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345678910» / 3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推荐]萧山区小学科学“新蕊”教师成长共同体成员随笔专贴 [复制链接]

61#

 


读《浙江省小学科学科学建议》有感


萧山区湘师附小    许臻蔚


19  重视探究过程的科学性。


(1)探究从问题开始,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提出质疑;要设置问题情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课堂上应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提出有价值的、可以研究的问题。


(2)让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假设时,一定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做假设时一定要符合逻辑、有一定的依据,而不是凭空想象、随意猜测。


(3)让学生及时地把有关的数据收集起来,做到所收集的数据的准确性,不能随意修改数据,同时让学生明白实验数据要经过多次实验得出。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数据,在各种可能的解释中选择最合理的数据,并把数据转化为证据。


(4)科学课的重要特性表现在对证据的追求和对证据的尊重。要注重证据,突出科学本质,突出证据来源正确,证据运用恰当。


(5)小组学习是科学探究中常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在组织教学时,要做到让学生分工明确、人人参与,各司其责,  同时相互合作,角色定期进行轮换。


(6)教会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及时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求同存异、用事实说话。提倡在证据基础上的争论,尊重证据、尊重民主。


 


 


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互动,要求教师由问题终结者变为学习的中介者。学生是鲜活、有个性的生命体,使得课堂充满千百万化的生命气息,学生往往将生活中的经验替代科学规律,在课上的回答总会再次呈现出各种问题。教师应该循循善诱,引导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通过同学间的辩论与对潜概念的不断更正来构建知识体系,发展思维能力,营造学习的氛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其新课标明确规定小学科学课程性质是: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科学素质的培养是义务教育的重要任务。小学科学课程实施探究式的科学教育,通过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从而最有效地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目的。


从教科学以来,在我自己的课堂上也在经历这三步走的过程。从无话可说到长篇大论再到进益求精,每一次的进步都在勉励我从课堂的教学实际出发,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学生才是课堂中的主题,组建课堂中的有效互动,不再是让学生单纯的接受课本上的知识点,而是教会学生方法,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精神,进而使学生自主自发的去研究,去学习。有幸在听到原教研员何老师的点亮小灯泡的一课,何老师从头上套的,耳朵带的,身上夹的……各种各样的小灯泡,充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被动的老师教学生到,学生想去点亮小灯泡,通过一个活动引导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者到主动的探究者,再经过引导活动,分析为什么有的学生可以点亮,有的学生点不亮小灯泡。发散学生的思维,主动去探究自己与别人之间的区别与差距,最后通过改进自己的实验使自己的小灯泡亮起来。点亮小灯泡以后,不代表的是一个实验的结束,而是继续探究,为什么用电池能点亮小灯泡,别的就不行。培养学生持续探究的习惯。


从何老师的课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好老师改如何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而在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最好的手段就是通过学生提问,不断的引导学生向着更远更深的地方思考。那课堂中问与答就成为了引导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我自己的课堂中将问题大致分为了四类:


1、识记性提问


识记性提问是课堂互动最基本、最常用的。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可帮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知识。例如:“水的冷热程度叫什么?”“凤仙花是什么时候开花的?”“温度计由哪几部分构成?”“我们学过的材料中有哪几种能够导电?”这些问题,学生一般都能比较正确地得出结论,而且结论大多是唯一的。又如:“这两片树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这类提问的答案一般也比较固定、统一,教师比较容易控制掌握,通过对识记性问题的提问,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此类问题相对较易,但不能在课堂中多次出现,容易让学生失去思考热情。


2、思考性提问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是否理解掌握、是否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整理表达、是否能够进行比较性说明、是否能够按概念和知识的类群进行整合、是否能够进行因果的推断和推理。例如“你能将生活中的材料进行分类吗?”“你能说出冰玻璃片上的小水珠是如何产生的吗?”等。此类问题难度不大,但有一定的思考空间,有让学生补充的余地,通过此类问题展开互动,可以在学生小组内进行,扩大参与面,引发大部分同学的思考。


