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暑期好时光,开卷有益 [复制链接]

1#

2023年“小学科学教学论坛开设假期生活专帖”之——专贴一:暑期好时光,开卷有益。


        阅读书目一:《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作者【美】格兰特 威金斯 【美】杰伊 麦克泰格。
        本书是袁老师开学初在名师工作室活动中推荐的阅读书目。上班时一直不能真正静下心阅读,而且本书内容偏重理论,因此有点晦涩难懂。剖析自己,在课堂教学设计和教科研中理论知识最为薄弱,所以亟需阅读来充盈自己。
       暑期阅读计划:
       1.坚持每周阅读4小时以上,每次静心阅读时间至少30分钟。
       2.在论坛中,每周至少一次记录自己所学和所思。
最后编辑屠琴 最后编辑于 2023-07-04 16:22:37
分享 转发
TOP
2#

坚持最重要!
TOP
3#

跟着老师一起学习,能量补充
TOP
4#

看屠老师的计划,突然也心生一个决定,把家里那套厚厚的《红楼梦》看完。
TOP
5#

跟着您,一起阅读,充电
TOP
6#

暑期能静心阅读,也是自我提升的好时光
TOP
7#

提升自我
TOP
8#

一起充电
TOP
9#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阅读第1周学习分享与反思

       有了暑期阅读计划和论坛任务之后,暑期疗休养后立马想到了要看这本书。       独自阅读之后,想在论坛中与大家一起讨论学习,相信与我也会大有裨益。
       本周分享书中看到的两个教学常态,仿佛也看到了自己教学的误区。
      【教学常态一】
       一道针对八年级学生的考题:“每辆公共汽车能装36名士兵,运送1128名士兵需要多少辆公共汽车?”要求以书面形式回答。
      几乎三分之一学生的答案是”31余12"。
      【教学常态二】
       每个秋季有两个礼拜速,所有三年级的学生都参加以“苹果”为主题的单元。他们参加与主题相关的各种活动。在语言艺术课上,他们阅读有关苹果佬约翰尼的故事,并观看这个故事的插画幻灯片。他们每个人都编写了一个充满创意的有关苹果的故事,然后通过蛋彩画的方式来讲述他们的故事。在艺术课上,学生从附近的苹果树上收集树叶,然后用树叶做成了很大的拼贴画,挂在三年级教室走廊附近的布告栏上。音乐老师教孩子唱关于苹果的儿歌。在科学课上,他们用自己的感官仔细观察和描述不同类型苹果的特征。在数学课上,老师向学生演示了如何按比例制作苹果酱,并为三年级的全体学生做了足够多的苹果酱。
       该单元的一大亮点是去当地的苹果园进行实地考查,学生可以看到苹果汁的制作过程以及坐着当地的大车到处参观。单元最后的活动是三年级学生的苹果节,家长穿着苹果服饰来庆祝,孩子们则轮流开展各种活动:制作苹果酱、搜索有关苹果词语的比赛、咬苹果比赛,及包含苹果问题的数学技能题比赛。苹果节的最后环节是让被选出来的学生朗读他们的苹果故事,同时所有所有的学生享用由餐厅工作人员准备的糖果苹果。
TOP
10#

这两个案例都揭示了我们在设计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理解。
案例一,学生因无法理解数学题中的情境,而脱离实际。
案例二,教师设计的活动走向了另一个误区,聚焦”活动“核心的教学。这样的教学虽有一定的主题,同时也让各学科之间的教学形成关联,但是它背后的学习价值又在何处呢?教学想要达到的效果又是什么呢?
最后编辑屠琴 最后编辑于 2023-07-09 14:29:09
TOP
11#

回复 2楼喻伯军的帖子

谢谢喻老师的鼓励,定能时刻谨记。
TOP
12#

回复 10楼屠琴的帖子

想到自己去年编写的项目化课程,就走了案例二的误区了。惭愧,自己的对课程和评估的设计是如此肤浅。
所以看到书中所写的案例,也让自己更加明确现在的不足,以及如何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感谢袁老师,让我能与此书相遇。
TOP
13#

