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绍兴区学号220伟红(北回归线)作业专贴 [复制链接]

11#

                        建设科学乐园

    一开学,我把实验教室打扫了干净,课桌整理了一下,望着宽敞的实验教室,感觉有些空荡荡的,本来实验教室就比一般教室要大许多,整理以后,教室里多出两张桌子,于是,我把这两张桌子放在讲台边的角落里,我想应该布置一下我们的实验教室了,于是经过一番设计,便开始行动起来了,我先向学生援助,让那些家里养了许多盆景和金鱼的学生带几盆植物和几条金鱼来,把那两张旧桌子经过一番摆弄,建设一个生物养殖园,把仪器室废弃的鱼缸,灌上水,放入了学生带来的海螺、小贝壳、水草、金鱼等,还在鱼缸旁边放了几盆花,还在花坛里捡来了几盆丢弃的吊篮,很快一个小小的养殖园建成了,接着又在另一张桌子上放了学生科技节制作的小模型,建成了科技制作展,实验室马上恢复了生气,教室后面有一大片空白,于是我用彩色纸等材料,做成了一个背景有蓝天、白云、飞机、大树、小鸟
            
、草坪,风车、向日葵的风景,在飞机后面贴了一行“科技—飞向未来的翅膀!”在大风车中贴上了科技活动的照片,向日葵花中贴了许多学生优秀的科技小论文,在教室的两边设计了一个科技星,把一学期中科技星获得者贴在上面,贴上了两行字“学中做,做中学。学做科技新人!”
                

学生上实验课见到了焕然一新的实验室后,都充满了喜悦。纷纷围住养殖园观察个没完,看着自己的小动物在学校安了家心里也塌实了,发现自己的科技小制作放在展览区里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呢!瞧着自己的科技小论文上了墙,心里美滋滋的。同学们渐渐地喜欢上了实验教室,也很时时盼着到实验教室来上课!只要到实验教室去上课,他们都会早早地来到实验教室,看着看那,实验教室也就

成了学生学习科学的乐园。

TOP
12#

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和谐统一

小学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发展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在各种活动中,我们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然而当前教学中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教师片面理解探究教学,误认为“开放”就是“放开”,课堂呈现一种热闹有余、探究不足的局面;另一种情况是教师唯恐课堂太乱,而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预设步步为营,学生难有生动活泼的探究空间,学生体验亲历科学的过程简略。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摆正学生自主和教师指导的关系尤为重要。

一、     教师指导的必要性。

没有教师有效的指导也就没有学生很好的自主学习。

在教学四上的《怎样加快溶解》这一课中,教师只交给学生实验的材料,让学生说说怎样能加快溶解,接着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做,学生你争我抢,纷纷拿起实验器材开始进行实验,有许多学生只是草率地把两块相同大小的肥皂放入水中一杯在搅拌,一杯不搅拌,时间也没有同时,水也没有一样多,也没有同时放。甚至有些同学在搞恶作剧,能控制实验中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的小组几乎没有,更不用说去思考条件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了。教师虽然给了学生一个自由的活动空间,但是忽略了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控制变量实验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是需要教师适当的点拨和指导的。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帮助,设计一个或几个提示性的问题或活动,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有目的、有步骤地去动手实践,否则一味地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教学目标就得不到落实,学生经历的“过程”仅仅是走过场而已。

二、      教师指导不能成为“误导”。

有时教师在课堂上对于出现的新的问题或学生的回答,也不能马上地做出正确的结论,这时教师不能太卤莽地作出评价,好象不马上得出结论会降低教师的威信,恰恰相反,如果你随意的做出了错误的评价反而会降低教师的可信度,当遇到棘手的问题时经过一番思考后再做出结论,这样却能牢牢抓住学生的信任。

