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经验交流会文集 [复制链接]

1#

第二届

浙江省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经验交流会

文 集









浙江省气象学会

浙江省气象学会校园气象协会

2018.05

(说明:为编排方便,原来文档中的图片均已删除)

分享 转发
TOP
2#

编者的话

 

浙江省的校园气象科普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曾有过辉煌的荣誉,但却没能恒久的坚持和持续的发展。特别是长期被困顿在学校围墙之内,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活动的开展,瓶颈的突破都没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致使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

为了了解浙江省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现状,进一步推动全省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持续发展,20118月,浙江省气象局和浙江省气象学会筹划组织召开一次全省性的校园气象科普经验交流会。111720日,第一届浙江省校园气象科普经验交流会在杭州玉皇山庄隆重召开。全省有42个学校单位,11个市级气象学会秘书长等60多位代表出席了会议。

与会代表分别介绍了各自开展校园气象科普的先进经验。在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特色策略,校园气象科技探究实践,校园气象站的建设与管理,校园气象科普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编写,校园气象科普文化的建设,大型气象科普活动的策划与实施,气象局与政府、教育局、科协等部门的横向联系与协作等方面,展现了浙江省校园气象科普的现时风貌与今后可持续发展的锐势。

最后,与会代表一致提出:希望浙江省气象局、浙江省气象学会能够牵头组织成立一个全省性的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组织,统一领导全省的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同时也使全省开展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单位有一个自己的“家”。

浙江省气象局、浙江省气象学会根据代表们的提议,经过慎重的思考、探索、调查和精心的筹划,决定成立“浙江省气象学会校园气象协会”,并于2012528日上午在温州红太阳宾馆会议大厅举行了隆重的成立仪式。

浙江省气象学会校园气象协会由浙江省气象学会秘书长担任理事长,设副理事长单位12个,理事单位42个,下设3个工作委员会(即:校园气象网工作委员会、气象防灾减灾课堂教育工作委员会、校园气象科普工作委员会)。

协会成立以后,还建起了浙江校园气象网,浙江省校园气象协会、校园气象活动俱乐部、校园气象科普教育辅导等QQ群,硬是在蛮荒中开垦出一爿新园地,搭建了多个可供沟通交流的平台,使全省的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突破了学校围墙,学校领导和辅导员们可以随时沟通联络,解开了“各自为政、单干困惑”的束缚。

从此,浙江省的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结束了长期“自拉自唱”和“自生自灭”的局面,走上了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稳步持续向前发展的轨道。

浙江省气象学会校园气象协会是全国第一个省一级由政府部门领导掌控的合法的民间社团组织,它带领和指导全省的中小学在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大路上迈开了脚步。

浙江省气象学会校园气象协会自成立至今已经有六个春秋了,六年来,在浙江省气象局、浙江省气象学会的领导下,在全省各市、县气象局和广大校园气象辅导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六个寒暑的艰苦耕耘与探索,浙江省的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取得了成绩,获得了荣誉,积累了经验,树立了信心,明确了方向。

为了更好地推进浙江省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深入持续发展,我们召开了第二届浙江省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经验交流会,并编辑了这本《第二届浙江省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经验交流会文集》。

《文集》共分为:校园气象站建设、气象科普教育与课程拓展、气象科技探究实践、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引导与推进等四大部分,分别介绍了浙江省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新经验。

本届经验交流会和这本《文集》仅反映浙江省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现状,希望通过本届经验交流会和这本《文集》,能够促进浙江省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持续深入发展。

                                          20180520

TOP
3#

 

 

编者的话

一、校园气象台站建设

.我们的校园气象站和校园气象科普教育/林斌/温州市绣山中学..............

.红领巾气象站建设和小学气象科普教育的实践研究/徐佳明/建德明珠小学.......

.探索气象奥秘,打造气象特色/钱藓萍/温州市第二十三中学

.开展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实践与探索/陈志峰/德清县洛舍镇中心学校

二、气象科普教育与课程拓展

.校园气象点亮“拓展性实践”课程/申海明 /嘉兴市实验小学/申海明

.气象科普与校园文化“齐头并进”/王志伟/海宁马桥小学/王志伟.............

.基于能力为导向的小学科学环境教育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王伟兰/湖州爱山小学

.印象节气,诗意生活/小学节气整合课程实践活动/张赟/宁波市孙文英小学

.探秘万千气象,提升科学素养/陈可伟/宁波市鄞州区堇山小学教育集团

.校园气象科普在拓展课程建设中绽放光彩/范晓岚/桐乡市崇德小学

.基于“气象”的德育课程化探索与实践/金海彬/温州市瓯海区丽岙二小

.“校园气象观测与物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研究/卢成树/温州第二高级中学

.海岛小学气象科普教育十年探索/俞雷杰/舟山市岱山县秀山小学

三、气象科技探究实践

.让气象科普教育在初中校园里健康成长/沈钊/ 竺可桢中学

.提升小学生气象科学素养的策略研究/陈一红/杭州市长阳小学

.探风观雨识天气 辩景察物寻联系/杨炎文/杭州留下小学

.主题性气象探究活动的实践研究/姚珂/宁波市鄞州区堇山小学教育集团 

.新“气象” 新思考/何芹/义乌市廿三里第二小学

四、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引导与推进

.加强合作,努力促进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发展/章俊/温州市气象学会

.宁波市校园气象科普教育活动总结/宁波市气象学会

.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需要“校园气象”建设/赵贤产/义乌市气象局

.象山县校园气象站建设经验交流/蔡春裕/象山县气象局

.耕耘探索六春秋/浙江省气象学会校园气象协会

TOP
4#

.校园气象台站建设

 

1.我们的校园气象站和校园气象科普教育

 

温州市绣山中学  林斌

 

一、学校概况

温州市绣山中学的前身为温州市实验中学绣山校区,于2007年由温州市教育局批准成立,是一所民办事业学校。20129月从具有70年悠久历史的省内名校温州市实验中学中独立出来,现拥有惠民路校区、锦江校区、广场后巷校区和滨海校区四个教学点,是一所市教育局直属的集团化学校。

多年办学过程中,温州市绣山中学始终以育人目标,本着"育人求真,幸福为本"的办学理念,以"团结、勤勉、创新"为校训,积极探索开放性办学模式。绣山中学不仅以教育质量高著称,更以彰显学生的个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广受称赞,在浙南地区享有盛誉,是一所"现代化、示范性、集团型"的名校。

绣山中学在教育教学多样化、学生培养个性化、校本课程开设、学生社团创立等方面,都日趋成熟,逐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2016年初,学校领导为结合学校特色教育和防灾减灾科普教育,规划建立一座浙南地区最大最完善的符合国家标准的校园气象站,开展常规的校园气象科普教育。

 

二、我们的校园气象站

20164月初开始动建,至4月底竣工。建成了一座校园地面气象综合观测站(含人工和自动两套气象观测设备),按国家一般地面观测站的标准规模建设。

观测场地址选在校园内比较空旷的地方,周边基本没有过高的障碍物。观测场呈长方形,长、宽分别为:20.5m×29m,占地面积为:594.5平方米;并按国家建站要求,测定经纬度和海拔高度。

校园气象站拥有的设备有:10米风塔1座,标准塑钢百叶箱2个。

校园气象站配备的人工气象观测仪器有:电接风向风速仪1台;干湿球温度表1套;最高、最低温度表1套;毛发湿度表1个;雨量计1个;蒸发皿1个;空盒气压表1个;日照计1个;地温表1套;曲管地温表1套。可以观测风速、风向、气温(最高、最低)、气压、湿度、地温、雨量、蒸发、日照等9个气象要素。

校园气象站还拥有ZQZA型六要素自动气象站1套,可以自动采集风向、风速、雨量、气压、温度、湿度等六要素。

我们校园气象站的人工观测设备和自动气象站均持有中国气象局颁发的“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证”。自动气象站所采集的数据可与当地气象部门共享。

此外,校园气象站还拥有气象工作室和活动室各1个。

我们校园气象站的规模格局,在浙江省内以校方自行投资的情况下可以说是规模最大,格局最标准的校园气象站之一。因此。2016年中国气象局的科普杂志《气象知识》的校园增刊中也刊有我校校园气象站的插图。

三、我们的气象科普教育

我们的校园气象站建立以后便开展一系列的气象科普教育活动:

1.成立社团,每天进行气象观测

校园气象站建成以后,学校成立气象社团——绣山气象站。社团共有30人,分为6个小组,每日进行气象观测记录。小组的成员分工明确,如:小组长、观测员、记录员、校对员等。通过一年多时间的认真实践,已经形成一支耐心细心,科学严谨的学生气象观测团队。

2.每天播报天气,让全体师生养成关注生活、关注气象的良好习惯

我们将每天观测的数据,刊发在学校的《绣山快递》上,并对师生的生活起居进行温馨提醒,从而使他们养成关注生活、关注气象的良好习惯。

另外,我们还在每一期的校刊上发表有关校园气象站活动的情况,通过气象科技活动的介绍,气象科学知识的传播,提高了全体师生的气象意识,也激发了大部分学生对气象科学知识学习的兴趣。

3.定期进行气象知识科普学习

校园气象站定期向全校师生开放,由社团成员向他们介绍气象科普知识、帮助他们认识气象观测仪器,传授气象观测方法,以及仪器的工作原理等。这样既使他们学到了很多书本以外的科学知识,特别还能使他们形成简单的防灾减灾和环保意识,掌握一定的逃生避险技能。

近年来,我们还向全市中小学生开放,同时组织本校学生积极参加省中小学生气象知识网络竞赛,2017年“北斗领航梦想”全国青少年北斗科技系列实践活动,“北斗智慧生活”小小工程师活动,利用北斗领航的北斗定位模块、温湿测量模块等设计移动气象屋等,活动还在继续进行中。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知识丰富了,能力提高了,做事更细心严谨了!

