候,那个叶脉啃不动,所以不吃,长大了就吃了。


生:小蚕吃桑叶背面,因为桑叶正面有层膜,它啃不动,长大了就都吃了。


师:能把小蚕与大蚕进行对比观察,观察更加深入了!

TOP
218#

小红也学习顾老师的样子了,每次写新帖就会改变整个贴的题目,有更新有改变。
请关注丫儿的感受帖哦!我的东西都收藏其中哈!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416&replyID=&skin=1
TOP
219#

     听了所前二小钟老师及城东小学陆祝林两位优秀老师上了《水珠从哪里来》这节课,颇有感悟,想着能学以致用,正好也有上研究课的机会,于是5月份上了这一课!

     收获比我预想的要多,磨课过程中,钟老师,陆老师还有师傅陈老师,萍水相逢的瞿老师,都给了我中肯的建议,并且身处两个团队的交叉之中,可以获得更多的支持,试讲一次比一次好。

     两个总结:1.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即使课上不好,也会学到很多!

                   2.学校的实践团队与广交的网络团队,让我得到全面的指导!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7/16 20:41:10编辑过]

TOP
220#

 徐老师到底是研究生水平,思考都带着研究的方法。
TOP
221#

 上学期的不足:

1.上学期事情比往常多一些,自己没调节好时间,勉强完成任务,孩子们的故事,自己的教与学的过程都没详细记录;

2.暑假去了义乌、横店、青岛、北戴河、山海关、辽阳、大连、烟台,走路比以前多,但是书读得太少;

3.广角工作室的综述没完成,才刚收集完资料。


本学期新的开始:

1.任教四、五年级科学,始业教育,备课;

2.关于“论证”的综述;

3.8月28日13:00 “小学科学资源包”编写会议;

4.8月28日14:00 “导学新作业”下册编创会议。

TOP
222#

   小红老师: 哪些是绿豆发芽的必要条件呢?

   生1:水,空气,温度

   生2:老师,我补充,应该是适宜的温度,适宜的水,适宜的空气。

   生3:“适宜的空气”?老师空气不需要适宜吧!(小声说,但是有很多同学认同点头,也有人不认同。)

   生4:老师,我认为空气也需要适宜的,空气不适宜,绿豆不能发芽。

   小红老师: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4:比如空气中有雾霾,绿豆可能不能发芽。

   小红老师:还有吗?

   生5:如果空气中充满有毒气体,绿豆可能不能发芽。


TOP
223#

以下是引用徐玉红在2014/9/11 23:18:00的发言:

   小红老师: 哪些是绿豆发芽的必要条件呢?


   生1:水,空气,温度


   生2:老师,我补充,应该是适宜的温度,适宜的水,适宜的空气。


   生3:“适宜的空气”?老师空气不需要适宜吧!(小声说,但是有很多同学认同点头,也有人不认同。)


   生4:老师,我认为空气也需要适宜的,空气不适宜,绿豆不能发芽。


   小红老师: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4:比如空气中有雾霾,绿豆可能不能发芽。


   小红老师:还有吗?


   生5:如果空气中充满有毒气体,绿豆可能不能发芽。




孩子很会想!这样好基础的孩子,“空气”恐怕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知识上的需求了,“氧气”可能会被他们的接受^-^

TOP
224#

2014学年第一学期小学科学教研活动 9月16日  高桥小学

两位名师展示两节课,两位名师介绍成长经历

 

一、万向小学  戴军方 执教六年级《使用工具》


教学框架:

1、打开瓶盖(戴老师这里还有一个介绍常用工具环节)

2、布置10个任务

3、提醒实验事项

以上花5分钟

4、完成10个任务

花费时间25分钟

5、汇报这10个任务的感受

6、还有什么新发现

7、存在哪些疑惑

8、出示概念:简单机械

以上花费10分钟。——摘自杨君老师成长贴


体会:

1. 课前给每个组中的每位同学编号,方便叫答;

2. 导入中创设真实的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3. 10个任务都是精心设计,分别指向这个单元的大部分内容,作为单元起始课,指引着孩子们本单元的学习;

4. 每个同学都去试一试,也许很多老师都会想到要这样做,但是孩子们是否都动手了,我们不确定,戴老师设计的记录单有一项,请操作完了孩子打√,这下“教学面向每一个孩子”有了落实点;

5. 汇报环节,学生的思维随着教师的步步设问,步步深入。“我们是怎样使用工具的?”“你是利用工具的什么特点把铁钉吸起来的?”“你用的时候有什么窍门?”......