3、应用性提问


    应用性提问旨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对方法概念的使用情况及在新条件下应用知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的训练和提高。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将已内化了的知识技能运用到新的情境中。例如“你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一个加速水蒸发的例子吗?”“你能用刚刚学到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想想如果我改变了其中一个因素,结果会怎样呢?”此类问题在课堂教学的互动中让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教师不应随意打断学生发言,但也不能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在此环节中教师应守好自己的位置,激发学生灵感火花,对学生抛出的问题再次返回给学生,通过同伴间交换看法,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回答。


4、分析性提问


    分析性提问是在理解和应用的基础上,学生对知识和信息的再造性组织能力,学生的数理逻辑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针对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有具体形象思维转变为逻辑抽象思维的关键期,在充分内化知识后可向学生提出例如“铁和钢是什么关系?”“为什么你认为白烟不是水蒸气?”“研究观察蚕宝宝的动机和目标是什么?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你能发现什么证据?”此类问题答案不是唯一的,是多变、不固定的,提出这些问题旨在提高学习探究的兴趣。将老师由运动员变成场外裁判,让学生自主自发的进行科学课堂的探究性互动。


     通过提问去引导学生探究也将是我下阶段教学中要着重注意的方面。

做有意义的事!
TOP
62#

如何评价三年级孩子的探究过程技能

                                                               宁围一小        徐玉红


  所谓科学探究能力,指尚无确切的知识和经验去回答或解决某一问题,只能采用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去收集和处理信息,以实证的方式回答或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之类似的概念还有过程技能、探究技能、实践技能等。世界各国的科学课程改革均把科学探究作为重要课程目标,但能否落到实处则受到多种因素制约,评价就是制约因素之一。


评价的高利害和人性的趋利性常常导致“评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评就怎么教”的现象。如果完全采用传统的纸笔考试来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传统的讲授教学也能应付这种评价,评价滞后以及应试倾向严重扭曲探究教学的本真面目。那么如何才能通过评价引导真实的探究,切实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呢?


《浙江省小学科学教学建议》第二十八条  科学探究能力的测评,可采用作业(作品)法、现场操作法和档案袋评价法。可以依据学生的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科学学习记录本、科学报告等进行评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现场实验操作。提倡建立学科学生成长记录袋。


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三年级科学教师,我结合学校条件及学生特点,进行了一些尝试。


科学家探究科学的行为很复杂,三年级主要涉及的探究过程技能有观察与描述,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植物》、第二单元是《动物》,为了让评价过程不给学生造成负担,我将评价过程嵌入到教学过程中;为了让三年级孩子更加喜欢记录,给学生建议,可以图文结合,并且不会写的字还可以写拼音;为了照顾班级中不善于观察与描述的孩子,我会给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比如:这种植物的叶子与银杏树的叶子有哪些不同?等。本学期开学以来近两个月时间进行了在三次嵌入式评价。


   在第一次《认树叶-贴叶画》的评价中,我是能根据树叶特点作画的得“B” ,不能的得“C”,能在此基础上认出树叶名称的得“A”。


   在盆景植物观察时,能通过课堂观察,描述出植物的基本特点的得“B”,不能的得“C”,能图文结合描述出茎或叶的特点的得“A”。因为我的盆景都是教师办公室借用,所以没有办法观察到根,所以有些遗憾,有机会得到一些水培的盆景的话,可能对学生构建植物的整体轮廓更有利。


   第二单元中,我选择了鱼的观察,能通过课堂观察,描述出金鱼的基本组成部分及特点的得“B”,不能的得“C”;能图文结合描述鱼类基本特点2-3个的得“A”。


 

做有意义的事!
TOP
63#

 


