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书香致远——诸暨市第五届科学成长团队2024年寒假阅读分享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书香致远——诸暨市第五届科学成长团队2024寒假阅读分享




阅读,

是一种享受,

也是一种学习,

它不仅能陶冶情操,增长知识

更能够拓宽视野,提高认知能力

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诸暨市第五届科学成长团队“书香致远”阅读活动在假期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有什么收获吧!






最后编辑zhoumj 最后编辑于 2024-02-25 18:06:46
分享 转发
TOP
2#

周米洁的阅读分享

以问题引实践 借项目提素养

——读《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有感

诸暨市店口镇湄池小学 周米洁



  当前,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学科教学更加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做事与做人的教育便备受重视。目的变了,教学方法就必须随之变革。为何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在这几年里备受关注必定是有着太多值得追寻的教育意味,这个寒假认真拜读了夏雪梅博士的《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一探究竟。





  一、理论学习 积累基础

  项目化学习是一种较为实用的教学模式,我一直对它非常有兴趣,尝试将项目化学习理念使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但是遇到了不少的困惑,经过假期的阅读,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并对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项目化有了更多的认识:

  (一)什么是“学习素养视角下的项目化学习”

  从书中“植物要被晒死了,怎么办”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充分鼓励儿童心智发展的项目化学习不是直接告诉他们如何去做一个遮阳棚,而是让儿童能根据现象进行思考,在实践中经历完全不同的学习过程:观察、思考、讨论、运用证据、实验、决策,获得分析现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才是学习素养视角下的项目化学习。

  (二)为什么进行项目化学习

  1. 教师层面

  项目化学习不仅要求教师从知识点教学转化为对概念和能力这些大观念的关注,还需要将其转化为具有冲突性或新奇感的问题和成果,需要创造、想象、重构知识与情境的关系,给教师的专业素养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发展的动力。

  2. 学生层面

  项目化学习能够广泛地激活大脑中的联系,使神经联系产生更多的变化,从而激发更多的学习。它能够促进儿童情感的体验和记忆,全方位促进了儿童大脑的发展;它对不同类型的儿童,尤其是学业不良的儿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最重要的是,项目化学习最终指向的是儿童心智成长和转换的自由,这种心智的自由不是独立的,而是在思考、认知和决策时所表现出来的整体灵活性,项目化学习为儿童提供了这样的跨情境思考和转换的可能性。

  此外,对学校来说,项目化学习为学校的课程变革增加了真正的实施元素,使学校成为更有吸引力和朝向未来的学校。如此,学习素养视角下的项目化学习的意义就显而易见了,其实施的可行性与迫切性就更加明晰了。

  (三)如何设计项目化学习

本书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创建了六维度项目化学习框架,提供了符合我国本土情况的项目设计方案。


六维度项目化学习框架



维度一

核心知识



需要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核心知识出发,聚焦指向思维发展的概念性知识,启发学生整合事实性知识并进行抽象性思考。



维度二

驱动性问题



向学生提出一个抽象的、深奥的指向核心知识的本质问题,再将其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驱动性问题。优质的驱动性问题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直接影响了项目实践的过程和结果。



维度

高阶认知



利用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使用高阶认知策略,在有意义地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调用问题解决、创 见(创造力、想象力)、决策、实验、调研和系统分析等高阶认知策略,并向下包裹信息收集、比较、分析等低阶认知策略,提高项目化学习的质量。



维度四

学习实践



“实践”不仅是动手“做”技能,更重要的是动脑“学”知识。它由探究性实践、社会性实践、 调控性实践、技术性实践、审美性实践构成,其中,前三种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实践。



维度五

公开成果



公开成果。教师事先需要根据核心知识预设设计成果,并明确成果类型,例如制作表现类或是解释说明类。



维度六

全程评价



项目化学习的评价应指向学习目标、核心知识和高阶认知,有效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个人和团体的共同进步


  二、实践结合 躬行致远

  在这几年里,我校也一直尝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融入项目化,我们先后开展过“疑难实验改进”、“设计制作小船”、“设计制作过山车”、“电学拓展课”等各种项目。





  在此次阅读积累了更多的专业知识后,我们假期就在线上打卡、分享心得、开学后商量改进方案,制定新的拓展课方案......争取在新的一年里让更合适的项目化学习深入科学课堂。




  这本书实在是对我启发良多,多阅读、多实践,可以让我们站在优秀者的肩旁上看得更多、走得更远。

最后编辑zhoumj 最后编辑于 2024-02-25 18:57:36
TOP
3#

学而有感,学而有思,学而有悟
TOP
4#

团队的形式共读、共研、深读、有悟,非常好的阅读形式~~
TOP
5#

阅读纸质书,让人心静下来,思维活起来。
TOP
6#

寒假里也看了一些书,感觉还是挺充实的。
TOP
7#

假期里读读书,充充电
TOP
8#

还是纸质书读起来感觉好
TOP
9#

“两点一线”,关于有效科学阅读的探究--寒假阅读偶感

                         “两点一线”,关于有效科学阅读的探究--寒假阅读偶感

                                                            诸暨暨南小学   吴洁慧

  

    在现在的教育环境中,阅读是师生学习生活只能不可缺少的一环。在寒假期间,我们诸暨小科团队自发进行了“充电活动”。在阅读喻老师的《科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课例式解读》时,突然注意到自主收集检索资料是高年级常用的探究手段。反观自己的教学实践,科学阅读=开小差已经成为了学生暗地中的共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探究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在我看来,科学阅读中积累的科学知识更是探究的基石之一。在教育部门提供的《作业本》,以及每学期末的期末测试中,我们都可以发现许多指向科学阅读的部分。作业本中有专门的科学阅读栏目,有以文字图画为主要呈现形式的“探究实践”指导。期末试卷中有字数众多的“信息题”。反观学生的阅读能力,呈现出两极分化严重,整体水平不高的现状。

   一、学生阅读众生相

        类型一:消极怠学型。这类学生对阅读完全没有兴趣,科学阅读在他们眼中与需要背诵的段落没有区别。只需要从第一个字看到最后一个字,就完成了一次阅读。

    类型二:茫然无措型。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自然也没有掌握有效阅读的方法。目光扫完全篇也难以找到文章重点,更别说提炼科学概念,形成科学思维了。这些孩子的常常只看有没有括号需要填写,忽略文字中蕴含的信息。

   二、聚焦有效阅读

       在对六年级学生的两年教学实践观察中,笔者针对提高学生科学阅读能力,将文字转化为学生的自主科学思维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初步呈现为以下内容。

  (一)、始于学生兴趣点

   高年级学生得利于高速发展的媒体技术,他们的兴趣面之广往往会超出教师的预料。我们也要与时俱进,了解学生正在感兴趣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筛选阅读材料,大胆过滤过时材料,跳出传统材料呈现载体,创造合适阅读环境,让学生有兴趣有收获。

   1. 了解兴趣点

   在进行每一单元的起始课时,教师可以采用学生讨论活动“你还想了解哪些相关知识”,或者匿名纸条我对这节课的看法等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从中了解学生关心的问题。例如在六年级上册《能量》单元教学中,学生在第一课结束后就将目光聚焦到了小电机中,那么在之后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以小电机的信息作为阅读兴趣点进行材料筛选。世界上第一台电机是怎样的?  

   在这次阅读中学生不光可以获得教材中的概念目标,还可以体会到科技让人震惊的变革速度。能量的转化不再被局限于物质状态的变化。

   2. 多样化形式

   科学阅读常见形式就是文字或者图文结合,常见的说明文体裁有着严谨的逻辑性,却明显缺乏趣味性。市面上有许多趣味科普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阅读兴趣。它们有的利用漫画形式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有的像侦探小说,在曲折情节中渗透科学原理......如果不想陷入购书旋涡我们也可以鼓励学生编写科学杂志。在撰写的过程中又是一次深入阅读。

   “所有的生命都需要能量吗?”

