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课例研享】学科融合促思维,创新教具辅操作——观《增加船的载...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2025年3月10日,我在上虞小学科学共同体团队开展的每月研修环节中分享了题为学科融合促思维,创新教具辅操作——观《增加船的载重量》一课有感的课例分享,本课来自广东佛山邓莹老师,其中很多亮点与大家分享。
1742127869195.jpg (, 下载次数:0)

(2025/3/16 20:26:53 上传)

1742127869195.jpg

分享 转发
TOP
2#

基于STEM理念的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五年级下册《船的研究》单元的第4课,教科书在前一课“用沉的材料造船”的基础上,提出“让铝箔船装载更多货物的同时保持船体的稳定性”,明确生产生活需求促进了技术进步,使得船的结构和造船技术不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船的研究将从定性走向定量,即从制作材料的研究到船体大小的研究。
1742128075557.jpg (, 下载次数:0)

(2025/3/16 20:28:35 上传)

1742128075557.jpg

TOP
3#

本节课将采用STEM教育设计理念,技术和工程学习过程贯穿课堂,实现跨学科学习。通过学生设计不同大小体积的船,在测试载重量过程中所收集的数据,讨论、分析、归纳、表达出事实真相,并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需求合理设计船舱,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科学求真的实证意识,懂得客观评价科学的利弊和正确理解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1742128247476.jpg (, 下载次数:0)

(2025/3/16 20:31:28 上传)

1742128247476.jpg

TOP
4#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三节课的学习,学生体验到造船是一个不断优化和改进的过程,知道了将原本在水中沉的材料做成中空的形状时可以浮于水面上,而且也探究出做成船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越容易浮在水面上。从本课开始,学生将根据真实船舶的需求进行设计制作,解决载重量、持续动力等技术问题。也就是说,对船的研究将从定性走向定量,即从制作材料的研究转移到船体结构的研究。
1742128374465.jpg (, 下载次数:0)

(2025/3/16 20:33:38 上传)

1742128374465.jpg

TOP
5#

五年级学生刚刚学习了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如果让他们去计算生活中常见船型的体积显然是有难度的。因此,本课教学中让学生设计制作的船模是方形的。这样的操作,一方面便于计算体积大小,另一方面方形船模实际指向的是船舱的雏形,可以为本课后半部分研讨船舱结构做铺垫。
1742128463905.jpg (, 下载次数:0)

(2025/3/16 20:34:57 上传)

1742128463905.jpg

TOP
6#

教学过程

一、明确任务【出示任务】
1.明确材料、明确形状、提问:同样大小的材料制作小船,它们的载重量与什么因素有关?
【设计方底船】
图片3.png (, 下载次数:0)

(2025/3/16 20:38:18 上传)

图片3.png

图片4.png (, 下载次数:0)

(2025/3/16 20:38:18 上传)

图片4.png

图片5.png (, 下载次数:0)

(2025/3/16 20:38:18 上传)

图片5.png

图片6.png (, 下载次数:0)

(2025/3/16 20:38:18 上传)

图片6.png

TOP
7#

二、设计与制作【制作方底船】
1.视频介绍方格辅助,掌握快速、准确制作船的方法
2.借助方格纸制作方底船。
图片7.png (, 下载次数:0)

(2025/3/16 20:39:51 上传)

图片7.png

图片8.png (, 下载次数:0)

(2025/3/16 20:39:51 上传)

图片8.png

图片9.png (, 下载次数:0)

(2025/3/16 20:39:51 上传)

图片9.png

图片10.png (, 下载次数:0)

(2025/3/16 20:39:51 上传)

图片10.png

TOP
8#

【测试方底船】
1.提问注意事项
2.活动开始,教师指导
3.汇报数据
4.横向分析汇总表,聚焦体积
5.总结结论:同一材料,体积越大,载重量越大
图片11.png (, 下载次数:0)

(2025/3/16 20:40:50 上传)

图片11.png

TOP
9#

三、拓展:船舱的设计与运用1.纵向分析汇总表,揭示矛盾:
        体积相同的小船,同学们测量的载重量却各不相同,为什么呢?[img=110,0]http://lt.zjxxkx.com/tools/ajax.aspx?t=image&aid=239166&size=300x300&key=lQf42Hn[yG3CM9uOQsdMjw==&nocache=yes&type=fixnone[/img]
2.引导学生关注货物的摆放。
3.拓展学生对货物的认识:
        通过出示不同形状的货物,引导学生发现有些货物会活动。
4.难度升级:运输弹珠
5.小组讨论,分析问题并说出解决方法。
6.小组分享,总结:增加船的稳定性
7.补充船舱优点:当一个或部分船舱进水时,船不会立即沉没,提高安全性
图片12.png (, 下载次数:0)