6. 通过前面大量的操作、体验、思考,最后归纳出简单机械的概念及作用。

为什么这样使用会比较轻松省力?指向本单元的核心学习内容!


疑问:

介绍常用工具时,戴老师用的是教师PPT展示,加介绍,我在想如果换成学生讲自己使用过的工具及使用体会是否会更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可能孩子们讲的没有戴老师设计的十个经验那么精致,但是建立在孩子们生活体验基础上的学习更加深刻!



二、高桥小学 顾云涛 执教六年级《年轮》


体会:

1. 顾老师自编的教学内容,了不起!一线教师开发课程,了不起!

2. 张齐兵《树木年轮学》:一个小小的,习以为常的年轮,尽能被做成学问,而且是全球专家研究的课题。2006年6月,全球的树木年轮研究专家齐聚北京,参加第七届树木年轮学大学!顾老师用这一课想告诉孩子们,科学研究就在身边这些不起眼的事物当中!年轮学对气候学、水文学等都方面有深远的影响。


疑问:

    中间过程中,有些知识孩子们不具备,有些能力孩子们达不到,如何让孩子们在研究过程中,随着研究的深入,自主补充必背知识?是靠教师不断口头答疑吗?



三、汇宇小学-沈洋、进化二小-汤永海《名师成长之路》

   汤永海老师谦虚地说自己比较笨,在一个学校一呆就是20年!在我看来汤老师是一个幽默风趣,且踏实执着的优秀教师,正如汤老师自己写的《在春天里耕耘》,这20年里,汤老师不仅仅是“呆着”,同时也是“待着”,在不断耕耘与积淀过程中准备着!

   准备:课堂经验,教学研究,反思记录!

  

   沈洋老师的成名之路有点不一样,是依托教具制作与项目研究,在汇宇小学期间将下面这张表格填得满满的!




我在想,自己也得有个表格,于是参考着做了一个,可以还是空空的!




  
  
  
  
  


  
  
  
  
  
  
  
  
  
  
  
  
  


  
  
  
  
  
  
  
  
  
  
  
  
  


  
  
  
  
  
  
  
  
  
  
  
  
  


  
  
  
  
  
  
  
  
  
  
  
  
  


  

级别


  

  


  

  


  

  


  

  

全国


  

  

奖次


  

  


  

  


  

  


  

  


  

  


  

  


  

  


  

  


  

  


  

  


  

  


  

  


  

  

2011-2013


  

  

 


  

  

 


  

  

 


  

  

 


  

  

 


  

  

 


  

  

 


  

  

 


  

  

 


  

  

 


  

  

 


  

  

 


  

  

2014-2018


  

  

 


  

  

 


  

  

 


  

  

 


  

  

 


  

  

 


  

  

 


  

  

 


  

  

 


  

  

 


  

  

 


  

  

 


  

  

2019-2025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9/21 16:13:08编辑过]

TOP
225#

 

    下午,徐春健老师讲座,推荐了很多书。徐老师自谦得说自己中师毕业,但是从徐老师所介绍的书,可以看出,徐老师在出了校门以后不断在学习,下面的数目基本涵盖了本学科博士课程相关的内容!如果校园内的成绩可以用一张纸来判定的话,一个人的学士可以从他读的书与做的事儿来判定!






附:徐春建老师推荐书目——引自赵海芳老师成长贴


第一类:理论学习


 


1.《科学课程标准》【科学“宪法”】


2.《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3.《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美国)


4.《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兰本达)


5.《刘默耕小学自然课改革探索》(刘默耕)【科学鼻祖】


6.《自然课改革实践》(张之仁)


7.《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温.哈伦)


8.《科学究竟是什么》(张红霞)


9.《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


10.《教育心理学》


11.《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蔡铁权、姜旭英、胡玫)


12.《脑的功能——将研究结果应用于课堂实践》(董奇)


13.《学习心理学》(美国学者)


14.《小学科学有效学业评价——练习测试命题问题诊断与指导》(曾宝俊 王明昭)


15.《儿童的科学前概念》(英法学者)