   “奥特曼不用吃东西,他也算生命吗?”

    在探究生物的共同点时,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让人忍俊不禁。笔者和同学们一起利用教室网络对奥特曼的设定进行检索阅读,发现奥特曼在地球活动依赖光。“奥特曼也需要能量,它也是生物!”“奥特曼会躲避怪兽的打击,有反应!”......

课后,我邀请学生们将本次发现写在班级《科学纪事》中,进行六年级不同班级之间的传阅,这样的科学阅读材料不拘泥于形式,用学生喜爱的方式进行撰写传播。

   (二)、聚于科学思维点

   过于发散的阅读有时候也会带来弊端,尤其是学生仍处于“易受骗”阶段,他们会盲目相信自己从不同渠道获得的消息,缺乏科学辩证思维。所以科学阅读要保证具有一定的逻辑性,站稳科学立场。譬如看了部讲述生命“地外起源”的纪录片,他们就信誓旦旦的自以为了解了生命起源。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比较保险的阅读是基于教材的。从教材中提炼出学生的理解难点或者兴趣点,基于此点借助课外材料进行拓展阅读,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科学概念。抓住拓展阅读中与教材内相同或者相联系的科学概念,让学生的科学思维突破课堂内的几页教材,冲出规定的几项传统探究。学生借此看到更多的科学案例,体会更多的科学应用,由零散知识点汇聚成科学思维点,再搭建属于自己的科学思维逻辑,走向更深远的科学之路。

  (三)、连结课本与实践

   无论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是选择合适阅读材料都需要有线索来连结课本与实践。笔者一直相信最好的课堂一定隐藏于实践生活中。科学阅读也可以成为连结课本与实践的线索。在六年级学习《微生物》单元中,由于上课时间气温较低不利于常见微生物繁殖,学生在观察水中微生物探究中大多铩羽而归。微视频教学依然可以呈现出水中微世界的丰富多彩,但是在深入探究微生物与常见生命之间的共同点时,学生的注意力被视频中的活动的图像所捕捉,看得开心,但是课后巩固比较困难。微生物图谱的阅读很好地补充了学生的学习不足。


   “视野里那么小的眼虫居然也有这么多结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还只是一个细胞!”

学生在阅读中将思维从视频图像中慢慢抽离,投射到文字图片中。定格的结构加深学生的印象,这一刻他们会结合生活中微生物活动形成的现象来理解课本知识。“看微生物的结构,它们也有嘴巴要吃东西,怪不得动物尸体会消失!”“体表居然有纤毛,看视频没注意到啊。”文字可以在反复阅读中被 发掘新的宝藏,这是它的独特魅力。

   阅读是无法被淘汰的学习模式,无论在科技影响下阅读载体怎样改变,我们都会从阅读中获取快乐。从阅读中发现阅读的重要性。

TOP
10#

向老师们学习!
TOP
11#

回复 2楼zhoumj的帖子

我们的寒假阅读作业也是这本项目化书籍诶
TOP
12#

建构大概念,转向思维教学 ——读《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有感

建构大概念,转向思维教学

——读《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有感

诸暨市明德小学 林珊珊

近些年,教育界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教学方式大概念教学(GIST)。大概念教学重视理解,强调学生掌握关键思想,发掘信息和表达思想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深入探究课文,并通过深度的理解,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这个寒假有幸拜读了刘徽教授的《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一书。通过阅读,让我对大概念这一理念从最初的模糊到理解的逐步深刻,书中所阐述的大概念教学引起了我对于教学变革的深刻思考。


(一)何为大概念

1. 大概念:反映专家思维的概念、观念、或论题,它具有生活价值

2. 大概念生成机制:具体与抽象的协同思维;融通学科概念和日常概念。

(二)何为大概念教学

1. 大概念教学:以大概念为核心目标的教学,它指向于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素养。

2. 大概念教学在学校教育与现实世界、现在与未来之间搭建了一座牢固的桥梁。


从这本书中,我认识到教师教学生要从教专家结论转向教专家思维。变宽而浅的学习,为少而深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专家思维,同时通过不同的案例和内容帮助学生建构大概念。再者,我们教师在教书过程中不仅要知其然,而且得知其所以然,这也是大概念教学的精髓所在。


(一)创设真实情境,用大任务、大问题驱动单元学习

科学学习不仅要源自真实生活,还要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要创设学习情境,将科学学习和真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将所学的科学知识迁移运用到真实问题中去。

(二)丰富课堂形态,用多样的课堂形态组织单元学习

基于大概念的小学科学大单元教学,不是课时内容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大概念、大任务的统领下,根据课时内容的主题特点以及前后课时之间的承接关系,选择更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课堂形态开展教学活动。例如根据课时内容的主题特点以及前后课时之间的承接关系可选择单元起始课、探究(主题)活动课、实地调查(观察)课、专题(展示)交流课等。

(三)多元评价形式,以素养为本的评价贯穿单元学习

基于大概念的小学科学单元教学要采取指向素养培育的多元评价形式,并将多元评价贯穿于单元学习的全过程,形成教学评价教学的螺旋式上升结构,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在进行单元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即形成性评价,更要关注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和科学态度、科学思维方面的表现,即过程性评价。把指向素养培育的多元评价融入教学设计中,在学生的探究实践活动中加入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形式的过程性评价,发挥评价的引导和校正功能,让评价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的过程、素养提升的过程。


TOP
13#

读《走向探究的科学课》有感

  诸暨市店口镇弘毅小学 冯昕怡                                                                            


   初读《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这本书时,只觉里面的课堂教学设计十分巧妙,很是新奇。所以,在这次寒假里,我再读阅读了《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这本书,书中一个个鲜活的课例,一堂堂具有生命气息的课堂实录仿佛又一次跃然于纸上。我觉得阅读的意义,就在于当你回想起以往的困惑时,结合书中的精彩讲解,顿时让你感到恍然大悟。




  其中,章鼎儿老师执教的《昼夜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一课,就让我流连忘返。我反复阅读,细细品味老师的每一个问题,反复揣摩孩子们的每一个回答,不禁赞叹。这节课现处于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昼夜交替现象》,在学生已经了解太阳东升西落,地球昼夜交替这一前概念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本质原因。

  在书中,章老师一开始就不走寻常路,在学生思维特点的基础上,用随手可得的材料做了一个极为简单的演示,即用一支白色笔从右往左在老师面前缓缓掠过,一支黑色的笔从左往右在老师面前缓缓掠过。紧接着,利用问题串的方式,将每个学生都置于类似所演示现象中的位置,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也促进他们依据现象去分析、推断原因。问题从易到难,由简到繁,从而把学生难以理解的相对运动知识逐步突破。之后再步入正题,提出太阳、月球、地球的运动方式,非常自然地引发思考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由于学生结合前面获取的知识相联系,类比推理,很快学生提出了各种可能性。

  之后,章老师与学生共同讨论中可以看出,学生很好地运用地球引力、相对运动等方面知识,又结合傅科摆和有关天体运动的速度问题,进一步证实地球在自转的结论。

  回想起自己的课堂,面对这类天文现象的逻辑推理课,我总是束手无策,只能去网上寻找动画演示或视频,来帮助学生理解,但这样的教学总是生搬硬套的,学生也总是被动地接受了知识点。

  而这节课,恰好让我对这类困惑豁然开朗。这节课的难点是相对运动的概念。在我的教学中,我往往是通过学习概念、设计实验来逐步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但章老师却是把重点放在前面,用巧妙的实验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和推理,先把相对运动的概念突破了,后面的内容就迎刃而解了。

