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定海区小学科学团队专帖 [复制链接]

1#

希望我们的团队能走得更好、更远,真正为定海区的小学科学教师服务。
本主题由 版主 吴王不凡 于 2017/4/19 9:15:07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活动真不错。不仅有名师引领,而且有喻老师参与指导。

TOP
3#

        这学期名师工作室活动、团队合作项目活动、各教学团活动,开展得扎实且富有成效。感谢各类教研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也感谢学习者!
TOP
4#

记2017 年定海区科学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活动

教 研 随 笔

                    ——记2017 年定海区科学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活动

今年科学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共有2010年以后参加工作的19位青年教师报名参加。比赛分三天,分别在檀枫小学、廷佐小学、舟嵊小学进行。目前已结束,名次严格按照三位评委的平均分排序。从排序看,符合19位教师不同层次的参赛课堂呈现,但也有一些教师在这次比赛中没有发挥出他们平时应有的水平。我想原因有二:一是青年教师的课堂还不稳定,有时上得好,有时上得不好;二是比赛准备时间只有一天,而有的老师必须经过多次试教才能上出好课。无论何种原因,比赛只能按照比赛的课排序,和平时课上的好坏无关。在此也感谢评委们公平公正地赋分以及辛勤地工作。评委们手写的赋分表作为原始材料长期留存,以便参赛教师查分。

本次评比分6个半天进行,每半天的课都是相同的。一共选了6节课,分别是三下《做个指南针》、《水和水蒸气》,四下《种子的萌发》,五下《热起来了》、六下《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我们来造环形山》。从年段分布看,分布较为广泛,遍及三至六年级;从内容领域看,有生命领域、物质领域,也有地球与宇宙领域;从所在单元的位置看,有单元第一课,有单元最后一课,也有单元中间课。选这样的一组课进行比赛,能大致了解我们的青年教师整体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本着以赛促研、以赛促训的目的,现分析其中一个课例,希望青年教师在比赛中成长。

三下《做一个指南针》,有四位老师上这节课。一知晓内容,普遍感到很难。因为这是三下第四单元的第7课,即最后一课,而所有的班级前面六课都也没学过,单元最后一课承担着对整个单元的总结、应用的任务。现在前6课都没上过,按比赛规定,不能提前熟悉学生,最多在上课前用几分钟的时间和学生交流一下,这课怎么上呢?

细细分析教材,在指南针的制作过程中,学生需要知道“怎么知道磨过的钢针有磁性了”(磁铁有吸引铁的性质),需要知道“指南针的工作原理”(磁铁有能指示南北方向的性质),需要知道“自制磁铁哪一端是南极”(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可这些都没学过,咋办?且让我们换个角度分析教材。《做一个指南针》属于物质领域里的一个特殊类型,是属于科学技术的内容!《做个小开关》、《做一个小杆秤》、《做个太阳能热水器》……都是属于这一类课。“指南针”、“热水器”等都是李子平老师所说的“器”。小到指南针是“器”,大到原子弹、氢弹也是“器”,谓之“国之重器”。它是科学和技术的产物。制作“器”的过程,就是把科学技术应用并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所以这部分的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有着极其重大的价值。在新课标、新教材里,专门把技术与工程列为一块内容。无论制作什么“器”,我们都要知道工作原理,具体到指南针,做之前需要考虑: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怎么让钢针带上磁性,怎么让磁针自由转动。如果再完美一点,还要考虑到如何携带方便,如何不受到风吹的影响。通过以上分析,这节课的教学思路就大致形成了:

一.针对前几课都没学过的情况,我们可以在教室的不同角落,用线挂起两三块条形磁铁,在等待条形磁铁指示南北方向的过程中,了解一下学生对于磁铁的前概念。等条形磁铁静止后,请学生观察这两三块条形磁铁有什么共同特点?“都会指示南北方向。”“咦,这不是指南针嘛。”花三、四分钟的时间,弥补了前几课没有学过的知识,让学生知道了指南针的工作原理,又让学生模模糊糊的认识到做指南针所需要的必备条件:有磁铁,可以自由转动。

二.揭题后顺着学生的思路提出问题:做成一个指南针,我们需要考虑哪些问题?这个环节,需要我们的老师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大概需要15分钟时间。

