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书香致远——诸暨市第五届科学成长团队2024年寒假阅读分享 [复制链接]

11#

回复 2楼zhoumj的帖子

我们的寒假阅读作业也是这本项目化书籍诶
TOP
12#

建构大概念,转向思维教学 ——读《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有感

建构大概念,转向思维教学

——读《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有感

诸暨市明德小学 林珊珊

近些年,教育界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教学方式大概念教学(GIST)。大概念教学重视理解,强调学生掌握关键思想,发掘信息和表达思想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深入探究课文,并通过深度的理解,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这个寒假有幸拜读了刘徽教授的《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一书。通过阅读,让我对大概念这一理念从最初的模糊到理解的逐步深刻,书中所阐述的大概念教学引起了我对于教学变革的深刻思考。


(一)何为大概念

1. 大概念:反映专家思维的概念、观念、或论题,它具有生活价值

2. 大概念生成机制:具体与抽象的协同思维;融通学科概念和日常概念。

(二)何为大概念教学

1. 大概念教学:以大概念为核心目标的教学,它指向于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素养。

2. 大概念教学在学校教育与现实世界、现在与未来之间搭建了一座牢固的桥梁。


从这本书中,我认识到教师教学生要从教专家结论转向教专家思维。变宽而浅的学习,为少而深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专家思维,同时通过不同的案例和内容帮助学生建构大概念。再者,我们教师在教书过程中不仅要知其然,而且得知其所以然,这也是大概念教学的精髓所在。


(一)创设真实情境,用大任务、大问题驱动单元学习

科学学习不仅要源自真实生活,还要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要创设学习情境,将科学学习和真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将所学的科学知识迁移运用到真实问题中去。

(二)丰富课堂形态,用多样的课堂形态组织单元学习

基于大概念的小学科学大单元教学,不是课时内容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大概念、大任务的统领下,根据课时内容的主题特点以及前后课时之间的承接关系,选择更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课堂形态开展教学活动。例如根据课时内容的主题特点以及前后课时之间的承接关系可选择单元起始课、探究(主题)活动课、实地调查(观察)课、专题(展示)交流课等。

(三)多元评价形式,以素养为本的评价贯穿单元学习

基于大概念的小学科学单元教学要采取指向素养培育的多元评价形式,并将多元评价贯穿于单元学习的全过程,形成教学评价教学的螺旋式上升结构,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在进行单元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即形成性评价,更要关注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和科学态度、科学思维方面的表现,即过程性评价。把指向素养培育的多元评价融入教学设计中,在学生的探究实践活动中加入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形式的过程性评价,发挥评价的引导和校正功能,让评价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的过程、素养提升的过程。


TOP
13#

读《走向探究的科学课》有感

  诸暨市店口镇弘毅小学 冯昕怡                                                                            


   初读《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这本书时,只觉里面的课堂教学设计十分巧妙,很是新奇。所以,在这次寒假里,我再读阅读了《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这本书,书中一个个鲜活的课例,一堂堂具有生命气息的课堂实录仿佛又一次跃然于纸上。我觉得阅读的意义,就在于当你回想起以往的困惑时,结合书中的精彩讲解,顿时让你感到恍然大悟。




  其中,章鼎儿老师执教的《昼夜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一课,就让我流连忘返。我反复阅读,细细品味老师的每一个问题,反复揣摩孩子们的每一个回答,不禁赞叹。这节课现处于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昼夜交替现象》,在学生已经了解太阳东升西落,地球昼夜交替这一前概念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本质原因。

  在书中,章老师一开始就不走寻常路,在学生思维特点的基础上,用随手可得的材料做了一个极为简单的演示,即用一支白色笔从右往左在老师面前缓缓掠过,一支黑色的笔从左往右在老师面前缓缓掠过。紧接着,利用问题串的方式,将每个学生都置于类似所演示现象中的位置,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也促进他们依据现象去分析、推断原因。问题从易到难,由简到繁,从而把学生难以理解的相对运动知识逐步突破。之后再步入正题,提出太阳、月球、地球的运动方式,非常自然地引发思考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由于学生结合前面获取的知识相联系,类比推理,很快学生提出了各种可能性。

  之后,章老师与学生共同讨论中可以看出,学生很好地运用地球引力、相对运动等方面知识,又结合傅科摆和有关天体运动的速度问题,进一步证实地球在自转的结论。

  回想起自己的课堂,面对这类天文现象的逻辑推理课,我总是束手无策,只能去网上寻找动画演示或视频,来帮助学生理解,但这样的教学总是生搬硬套的,学生也总是被动地接受了知识点。