  结合平时的教学困惑去阅读,我发现类似的教学顿悟还有很多。俗话说:教无定法。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相长的基础,更是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关键。经典的教学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细细品味、去继承、去内化和去创新。

最后编辑冯昕怡 最后编辑于 2024-02-27 09:05:07
TOP
14#

读《走向探究的科学课》有感

诸暨市店口镇弘毅小学
周杭

今年寒假,我再次阅读了《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致敬经典》这一本书。这本书是由北京桂馨慈善基金会主编出版,写的内容是我国八十年代,像刘默耕等老一辈小学自然(现在叫科学)教师为探索我国小学自然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所经历的开创性的教学改革历程。可以说,这本书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小学自然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最经典的著作之一,为以后的小学科学教育起到了奠基作用。


《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致敬经典》这本书,书本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专家的理论讲座;二是经典的教学案例与评析,记述了章鼎儿、李子平、路培琦等三位老师的教学实录及精彩评析,课例精彩、理念先进,点评引人入胜。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书中刘老师提出“研究自然课如何进行改革才能适应未来的‘四化’的需要”,从“为什么教”出发来考虑,他重新定位自然课的目标,提出教学要达到“知识、志趣、能力”三个方面,这也不正是跟我们现在教学中的教学目标么。此外刘老师对自然课的学习方式也做了新的描述:掌握事实、整理事实、发现规律、对规律做出解释,这与我们现在的科学探究目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过去的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考,学生答;起了传递灌输知识的作用。这种教学模式,对于灌输传递知识是很好的,但对于发展能力是消极的。因此传统教学应该来一个大改变,不要先把什么东西都告诉学生,也就是一定不要先深入细致地解释,然后搞个实验来证明,而应该给出一定的情境,提出要求,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自己去实践,自己去思考,培养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细细品读了李子平老师的《纸桥——形状和承受力》、路培琦老师的《植物的果实》和章鼎儿老师的《昆虫》感觉自己身临其境,这三节课都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学,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自己获得知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给予者。





这些内容其实在我们现在的教材里还是有的。虽然他们的课已过去许久,可他们的理念却是在现在乃至到未来都是值得推崇和提倡的。这三节课都体现了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自主地、愉快地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学,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自己获得知识,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给予者。在这样的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个个都像小科学家那样按照自己的设想去活动,都能快乐的享受课堂。特别是当学生原有的认知与现有的知识发生冲突的时候,老师不是一味的否定他们原有的认知,或者是视而不见,而能把这些冲突作为课堂的生成点,利用他们,这样学生才会心服口服的接受新知识,而且印象深刻。活动中要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每个孩子既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每项操作,又能充分发挥个人的自由想象,无拘无束的展示自己的个性,这对教师了解学生,进一步有的放矢的教学也是大有好处的。

TOP
15#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研读收获——诸暨市暨南小学毛卓滢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研读收获

——诸暨市暨南小学毛卓滢

一、本书思维导图框架

作者:刘月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二、我的研读感想与思考

  首先我从为何要研究深度学习什么是深度学习如何实现深度学习多角度对这一教育前沿概念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我认为深度学习的课堂是在“学习金字塔”和“建构主义”理论下面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深度实践它更关注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度和学生学习行为方式的有效度它不仅仅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更是对课堂目标和课堂状态的一种客观描述且与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地有着密切联系

  读《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感触最深的一点是要让教学触及学生的核心思维,要依据教材特点和儿童思维的特点设计主问题,从而充分发挥儿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落脚点,更是教学的中心和重心。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不仅是教学本质的体现,也是触及学生心灵的教学。刚开始教学时,我把课备得非常“细致”,为每一个问题都设计好了预想回答和标准答案,在日常课堂中慢慢发现,孩子们的小脑袋里有许多天马行空的想法,不一定会按照我的预设来,这是属于他们的创造力和发散思维。我可以有一定的预设,但更多的空间应该还给同学们,让他们表达与讨论交流。

  我们站在孩子的视角,去设计与实践学习活动,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学习,从而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理论诉诸于实践,更加注重教研与反思,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把握教学本质,将深度学习的理论和策略应用到教学中,让课堂理趣盎然,让教育教学触及儿童的心灵,点燃儿童的思维,提升儿童的核心素养,让儿童的思维力有看得见的生长

研读本书也对我今后自己撰写论文做课题有一定启发我认为写作的逻辑性是非常重要的本书从为何研究定义和概念是什么如何实现如何推进四个方面层层递进阐述每一小讲中也同样由内在与外显逻辑线进行串联思路非常清晰是我自己做研究时可以借鉴学习的点

  阅读专业书籍是新教师快速成长的重要路径,这是我转为科学专职老师的第一年,希望自己能坚持阅读与做笔记,学习前辈们的经验,更新脑中的知识体系,同时为自己的教科研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全书重点内容概况与精彩观点摘录

最后编辑毛卓滢 最后编辑于 2024-02-27 17:53:06
TOP
16#

感谢老师们分享,向大家学习
TOP
17#

以问题引实践 借项目提素养——读《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有感
zhoumj 发表于 2024/2/25 18:24:40
团队合作的力量很大。
TOP
18#

多措并举 构建素养课堂

多措并举  构建素养课堂

——读《小学科学 教学关键问题指导》有感

浣江小学 黄斌飞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为更有方向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寒假时候,我重温了喻伯军老师的《小学科学 教学关键问题指导》这本书籍,在阅读过程中结合回忆之前听过的几个报告,收获颇丰,感触良多。

这本书的第一板块就与“核心素养”紧密联系。阅读后,我认为对学生思维培养非常重要。在《科学课程标准(2022版)》中首次明确以“科学思维”作为科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关键词。因此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使其具有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一大目标。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多措并举,强化思维培养,构建素养导向的课堂。

一、以实践课例为载体 构建素养课堂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之前的培训时江老师《用橡皮筋驱动小车》的课例研究。江老师提出用“问题链”的形式进行教学设计。问题驱动可以很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江老师用《橡皮筋驱动小车》为例阐述了此课的问题链(起点问题——聚焦问题——核心问题——拓展问题),帮助我理解了何为问题链驱动教学方式。

基于此,我对之前上的《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进行改进,也采用问题链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

起点问题:如何使冷牛奶变热

聚焦温度:热水是怎样使牛奶由冷变热的呢

核心问题:温度不同的物体接触后,其温度如何改变

拓展问题:最后牛奶的温度为什么比热水高。

如果以问题链形式开展教学,会使得课堂节奏更加紧凑,对学生思维有较大提高。

二、以作业设计为载体 探索素养作业


小学科学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然而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双减背景下如何进行作业设计常常困扰着我。结合本书,我联想到了喻老师的一次报告。喻老师以科学作业本为基础,有针对性的、可操作性的作业设计对我有较大的帮助。

1.巧用学生评价记录表

虽然我知道每单元前都有一张“学习评价记录表”,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我没有用到也不知道如何使用这张表,听了喻老师的介绍,我才明白了原来这张表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与习惯,接下来我也将尝试让学生自评和互评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

2.重视活动记录表


在日常教学中,由于实验基本是四人小组为单位开展,所以为了方便实验记录,我基本就是让学生完成我提供的记录表。喻老师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作业本上活动记录空着的老师的教学都是不合格的”。反思自己学生的作业本,似乎很多节内容的活动记录也是空白,接下来我将重视活动记录表,让学生直接将实验记录在作业本上而不再给他们提供其他的记录表。确实把数据记录在作业本上既可以让每个学生动手记录,也方便后期学生对于实验的复习。

一直在为设计符合学生学情的作业而头疼,却忽视了作业本在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接下去我将重视科学作业本,巧用作业本中的各个板块,将作业本的价值真正发挥出来。

