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区2022学年共同体王丽琴专帖(五年级) [复制链接]

91#

关于科学课堂上的安排:1.慢慢上科学内容,不要强加知识的灌输,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做实验多让学生去总结(其实很想从一年级开始接手带到六年级,从小开始培养)、去思考。2.重抓纪律和学习态度,想一些方法,让课堂更顺利一些,学习效率也更高效一些。3.实验分组的优化,实验分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上课的效率,本学期不再采用单一的分组方式,根据器材和内容来优化。4.作业本规范和器材准备。上学期采用的作业评价方案是全对的学生加一个五角星领一个智慧章,期末汇总奖励;本学期打算在此基础上增加突破难题、带实验器材、上课认真听讲、一节课积极发言3次以上等方面加五角星领智慧章。
TOP
92#

第一单元第一课《种子发芽实验》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种子发芽必须的条件,并能设计控制变量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
2.教学难点:实验不能马上出结果,后续观察时间长。
二、教学思路
(一)聚焦
问题:种子发芽有哪些必要条件?
(二)探索
1.你知道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我们的猜想是(水、空气、温度、阳光、土壤、养料等)
2.你能设计对比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吗?学生先说再在实验单中设计。
3.小组交流:不同的条件不同的设计
4.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操作。(根据科学学具袋中和自带材料1-2人一组,没有带材料的2人一组)
5.观察绿豆种子的变化。(用课堂作业本的实验记录单用画图+文字描述的形式记录,观察时间延长至课后)
6.根据实验结果,证明绿豆种子发芽必须的条件有哪些。(发芽以后总结)
(三)研讨
1.我们为什么要设计两个培养皿实验?每一组为什么要放3粒种子?
(控制变量进行对比;3粒种子能减少种子质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什么现象能说明我们的猜想?
(两组种子是否发芽,发芽的条件是必须的)
三、亮点
1.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结果,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和思考的过程。
2.利用课堂作业本中的实验单进行记录。
3.灵活应用对比试验的核心:控制变量法
四、改进
1、控制变量法应用时相同的条件要把必要条件都写上(最好写上除变量外的所有条件,因为实验结果还没出,不知道哪些是必要条件))。有些学生相同条件中只写一个,这样会导致种子不会发芽。
2、实验完成后要进行引导后续的观察,把实验的塑料皿放在上课的实验室,每次上课去加水观察并记录。
TOP
93#


期末测验《水钟》相关题引发的思考


1.理论与实际:理论是理想化的状态,有时候更多存在与脑中,更是推导的结果。实际操作是验证理论也是反驳理论的最有效方法。
2.大约与精确:人工实际操作和操作产生的结果是多种因素作用的,难免会产生误差,这个时候结果是“大约”的,得出的结论也是建立在大约之上的。而精确,本身就是个没有误差的词,对于小学生来说只能去引导,但也不能否定“大约”做出来的结果。
关于制作的水钟到底能不能让水均匀往下流?水钟到底能不能用来计时?其实只差了一个“大约”。
理论上人工操作绝对不会让水钟的水均匀往下流,但是计时2分钟、5分钟这些短时间的操作,虽然做不到均等,但结果还是基本做到均匀的。
3.尊重与引导:我们尊重实验结果,也要引导学生用科学谨慎的态度,尽量摒弃“大约”。因此做完有误差的实验时要总结补充:从理论上讲……
TOP
94#

【课程标准解读】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针对学生有哪些要求?
主要是在核心素养方面作出了重大的改变,就是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方面做了非常具体的说明。核心素养的发展方面,新课标主要突出了科学思维能力方面的发展,学生能力主要是体现在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实践动手的能力。在态度方面就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安全教育、社会责任方面的教育。
TOP
95#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科学教师教学提出了哪些要求?
首先我们要遵循教育教学发展的规定,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其次,为发挥我们科学课程的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老师需要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一、老师要研读课标教材和教师用书;

第二、老师要对学生进行认真的学情分析;

第三、老师要制定相应的教学设计,从学习方面的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着手;

第四、老师在研究教学设计时要按照课程标准对标对本来具体撰写;

第五、老师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以重点教学活动为主;