(2025/3/16 20:44:11 上传)

图片12.png

最后编辑陈浩天 最后编辑于 2025-03-16 20:44:11
TOP
10#

亮点学习

一、STEM学科融合,提炼思维本节课的设计环节打破书本3种铝箔船设计方案的限制,而是在强调同一大小的材料做成不同规格的方底船后,引导学生按整数厘米划分铝箔,让学生经历了完整的工程设计思维,有的放矢地让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进行设计以及计算。同时在得出5种设计图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选择最具代表性的3种进行制作,在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的过程中,学生的实验设计思维得到凝练提升。
图片13.png (, 下载次数:0)

(2025/3/16 20:45:10 上传)

图片13.png

TOP
11#

二、创新教具,辅助制作本节课活动部分的一大痛点是:折铝箔纸,传统的尺子测量,划线再折很费时间,且误差不小,经常折不齐 ,还容易捅破铝箔纸。因此在方底船的制作环节中,为了帮助学生树立严谨的工程制作意识以及提高制作的准确性和效率,邓老师创新性地提供辅助工具,用方格纸与铝箔纸一起折叠的方式精准制作方底船,提高制作效率,避免学生过度折叠铝箔纸,免去重复繁琐的测量制作。
图片14.png (, 下载次数:0)

(2025/3/16 20:46:20 上传)

图片14.png

TOP
12#

三、表格汇总,纵横分析在探究环节,邓老师特地设置数据汇总表,将每一个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完整的呈现。在分析数据环节,通过横向对比,引导学生发现不能通过单纯地追求高或者底面积来增大载重量,从而将思维转移到体积上分析;通过纵向对比解释同规格方底船存在数据的差异,顺利引导学生聚焦到船的货物以及摆放方式上,自然过渡到拓展环节,承接学生的科学思维,让学生多角度思考影响载重量的其他因素。
图片11.png (, 下载次数:0)

(2025/3/16 20:47:42 上传)

图片11.png

TOP
13#

这节优课陈老师深入分析,老师在学科融合导向下,一步步探究,提升学生的思维。
TOP
14#

分析优课,微格教学,收益良多
TOP
15#

依托班级汇总表进行横向与纵向对比,串联教学内容,好棒的想法!
TOP
16#

对手工的要求比较高
扔块砖头,换点玉
TOP
17#

折铝箔船的方法改进得很妙
TOP
18#

二、创新教具,辅助制作本节课活动部分的一大痛点是:折铝箔纸,传统的尺子测量,划线再折很费时间,且误差不小,经常折不齐 ,还容易捅破铝箔纸。因此在方底船的制作环节中,为了帮助学生树立严谨的工程制作意识以及提高制作的准确性和效率,邓老师创新性地提供辅助工具,用方格纸与铝箔纸一起折叠的方式精准制作方底船,提高制作效率,避免学生过度折叠铝箔纸,免去重复繁琐的测量制作。


陈浩天 发表于 2025/3/16 20:46:20
这个教具很赞,很实用,一张纸可以用于折多个船。
TOP
19#

学习了
TOP
20#

非常好的分享
TOP
21#

感谢分享
TOP
22#

三、表格汇总,纵横分析在探究环节,邓老师特地设置数据汇总表,将每一个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完整的呈现。在分析数据环节,通过横向对比,引导学生发现不能通过单纯地追求高或者底面积来增大载重量,从而将思维转移到体积上分析;通过纵向对比解释同规格方底船存在数据的差异,顺利引导学生聚焦到船的货物以及摆放方式上,自然过渡到拓展环节,承接学生的科学思维,让学生多角度思考影响载重量的其他因
陈浩天 发表于 2025/3/16 20:47:42
     我在教学时也采用了这样的方式,纵横分析。开始用了四种船,最后一种未用。但是我的学生的第一种船在准备的水不多时是类似结果,水多时第一种载重量反而最大,以至于学生会觉得和面积有关。通过再折叠一种稍微有一点点高的船进行比较,发现不是和面积大小成正比。那船的体积越大载重量最大吗?看数据有时是,有时不是。为什么呢?......改天开新帖也来一起讨论这个话题。
TOP
23#

陈老师这节课设计非常巧妙
TOP
24#

这个想法很不错
TOP
25#

分析优课,微格教学
TOP
26#

学生设计实验让思维可视化,是表现性评价的手段
TOP
27#

教具的改进很棒,大大节约了折叠所需的时间,也降低了折错的误差。有个疑问:数据中100和108的数据相差还是挺大的,好几个100体积的载重量比108要多,这个要对于得出体积越大载重量越大,有不小干扰
TOP
28#

方格子的加入是一个很好的点子
TOP
29#

感谢分享
TOP
30#

刚要教这一课内容,感谢分享。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