二、以项目学习为载体 落实素养培养

本书中提出要融合多学科,多途径来落实素养培养。上学期,在上《计量时间》和《用浮的材料造船》这些课时我也让学生进行了项目化学习,自己设计——制作——改进自己的作品,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

《水钟项目化学习》

项目名称

“做一个水钟”项目实践

项目简述:

在科学课堂上学生已经认识了两种水钟的构造经历了滴漏实验的研究学生对滴漏作为计时工具有了新的理解有了制作水钟的欲望和基础他们将要通过一定的装置流水能用来计时因为滴漏能够保持水在一定的时间内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并且通过控制滴漏的速度从而使水中计时更加准确学生需要经历思考方案——制玎计划——实施方案——检验成果——寻找原因——改进实验的项目实践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科学制作带来的乐趣体会在科学研究钟分工合作和谐地开展探究是重要的体验到完成一个科学制作需要不断重复实验在实验中逐步完善

驱动性问题

我们能用两个塑料瓶制作成一个能计时10分钟的水钟吗

核心概念、跨学科概念

1.通过一定的装置流水能用来计时因为滴漏能够保持水在一定的时间内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

2.我们可以控制滴漏的速度从而使水中计时更加准确

学习

目标

1.设计制作水钟的方案

2.利用剪刀塑料瓶等简单工具和材料制作一个简易的水钟

3.早实际运用过程中对自己的方案进行改进

4.经历思考方案——制玎计划——实施方案——检验成果——寻找原因——改进实验的项目实践过程

5.感受科学制作带来的快乐体会在科学研究中分工合作和谐地开展探究是重要的

6.体验到完成一个科学制作需要不断重复实验在实验中逐步完善


项目

实施

过程

1.设计水钟

本课组织学生通过画图设计一个水钟设计水钟”是一个思维层次比较高的环节需要在这个环节尽量调动学生的原有认知引导学生就水钟类型控制水流速度刻度三方面开展讨论在词基础上构建一个水钟的模型用画图的方式设计水钟时需要明确要求学生给“图”写上文字注解方便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2.制作水钟

在这个环节是反映“设计水钟”环节学生学生思维环节是否全面细致在项目实践中每种用具教师都要具体操作比如不能用水彩笔或者水笔代替签字笔如何选择合适的孔径以控制水流速度等等

以下是学生第一次制作的部分水钟





3.用水钟来计时

本环节的重点在于组织学生进行反思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进行反思要组织学生开展充分的研讨并且让他们自己提出改进措施如果学生提出改进措施有困难教师可以展示一些有问题的“水钟”案例从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学生对于水钟计时效果的反思帮助他们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学生在实际检验过程中发现开始的刻度和后来检验的刻度对不上了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有哪些会影响有的学生提出在画刻度时的水位和后来检验时的水量有所变化因此要保证计时前初始水位一致有的学生提出瓶子的外形如果凹凸不平会影响刻度的标注可以找一些表面光滑的塑料瓶

4.重新设计水钟

学生通过实际制作和检验已经知道了自己的水钟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有一些问题和需要改进的方面这个时候教师提出重新设计这一环节可以继续提高学生的探究乐趣让学生了解一个科学制作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不断地检验改进的

5.制作一个改进以后的水钟

通过重新设计学生制作一个新的水钟的热情非常高这个时候提出制作一个新的水钟让项目顺利推进让学生知道设计和实际之间是需要不断动手操作的一些没有考虑到的细节也只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才能暴露出来因此好的设计一定是建立在实践之上的而不是凭空想象

以下是学生改进后制作的水钟



项目学习成果与评价

本次项目实践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思考方案——制定计划——实施方案——检验成果——寻找原因——改进成果的科学探究活动每个活动都让学生有充分的探究理解了一项研究成果的取得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需要不断思考和改进逐步完成


《小船制作项目化学习》作品展



总之,在本次阅读中,我还是收获较大,虽然不能完全掌握书中提出的建议及策略,但是我将在之后不断学习,积极思考,努力将书中教给我们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素养。


TOP
19#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


暨阳小学 严娟


      读完吴国盛的《科学的历程》,我仿佛穿越了时空,走过了那几千年的历史长河,见证了人类从蒙昧走向理性的光辉历程。这本书不仅仅是对科学史的梳理,更是对人类精神的深度挖掘,展现了科学与文化、与人类命运紧密相连的一面。
      一开始,我被书中对东方古老文明的描述所吸引。从古埃及到古印度,再到古代中国,每一章节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这些文明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中国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印刷术,对世界的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蔡伦改进造纸术,使得知识不再是奢侈品;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让文化传播不再受限于时空。这些成就让我深感中华文明的伟大,也使我更加珍惜现代科技的便利。
       然而,科学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欧洲中世纪,虽然东方文明在科技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西方却陷入了长达数百年的黑暗时期。这段历史让我深刻认识到,思想禁锢和封闭保守是科学发展的最大敌人。幸运的是,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欧洲逐渐走出了黑暗时代,迎来了科学的曙光。
       进入16、17世纪,近代科学的诞生为人类带来了新的希望。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以及伽利略的实验科学等革命性的理论和实践,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我开始理解到,科学不仅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和解释,更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挑战。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们表现出的怀疑、探索和创新的精神,成为推动科学不断前进的动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18世纪的技术革命与理性启蒙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蒸汽机、纺织机等新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活水平。同时,启蒙思想家们倡导的理性思考和科学方法,也使得人们开始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世界。这使我意识到,科学与技术是相辅相成的,科技的进步离不开科学的指导,而科学的探索也需要技术的支持。
      进入19世纪,古典科学的全面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为深入和全面的知识体系。生物学、化学、地质学等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人类对自然界的理解越来越全面和深入。同时,科学的社会化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科学与工业、政治、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使我意识到,科学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追求,更是对整个社会发展的推动。
      当我读到20世纪的科学探索时,我更是被那些科学家们的勇气和智慧所震撼。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到薛定谔的波函数,从哈勃太空望远镜到人类基因组计划,20世纪的科学家们用他们的智慧和努力,不断挑战着科学的边界。这些探索不仅让我们对宇宙和生命的理解更加深入,也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无限可能性。
      回顾这本书的内容,我深感科学与人类命运之间的紧密联系。科学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也带来了许多挑战和问题。如何面对这些挑战和问题,如何在科技的浪潮中找到前进的方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而《科学的历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
       最后,我想说,《科学的历程》是一本值得每一个热爱科学的人仔细品味的书籍。它不仅仅是一本科学史的著作,更是一部人类精神的史诗。它告诉我们,科学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几千年无数先驱者的努力才得以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怀疑、挑战和创新的力量,也看到了人类对真理和智慧的不懈追求。我相信,《科学的历程》将会成为我人生旅途中的一盏明灯,指引我不断前行。
TOP
20#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之二——基本问题是通向理解之门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之二——基本问题是通向理解之门

暨南街道王家井小学杨立元

一、“知道”和“理解”一样吗

知道和理解一样吗?我常常会感到迷茫,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什么是理解,我们有必要停下来思考一个本质性的问题:我们对“理解”的理解程度是什么?当我们要求学生理解这个或那个知识点时,我们真正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然而,知道和理解的意思肯定是不同的。我们经常说,“他知道很多科学知识,但没有真正理解科学的本质”,或“他知道每个词语的意思,但并不能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理解的含义更广泛,知道是其子内容。在科学中“知道”可能氏概念性的知识,要达到“理解”,需要你会用这些概念性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上好一节课,我们需要有充足的备课准备,从学生的知识层面知识结构教师的知识储备。这些关系是连结而不可分割的,教师讲授的知识,要从学生理解程度上设计教学内容,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起来,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产生兴趣,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学习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教学活动的参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找到学习的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在老师的引导下,有思维,有创造性的参予学习活动。




二、基本问题:通向理解之门

我们如何更好地专注于核心概念(核心问题)?怎样才能获取大量的内容知识,并将其塑造成吸引人的、发人深省的、有效的教学方案呢?怎样避免基于现实生活的设计和基于知识灌输的设计这两个误区呢?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利用基本问题来架构目标可以使这一关注点得以部分实现。

1.
基本问题是什么样的?并不是任何问题都适合作为基本问题。如果你的问题是指向核心概念,解决生活实际问题,那它就是基本问题。例如:五下1-3课绿豆种子的发芽与生长,核心问题就是植物在生长中对环境的需求,那基本问题就是:影响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种子发芽实验如何改变空气这个条件?为什么每组准备3颗绿豆?研究绿豆苗的生长,我们要改变什么条件,不改变什么条件?