  而这节课,恰好让我对这类困惑豁然开朗。这节课的难点是相对运动的概念。在我的教学中,我往往是通过学习概念、设计实验来逐步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但章老师却是把重点放在前面,用巧妙的实验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和推理,先把相对运动的概念突破了,后面的内容就迎刃而解了。

  结合平时的教学困惑去阅读,我发现类似的教学顿悟还有很多。俗话说:教无定法。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相长的基础,更是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关键。经典的教学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细细品味、去继承、去内化和去创新。

最后编辑冯昕怡 最后编辑于 2024-02-27 09:05:07
TOP
14#

读《走向探究的科学课》有感

诸暨市店口镇弘毅小学
周杭

今年寒假,我再次阅读了《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致敬经典》这一本书。这本书是由北京桂馨慈善基金会主编出版,写的内容是我国八十年代,像刘默耕等老一辈小学自然(现在叫科学)教师为探索我国小学自然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所经历的开创性的教学改革历程。可以说,这本书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小学自然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最经典的著作之一,为以后的小学科学教育起到了奠基作用。


《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致敬经典》这本书,书本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专家的理论讲座;二是经典的教学案例与评析,记述了章鼎儿、李子平、路培琦等三位老师的教学实录及精彩评析,课例精彩、理念先进,点评引人入胜。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书中刘老师提出“研究自然课如何进行改革才能适应未来的‘四化’的需要”,从“为什么教”出发来考虑,他重新定位自然课的目标,提出教学要达到“知识、志趣、能力”三个方面,这也不正是跟我们现在教学中的教学目标么。此外刘老师对自然课的学习方式也做了新的描述:掌握事实、整理事实、发现规律、对规律做出解释,这与我们现在的科学探究目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过去的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考,学生答;起了传递灌输知识的作用。这种教学模式,对于灌输传递知识是很好的,但对于发展能力是消极的。因此传统教学应该来一个大改变,不要先把什么东西都告诉学生,也就是一定不要先深入细致地解释,然后搞个实验来证明,而应该给出一定的情境,提出要求,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自己去实践,自己去思考,培养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细细品读了李子平老师的《纸桥——形状和承受力》、路培琦老师的《植物的果实》和章鼎儿老师的《昆虫》感觉自己身临其境,这三节课都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学,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自己获得知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给予者。





这些内容其实在我们现在的教材里还是有的。虽然他们的课已过去许久,可他们的理念却是在现在乃至到未来都是值得推崇和提倡的。这三节课都体现了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自主地、愉快地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学,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自己获得知识,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给予者。在这样的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个个都像小科学家那样按照自己的设想去活动,都能快乐的享受课堂。特别是当学生原有的认知与现有的知识发生冲突的时候,老师不是一味的否定他们原有的认知,或者是视而不见,而能把这些冲突作为课堂的生成点,利用他们,这样学生才会心服口服的接受新知识,而且印象深刻。活动中要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每个孩子既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每项操作,又能充分发挥个人的自由想象,无拘无束的展示自己的个性,这对教师了解学生,进一步有的放矢的教学也是大有好处的。

TOP
15#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研读收获——诸暨市暨南小学毛卓滢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研读收获

——诸暨市暨南小学毛卓滢

一、本书思维导图框架

作者:刘月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二、我的研读感想与思考

  首先我从为何要研究深度学习什么是深度学习如何实现深度学习多角度对这一教育前沿概念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我认为深度学习的课堂是在“学习金字塔”和“建构主义”理论下面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深度实践它更关注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度和学生学习行为方式的有效度它不仅仅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更是对课堂目标和课堂状态的一种客观描述且与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地有着密切联系

  读《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感触最深的一点是要让教学触及学生的核心思维,要依据教材特点和儿童思维的特点设计主问题,从而充分发挥儿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落脚点,更是教学的中心和重心。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不仅是教学本质的体现,也是触及学生心灵的教学。刚开始教学时,我把课备得非常“细致”,为每一个问题都设计好了预想回答和标准答案,在日常课堂中慢慢发现,孩子们的小脑袋里有许多天马行空的想法,不一定会按照我的预设来,这是属于他们的创造力和发散思维。我可以有一定的预设,但更多的空间应该还给同学们,让他们表达与讨论交流。

  我们站在孩子的视角,去设计与实践学习活动,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学习,从而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理论诉诸于实践,更加注重教研与反思,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把握教学本质,将深度学习的理论和策略应用到教学中,让课堂理趣盎然,让教育教学触及儿童的心灵,点燃儿童的思维,提升儿童的核心素养,让儿童的思维力有看得见的生长