16.《小学科学教材 开发与应用模式研究》(基教委)


17. 《小学科学教师专业能力必修》(上篇)(喻伯军)


18. 《科学的历程》(吴国盛)


19. 《科学史》(英国, 丹皮尔)


20. 《万物简史》(美国学者)


21. 《人是如何学习的》(美国学者)


22. 《学生是如何学习的——课堂中的科学》(美国学者) 


 


第二类:案例学习


1. 《小学科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课标组)


2.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喻伯军)


3. 《小学科学案例研究》(张屹)


4. 《小学科学教师专业能力必修》(下篇)(喻伯军)


5.《走向探究的科学课》(章鼎儿、路培琦、李子平)


  


第三类:杂志


1.《课程.教材.教法》


2.《科学课》


3.《环球科学》


 


第四类:教材


1.三大领域的相关教材(大专教材为优)


2.国外教材(stc较好)


3.初中科学教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0/1 23:36:44编辑过]

TOP
226#

继续加油坚持哦
TOP
227#

 

      曾经在ZP名师的课堂上听了一节食物链与食物网的课,里面有很多科学性错误,我在想今年自己要上这一课了,不想误人子弟,给孩子留下很多迷失概念,所以恶补一下生态学的知识,原来大学学的知识都是很精华的,只是用的时候要找点时间捡起来:


 


1.农药例子说明什么?


生物富集作用(生物扩大作用):DDT等杀虫剂通过食物链的逐步浓缩,营养级别越高,积累剂量越大。充分说明食物网和物流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食物链与食物网特征


①食物链不是固定的,它不仅在进化历史上有改变,在短时间内也有改变;


②食物网的复杂性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般来说,具有复杂食物网的生态系统,一种生物的消失不致引起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调;


③关键种的作用,食物网简单的系统,尤其是生态系统功能上起关键作用的种,一但消失或受严重破坏,就可能引起这个系统的剧烈波动。



3.生态系统特点


①生态系统具有负反馈的自我调节机制;


②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③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当外来干扰,如认为消灭某些动物超过一定限度时,引起生态失调,甚至导致发生生态危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0/1 23:40:57编辑过]

TOP
228#


TOP
229#

1.确定探究的方向
2.引出学生的想法
3.学生想法的重组
   澄清与交換
   置于冲突情境
   建构新的想法
   评价
4.应用新的想法
5.回顾想法的改变
TOP
230#

 

小红:这是我们配置的盐水,有的同学说“食盐溶解以后,就不见了”,你觉得呢?



生:还在水里,只不过眼镜看不见了。



生:用显微镜能看见。



小红:你在显微镜下看到过吗?



生:没有,这是我猜的。



小红:你能进行有根据的猜测很好,如果加“可能”就更加严谨了。



生:老师我觉得没必要那么麻烦,尝一下就可以了。



小红:你能具体说说吗?



生:尝一下,哪里咸说明哪里有盐。



小红:我们实验室里的药品不能随便尝的,大家能根据自己的经验猜测一下食盐在杯子的哪个位置吗?



生:我认为在下面,



小红:为什么你认为食盐会在水的下面呢?



生:因为我们在溶解之前,看到食盐小颗粒先是沉到水底,然后慢慢不见了的。



生:我认为在上面,因为食盐溶解了是变成更小的颗粒了,那就变得更轻了,所以应该浮在水上部。



生:在周围



小红:你的理由是什么?



生:食盐溶解过程中我们用玻璃棒搅拌,食盐就被甩到周围了。



生:我觉得水在哪里,盐就在哪里。



小红:能说说理由吗?



生:我觉得要是盐在某个地方聚集的话,会越来越多,直至看得见,但是我们的食盐水放了好多天还是老样子。



生:老师,我认同,妈妈在汤里放了盐以后,我喝到每个地方都是咸的!



小红:刚才同学们用生活经验,逻辑推理为依据做出了猜测,今天我们请来了一种紫色的物质,它能让我们看清楚,物质溶解了以后在水里是怎样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0-15 22:00:51编辑过]

TOP
231#

以下是引用徐玉红在2014-10-15 21:59:00的发言:

    
     

小红:这是我们配置的盐水,有的同学说“食盐溶解以后,就不见了”,你觉得呢?