三.提供钢针、磁铁和各种能让磁针自由、灵活转动的材料,学生制作指南针。重点放在如何让磁针能自由转动,时间为12分钟左右。

四.小组展示指南针。如果南北方向指示得不准确,找找原因。如果能正确指示南北方向,说说哪些地方还可以改进。比如携带方便、野外防风等,时间为8分钟左右。

这样的设计凸显了器的制作过程,制作器的思维过程,对于器的不断改进、完善的过程。请各位老师教到这一课时尝试。

另外,五下《热起来了》、六下《我们来造环形山》,老师们也普遍认为比较难上。提供这两节课的课堂实录,都是参赛时上的课。三个评委都认为难上的课,上出有点科学课的味道了。请老师们细细分析科学课的味道有哪里。

本次评比活动我们的老师总体上比去年、前年有进步,好课出现得多了。但仍有不少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很多科学教学理念,我们老师都知道,但在具体操作中都无法应用甚至应用错误。

比如,重视科学课要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在过程中获取有价值的东西。《种子的萌发》三节课,在课的最后,不约而同出现了一个视频,播放了胚根、胚芽发育成了什么。为什么不用这个时间,去细细指导学生如何观察,怎么记录,让学生在课外的观察活动中自己去发现种子的萌发过程,在这个观察过程中他们除了能发现胚根、胚芽发育成了什么,还能发现子叶有什么变化、先长根还是先长叶……而且获得了观察技能,有助于激发观察兴趣,养成长期观察的习惯。而播放视频给学生看,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都没了,画蛇添足啊!

再如,科学课堂要注重长时探究。有时,我们可以把两个探究活动合并在一个时间段内,这样做能保证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保持思维的连续性。如做指南针。“钢针磁化”“让磁针自由转动”,这两个制作过程可以合在一起。但有的探究活动,后面一个探究活动必须以前面探究活动为基础的时候,这两个探究活动就不能合并在一个时间段内了。《水和水蒸气》一课,怎样蒸发的快,这个探究活动必须是学生在充分理解蒸发的概念基础上进行的。但有老师把他们并起来了,或者是蒸发概念花两、三分钟的时间带带过,就进入了下一活动了。

再比如“科学课要注重科学思维的培养”,还是有一些老师用错了地方。很多实验还是指令性的,老师怎么说,学生怎么做,仍旧有“一二一,齐步走”的味道。而不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倒是出来了。如“为什么用磁铁朝一个方向摩擦钢针,钢针就有磁性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如何回答。

细节问题还有很多,不一一举例了。期待着我们的老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参赛、学习后,能在教材处理、教学理念运用等方面有更大的进步!

    

附:《热起来了》课堂实录

《我们来造环形山》课堂实录

TOP
5#

《热起来了》课堂实录

柳行中心  俞博

一、引入

师:老师姓俞,来自金塘,今天很荣幸来到廷佐给你们班上堂课,很高兴见到大家,与几位同学一一握手,(课前观察同学的言行,找出有特色的学生,并用合适的语言)

师:跟老师握手的同学有什么感受?(课前一直用手放在冰冷的讲台上让手尽量冷一点)

生:很有力量,手很大。

师:再一次与一位同学握手,除这些外还有什么感受?

生:有点冷。

师:老师刚刚准备了科学材料手冷了,有什么办法让老师的手热起来呢?

生:搓手。

师:那让我们一起搓手试试,手感觉怎么样了?揭示课题热起来了

师:为什么搓手可以让手热起来呢?

生:摩擦产生热。

二、研究让身体热起来的办法

师:老师的手热起来了,心也热起来了,但身体很诚实,还是很冷,有什么办法帮助老师的身体热起来呢?

生:烤火、晒太阳、运动、吹空调、吃东西、多穿衣服、泡温泉、喝热水。师一一板书

师:出示PPT这些办法都可以让老师的身体热起来,但是老师要求比较高要选择一种舒适的,健康的办法,你们说哪一种好?想要做出正确的选择,首先要了解这些办法这样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老师已经把这些办法做了一个简单的归类,现在开始进行小组讨论吧。

生:学生讨论,直到全都静下来。

师:哪位同学首先作答,男生总是很勇敢的,你先来,说下烤火和晒太阳,

生:晒太阳和烤火直接把热量传递给了人的身体身体有热量了就热起来了。

师:都赞同吗?生:同意。

:吃食物呢?