在教学教学《点亮我的小灯泡》中,介绍完材料以后,让每个小组用一个小灯泡、一节干电池、一根电线点亮小灯泡。实验完毕以后,交流实验结果,哪些连接方法能使小灯泡发亮。每个小组都发言自己的连接方法,总结各个小组的回答,一共有四重,可是我接着往下上的时候,一个同学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不用电线也可以使小灯泡发亮,我当时以为这个学生存心来捣乱课堂,我就说,肯定是你弄错了,不用电线怎么可能让小灯泡发亮呢?于是那位学生就一脸疑惑地看着我,我在看看他的手的拿法,果真小灯泡亮着,我走进仔细一看,原来他电池外面的那一层塑料片和塑料纸全都撕掉了,而电池的外壳是铁做的是导电的,铜帽旁边也是铁片,它和电池负极的铁片是连接在一起的,但是铜帽和旁边的铁片之间有塑料片隔开着,正负极也就不会直接连接起来。所以只要把灯泡上面的连接点和铜帽碰住,下面的连接点和铜帽旁边的铁片碰住,也就是和负极连接起来了,小灯泡也亮了,而且没有用电线。我把这个原因边演示边讲解给学生听学生才恍然大悟。课后我反思,不管学生提出怎样的问题,不管是能在课堂上解决的,还是不能在课堂上解决的,教师不能马上下结论,这样会严重扼杀学生的探究心理。

在听一位老师教学《一杯子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时,生1说先放一勺盐,溶解了再放一勺。教师说想得真周到,要等第一勺溶解完了才放第二勺。生2却说,我有不同意见,我觉得第一次放5勺,接下去一勺一勺地放。教师说你们同意吗?生1说不同意,如果5勺放下去,溶解不了那就麻烦了。生2有说第一次5勺一定能溶解的,后来我就一勺一勺地放。教师说如果一次放太多,放过量了,会得不出实验的结论。我们采取一勺一勺地放的方法吧。其实,提出“第一次放5勺,接下去一勺一勺放”的那位学生是很有创意很有想法的学生。孩子有生活经验,一杯水中加入5小勺盐是能溶解的。他思考问题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不管正确与否,他的思维已经比别的孩子进了一步。但遗憾的是教师却不善于捕捉学生反馈信息中思维创新的火花,让学生屈从于自己的“权威”,使学生自主性发挥失去了机会,重新返回到被动地接受“告知”的学习状态。

如果教师不急于作出“权威性”的评价,以商量的方式让学生说说他的想法,如果合理的话,宽容地允许他自主选择、自我体验、自由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适时地提出启发性的建议,而不是强加的指导,那么学生的探究心理就能得到满足。

三、教师指导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催化剂

学生在学习中,缺少不了教师的指导,但教师的指导应该是有效的、开放的、启发性的,而不是手把手的指导。在教《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中我摘取了几个片段来看看教师的指导。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先出示一大一小的马铃薯,1号水(高浓度盐水)和2号水(清水)。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如果把这一大一小的马铃薯分别放入1号和2号水中,请猜猜它们的沉浮。学生猜测后,教师把大的马铃薯放1号杯中,小的放入2号杯中。学生有的很高兴猜对了,而有的感到很疑惑,怎么在家洗过马铃薯,它们都是沉的。有学生提议把马铃薯调换一下,教师于是把大的放入2号杯中,把小的放入1号杯中,结果小的浮,大的沉。学生问为什么马铃薯在1号杯中是浮,2号杯中是浮呢?教师又紧跟着提出第二个问题:“我也在想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学生马上说出想法,“肯定和这两杯水有关。”

在这里,问题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中很自然地提了出来。经过学生的讨论和实验,就将问题研究的对象转移到这是两杯不同的水这一落脚点上,使教学活动成为学生不断发展的一部分。从而可以看出,教师问题的提出是教师有效指导的方法。教师没有直接提出这两杯水的不同,而通过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

2)比较两杯液体的不同。

接着,学生要探究这两杯液体到底是什么。教师开始让学生猜,然后提出:“你们有什么办法区别它们呢?”学生说用看、摸、闻、尝。教师适时提出当我们不知道杯子中是什么时,不能轻易的尝,这就是科学,这就是科学教育。教师的指导让学生明白科学需要实证,科学需要方法。当学生用这些方法还得不出结论时,问学生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学生一时想不出。教师就说:“我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材料,看是否对同学们研究这两杯水有帮助。学生纷纷从黑袋子中拿出材料,教师建议学生“烧水”。12个实验小组分组实验,教师巡视,3分多钟后各小组的小汤勺中都留下白色物体,实验结束。