精选实验材料


银河实验小学    缪晓敏


在上四年级第三单元第一课听听声音中,课本上选用了音叉和铁钉两种材料,分别用轻轻击打和重重击打让学生感受音的强弱,用击打小音叉大音叉和大铁钉中铁钉小铁钉来感受音的高低。学校的实验室只有F512HZ的小音叉,只能让学生通过轻轻击打和重重击打区别音的强弱。铁钉只有8cm6cm长的两种规格,作业本上要求有三种规格,怎么解决材料问题一直是我准备本节课的难点。放学后去问了学校的电工师傅,给了我两种规格的钢钉,但还只是两种规格的比较。


想着这个材料怎么解决,只能是回家去店里买。回到家后,刚好自己店里有11.5cm8cm5cm,3cm四种规格的螺丝,把这四种螺丝拿在手上敲击了下,感觉音的高低不是很明显,想着放弃这种材料,把它们放回盒子时突然听到四种螺丝扔到盒底发出的声音不一样,有了,就这种螺丝。我再把他们找出来,分别扔到地上,欣喜地发现,它们仍到地上发出的声音正好是长的螺丝音低,越短音越高。终于找到了合适的材料,每一种规格的螺丝各拿了12个,共有12个小组。


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也是对书本实验的验证、改进或再次设计。有了充足和典型的实验材料,一节课的实验探究就解决了,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也亲身体验了探究的过程,当然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点也掌握地比较好。回顾这节课的实验材料准备过程,正好是浙江省小学课学教学建议第7条 的有关内容, 精心准备有关的教学器材,器材必须充足和典型,避免两手空空进入教室进行教学,保证学生观察、实验活动顺利进行。

做有意义的事!
TOP
64#

 学习《浙江省小学科学教学建议》有感


萧山区益农镇小第二分校    赵海芳 


学习了《浙江省小学科学教学建议》,对我在科学教学上有很大帮助。我想谈谈我对“教学准备与设计”中的第2条的理解。


“阅读教材,整体把握本册教材内容,对季节性较强的内容按季节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进程。”本条建议实质就是“备教材“和”备学生“。教师应该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应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教学进度应细致安排,教学能按计划进行。比如三年级下册,分别是”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其中”植物“单元第二课《种植我们的植物》,要种植凤仙花,”动物“单元需要学生进行蚕宝宝的养殖,这都不是一节课时间可以完成的,需要经历一个长时间的观察记录过程,单元中的每一课也是彼此息息相关的。同时,由于下半学期开学是2月份,天气较寒冷,还不适合凤仙花的播种和蚕宝宝的孵化,因此,我重新对本册教材内容进行顺序的调整和编排。我把《温度》《磁铁》单元提前进行教学,在天气适宜时,同时进行”凤仙花的种植“和”蚕宝宝的养殖“活动。我除了让学生用文字或者图画记录观察现象的同时,我还帮助学生进行了照片的记录,凤仙花和蚕宝宝发生每一次明显变化后,就用相机拍下照片,并在课堂上使用。值得我反思的是,我虽然有所行动,但是我没有进行完整的记录,教学计划整体把握还不够确切,对本册教材,我还需要不停地摸索和实践。


喻伯军老师的《建议》对我的科学教学有很大帮助,其中的每一条都还需要我细细品味、慢慢琢磨。

做有意义的事!
TOP
65#

 


体察教学建议 分析课堂案例


萧山区瓜沥镇明德学校    冯思思


10月份正好是轮到科学教研组在学校层面继续开展“一课二上三评”的校本教研活动,所谓“一课”,即同一个教学内容;“二上”即教师进行两次课堂教学;“三评”即课前集体备课和两次教研活动后的评议。


以研讨一节课为例,体验学习《浙江省小学科学教学建议》,发现获益良多,及时记录以便积累。


课例:


一、出示主题


1PPT: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教师追问:大家觉得我这个问题有“问题”吗?