       两个下午时间,我才将这本书的“序”和“绪论”看完,不单单读完,而且是带批注的精读。单这两部分内容已经占了24页了,余下还有近400页的内容,按这样的进度,瞬间对自己暑假看完此书有信心了,又充满压力了。毕竟暑假还有好多工作任务,也得带娃呀!              不过,耐心看完“序”和“绪论”,深知作者和翻译者对此书的用心,也反思自己对习以为常的教学,还有更多改进和学习的地方。
        坚持分享读书笔记,交流才会进步。
最后编辑屠琴 最后编辑于 2023-07-10 15:48:28
TOP
14#

好学的老师,敬礼!

2023年“小学科学教学论坛开设假期生活专帖”之——专贴一:暑期好时光,开卷有益。
        阅读书目一:《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作者【美】格兰特 威金斯 【美】杰伊 麦克泰格。
        本书是袁老师开学初在名师工作室活动中推荐的阅读书目。上班时一直不能真正静下心阅读,而且本书内容偏重理论,因此有点晦涩难懂。剖析自己,在课堂教学设计和教
屠琴 发表于 2023/7/4 16:20:34
TOP
15#

向你学习
TOP
16#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阅读第2周学习分享与反思

        本周一人带娃,看书进度稍稍落后了(第一章P1-P27)。不过有了第1周“绪论”内容的学习基础,第2周的学习就顺畅多了,不仅有收获,也萌生出有很多的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对书中的内容有更多的期待了。       本周阅读的内容是第一章“逆向设计”。逆向设计是本书《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非常推崇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关于逆向设计其实很早就已经被我们熟知,但这本书中所提的逆向设计不仅是一种设计理念或设计方法,更多的是从实践角度来指导我们如何进行逆向教学设计。比如,下图中的这份设计模板中就体现了作者描述的逆向设计的三个重要阶段:确定预期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初阅读这份模板,发现逆向设计真的很繁琐,而且看似有些棘手和耗时。

       再往下阅读,书中还举例了一份以“营养”单元内容为案例的三页模板,再对照自己平时的备课过程。参照逆向设计方法,我们在原来的教学设计基础上,可以多关注以下问题。
       1.备教学目标时,不仅备课标里的目标(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还要以问题的形式来认识并一一列举出预期的结果,包括:“思考本单元或本课要知道哪些基本问题”,“学生将会理解……”,“学生将会知道……”,“学生将能够做到……”。还有一点认识也很重要,通常我们要传授的内容比我们在有限时间里能够讲授的内容要多得多,所以我们必须要做出选择。基于这个问题,本书提出一个观点——明确学习内容的优先次序。通过合理安排学习内容的优先次序,来架构学习体验,这也是在确定预期结果时非常重要的一点,也是自己平时教学更需要关注的一点。
      2.备评估的方式——让预期的结果可视乎。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的逆向思考。这一点是我在平时备课时关注最少的。如何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呢?书中“三页模板”,给了很多的范例,这对我们平时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无论选择何种评估方式,这都为我们预期的理解目标收集证据。一旦头脑中有了清晰定义教学结果的方式,教学设计剩下 的事情就是“各就各位” 了。
       个人建议,其实书中提到的逆向教学设计模板与我们平时的教学设计还是有很大的相通之处的,日常教学不一定按它的模板格式来设计教学,这些模板好比工具,真正目的在于帮助我们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让我们的教学是真正基于学生“理解”的设计。






最后编辑屠琴 最后编辑于 2023-07-17 15:08:53
TOP
17#

期待楼主后续分享
TOP
18#

佩服佩服,来学习精华
TOP
19#

回复 18楼戴丹丹的帖子

谢谢戴老师的鼓励,我努力学习吧。
TOP
20#

回复 17楼徐嘉瑜的帖子

徐老师,让您久等了。今日已经分享了,欢迎来踩踩
TOP
21#

为了让老师们掌握逆向设计,书本不仅出示了很多“设计模板”,还有相关的设计工具,比如UbD设计标准、概念模板、案例等。不过目前为止,我还没掌握其精髓,还需要再反复的细读、精读。
最后编辑屠琴 最后编辑于 2023-07-17 20:59:29
TOP
22#