生:食物里面本来就有热量,吃进身体里面,人就热起来了。

师:回答的很好,我们看到食品包装盒上写有一些信息,比如卡路里就是表示热量。进入体内消化吸收就产生了热量。追问:那我们吃冷的食物比如饼干,身体也会热起来吗?

生:也会啊,因为冷的食物也有热量。

:继续追问,如果让我们热的快一点你们会选择热的食物还是冷的食物?

生:热的,因为热的食物本身热的也是热量。

师:真聪明,那么运动呢?

生:燃烧脂肪,产生热量。

师:这么懂行啊,运动不但会燃烧脂肪还会分解人体的碳水化合物,产生热量。

三、研究衣服让身体热起来的原因

师:现在你们觉得哪种让身体热起来的办法好呢?

生:吃食物。师:老师已经那么胖了还吃吗?

生:运动啊还可以减肥。师:老师觉得太累了。

生:晒太阳,不用动了。

师:也不好,限制空间,老师没那个耐心,老师还是喜欢多穿衣服,让身体热起来。

衣服会产生热量吗?板书提出问题

生:在下面有些说会有些说不会

师:老师听到了两种观点(板书观点),那现在我们来举办一场小小辩论赛吧,正方支持衣服会产生热量,反方支持衣服不会产生热量。你们根据自己的理由想法,还有生活中的经验或者例子进行思维的论证。(板书思维论证)现在请好好思考下吧,等下辩论马上开始。

生:小组讨论、思考。

师:我们正式开始,谁先开个头,

1:我代表反方,我认为衣服不会产生热量,衣服只是把我们身体和外面隔绝,防止冷气进入。

师:正方谁先开始

2:我认为衣服会产生热量,因为衣服里面有各种材料比如鸭绒,棉花,人穿了之后会热起来。

师:反方继续。

3:衣服只是吸收太阳光,让我们热起来了。

4:老师我补充反方,我认为衣服不会产生热量,如果衣服会产生热量,温度越来越高,就会烧起来,可是衣服不会。

师:正方还有话说吗?这样就被反方说服了吗?

5:老师我继续补充反方:衣服不会产生热量,衣服只是防止热量流失。

6:衣服不但防止热量散发,也组织了冷空气进入身体。

师:补充的很完整,那老师代表正方,我们冷,穿上衣服了就马上热起来了,难道不是衣服产生热量吗?

7::我也支持反法,我妈妈经常对我说,衣服可以保暖,保暖保暖,从字面的意思上可以知道衣服可以保温而不是产生热量,大人是不会骗人的。

师:那老师来举个例子吧,晚上睡觉躲进被窝,感觉有点冷,第二天起床感觉被窝狠温暖。

8:我为反方说,第二天再去钻被窝就又感觉冷了,所以衣服不产生热量。

9:我也补充反方,我们人体会产生热量,衣服保存住了我们的热量,我们就热起来了。

师:听明白了,反方总结一下就是衣服防止说了那么多我们要得出正确的结论还是得?

生:进行实验探究。师板书实验

四、实验探究

师:那我们得做几个实验呢?

生:两个

师:哪两个呢?

生:衣服能否产生热量。

师:还有一个师来验证反方的观点,衣服是否能保温。

师:先做第一个实验,老师拿出实验器材说,我给大家准备了一块毛巾,一个装有水的烧瓶,连在铁架台上的温度计。大家试着思考下如何有效使用老师给的实验器材,在实验中需要注意些什么。

生:实验设计讨论,教师巡视。

师:哪位同学可以说了呢?

生:先用温度计测出水的温度,然后用毛巾把烧瓶包起来,就像穿了衣服,过一段时间再去测烧瓶中水的温度,如果温度高了说明衣服会产生热量,如果温度没变说明衣服不会产生热量。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好,做实验时需要注意什么吗?

1:手不能碰到温度计,要拿在绳子上。

2:手不能碰到玻璃泡手要拿在温度计的上端,玻璃泡不能碰到杯壁和杯底,

3:读数时眼睛要平视。

4:包毛巾时要小心。

师:出示实验单,测量好烧杯温度后,给它穿上“衣服”后每过一分钟测一次,测三次记录在实验单上。简单演示如何进行实验操作,注意调节铁架台来调整温度计的高度。开始实验。

生:实验操作,教师巡视观察指导。把好了的数据记录在PPT上进行汇总。

师:通过实验和我们的实验数据有什么发现?