研读本书也对我今后自己撰写论文做课题有一定启发我认为写作的逻辑性是非常重要的本书从为何研究定义和概念是什么如何实现如何推进四个方面层层递进阐述每一小讲中也同样由内在与外显逻辑线进行串联思路非常清晰是我自己做研究时可以借鉴学习的点

  阅读专业书籍是新教师快速成长的重要路径,这是我转为科学专职老师的第一年,希望自己能坚持阅读与做笔记,学习前辈们的经验,更新脑中的知识体系,同时为自己的教科研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全书重点内容概况与精彩观点摘录

最后编辑毛卓滢 最后编辑于 2024-02-27 17:53:06
TOP
16#

感谢老师们分享,向大家学习
TOP
17#

以问题引实践 借项目提素养——读《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有感
zhoumj 发表于 2024/2/25 18:24:40
团队合作的力量很大。
TOP
18#

多措并举 构建素养课堂

多措并举  构建素养课堂

——读《小学科学 教学关键问题指导》有感

浣江小学 黄斌飞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为更有方向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寒假时候,我重温了喻伯军老师的《小学科学 教学关键问题指导》这本书籍,在阅读过程中结合回忆之前听过的几个报告,收获颇丰,感触良多。

这本书的第一板块就与“核心素养”紧密联系。阅读后,我认为对学生思维培养非常重要。在《科学课程标准(2022版)》中首次明确以“科学思维”作为科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关键词。因此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使其具有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一大目标。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多措并举,强化思维培养,构建素养导向的课堂。

一、以实践课例为载体 构建素养课堂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之前的培训时江老师《用橡皮筋驱动小车》的课例研究。江老师提出用“问题链”的形式进行教学设计。问题驱动可以很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江老师用《橡皮筋驱动小车》为例阐述了此课的问题链(起点问题——聚焦问题——核心问题——拓展问题),帮助我理解了何为问题链驱动教学方式。

基于此,我对之前上的《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进行改进,也采用问题链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

起点问题:如何使冷牛奶变热

聚焦温度:热水是怎样使牛奶由冷变热的呢

核心问题:温度不同的物体接触后,其温度如何改变

拓展问题:最后牛奶的温度为什么比热水高。

如果以问题链形式开展教学,会使得课堂节奏更加紧凑,对学生思维有较大提高。

二、以作业设计为载体 探索素养作业


小学科学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然而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双减背景下如何进行作业设计常常困扰着我。结合本书,我联想到了喻老师的一次报告。喻老师以科学作业本为基础,有针对性的、可操作性的作业设计对我有较大的帮助。

1.巧用学生评价记录表

虽然我知道每单元前都有一张“学习评价记录表”,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我没有用到也不知道如何使用这张表,听了喻老师的介绍,我才明白了原来这张表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与习惯,接下来我也将尝试让学生自评和互评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

2.重视活动记录表


在日常教学中,由于实验基本是四人小组为单位开展,所以为了方便实验记录,我基本就是让学生完成我提供的记录表。喻老师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作业本上活动记录空着的老师的教学都是不合格的”。反思自己学生的作业本,似乎很多节内容的活动记录也是空白,接下来我将重视活动记录表,让学生直接将实验记录在作业本上而不再给他们提供其他的记录表。确实把数据记录在作业本上既可以让每个学生动手记录,也方便后期学生对于实验的复习。

一直在为设计符合学生学情的作业而头疼,却忽视了作业本在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接下去我将重视科学作业本,巧用作业本中的各个板块,将作业本的价值真正发挥出来。

二、以项目学习为载体 落实素养培养

本书中提出要融合多学科,多途径来落实素养培养。上学期,在上《计量时间》和《用浮的材料造船》这些课时我也让学生进行了项目化学习,自己设计——制作——改进自己的作品,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

《水钟项目化学习》

项目名称

“做一个水钟”项目实践

项目简述:

在科学课堂上学生已经认识了两种水钟的构造经历了滴漏实验的研究学生对滴漏作为计时工具有了新的理解有了制作水钟的欲望和基础他们将要通过一定的装置流水能用来计时因为滴漏能够保持水在一定的时间内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并且通过控制滴漏的速度从而使水中计时更加准确学生需要经历思考方案——制玎计划——实施方案——检验成果——寻找原因——改进实验的项目实践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科学制作带来的乐趣体会在科学研究钟分工合作和谐地开展探究是重要的体验到完成一个科学制作需要不断重复实验在实验中逐步完善