达到基本问题的六个指标:


真正引起对核心概念和核心内容的相关探究。


激发对更多问题的深度思考、热烈讨论、持续探究和新的理解。


要求学生考虑其他不同观点,权衡证据,论证自己的想法和回答。


激励学生对核心概念、假设和过往的经验教训进行必要的、持续的反思。


激发与先前所学知识和个人经历的意义和联系。


自然重视,为迁移到其他情境和学科创造机会。

2.
问题:大概念航标

最好的问题时指向和突出核心概念的。正如布鲁纳所说的那样,好的问题“是那些引起思考困惑的、颠覆显而易见或权威‘真理’的,或是引起不一致观点的问题”。好的问题能够引出有趣的和可选择的其他观点,要求我们在发现和维护答案的过程中聚焦于推理过程,而不是关注答案的“对”或“错”。好的问题使我们重新思考我们认为已经理解的东西,并能举一反三。根据以上几点,我们思考:我们科学中哪些问题属于“好”的问题?

你试着转变观念,把知识和技能看作是理解学科中的关键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把它们看作是要灌输的材料。例如:四下《种植凤仙花》,知识:选种、提供条件。技能:种植。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以凤仙花为例,掌握了种植其他植物的方法,而不是只会种植凤仙花。

本书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好好去读的地方,比如:宏观设计、为理解而教、设计学习……给我们以后的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创新借鉴。

TOP
21#

《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读后感

读《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有感

                                                                   诸暨市陶朱街道明德小学 何铖熹

                    

                                    

在寒假中,我阅读了刘徽老师的《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一书。在阅读这本书后,我深感其理念与实践的价值,同时也体会到了将这种教学方式融入日常教学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书中提到的大概念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强调学生通过探究、合作和批判性思维等方式,深入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意义。这种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建立起更加坚实的知识基础,而且还能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这正是我在教学中一直努力实现的目标。

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让我意识到,教学设计不应仅仅围绕知识点展开,而应更多地考虑如何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更深刻的理解。这种设计理念促使我去思考如何打破学科边界,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应用所学,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比如在五年级下册《船的研究》这一单元的学习中,不仅需要学习科学知识,还需要数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通过整个单元的整合学习,从而达成“制作一艘小船”的目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知识,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实践活动也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大概念教学中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还注重评价方式的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素养发展。而这种设计倡导使用多元化评价方法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包括自我评价、同伴评价以及基于项目的展示评价等。这些评价方式更能体现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素养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同时,多元化评价方式也可以让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学提供更加精准的反馈

然而,实施大概念教学并不容易。它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还要具备课程整合的能力,能够设计出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教学活动。这对我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一次成长的机会。我需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书中的案例分析对我启发很大。看到其他教师如何将大概念教学落实到具体的课堂实践中,不仅让我有了更具体的方向感,也激发了我尝试新教学策略的勇气。我意识到,要想在教学中实施这种单元整体设计,需要对教材有更深的了解,需要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共同探讨和设计课程,形成有效的教学。

总的来说,阅读了《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后,我收获颇丰。在之后的教学中,也应该多阅读,获取、吸收新理念并尝试运用到实际课堂中,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持,也能让自己在教育的旅途上不断前行。

    已有1评分我要评分查看所有评分

    TOP
    22#

    基于学生年龄特征 着眼学生思维发展

    读《全国小学科学优秀教学设计案例》有感

    诸暨市浣东小学 杨晨


    在2022版新课标中,科学课程标准首次明确以“科学思维”作为科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关键词。的确,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科技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背景下,机械的知识和技能已经无法满足需要,发散性的、创新发展的科学思维能力才是最大竞争力。

    如何改进科学课堂的教学模式,让探究真实发生,让思维真实发展,是我们科学教师要不断探讨的问题。这个假期,我认真阅读了柏毅老师主编的《全国小学科学优秀教学设计案例》(三、四年级),这本书中汇聚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领域共十六个优秀教学设计案例。每个案例都针对三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关注学生的思维的发展。



                      

    三四年级是小学生从儿童期向少年期过渡的重要时期,也是他们个性、成绩的差异逐渐形成的转折期。他们的自主意识逐步增强,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但自我管理能力还较弱。另外,三四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

    教学建议

    一、把握学生前概念

    由于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不足,学生往往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容易形成一些模糊的甚至错误的前概念。教师及时准确地把握了学生的前概念,明白了学生思维的起点,这样就让后续的教学更有针对性。比如,在《食物的旅行》这一案例中,徐老师就有两处设计来把握学生的前概念。第一处让学生品尝面包,并讨论“吃下去的面包经过了哪些消化器官”。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消化器官的前概念。第二处是印有身体重要器官的围裙,不仅印有消化器官,还有呼吸器官,心脏等。让学生从材料袋中选出认为是消化器官的模型贴在围裙上,同时按照食物旅行的顺序填写活动记录单。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于消化器官的形状、大小以及先后顺序的前概念。

    了解了学生的前概念,教师再引导表达自己的观点,让不同的想法进行碰撞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注重学生思维发展

    一堂科学课的时间一般是四十分钟,在四十的时间,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更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如何进行时间的合理分配显得尤为重要。《水能溶解多少物质》这一案例,给了我不少启示。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会花费15到20分钟的时间开展实验探究。探究30毫升水中分别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多少克小苏打,实在非常费时。在这样的实验过程中,学生只是锻炼了观察以及搅拌的操作上的技能,逻辑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也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思考和研讨。而吴老师采用了全班合作的形式大幅缩短了学生实验操作的时间,降低了实验的操作难度,将宝贵的时间留给了学生设计和思考实验方案,在思考和探讨中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那么如何在科学课上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呢?

