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再上昼夜交替现象一课,终于发现了前三种假说的明显问题。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这节课的教材要求其实比较低的,只要能通过模型发现四种假说都能形成昼夜交替现象就可以了。但心中始终是疑惑的,做了这么多假设,结果都能形成昼夜交替,那么这个模拟实验的价值在哪呢?仍旧无法确定到底哪个假设是准确的。去年我是第一次上这节课,浑浑噩噩的,自己都搞不清楚前三种假设的问题,今年再上这节课,总算清楚了。



尽管最后上课的结果明显超出教材要求了,但自我感觉还是挺有意义的。


分析问题的关键源于两个点,
第一点是在地球模型制作一课中,将海陆模型和地球自转模型整合了,这样一整合,地轴的两个点就显得非常重要,不能随便插一根地轴了,而是要在模型中明确地从南极点插到北极点。于是对地轴的两极,给了额外的关注。教材用的是两个半球的橙子外皮,因为分成了两个半球,所以插的时候肯定不会插错,但作为一个海陆分布模型,就要仔细寻找两个极点了。(另外学生海陆分布模型很多乱做了,大多是随便贴了点绿色的代表陆地,并没有跟各大洲对应。)
特别是开课我问了学生,研究昼夜问题可以用第一课中的哪个模型。那么当然是自转模型,所以额外关注到了自转轴以及两极的问题。


第二点是本届杭州亚运会开幕刚好是秋分,秋分白天和黑夜是一样长的,所以额外关注到了昼夜时长的问题。顺便也为后续的课作一些衔接。
分享 转发
TOP
2#

我让学生在思考时额外关注了这两点,于是马上发现了假说存在的问题。
假说1和假说2 太阳和地球一个不动另一围绕着转。
问题1:如果我们把观察点放在地轴的两极呢?
学生很快发现,此时地球正上方与正下方的区域始终处于昼夜交替之间,一直是日落或日出的时间,没有形成白天和黑夜,这显然与实际是不符的。
问题2:如果我们观察昼夜的时长,会发现不管怎样,昼夜都是一样长的,半圈半圈,这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昼夜有长有短也是不一致的。
问题3:如果按照公转的时间,这种运动昼夜交替需要一年时间,而不是24小时




假说3,只有地球自转。
有了假说1和2的问题分析经验,学生很快发现即使地球自转,但自转轴的两极还是没有形成明显的昼夜变化,因为自转轴是倾斜的,思维活跃的学生还一下子就发现了两极要么一直白天,要么一直黑夜,这与实际也是不符的。
TOP
3#

经过这样的分析,虽然最终结果比教材要求高了不少,但明显感受到了模型对问题研究的价值。原本上完这节课,四种假设一种也没有排除掉,那么模型研究的意义就体现不出来。也确实有很多疑问,那到底怎么才能证明前三种假设是错误的呢?感觉整个单元一直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另一方面,虽然要求拔高了,但绝大部分问题,都是学生主动发现了,教师并没有去灌输什么,我只是提了两个关注点,1关注地球上是否每个位置都形成了昼夜交替。2关注昼夜的时长并做比较。
TOP
4#

TOP
5#

思考很有价值,但是是站在现在的知识程度去思考的;
教材中的假设,是模拟古人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的,具有科学史的意义。
假如站在古人的角度去思考,哪种解释是最符合观察实际的;
如果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去思考,直接用地球自转来解释就可以了。
TOP
6#

思考很有价值,但是是站在现在的知识程度去思考的;
教材中的假设,是模拟古人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的,具有科学史的意义。
假如站在古人的角度去思考,哪种解释是最符合观察实际的;
如果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去思考,直接用地球自转来解释就可以了。
喻伯军 发表于 2023/9/27 20:30:47
喻老师,我觉得不可能完全站在古人的角度去思考,既然四种假设提出了自传与公转,那也应该是日心说出现之后到日心说被正式承认之前,也就是大约1543年到1882年之间,这个时间段已经不能用古人来形容了。
TOP
7#

科学教材沿袭科学史,由浅入深,有一定的教学价值。
TOP
8#

这节课与之后的两节课从教材编排上来说可能是更想体现建立模型,获取证据进行验证这样一个科学过程吧
TOP
9#

这个单元在四季变化教学之前,还有很多遗漏的地方,不然四季变化孩子们基本难以了解和掌握。
TOP
10#

或者说,教材的单元进阶结构模型不完整,或者没有系统建构。
TOP
11#

这节课与之后的两节课从教材编排上来说可能是更想体现建立模型,获取证据进行验证这样一个科学过程吧
科学小梁老师 发表于 2023/9/27 21:09:07
关键是这四个模型给人带来很多困惑,建完以后发现都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模型是用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但这里的模型没有解决问题
而后面的习题却提到了昼夜交替的周期是24小时,昼夜交替现象是因为自转,昼夜时长是有规律变化的,甚至还有一个一天的日照过程中热量先变多再变少,
这个模拟实验研究的结果,后面的习题一个也解决不了
TOP
12#

