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4567891011» / 1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区2022学年共同体夏安琪专帖(一、二、三年级) [复制链接]

211#

二年级第一单元《磁铁怎样吸引物体》
一、教学思路
引领学生探究通
夏安琪 发表于 2023/2/23 15:51:12

在讨论隔着物体是否能将小车吸引过来的时候:1.纸——隔着薄薄的纸片可以将小车吸引过去,但是隔着一本书厚度的纸便不可以。
2.水——我用小密封袋装了一袋子水,此时小车能够被吸引。但是,如果把一小袋子水换成一水杯的水,小车便不能被磁铁吸引。


以此来验证上文所说,磁铁隔着纸片、木片、布片、塑料片都能吸小车,那是不是可以这么说:磁铁隔着所有物体都能吸铁呢?答案是否定的。

磁铁隔着铁片会改变磁场的大小和方向,另外,磁铁隔着较厚的物体就很难吸引铁了。所以,磁场可以穿透的物休是指非铁、较薄的物体。


最后编辑夏安琪 最后编辑于 2023-02-26 17:09:48
TOP
212#

新课标还新增了以下内容:
1.核心素养的描述及学段目标;
2.学科核心概念与跨学科概念;
3.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
4.学业质量标准;5.教学研究与培训建议等。

夏安琪 发表于 2023/2/4 21:47:34
跟着夏老师读新课标
TOP
213#

回复 211楼夏安琪的帖子

磁场能够穿透一部分较薄的物体,除了铁、镍等易被磁铁吸引点物体。一袋水能吸引,一杯则不可以,是因为一杯水增加的厚度,使磁场无法穿透。
TOP
214#

精彩导入弃单元导学环节

二年级第一单元《磁铁怎样吸引物体》
一、教学思路
引领学生探究通
夏安琪 发表于 2023/2/23 15:51:12 http://lt.zjxxkx.com/
夏安琪 发表于 2023/2/26 17:08:29
TOP
215#

复习大全,好

第二单元
170396
170397
170398


夏安琪 发表于 2023/1/15 19:55:59
TOP
216#

三年级第一单元《各种各样的运动



      一、教学简过程



     本课通过观察、比较和记录身边常见物体的运动形式,认识到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同时认识到运动方式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引导学生在物体上用贴圆点的方式做标记,用多种方法让它们运动起来,通过观察和记录圆点的运动形式,交流并分类,概括不同运动形式的特点。

      最后观察旋转木马的运动形式,明白旋转木马是不同运动形式的组合。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运动形式,能比较、分类其不同特点。

难点:观察物体的运动形式,并用简单的图示和文字描述。




三、亮点

展示不同物体的运动——不同物体有不同的运动状态

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的运动——同一物体不是只有一种运动状态


TOP
217#

三年级第一单元《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一、教学简过程
      “运动的物体会有不同的路线”,直指本课的核心,即从运动路线的角度研究物体的运动。探索板块由三个活动组成:
        活动1——通过观察和描述图片中物体的运动路线,初步感知它们可以分为直线和曲线两类。

   出示教材上的图片,引导学生描述图中的过山车、老鹰、台球、直电梯和自动扶梯、掉落的苹果,这些物体的运动路线。使学生明白山车是曲线运动,老鹰是曲线运动,台球是直线运动,垂直电梯是直线运动,自动扶梯既有直线运动又有曲线运动,掉落的苹果是直线运动。


活动2——通过趣味击球,利用直线和曲线轨道模型和画示意图,帮助学生建立起物体的运动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活动3——通过推小球,让学生预测、交流、观察和画出小球在桌面滚动时和冲出桌面后的运动路线。视频播放小球运动的慢动作画面,进一步明确小球运动路线。

通过对物体运动形式的观察、描述和判断,知道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认识到许多物体的运动是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结合。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描述并判断物体的运动路线。

难点:凭借证据判断快速复杂的物体运动路线。


     三、改进点

    将小球沿桌面推出再画出小球运动路线的活动,是以视频形式播放,没有让学生亲身体验。



TOP
218#

三年级第一单元《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一、教学简过程
      学生观察到不同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方式的不同和运动快慢的改变,成功引出后续对运动快慢的观察。

先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不同斜面,引发学生对斜面共同点的思考,再引导学生进入“我们周围有许多斜面,物体在斜面上会怎样运动”这个问题的思考,继而带领学生进入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探究活动。