    我们来看看《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案例中,吴老师是怎么做的。在如何加入食盐和小苏打的问题上,老师不做任何引导,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结果有每次一样的,有先多后少的,还有先少后多,还有先少后多再少的。在各个小组实验方案的观察对比研讨后,学生发现具有可行性的方案不止一种,这些方案各有优缺点。

    实验设计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着力点。当学生提出不同于书本上的设计方案时,教师要给予认可和肯定,让学生更有自信,认识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是多种多样的。


    《全国小学科学优秀教学设计案例》这本书不仅让我看到了优秀教师们的先进教育理念,也给我的自己课堂带来了新的思考。科学课堂不仅是探究实践的课堂,还应该是思维碰撞的课堂。今后到教学中,我会继续为这一目标努力。


    TOP
    23#

    《科学素养怎么教》读后感

    学方法 立素养

    ——《科学素养怎么教》读后感

    城东小学 赵烨

    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一直让我很疑惑,所以在寒假里我阅读了《科学素养怎样教?》这本书,寻找好的思路。


    一、明概念:

    书中明确提到了科学素养的四个核心部分: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这四个部分,在我看来,就像科学素养的四根支柱,缺一不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首先要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让他们对科学充满好奇和热情。其次,要教会他们科学的方法,让他们能够用合理有效的方式去探索和解决问题。再次,要传授他们科学知识,让他们对自然世界有深入的了解。最后,要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让他们具备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二、寻方法

    书中提供了多种实用的方法和策略,如调查法、实验法、写科学日志和写科学小论文等。书中提到的实验教学方法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寒假组织了一个关于绿豆芽的实验观察,学生们亲自种植了植物,并观察记录了植物的生长过程。他们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和讨论交流,不仅了解了植物生长的条件和过程,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实验设计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这样的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身参与,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也增强了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手操作,亲自体验,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科学知识。此外,写科学日志和写科学小论文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通过写日志,学生可以记录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书中提到的合作学习也让我深受启发。我组织了一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们探讨一个关于环保的问题。他们分组讨论,互相交流观点,并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解决方案。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们不仅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还从彼此的观点中获得了启发,拓展了思维视野。

              


    科学素养的培养并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只要我们用心去教,用心去引导,学生们一定能够拥有深厚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怎么教》这本书,不仅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教学策略,更让我对科学素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深知,作为一名教师,我的责任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人才。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和实践,努力将科学素养的培养融入到每一节课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科学的乐趣,感受到科学的力量。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教,用心去引导,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够在科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高。

    最后编辑爱吃的橙子z 最后编辑于 2024-02-28 10:21:19
    TOP
    24#

    读《小学科学综合评价指南》



                                                              

      暨阳街道城南小学  许舒婷



        寒假期间,我阅读了《小学科学综合评价指南》,指南立足科学课程要求以及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从教师实践视角,对于每个学段的“学业分项等级评价”给出了相应的标准、示例与建议,对于我们未来的科学教学评价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我对于“评价”二字也有了一些新的启发与思考。
        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其存在的问题,诊断学生的学业质量,为改进教与学提供指导。其根本是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一、教师要提高专业能力
        老师读懂学生就像医生读懂片子,具有专业性。老师只有读懂了学生才能知道如何评价,这就要求老师不断地进行专业学习。首先,我们要了解科学课程的性质。其次,我们要对照课程标准仔细钻研和解读教材,理清每册教材中每个核心概念在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学业要求,从而确立相应的分项等级评价标准予以实施。学生通过对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从而加深四个跨学科核心概念的理解,有利于促进科学核心素养的形成。
        
    教师备课要考虑评价
        教师应该在备课阶段就考虑评价,利用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一些重要概念,能更高层次去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描述了人类大脑对新事物遗忘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过程性评价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及时发现及时弥补,体现评价的发展性。对于答案开放的作图题、简答题需要预估学生的作答情况,对可能出现的答案进行分类,并根据不同的表现给出相应的参考答案及分值。
        三、丰富评价方式,体现评价的多元性
        评价具有多元性,评价并不等同于测验。评价更重视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其是一个学生成为学会学习和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实施正确的评价有利于科学素养目标在学生身上的落实。
        从古代开始就一直存在教学评价,如纸笔测试。教师在编制试卷时,可以按科学观念和科学思维分项将题目分列在两个区域。
    评价应跳出纸笔测试的固有模式,努力探索多样的评价方法。例如低段可以以游园或乐考的形式开展,重点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和活动中的表现。创设学生有趣熟悉的生活情境,设计问题,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来解决问题。创设纸笔测评与表现性评价相结合、单项评价与整体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这可以充分调动学校、教师、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同时,评价的主体也可以多元,可以是老师家长,也可以是同年级的学生和同伴等。
        实践测评形式也可以多样,但在安排内容时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水平。实践活动的成果好坏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教师不仅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包括准备、操作、整理时间)和适时适度地指导和督促,也要给学生相应实验材料和资源的支持。
        做温暖而又专业的教育者,是一种教育理想与情怀,也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会多读专业书籍涵养自己,多学习、多反思,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向成为一个业务能力优秀的教育者的行列迈进!
    TOP
    25#

    《我和科学有个约会》读后感

    《我和科学有个约会》读后感


    诸暨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东小学 周齐江


        这本书深入探讨了核心素养对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科学之美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通过发现科学之美、理解科学之美、创造科学之美和审视科学之美四部分内容展开,深入探讨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责任担当,以实现全面的素养提升。    首先,在发现科学之美部分,文章指出科学如同空气和水一样不可或缺,正确提出问题是创新的第一步。通过举例说明天空蓝色的形成、多普勒效应等科学原理,启示我们要用科学方法探究自然现象背后的规律,不断探索和发现,体验科学带来的乐趣与奇迹,意识到科学智慧带来的乐趣与启示。
        其次,在理解科学之美部分,阐述了科学帮助我们拓宽视野,让我们从宇宙星辰到微观粒子更深刻地理解物质世界。强调了认识世界需要用科学的眼光,通过科学的方式去解读这个世界,不断探索未知领域,科学让我们透过双眼看到物质世界的深邃之处,增进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
        在创造科学之美这个维度,分享了科研工作者以及广大创新者在追求真理、揭示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怀揣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享受发现和创造的乐趣。同时,持之以恒的创新实践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它不仅能够带来科学理论层面的突破,还能在技术应用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切实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创造科学之美并不仅仅在于理论成果本身的美学价值,更在于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将科学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解决现实问题,这种过程既展现了科学的魅力,也创造了巨大的社会价值和个人成就感。强调勇于探索、坚持不懈地创新才能实现科学之美的创造,为社会与个人带来更多积极影响。
        最后,在审视科学之美部分,涵盖了人类与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议题,反映了科技进步带来的挑战与机遇。通过审视科学与人类关系、科技发展对未来的影响,引导我们思考如何在科学发展中继续提升素养,推动社会进步。通过对这些议题的深入剖析,启发反思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复杂互动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既要看到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巨大潜力,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科技发展带来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学会批判性思考和审慎对待新科技的应用边界。强化社会责任意识,确保我们在享受科技红利的同时,能够遵循伦理道德规范,积极推动科技与社会和谐共生,真正让科学成为驱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总体而言,这篇文章启发我们在科学素养方面不断提升,其中有许多知识的拓展和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借此去鼓励学生拓宽视野、勇于创新,助力个体和社会发展取得更大成就,鼓励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勇于探究、不断创新,实现全面素养的提升。通过拓宽视野和不断探索创新,不仅能够促进个体的知识更新与能力提升,还有助于推动整个社会的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倡导科学素养培养理念,强调将科学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勇于面对未知,敢于挑战权威,在科学实践中锤炼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的热爱与追求,从而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共同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力量。

    最后编辑516791850 最后编辑于 2024-02-28 13:02:50
    TOP
    26#

    读《积极教育(小学)》有感


    读《积极教育(小学)》有感

    江东小学  阮美霞


       当你的孩子开始上小学,回顾自己的童年,回忆自己的成长,我总觉得我们的小学教育多了许多的不幸福,如果我是家长,我并不期待孩子学业有多优秀,而是期待他能在学校有所收获和成长。学业不应该牺牲童年的幸福,所以在寒假我重点读了《积极教育》这一本书。希望多一点正能量,在课堂里多一点积极和表扬。


       哈佛大学享誉世界的幸福课教师泰勒博士认为,获得幸福的方法是快乐地学习,积极地成长,开心地工作,拥有美满的婚姻。


       孟德斯鸠认为,商业成功的秘诀就一条 ”讨人喜欢,让人快乐。”“在快乐多的地方商业发达,在商业发达的地方遇到快乐的人。”这是他的名言,也是我们大数据研究得出的基本规律。