在教师的追问中,学生意识到自己无法自主设计实验证明杯中的液体为何物时,教师提供有关学习结构的材料,给学生提示,帮助学生顺着探究问题的解决思路推进和深入。这是适时“扶”的指导策略。

3)讨论白色物是什么。

(小汤勺上留下了细细的、白色的粉状物。)一学生说小汤勺上有许多盐。教师问:“怎么说就是盐呢?”学生议论开了,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是味精,有的说是洗衣粉,还有的说是白灰,甚至有的还说是洁厕粉。教师接着说,同学们猜测的都很有的道理,到底是不是你们猜测的物体,你们准备怎么去研究呢?”在课堂中,教师因势利导,顺水推舟:到底是不是像你们猜测的那样呢?“你们还准备怎样去研究?“教师引领学生做进一步的探索实验,放飞学生探究的心灵。

在这节课中,学生经历了“问题—猜测—验证—新的问题“这样一个探究活动的过程,表现出发现的兴奋和探究的愉悦。在每一个阶段,教师创设怎样的情境,提供怎样的帮助和指导是值得大家深思的。整个探究过程,教师的指导“扶”“放”有度,充满科学和人文的气息。

四、学生的交流应该是自主开放的。

在教学《导体与绝缘体》时,报告员说出25种物体的检测结果,当他报告

到卷笔刀是不亮的,一学生说卷笔刀应该有一部分亮,一部分不亮,金属的部分是会亮的,老师问到那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像卷笔刀那样有些部分是导体有些部分是绝缘体,学生纷纷举例说明生活中这样的例子。

在教学水有形状中,有的学生说水是有形状的,有的学生说水是没有形状的,问说有形状的同学说那么有哪些形状了,有个学生就说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杯子中的水是圆柱体的,盒子里的水是方形的,还有说不出名字的形状,反正装到哪里就是那里的形状。说的太好,水是有形状的,但它的形状很容易变是不固定的。

学生思维是非常开阔的,自由自在的,不受什么束缚,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把思维的自主权,交流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这样学生的的思维才不会受到束缚,课堂也就不会那么死板。

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应该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包括增进对世界的认识和学生探究素质的不断提升,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

TOP
13#

网络让我们走到了一起

一次偶然的上网找到了和风论坛,知道了有我们小学科学的研修班,通过网络认识了我们的师祖喻伯军老师,还认了海风为师傅,认识了兔子,奔跑的蜗牛……从中看到了许多网络活跃分子,在学校上课遇到什么问题,我会在QQ上发问,虽然有些问题很幼稚,但还是不耻下问,要上公开课了,我就向我的QQ好友请教,特别是海风师傅对我帮助很大。

后来,在第二次网络研修班报名活动中我抱了名,成为了网络研修班的学员,有幸参加了第二次网络研修班活动,说来也有缘分,在活动的前两天,我已经放弃了,因为学校领导说要文件通知,第二天教导主任说让我去了,一个人去了嘉兴,见到了喻伯军老师、海风师傅、阮翔老师,兔子先生……说来也巧,我在参加这次活动中有很多第一,第一次去嘉兴和这么多科学老师见面,下午一点去的嘉兴,第一个报到,听课坐在第一排,又是下午一点回的绍兴,这些第一说明我很积极地参加了这次活动,热情也很高,说明我的科学教学从一起步。

在这次听课、评课中,我知道了真正的好课应该是怎样的。不仅要严谨、有序,还要充满探究的火花,要充分安排课堂的每一分每一秒,不要浪费、拖堂,也不能草草了事,要想课上的成功,课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不离课本,也要有所创新,要说话亲切、细致,也要切忌过多,不仅要注重探究的过程,也要注重探究的价值……

别是喻老师的总结性发言,更让我收益非浅,使我懂得了教科学,首先要自己爱科学,学生才会喜欢科学,只有自己不断的钻研科学,才会在课堂上游刃有余,还要把握机会,才会取得成绩,当然要有平时的钻研,积累才能厚积薄发。