学生:有问题。没有说有多少水。


2PPT展示修改后的主题: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教师展示装有50ml水的烧杯。


【分析】:在这里体现了建议第19条——重视探究过程的科学性。(1)探究从问题开始,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提出质疑;要设置问题情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课堂上应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提出有价值的、可以研究的问题。


这里老师设置了一个问题情境,学生对老师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有价值的改进。 

做有意义的事!
TOP
66#

二、实验探究


1、猜测。


教师请同学们猜测结果,板书学生的猜测:100g10g16g50g32g25g


【分析】:同样是19条——重视探究过程的科学性。(2)让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假设时,一定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做假设时一定要符合逻辑、有一定的依据,而不是凭空想象、随意猜测。


这里学生的猜测产生的差异很大,细想一下其实学生是在随意猜测,那么老师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依据,比如:将一杯50ml的水和一包50g的盐同时展示,请同学们估计会有多少盐溶解,可以看到50g盐到底有多少,学生猜测时就不会出现100g等不合理的数字。 


2、实验计划。


请学生完成实验计划表,每小组一张:




















研究的问题


 


我的猜测


 


准备的器材


 


研究方法(可画图)


 


 


研究结果


 


教师说明:猜测已经有了,不用填了。


(学生填表用时8分钟)


【分析】:这张表格的有效部分主要是研究方法,但观察学生填表,8分钟内有三组只填了前三栏,研究方法未填。填这个表有些浪费时间,


做有意义的事!
TOP
67#

3、汇报。


 教师请2组汇报实验计划表。


第一组学生:…… 研究方法:用勺子,加5g盐,用木棒搅拌溶解,再加5g,以此类推。


教师:其他小组对他们的方法有问题吗?


学生:有。勺子不能做到每次5g


教师:我也这么想。这个我们等一会说,再请第二小组汇报。


第二组学生:…… 研究方法:一勺一勺地加盐……


教师:一勺有多少盐?怎么办?


学生:天平称一下。


【分析】:两个小组的问题都在于不能确定一勺加多少盐,教师选取的两组要选得有代表性,考虑递进关系等。比如:先展示第二组的方法,只说用勺加盐,不说一勺多少盐,不够精确。再展示第一组,有说明每勺加盐克数,但是每一勺5g做不到,怎么办?然后请同学们想办法解决,或教师给出指导。



教师介绍今天的实验方法,用小勺取一勺盐,用牙签刮平,为一标准勺。


教师:一勺一勺加盐溶解比较慢,怎么样能加快这个实验的速度?


学生:一边搅拌一边加盐。


教师:还是不够快呢?(学生无应答)


教师:因为这个食盐能在水里溶解较多,所以为了加快实验速度,我们在加盐的时候先33勺地加,等溶解得差不多了再11勺地加。


【分析】:17  对观察实验活动,应根据学生动手水平,进行必要的指导,避免成为没有指导的探究活动;也避免指导过度,使学生成为教师指令下的探究活动。


“开始的时候可以每次3勺“这个说法太过粗略,且作为探究实验,在不知道到底需要溶解多少盐的情况下,这种方法不科学。学生不能确定到底什么情况可以每次加3勺,什么情况1勺。教师在这个环节的指导太过粗略,怎样确定刮了一平勺、搅拌的规范方法、实验的记录、小组的分工等均没有说明。 


 


4、开始实验。(时间:11分钟)还有一些小组,没有完成。


【分析】:19条——重视探究过程的科学性。(5)小组学习是科学探究中常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在组织教学时,要做到让学生分工明确、人人参与,各司其责,同时相互合作,角色定期进行轮换。


学生实验时,主要一个人在操作,其他三人在观察。教师应对分工做出指导,比如:一人勺盐、一人用牙签刮平、一人搅拌、一人记录,并且可以轮换着做。学生观察时,只数勺数,只注意结果,没有注意过程,没有发现溶解越来越慢,直到不能溶解。


实验过程中发现学生刮盐时动作不规范,误差很大,搅拌等动作不是非常规范,教师没有做出相应的演示。仍然有三组没有完成实验,主要原因是第一次加了3勺后,不敢多加,每次只加1勺了。学生对老师说的直接加3勺仍有疑虑,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每次加3勺,什么时候可以每次加1勺。 


5、汇报数据。


教师展示一杯底部有未溶解的食盐的水,提问小组学生:加了几勺盐?


