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56789101112 / 1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十年依然 不忘初心【2016浙江小学科学网管理团队现场会】 [复制链接]

91#




TOP
92#

基于核心素养的科学课程建设

主讲:吴建伟

主要内容:

一、凸显科学、技术与工程教育,丰富完善小学基础性科学课程结构

1. STEM教育融入科学基础性课程,加强科学实践教育

2. 引入乐高WE DO科学课程,实现跨学科主题学习

二、科学拓展性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

1.学段衔接课程——低年级趣味科学课程

2.创新型科技社团课程建设

蓝天航模队

深蓝海模队

红领巾气象站

蓝鹰模拟飞行队

未来工程师

……

3.节假日科学实践作业倡导跨学科整合

如:“中秋节”湖州嘉兴气温情况小调查;鸡蛋宝宝撞地球


TOP
93#

蝴蝶程建

主讲:楼信权

玩相机:拍蜻蜓、拍蝴蝶……

城市里面,能不能让出去的东西回来?城市观察昆虫,主要是蜻蜓和蝴蝶,在一些绿化好的小区和公园,很多蜻蜓和蝴蝶都回来了。

是否可以在学校里面搞蝴蝶校本课程?

适合年级:各年级

在台湾有很多学校搞得比较好。

设想:整个学校的绿化要有绿化、美化、香化。现在的学校基本上只做到了绿化。

学校的规划要全面考虑:

1.要有标本馆。包括标本、图片等。做标本不难,一天时间就可以学会。(请外人做,2万元左右,自己也可以慢慢制作积累)

2.要有蝴蝶园。可以是大棚的网,也可以用小的帐子

3.要有场地。种植物,蝴蝶需要两种植物,一种是蜜源植物(如:合欢树、小叶女贞),另一种是植物,因为蝴蝶的幼虫需要吃叶(可以用吃过的香泡等种子,种下去第二年就可以让蝴蝶吃叶)

活动内容:

蝴蝶的欣赏(校内蝴蝶、学校周围的蝴蝶)

蝴蝶的摄影

蝴蝶的饲养

蝴蝶的标本

观察笔记


TOP
94#

“指尖科学”项目介绍

一、简介

1.单位:化学工业出版社。能出版各种图书,尝试开发网络出版物。“指尖科学”是化学工业出版社投资的一个网络平台项目。

2.操作平台:电脑与平板

二、板块:课程、笔记、发现

1.课程(三至六年级每课)。每课的课程资源:

(1)视频(3至5分钟)

(2)小练习(在线回答,有成绩报告、错题卡)

(3)图说

(4)实践

(5)小游戏

(6)小百科

2.笔记

学生的学习笔记,优秀的笔记可以出版

网站上提出一些主题,让学生参与上传照片、图画等。允许学生每次上传9张照片与文字组成笔记,可以点赞、分享到微信、评比等。

3.发现

小游戏、网络应用等。

TOP
95#

关于论坛资源的建设

主讲:喻伯军:

以前是项目制的方式做资源,如:电子资源包;每月研修;微信;桂馨(以后可以有更多活动:如增加参与的人员、资金的支持等)

现实环境:以手机为主的碎片化阅读、及时性交流,网站也要适应这样的变化。首页和论坛要坚持,其他的要发展。

准确定位首页、论坛、QQ、微信的更能

论坛的定位:

1.人气的下降的阻挡不住的,不单纯追求帖子的数量

2.求质量不求数量。要看你增加了几个有质量的帖子

3.论坛管理人员要精简,去管理微信。

有哪些资源可以做?

1. 三至六年级的教学计划(如:各一套、各几套)

2.疑难问题的解决(分别别类的、或者分年级的)

3. 精品教案集

4. 微视频资源集(可以放云盘)

5. 拓展性课程(做一个个课程)

(每个人负责,找人,审核)

好处:

网站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相联系

关于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你可以有哪些拳头项目?

比如:

吴建伟的STEM课程

陈建秋的酷玩科学

黄国胜的大科学家活动,如何上升到校园科技课程?

顾云涛的旅途中的科学

邹小斌的天文

黎作民的环境教育

楼曙光的植物课堂

……

可以几个人做一个项目

可以到“每月研修”主讲

可以做教师培训。如三个人合作一天:以拓展内容的课、理论、体验性的活动

TOP
96#




TOP
97#

洪荒之力新篇

喻老师:省网十年,这个帖子更新的怎么样了?