总之,听了一天半的课,使我受益良多,我真地还想在嘉兴多待几天和学员们一起讨论、交流、学习。

希望明年我们还能见面,让网络,让科学一直让我们走在一起。

TOP
14#

          有效开展科技活动   提高学生科学素质

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素质教育理论注重学生个体综合素质的提高,重视个体潜能的开发,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突出教育主体的个性发展,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小学的科技活动则是以科学理论、技术知识为前提,以创造性活动为过程,使学生在自己爱好的活动中促进对知识的掌握,形成良好的思维行为品质。科技活动体现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宗旨,丰富、延伸了素质教育的内容。

面向全体学舌功能开展的科技活动,是大面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可以扩大学生视野、增长知识,培养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发展个性,增进身心健康,使他们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科技活动主要包括发明、创造、论文、制作、饲养、科学试验、环境保护、计算机操作、科学信息传播等方面。通过活动可以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科技发展过程及对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了解我国及世界历史上的科技成果、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科学创新意识、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以及科学地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科技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课内知识的兴趣。课内知识对课外活动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做到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是学校科技教育的主渠道。

一、了解科技活动的特点。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科技活动的特点:

1、灵活性。活动内容、形式不拘一格式。活动内容有小发明、小论文、生物百项、气象小组、考察小组、计算机小组等。活动形式有讲座、专题、讨论、外出考察、实际调查、夏令营等。活动认输可多可少,活动时间可长可短,活动方式可集中、分散。

2、开放性。与课堂教学相比,科技活动不受教学计划和学校危浅的限制,活动的领域宽广,接触面广泛。

3、趣味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选择。科技活动喜闻乐见,富有吸引力的内容和形式,能引起学生浓厚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心理。

4、自主性。科技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是主要的活动者,是真正的主人。

5、实践性。他可以把所学内容运用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

科技活动的五种性质,让青少年作为活动的主题,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中悟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的真谛。不仅使青少年的兴趣、智能(观察、获知、思维、实践能力)等智力素质得到充分开发,同时也使青少年的饿思想道德、意志品质和审美观念等非智力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二、开展科技活动的主渠道。

“活”与“动是科技活动区分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因此,科技活动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题的新的教学模式。

(一)要灵活运用教材

科技活动内容广泛、多种多样,具体:高阔制作操作、实验、创造思维训知

识性游戏、观察调查、智力美术、科技文艺、“小星火“计划活动。科技活动要以这八个方面为基本内容,但又不能局限于此。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活动教学必须结合最新科技动态组织活动,即使反映科技新成果、新思想,介绍未解之谜和科学学说假设。提倡学生多关心自己生存的环境,多收听广播、收看电视节目,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项目。

(二)要灵活地组织教学形式

传统教学以室内教学场所,科技活动如果继续采用这种模式,势必将极大束

缚学生的手脚,违背科技活动的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创造性的特点。因此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是多样化的,要根据活动目的和内容的需要,采取切合实际的组织形式,以增强活动的实效性。

    1、从人数上分。可进行(1)全班活动,如“拟定野营计划“;(2)小组活动,包括科技制作组、小发明小创作组、电脑组、编织组、航模组、环保组等;(3)个人活动,如气象观测、动植物标本制作、幻灯制作、考察报告等。

2、从场所上分。要做到(1)室内与室外相结合,如利用太阳、树干年轮、北极星等辨别方向,就应在室外进行;而一些比较精细的科学制作、演讲等活动,在室内则比较适宜。学校与家庭社会相结合,一些养殖技术,由家长辅导比较方便。(2)学校与社会相结合,如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环境污染的严重性进行调查研究,并写成调查报告或科技小论文。

三、开展科技活动的方法

(一)制作法

学生利用一定的工具材料,通过动手操作独立地完成某种实物作品。它主要应用于创造发明和小制作等活动中,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如指导学生制作“小小发射台”、“家庭电路”、“电风扇”“小航模”“小车摸”等,制作这些都要学生剪贴、折粘、组合、拼接作品。这种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科学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观察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利用简易的仪器或设备,控制、干预、模拟自然现象,使某一事物在观察的条件下发生和重演,
            
从而使学生获取科学知识,探究自然规律。如“听心跳“,通过听诊器、气球等材料模拟心脏跳动情况;“日食和月食”中利用篮球、幻灯等模拟自然现象;“烟草交游小田鼠对比实验”。通过烟草让学生认识到烟草对生命健康的危害。这样不光是单纯灌输科技理论知识,而是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学习知识。通过亲自参与,掌握实验方法,为今后实验研究打下基础。