 

四、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保障措施

我校的气象科普教育活动之所以能够得到持续的进行与发展,主要有以下各方面的保障:

1.组织、制度、机制、经费的保障

.组织保障:

学校的气象科普教育由校长直接领导,聘请专家指导;并制定专人负责,层层把关。 

.制度保障:

以气象社团观测成员为主体,其他学科为辅进行气象科普教育教学的制度;特别对气象社团的负责老师给予优先外出培训、参观与交流的机会,以优化实施者、管理者队伍。

.机制保障:

学校制定课程研究的要求和奖励机制,引导全体课程人员进行研究,成绩突出者予以嘉奖。

.经费保障:

学校每年学校都按计划给予气象科普教育和气象科技活动相应的经费,以及添置设备保障活动。

2.实施气象校本课程教育

我校开发了《校园气象站》校本课程,在学校中实施教育。本课程基于初中生对大自然的探索兴趣,结合科学的探究方法和思路,给学生提供一个动手实践的平台,在实践中亲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同时也能了解气象,了解当代农业与气象行业的发展和前景,并培养其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在小组合作中进行讨论交流,寻求问题答案的能力。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形式,合理安排课时,贴合初中生在校能学习到的科学知识并适当加深拓展,起到了良好的课外拓展作用。

由于上述措施,使我校的气象科普教育和气象科技活动得以常规运转,持续发展。

五、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发展规划

1.加强气象观测技术队伍的建设,增加培训次数,严格要求。在高标准完成器测项目观测的基础上,努力对目测项目的学习与培训,努力让学生掌握云、能、天的观测技术,提高他们的判断能力。

2.制定多种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科学行为规范的约束与管理,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习惯的迅速养成,以致达到全面素质的迅速提高。

3.增加气象科普教育经费的投入,拓展校园气象文化建设,扩充气象科普图书室和增加气象科普图书的品种与数量。

4.积极开展气象科学探究活动,提高授课质量,让学生在良好的气象科学教学环境和条件下,学习更多的相关技能和知识,努力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气象科学知识的能力。

5.提高学校的开放范围与程度,让全市更多的中小学学生参与到校园气象科普的教育中来。

6.在实施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过程中,努力创建“温州市气象科普教育基地”、“浙江省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示范校园气象站”。

7.通过一系列的气象科普教育和“基地”创建活动,努力使绣山中学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遇见未来的自己”。
TOP
5#

2.红领巾气象站建设和小学气象科普教育的实践研究

徐佳明

杭州市建德明珠小学

 

气象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关注气象,关注生活质量提升。在科学高度发达、气象科学已经攀上科学高峰的今天,对中小学学生进行气象科技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课题。在我国教育改革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科技教育取得初步成果的新形势下,气象科学作为科技教育的载体与平台,也逐步为教育专家、教育决策者和第一线教师所认可。

一、研究的动因

1.审视小学生防震减灾的需要

随着气象科学的飞速发展和与人们生活生产关系的日益密切,气象知识教育已经被世界各国政府、教育机构和教育专家高度重视,成为全球化中小学教育的共同内容, 目前绝大多数国家的中小学教育中都有《科学》或《地理》课程,而气象知识的教育都有相当重要的分量。而且从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编排来看都是非常系统的,形成了气象科学的完整体系。新课程标准也把气象知识列为中小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小学阶段开展气象实践活动是科学教育的有效载体,提升学生素养、加强方阵减灾意识的重要途径。而当下有很多的学校对于孩子的气象知识掌握多少比较关注,却不关注科学现象,更别说探究本质。

2.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需要

在世界飞速发展的今天,气候对于人类的影响已经越来越明显了,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气象与生活之间的关系。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各种日常活动都要求安全、舒适,而现在的天气预报越来越注重人文关怀,报道与我们吃穿住行等生活相关的气象指数。我校开展基于气象探秘校本课程开发的气象科普教育探索,把学生的自身生活、社会生活和时代发展紧密联系起来,通过研究活动探索气象与生活之间关系的奥秘,不仅能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也实现了课堂学习的有效拓展,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3.基于实践导向拓展性的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结构缺乏整合性和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现代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气象作为一门既古老又充满活力的科学,本身有着丰富的科学内容,还涉及自然、语文、数学等多学科知识,开展基于气象探秘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气象科普教育研究,引领学生参加气象科技实践活动,构建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气象特色课程,是对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是对新课程改革的有益尝试。

二、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红领巾气象站是专门为了优化明珠小学校园科技教育环境,提高小学生的气象科普意识,活跃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增强他们的地理实际观测能力而开发设计的,同时也为了满足气象单元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实时监测温度、湿度、风速、风向、雨量、气压、紫外辐射、蒸发、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等多种气象参数的建筑。在我校里建立红领巾示范气象站不仅会使同学们掌握气象观测的基本方法,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孩子们学习气象的兴趣和热情,了解更多的气象科普知识。

气象科普教育:是指气象科学技术普及教育,是指采用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普及自然科学的气象学知识,传播气象科学思想,弘扬气象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推广气象科学技术应用的教育。

  (二)研究目标

1.形成小学气象科普教学的新思路

通过对典型课例的研究,总结提炼科气象科普教学序列的架构、运作和评价等方面的相关策略,形成有效架构与实施气象科普教学序列新思路。

2. 构建适合学生气象学习第二课堂

该课题依据小学生认知特点和科学发展规律,以《科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架构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气象科普教学,通过梳理教材,调整内容序列,研究技法,关注情感序列,并形成气象科普的操作策略和评价体系。

3. 提升学生科学学习气象科学素养

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关键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兴趣和思维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应用于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活动;了解科学和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理解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的核心。

三、研究实施

我校基于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气象科普特色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是学校、家庭、社会实践基地“三位一体”的“户内外”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和拓展,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一)红领巾气象站的建设

近一年来,为了保证气象科普特色教育的顺利开展,我们组建气象社团,开发气象科普特色教育阵地,确保气象科普特色教育有机构组织,有经费落实,有场地活动,有时间保证。

1.搭建平台,组建气象社团

气象社团是学校开展气象科普特色教育的重要平台,旨在通过开展贯穿校内外的气象科普特色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红领巾气象站设置有顾问机构、辅导机构和执行机构。顾问机构由建德市气象局周荫庭副局长、张叶根高级工程师等专业工作人员、建德市科学学科带头人高惠忠领导组成,帮助指导工作;辅导机构由气象科普专职辅导员徐佳明、科学教师俞逾等人员组成,承担具体的辅导工作;执行机构由能力较强的学生六四班沈稞伟担任台长之职,组织气象站内气象小院士开展活动。

气象站内部机构由台长、副台长、组织部长、纪检部长、观测部部长、信息部部长、技术部部长以及27名气象小院士组成。气象观测是气象社团的基础工作,气象小院士们严格按照《气象地面观测规范》规定的观测时间、观测项目、观测顺序进行每天二次的观测与记录,并将这些信息一一填入“全年气温曲线图及天气情况表”,每月还要填写统计报表、绘制气温曲线图,年终绘制全年气温曲线图等。

按照学校领导的指令,进行气象科普宣传是学校气象社团的第二大任务。科普长廊的气象科普宣传栏目、气象科学知识宣传橱窗,是气象社团指导老师以及小院士独揽的工程;气象科普和气象知识讲座、气象科普影视片的观看、气象观测员培训班等均由气象社团出面组织主持;学校的天气简报、气象观测栏目更是气象社团独揽其责。

组织和带领同学们进行气象科普探究实践活动是学校气象社团的第三大任务。每年世界气象日,学校都要举办一届气象科普活动,其中的气象小组活动就是由学校气象社团负责组织带领。学校规定气象社团在世界日要进行营地气象观测,搜集气象谚语,学习气象法规,阅读气象书籍,举行气象知识竞赛,参观气象站等多项活动,还要编写《气象站学习与调查实践》报告等。这些活动都要在学校气象社团的小院士们组织带领下进行。

在每一学期结束之前,气象社团依据学生气象观测活动的质量、气象研究小课题撰写的成果、掌握气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程度等方面对其进行考核打分,授予“气象小达人”、“气象小能手”、“气象小院士”等相应称号,给予表扬和肯定。

2.拓展资源,开发气象科普教育阵地

对学生进行气象科普特色教育,就必须为学生提供气象实践基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亲身体验,有所收获,教育才能达到实效。为此,近一年中我们选取和开发了“一室二站二阵地三基地”,使之成为气象科普特色教育的阵地。

一室:红领巾气象探究室

气象科技活动室是开展气象科普活动的基本条件。创建气象科技活动室是为学校气象科技教育参与人员营造的活动中心,也是学校开展气象科普教育的基础硬件设施。为此,我校专门腾出一个建筑面积20平方米的专用教室,投资2万余元创办了红领巾气象探究室。

气象探究室是学校气象社团日常办公、校园气象科技活动会议、人员培训、气象小课题研究项目等的活动场所。室内添置了一些室内气象仪器,存放了学校气象教育资料和档案,还陈列了学生气象观测记录、气象调查报告、气象科学活动文本和气象科普论文等,记录了学校一年来开展气象科学教育和科学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二站:红领巾气象观测站、建德市气象局自动观测站(明珠小学监测点)

人工气象观测是气象工作的基础,是定时获取大气气象数据的基本手段。从2016年建站之初,我校就开辟场地120余平方米,投资10万余元,引进了人工气象观测系统,

采用标准的仪器,按气象科学的专业要求进行布局和安装,建成了红领巾气象观测站。

通过人工观测,可以从红领巾观测站获取温度、湿度、风向、风速、气压、降水、蒸发等大气象要素的定时数据,为学生的气象科学学习、科学探究、全面素质训练创造实践平台。

自动气象观测系统是一种能够自动观测、记录和存储气象观测数据的设备,是目前国内象部门所属的气象台站、专业气象台站都在普遍使用的基础设备。2017年初,我校努力争取到了市气象局的支持,将全市自动观测点中的其中一个落户我校。市气象局自动观测仪器自动采集大气温度、湿度、风向、风速、气压、降水、紫外线与太阳辐射等八大气象要素的实时数据,使收集到的资料内容更加丰富。学校充分利用这套气象自动仪器,直接与学校网站相连接,数据以每10分钟一次的频率,自动地在学校电子显示屏同步接收,为学校更好地进行气象知识的科学普及和研究创造了条件。

二阵地:气象科普长廊、二十四节气长廊

为打造浓厚的气象科普教育氛围,学校在校园主要主通道明珠路两侧设立了一条气象科普长廊,为学生和家长以及社会提供知气象、学气象和气象科学的平台。长廊里有介绍气象科学展板、气象知识园地,也有红领巾气象站每天发布的天气预报、日常生活气象警示、动植物节令生态和节气农事安排等。

同时二楼教学楼与行政楼连廊内设立了专门的二十四节气长廊,为学生提供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气象知识信息,包括每个节气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气节名字的又来以及该时节的一些活动与习俗农事等,为城里的孩子拓展了知识面,也为时节知识的推广提供了一条捷径。让孩子能在下课休息、上学、放学的旅途中享受气节知识带来的科普教育。

三基地:明珠小学红领巾气象站、建德市气象局观测中心、建德市气象雷达站

专业性的气象站和气象站台可以让学生直接接触气象课堂教学所涉及的内容,也可以让学生直接感知气象科学理论的实际基础。近一年来,我校根据气象科普特色教育需求,与学校自己的气象站、建德市气象局、建德市气象雷达站取得联系和支持并建立校外气象科技活动实践基地,借助这三个气象专业场馆优秀的载体与平台,向学生传播气象科学知识,传授科学方法与科学技术,开展丰富的气象科普特色活动。   

