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教五年级做生态瓶,总觉得不可能完成,直到这学期的再次尝试,才真正意识到生态瓶制作对于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重要意义。可能最终都会以失败告终,但是在观察和研究中,我们收获的,意义非凡。
通过亲手设计、制作并持续观察生态瓶,五年级学生们经历了一次生动的微型生态系统探索之旅。从观察到水草叶片上神奇的气泡,到目睹小鱼啃食水草、甚至发现鱼只剩鱼骨,一系列真实现象引发了孩子们强烈的好奇与深刻的反思。










一、 初探微观:眼睛里的奇妙新世界
当透明的玻璃瓶里装进清水、水草、小鱼和小虾,一个袖珍的“水下森林”就在我们眼前诞生了!很快,一些细心的同学就有了“第一个重大发现”:
“快看!水草的叶子上有好多小泡泡呢!”


这就是“光合作用”的魔法!水草在阳光的帮助下,把水和我们呼出的二氧化碳变成了自己需要的养料,同时释放出了我们呼吸离不开的氧气。原来书本上说的“光合作用”,就这样活生生地在我们的小瓶子里上演了。“观察力”——这双科学的眼睛,让我们捕捉到了生命最基础的秘密。
二、 意外的“破坏者”:小鱼咬断水草引发的思考
平静没持续多久,第二个令人惊讶(甚至有点心疼)的现象**出现了:
“我种的那棵最漂亮的水草,叶子被小鱼咬得破破烂烂的,有几根嫩枝都被咬断了!瓶子里形成了最简单的食物链:“水草(食物)→ 小鱼(吃水草的)”。
最震撼的“第三个发现”发生在几天后:
“天啊!我的一条小鱼不见了!我找了半天,只在石头上发现了一小副完整的鱼骨头!鱼呢?谁把它吃了?”


在生态瓶中,学生意识到原来大鱼是会吃掉小鱼的,自然界的生存法则是那么的残酷。
三、浑浊的水质:水质变差引发的思考
鱼存活没几天,水质越来越差引发很多人的思考。


原来生态瓶中缺少螺也是无法存活下去的,不起眼的螺却对于水质的净化起着重要作用,有助于鱼和植物更好的存活。
为此,大家不得不将螺加入生态瓶中,解决水质变差的问题。
四、 小瓶子教会我们的大思维:项目化学习的魔力
这个小小的生态瓶项目,带给我们的远不止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科学思维能力的成长”:
1. 从“看热闹”到“看门道”的观察力:从一开始只看小鱼游来游去,到能敏锐捕捉氧气泡、水草损伤痕迹、鱼骨残留等细节,我们的观察变得更细致、更有目的性。
2. 从“为什么?”到“找答案!”的提问与探究力:面对水草被咬、小鱼消失等现象,我们不再仅仅感到惊讶,而是本能地提出问题,并通过观察、记录、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主动寻找解释。
3. 从“单一事件”到“相互联系”的系统思维:我们不再孤立地看待水草、小鱼或鱼骨头。我们理解了它们是生态瓶这个“微型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们紧密相连,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就像一幅复杂的拼图,每一块都影响着整体。更好的理解地球生态系统。
4. 理解“平衡”的珍贵:看到水草疯长会遮光,小鱼太多会缺氧啃草甚至死亡,我们深刻体会到生态系统维持“动态平衡”是多么精妙和脆弱。这让我们联想到保护地球环境的重要性。
五、 结语:思考的种子在瓶中发芽
生态瓶,这个捧在手心的小小世界,像一把神奇的钥匙,为五年级的学生打开了理解生命奥秘和自然法则的大门。那些在叶片上舞蹈的氧气泡,被小鱼啃食的水草,以及最终化作养分的鱼骨,不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支架。
通过项目化的实践——动手做、持续看、大胆问、深入想,我们收获的不仅是“光合作用”、“食物链”这些科学概念,更珍贵的是“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的能力”:用好奇的眼睛观察世界,用逻辑的头脑追问原因,用联系的视角理解万物。这颗在生态瓶项目中萌发的科学思维种子,将伴随我们探索更广阔的科学天地,并让我们学会以更敬畏、更智慧的方式,去理解和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更大的“生态瓶”——地球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