1:开始温度多少,包了毛巾后温度一直没有变化,说明衣服不会产生热量。

师:每个小组的数据都是这样的吗?

2:第8组的数据好奇怪,开始水温只有1.2摄氏度,包了毛巾之后都是1.3摄氏度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3:我们的读数都有10几摄氏度,可能他们的读数有问题,

师:拿到那小组的温度计,给大家看。(其实已经发现他们组的温度计两个数字之间间隔很大,学生可能只看大前面的数字,后面的0没看到,读数就出问题了)让学生看到问题所在。提醒学生要观察仔细。

师:温度为什么会有变化呢?这说明了什么?

4:这个小组说明穿衣会增加一定的温度,但是可能他们组在做实验的时候,太阳刚刚照到了那个小组,导致温度出现了变化.

师:还有什么原因呢?

5:灯光的照射也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师:大家都很棒,所以让你们再做一遍该怎么实验呢?

6:实验在光照不到的地方进行,不要开灯。

师:因此做实验一定要严谨,现在我们通过实验知道了衣服不会产生热量,那如何通过实验来证明衣服能不能保温?拿出两个连在铁架台上的温度计,两个小烧瓶,装满热水的保温杯,一块毛巾。

1,两个烧瓶都装上自来水,先测量水的温度,然后给期中一个瓶子包上毛巾,过一段时间再去测量?

师:这个方法能证明衣服有保温效果吗?都是冷水,哪来保温呢?

2两个烧瓶都装上热水,并且水要一样多,先测出水温,然后给其中一个包上毛巾,过一段时间再去观察读数,比较两个烧瓶中水的变化,假如包毛巾的烧瓶里的水温度高就能证明穿衣服能起到保暖效果。

师:说的太好了,对比实验一定要找准实验变量。教师边解释边演示操作,然后请两位同学分别来观察两瓶水的变化,发现包有毛巾的烧瓶里的水温度下降的慢,证明了衣服可以保温。

师:通过两个实验我们得知什么呢?

生:衣服不会产生热量,但能减少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作用。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提出问题——发表各自观点——进行思维论证——通过实验——最后得出衣服不能产生热量,只能起到保温效果。课后通过今天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原理,比如夏天装有冰棍的冰柜为什么要铺着一层棉被呢?下课

TOP
6#

《我们来造环形山》课堂实录

小沙中心小学  钟卓巧

一、
引入

师:我们看到课件上有一轮很漂亮的明月,关于月亮,你们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呢?

生:月亮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生:月亮晚上的光是折射太阳光。

师:大家认同他的看法吗?月亮的光应该是反射太阳光,不是折射。

生:关于月亮有很多神话传说,像嫦娥奔月。

师:看来大家对月亮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在古时候科技还没有那么发达的时候,人类只能凭借肉眼看到像《古朗月行》这首诗上那样的白玉盘(课件第一张)。

师:一直到1609年,伽利略用他自制的天文望远镜观察月球,才揭开了月亮的真面目。随着天文望远镜放大倍数的增加,我们看到的月球表面更加清楚了。(课件第二张)

师:现在我们的探月卫星可以将月球看的非常清楚,这是2007年,我们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拍摄的月球表面,这是2010年,嫦娥二号拍摄的月球表面。(课件第三四张)

师:你们在这些照片上看到了什么?

生:好多洞,好多坑。

师:对,这就是月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很多的坑,月坑,伽利略把这些坑取名叫做环形山。

二、
特征观察

师: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月球环形山有什么显著的特点?(课件第五张)

生:有的很大,有的很小。

师:概括一下就是大小不一。(板书)

生:颜色都是有点银色的

师:这个可能是拍摄角度光线的问题。

生:形状都不一样

师:有些什么形状呢?

生:圆的、椭圆的、还有一些不规则的。

师:大部分是接近什么形状呢?

生:圆形。

师:近似圆形。(板书)还有其他发现吗?仔细看一下这个大的环形山,你们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大的环形山里面还有小的环形山。

生:环中有环

师:我听到有同学概括了环中有环,说的非常的好。(板书)再对比一下这两个环形山,你们有什么发现吗?坑的深度?

