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介绍:
昨天上了五下第四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一课,两个班级出现了相同的问题:课堂中所有小组的水都没有沸腾(一个班是30ML,一个班是40ML),用电子温度计测量普遍在80-90摄氏度,无法观察测量并记录水沸腾后,继续加热和停止加热时水温的变化。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在课堂上仍然用了一些时间跟大家进行了交流,在加热水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很多学生观察到了水温一直在上升、有“白气”、烧杯内壁有小水珠,还一起讨论反思了“为什么课堂中水没有沸腾,温度一直反复横跳在80-90摄氏度之间?”针对这个问题,两个班都有学生认为:可能是酒精灯火太小了(确实部分酒精灯即使课前都调试过了,但因为灯芯材质不同,所以用到后面会影响火焰的大小),还有可能就是温度计太灵敏,测不准……带着这样的思考,学生走出了教室,而我选择了留下来,在挑选过几盏酒精灯后找到了灯芯材质最有助于燃烧的继续开始实验。考虑到可能因为水量太少,反而会影响测量水温准确性的因素,我用孩子们已经加热过的水80ML,大概用了8分多钟,在酒精灯持续加热下,水终于沸腾且达到了100摄氏度(沸腾现象出现在98摄氏度),持续加热,有达到101摄氏度但马上返回到了100摄氏度,然后撤离了酒精灯持续测温,也看到了水温明显下降的现象。在这节课中,还遇见了一个问题就是电子测温计测量的温度与普通水温计测量的温度不一致,课堂中给了两个小组尝试如此,课后自己实验也是如此。反思这节课不成功的原因,主要就是实验材料没有准备充分,同时自己的下水实验也没有去做,所以原本计划是顺着学生的想法,用茶水加热底座增加温度,让孩子再实践一次,没有想到的是,今天上课的形式完全没有用到实验材料,学生也没有动手,只是看了我昨天拍的两段实验视频,可是学生参与非常积极,到最后还普遍认为今天的课很好玩~也正是这样的反差,使我静下心来复盘一下整节课的基本流程和实施。
二、过程复盘
1.回顾昨天加热水的实验中,对于水的变化我们有哪些发现?有哪些变化跟我们原本的想法是不同的?同学们都说出了水温升高了、水量变少了、加热过程中逐渐出现“白烟”、烧杯内壁有小水珠;还指出水升高的温度跟之前想的不一样,绝大部分同学认为水温会先快后慢直至不再升高,但是到底可能回到多少并不清楚,有认为150摄氏度的,有人为跟酒精灯火焰温度一样高的,也有认为100摄氏度的。
2.针对学生认知的矛盾点,带着问题“水温到底会怎样变化”观看教师拍摄的实验视频,明确了水温变化确实先快后慢,到了100摄氏度就不在上升了,同时追问:是什么让水的温度在不断升高?学生都能认识到时酒精灯的热。
3.此时老师抛出了问题:那为什么酒精灯一直在加热,可是到了100摄氏度水温就不再上升了呢?热去哪儿了呢?此时,学生一下子傻眼了,几乎没有一个孩子能马上反应过来,于是,我就让孩子带着这两个问题在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孩子的思考让我很惊叹,第一个回答的学生就说:我以前回老家还搞不懂为什么澡堂里的水没有高于100摄氏度的,今天我看到了水只能到100摄氏度,因为水只能承受100摄氏度,再高的话它就会变成水蒸气跑走了;第二个孩子的表达:就像我们夏天游泳,从水里出来就会觉得冷,那是因为水在蒸发变成水蒸气,把身上的热量带走了;第三个孩子回答:水会变成水蒸气,加热后到100摄氏度就是水沸腾的点,它不能再升高了,热是跟着变成水蒸气的水跑出来的;另一个班的一个孩子对这个现象的解释是:就像我们体育课结束后身上有汗,就会很冷;同学补充:那是因为汗干了,是被蒸发了,身体的热量被带走了,我也追问了一下:那如果下次妈妈再提醒你运动出汗后不要着凉了,你可以怎么做让妈妈不担心呢?有一个孩子就说:把汗擦干了,这样就不会因为汗蒸发带走身体的热量了。这个时候“蒸发”这个概念就呼之欲出了,同时孩子们也完全理解加热可以加快蒸发。
4.回到观察到的现象,解释“白烟”和烧杯内壁的小水珠,学生普遍能认识到是水蒸气预冷凝结而形成的,水量下降的原因也是这些水都变成水蒸气了。那如果遇冷凝结成小水珠之后温度还在下降,水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因为三年级对此内容有一定了解,所以学生也能很快认识和理解凝固和融化。
5.最后教师提问:水的形态会发生这样一些变化,“幕后”推手是谁?学生异口同声:热,教师:是的热是让水的形态发生变化的主要力量,因此热也是一种能量。
三、课后反思:学生普遍反应很喜欢这节课,觉得这样一节没有任何动手实验的课很好玩,他们认为很有趣,他们说:所有知识都是自己想出来的,很有成就感,其实单单只是冲着学生普遍喜欢这一点,我就认为这样的课是有价值的,更加让我开心的是,学生思维参与非常高,而且能主动联系生活,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当然在思维表征及明确学生人人都有所成长方面,还是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让学生用写或话的方式来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概念建构的过程不要仅仅是一问一答间实现的,课堂教学形式不是师生对话形式,板书中对于现象、思考和结论的表达可以更清晰区分开,等等。这是一节我在教学中极少极少有的不出现任何动手实验的课,学生能有这样的思考,跟他们在三年级对此学习内容有一定基础,以及昨天课堂中有虽不成功但很充分的实践体验有关,所以我们还是要更充分的思考和准备,以素养为导向努力改变课堂样态,帮助学生科学素养的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