学生:16勺。


教师:底部还有没有溶解完的,那算几勺?


学生:15勺。


教师表示同意,又提问了几组同学的结果,数据差异较大。


【分析】:建议第19条——重视探究过程的科学性。(3)让学生及时地把有关的数据收集起来,做到所收集的数据的准确性,不能随意修改数据,同时让学生明白实验数据要经过多次实验得出。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数据,在各种可能的解释中选择最合理的数据,并把数据转化为证据。


(6)教会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及时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求同存异、用事实说话。提倡在证据基础上的争论,尊重证据、尊重民主。


数据汇报的的环节中,教师发现了数据差异较大,没有对数据进行收集和说明,而是选择回避。探究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随之回避,这里的研讨的缺失,可以说使得这次探究活动失去了科学性。 

做有意义的事!
TOP
68#

三、小结


教师出示结论:50ml水中能溶解18g食盐。


教师:如果我还想让底部没有溶解完的盐溶解,怎么办?


学生:加热。


教师:加热为什么能让剩下的盐溶解。


学生:加热可以加快溶解的速度。


【分析】:19条——重视探究过程的科学性。(4)科学课的重要特性表现在对证据的追求和对证据的尊重。要注重证据,突出科学本质,突出证据来源正确,证据运用恰当。


   学生的数据固然误差大,这是由于各种实验设置、实验操作原因造成的,突出对真实数据的尊重,应当加以分析运用,而不是出示正确答案的形式。始终没有利用每平勺多少克,同学们加了多少勺,算出一共加了多少克盐。另外,“加热水能让剩下的食盐加快溶解“完这个说法不够科学,这节课的主旨是溶解度,20℃时100ml水中食盐的溶解度是36g,加热对于溶解度和溶解的速度都有影响,应该提出在标准温度下20℃,食盐在50ml水中能溶解18g,若提高温度,溶解的克数会更多。

做有意义的事!
TOP
69#

                                   学习《浙江省小学科学教学建议》有感

                萧山区瓜沥镇党山小学    陆丽芬


17  对观察实验活动,应根据学生动手水平,进行必要的指导,避免成为没有指导的探究活动;也避免指导过度,使学生成为教师指令下的探究活动。


 


在课堂上,进行观察实验活动时,学生往往会遇到许多问题,需要教师有效的指导,教师如何进行适当的指导,尤为重要。在课堂上往往存在这样的现象:


案例1:食盐放入水中溶解,四人小组,教师将四人任务分配好,2号加水,2号搅拌,3号观察,4号记录;以及食盐加多少等等


分析:在课堂上往往会呈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实验前,将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讲得清清楚楚,讲讲实验步骤用了10分钟时间,学生操作实验用了5分钟结束了;学生活动空间很少或者没有,活动中学生思维含量低。


案例2 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的运动”环节


教师布置了让学生通过实验研究拉力与小车运动关系的任务后,教室里马上就沸腾起来,各种声音充斥于耳。然后,学生陆续开始动手实验,进行尝试。教师站在讲台上,观察学生们进行实验,看到实验操作不规范、实验仪器使用不正确等状况,不断大声提示。


15分钟后,大部分学生实验仍未完成,但考虑到教学进度,教师不得不让学生停止了实验,并让学生们交流实验结果。在此过程中,部分学生由于实验未能完成,因此交流很不充分,部分学生由于实验前缺乏必要的思考,得出的结论与要求相去甚远,部分学生得出了一些结果,但当教师要求其展示实验现象时,因其没有保留实验现象而导致实验结论缺乏说服力。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得不重复部分实验,并再次进行讲解。下课铃响,预定教学任务尚未完成。


