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校承办苏州市“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新课标新策略”教学研讨... [复制链接]

31#

云盘小学惠花:《形状与承重》教学设计思考

《形状与承重》这一内容,是对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的《形状和抗弯曲能力》和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折形状》的教材内容的重组和设计,旨在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鼓励他们的创新思维。

1. 挖掘生活元素,激发探究兴趣

蚂蚁是孩子们喜欢的小动物,它虽然个头很小,却拥有强大而惊人的力量;白纸是孩子们最为熟悉的物体,轻薄得连自身都站立不稳,却在改变形状后能托起一支笔、一叠书、甚至一个人……蚂蚁和白纸都是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元素,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兴趣,保持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同时能让学生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关联起来,学会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2.充分创造机会,亲历探究过程

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而获得的知识更容易被孩子们所接受和建构,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孩子们首先通过给白纸折出一条棱的方法撑住了一支笔,那怎样撑起更重的物体呢?引导孩子们作出猜测:多折几条棱,是不是能让它承受更重的物体?接下来孩子们就经历了制作、实验,最后根据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结论。孩子们在动手“做”的过程中来学习,经历了探究过程,知道了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培养了探究能力。

3.抓住教育时机,渗透求真精神

在观察、实验、制作和搜集数据以及分析数据等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实验现象、数据与预设不符的情况,此时正是培养学生的严谨、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的良好时机。在各组汇总数据后,通过求平均值的方式,得出了三棱柱、四棱柱、六棱柱、圆柱承重能力的排行情况。针对这样的情况,有同学归纳出来“棱越多,承受的书本数越多”的结论。此时教师没有急于肯定,而是抛出问题“圆柱没有棱,为什么承受的书本数最多”,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寻找更为科学的解释。

虽然经过实验,学生获得了“圆柱承重大”这一科学知识,但是在真正生活中,三棱柱、四棱柱、六棱柱等形状的柱子也常常见到,虽然通过今天的学习,孩子们还不能解决这些问题,但我们科学教学不能回避现实,应该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多加关注,或许在今后的学习研究中,学生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4.开展实践活动,锻炼创新思维

一张白纸能托起一叠书(15本),已经令孩子们激动和兴奋了。那一叠白纸,能否承受住一个人呢?这个活动可以说是这节课的高潮,能让学生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具有工程思维,培养学生将创意和方案转化成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的能力。

TOP
32#

感谢分享,受教很多。
TOP
33#

感谢分享!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34#

谢谢分享
TOP
35#

白鹿小学 丁向华: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际,这是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陈喜燕老师执教的《我们身边的物质》一课,让我听出了科学课中的“哲学味”。教学中的“物质”和哲学中的物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比如学生列举的玻璃、水、橡胶、纸等这些我们看得见的是物质,同时还有我们肉眼看不到的氧气、水蒸气等也是物质。教学中,老师并没有满足于学生理解普通的物质概念,而是引领学生把思维的触角漫向深处。“教室里的物体是什么材料构成的?”“给你三种物质,能不能让它们组合成一种物体?”陈老师选择了符合学生认知结构和思维能力的、便于观察的活动,让学生运用正反两种逻辑思维方式分析从物体到物质,再由物质到物体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充分理解了科学课中“物质的概念”,同时渗透了“世界的物质性”这一基本的唯物主义思想。“这三种物质在变成笔记本的时候,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它们本来就这样吗?”陈老师看似无意地追问,却让学生思维不断碰撞,他们在解释这一想象时,发现原来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变化的过程是不同的,这让第三环节研究“让物质发生变化”显得水到渠成。弯折铁丝、燃烧火柴、折叠纸张、布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观察中体会到了物质变化形式的多样性,变化原因、变化快慢的差异性。整堂课设计思路清晰,结构紧凑又不失“科学味”。让我看到了新课程标准下的新策略、新思维,是一堂值得学习的好课。(丁香花)
TOP
36#

大新中心小学韩神娇

《不倒翁》教学后记

上完课的刹那,如释重负。

回想这段时间来,从选题定内容到磨课,一遍遍试上、修改、再试、再修改……这是一次尝试,也是一次挑战。

这节课的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那是一群天真烂漫、活泼好动的孩子,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心,什么都想动手去试一试,对于要上科学课、要进实验室更是兴奋不已。因此,针对他们这样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从玩有趣的玩具“不倒翁”入手,激发他们自己做一个不倒翁的兴趣,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起初,我在抛出“怎样做成一个不倒翁”这个问题后,直接将弹珠、橡皮泥、螺帽、双面胶这些材料都提供给学生,放手让他们去做,让他们在做的过程中发现“加重”与“固定”的重要性,去体会不倒翁“上轻下重”的特点。然而,当我实施到课堂上时,我傻眼了!小朋友们兴高采烈,叽叽喳喳,根本停不下来。整节课,弹珠一直在地上跳,学生的小手一直在忙碌地动着,他们有发现,也有许多想法,但是,你让他放下手中的材料集中起来交流、讨论、倾听,完全做不到。试上后,针对这一情况,我作出了修改。要让一年级学生经历一个简单的探究过程,如果连最基础的课堂把控都做不到,怎么行呢?我的师傅一句话点醒了我:何不用材料来“控制”学生的小手呢?

