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导体和绝缘体》教学实践与反思 [复制链接]

1#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实践与反思

  2021年看到汪老师的这节课例分享的时候,就感觉他们团队把这节课设计得非常巧妙。

  其中的两个亮点,让我印象极为深刻。

  第一点:创新学具(材料检测板),提高检测效率。多样化的、有结构的材料全部呈现在一块材料板中。更具创新的是将液体密封在透明塑料管中,并且两头插上大头针,就可以检测液体的导电性,规避了脏乱的实验操作情景。第一眼看到这样的学具真的是眼前一亮,大呼妙哉!徐春建老师对这个设计的评价就是:“如此内涵丰富、操作简便、形式美观、价格低廉的学具成就了一堂好课!”

  第二点:前测、检测结果,大数据汇总(问卷星调查)。每次课堂的分析都是以学生的真实数据为依据,更符合学情,更具针对性。但同时也存在一个小问题,就是问卷星只能是调查全班的一个整体情况,无法精准定位是哪个个体的问题。当然徐老师根据这个问题,也提出了56教室,就能够轻松解决这个问题。


汪老师的这节课的现场直播链接,要看的老师可以戳:

https://mp.weixin.qq.com/s/_Uevadt6s1FkGBEI3xVEkA

  2023年3月,参加台州市教研活动时,杨周辉老师也上了这节课。同课异构,杨老师,对这个学具板作了进一步的改进,学生在检测时,可以将材料拿下,检测完之后,可以放回去,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杨老师这节课的设计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从最受争议的物体开始检测。并且检测的时候并没有直接使用“导电球”,而是先用“电路检测器”再用“导电球”。也体现了一个“随着检测工具的发展,检测结果将更为准确”的理念。整节课学生的操作越来越娴熟,检测结果越来越准确,对导体与绝缘体并不是绝对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


  在观摩了这两节优秀课例之后,恰好今年自己也执教四年级,不好好尝试一番,岂不可惜。针对教学目标、学情、现有的材料,将教学设计做了如下的调整: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检测,知道有些物体容易导电,叫做导体;有些物体不容易导电叫做绝缘体。

  科学思维:依据检测结果,能分析概括哪些材料容易导电,哪些材料不容易导电。

  探究实践:能制定出检测导体与绝缘体的研究计划,并根据计划进行检测。

  态度责任:在检测出培养尊重事实、敢于大胆质疑的实证精神;在检测中培养与其他组员合作、乐于分享的态度;通过检测活动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前测展示,以疑促思

  1.以导线聚焦,提出问题:为什么导线里面要用铜丝,外面要包上塑料?(直接引出“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生活中哪些材料像铜丝这样容易导电的?哪些像塑料这样不容易导电的?

  2.概念前测:材料板上的这16种材料哪些容易导电,哪些不容易导电?

  3.学生展示前测结果,教师根据孩子的汇报结果,及时贴上板贴。其他孩子进行质疑、补充,将有争议的材料放在中间。板书及时为孩子的思维留痕。



    设计意图:对于现在的孩子,课外知识非常的丰富,而且随着安全教育的不断普及,孩子们对于电相关的安全知识了解还是比较多的。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也是有一定的基础的,但是有部分物体,还是存在一定的误区。前测可以充分暴露孩子的前概念。

  二、电路检测器检测,观念冲突(山穷水复疑无路)

  1.检测活动1:小组分工合作,利用电路检测器进行材料的导电性检测(每人检测3种)。

  2.学生汇报检测结果,将有争议的进行重新归类。



  设计意图:对于金属类的材料能够导电,布、塑料之类的材料不容易导电,从前测来看,孩子们基本上都已经有了共识。但是铅笔芯、人体、水等材料的争议性就比较大了,但是从电路检测器的结果来看,这些材料都不能点亮小灯泡,都归属于绝缘体,这里比较有意思的是,有些孩子非常坚信这个结果是正确的;但是也有一些孩子质疑了这个结果,但是在证据面前,他们非常纠结。此时我感觉是他们想要继续探究的好状态,课堂中应该存在的状态。显然这样的实验结果,与他们平时的课外阅读得到的知识是相违背的。人体和水等材料应该是导体,能够导电。那为何它们不能让小灯泡发光呢?有些思维敏捷的孩子也会提出:可能是它们的导电能力太微弱了,流过灯泡的电流是有的,只是比较小,没办法点亮小灯泡,我们需要更灵敏能检测出微弱电流的检测器。

  三、导电球检测,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

  1.检测活动2:出示导电球,简明讲解使用方法(和电路检测器一样,需要自检,并用检测头检测物品2-3次)。本次活动只需检测不能让电路检测器亮的材料

  2.学生汇报检测结果

  3.梳理总结检测结果,总结导体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水等;绝缘体材料:塑料、布、干木棒、玻璃、橡胶等。

