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今天我观看了北京小学潘伟光老师的《水能溶解多少物质》这一课的教学视频,真正体会到了老师提问的艺术,感觉没有一个问题是多余的,每一个问题又体现了课本内容的核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体现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我套用后,效果立马显现。
潘老师的提问从导入到小结,具体如下:
一、导入部分
1.教师出示白糖和水,问:白糖倒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2.白糖去哪里了?(为什么会不见了)
3.生活中还有其他固体物质也可以溶解在水里?
三个问题,直截了当地揭示课题,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初步了解溶解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授
1.如果放入一勺,可以溶解吗?两勺呢?整袋呢?
揭示溶解是有限的,不能无限制的溶解。
2.那么到底溶解多少呢?我们要通过什么来证明?
简单的两个问题,揭示了溶解是有限制的,为下一步做实验垫定基础。
三、实验
1.我带来了盐和小苏打,你觉得他们溶解一样吗?到底是不是一样,我们比一比谁溶解得更多。
2.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怎样的实验?小组讨论。
又是简单的两个问题,了解接下来做的实验,同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自己设计实验)实验的设计和要求大部分是学生自己弄的。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只补充了几个重要问题
1.怎样算加入一勺呢?
2.什么时候再加入一份?(如果完全溶解了,怎么办?如果没有完全溶解了,又怎么办?)
3.为什么小苏打水杯里的水浑浊了,说明了什么?(表示不能被溶解了)
……
这几个问题是实验时的核心问题,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问题。教师补充既收又放,把容易出现的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为学生正确做实验铺平道路。
四、总结
实验记录完成后,发现了什么?
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总结知识,又不受条条框框的束缚。
教师的提问对课堂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既不能问得太多太碎太具体,变成学生一问一答的呆板课堂,缺少了学生的主体性,更无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又不能太笼统太开放太无序,课堂容易跑偏,达不到教学目的,同时学生也难有收获。
潘老师的提问,少而精,却每个提问又体现了价值,同时收放自如,学生主体地位突出,核心素养在课堂上体现得非常突出。
四、总结 实验记录完成后,发现了什么?[alig 付出永远美丽 发表于 2024/9/27 12:03:15
郑雨函
金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