通过进行“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的探究活动,发现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不同的,且与它的形状有一定的关系,同时引导学生对生活中更多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展开探究,激发学生浓烈的探究欲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将斜面坡度增大,观察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的变化——发现斜面越高,物体运动速度越快,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方式或许面临改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不同,并判断出相应的结果。


难点: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能对实验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形成正确的认知。


三、亮点

1.通过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知道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不一样的。通过对物体形状的观察,知道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与它的形状存在一定的关系。

通过实验操作明白——物体在斜面上会有静止不动、滑动、滚动三种情况。今天就让我们来研究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2.设计对比实验

①一号坡度上正方体的运动情况。

②一号坡度上小球的运动情况。

③二号坡度上正方体的运动情况。

TOP
219#


TOP
220#

实验时,用到了一个圆柱体:
      一号小组以侧面放置在一号坡度上;二号小组以底面放置在一号坡度上——这样得到的实验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一号小组的圆柱体滚动,但二号小组的圆柱体则静止。
      所以,可以规定同一种放置方法,这样记录和汇报时不会引起学生思想上的混乱。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记录时作简单标注,比如什么时候圆柱体是滚动,什么时候是滑动?同时在汇报时,可让小组一起上台汇报。学生一边讲解一边演示,使结果更有说服力。
TOP
221#

1.当逐步加大斜面的坡度,小球、正方体、六棱柱在斜面上的运动方式是否发生了改变?
      小球的运动方式没有改变,只是滚动速度更加快。原本在坡度较小的斜面上静止不动的正方体换成在坡度较大的斜面上开始滑动下来,坡度加大了以后,甚至滚落下来。六棱柱也从原先的滑动下落变成滚动下落。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方式随着斜面坡度大小的改变而发生了变化。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速度也随着斜面坡度大小的改变而发生明显的变化。

2.同一个物体,在同一个斜面上先后出现两种运动形式,学生该怎么记录?
      ①重复实验,选择出现次数更多的那种运动方式作为实验结果。
      ②观察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全过程,哪种运动方式持续的时间更久、或运动的距离更长,就记录哪种。
      ③两种运动方式都记录下来,但需作简单标注,便于汇报时展示。
TOP
222#

每次学生实验时都会忘记拍照记录,帖子中应该多放点照片才好。
TOP
223#

一年级第一单元《谁轻谁重》


一、教学重难点
      先通过询问学生的体重,让学生对轻重有一定的概念。
      我们如何知道物体的轻重?调动一年级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掂一掂、抱一抱、用秤称、用天平称等等。
      学生通过预测、掂量、称量,层层推进,感受到借助工具进行测量,结果更为准确。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使用回形针是为了统一称量单位,当多个物体进行轻重比较时,容易获得具体的数据,便于比较。
      实验前我先介绍了天平的使用方法,同时我也带了一个电子秤。通过电子秤的示数大小来证明天平的准确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有序地用掂量和称量等测量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难点:使用简易天平测量物体的重量。


三、亮点
1.学生先掂量、估计物体的重量,再从轻到重称量这五个物体的质量,把测得的数据记录。

用回形针作为标准单位称量物体重量的方法,把测得的数据从轻到重排序。

学生通过预测、掂量、称量,层层推进,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轻重的科学思维,并在探究实践中感受不同测量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不同。

最后编辑夏安琪 最后编辑于 2023-03-05 15:43:53
TOP
224#

本周还上了一节公开课,选择了一节和二年级相关的课程,《月相变化的规律》
TOP
225#

先请同学找出上半月的月相,再排序。最后把下半月的月相排序。

最后编辑夏安琪 最后编辑于 2023-03-05 16:20:20
TOP
226#

                                                一年级第一单元《认识物体的形状


一、教学简过程
    在上节课中,学生已经通过“轻重”这一主题初步体会了物体的一个基本特征——质量。
    本节课将借助“摆放”这一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体会物体的另一个基本特征——形状。




为了让学生从“占据空间”这个角度理解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之一,教科书对“空间”这个抽象概念进行了具象化——一个固定大小的盒子。通过将物体放进盒子,让学生体会物体本身会“占地方”。



通过将不同形状的物体放进盒子,让学生体会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占地方”的方式。教科书对活动的难度进行了控制,选择了大小相似的物体(木块和乒乓球),让学生聚焦在形状对物体“占地方的方式”的影响上。同时,为了初步唤醒学生的立体空间意识,教科书在活动中选择了不同面形状不同的物体(橡皮、螺母),让学生关注物体可能有很多面,不同面的形状可能是不相同的,而这也对物体“占地方的方式”产生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摆放”实验,探究多种“平铺”方式,意识到物体形状会影响其平铺的方式。