驱动性问题

我们能用两个塑料瓶制作成一个能计时10分钟的水钟吗

核心概念、跨学科概念

1.通过一定的装置流水能用来计时因为滴漏能够保持水在一定的时间内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

2.我们可以控制滴漏的速度从而使水中计时更加准确

学习

目标

1.设计制作水钟的方案

2.利用剪刀塑料瓶等简单工具和材料制作一个简易的水钟

3.早实际运用过程中对自己的方案进行改进

4.经历思考方案——制玎计划——实施方案——检验成果——寻找原因——改进实验的项目实践过程

5.感受科学制作带来的快乐体会在科学研究中分工合作和谐地开展探究是重要的

6.体验到完成一个科学制作需要不断重复实验在实验中逐步完善


项目

实施

过程

1.设计水钟

本课组织学生通过画图设计一个水钟设计水钟”是一个思维层次比较高的环节需要在这个环节尽量调动学生的原有认知引导学生就水钟类型控制水流速度刻度三方面开展讨论在词基础上构建一个水钟的模型用画图的方式设计水钟时需要明确要求学生给“图”写上文字注解方便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2.制作水钟

在这个环节是反映“设计水钟”环节学生学生思维环节是否全面细致在项目实践中每种用具教师都要具体操作比如不能用水彩笔或者水笔代替签字笔如何选择合适的孔径以控制水流速度等等

以下是学生第一次制作的部分水钟





3.用水钟来计时

本环节的重点在于组织学生进行反思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进行反思要组织学生开展充分的研讨并且让他们自己提出改进措施如果学生提出改进措施有困难教师可以展示一些有问题的“水钟”案例从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学生对于水钟计时效果的反思帮助他们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学生在实际检验过程中发现开始的刻度和后来检验的刻度对不上了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有哪些会影响有的学生提出在画刻度时的水位和后来检验时的水量有所变化因此要保证计时前初始水位一致有的学生提出瓶子的外形如果凹凸不平会影响刻度的标注可以找一些表面光滑的塑料瓶

4.重新设计水钟

学生通过实际制作和检验已经知道了自己的水钟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有一些问题和需要改进的方面这个时候教师提出重新设计这一环节可以继续提高学生的探究乐趣让学生了解一个科学制作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不断地检验改进的

5.制作一个改进以后的水钟

通过重新设计学生制作一个新的水钟的热情非常高这个时候提出制作一个新的水钟让项目顺利推进让学生知道设计和实际之间是需要不断动手操作的一些没有考虑到的细节也只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才能暴露出来因此好的设计一定是建立在实践之上的而不是凭空想象

以下是学生改进后制作的水钟



项目学习成果与评价

本次项目实践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思考方案——制定计划——实施方案——检验成果——寻找原因——改进成果的科学探究活动每个活动都让学生有充分的探究理解了一项研究成果的取得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需要不断思考和改进逐步完成


《小船制作项目化学习》作品展



总之,在本次阅读中,我还是收获较大,虽然不能完全掌握书中提出的建议及策略,但是我将在之后不断学习,积极思考,努力将书中教给我们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素养。


TOP
19#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


暨阳小学 严娟


      读完吴国盛的《科学的历程》,我仿佛穿越了时空,走过了那几千年的历史长河,见证了人类从蒙昧走向理性的光辉历程。这本书不仅仅是对科学史的梳理,更是对人类精神的深度挖掘,展现了科学与文化、与人类命运紧密相连的一面。
      一开始,我被书中对东方古老文明的描述所吸引。从古埃及到古印度,再到古代中国,每一章节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这些文明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中国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印刷术,对世界的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蔡伦改进造纸术,使得知识不再是奢侈品;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让文化传播不再受限于时空。这些成就让我深感中华文明的伟大,也使我更加珍惜现代科技的便利。
       然而,科学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欧洲中世纪,虽然东方文明在科技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西方却陷入了长达数百年的黑暗时期。这段历史让我深刻认识到,思想禁锢和封闭保守是科学发展的最大敌人。幸运的是,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欧洲逐渐走出了黑暗时代,迎来了科学的曙光。
       进入16、17世纪,近代科学的诞生为人类带来了新的希望。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以及伽利略的实验科学等革命性的理论和实践,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我开始理解到,科学不仅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和解释,更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挑战。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们表现出的怀疑、探索和创新的精神,成为推动科学不断前进的动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18世纪的技术革命与理性启蒙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蒸汽机、纺织机等新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活水平。同时,启蒙思想家们倡导的理性思考和科学方法,也使得人们开始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世界。这使我意识到,科学与技术是相辅相成的,科技的进步离不开科学的指导,而科学的探索也需要技术的支持。
      进入19世纪,古典科学的全面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为深入和全面的知识体系。生物学、化学、地质学等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人类对自然界的理解越来越全面和深入。同时,科学的社会化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科学与工业、政治、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使我意识到,科学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追求,更是对整个社会发展的推动。
      当我读到20世纪的科学探索时,我更是被那些科学家们的勇气和智慧所震撼。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到薛定谔的波函数,从哈勃太空望远镜到人类基因组计划,20世纪的科学家们用他们的智慧和努力,不断挑战着科学的边界。这些探索不仅让我们对宇宙和生命的理解更加深入,也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无限可能性。
      回顾这本书的内容,我深感科学与人类命运之间的紧密联系。科学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也带来了许多挑战和问题。如何面对这些挑战和问题,如何在科技的浪潮中找到前进的方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而《科学的历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
       最后,我想说,《科学的历程》是一本值得每一个热爱科学的人仔细品味的书籍。它不仅仅是一本科学史的著作,更是一部人类精神的史诗。它告诉我们,科学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几千年无数先驱者的努力才得以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怀疑、挑战和创新的力量,也看到了人类对真理和智慧的不懈追求。我相信,《科学的历程》将会成为我人生旅途中的一盏明灯,指引我不断前行。
TOP
20#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之二——基本问题是通向理解之门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之二——基本问题是通向理解之门

