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这里是科学小论文的家 [复制链接]

1#

 

打水漂的秘密


                 浙江省温州市 瑞安市安阳实验小学四(3)班 张骞丹  指导师   朱启跑


【问题的提出】


一天,我和爸爸去小河边玩。爸爸顺手捡起一块石头,猫着腰往水里一掷。石头像装了弹簧一样,在水面上一次次地弹起,漾出了一圈圈涟漪,弹出了很远,才沉入水中。


爸爸高兴地对我说:“我厉害吧,水漂打得多远呀!”


我随手捡起了一块圆溜溜的石头,也学着爸爸的样子往水里扔,结果石头“咕咚”一声就沉入了水中。我不服气,又扔了好几次,可是都失败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都是石头,怎么我的石头却打不出水漂呢?石头比水重,应该往下沉,为什么爸爸的石头能在水面上蹦蹦跳跳呢?我决定把这些问题弄清楚。


【研究时间】2013年10月5日——10月7日


【研究方法】以动手做实验为主,上网查阅资料


【实验工具】三对大小不同、每一对的重量又相近的扁平石头和圆圆的石头,一条小河,脸盆,水,水桶,照相机


【实验过程】


(一)不同形状石头下沉速度不同的实验


我选了三对大小不同、每一对的重量又相近的扁平石头和圆圆的石头,让它们同时从水面上掉下来,发现每次都是圆圆的石头落地快,扁平的石头落地慢。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是因为重量不同?但是,我想起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伽利略做的实验: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于是,我就上网查询,发现石头在空中下落与在水中下落是不一样。在水中下落还要考虑水的阻力,而水的阻力与物体垂直运动方向的横截面积成正比,也就是说扁平的石片面积大,受的阻力就大,下落的速度就慢;圆溜溜的石头面积小,受的阻力就小,下落的速度就快。
果真如此吗?我决定用手试试阻力的大小!

(二)手掌与拳头击水的对比实验


    


(用手掌正面击水)              (用拳头击水)              (用手掌侧面击水)


我用手掌正面击水,拍到水面的时候,感觉有一股力量在下面阻挡着我。我又用拳头击水,感觉阻力变小了;我又用手掌侧面击水,感觉阻力更小了。


这个实验说明了水的阻力和物体接触水的面积有关,接触面积越大,水的阻力越大。爸爸告诉我,他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石片,贴近水面平抛出去,也是为了增加石片与水的接触面积。


(三)轻轻抛出与用力抛出的对比实验


可是,石片为什么不慢慢下沉,还能在水面上蹦蹦跳跳,最后才落入水中呢?爸爸说这还跟速度有关。于是,我找了两块形状相似、重量相近的石片进行实验。


 


(轻轻抛出的石片一下子落入水中)            (用力抛出的石片激起好几个涟漪)


我发现轻轻抛出的石片就落在前面的不远处,一下子沉入了水中,而用力抛出的石片一碰到水就蹦了起来,激起了好几个涟漪才落入水中。而爸爸告诉我扔的时候猫着腰,先把手往后一扬,接着往前一抛,也是为了获得速度。我试着按爸爸说的去做,果然成功了。


【实验结论】


通过这次实验,我知道了打水漂的秘密:(1)要选一块薄而平的石片,让石片与水的接触面积大一些,因为接触面积越大,水的阻力越大,接触面积越小,水的阻力越小。(2)要用力抛出。用力抛出是为了获得速度,速度越快,阻力越大,速度越慢,阻力越小。原来,打水漂的秘诀就在于利用水的阻力。


【实验心得】


    这次实验,让我获益匪浅。我明白了科学并不是很神秘的事,只要我们仔细观察,遇事多问为什么,就会发现许多科学秘密,就像来我们学校讲座的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白武明教授说的,科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动手做实验,我感受到了许多乐趣,明白了科学要勇于探索,才能品尝到成功的快乐!



【链接小知识1】


现在来简单分析一下打水漂背后的物理学原理。根据流体力学的原理,流速越大压强越小。当物体(密度比水大)掠过水面时,带动它下面的水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快速流动, 从而压强减小,而更下面的水是静止不动的,产生的压强大,如此就对物体产生一个压力,当压力大于物体的重力时,物体就会弹起,这样的情况重复多次,物体就会出现在水面上跳跃的情况。当压力小于重力时,物体就沉入水中。此外,当物体旋转时,能更加带动水的流动,跳跃的次数会更多。




【链接小知识2】


打水漂实验有着非常大的实际意义,当航天飞机从太空返回地球时,进入大气层的过程与打水漂有几分类似,也是一个“弹跳”的过程。若航天器与大气的接触角度太小,航天器就会像水漂一样被弹回太空。科学家们根据打水漂实验的结论,能更准确的模仿航天飞 机的回收,据此更精确的设定航天器进入大气层的角度和速度,从而提高了回收的成功率。