建德市气象局观测中心为于建德市新安江牛头山上,占地38亩,拥有3000平方米办公用房和740平方米附属用房,地面大气探测场科普还被入选为建德市科普教育基地。建德市气象雷达站位于牛头山顶,,是探测台风、冰雹、暴雨的主要监测点,雷达站由雷达主楼、和科普馆组成。

(二)科普路径,创新指导

近一年来,为确保气象科普特色教育的有效开展,我们以气象探秘校本课程和各年级科学教学为主要渠道,以气象科普特色实践活动为重要补充,确保气象科普特色教育在学科中有渗透、有延伸,在气象科技活动中有主题、有特色。

1.气象课程——气象科普教育的主要载体

气象探秘校本课程内容力求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要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气象,积极探究天气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教学活动要寓教于学、寓教于乐,运用多元的活动方式,让学生在气象知识的学习中、在日常的气象观测活动中感受到气象活动的趣味,滋生探求气象奥秘的欲望,提升身体素质,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

气象探秘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是是学校个性化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须兼顾全体,以低起点、高规格、抓全面、促个性作为指针。课程实施面向全体学生,倡导“人人参与”,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气象的重要性,了解气象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气象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开展气象探秘校本课程教学,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获得较高的气象专业成果,而是为了在气象实践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科学、用科学意识,相信科学、追求真理,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学习初步的气象科学实践的技能,培养动手能力,而这一些在过程中显得更充分,因此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课程的目标

1.提高科学素质。通过气象探秘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树立科学态度,赋予科学精神,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技术,达到全面素质提高的效果。 

2.拓展科学视野。通过气象探秘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满足新课标规定对小学生应该掌握的气象科学知识的要求,拓展延伸科学课本知识,多方拓展学生的现代科学视野。

3.领悟科学精神。通过气象探秘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使学生深入地了解气象科学的整个结构体系,了解气象科学与人们的生活、生产,以及对各学科领域的渗透与交叉,乃至相互作用,让学生完全走近科学,并置身科学。

气象探秘校本教材。每课由“知识窗”、“探究与活动”、“资料链接”、“思考题”等四个部分组成,分常识篇、气候篇、气象灾害篇,观测预报篇等单元,对天气现象观测、天气预报、防灾减灾等气象知识作了全面介绍。为确保教材的科学性,教材编写过程中特别聘任了建德市气象局副局长周荫庭等气象专业工作人员为顾问。目前已经完成编写15课时,今后将继续完善。

2.气象活动——气象科普教育的重要补充

我们认为,气象科普特色教育要达到预期的目的,除了开设专门性的气象探秘课程、有机结合科学课程外,还要以学生为主体,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利用“一室二站二阵地三基地”,开展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形式新颖的活动。唯有如此,才能使气象科普特色教育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近一年来,我校累计吸收700余位学生参加气象社团活动,每年将定期组织成员参加校外实践基地体验活动。主要活动如下:

(1)气象人工观测

    地面人工气象观测是气象观测中开始最早、发展最普遍的一类。我校的地面人工气象观测是以基本天气观测为基础观测的,在少年气象研究院小院士们的带领下,依托二站(红领巾气象观测站、建德市气象局自动观测点)中的观测设备,以人工观测为主,自动观测为辅,通过建德市气象局自动观测点的自动气象观测系统自动采集大气温度、湿度、风向、风速、气压、降水、紫外线与太阳辐射等八大气象要素的实时数据。人工观测的基本项目为:气压、气温、风向、风速、降水量等,观测工作严格按照国家气象局《气象地面观测规范》规定的观测时间、观测项目、观测顺序进行。

通过每天8时和12时两次定时观测,获取温度、湿度、风向、风速、气压、降水、日照、蒸发等八大气象要素的定时数据,并填入自己特制的气象观测记录簿,每月还要填写统计报表、绘制气温曲线图,年终绘制全年气温曲线图等。从2016年建站至今的记录从未间断,资料整理保管完好,积累了大量珍贵气象资料。

(2)气象日历编写

编写“天气日历”是我校开展气象科学普及活动中的一项群体性活动形式,学校气象社团有一本《气象观察日志》,以记录每天的气象数据,并且是以轮流接力式记录数据。

编写“天气日历”,要求学生把每天的天气情况、所参与的气象观测活动和一切与气象有关的实验、考察、调查、观测及与之相关的所想、所感有重点的记录下来,可以是简单的天气情况的实时记录,可以是当日实时观测到的天气要素和天气现象加以简单的分析评论。

(3)气象仪器制作

气象是身边的科学,生活中既熟悉又神秘的自然现象为小学生提供了无穷无尽的科学实验课题。我们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组织46年级学生开展三组气象科学实验活动。一是气象仪器制作实验:利用简单的工具,采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来制作一些简单的气象仪器,如:风向标、雨量器、温度表等。二是气象要素成因实验:利用一定的器物,运用物理化学实验的方法,来完成探索气象要素形成原因的实验,如风的形成、雨的形成等。三是气象信息运用实验:运用获取的气象数据进行与气象要素相关的探究实验,如气象预报实验。

 

(4)气象调查研究

走近式气象调查是让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去,到大自然中去,在乡土环境中主动探索、观察、体验、思考、想像,以达到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我校走进式气象调查活动以“学好气象、服务生活”为活动宗旨,以“学气象、知气象,用气象”活动为载体,在广阔的农村天地实践基地中滋育学生科技素养。如2017年四月气象社团小院士们突然发现今年建德农户们种植的草莓产量普遍比往年高了很多,亩产大幅提升,这引起了他们的好奇,于是一个主题为“对今年本地区草莓草普遍高产现象的实践与研究”调查活动就诞生了。在实践调查的基础上,学生对草莓高产的原因做了“与土地肥力有关”、“与种植方式有关”、“与天气情况有关”这三个大胆的猜测,之后,小院士们逐一进行论证,前两个都一一推翻了,当论证最后一个时,小院士们从自己记载的《每日气象观察日志》中发现,当年正值草莓生长黄金时节的9月下旬至12月底当中,温度较高,暖冬影响了草莓的生长,因此造成了草莓普遍高产现象。目前该调查报告正在整理中,将作为今年综合实践活动成果送杭州参评。

(5)世界气象日庆祝

每年的323日是“世界气象日”,为了隆重庆祝和纪念这一节日,在世界气象日所在的这一周学校举行以“关注气象、关注生活”为主题的校园气象科技活动,精心打造校园气象科技节为学校气象特色科普教育的形成添加了催化剂。

在气象科技节上,既有气象知识竞赛,又有气象科技成果展示;既有气象观测体验活动,又有气象影视观摩等,呈现出“气象花开校园”的生动活泼的景象。

2016年气象科技节中,市数位领导、专家与学校师生共同参加了气象课程教学讲座活动展示、气象研究院小院士 “大手牵小手”气象宣传进社区、分发保护母亲河倡议书等活动。

气象科技节中学校开展实地气象观测,搜集气象谚语,学习气象法规,阅读气象书籍,参与气象知识竞赛,参观气象站,开展气象小调查等活动。

(6)气象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开展气象实践活动的重要舞台和宝贵的资源,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考察、体验等活动,可以了解身边的气象科学,正确认清气象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养成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学校每年都组织一至二次全校性的气象校外实践活动。如从2016年起每年一次组织学生赴建德市气象雷达站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参气象测控中心、雷达防控中心,实地了解气象观测事业的发展,或组织学生赴建德市气象局实地参观科普展示厅、气象业务平台、气象观测场、地面测报室等现场,了解气象目测与器测各项目的观测和气象预报等技术。

学校还立足“社区联动,合作共创”的思路,努力发挥学校气象站资源辐射作用,在社区中开展气象知识传播、宣传活动,普及气象知识,如20162017年两次携手建德市气象局在建德市开展“大手牵小手”、“气象进社区”等气象科普宣传活动。在每年的大慈岩中心小学、三都中心小学、钦堂中心小学和明珠小学的四校联谊实践活动中,都将气象讲座作为特色活动安排,以团队辐射的效应将气象科普落入实处,取得良好的效果。

气象社团还组织明珠社区市民民参观红领巾气象站、气象工作室,气象科普长廊,并与气象小组成员一起观察气温、湿度等气象数据,还向他们介绍了学校气象科普活动情况。活动在传播气象科普的同时,也为学校气象活动进社区、进家庭奠定了基础。

7)气象天气预报

 20171月,建德市气象局在我校安装了自动监测站,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学校师生对天气的了解,自20174月,我校红领巾气象站结合建德市气象局的天气数据,于每周一和周四制作自己的天气预报《明珠小学天气简报》,并且是文字稿打印的模式分发到每个班级和每个教师办公室,更好的服务于全校师生。采取多人合作模式。探索性制作天气简报。

  (8)气象专家教学

本着“请进来、走出去”的理念,红领巾气象站联手建德市气象局共建气象社团课程,以专业的眼光和长远的发展为目标,每学期邀请气象专家给气象小院士们进行专业的气象观察实践课程,让孩子以高要求、高标准、高起点来对待平时的观察,为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特色评价,授予称号

为了激发学生参与气象科普活动的兴趣,衡量学生掌握气象知识、技能的程度,一年来我校建立并实施了开放多元的评价机制,如开展气象科学知识竞赛、进行气象科学技能比武等。学生只要积极参与并发挥特长,学校就授予“一级气象小达人”、“二级气象小院士”、“优秀气象小院士”等相应称号,给予表扬和肯定。

1.开展知识竞赛,授予“一级气象小达人”称号

为了了解学生对气象知识的掌握程度,检验气象科普教学成果,每一学期红领巾气象社团都会组织学生开展气象知识竞赛。竞赛的内容包括:空气温度湿度观测技、降水观测、气压观测、风向风力观测、蒸发观测等。竞赛采用考试晋级方式,根据不同学段学生取得的成绩分别授予“一级气象小达人”称号,并颁发相应证书。考核评价标准如下:

                                         
  

级别

  
  

考核内容及分值(单位:分)

  
  

一级

  
  

空气温度湿

  

度观测技能

  
  

降雨降水

  

观测技能

  
  

大气气压

  

观测技能

  
  

风向风力

  

观测技能

  
  

地温测

  

量技能

  
  

20

  
  

20

  
  

20

  
  

20

  
  

20

  
  

备注:1.一级考核对象为三、四年级学生。

  

2.评价考核总分为100分,考核分值在80分以上的授予相应称号。

  

2.进行技能比武,授予“二级气象小院士”称号

为了了解学生对气象观测技能的掌握程度,检验气象科普教学成果,每一学期少红领巾气象站都会组织学生开展气象观测操作技能比武。技能比武分两个层次:三、四年级为第一层次,授予“一级气象小院士”称号,主要通过空气温度湿度观测技、降水观测、气压观测、风向风力观测、蒸发观测等活动进行技能比武,教师在旁边从其操作的熟练程度以及完成的质量进行考核;五、六年级为第二层次,主要通过气象小仪器制作、气象统计图表绘制技能、气象记录月年报表编制技能等活动进行技能比武,从成果的独创性、新颖性、美观性等多度进行综合评定,授予“二级气象小院士”称号。考核评价标准如下:

3.强化学用结合,授予“优秀气象小院士”称号

为了综合衡量学生的气象科学知识和技能水平,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气象科普活动的热情,我校强化学习与应用的结合,开展了“优秀小院士”评选活动。具体操作方法如下:每学年对学生的气象知识和气象技能的掌握及应用能力作一次综合评定。现场评选法就是学生在学年末,同时进行气象科学知识测试和气象观测操作技能测试,两项成绩均为优秀者授予“优秀气象小院士”称号,学校红领巾气象站联手建德市气象局给获得该项荣誉的同学发给相应的证书和奖品。目前学校已有32人荣获该项称号。获奖的同学名单同时在学校微信平台和学校网站上公布。

五、研究成效

()促进了学生气象素养提高

我校开展的基于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气象科普教育,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近一年,我校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气象科普学习中,通过参加学校、家庭、气象实践基地“三位一体”的“户内外”气象体验活动,通过系统的气象科学知识的课堂教育,气象科普特色活动的参与,学生的气象科学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气象科学知识不断丰富,气象科学技能不断完善,学生科学素养得到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意识、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1.气象科技兴趣不断提高。自课题开展以来,孩子们的气象科学兴趣不断提高,不仅喜欢上了气象科普读物和气象科普节目,还在老师、家长的带领下积极参与气象科学体验活动,养成了认真观察、及时记录的好习惯。样本组:

近一年来,学生撰写的小论文、观察日记、调查报告累计有200多篇。具体情况如下表:

2.气象科技知识不断丰富。自课题开展以来,学生通过气象探秘课的教学和气象科普教育特色活动,学习到了丰富的气象科普知识。此外,每一学期我们都组织开展气象科普知识竞赛,了解学生对气象科普知识的掌握情况。

3.气象科技技能不断完善。自课题开展以来,学生通过气象科普特色活动,较为熟练地掌握了基本的气象基本技能。此外,每一学期我们都组织开展气象观测技能比武,比武中学生们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创新了学生科普教育载体

红领巾气象站的建设,把课堂的教学模式直接搬进了室外的红领巾气象站与社会,从拓展性课堂发挥了常规课堂所不能替代的作用,真正将拓展课堂发挥了极致。不仅从量方面解决了学生的知识性学习,更从本质上创新了学生的科普教育载体,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教学提供了便捷与捷径。让孩子真正爱上气象科普的角度上来。

()提高了教师行动研究能力

在气象探秘校本课程的研发与实施过程中,课程研究组成员积极学习相关知识,在相互研讨、交流中提高了全组老师的科研水平。课题组教师积极开展气象探秘课堂教学研讨活动。随着《基于红领巾气象站建设的小学气象科普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被立项为杭州市教育规划课题中的学校智慧立项课题,2017课题《基于拓展课程开发的小学气象科普教育路径的设计与实践研究》相继张杭州市基础教育评选中立项,气象课程教师的行动研究能力也上了一个台阶,为气象探秘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有效的科研保障。

 ()凸显了科技校园办学特色

近一年来,我校构建了校本特色的尚雅教育操作模式,为后续更好开展气象科技活动奠定了基础,同时基于红领巾气象站建设的小学气象科普教育也为我校创建“尚雅”办学特色画上了种种的一笔学校的内涵也实现了“四个提升”:提升了学生气象科普教育水平;提升了师生气象科学知识水平;提升了校园气象科学文化品位;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内涵层次。因此,我们将做强做大以红领巾气象站为支点的气象科普特色教育,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学校“尚雅教育”的办学特色,使学校特色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小学气象科学普及教育读本》. 气象出版社.2012.93

2】《中国教育技术装备》.任夏咏 .2011.9

3】《气象与环境研究》. 北京.2016.9

4】《气象学报》. 北京,双月刊.2016.12

5】《大气科学》. 北京.2015.

TOP
6#

3.探索气象奥秘   打造气象特色

 

钱藓萍

 

温州市第二十三中学

 

    2008年我校创建了“黄龙君峰气象站”,并成立了“君峰气象社团”,多年来开展丰富多彩的气象科普活动,形成了我校气象科普教育体系,促进了学生科学意识、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树立。特别是以君峰气象社团为载体的气象科普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20156月我校被浙江省气象局、浙江省气象学会授予第三批浙江省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基地荣誉称号。20172月成为国家气象科普教育基地。

一、重视气象科普教育    打造学校特色项目

我校将气象科普教育列为学校工作重点,学校在制度、经费、师资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努力打造特色项目。每年都有专项经费投入,由科学组总负责,并落实专任教师具体负责开展校园气象活动。

二、完善硬件设施建设   奠定科普教育基础

   我校建设了“一站”、“一室”作为固定活动阵地,为气象科普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8年我校投资16万元一站----“君峰气象站”。“君峰气象站”系综合式校园气象站,拥有地面气象自动观测和人工观测两套设施。 2016年建设了一室----“君峰气象社团活动室,作为气象社团和气象拓展课开设的活动阵地。

三、开展多种形式宣传   形成良好校园氛围

    我们利用学校的电子阅报机开展气象节日文化宣传,如二十四节气、国际气象日等等,让学生了解相关文化知识。每年结合校园科技节开展气象科普活动,内容有开展气象知识宣传、开设气象科普知识讲座、开展我爱家乡的云摄影比赛、开展云的形成实验探究活动并形成研究性成果报告等等。

四、开设气象拓展课程    普及气象科普知识

2015年开始每周三下午开设一节拓展课程,2017年增设为每周两节,内容有气象基础知识以及防灾减灾知识,让广大学生了解气象科普知识。我们把气象科普教育分为四个专题,在七、八年级的四个学期中逐步完成。具体的设置是:第一阶段侧重有关天气知识学习,第二阶段侧重有关气候知识学习,第三阶段侧重有关防灾减灾知识学习,第四阶段侧重有关当代科技发展状况和趋势及科学方法学习。

五、开展气象社团活动    丰富科普教育载体

1、建立并规范社团规章制度和过程管理

制订《君峰气象社团章程》、社团招新、社团成员档案管理等制度,制订每学期工作计划并有序开展活动。

2、建立和完善社团的组织架构

“君峰气象社团”由本校初一、初二两个年级段的60名学生组成,共分为20个活动小组。选举了社长1人、副社长3人;各组又选举组长1人。社长、副社长、组长负责来实施社团的常规运转和开展各项活动。

3、君峰气象社团的活动开展

1)日常地面气象观测

建立了《地面气象观测制度》、《观测员守则》《值日轮流制度》等规章制度。 气象观测采取班级轮流制度,我校七、八年级共20个班级,每学期20周观测,每个班级负责一周日常气象观测和记录。

2)社团活动方法多样

每学期2次集中学习气象科普知识;我们安排校外辅导员、气象局专家和学校科学老师等的讲座来完成;每学期2次开展探究性科技活动,设计不同的探究主题让学生实施完成;每学期2次自主性学习成果展示,将学生气象科技探究的成果进行展示,并评选出优秀成果。

3)开展探究性学习

我们根据气象科学知识体系,设计了8个不同的探究专题让学生进行探究,8次集中活动其实是对探究专题的解释与理解,课题的完成需要在集中活动以后的时间完成。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其实既是一项学习任务的完成,更是一次学习技能技巧的训练与掌握。如气象社团就以冷水、火柴、带盖的塑料瓶、剪刀、橡皮泥、吸管为器材,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探究云的形成过程,通过探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研究判断能力,也让学生认识到“方法与技术”运用的重要性。

4)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

  每年世界气象日(323日)之际,气象社团都会举办气象科普知识竞赛、气象科普创作等活动,气象科普创作的作品类型包括气象科普小说、散文、诗歌、漫画等的平面科普作品类、微视频等影视科普作品类及其他有创新的气象科普作品等。

5)对学生的成长发挥积极的作用

“君峰气象社团”实行社长总负责制,副社长年段负责制,各组长班级负责制,七、八年级各由一个社长督促年段气象的观测和记录,结果录入公布到校园广场电子屏幕上,同时公布观测者的班级和名字于屏幕上,学生们非常乐意和高兴,我们还按照学生日常观测的态度和成效,在学期期末时予以评选优秀社员,发放“6+1”学科探究绿卡,促进学生工作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

六、开展培训交流活动     提升科普教育水平

  多年来,在省市气象局和校园气象协会的关心支持下,我校分管副校长、负责教师多次到参加北京、上海参加校园气象会议,参加气象科普教师专业培训,开阔了眼界和增长了知识。同时参观了气象科普教育特色学校,接待了兄弟学校的来访交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交流活动,进一步推动了我校的气象科普教育工作。

七、下一阶段工作推进的思考

进一步推进气象社团建设,打造温州市精品社团。进行梳理提升,形成学校气象精品课程,以点带面推动气象科普教育再上新台阶

TOP
7#

4.开展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陈志峰

 

德清县洛舍镇中心学校

 

【摘要】二十几年来,我校坚持以可桢气象学校为主阵地,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学生开展以气象知识普及和气象科技探究活动为重点的校园气象科普教育,不断完善校园气象科普教育模式,全面培育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努力创建气象校园文化,彰显校园气象特色教育品牌,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气象   科普   探究   教育

早在1992年,我校因小学自然课教学的需要,成立了“红领巾气象哨”,开始组织学生开展农业气象兴趣探究活动。1994年,在县教育局和气象局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成立了以著名气象学家、教育家竺可桢命名的“可桢气象学校”,开始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学生开展以普及气象科学知识和开展气象科技探究为重点的科普教育。二十年来的坚持与拓展,积累了我国农村学校开展气象科普教育的丰富经验与成果。

一、构筑起了以可桢气象学校为依托的农村气象科普教育模式。

1、完善规章制度,健全气象科普教育组织机构。

学校根据教育活动的实际需要,不断完善《可桢气象学校章程》、《日常教育教学规章制度》、《校外实践活动实施办法》等相关制度,创作了校歌,统一了校旗。同时在教育局、气象局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不断健全由县气象台工作人员、乡镇农技人员、种植(养殖)大户、学校优秀科技教师等组成的气象科技辅导员队伍,优化壮大了学校开展气象科普教育的师资力量。

2、搭建科普平台,构建气象科技教育新模式。

学校采取并不断优化“点面结合”的气象科普教育策略:

一是“面”上的普及:学校除了建有标准化的气象观测站,还开辟了“气象学校展室”、“气象观测工作室”、“红领巾生态种植园”,设立了“红领巾广播”每日气象播报栏目,每天气象播报展板,并且专门以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来命名了小学部的二十四个中队,积极营造气象教育氛围,为广大学生学习气象知识创设了平台。学校坚持以日常的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积极开展气象知识进课堂活动。三至六年级每周一节气象科技课,系统地传授气象科学知识。每个中队一本《每日气象观察日志》,及时记录每天的气候物候现象。每半月一次节气主题教育活动,探索节气的由来以及与日常学习、生活的关系。同时,我们还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气象科技主题活动,如将每年的三月二十三日所在的周定为“气象教育周”,将每年十月定为“气象科技月”,有计划地开展“气象小博士知识竞赛”、“家乡农谚知多少”、“关注天气变化,健康你我他”、“如何预防气象灾害”等调查实践活动。

1)每日气象日志。“今天,我看到家门前的桃树开出了第一朵花。”、“早上,我看到燕子在天空中飞了”、“在田野里,我看到青蛙产下的仔了。”……随手翻看我校的《每日气象观察日志》,里面都有这样细致、生动的记载。农村里的这些花花草草、鸟兽虫鱼,成了孩子们进行观察、记录的最好材料,潜移默化中孩子们学会了细致的观察,学会了仔细的记载。

2)红领巾气象哨。在我校宣传窗边上,有这样一处阵地,它里头有“每日天气预报”、“动植物新情况”、“人们生产生活新动向”、“家乡气象农谚”等栏目,每天都有学生轮流记载着,孩子们在课余都会凑上前去,朗读着,评论着,传递着,气象信息、气象知识就这样融入了孩子们的日常生活。

3)全年气温曲线图。我校的小气象员们每天都在进行着气候物候的观测和记录,同时孩子们还会将这些信息一一填入“全年气温曲线图及天气变化情况表”,形成整张表上的一个个“点”,然后将一个个点用记号笔联结起来,一天天从不间断,一月月的坚持,当全年气温曲线图呈现在小气象员们面前的时候,他们兴奋不已,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认真、专注和坚持结下的硕果。

二是“点”上的深化:在引导全体学生全面参与气象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学校还专门组建了“识天社”学生社团,每天安排下午330~410为社团活动时间,以使热爱气象、探究欲望强烈的学生有更为广阔的舞台。气象科技教师组织社团学员在每天观测记录气候物候现象的基础上,选择那些有进一步探究价值的课题开展深入研究。学生在这个逐渐深入的过程中,制定探究计划、开展社会调查、撰写总结报告。在这个自己喜爱的过程中,学生自觉不自觉地体验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而这样的过程对于学生的成长则是十分重要的。

近些年来,我们开展的“山田为何虫害轻”、 “金秋褐稻虱虫害为何重”、“走进暖秋世界,探索农气奥秘”、“小龙虾,大世界”、“夏天雨·秋季果”等等,都是在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大胆实践探究的过程中,完成了一个个十分成功的科技小课题。

3、三编校本教材,拓展气象科技教育内涵。1994年,在可桢气象学校成立之初,我们节选了初等气象专业相关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编撰了第一本气象学校校本教材,教材里主要有气象基础知识和气象谚语两部分。在实践中我们觉得这样的教材编写,形式过于单一,内容过于专业,并不适合同学们的学习。于是在2001年,我们二编校本教材,在原有基础上添加了气象学家的故事、常用气象仪器的操作与使用等章节,使得教学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随着气象科技教育的深入开展,我们越来越觉得原有的教材已经不能适合当代孩子的学习需求,于是我们与时俱进,提出了第三次改编校本教材。在这次校本教材的编写中,我们在坚持开展气象常识普及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孩子们气象科技兴趣的培养,更加关心天气变化与人们日常学习生活的联系,更加关注家乡气候物候的变迁以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深入浅出的语言来进行呈现。同时也将我校近些年来在气象科技方面实践探究的成果也编列其中,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气象科技,探索大气奥秘的兴趣。

二、以开展气象科普教育为突破口,全面培育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我校地处农村,拥有广阔的农业气象资源,而且孩子们对于自己身边发生的事物与现象非常熟悉,为此我校以“学气象、知气象、用气象”活动为宗旨,以广阔的农村天地为实验基地,以滋育学生科学文化素养为核心,积极开展气象观测、调查研究、总结分析等科普教育实践活动。

前些年,我校的农业气象活动开展了“三月春雪”和“空梅”、“涝冬”对农作物影响的探究和调查。2001319日和31日两场春雪引起了我校沈丽萍等同学的极大关注,她们依据自己平时收集整理的农谚,大胆预测当年可能会有旱、涝灾害发生。为此她们在严密监视天气变化的同时还提醒家长及身边的农户做好抗灾的准备。当她们以此为依据撰写的科技小论文《三月天与农业》荣获省科学论文二等奖的时候,也正是当年的七、八月份江浙沪三地发生了特大洪水。而且翌年的“空梅”(梅雨季节雨特少)、“涝冬”(冬季雨特别多)现象也在她的文章中依据本地农谚作出了准确的预言。三年后的2004年“春分”时节又下雪了,那么2004年还会出现“空梅”和“涝冬”的现象吗?以丁海云为首的小气象员们接过了沈丽萍她们探索的“接力棒”,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跟踪探索。为了验证“三月雪——夏涝——空梅——冬涝”的规律是否存在,丁海云他们专门查阅了县气象局二十多年来的气象资料,最后写出了《“空梅”、“冬涝”现象的观测实验和探索思考》一文,并荣获了当年省科技小论文一等奖。

近两年,我们研究主题是调查形成褐稻虱虫害中的气象因素并开展了“走进暖秋世界,探索农气奥秘”科普实践活动。落叶缤纷、丹桂飘香、秋高气爽……这是我们对于金秋十月的美丽印象。然而09年的十月却有点儿特殊,不少奇特的物候现象层出不穷:梨树、桃树二度开花、结果,鹭鸟迟迟不肯南迁越冬,部分茶园大面积虫害的发生,已进入成熟期的水稻田中还有农民打药治虫的身影……一系列反常的自然现象极大地引起了我们探索的兴趣——为什么今年秋天那么暖和?它给大自然带来了哪些变化?这种异常气候对农业生产又有什么影响?带着这些问题和困惑,我们组织学生专门组成了科普活动实践小组,利用课余时间专门走访了县气象局和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就我们的想法和困惑一一向专家求教。县气象局的万老师、县农技站的李站长充分肯定了我们的想法和开展实践探索的意义,并为我们有重点地讲解了“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全球干旱等一系列气象知识,让我们认识到了今年的暖秋现象并不是孤立的、单纯的自然现象,其实它是一个复杂的、影响深远的环境保护问题、社会问题、时代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专门通过校本教材学习、上网查询资料等多种途径进一步学习农业气象知识,对此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与此同时,我们还积极开展了深入调查实践活动。1020日,我们来到塘头山上,果园里的桃花、梨花,还有黄豆般大小的梨子,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桃花、梨花不是都在春天开放吗?怎么到了十月份还在开花?通过采访果农,我们知道了这种花叫二度花,这种果实叫二度果,它们主要是由于秋天气温偏高造成的。以往也出现过,但从来没有像今年一样大面积的发生。这种花、果会给来年果园的产量带来减产。在果树的间隙,还种着不少茶树,茶花开得正旺,细心的我们观察到,不少茶树都长出了新芽,听边上干活的老大爷介绍,这种新芽也是由于今年秋天气温偏高惹的祸,以后一遇到霜冻就会马上死去,会给明年的茶叶产量带来影响。此外,同学们还发现了本该“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季节候鸟白鹭也还在本地频繁活动等异常的物候现象,这与今年的暖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果树的二度开花,鹭鸟的迟迟不肯南迁,这些大自然的物候变化之中,竟蕴藏着那么多的知识和学问,我们真应该做个善于观察、理性思考的有心人,否则我们就不能发现农业气象中的奥秘。

我们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到温热少雨的天气有利于农作物快速生长,但同时也容易促使虫害高发。这样舒适的天气给不少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使往年已经飞往南方过冬的候鸟也留恋忘返了。如果候鸟不能及时迁徙,等到冷空气侵袭,气温过低,它们可能等不到去南方过冬,在中途就会被冻死。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广泛接触到了大自然里的草和物、社会中的人和事,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使我们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名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一位学生在日记中曾这样写道:以前爸爸妈妈常这样教育我们,读不好书就只能去当农民,原来农民种田种地也有那么多学问,看来学不好知识连个农民都当不好……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得主动、深刻,而且也有利于他们开启创造发明之门。

丁海云同学原先对做任何事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可自从负责气象工作以来,责任心有了很大的改变。有一次他到舅舅家去做客,看见舅舅在捞死鱼,一问才知道是“拗死”的(本地将由于气压低水中缺氧而使鱼拗出水面乏力致死的现象为“拗死”),丁海云就随手拿了张小纸片,一边了解鱼拗前的天气情况,有什么样的预兆及当时拗死鱼的数量……一边将相关数据记录在纸片上。正是这种科学意识和探究精神,使他不但参与写出了《夏凉秋热与农业》一文,而且还主持写出了《“空梅”、“涝冬”现象的观测实验和探索思路》。

学校二十年的坚持,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气象学员,使他(她)们不断脱颖而出。其中有些同学已经进入重点大学深造,有的已经走上了气象服务的岗位,有的在中小学学习阶段就已经成为学习的尖子,多次被评为省、市、县各类先进。

三、秉承“求是”科学理念,努力打造“求索”校园文化。

当我们每次看到竺可桢画像里殷切的目光,就深知红领巾气象站里“诚实求真、严谨细致、负责认真、恒常勤勉”这十六个大字带给我们沉甸甸的份量。因此,可桢气象学校带给我们不仅仅只是办学特色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将竺可桢先生那种“孜孜不倦、求真务实、上下求索”的精神根植于每个师生的心中,从而不断地激励我们努力前行。因此,学校通过论证,结合气象学校的特色,总结提炼了“孜孜以求”的学校精神,确立了建设以“求索”为核心的学校校园文化。

1、创立“二十四节气”中队。为了彰显我校气象教育的特色,弘扬我校的气象特色文化,不断在全体师生中普及气象科学知识及其理念,挖掘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当中蕴含的科学教育元素,我校在2011年以立春、雨水、惊蛰等“二十四节气”分别命名了小学部的二十四个中队各中队还结合自己的命名,结合本中队特色,创生出了一系列既具励志性又有创意性的个性化班风,如立春中队:一年之际在于春,一生之际在于勤;雨水中队:春雨润柳和风扬,乘风破浪会有时;立夏中队:立壮志雏鹰展翅,永向前一代少年;霜降中队:秋风萧瑟天气凉,寒窗苦读露为霜;大雪中队:来年好大雪,一春冲劲霄。作为中队气象文化的一个缩影,有趣生动而且砺志向上的节气班风成了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打造“会说话”的气象中队角。为了进一步优化可桢气象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各中队还根据自己中队的节气特点,确立了自己的主题,在活动中发动每一个队员为特色中队角命名、设计中队标志、提出中队口号,设计出了一面面会说话的砺志“气象墙”——中队角。中队角里面不仅有新鲜的、有用的、趣味性强的气象知识,更有队员们亲手制作关于气象的小作品、小仪器。气象中队角成为每个学员成长的乐园,也让可桢气象学校的文化特色有效融入班集体的创建中,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队员。