生:还在水里,只不过眼镜看不见了。



生:用显微镜能看见。



小红:你在显微镜下看到过吗?



生:没有,这是我猜的。



小红:你能进行有根据的猜测很好,如果加“可能”就更加严谨了。



生:老师我觉得没必要那么麻烦,尝一下就可以了。



小红:你能具体说说吗?



生:尝一下,哪里咸说明哪里有盐。



小红:我们实验室里的药品不能随便尝的,大家能根据自己的经验猜测一下食盐在杯子的哪个位置吗?



生:我认为在下面,



小红:为什么你认为食盐会在水的下面呢?



生:因为我们在溶解之前,看到食盐小颗粒先是沉到水底,然后慢慢不见了的。



生:我认为在上面,因为食盐溶解了是变成更小的颗粒了,那就变得更轻了,所以应该浮在水上部。



生:在周围



小红:你的理由是什么?



生:食盐溶解过程中我们用玻璃棒搅拌,食盐就被甩到周围了。



生:我觉得水在哪里,盐就在哪里。



小红:能说说理由吗?



生:我觉得要是盐在某个地方聚集的话,会越来越多,直至看得见,但是我们的食盐水放了好多天还是老样子。



生:老师,我认同,妈妈在汤里放了盐以后,我喝到每个地方都是咸的!



小红:刚才同学们用生活经验,逻辑推理为依据做出了猜测,今天我们请来了一种紫色的物质,它能让我们看清楚,物质溶解了以后在水里是怎样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0-15 22:00:51编辑过]


    

一个很不错的师生对话!

TOP
232#

是啊,填满表格的过程就是充实自己的过程

 

TOP
233#

10.20专题论文:《基于“导学-评价”单的科学研究过程评价实践研究——以小学三年级科学探究过程能力评价为例》


11.15 公开课:五上《蚯蚓的选择》


关于举办新城教育大课堂?小学科学教学展示研讨活动的通知http://202.101.163.216:8888/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9741


11.21  萧山区年会论文


12.01  萧山区小学科学学生实验记录评比活动


12.05  下午 生物实验培训组讨论

12.09  靖江二小- 教研活动,教师实验培训

12.11—12  虎山路初中  萧山区2014年中小学生航空模型锦标赛竞赛


12.17  北干小学教育集团科学优质课评比活动


      上课年级为六年级,上课内容提前三天在群里通知 活动地点:江南小学北三楼实验室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2-1 20:13:31编辑过]

TOP
234#


固定距离、高度,孔偏上,可以通过翻转塑料片来做不让光通过的实验。


 



手持,可以随意更改高度与距离。


 



底下是用磁性板,可以拿起来展示或调节高度与距离,并固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2-10 11:23:42编辑过]

TOP
235#


TOP
236#

喜讯


一、2014.12.19---2014年小学科学年会论文评比结果


 



 http://10.32.158.125/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6159


 


二、 2014.12.22---2014年萧山区“小学科学学生实验记录评比”结果




http://10.32.158.125/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6162


 


工作进程


一、12.25前  修改年会论文


http://10.32.158.125/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6147


 


二、12.25前 检查学生笔记


http://10.32.158.125/Document/ShowArticle.asp?ArticleID=6160 


 


三、12.24前 《浙江小学科学网2014年度优秀参评表》,发送到jycjq@126.com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3&Id=18260


 


四、12.31前 向汤永海申报,下学期研讨课型:新范式中的“模型建构课”,内容必须是“宇宙单元”课文,申报者要求上交详案一个,申报表一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2-22 23:28:35编辑过]

TOP
237#

徐老师对天文地理的内容也很是感兴趣呀,有机会与陈师傅来交流交流呗!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238#

以下是引用草帽呀呀在2014-12-26 9:13:00的发言:

    
    徐老师对天文地理的内容也很是感兴趣呀,有机会与陈师傅来交流交流呗!
非常荣幸,有机会一定来! 

TOP
239#

杭州市小学科学学生实验记录评比活动结果  2015-2-11


http://10.32.158.125/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6255


 



 


 


杭州市第十二届小学科学优秀论文评选结果 2015-2-11


http://10.32.158.125/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6254


 


TOP
240#

以下是引用萧山徐玉红在2014-12-10 22:20:00的发言:

如何引导学生的“前概念”?

向会思考的小红老师学习,值得研究啊!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