分享设计教学目标的技巧,制定目标时思考以下问题:什么可以用来证明学习目标的达成?达到这些目标的证据是什么样的?教与学所指向的、构成评估的表现性行为是什么样的?
TOP
23#

静心阅读真的很难做到,还是小时候能够心无旁骛的看书
TOP
24#

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大,能静下心来学习,真的了不起。
TOP
25#

好书看起来
TOP
26#

读书、摘记、分享,真好!
TOP
27#

能静下心来,不易!
TOP
28#

回复 27楼吴王不凡的帖子

都是抽空等孩子们睡午觉的间隙看的书,成年人看书实在不易。
TOP
29#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阅读第3周学习分享与反思

       本周学习分享从一则歇后语故事开始——“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这里的“狗”为什么要咬吕洞宾呢?“不识好人心”又从何说起呢?原来这里还有好几个传说故事呢。传说一:“狗”指的是哮天犬,他咬伤了吕洞宾,此处“不识好人心”带贬义。传说二:“狗咬”其实是苟杳(音同“狗咬”),故事讲的是苟杳和吕洞宾之间的深厚友情,却彼此不知对方的好心,此处“不识好人心”不带贬义。               故事分享到这,相信很多人与我一样,对这句歇后语的理解都是第一种传说。虽然是传说,但我还是被第二个故事感动了,同时也被深知自己的孤陋,容易被表象所蒙蔽。所以,唯有读书、学习,才能让自己狭隘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
       继续分享我对《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的阅读。阅读第3周(P29-P49),仍是带娃中抽出间隙来阅读,虽然忙碌,但是这抽空的间隙,让自己觉得暑假生活非常充实。
       继上周“逆向设计”这一关键词,这周的阅读关键词围绕“理解”展开。理解“理解”是作者给第二章的内容所作的标题。开头第一问,作者就让读者思考一个本质性问题:我们对“理解”的理解程度如何?当我们要求学生理解这个或那个知识点时,我们真正想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联想到自己平时在写教学目标时,也会经常将“理解”与“知道”、“了解”、“识别”等词语在表述教学目标时有所使用,而且在2022年版新课标附录中也有对这些行为动词作区分。在本书,“理解”和“知道”作为两个易混淆的词,花了大量篇幅来帮助读者理解“理解”。一开始阅读,我都被作者的几个“理解”的例子个搞懵了(认为作者把简单讲复杂了),但是通篇阅读完,抽丝剥茧,仍可以从几个侧面来说明“理解”:1.理解是智力层面的建构,是人脑为了弄懂许多不同的知识片段而进行的抽象活动,如果学生理解了,他们可以通过展示他们知道和能够做到的特定事情来证明自己理解了;2.理解作为有意义的推断,它会面临着思维的挑战,它需要通过有效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来明智、恰当地整理事实和技巧的能力;3.理解的可迁移性,理解是“超越信息本身”,我们通过理解一些关键的想法和策略来学习,就可以创造新的知识并达到更深入的理解……      本书关于“理解”还有很多侧面,也引用了约翰.杜威、布鲁姆等教育学家的看法,虽然表述都不尽相同,但共同的一点是,追求理解是我们教学设计时关键要考虑的终极目标。
      继续思考,本书另一个亮点在于,它非常注重对“理解”的“评估”,换言之,在追究理解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学生的哪些表现性行为可以作为他们理解的证据呢?这就与上一章“逆向设计”中提到的三个阶段相呼应了,关于这部分内容,会在后序的阅读中继续学习。很期待自己能在本书中学到更多"评估"理解的方法和策略。
课标行为动词附录.png (, 下载次数:0)

(2023/7/22 16:19:16 上传)

课标行为动词附录.png

知道和理解.jpg (, 下载次数:0)

(2023/7/22 16:19:16 上传)

知道和理解.jpg

最后编辑屠琴 最后编辑于 2023-07-22 16:19:16
TOP
30#

假期看看书蛮好的,充电陶冶性情,静静心。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