(三)创造法

学生根据要求,运用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要求想象,独立地完成某种科技作品。这是一种难度较大的训练,它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制作相互了水磨,利用费旧钟表的零件,结合自己设计方案的复制了古代劳动人民使用的灌溉设备;更有想象力丰富的学生,制造出了设想中的未来世界的飞船、飞艇等交通工具模型。这种鼓励学生异想天开的求异思维,使得学生敢于幻想,勇于大胆创新。

(四)自学解疑法

学生通过自己的爱好、兴趣和特长,主要通过自行阅读、练习和研究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同时鼓励学生从书本中、实践中找出问题并向别人请教,自己解疑,养成自学科技知识的好习惯,培养自主精神。应充分利用各种科技资料,及时掌握最新科技信息。教师和学生都应利用各种媒体丰富自己的科学素养,解决疑难问题。

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实践中应尽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兴趣广泛。不宜过早定向,更不能全班全校整齐划一,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个性的发展。

青少年科技活动是一种开放性的活动,这不仅指走出课堂、走向学校,而且指它的活动往往会涉及科学、工程、社会、哲学、文艺,人文等方方面面。它有利于培养知识结构全面能适应21世纪需要的复合形、创造型人才。

 

 

                                  杨汛桥实验学校         孙伟红        

TOP
15#

            科学探究中如何发挥表达和交流的作用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表达与交流”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活动之一。就是在我们的科学教学中,学生把自己对科学的认识表示出来,进而进行相互传播,交换各自的认识,形成新的认识。我们的科学课程标准也指出了表达与交流的具体内容是: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与结果;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它为我们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发挥表达和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指明了方向。

、多元化表达

我们就拿《各种各样的叶》中的一个教学片段来看多元化表达。

教师让学生代表小组来汇报一下树叶的研究情况,生1说我们组研究的是颜色,我们准备把树叶按春天的颜色、夏天的颜色、秋天的颜色排出来,做成标本。教师说,就是把一根枝条上树叶的颜色按从嫩到老排出来,是吧!还有补充吗?生2说,我们准备说出树叶的颜色叫什么。还可以我们把树叶的颜色画下来。生3,我们研究的是大小,拿一片大叶子,看上面能放几片小叶子。生4,可以一片长叶子和几片短叶子比一比。生5我们组想用尺量一量树叶的长和宽。教师说,你们的办法真好!生6我们想拿树叶和一些东西比较大小。教师于是出示两张形状不一,大小差不多的树叶,问学生哪个大。学生纷纷猜测。教师问,谁的方法更精确呢?生7像课本上一样用方格纸来量,数一数有几格。教师夸奖该学生,你真行,书上小朋友的方法你也借来了。

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学生对树叶的颜色、大小、形状的描述用到了做标本、说出来、画下来、文字表达,记录数据等多样形式。学生们面对的是共同的观察对象—植物的叶,面对共同的话题,采用多元的表达方法,丰富了学生对树叶的认识,增进了学生对事物多侧面的理解。不同的学生,个性不同,智力不同,长久以来相同的教学要求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这样的多元化表达给予了他们自主选择的机会,他们开始学习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的结果。有了自己展示才能的舞台,学生的信心得到培养,表达欲得到满足。当然,平时课堂最常见的表达形式还是以口头语言为主,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事物、个人的想法和问题的结论转化为语言。表达的内容有:在小组合作中讨论的内容;总结一堂课中同学提出的问题和最后解决问题的答案;每一个探究任务中的疑问;记录的结果;代表个人发表对问题的看法等。

除了表达的方法多元化外,对同一事物的解释还应该从多角度去进行描述。这样的表达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比如以下在教学《冷水与热水》。一课中怎样判断水的冷热的方法。

教师出示了4杯温度不同的水。问学生:怎样判断这几杯水的冷热?生1说,用手心在杯口上感受水蒸气的温度。生2用手直接接触,生3用口尝,生4用温度计量。生5说可以从看在杯沿上的水蒸气的多少来判断水的冷热。生5说,这杯水蒸气最多,肯定是最热的,这杯要少一点,是第二热的。生6这两杯水看不清水蒸气了,可以用手指伸下去试试。教师说,能吗?为什么?生6连忙回答因为没有水蒸气,肯定不烫了,可以试试,就知道了。……

