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鸡蛋不能太新鲜:鸡蛋越新鲜,蛋就越难剥,因为新鲜鸡蛋的蛋清中含有一定浓
度的二氧化碳,但是鸡蛋也要“呼吸”,它们通过蛋壳把蛋清里的二氧化碳排出去,跟外
界交换新鲜的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渐减少,二氧化碳属于弱酸性气体,随着浓度的
减少,蛋清的PH值也在逐渐提升,目前已经有科学研究证明PH值相对较高的鸡蛋比较
3
好剥。同时,鸡蛋存放久了,鸡蛋中含有的水分也会逐渐蒸发,水一少,鸡蛋里的空间
就大了,鸡蛋内外膜之间就会形成一道微小的缝隙,这也是顺利地分离蛋白和蛋壳的助
力之一。
②鸡蛋要用冷水浸泡冷却:煮熟的鸡蛋,捞出来放在冷水中,浸泡几分钟,给表面
降温,鸡蛋会在冷水的刺激下收缩,这样比较好剥。
③要用常温水下锅:煮鸡蛋的水要常温水,也就是冷水下锅。热水煮出来的鸡蛋会
破裂。当鸡蛋放入开水中煮熟时,谁的温度开始上升,蛋壳会随着水的热量渐渐变热,
而蛋白质在高温下发生变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蛋白质会变得更加黏稠和黏性。
使蛋白质的结构发生改变,形成一种更加松散和纠缠在一起的结构。它在变性的同时与
蛋壳表面的钙结合,进一步增加了蛋白质与蛋壳的黏性,因此热水煮蛋时,蛋白容易粘
附在蛋壳上。
通过这样的实验,我突然觉得厨师真的是好厉害。平常和爸爸妈妈去早餐店吃早餐,
有时还觉得这鸡蛋煮不好,其实如果让我们自己动手,未必能做的好,就像这小小的一
个煮鸡蛋,也是需要有点“功夫”的。当然我自认为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那就是要
用心去煮鸡蛋,这样的鸡蛋煮出来才会觉得特好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