或者说,教材的单元进阶结构模型不完整,或者没有系统建构。
金亚军 发表于 2023/9/27 21:16:56

第一课已经建立了三种模型,内部结构模型,海陆分布模型,自转模型。自转模型有两个要点,一是有自转轴,二是自转轴是倾斜的,
那么第二节课就应该用这个倾斜的自转模型,去验证昼夜交替现象,
第三课又突然出现了科学史,我觉得要不就放在单元最前面,作为提出地球自转的起始或引入,
第四课继续用的是自转模型,研究谁先迎来黎明,这是在昼夜交替的基础上,再研究昼夜先后的变化细节,中间隔了一个地球史,感觉很奇怪。
第5课影长的变化,应该把直射斜射对温度的影响也加进去,少了这块知识,为什么夏季影子就得短,冬季影子就得长,学生是不理解的,四季与影长之间的联系只是靠生活常识和记忆力直接记住的,没有建立内在的联系,这个补上以后,第6课公转与四季,也就变得很自然了。除了距离对温度的影响,角度对温度影响也很大,
TOP
13#

TOP
14#

很有思考的意义和价值
TOP
15#

假说二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既可能产生昼夜交替,又可能不产生昼夜交替,产生这一结果的差异在于向阳面是否改变。运动本就是相对的,站在不同的参照点观察,最后描述的结果就是不同的。
TOP
16#

假说二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既可能产生昼夜交替,又可能不产生昼夜交替,产生这一结果的差异在于向阳面是否改变。运动本就是相对的,站在不同的参照点观察,最后描述的结果就是不同的。
听故事的人 发表于 2023/9/28 8:08:55
这个假说没有问题,一定产生昼夜交替,只有当既自转,又公转,周期一致的时候,才可能不产生昼夜交替,就好像月亮一直对着地球一样
TOP
17#

回复 2楼傅蒋的帖子

深入了许多
TOP
18#

傅老师很善于思考,这种治学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TOP
19#

TOP
20#

回复 2楼傅蒋的帖子

太有价值了,今天正好要上这节课
TOP
21#

第二种的假设,如果地球不自转,只是绕着太阳公转。那么白天的永远是白天,晚上的永远是晚上,没有昼夜之分了。
TOP
22#

假说二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既可能产生昼夜交替,又可能不产生昼夜交替,产生这一结果的差异在于向阳面是否改变。运动本就是相对的,站在不同的参照点观察,最后描述的结果就是不同的。
听故事的人 发表于 2023/9/28 8:08:55

假说二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如果地球不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且昼夜交替的周期正好是公转一圈的时间;如果地球在自转就要看自转的速度了,如果恰巧和“月球”与“地球”的状态(非常难得),那就不会产生昼夜变化了,如果是另外的自转速度,那也会产生昼夜交替。
TOP
23#

第二种的假设,如果地球不自转,只是绕着太阳公转。那么白天的永远是白天,晚上的永远是晚上,没有昼夜之分了。
付出永远美丽 发表于 2023/9/28 9:56:44

你这个说法好像不对哦,再仔细想想。
TOP
24#

假说二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既可能产生昼夜交替,又可能不产生昼夜交替,产生这一结果的差异在于向阳面是否改变。运动本就是相对的,站在不同的参照点观察,最后描述的结果就是不同的。
听故事的人 发表于 2023/9/28 8:08:55 [url=http://lt.zjxxkx.com/showtopic.aspx?topicid=6
傅蒋 发表于 2023/9/28 8:13:35 这个假说没有问题,一定产生昼夜交替,只有当既自转,又公转,周期一致的时候,才可能不产生昼夜交替,就好像月亮一直对着地球一样

关于这个假说二,我完全同意傅老师的观点。
TOP
25#

尽量从科学史的角度来分析,就像谁先迎来黎明一课,如果不研究,现在直接卫星拍摄就够了
TOP
26#

对这一课的想法,傅老师有独到且深入的理解。但对于这一课的定位,不同老师对于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定位,这课的这四种假说,让孩子们能用模拟实验来说明是否可以产生昼夜交替,引起争鸣,已是难点。很多时候,我们的老师想当然的认为已经有孩子知道结论了,就没必要这样“多花头”了,而事实是确实有孩子知道了“公转自转”的结论,但绝大部分是没有借助模拟实验建构的。这节课重点也是利用模拟实验来帮助孩子建构,假如这节课上能有孩子利用前面做模型的经验积累,像傅老师这样提出来,从而排除一个或多个假说,那就说明整个系列的课上得非常的成功,如果孩子没有提出来,不能排除这些假说,那也没必要一定要提出来,因为后面还有科学史这样一课。

随还没有上过这新教材,但老教材上过好几轮,看了这个帖子,我倒觉得教材在前面多了做地球模型的课,对这节课的教学是非常有利的。
TOP
27#

书上4种假设,或者学生有更多的假设。这些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过程。古代人类站在地球的角度研究宇宙大都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然后寻找证据排除错误答案。只有更多的错误假设被排除掉才能更接近事实。这方面旧版的教材设计的更好。新版还没有教到,教材编排是否合理不知道。
TOP
28#

从被带入到古代角度来看,这些假设都很有意义。
TOP
29#

从被带入到古代角度来看,这些假设都很有意义。
杨君 发表于 2023/9/28 10:59:47
中国的古代是1840年结束,开始步入近代,但是,欧洲近代史从15世纪就开始了,哥白尼在1543年临终前发表了天体运行论,提出了日心说理论,直到1609年伽利略发现了更多证据后,日心说才开始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这一系列科学历史事件,已经不能用古代这个时间词来代表了。
中国还在古代,但欧洲这时候早就步入近代了,总是要我们带入古代的视角,我觉得这是不对的
TOP
30#

真会思考,把前几节课作为基础进行,更好地使用知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