这个过程包含了学生对四杯水出现的冷热现象的思考、分析,从看、手摸到口尝等等,教师不满足于学生能对冷水和热水进行判断就行,而是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判断。多元的表达方式表明了学生的思维已被激活,学生已在运用自己的头脑对呈现的事物从多个角度进行表达,可以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切实地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多维度倾听。

学会倾听,把表达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把他们对事物的理解、解释表达给老师听,表达给同学听,有了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有了锻炼的机会,有了提高表达能力的可能,有了和同学交流的舞台。再来看看《冷水和热水》的教学片段。

我提出问题:还有可能有什么原因使热水在冷水中上浮呢?(学生静默思考。我正要再次抛出比较封闭的问题以帮助学生进行思维,物体在水中浮起来除了重要变轻外还有什么原因?有学生举手想发言,我示意他发表意见。)

学生回答说:我听说水好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可能水的体积会变大吧?(学生把猜测提出来了,这是他已有的知识经验,而学生刚学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知识还没有和时间很好结合吧,这时候是我肯定学生的猜测还是让学生说出猜测的依据呢?用前者,我的课堂教学肯定会顺利进行下去,用后者,说不定学生的回答会背离我的初衷,但一转念间,我还是觉得应该把解释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我此时要做的是一个倾听者。)

我继续提出问题:你为什么这么猜?

学生回答说: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知道同样的物体,体积变大会浮起来,我想到如果热水体积变大了,也会浮起来。

多么精彩的回答,如果教师急于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的话,就不可能听到学生的真实想法。我们平时习惯于说“教师讲课,学生听课”,试想,这样的课堂还有让学生表达、展示自己才能的可能吗?所以说,我们在教学中要提倡多维度的倾听。倾听,不仅仅是学生要倾听教师,教师还要倾听学生,这是十分重要的教育新理念,叫“倾听着的教育”。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想法,倾听他们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才能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除了师生之间的倾听,还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互相倾听。学生在相互倾听中,明白了别人也可以有其他不同的解释,有利于他们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倾听是交流的前提,学会倾听,是交流的需要,是对他人的尊重,没有倾听,学生不明白其他同学、教师的想法,就无法实现交流。我们在倾听中发现他人的想法,思路被明晰化、外显化,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激活了思路,在倾听中得到发展,交流的迫切愿望在这里就会得到激发。

三、多形式交流。

交流是思想火花的碰撞,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学生各自的认识,有助于激发学生间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使每个个体贡献出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学生完成更为复杂的任务。我们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敢于说、善于说。

在教学〈〈冷水和热水〉〉中验证水在变热的过程中体积和重量有什么变化时,在学生对热水上浮的原因提出假设后,我和学生一起探讨设计怎么样的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测。教师问做这样的实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材料呢?生1回答需要热水和冷水。生2说,需要天平。教师出示天平。教师问这样行了吗?水拿在手
            
吗?生1:用杯子装。生2:用量筒,天平上有个碗,用它。生3;不行,会生锈的。生5;不能加热的。教师出示试管问用它行吗?学生说行,教师装上水,要不要装满?为什么?学生1说要,学生说里面有空气的话,可能看到的是空气的变化。教师说装满后我应该用什么塞住管口呢?学生回答用塞子,教师问用塞子塞住的话,如果实验中水的体积变大的话会发生什么?生回答会弹出来。教师问那怎么办呢?生1说用纸包住。生2说不行,纸会湿的。生3说用布。生4说,也不行,纸会流出来的。生5说用保险膜,再用橡皮筋扎住。(我看到学生的猜测越来越近实验的要求了,只要一点拨,学生的思路就会打开了。)教师于是说不错的想法,但如果体积变大的话,这头会怎样/他顺手拿起一块气球皮。学生几乎同时喊出来“气球皮”。教师说,不错,它有弹性,我们能看到水变热后的体积会不会变大。教师说,现在有了水和装水的容器,还要怎么做?学生说让水变热,怎么给水加热呢?生1说,放在太阳下晒。生2不行,太慢了。生3,用热水加热。教师说,可以啊。还有别的方法吗?学生说用火烧。教师出示酒精灯。教师说,接下来怎么做?