分享 转发
TOP
2#

                                                   打水漂的秘密
                
                                                            浙江省温州市 瑞安市安阳实验小学四(3)班 张骞丹  指导师   朱启跑

【问题的提出】
一天,我和爸爸去小河边玩。爸爸顺手捡起一块石头,猫着腰往水里一掷。石头像装了弹簧一样,在水面上一次次地弹起,漾出了一圈圈涟漪,弹出了很远,才沉入水中。
爸爸高兴地对我说:“我厉害吧,水漂打得多远呀!”
我随手捡起了一块圆溜溜的石头,也学着爸爸的样子往水里扔,结果石头“咕咚”一声就沉入了水中。我不服气,又扔了好几次,可是都失败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都是石头,怎么我的石头却打不出水漂呢?石头比水重,应该往下沉,为什么爸爸的石头能在水面上蹦蹦跳跳呢?我决定把这些问题弄清楚。
【研究时间】2013年10月5日——10月7日
【研究方法】以动手做实验为主,上网查阅资料
【实验工具】三对大小不同、每一对的重量又相近的扁平石头和圆圆的石头,一条小河,脸盆,水,水桶,照相机
【实验过程】
(一)不同形状石头下沉速度不同的实验
我选了三对大小不同、每一对的重量又相近的扁平石头和圆圆的石头,让它们同时从水面上掉下来,发现每次都是圆圆的石头落地快,扁平的石头落地慢。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是因为重量不同?但是,我想起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伽利略做的实验: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于是,我就上网查询,发现石头在空中下落与在水中下落是不一样。在水中下落还要考虑水的阻力,而水的阻力与物体垂直运动方向的横截面积成正比,也就是说扁平的石片面积大,受的阻力就大,下落的速度就慢;圆溜溜的石头面积小,受的阻力就小,下落的速度就快。
果真如此吗?我决定用手试试阻力的大小!
(二)手掌与拳头击水的对比实验
    
(用手掌正面击水)              (用拳头击水)              (用手掌侧面击水)
我用手掌正面击水,拍到水面的时候,感觉有一股力量在下面阻挡着我。我又用拳头击水,感觉阻力变小了;我又用手掌侧面击水,感觉阻力更小了。
这个实验说明了水的阻力和物体接触水的面积有关,接触面积越大,水的阻力越大。爸爸告诉我,他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石片,贴近水面平抛出去,也是为了增加石片与水的接触面积。
(三)轻轻抛出与用力抛出的对比实验
可是,石片为什么不慢慢下沉,还能在水面上蹦蹦跳跳,最后才落入水中呢?爸爸说这还跟速度有关。于是,我找了两块形状相似、重量相近的石片进行实验。

(轻轻抛出的石片一下子落入水中)            (用力抛出的石片激起好几个涟漪)
我发现轻轻抛出的石片就落在前面的不远处,一下子沉入了水中,而用力抛出的石片一碰到水就蹦了起来,激起了好几个涟漪才落入水中。而爸爸告诉我扔的时候猫着腰,先把手往后一扬,接着往前一抛,也是为了获得速度。我试着按爸爸说的去做,果然成功了。
【实验结论】
通过这次实验,我知道了打水漂的秘密:(1)要选一块薄而平的石片,让石片与水的接触面积大一些,因为接触面积越大,水的阻力越大,接触面积越小,水的阻力越小。(2)要用力抛出。用力抛出是为了获得速度,速度越快,阻力越大,速度越慢,阻力越小。原来,打水漂的秘诀就在于利用水的阻力。
【实验心得】
    这次实验,让我获益匪浅。我明白了科学并不是很神秘的事,只要我们仔细观察,遇事多问为什么,就会发现许多科学秘密,就像来我们学校讲座的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白武明教授说的,科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动手做实验,我感受到了许多乐趣,明白了科学要勇于探索,才能品尝到成功的快乐!

【链接小知识1】
现在来简单分析一下打水漂背后的物理学原理。根据流体力学的原理,流速越大压强越小。当物体(密度比水大)掠过水面时,带动它下面的水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快速流动, 从而压强减小,而更下面的水是静止不动的,产生的压强大,如此就对物体产生一个压力,当压力大于物体的重力时,物体就会弹起,这样的情况重复多次,物体就会出现在水面上跳跃的情况。当压力小于重力时,物体就沉入水中。此外,当物体旋转时,能更加带动水的流动,跳跃的次数会更多。


【链接小知识2】
打水漂实验有着非常大的实际意义,当航天飞机从太空返回地球时,进入大气层的过程与打水漂有几分类似,也是一个“弹跳”的过程。若航天器与大气的接触角度太小,航天器就会像水漂一样被弹回太空。科学家们根据打水漂实验的结论,能更准确的模仿航天飞 机的回收,据此更精确的设定航天器进入大气层的角度和速度,从而提高了回收的成功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1 9:44:00编辑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