分析:该案例所述是观察实验活动中较为常见的现象。拉力大小与小车的运动是非常好的探究实验素材。然而对该次实验活动从学生活动目的达成度、知识技能形成度、探究能力发展度等方面综合考察,却发现效果并不甚理想,为什么实验活动会丧失了优势、弱化了功能、降低了价值?通过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分析,存在着多方面的因素,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教师在实验前没有任何指导,完全由学生自己在那儿“玩”,学生“玩”的没有思维含量。


案例3: 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的运动”环节


教师引导:采用提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理解实验的科学因素,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


A、            怎样知道小车运动的快慢?用什么方法?


引导:出示秒表,演示正确使用秒表,秒表有两个键,按右边的开始计时,再按一次,计时停止,看清上面的数字,我们可以读作:几秒几。最后按左边的键,归零,计时员试试使用秒表。(训练从起点放车开始计时,到终点停车计时终止。)


B、            为了实验的准确度,我们还需要注意什么?


    对比实验,只能改变垫圈数量,其他条件不变,如:起点、终点、小车等


②第一个实验个数可以一个一个地加,直到小车开始运动,以后要多个多个增加,最好成倍增加


③小组成员相互合作进行实验确定各自任务,并做好记录


④每次加垫圈时都要至少做三遍,取你们认为合理的值。


分析:研究“拉力大小和小车运动”活动中,正确使用秒表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数据的准确性。在活动之前,将如何正确使用秒表、要取合理值等可以在活动前引导学生。如何加垫圈使数据呈现更明显,可以适当做提醒。而关于如何表示拉力的大小?用什么方法表示拉力变大?如何取数、如何分工等问题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活动度。


观察实验活动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是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探究活动,可以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理解科学的本质。但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袖手旁观,不意味着教师撒手不管,不意味着在学生观察实验时教师无所事事。当然缺乏教师指导的探究过程必然是盲目的、随意的和低效的。


因此,教师实验探究活动之前要知道学生清晰的认识到:做什么,什么目的,怎样评价目标达成的程度,从而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活动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做有意义的事!
TOP
70#

 


浙江省小学科学教学建议解读


萧山区衙前农村小学校    施林建


早些时候,我们学习了《浙江省小学科学教学建议30条》,我有着深刻的教育,也让我对小学科学有着更深和更新的认识。


首先、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强调从问题入手,探究从问题开始,我们教师应该要多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提出质疑;要设置问题情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假设时,一定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做假设时一定要符合逻辑、有一定的依据,而不是凭空想象、随意猜测。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教师一时不太清楚,应该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与学生一起探究、一起提高,切忌信口开河。要博学多识,避免出现科学性错误。科学课最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强调课堂教学要从问题入手,这是自然课与科学课最重要的区别之一。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从问题入手,使学生带着渴望知识的愿望去学习。在课堂中,学生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中间要经过一大段过程,没有过程和方法,解决问题也是一句空话。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教会孩子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次,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在以观察、实验为主的课堂教学中,一般师生占用时间分配大约为11,即学生自主的活动时间在20分钟左右。这就要求教师少讲精讲,指导有效,把时间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第三、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又要关注学生科学概念的构建,尽量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小组学习是科学探究中常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在组织教学时,要做到让学生分工明确、人人参与,各司其责,同时相互合作,角色定期进行互换.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及时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求同存异、用事实说话。提倡在证据基础上的争论,尊重证据、尊重民主。


第四、重视课外活动。要指导学生开展种植、饲养、制作等活动,结合课堂教学,经常提醒、督促、帮助学生完成周期较长的活动,从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毅力。 提倡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后实践活动,积极开展科学考察、动手制作、饲养栽培、搜集和处理信息、撰写考察报告和小论文等课外科技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全面发展。

做有意义的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