3、打造具有“名片效应”的学校气象展室。根据创建气象文化的需要,学校在总结近二十年来气象科普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对气象展室进行了重新定位并进行布置。展室共分“风雨历程”、“谈天识地”、“耕云播雨”、“气象万千”四个版块。其中“风雨历程”板块主要回顾可桢气象学校近二十年来的繁衍与变迁;“谈天识地”板块主要呈现气象学校开展的各类气象知识教育活动;“耕云播雨”板块侧重于展示同学们在辅导员的指导下开展的气象科技探究活动;“气象万千”板块则总结学校开展气象科普教育二十年来的成果。

4、构建别具特色的气象文化走廊。今年,我校还将紧贴实际,科学规划,通过书画作品、实物展示等形式,在教学楼走廊和楼梯墙壁等醒目位置进行了精心布置,张贴、悬挂以普及气象科技知识、预防气象灾害为主题书画作品,包括反映本地气象历史、气象学家风采以及重大气候灾害事件、德清气象概况等宣传板画,同时地将展示各种自制的气象仪器,将整个校园点缀得既美观又雅致。通过打造“气象文化走廊”,营造出了浓厚的气象文化氛围,让全校师生于无形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5、搭建气象交流平台。学校大队部成立了节气中队为主题的各类网络媒介。比如:立春中队QQ群,群友就是中队的各个队员;春之韵、夏之情、秋之味、冬之馨等博客、微博等等。利用网络在队员间或者二十四个中队间进行交流,互动,更添时代性和乐趣性,学生参与度也很高。

二十年来,我校依托可桢气象学校在培育广大学生科学文化素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国家气象科学中心主任孙健、国家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副主任刘波、胡亚、高级工程师康雯瑛、浙江团省委副书记张兵、浙江省气象协会秘书长俞善贤等曾多次莅临我校指导并提词勉励。由任咏夏老师主编、气象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气象科技活动指南》一书中《第八章:气象科学教育和气象科技活动示例》第二节(253-259页)中专门引用了我校开展气象科技教育的内容。2012331日至43日由深圳科学技术协会等单位主办、深圳市气象减灾学会等单位承办的“2012两岸四地校园气象科普教育论坛”在深圳市盐田区华侨城茵特拉根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我校作为特邀单位与会并在大会上做校园气象科普教育介绍展示。201210月和20133月我校先后被浙江省气象局、中国气象局授予首批省级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和国家级气象科普教育基地。

发展未有穷期,奋进永不言止。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在上级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不断开拓创新,为进一步办好具有浓郁气象科技特色的素质教育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在体验中成长》主编:彭慧 少先队江苏省工作委员会

2〕《做个小小气象家---校园气象活动》主编向英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3〕《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作者:王升 教育科学出版社

4〕《开放性主题活动课程》主编:仇忠海 上海科学院出版社

  5〕《社区少先队多种模式课题研究成果集》主编:李启民、柯英  江苏教育出版社

TOP
8#

二、气象科普教育与课程开发

 

1.校园气象点亮“拓展性实践”课程

——小学科学“天气单元”气象元素的探寻与行动

申海明

浙江省嘉兴市实验小学 

【摘要】《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拓展性实践活动,实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其有助于导引学生走向生活体验科学、学习科学、应用科学,并激发他们科学学习的持久兴趣,提升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和创造发明能力。天气的变化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气象科普是全民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校园气象本质是让学生在探究和实践中获取知识和能力,与当前学校倡导的拓展性实践课程不谋而合。本文主要围绕“捕捉学生天气拓展性学习需求点”、“找准学生天气拓展性实践兴趣点”、“创新学生天气拓展性实践活动点”三大方面,结合实例加以阐述,希望带给当前校园气象科普实践活动以启示。

关键词】校园气象;拓展性实践点;探寻;行动

小学科学拓展性实践活动,实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其有助于引导学生走向生活体验科学、学习科学、应用科学,并激发他们科学学习的持久兴趣,提升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和创造发明能力。在科学拓展性实践活动中,教师的职责在于帮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的意义以及与自身实践活动的兴趣点、关联处。一旦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的意义,其所激发出的兴趣就可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并被内化为一种自觉的心理状态,而知识与学生自身的相关性,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助于学习的维持并最终转化为学习的动力。1温度、降雨、风向和风速等的天气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与孩子们息息相关,当学生认识天气知识的意义及与自身的相关性,极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利用校园气象科普平台,抓住学生关注的兴趣点,展开有效的天气探究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提高。

在此结合本人长期一线工作事例,作一深入阐述:

一、捕捉学生天气拓展性学习需求点

需求是孩子们快乐参与科学学习的起点。了解孩子们的需求点,有助于更好导引孩子们的科学拓展性实践活动。由于学生存在着年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别,又有家庭文化背景的差异,所以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各不相同。在展开拓展性实践活动前,有必要对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做一个调查(见表一):

表一:天气拓展性学习需求点调查表

                                               
  

调查项目

  
  

喜欢制作天气观测工具

  
  

喜欢观测天气变化

  
  

有观察记录特长

  
  

有分析实验数据特长

  
  

有绘制曲线图或柱状图能力

  
  

愿意与其他成员合作完成实践任务

  
  

愿意拓展实践范围挑战困难并持续观测

  
  

人数

  
  

 

  
  

 

  
  

 

  
  

 

  
  

 

  
  

 

  
  

 

  

  
                
    
    

图一:天气记录与发布组在行动

    
    
  
 
根据调查所获信息,根据班内学生进行拓展性实践的需要点,进行活动分组(见图一):(1)按学生兴趣分;(2)按学生知识能力分;(3)按所住学区分;(4)按有利于完成实践活动目标分。兴趣相同的学生容易组合起来,并产生组内合力;知识能力不同有利于成员间互助和互补;同住一个学区的便于学生间的联系交流;富有挑战困难精神的学生,他们的组合有利于气象科技拓展实践活动的深度和广度。

二、找准学生课后实践的兴趣点

1.季节变化找趣点

生活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源泉,因为这里有着无数有趣的学习点,同样天气学习也不例外。当小学四年级学生学完天气单元《天气日历》和《温度和气象》后,孩子们知道了气温对天气的影响很大,并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而测量到的气温,又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为了完整地记录“天气日历”,了解天气变化的规律,此时同学们很乐于进行气温变化的探究实践。但受课堂时间的限制,无法进行具体的测量气温的探究活动。因此,充分利用校园气象的平台展开课后探究实践非常必要。教师可对气象科普探究感兴趣的学生,临时编入校园气象观测员队伍,充分利用校园气象站的仪器设备和气象站观测员的探究经验,引导学生从感兴趣的季节变化中去寻找天气变化的踪迹。一年有四季,四季的景物各不相同。春季到了,可让学生开展“寻找春的足迹”活动,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到郊外观察,把测量到的气温和看到的春的气息,记录下来,或用相机拍下来。如小草发芽、桃树开花、燕子归来等都属观察对象。夏季,测量一下周边的气温,如室内温度和室外温度的比较,体验一下人的舒适度大约是几度;对现代人来说,汽车就是流动的“家”,这个“家”的冷暖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酷暑天,进行一次车内温度知多少的调查活动。秋季,是丰收的季节,鼓励同学们在记录“天气日历”时,可同时调查统计一下当地有那些水果成熟了,这个季节的蔬菜有那些,人们的衣着变化情况等。冬天,是北风盛行的季节,了解一些防冻保暖的知识,到冰雪世界中感受冬的寒冷,测量一下冰雪覆盖下的地表温度,然后与雪面温度进行比较,更好地理解“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正是重视导引学生在天气变化中找趣点,所以我们的学生有研究不完、体验不尽的天气学习点。

2.观察记录寻探点

把学生从兴趣引向探究,是科学学习走向深入的体现。天空中漂浮的白云实际上是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云的形状千姿百态。云的形状和多少能告诉我们有关天气的许多信息,同学们在学完《云的观测》后,一定对天空中云的多少、形状等产生兴趣,从而形成新的学习探点。在“天气日历”的记录活动中,同学们已经意识到不同的云将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天气。为了提高他们观云识天气的积极性,教师可选择云系变化比较活跃的日子或季节 引导学生展开观测实践活动。春季是层云活动的频繁季节,可组织观察层云的发展变化。层云的识别比较容易,扁平状的,高度较低,平时是浅灰色的,但在冷热空气交锋时,低空中水气逐渐增多,层云会慢慢变厚,色彩会逐渐变深,这时就发展成了雨层云了。在积云变化活跃的夏季,可引导学生观测天上积云的变化,看一看如棉絮般的积云,如何积聚成像山、像城堡似的积雨云;观察积雨云底部黑色的凝重,感受暴风雨来临时的气氛。这样有针对性的观测天气变化,学生是有兴趣的,关键是老师的引导和激励评价的跟进。同时鼓励学生完整记录一个月或一个季节的“天气日历”,把每天观察到的天气状况,如:温度、风向、风速、云状变化和阴晴记录下来,并把温度的变化绘制成柱状图或曲线图。把记录完整清楚的“天气日历”张贴在学校科普宣传橱窗,让更多的人了解天气的变化特点,并生发更多的学习探究点。

三、创新学生天气拓展性实践活动点

1.学会发现问提点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就同学们在“天气日历”中记录的单组气象数据而言,在时间的长河中,是零星散乱的,根本没有什么价值。但我们可以鼓励孩子们运用数学课中学到的统计方法,把每月观测得到的天气数据绘制成一张张曲线图或柱状图,然而引导他们对图进行比较,同学们会很快发现一些问题,比如温度、湿度、气压等在相应的月份和季节中,既有大致相同的趋势,但也有波动。有了上面的发现,我们就应该鼓励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是什么因素决定了每年大致相同的规律,及造成波动的原因……又如,同学们在学习《云的观测》后的课后观测实践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困难,云在天空往往瞬息万变,不易判断,经常对云状和云量争论不休,无法统一观点。对乐于探究的学生而言,有难度才有兴趣和动力。此时,可组织学生开展云量观测方法的讨论会,引导学生改进观测方案,再到具体的实践中去反复验证,不断改进。由于事情与学生的内心需求直接相关,更容易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能在同伴面前贡献智慧,他们会感到非常开心。