生:深浅不一。

师:看来大家观察的非常仔细,找到了这么多的特征。

三、
成因猜测

师:月球上的环形山有这么多的特点,是怎么形成的?有多少种可能呢?(课件第六张)

生:陨石砸到月球上形成的坑。

生:太空中的流星撞到月球上。

师:这都算是陨石撞击。(板书)

生:月球在形成的过程中在宇宙环境作用下慢慢变成那样的。

师:就好像地球上的风化那样的吗?(板书)

生:是的。

生:我有一个大胆的猜测,是外星人干的,也有可能是人类干的。

师:那我们都算它是人为造成的可以吗?(板书)

生:可以。

生:老师,我觉得是地壳运动形成的。

师:你的意思是月球像地球一样内部的运动是吧,但是月球可以称地壳运动吗?

生:月壳运动

师:我们可以说是内部运动。(板书)

生:是不是潮汐引起的?

师:地球上那样的潮汐吗?

生:我觉得不对,月球上没有水,不会有潮汐。

生:我觉得月球上也有火山,火山爆发的时候岩浆喷到地面上,形成岩浆岩变成了一个一个坑。

师:有点道理,我们可以说这个是火山爆发形成。(板书)

师:大家的猜测都非常的棒,不管猜的对不对,都是有理有据的。那么在这些环形山成因的猜测中,你们觉得可能性最大的是哪个呢?

生:陨石撞击。

师:那我们就选择陨石撞击这个说法来进一步探究——环形山可能是陨石撞击形成的,这要怎么探究呢?我们也没办法上去做实验,也不能上去看看呀!

生:模拟实验

师:用什么来模拟,怎么做呀?

生:用盒子里面装的土来模拟月球表面,用弹珠模拟陨石,把弹珠扔到土上会出现一个一个的坑,就是环形山。

师:这位同学说的方法大家能理解吗?

生:可以

师:老师还准备了一把尺子,用来让土面变的平整。(边说边演示)

师:实验方法老师不做解释了,只说我们的实验要求:要在模拟实验中呈现我们刚才概括的环形山的这些特点。在实验过程中同时要思考这几个问题:1.仔细分析自己的实验动作,这些动作和实验结果有什么联系?和月球环形山形成有什么联系?2.模拟实验中,你做出来的环形山与月球上的环形山不太相符,你的解释是什么?3. 在实验过程中,你还有什么新发现或新问题?(课件第七张)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四、
现象解释

师:活动结束,请大家来说说看,你是怎么实验的让环形山出现上面这些特点。

生:大一点的球砸下去是大的坑,小一点的弹珠砸下去是小一点的坑。

师:联系月球环形山的形成,你觉得要怎么解释呢?

生:大的陨石砸下去的坑大,小的陨石砸下去的坑小。

生:我觉得一个大的陨石砸下去之后,形成了一个大的环形山,这个大陨石碎了,碎片会砸到月面会形成小的环形山。

师:这位同学的说法也是有道理的,不过陨石碎片也相当于是一个小陨石,所以概括一下就是大小不同的陨石撞击,形成了大小不同的环形山。(板书)

生:我砸的重一点,坑就深一点,砸的轻一点,坑就浅一点。

师:就是砸的力量不一样是吧,那联系月球环形山,我们可以说砸的力度造成的吗?

生:撞击时候的速度,速度越快,坑就越深。

师:对的,联系的非常好,速度不一造成了深浅不一。(板书)

师:近似圆形,你们是怎么做的呢?

生:用圆的的物体去砸,就是说撞击月球的陨石是圆形的,啊不,是球形的。(板书)

师:环中环,你们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生:先用一个大的球砸,出现了一个大的坑,再用一个弹珠砸向大坑,出现了一个小的坑,小的坑在大的坑里面,就形成了环中环。

师:联系月球环形山的环中环,可能是怎么形成的呢?

生:一个大的陨石撞击之后,又有一个小的陨石撞击成的。

师:先后撞击形成的。(板书)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我觉得一个陨石撞击也有可能会出现环中环,如果这个陨石表面有凹凸,就有可能在撞击月球的时候出现环中环的现象。

师:这位同学说的大家能理解吗?同意这种可能性吗?

生:同意。

师:同学们大胆猜测解释了月球上环形山的特征形成原因,解释的非常不错。那么接下来我们来讨论一下在刚才实验的过程中,你们是否有出现和月球上的环形山不一样的结果呢?