[al
夏日蒲公英 发表于 2016/8/11 10:01:00

很牛掰!与时俱进!
TOP
98#

结束语:

    为期两天的省网管理员会议接近尾声。务虚会议中,每一次观点的碰撞,都是本着将网站朝着最佳状态,最适合当下;更好服务科学老师,更好的为孩子开展课程的前提下展开的。

在这个信息时代到来,互联网的普及,手机等移动终端“飞入寻常百姓家”,“拇指文化”应运而生的大背景下。我们网站未来的发展和定位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团队的人需要有前瞻性的思考和行为,才能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

    在我们的讨论中,有人提出需要将眼光放远,如开辟新的途径,从而适应时代的变迁,更好的为孩子提供优质的资源,也有的老师提出,坚守。事实上,正如喻老师总结那样,我们既要坚守,也要发展。如手机移动端孩子活动课程的推进,如论坛的坚守。我一直觉得论坛和微信的存在,就好比一个是深阅读(事实上,深阅读更加适合书籍做比拟,先暂且借用),一个是微阅读。

    那么我们如何来看待两种阅读方式呢?又如何来对待我们的论坛和微信的存在呢?

    推荐一篇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文字给大家,也许能引起我们的思考,也欢迎大家继续留言讨论:

最后编辑夏日蒲公英 最后编辑于 2016-08-11 20:15:41
TOP
99#


    当微阅读时代的悄然而至,深阅读不再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唯一方式。人们可以借助手机、电纸书等工具随时随地、偷闲阅读成了一种潮流,君不见地铁公交上总有“手不释机”的人,街头巷尾也不鲜见拿着移动设备看书的人。

  这种碎片化的阅读在某种程度上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缩影,快节奏的社会发展催生快节奏的生活步伐。煮一杯香茗,找一个阳光温煦的角落,安静地捧一本书阅读成了一种奢求,传统意义上的“大阅读”日渐远离平民生活,阅读和思考将越来越成为稀有之物。

微阅读让人们在生活中的“垃圾时段”得到了充实,这个简单地由读者和一台移动终端构成的便捷阅读空间迎合了“快餐化”获取信息的需求,其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然而,随着微阅读时代的到来,传统阅读模式是否就该搁置?这种碎片化的阅读能否真正提高国民的综合素养,还是只是“娱乐至死”的一种外化体现?

    摒弃或发扬,谁来作主?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评论家张颐武说,微阅读崛起,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但只是阅读平台的转移,并不意味着阅读的根本消失,反而阅读量会有所增加。原来很多纸质书不太引人注意,而现在可以通过一种简便阅读方式读到一些东西,这是一种进步。然而他也提到,微阅读确实还是相对肤浅,电子书往往是一带而过,不能很细致地阅读,更不用说阅读后的“咀嚼”、温习。

    中国少年作家学会名誉主席、作家张天芒则表示,微阅读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阅读方式和阅读内容,有其双面性,但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如果引导利用得好,还可能催生一种经典文体。她认为,给微阅读扣上“阅而不读”的帽子不合适,如果作品的内容有足够的吸引力,哪怕就是一句话也会十遍、百遍地回味。

  深圳图书馆馆长、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主任吴晞借用易中天先生的比喻说,阅读的关键在于吃的是满汉全席还是垃圾食品,至于用什么样的器皿,则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技术的进步而与时俱进、常变常新的。

  “微阅读也催生了一种新兴的文学方式——微文学、段子文学、微小说。”张颐武教授这样说道,“有时它是会心一笑,与人幽默;有时又像禅宗的谶语,言简意长;有时却是寸铁杀人,字字见血。”在他看来,微阅读只要不妨碍人们思考,那么为其留下一方空间也是应当。

  

  读者选择阅读方式和阅读内容时,决定因素是其阅读动机,而对一般读者而言,阅读动机不外乎增长见闻、获取信息和娱乐消遣三种,微阅读完全能满足这种动机且更加方便快捷,反而传统阅读对时间和空间有一定的“挑剔”,随时随地带着一本书毕竟不现实。

    这不是“雅”与“俗”的较量,亦非“传统”与“现代”的角逐,而是人们在物质文化生活满足后产生的相匹配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所衍生的一种选择,这种选择只有选与不选之分,没有是非对错之别。当微阅读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阅读”逐渐式微,虽然有种种呼吁和倡议,但这种形势仍难逆转,究其原因还是在读者。

TOP
100#

十年改变了许多,十年又能创造很多,期待一个新的十年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