2.学会拓展探究点

  
                
    
    

图二:基于问题的天气项目探究行动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科学学习之妙在于引导学生由问题引向探究,生发新的研究点。如果同学们在天气探究实践活动中发现了问题会感到非常兴奋,那么对认识问题背后的故事更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为进一步拓展课后探究实践作好了铺垫。如今,天气观测已由传统转向了现代,肉眼看不清的,雷达能从天空往下观测的很详细。认识和借助雷达图预报天气,已成为现代天气观测必不可缺的手段。教师可鼓励学生学习认识天气雷达图。但学生面对电脑屏幕上不断变化的雷达云图,很惊奇气象专家是如何依据它做出天气预报的,特别想知道雷达图隐含的各种天气信息。有疑问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主动去探究。此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去查阅资料(见图二),咨询气象专家。最后确定“三看”原则:①看回波强度;②看回波形状;③看回波的移动方向、移动速度和回波强度变化。2方法有了,就需要实践的检验,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学看天气雷达图,试做临近天气预报”活动(见表二)。

表二:利用雷达图做临近天气预报记录表

                                                           
  

日期

  
  

时间

  
  

雷达截图

  
  

预报结论

  
  

失败原因分析

  
  

 

  
  

 

  
  

 

  
  

 

  
  

 

  
  

 

  
  

 

  
  

 

  
  

 

  
  

 

  
  

 

  
  

 

  
  

 

  
  

 

  
  

 

  

实践表明:学生主动参与某项学习活动的欲望,主要来自于学生对该方面知识的兴趣和自主学习中获得的成功。同学们在课后天气观测实践活动中,不但认识了天气变化的规律,同时感悟到了天气对人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这样的活动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增强主动观测天气的积极性,提高课后探究天气的实践能力和效果。只要找准学生的兴趣点,给予一定的科学探究方法指导,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持之以恒,校园气象科学拓展性实践活动一定会促进学生学习力的提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放手让他们去探究实践,不管最后有发现,还是没发现;是正确,还是错误,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们的思维被激活了,他们真正迈出了探究实践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涂阳军,姚利民. 学生学习兴趣发展研究述评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2,39(262):23

2]任咏夏,俞善贤.中小学气象科技探究实践.北京:气象出版社[C],2014:175

TOP
9#

2.气象科普与校园文化“齐头并进”

­­­                 ----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实践

 

王志伟

(海宁市马桥中心小学)

 

【内容摘要】在小学阶段开展气象实践活动是科普教育的有效载体,提升学生素养的重要途径。我们把气象科普列为学校的特色课程,将气象科普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学校的各个领域,在开创校园气象科普特色教育的路上,积极探索、发展创新,形成了鲜明浓厚的校园气象科普教育文化。本文从“建平台、立讲台、搭舞台”等三方面进行了阐述,旨在探寻校园气象科普教育文化建设的新理念、新策略。

【关键词】气象科普   校园文化  平台  讲台   舞台

 

气象科普力求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活动寓教于学、寓教于乐,运用多元的活动方式,让学生在气象知识的学习中、在日常的气象观测活动中感受到气象活动的趣味,滋生探求气象奥秘的欲望,提升身体素质,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科普活动实施面向全体学生,倡导“人人参与”,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气象的重要性,了解气象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气象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下主要是我校在开展气象科普教育的几点策略:

一、建平台——创设气象科普环境,提高气象科普意识

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实践活动告诉我们,创设良好的科普教育环境能潜移默化、行之有效地影响学生的行为与情感,陶冶情操、锻炼意志,激发他们科普实践活动的兴趣,能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因此我校的气象科普教育从“硬平台”和“软平台”着手,创设良好的气象科普环境。

1、创气象科普教育校园“硬平台”

 “蓝天一号”气象哨高高耸立在校园的西南侧,已成为校园科普特色文化建设的标志性建筑,更是学校创设科普氛围的“领衔设施”。步入青草茵茵的气象哨园地,映入你眼帘是各种气象观测仪器:有风向标,量雨器,地温表……漫步校园四周或沿教学楼梯拾级而上,我们开辟了学生科普创新画廊,供学生自由挥洒、描绘出心中想象的作品,时不时吸引着学生、家长驻足观看,啧啧赞叹;教学楼的走廊上、教室外都设置气象科普展示栏,一条条标语、一幅幅图画、一件件作品展示了学生不断更新的科普意识、思想,从而萌发学生的创新欲望。这种全方位的文化宣传阵地,较好的将气象科普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围墙和走廊,形成了独特的围墙文化和走廊文化。

2、设气象科普教育“软平台”

我们追求的活动目标是:要让学生自始至终都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参加活动,在活动中感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所以我们主动挖掘建设各种蕴涵于教育中的宣传阵地,耳濡目染、自然相机地渗透气象科普教育,千方百计利用班级有限的空间建设好“班级科普特色牌”、“班级科普知识园”。我们还建立了红领巾网吧,科普辅导老师下载科普趣味知识。科普网站放在校园局域网师生共享平台上,供学生在科普活动时自由点击阅览。同时,在学校的网络互动空间上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探索中的问题讨论和解决。组织开发编写了《气象科普》校本教材,分低、中、高3册,在课时分配上,低、中、高每个年段各设置3个单元,每个年段各设置24课时,三段共计开发72个课时。

这种以校内基地为实体的环境育人载体,使得科普教育看得见,摸得着。不仅具有雕塑的代表性而且更有实践功能。

 

二、立讲台——“基础”“拓展”两齐头,立足课堂做亮课程。

学生对校园气象科普有着浓厚的兴趣,对新生的科技产品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如何调动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积极性,进行气象科普活动的方法是极为重要的。在实践过程中紧紧抓住“两齐头、四并进”,力求气象科普教育活动产生良好的效果,在培养学生气象科普意识方面达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1、基础型学习——重在教学

课堂教学是开展学校气象探秘校本课程的主要途径,学校专门开设了“气象科普”课,把气象科普教育纳入四年级段每周一个课时的校本课程基本教学中,进行系统教学,通过教学让学生零距离学习系统的气象科学知识,掌握相关技能。其他各年级,则注重于将气象知识渗透于平时的学科课程教学中,如科学学课中梳理气象知识内容,有计划、有目的补充气象知识内容。学校聘请业务素质高,科普意识强的教师作为班级科普辅导员。科普教师一方面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科普兴趣小组开展各类科普活动,另一方面按照学校科普组的安排布置进行科普教育活动,并用足用好学校下发的气象科普教育材料,同时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农村特点,编写有关科普教育教材、教案。在数学、信息等教学中,结合气象培养学生开拓创新、坚持钻研、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拓展型学习——亮在选择

在完成课堂气象科学教育教学的同时,学校还针对气象科学的特点,设计了多维延伸的教育导向。对于气象知识的拓展型学习,学校注重与基础性课程相联系,注重学科联动,拓展学生探究的时空。建立校级科普兴趣小组,在教学的基础上,开展具有一定层次、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科普活动。开设小制作、小课题小论文、气象观测、气象漫画等多个气象科普兴趣小组。每学年初,学校科普组协同科普辅导员推出相应的兴趣小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合理地选择一至两个科普小组进行活动。我们改变了以往教师抽调组队的办法,由教师根据学生的报名,组建校级兴趣小组的办法,通过筛选、组建的一个个校级科普兴趣小组更有生机、活力。   

三、塔舞台——“活动”“资源”四并进,整合资源规范活动。

1、学科教育与气象科普“相并进”。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渗透科普教育。通过平时的授课来不断增强学生科普意识,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鼓励学生根据学到的知识去不断探索,不断研究,并引导学生多提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实践,让学生从中掌握科学的奥秘,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如小学语文《数星星的孩子》一文,教师就结合我校普及的气象知识设计以下问题:天空中的星星怎么会产生半明半暗的现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去寻找答案。教师进而激励学生学习科学,热爱科学,勇攀科学高峰,为人类谋幸福。又如新课程中的小学科学课,更是充满了科学的内容。教师充分利用了学科的特点,给学生传授科普思想,激发学生大胆地去探索,去实践。不怕挫折、不怕困难,用科学的知识去解开一个个自然界的奥秘。

案例:语文老师在教学《气象学家竺可桢》

细读第二段,引导探究人物精神。

师:出示重点部分段。

竺可桢就像一位在大自然中巡逻的哨兵,时刻都在细心地观察着大自然的每一个变化。

他的笔记本,是一本大自然的日记。从1936年到1974年的38年中,他记了四十多本日记和笔记,共有近千万字!

竺可桢把全部的心血都用在研究工作上。

竺可桢几十年如一日精心观测,积累了许多重要数据,每一个数据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我们连起来读读。(个别读、小组读)                          

(引导读通、读懂)

师:小朋友们,读文章有多种读法,一种是把长长的文章读短。就是我们刚才做的。还有一种读法,就是读出有价值的问题。

请你试着读读这些话,看谁有本领读出的问题来,并试着和同桌交流。                                                                  

 ——引导生疑,自主合作寻找探究点

生:(互相质疑)

师:老师一边走,一边倾听,发现同学们对这句话的问题最多:

竺可桢就像一位在大自然中巡逻的哨兵,时刻都在细心地观察着大自然的每一个变化。

1:为什么说他像一位在大自然中巡逻的哨兵?

2:“时刻”是指什么时间?难道他真的每时每刻都在观察吗?

3:“时刻都在细心地观察每一个变化”,为什么他要这么做?