生:有,用这个立方体的时候,我们发现环形山的形状不是近似圆形的。

师:是什么样子的,你上来做一下给大家看。

(投影学生的示范)

师:你能解释一下吗?

生:因为这个陨石不是球形的,所以环形山不是圆形的。

师:但是我们看到的环形山大部分是圆形的,说明了什么呢?

生:陨石大部分是球形的。

生:老师还有这个圆柱体。

师:请上来演示一下

生:圆柱体砸下去,看到的环形山也是近似圆形的。

师:那你能解释一下吗?

生:撞击的角度不一样,不是球形的陨石也可能会出现近似圆形的环形山。

师:大家觉得他的补充对不对。

生:对。

师:好像还有一个石头,不规则形状的,得到的环形山是什么样的呀?

生:不规则的。

师:说明了什么呢?

生:刚才看到月球表面有些不规则的环形山可能就是不规则形状的陨石造成的。

师:大家的发现非常有意义,说明陨石不一定都是球形的,可能大部分是球形的。

师:还有其他不一样的发现吗?

生:我发现我们在实验的时候,球扔到土面后,坑周围的土会掉到坑里面,这样环形山不明显了。

师: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呢?

生:我觉得是我们这个模拟月面的土太松散了,土质问题,可能和月球表面的土质不一样。

师:这位同学的发现非常棒,指出了我们模拟实验材料选择上存在着问题。

生:老师,我有一个问题,陨石撞击月球之后,陨石去哪里了?

师:对哦,我们做实验的时候陨石被拿走了,那实际中撞击了月球的陨石去哪里了呢?

生:陨石撞击完月球之后,反弹回去了。

师:反弹回去了,为什么会反弹?

生:因为月球没有引力。

生:不对,月球有引力,只是比较小。

师:引力比较小,那有没有有可能会反弹回去呢?

生:大的可能会反弹,小的可能会留下来。

生:陨石在撞击月球的时候,发生了摩擦,燃烧掉了。

师:和什么发生摩擦?

生:月球表面的空气什么的。

生:宇宙是真空的,月球表面没有空气。

师:这位同学帮助我们解答了,没有空气,所以和空气摩擦燃烧掉了这个说法可能不正确。

生:陨石可能陷到月球里面去了,因为月球有一点引力。

师:陨石去哪里了这个问题提的非常的好,引发了我们同学热烈的讨论。

生: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想要问**同学,据我所知,月球表面是很硬的金属钛,既然这么硬,为什么还会被陨石撞出坑来呢

**同学:有例外的吧。

师:看来我们的**同学没想好怎么回答,谁能来解答这个问题呢?

生:月球表面很硬,陨石可能也很硬啊,还是可以撞出坑的。

生:水滴可以穿石,月球表面再硬,长年累月被撞击也可能会撞出坑来的。

师:你觉得这些同学的解释能接受吗?

生:可以接受。

师:陨石撞击月球表面的时候,因为月球表面没有空气,所以阻力很小,速度很快,高速撞击过来的物体的确是可以撞出坑来的。

师:那么回归到刚才陨石去哪里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这个视频,我们可能就找到答案。

(课件第八张:播放视频)

师:你们看懂了吗?

生:陨石撞到月球之后好像发生了爆炸。

师:是的,陨石撞到月球发生爆炸,大量的碎片散落在月球表面,有些大一点的碎片没有完全爆炸,留在了环形山的内部,所以有些环形山内部看起来有突起的地方。

五、
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模拟实验和现象的解释,我们知道了陨石撞击可能是形成环形山的成因之一,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环形山都是由于陨石撞击形成的呢?

生:不是的。

师:我们刚才提到的这些成因的猜测是不是不正确的呢?

生:不一定。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书本中关于环形山成因的解释,这个解释告诉我们火山爆发说的可能性比较低,那是不是就不可能呢?

生:不是,也有可能。

师:环形山的成因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只是现阶段掌握的资料比较偏向撞击说,但是我们还需要更多的信息,说不定以后会出现其他的猜测,这些需要我们科学家去不断的发现和研究。就好像这位同学坚信的外星人成因,希望未来的你能去找到外星人存在的证据,去发现更多的可能。

TOP
7#

谢谢喻老师表扬。论坛、科学网已经成了我区科学教师研修的主要、重要平台!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