难点:通过对比分析班级记录表中的数据,尝试解释其中“相同”和“不同”的原因。


三、亮点


   学生在摆放螺母后,
螺母和橡皮的侧面形状不同,平着摆或立着摆的时候,用来平铺的那个“面”形状不一样,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一样。



通过展示、汇总数据,显而易见的是:同一物体摆的方式不同,能够摆放的数量就不同。



TOP
227#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养蚕比较好哦,感觉再热一点应该能够孵化出蚕卵了
TOP
228#

回复 222楼夏安琪的帖子

有图有真相,更加直观。
TOP
229#

回复 225楼夏安琪的帖子

夏老师的板书很有条理,知识点清晰
TOP
230#

回复 221楼夏安琪的帖子





TOP
231#

回复 230楼夏安琪的帖子

用不同的面接触斜面,就会有不同的运动状态
TOP
232#

三年级第三单元《月相变化的规律》


一、教学简过程


学生需要认识到在一月之中,月相有一个不断变化的,从缺到圆,再到缺的过程,能够总结出规律——知道“月相会变化,月初是弧形的,月中是圆形的,然后又变成弧形的”,上半月亮面朝西(右边),下半月亮面朝东(左边)。

首先回顾月相概念:月球发光部分的形状,就是月相。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月相图片进行观察、排序、装订成册等活动,使学生对一个月内月相变化规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难点:根据一个月里月相变化的顺序给月相图片排序。


三、亮点

把月相贴在黑板上展示,先找出上半月的月相来排序,再找出下半月的月相排序。

可以避免学生面对太多月相图无从下手的情况。


TOP
233#

夏老师在记录中一、教学简过程二、教学重难点三、亮点   点的描述很具体。
TOP
234#




TOP
235#

回复 234楼夏安琪的帖子

利用不同厚度的纸,来证明磁铁隔着较厚的物体就很难吸引铁。
所以,磁场可以穿透的物休是指非铁、较薄的物体。
TOP
236#

回复 110楼夏安琪的帖子

制作雨量器时,刻度条要与杯底内侧底部持平,这点可能有学生会不太正确。
TOP
237#

回复 236楼kich的帖子

是的,读数的时候也要视线与水平面持平,这点就有部分学生做的不是很好
TOP
238#

二年级第二单元《磁铁的两极


一、教学简过程

   教科书设计了有层次的三个活动:活动一,用回形针感受条形磁铁的各部分磁力是有大小的;活动二,通过吸引5枚回形针——发现磁铁的不同部位磁力有大小,而且两端磁力最大;活动三,用铁粉盒观察铁粉在两端的吸附情况,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两端的磁力最大。

   最后,得到结论——磁铁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且条形磁铁有2个磁极。以此衍生到寻找蹄形磁铁的磁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条形磁铁的磁力分布是两端磁力大,中间磁力小。

   难点:能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作出推测。


三、亮点

   探索环形磁铁的磁极——在外圈和内圈


TOP
239#

一年级第一单元《给物体分类》


   一、上课简过程


当学生面对众多物体时,很自然地会根据所学物体属性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

进行分类活动时,应该把所有的材料放在一起,组内成员轮流按一定标准对它们进行分类摆放。

先看几张超市货柜的图片,交流超市是怎么分类的。

根据同一个特征进行分类,再根据另一个特征进行分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观察、比较过程,能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

难点: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尝试对分类结果进行解释。


TOP
240#

三年级第一单元《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一、教学简过程

在相同距离内,可以测量不同物体的运动时间来比较它们的快慢。那么,这节课便是探索在相同运动时间,该怎样比较它们的快慢。

通过探索相同运动时间,不同交通工具通过的具体距离,比较快慢。

再通过探索同时出发、同时停止,比较运动的快慢——起点相同,运动时间相同,距离不同。

最后,探索不同地点,不同时出发,比较运动的快慢——起点不同,运动时间相同,距离不同。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应用“相同时间距离”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难点:利用常见物体运动的时间和距离,能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即速度的大小


三、亮点

学生通过亲身测量明白,起点相同或不同但运动时间相同,距离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秒表和合适量程的软尺来测量距离,比较速度快慢。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