……

学科教育渗透科普教育,不但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而且也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它可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题的能力及发明创造才能。

2、“科普之春”与气象科普“相并进”。

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人性化、更为主动、更为开放的学习环境。“科普之春”是我校围绕特色创建于每年5月开展的科技系列活动。最近几届的活动内容主要有: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评比、气象谚语收集与考级活动、科普童话故事比赛、生活中的科普金点子征集、小课题、小论文评选、动脑运动会、电脑速打比赛、电子小报,电脑绘画比赛、科普绘画墙画展、小制作、科普电影播放日、文艺演出暨表彰会。科技节活动为广大师生搭起了科普的舞台,师生科普素养得到了展示和提高。例如,在围绕“气象哨”这一课题进行了以下探究:1.探究本地的天气特征;2.探究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及抗保措施;3.探究不同领域的气象服务;4.与当地气象部门的联系;5.深入民间搜集气象谚语;6.收听天气预报,探究本地天气预报。只有通过科学探究,才会由量变到质变,学生才能创造出新的东西。

3、主题活动与气象科普“相并进”。

结合学校气象科普特色,我们开展突发性气象灾害主题宣传教育,使学生从小掌握突发性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置方法。针对近几年严重雾霾天气比较多,我们开展了雾霾知识主题教育宣传活动,有校园雾霾指数发布、雾霾小课题研究、国旗下讲话、雾霾黑板报、师生雾霾知识竞赛等。通过教育活动,使学生增加了对雾霾的认识,提高了保护环境的意识。也吸引了央视网、浙江教育信息报、搜狐网、海宁日报、海宁电话台等媒体的报道。在《气象科普》校本课程中安排了一个单元58课时的《气象灾害》和一个单元48课时的《气象与出行》,提升了学生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4、社会实践活动与气象科普“相并进”。

我们还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农村特点,狠抓科普教育,学校科普教育活动同少先队活动紧密结合。我们立足校园,依托市农经局正阳农业示范基地和中国经编针织科技工业园区,开展多项科普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保护环境和治理污染理成为当今最热门的研究课题。众所周知,植物都有抗污染(空气污染)的性能,通过初步学习,我们的学生对此产生了无比浓厚的兴趣,他们要弄明白哪些植物对空气中个别污染物的抗性最强,还要了解哪些植物对空气中污染物的综合抗性最强。他们的设想是为城市化建设和城镇规划中,提供既能改善空气质量、又能提高绿化品位的合理化建议,促进地方特色经济和谐发展。为此,我们学校专门组织师生成立科普环保小组,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专门的活动,老师同学出校门、进园区、访工厂、拜师傅、查资料,至今研究活动的成效已初见端倪,找到了二十几种植物的抗污染性能比较强,正在作进一步的研究。

这“两齐头、四并进”正体现了我们气象科普教育走“课内打基础,课外勤实践,活动出成果”的道路,它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科教学的知识得到了运用、巩固和发展,从而使实践活动又能深深扎根于学科课程之中,避免成为无根之本。

科普特色教育的开展是依托现有校园科普基地“蓝天一号气象哨”实施的,围绕特色项目我们成就了一系列的校园科普文化产品有科普剧《气象观测员周周》、《小本事保护大森林》、《核冬天后的春天》、《兔子不吃窝边草》、《是谁咬死了毒蛇》;《气象哨的一天》诗歌、《我是小小的气象观测员》歌曲。开展气象科普教育,主要目的是为了在气象实践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科学、用科学意识,相信科学、追求真理,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学习初步的气象科学实践的技能,培养动手能力,而这一些在过程中显得更充分,因此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实施气象科普特色教育以来我们在科普特色教育中不仅注重整体的推进,同时形成了多个亮点项目的有力支撑。学校将在现有“科普特色学校”的基础上继续加大硬实力与软实力的投入,构建以气象哨、文学社、舞蹈、足球、垃圾分类为载体的科普特色新体系,促进学校办学水平再上新台阶。“科学是一个个疑惑不解的问号,是一个个耐人寻味的逗号,是一个个驾驭全球的感叹号。”这对科学形象的阐述,正是我们创建气象科普特色学校的理念。也恰好回答我们科普特色学校的创建培养出的学生是具有:特别敏锐思维,特别灵巧双手,特别执着性格的科学发展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陈华彬、梁玲高等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育概论》   教育出版社,  2003

[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王炳照《中国教育改革30年》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TOP
10#

4.印象节气,诗意生活

——记小学节气整合课程实践活动

张赟

宁波市孙文英小学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让我们清晰地看到祖先曾经如此“诗意地栖息”在这片土地上。随着它的申遗成功,正是我们挖掘与发展节气内涵,传承与续写民俗文化的有利契机。宁波市孙文英小学气象路校区“我们的节气我们的课”正带领着孩子们在与每一个节气的亲密接触中,走过春夏秋冬,认知古往今来,与自然同步,与物候同行,与传统同在,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刻入心扉,让童年里的每一个节气都光芒四射!

一、课程的缘起

节气里的文化传承。201611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从惊蛰到芒种,从霜降到大雪,二十四个如诗如画的名字洗尽铅华,串起与众不同的四季更迭之景,也成了历久弥新、不可摒弃的文化瑰宝。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中国人看待时间的方式或指导生产的工具,更是中国人在四季更替、五谷轮回中探索出的与大自然对话、相处的智慧。这都将成为我们不断借鉴发展,不断文化影响认同的民族精神,成为我们理解传统文化的一个有力契机。

校名中的节气关联。201691日,宁波市孙文英小学气象路校区全新启用。它坐落于宁波市海曙区气象路59号,毗邻宁波市气象局。从此,这个有着“气象”之名的崭新校区与气象这门既古老又充满活力的科学走在了一起,正式开启寻找课程中的“新气象”之旅。学校以“二十四节气”作为普及气象知识的拓展点,积极开展“节气与诗意生活”课程研究。通过寓教于乐的活动方式,旨在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重拾美好记忆,感受自然节律,体验先人智慧,树立文化自信。让气象不再神秘,变得更为通俗化、知识化和普及化。实现课堂学习的有效拓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课程的实施

节气课程的开发,本着内容贴近孩子的生长需求,进程符合生命的成长规律。从立春到立冬,从小大暑到大小寒,节气循着自己的步伐款款而来,不惊不扰。一如我们的教育,循着生命的节奏,在课程的路上不断思考:以诗词为心,以自然化情,以民俗悟本,以成长循迹。

以诗词为心,编排节气学习单。自古以来,中国人的内心情感始终与节气变化息息相关。从诗词出发,在浅吟低唱中践行节气文化。像古人一样吟诗诵词,把对自然与生活的点滴体悟誊写下来,印刻每一日的美与妙,一诗一词,一期一会,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在一年的二十四次邂逅中,绘制属于自己的节气印象。

诗意的历法,以自然为律,也可以诗词为心。编写节气学习单,从这里起步。一本“节气词典”,对一个节气的解说具体于时间的分布、太阳的光照、人们的活动,条例明晰地娓娓道来;一组“节气诵诗”,从诗词中提炼,在诗词中感悟,识记与背诵和节气有关的诗词古韵;一套“节气乐园”,由孩子们熟悉的校园节气形象人物“小西”和“小Q”带领,学习更多的节气知识,了解四季变化的关系,探寻大自然的新貌,体验万物生长的规律,创造快乐洋溢的节气活动。

节气学习任务从“节气词典”、“节气诵诗”、“节气乐园”三个板块出发,如蚕结茧般一丝一缕细细编织课程体系,待化茧成蝶,璀璨绽放。

以自然化情,感受节气别样美。以自然化情,在真实中触摸,我们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去真切感受“什么是节气”,去寻找“节气在哪里”,碰触它的气息,感受它的生命。

循着每个节气,开展相应的主题活动,伴着每个季节,拓展系列的综合活动。在校园的节气长廊里,记录着与节气的点点滴滴和绚丽生活——听着隆隆春雷,走入“惊蛰”,探索万物复苏的自然;吟着诗词古韵,约会“春分”,轻触美妙动人的春景;读着字字家信,感怀“清明”,品尝清新沁人的春食;听着悠悠琴声,品味“谷雨”,领悟古茶文化的底蕴;试着称重斗蛋,玩翻“立夏”,感受元气满满的初夏;画着蚕桑故事,亲历“小满”,喜迎春蚕结茧的时日;尝着酸爽青梅,趣聊“芒种”,体会丰收播种的喜悦;聊着梅雨潮天,播报“夏至”,展现气象主播的风采……以自然化情,也许是亲手触摸“春之色”,也许就是亲眼目睹“夏之乐”,亲身体验“秋之忙”,亲口品尝“冬之记忆”……与自然的亲密携手,便是最好的课程开启。

以民俗悟本,开展节气系列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以前,冬至一早,孩子们就会在院子里围成圈,拍手唱完《九九歌》。歌中有对自然的记录,也掺杂着民俗的记忆。在自己的书桌前、窗台下,画下这样一枝梅,写下这样一排“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这漫漫长冬,从此便有了诗意的等待。

现如今的家长大多是80后,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识二十四节气”来形容也不为过。然而,对于孩子们的爷爷奶奶来说,节气这一话题却贴近生活,无比熟悉!他们对二十四节气的风俗了如指掌。我们就诚邀这些老人走进课堂,言传身教进行隔代教育。清明时节“做青团”,奶奶们手法娴熟,孩子们学得趣味盎然;立夏时节立蛋斗蛋,他们窍门多多、百战不殆;冬至时节煮汤果,与孩子们谈“交子之时”为秋冬之交……老人成为孩子了解传统民俗的不竭之井,继承优良传统的不竭之源。有舌尖年味,有中国记忆,品着传统寄托与深厚底蕴,“过节” 的方式不尽相同,但传承的文化和维系的情感却是一致的。

以成长循迹,统整节气学科链。小小节气,这是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它也使我们明白斗转星移与四季变化的对应关系,了解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农事规律,这样丰富的体验是我们最好的童年礼物。追寻节气的脚步,我们一同记录过光阴的故事,也描绘过属于自己的节气印象。这个课程抓住了节气的自然本质与儿童率真的契合点,蕴含着成长的力量。

在学校操场西南边建起的一个小小“气象站”为全体师生实时关注环境,了解自然,学习探测天气与节气的奥秘提供了实践体验的平台。小小气象观测员们通过气象观测点的电子大屏,记录每一个节气的天气变化,从而了解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除此之外,各学科的整合也融进了节气课程里。围绕一个节气学习主题,如“蚕宝宝的那些事”将小满节气带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课堂。大家通过绘画、描写、测量、实验、种植、游戏等活动,发现原来传统的节气竟是如此有趣!在语文课堂上,一本本《蚕宝宝变身记》的手作书应运而生,一个个关于“天物”小生灵的绘本故事娓娓道来;美术课上,变“茧”为宝,孩子们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卡通的图案、生动的景致,让美丽的节气文化在大家的心中生根发芽;体育课上团结协作的小游戏正在热火开展,“蚕茧专列”的同学们默契配合、齐心合力蹲着往前走;科学课一起来养蚕,记录蚕是如何出生、如何长大、如何吐丝结茧、如何变成飞蛾、如何繁衍后代;综合实践课上观看太空养蚕全过程,并一起为这位特殊的“航天员”设计专属名片……让孩子们学会用二十四节气来观察和体味世界,把自己融入大自然变化节律中,探索生命成长的过程,更加热爱生活,敬畏生命,升华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课内到课外,沿着节气的足迹,书写成长的印记。

三、课程的展望

我们的节气,我们的课,一路播种,一路收获。设计“节气迷宫图”,让春天的六个节气记忆深刻;制作“夏日节气手册”,让节气变身为旅游站点——小暑的行程、大暑的问候、立秋的食事和处暑的盘点,为孩子们的假期之旅烙上节气印章……以别具时令特色的活动为载体,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从而获得生活经验,真切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们的二十四节气课程,在收获中有探索,在感动中有协作,汗水中有责任。其中的五味让我们更加明了教育的应为和难为。我们开发的二十四节气课程也许不够完美和成熟,但我们愿意一路探索前行。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