在学生的提示下,教师演示实验,解决了水变热后体积变大重量不变的问题。

在本片段中,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对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的设计过程,一一得到完善。

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小组交流、组间交流和集体交流,口头交流和书面交流,多种形式的交流形成立体的网状结构,使学生在交流中能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接受不同的意见,而且最后能把学生的思路集中到较为科学的一面,形成比较一致的共识,为自己的理解建构新的意义,从而取得认识上的、思维上的飞跃。

总之,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是需要时间的,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也是需要时间的锻炼。让我们和学生一起努力,让我们的学生在表达中学会表达,增进交流;在交流中学会交流,完善交流。

TOP
16#

城市X光机

双休日,我和妈妈去城市广场玩,发现城市广场的地下埋了许多下水管道,那天,天下着雨,雨水一直往下水管道流着,突然我想如果下水管道哪个地方堵住了,那可怎么办呀!又不知道哪里塞住了,同样,在城市里这样的麻烦事情还多着呢,比如楼房的下水管道堵住了,房子墙壁里哪个地方的电线断了,那我们怎么去查找呢?这些东西在城市里都是藏起来的呀!要是我们人的骨头断了还可以用X光机来测,如果城市也有一只X光机,随时可以找到出问题的地方,那该多好啊!我现在一定要好好学习科学知识,以后去设计一台城市X光机,为城市的建设增添力量。

 

                               浙江省绍兴县杨汛桥实验学校三(3)班   谢承炜

                                              指导老师   孙伟红

瓶盖怎么飞了

星期天,我在看妈妈烧菜,她先在锅里倒了一些油,然后轻轻地盖了一下瓶盖,没有拧紧,把它放在旁边,就开始炒菜,炒着炒着,突然“嘣!”的一声,油瓶的瓶盖往空中飞了上去,把我和妈妈吓了一大跳,好好的瓶盖怎么会飞起来呢,我带着这样的问题走出厨房,走进书房,我开始找资料,上网查找原因,找了老半天,才搞清楚这个问题,原来在炒菜中产生了不少热量,使油瓶里的空气受热膨胀,于是空气把瓶盖给挤飞了,我这才恍然大悟,身边的科学知识可真多啊,我以后一定要多观察找出生活中更多的科学知识。

 

                               浙江省绍兴县杨汛桥实验学校三(3)班   谢承炜

                                              指导老师   孙伟红

我家的无烟不粘锅

   妈妈最近可高兴了!因为她买了只400多元的无烟不粘锅,妈妈对它总是“赞不绝口”,因为它有“无烟不粘”的特点,我将信将疑,想考验一下这只“神锅”。

   于是我拿来面粉、鸡蛋、食用油做实验,我分别用一只普通的铁锅和无烟不粘锅来做面饼,我同时在这两只锅里倒入相同多的食用油,把鸡蛋和面粉在加点水搅匀,然后同时把相同多的面粉糊平铺在锅底,铺的面积一样大,过了不到3分钟,铁锅里的面饼开始冒烟了,而那只“无烟不粘”锅里的面饼没有冒烟,过了一会儿我把火关了,用铲子去铲铁锅里的面饼,可怎么铲也铲不起,而“无烟不粘”锅里的面饼一倒就被倒入了盘子中,经过我的实验,“无烟不粘”锅确实名不虚传。

这是为什么呢?我发现无烟不粘锅的锅底有许多凹陷,看了产品介绍我才明白了,原来,锅底的凹陷构成了小小的气垫,使食物在烧的过程中不会紧贴锅底,食物也就不会粘住锅底了。它是用一种新型的材料做的,会均匀传热,使锅底受热均匀,没有达到油的沸点,从而减少了油烟,食物也不会被烧焦,还可以节省食用油,有健康有实用。

这下我可明白了我以后一定要发明更多用途的锅来,造福人类!  

                         浙江省绍兴县杨汛桥实验学校四(4)班   王亚南

                                                指导老师       孙伟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30 21:02:01编辑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