怎么控制材料?材料分层给。当学生拿到的是“倒倒翁”时,提出要给它“加重”,那就提供给他们重物——弹珠和螺帽;当学生加重后发现并没成功,自然而然他们要想办法来解决问题:为什么加重后还是不行呢?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发现重物会移动,从而想到要“黏住”,也就是要“固定”重物,这时再提供用来固定的材料——橡皮泥和双面胶。学生在这样疑问——尝试——失败——再尝试的过程中一步一步进行探究,材料的分步供给有节奏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进行交流,在经历失败又不断尝试最终获得成功,学生的喜悦溢于言表。我想,这也是一年级孩子刚接触科学课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并慢慢养成习惯。

在认识不倒翁底部是半球形的这一环节中,学生在前面的活动中已意识到它的底部是半圆的,用塑料片做个不倒翁,实际是在引导学生进行一个平面与立体之间的比较,学生很快发现塑料片不倒翁只在一个方向上“推不倒”,它只有一个半圆形,而原先的不倒翁在各个方向上都“推不倒”,因为它是立体的,是半球形,顺势建立这样的空间概念。

磨课过程中,我还遇到这样的问题。一年级的孩子,对事物、现象的描述并不能很好的使用规范的科学词汇来进行表达,他们观察直接具体的事物本身所呈现的外部形态,概括或者归纳对他们来说是很困难的。与一年级的孩子交流,我必须要改变自己的用语习惯,对于课堂中一些概括性的科学概念则直接出示给他们,让学生初步得到认识和感知。

新课标将低年级学生纳入到科学课程的教学中,我做的仅仅只是一个小小的探索,呈现的课堂仍然有许多问题,这是我要继续去学习去琢磨去改进的地方。万幸,我们有强大的科学团队,而我,有幸是其中一员。低年级科学教学马上就要拉开帷幕,尽自己所能,将低年级的孩子带入科学殿堂,科学好好玩,好好玩科学。

TOP
37#

张家港市实验小学张燕:

听课随想

《我们身边的物质》看到这一教学内容,我内心十分好奇陈老师如何带领学生认识物质和感受变化,从最初参与研讨到最后正式呈现,谈几点感受。

1.联系生活,发挥前概念作用

在探究“什么是物质”中,陈老师由浅入深,逐步渗透,注重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入手,选择的是一个装有盐水的小玻璃瓶,研究从里到外有哪些物质构成。关于“盐水”,这是四年级“溶解”单元的内容,学生知道是由盐在水中溶解而成。还有“水的三态变化”,这是三年级“水与空气”单元,知道物质有固态、液态和气态。另外这个小瓶子内外物质构成材料很多,基本囊括了塑料、橡胶、玻璃、纸、金属等。陈老师还特别提示瓶内空气是混合物,含有二氧化碳、氧气等气体,也是物质。瓶内有灰尘等颗粒物,也是物质。细细深究,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2.灵活转变,激发学习欲望

关于金属、塑料、纸,如何组合?原来是先展示出笔记本,再让学生说如何制成。但是大部分学生都是从连接部分为什么选择金属、封面为什么选择塑料,说明金属和塑料的特性,这并不是设计初衷。在上课中陈老师灵活转变,让学生自己讨论金属、纸、塑料能不能把它们组合?这样学生自然可以说中一些生活中用这三种材料构成的物体,陈老师顺势拿出笔记本问他们是怎么组合在一起的?得出经过了熔化、塑形、裁剪等过程,由此自然过渡到物质发生了变化。整个过程非常流畅自然,把大部分时间给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真知,使“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得到真正的体现。

3.发挥联想,活用板书

穿梭在大新小学的雏鹰大道上,让我最为深刻的是一幅幅思维导图,孩子们将学习的知识按照自己的理解关联起来,这样学生心里会有自己的知识构架,有助于知识获取和记忆。我觉得上课的板书也有相同的作用,陈老师的板书设计合理,不仅展现学生探究的过程,将重点呈现出来,也为之后的总结记忆提供依据。

TOP
38#

凤凰中心小学 平艳
《不倒翁》听课随想
不倒翁生活中常见,很多小朋友都很喜欢玩,虽然他们也问过爸爸妈妈为什么不倒翁不会倒,但是他们没经过动手肯定对于这一现象了解得很模糊,只言片语不足以解释这一科学现象。韩老师这节课就是给了学生这样的机会,只有通过动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理解科学知识——应用科学知识这样的科学模式,才能让学生记到心里。
这节课上韩老师带着学生,动手去实践研究,发现问题,验证猜想……这样的科学研究方式影响这学生,我相信一直这样培养下去,学生肯定会设计自己的研究。
TOP
39#

踏入新小校园,鸟语花香,映入眼帘的是一条蜿蜒的长廊,廊下一排排缤纷的灯笼中暗藏着新小学子们书写的科学卡片,雏鹰大道上展示着孩子们的各种思维导图和探究记录,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这所学校所蕴含着浓厚的科学探究积淀。

此次学习之旅中,我听了一节惠花老师的《形状与承重》。这节课是根据现有教材经过重组设计的新课,全新的教学内容融入了STEM理念,学生要通过动脑计算和动手加工将一张白纸制作成三棱柱、四棱柱、六棱柱以及圆柱这些立体结构,然后用自己制作的实验器材进行承重能力的实验与分析。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四门学科的相互碰撞。惠老师在整堂课中扮演了引路人的角色,她娓娓道来,语言优美,通过蚂蚁导入别出心裁,教学由浅入深,由扶到放,通过抛出一个个问题带领学生进入更深层的思考,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最后她安排的拓展实践更是锦上添花,用24张白纸支撑住一个学生的活动将本节课的学习氛围推上了一个至高的高潮,让人意犹未尽,感悟颇深。

                                                                张家港市三兴学校   余俊杰

TOP
40#

与时俱进,二维码进课堂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