    这两位大咖所言均是快乐幸福,前者是让自己活得幸福,后者是让别人活得快乐幸福。其实人生的幸福不过就这两类:幸福自己和幸福他人。我们所希望的是,幸福自己的同时也能幸福他人。如何获得幸福?积极的教育是获得幸福的主要途径。何为积极的教育?美国积极心理学鼻祖马丁.塞利格曼认为,积极教育就是将持续幸福模型的五大因素:积极情绪、参与感、人际关系、意义、成就结合起来,应用到学校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积极教育的内容很多,关键主体有哪些?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彭凯平认为,积极教育主要包含以下七大主题(不仅限于这七种):


      第一是情商教育。


      情商教育教什么?一方面就是教学生如何发现、培养、管理积极情绪。著名心理学家巴巴拉-弗里德克森做了一系列的研究,发现人类在情绪积极的时候,思路更开阔,行动的欲望更强。消极情绪会使人的思路变得狭窄,使人们只知道依靠逃生的本能,只知道批评和逃避。恐惧、贪婪、愤怒、傲慢并不能让我们有所作为。现在我们国家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但切记一定不能在焦虑、恐惧、愤怒的状态下去创新或创业,所有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都证明大多数的创造性工作只有在个体处于快乐积极的状态下才能够完成。所以幸福教育其实也就是积极教育,而不是简单的知识教育。


      美国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接受情商教育,学习如何表达、控制、理解、应对情绪,甚至连微笑都需要学习。有一种微笑叫“迪香式微笑”,它是一种有魅力和感染力的笑。它和礼貌的微笑是不同的,特点是牙齿要露出来,笑容饱满,眼周出现皱纹。迪香式微笑有什么作用?现在我们已经发现,一个经常展现出迪香式微笑的学生,未来的生活将更幸福,婚姻更美满,事业发展得更好。著名心理学家达契尔卡特纳对米勒学院1960届毕业生的毕业照进行了分析,将照片中学生的面部表情分成习惯性迪香式微笑,或者是礼节性微笑,或者是没有笑容。三十年之后去回访这些同学,结果发现他们的人生境遇有着天壤之别。那些习惯于迪香式微笑的孩子,结婚率较高,离婚率较低,自我报告的幸福指数较高。那些礼节性微笑或者没有笑容的孩子在三十年之后其婚姻幸福水平则较低。微笑的技能和技巧让家庭更和谐幸福,个人事业更成功。这就是情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是幸福教育,体验福流。


    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就认为,幸福就是一种全身心的快乐体验,这种全身心的快乐体验就是“福流”。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其实它有五个特点:第一个是沉入其中如痴如醉;第二个是物我两忘,此时不知是何时,此身不知在何处;第三个是驾轻就熟,有特别好的控制感;第四个是点滴入心,感受到活动精确的回馈;第五个是酣畅淋漓,其乐融蝠融。这个体验是可以学习的,这个体验也是可以创造的。


      第三是利他教育。


    利他教育是道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即教导学生如何去爱人、帮助人、服务人。著名学者梁漱溟在《人心与人生》一书中提出:“仿佛自己越是在给别人有所牺牲的时候,心里越是觉得特别的痛快、酣畅、舒展。反过来自己力气不为人家用,似乎应该舒服,其实并非如此,反而会心里感觉特别紧缩、闷苦。”这就是我们已经意识到雷锋精神归根到底其实是助人为乐的精神,也就是我们追求幸福的心声。雷锋的伟大就在于找到了心理学的一个基本规律,那就是利他是幸福的。长期以来,一些人不承认世界上有无私。但是我们现在认为,寻找快乐其实就是无私的表现,有关神经生理的调查显示出,纯粹的利他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积极心理学、积极教育可以把积极的知识传播给大众,传播给中国的年轻人。


      第四是乐观的性格教育,让我们的孩子相信明天更美好,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怀疑未来不美好。未来很可能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好。想想我们这代人在21世纪是如此亮丽,如此富裕,如此自信,所以中国的未来是美好的,积极的心态很有意义。


      第五是美德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价值观绝对不是空想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是建立在人心、人情、人性和人欲基础上的价值观。美国积极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和彼德森在世界50多个国家做了调查,发现不管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都喜欢仁慈、有爱心、情商高的人,我们喜欢欣赏他人,我们同样喜欢好学、有创造力的人,我们喜欢宽恕、谦虚、有自我控制能力的人,更喜欢有责任心和领导才华的人。所以,大家一定要将核心价值观跟心理学连在一起,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否则心理学就只能成为智力的思辨游戏。


      第六是社会关系教育。社会关系教育强调与社会接触的重要性。2005年美国《时代周刊》发表了一篇综合报道,发现人类积极健康的社会关系,是我们健康长寿最重要的保障,也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障。第七是教育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如呼吸新鲜的空气,参加健康的体育运动,听音乐、唱歌、欣赏美和艺术,等等。


      帮我们明确了积极教育的七大核心主题,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既要对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又要在教学实践中将之融入进去。从这7大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让我们的学生理解幸福,创造幸福,心态积极,从而拥有幸福人生!

    最后编辑夏一客 最后编辑于 2024-02-28 13:09:16
    TOP
    27#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科学)》读后感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科学读后感

    诸暨市马剑镇中心小学 边陈璐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科学一书不仅对新课程标进行了详细解析,还为小学科学教师指明了教学指导的方向,对于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寒假阅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新课标下的科学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其中,最让我获益匪浅的是书中对跨学科教学的资源开发与实施建议。

    跨学科教学不是为了“跨”而“跨”,而是在合作探索真实世界的复杂问题时,产生不可分割的内化理解。传统的分科教学虽然有其优点,但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跨学科教学则能够弥补这一不足,通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方法、思维等进行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核心素养的跨学科教学主要具有两个特征:以项目化学习开展教学和以核心素养为主线。要想较好地实现基于核心素养的跨学科教学,应该将学生置于真实、开放的复杂问题解决中,学生的探究和实践才会更持久,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才能更综合地运用与融会贯通。因此,项目的开发与设计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跨学科项目的设计开发流程主要有寻找概念、制订目标,确定驱动性问题,制订评估证据,分解概念、创设任务,提供支架和项目管理这五大流程。

    结合书中所展示的流程,我对曾经带领学生开展的改进书架项目进行了反思。

    在寻找概念、制订目标环节,本次活动中的真实情境为学校旧书架与新书籍不匹配,导致书籍变形、翘角等问题,学生针对该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对书架进行改进。该项目主要涉及了科学(材料、形状与结构、工程设计)、数学(尺寸计算、成本计算)、美术(造型外观设计)等。

    制订评估证据环节,本次活动中缺少了评价前置的环节,尤其是在设计环节,学生设计时没有很明确的标准,都是在设计出来后根据教师评价改进,无法有效进行自我评估和互评。

    在分解概念、创设任务环节,这次活动的本质问题是“在综合考虑外观、功能和成本的前提下对现有书架进行改进以避免书籍变形?”。为了解决该问题,设定的问题链为“书籍为何变形、翘角?”-“如何恢复书籍?”-“如何改进书架?”。

    虽然活动目标的完成需要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与能力,但在问题链设计上更偏重于科学,跨学科项目有点流于表面,名不副实。

    在提供支架和项目管理环节,任务设计有点跳跃,不能为学生提供进阶式的引导。

    总的来说,书架改进的项目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当然,除了项目本身的设计以外,实施跨学科教学面临其他的一些挑战和困难。首先,教师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这需要他们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其次,跨学科教学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建立起一种新的、更加灵活和多元的教学和评价方式。总而言之,《新版课程标准解析和教学指导》让我对跨学科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跨学科教学是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和实践跨学科教学的方法和策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TOP
    28#