  4.课堂收获:①检测工具越灵敏,检测结果越准确,既要尊重证据和事实,也要学会大胆质疑,利用更先进的方法和工具去验证自己的质疑。

  ②导体和绝缘体并不是绝对的,干木棒变湿之后也会导电,所以我们不要湿手去开开关,要保护好电器的绝缘材料等。



   设计意图:没有一开始就提供给孩子们导电球,而是在孩子们形成观念冲突之后,才提供导电球,这样更能促进孩子们的思维发展。没有直接否认掉电路检测器的作用,只是到后来,它已经没有办法满足我们的检测需求了,我们才寻找更加灵敏的导电球进行检测的。通过这两次检测活动,一些结论性的东西不需要教师过多总结强调,孩子们就能够自然而然地提出,理解上也会更加深刻。

前测.jpg (, 下载次数:0)

(2023/9/22 2:52:38 上传)

前测.jpg

最后编辑夏薏 最后编辑于 2023-08-02 08:05:04
本主题由 超级管理员 喻伯军 于 2023/8/2 23:56:29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教学反思:

  1.关于材料板的制作

  因为是自己的常态课,所以在考虑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外,还要考虑到成本的控制。所有的学具都是和学生一起手工制作的。当然学生也知道了我的强迫症比较严重,所以尽可能地满足我的要求,贴的横平竖直,然后也从一开始的标签纸贴,到最后统一用铜版纸贴。

但是从课堂效果来看,材料的种类可以再丰富一些,尤其是一些复合材料,和液体材料再增加一些。不然,有些孩子在测了水容易导电之后,就很自然地认为所有液体均能导电。

这个塑料管子,我感觉我的比较小,可以再选大一些的,淘宝上都有高清透明的塑料管子,还有配套的塑料盖,不用热熔胶枪,就会更加清爽;不用再插入大头针,更加安全。例如下图4是同教研组的王亚敏老师做的改进版,更加美观安全。





  2.关于教学时长

  由于有两个比较长的活动,所以对教学时长还是有点要求的,执教下来,总是会超时3、4分钟,这一点还是要再改进、精进。

  3.关于数据收集与分析

  教学实际没办法做到人手一个平板,连每组一个都做不到,所以数据依然采用最传统的纸笔测验,没办法大数据分析,然后以板书的形式进行大方向的思维留痕,没办法精确到具体人数。除了人手一个平板外,也想请教一下其他老师,都有哪些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好方法,可以在常态课中使用呢?

TOP
3#

回复 1楼夏薏的帖子

两套检测材料的准备,加上材料板的提供,让《导体与绝缘体》这一课的教学既容易操作,又能基于学生认知冲突展开教学。谢谢老师分享。
TOP
4#

感谢分享,向夏老师学习!导电球不能代替电路检测器,因为电路检测器的使用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电路的含义,而导电球作为更灵敏的检测器,能帮助学生感知人体和水的导电性,让学生认识到技术的进步让检测结果更准确。
TOP
5#

工具箱中的导电灯还是很灵敏的,微弱的电流都能检测。
TOP
6#

回复 4楼柠檬黄的帖子

是的呢,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我感觉是蛮有必要的~~
TOP
7#

这20种材料选择的太好了。收藏学习了
TOP
8#

对于科学老师,善于收集优秀的器材也是非常必要的技能呀!学习啦!
TOP
9#

感谢分享,对优秀课例的解读,有助于我们的进步。
TOP
10#

检测便捷,材料丰富,效率提升。非常优秀的一堂课。
TOP
11#

学习了
TOP
12#

回复 2楼夏薏的帖子

材料板好用心,改进得也很赞呢
TOP
13#

本堂课的实用性很强,实践意义很高,汪老师的教具使用让人眼前一亮,准确的抓住了学生的兴趣,体现了较高的教学设计能力的同时,对教具进行简约化,避免了材料的浪费与杂乱。
TOP
14#

看了大师的课,去实践后才会发现有很多值得思考的,有一些材料需要处理过。
TOP
15#

材料十分丰富,解读优秀课例,学习应用实施
TOP
16#

学习别人的优秀课例,来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学习了。
TOP
17#

感谢分享,优秀的课,优秀的解读
TOP
18#

这么精心地分析、改进一节课,对自己的教学水平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加精!
TOP
19#

回复 13楼睿彧的帖子

是的,当时看到之后也是觉得,孩子研究的幸福感,老师也是需要精心设计并且提供给他们的。
TOP
20#

回复 18楼喻伯军的帖子

谢谢喻老师的肯定,太感谢喻老师及团队创造的网络资源环境,让我们足不出户,依然能够享受到高规格的课堂,能够学习、实践、提高自我~~
TOP
21#

这套材料确实很实用。
TOP
22#

回复 21楼杨君的帖子

是呀,得亏了杨老师们的开发,真的是太棒了!
TOP
23#

老师们在学具改进、学法创新的方法又作了不少的探索。
TOP
24#

材料高效,检测便捷,把液体装进管子里教具改进真的没想到
TOP
25#

感谢分享,这堂课的材料准备很丰富,学生通过实验后,对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一目了然。
TOP
26#

很有学习精神,他人的好课拿过来,经过加工,上出自己的特点,就是自己的好课
TOP
27#

感谢分享,又一次学习的机会。
TOP
28#

学习了,赞
TOP
29#

一节常态课都能如此用心,向老师学习。
TOP
30#

这个材料的准备,老师费心了,假如教具箱中有这样的材料就好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