暨南街道王家井小学杨立元

一、“知道”和“理解”一样吗

知道和理解一样吗?我常常会感到迷茫,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什么是理解,我们有必要停下来思考一个本质性的问题:我们对“理解”的理解程度是什么?当我们要求学生理解这个或那个知识点时,我们真正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然而,知道和理解的意思肯定是不同的。我们经常说,“他知道很多科学知识,但没有真正理解科学的本质”,或“他知道每个词语的意思,但并不能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理解的含义更广泛,知道是其子内容。在科学中“知道”可能氏概念性的知识,要达到“理解”,需要你会用这些概念性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上好一节课,我们需要有充足的备课准备,从学生的知识层面知识结构教师的知识储备。这些关系是连结而不可分割的,教师讲授的知识,要从学生理解程度上设计教学内容,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起来,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产生兴趣,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学习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教学活动的参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找到学习的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在老师的引导下,有思维,有创造性的参予学习活动。




二、基本问题:通向理解之门

我们如何更好地专注于核心概念(核心问题)?怎样才能获取大量的内容知识,并将其塑造成吸引人的、发人深省的、有效的教学方案呢?怎样避免基于现实生活的设计和基于知识灌输的设计这两个误区呢?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利用基本问题来架构目标可以使这一关注点得以部分实现。

1.
基本问题是什么样的?并不是任何问题都适合作为基本问题。如果你的问题是指向核心概念,解决生活实际问题,那它就是基本问题。例如:五下1-3课绿豆种子的发芽与生长,核心问题就是植物在生长中对环境的需求,那基本问题就是:影响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种子发芽实验如何改变空气这个条件?为什么每组准备3颗绿豆?研究绿豆苗的生长,我们要改变什么条件,不改变什么条件?

达到基本问题的六个指标:


真正引起对核心概念和核心内容的相关探究。


激发对更多问题的深度思考、热烈讨论、持续探究和新的理解。


要求学生考虑其他不同观点,权衡证据,论证自己的想法和回答。


激励学生对核心概念、假设和过往的经验教训进行必要的、持续的反思。


激发与先前所学知识和个人经历的意义和联系。


自然重视,为迁移到其他情境和学科创造机会。

2.
问题:大概念航标

最好的问题时指向和突出核心概念的。正如布鲁纳所说的那样,好的问题“是那些引起思考困惑的、颠覆显而易见或权威‘真理’的,或是引起不一致观点的问题”。好的问题能够引出有趣的和可选择的其他观点,要求我们在发现和维护答案的过程中聚焦于推理过程,而不是关注答案的“对”或“错”。好的问题使我们重新思考我们认为已经理解的东西,并能举一反三。根据以上几点,我们思考:我们科学中哪些问题属于“好”的问题?

你试着转变观念,把知识和技能看作是理解学科中的关键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把它们看作是要灌输的材料。例如:四下《种植凤仙花》,知识:选种、提供条件。技能:种植。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以凤仙花为例,掌握了种植其他植物的方法,而不是只会种植凤仙花。

本书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好好去读的地方,比如:宏观设计、为理解而教、设计学习……给我们以后的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创新借鉴。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