    读《基于项目的小学工程教育》有感


    海亮小学 杨凯雯





    科学教材中的内容,随着年段提高,逐渐融入了工程教育,甚至有形成别具一格的大单元,学习参与建造或设计类活动的时候,学生都有着较高的兴趣和热情,但往往会苦于时间限制,没有完善的规划而草草收尾,所以通过阅读这本书籍,希望能学习吸收如何能将工程更好地融入课程和教学。本书总共分为三大块,分别从:将工程教育引入小学的意义;开展课程设计、指导和学习时的注意事项;并对展望实施工程教育后带来的积极影响分块阐述,并汇集了多年的工程教学优质课堂案例、多位一线教师的教学反思等多种信息资料,帮助我更好地了解学习工程教育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实际应用。

    在第一块内容从小学生们的视角阐述了孩子们对工程和技术的理解,引发教育者对工程教育开展将带来深远影响的认识,并聚焦STEM教育中的“E”,从跨学科角度,通过“设计太阳能烤箱”的案例分享引导如何在小学课堂中整合科学、工程和数学,使学生能在这样的课堂中应用科学、数学来解决真实情景中的工程问题,并感受、意识到这些科目间的关联,不再觉得每个科目都是独立互不关联的。第二块内容中提出是从现实工程师使用的工程设计流程进行步骤浓缩,逐渐创建成更具计划性和系统性的小学工程设计流程,并引入了大量的实际课堂片段,证明了:提问、现象、计划、创建、改进这一基础流程可根据不同年龄层地学习对象而有可调整的灵活适应性。后期还需不断提升工程任务的难度使教师可以在工程教育中能将工程置于焦点之中,工程背景和问题的描述都是需基于学生一定的生活经验,并通过提问步骤引导学生考虑材料特性、科学数学方面的知识运用,以此确定标准、约束条件和可能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的系统的思维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最后能用模型生成多种解决方案。而工程问题地学习并不止步于此,通过现象后的数据驱动进行再设计,即能从失败中学习也是工程的一个关键部分。在最后的一块内容中,工程教育所带来的影响不仅惠于学生,教师本身是极大的受益者,对所开展的学校的影响也意义深远。

    这本书中大都是一些国外案例,想要运用于实际课堂还需根据具体情况做出调整,但工程教育在课程中的融合经验使人受益匪浅,在将来的科学课堂中,工程教育的渗透可能会越来越深,通过相关专业书籍的阅读可以使我在不断发展的教育创新中积极地做出改进响应。

    TOP
    29#

    《像科学家一样思考》读后感

    《像科学家一样思考》读后感

    枫桥镇王冕小学 俞琳婷

    《像科学家一样思考》了解到这本书是由于关注了马冠中博士的公众号,马博士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组的核心成员,致力于将科学教学的研究内容成果转化为通俗易懂形式。当初吸引我关注公众号是那句:不满足于知道,要知道如何知道。于是当他出书的时候,我当即下单购买了。

      全书以漫画的方式讲述科学思维,不像那些纯文字的书籍那么晦涩难懂,使我们阅读起来更加轻松愉快。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科学家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本书就是一本剖析科学思维过程的图书,为大众解析了科学家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把书分为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进行实验、论证观点、教学设计等几个部分。是一本我们一线教师只得一看的科学课程实操手册。



    一、探究的首要环节——提出真问题  

      在真实的科学课堂教学中,孩子们通常会有种各样的问题。他们会根据某一个点兴致勃勃地提出天马行空的问题们。在以往的课堂中,我可能会有两种做法:要么简单给他们解答这个问题,要么直接忽视这个问题,说由于时间关系等推脱之词。但是却忘记了带着学生一起去分辨提出的问题是不是属于科学范畴的问题。科学探究的第一步就是提出问题,如果连提出的问题都不属于科学问题的话,那么接下来的科学探究又有多大意义呢?读了《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我才发现原来课堂上孩子们提出的问题都需要进行筛选,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属于科学研究问题,有的是关于个人主观意见、个人审美等问题,科学不解决这类问题。筛选真问题的工作也并不一定是由老师完成。书中提到,如果要帮助学生提出真问题,首先要让他们先知道哪些问题是科学问题,然后带领孩子们提炼科学问题的特点,明确问题特点后,老师可以示范选出科学问题的过程,最后再让他们通过观察生活现象提出科学问题,检验是否达成教学目标。

    二、探究的重要环节——设计实验      

      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课堂中通常会通过实验检验假设。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通常会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给出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步骤,按照课本里的步骤一步步完成实验,力求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以检验开始的假设。读了书后,我才发现这样的课堂学生们只是做了一遍实验,但并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实验,也不会提高设计实验的能力。

      因此在整个小学六年的科学教学中,设计实验的能力教学应该是螺旋式上升的。比如在一年级《用手来测量》的时候,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科学思维尚未发展成熟,我们教师可以带领他们阅读课本里给出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步骤,按照课本内容进行实验。当学生们迈入三年级《加快溶解》的时候,他们应该对设计实验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可以通过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尝试设计实验、检验假设。尽管他们设计出来的实验不够完美,但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多提供此类机会,以提高学生的设计实验能力。这样的话,当学生们进入五年级学习《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时,他们就可以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假设,自主设计实验验证,而不是继续照着课本生搬硬套,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三、探究的关键环节——论证观点  

      在科学课堂中,学生通常会以得出正确结论作为最终目的,往往会忽略从证据中得出结论的过程,没有建立证据和结果的联系。在教学实践中我还发现,学生们会把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混为一谈,简单地认为实验结果就是实验结论,没有分清结果和结论的区别。其实,实验结果就是证据,实验结论就是自己的观点,学生们从证据中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通过实验找到实验结果,从而验证自己观点的探究活动过程。

      最后,本书中,我尤其喜欢每个章节最后还有“教学脚手架”和“误解与澄清”两个板块,前者对我们一线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提问,有着指导性的意义。后者也为我们平常上课的误区与难点进行解释。总之,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与帮助。它让我意识到科学思维方式的重要性、如何在课堂上更好地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并给了我很好的实操手册。


    最后编辑张亮麻辣烫 最后编辑于 2024-02-28 21:18:32
    TOP
    30#

    《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论》读后感

    诸暨荣怀小学  何恒

    《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论》是一本关于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论的书籍,作者通过系统地阐述科学思维的特点、思维方式的历史发展、思维活动的形式等,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面而深入的理解科学思维的方式。在阅读这本书之后,我深受启发,对科学思维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科学思维的重要性。科学思维是一种基于实证和推理的思维方式,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客观、准确地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科学思维也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它鼓励我们质疑已有的理论和观点,而不是盲目接受它们。这种思维方式让我们能够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同时,科学思维也强调逻辑推理,让我们能够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法进行分析和处理。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思维已经成为了一种基本的素养,无论是从事科学研究还是日常工作,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思维能力。因此,学习科学思维对于我们每个人都非常重要。

    其次,这本书让我对科学方法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科学方法论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它包括了观察、假设、实验、数据分析等一系列步骤。通过实践和应用这些方法,我们可以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并进行预测。此外,科学方法还强调团队协作,因为许多科学发现和发明都是通过多人的努力和团队的智慧来实现的。

    此外,这本书还让我对科学思维的历史发展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从古代的哲学家到现代的科学家,科学思维的发展历程中充满了探索和发现。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科学思维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也更加明白了科学思维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作用。

    最后,我认为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论对个人和社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它们能够帮助我们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应用,从而提升国家的科技创新和文化素质。同时,科学方法和思维也能帮助我们在面临困难和挑战时,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总的来说,阅读《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论》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提高了我的科学思维能力,也让我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规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更加注重科学思维的培养和应用,努力成为一名具备科学思维能力的优秀人才。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