第六、做好充足的教学准备,如具体的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

老师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还要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规范教师用语,做好“双减”政策下的作业设计,为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做好课后的教学反思和教学水平。
TOP
96#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有哪些主要变化?
第一、提炼了核心素养发展的要求。核心素养中主要就包含了四个要素: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

第二、调整了课程结构。

第三、精简了课程内容。核心概念从18个减为13个,学习内容从75个减到54个,学习目标由207个减到了161个。

第四、突出了育人导向。在育人导向中又强调了以下几点:第一强调了社会责任感的要求,第二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重视国家安全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强调要结合科学探究与实践活动,重视工程与技术的这种素养的导向,强调开展了技术与工程实践,既要基于相应学段学生所学的核心概念和跨学科概念,又要基于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

第五、强化了实施指导。具体在新课标当中对学业质量标准提出了要求,这也是广大的家长学生比较关注的,以及学业质量的标准和对学业水平考试命题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另外还对老师的培训、教学研究等内容要求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此外,还增加了学生在科学课当中所要做的探究实践活动的具体实验。
TOP
97#






TOP
98#

对比种子发芽实验第二天不能上,种子还没发芽,要第三课时上。另外发芽后的绿豆苗生长也比较慢,第四课时也上不了,只能将后面的内容提前上来。
TOP
99#

2月22日科学品质教育论坛学习体会



1.《用沉的材料造船》有课前交流,和学生聊航模做船的经验。既能了解学情又能增进师生感情,同时营造一种轻松平等的氛围。以后上课前提前几分钟去带学生,和他们聊一聊与课有关或者其他话题。


2.实验器材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一人一组进行实验,每个人都动起来。


3.展示学生实物作品的环节可以在黑板上做一个置物架,直观、方便。


4.老师说清楚问题后尽量让学生去探究,不必说太多要求,生怕他们做不出来、做错。朱老师说:“探索本来就是不知道怎么做,然后去试一试”。说太多既浪费时间,课堂气氛也会很沉闷。


5.上课的语言一定要是激励性的,能引起学生兴趣和“攀比”心的,不能用“谁敢说一说”、“等下有时间再说”等打击学生的话。


6.有时候的探索环节没有特别详细的要求,学生的思维会越发散。


7.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归纳能力普遍不强,不管是城区学校还是乡镇学校,是否应该从一年级科学课堂就应该培养起来学生的观察能力、对比能力、表达能力、归纳能力。有着这样一个梦想:很想从一年级开始教一直带到六年级,从小抓核心素养。


8.Excel表格技术值得学习,不仅可以用于课堂统计,也能在工作中发挥用处。


9.要把热情和情怀放在教学的首位。做正真对学生好的事,哪怕很普通、哪怕默默无闻。经常问自己:我的课学生喜欢吗?学生能力提升了吗?


现在我的学生还是比较混乱的阶段,我觉得我的课他们是不喜欢的,所以回馈我的是游离的神思、懒散的态度。至于能力提升,如果因此他们抱着懒散的态度,那是无法提高的。所以要花更多的精力去改变教学方法。还有就是每天太忙了,做不完的工作,导致花在教学上的时间很少。工作也推不掉、教学也抓不住(忍不住想吐槽)


10.课本“聚焦”部分的问题确实太大,有时候提出来的问题一节课是解决不了的,应该适当细化。

TOP
100#

【课程标准学习】
《标准》中提到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小学科学的教材也在改革中,新课标课程理念“聚焦核心概念,精选课程内容”,同时也注重科学安排进阶,形成有序结构。
    科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含以下几部分:
1、科学观念;
2、科学思维;
3、探究实践;
4、态度责任。
    不同学段,科学课程达成的课程目标是层层递进。另一方面,新课标中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即注重“立德树人”的导向原则,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TOP
101#

【课程标准学习】
     由四个领域的18个主要概念更新为四个跨学科概念和13个学科核心概念。其中四个跨学科概念充分体现了跨学科研究和跨学科思维,13个学科核心概念是旧课标18个主要概念的整合、补充、提升。13个科学核心概念将关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宇宙科学三个领域合在一起,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由此可以看出其中的整合性。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设计教学,首先从学科核心概念的角度出发设计,同时要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跨学科的核心概念。跨学科的核心概念不是一个单纯的学科,而是对不同的学科核心概念进行整合。
    在新课标改革之下,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我们应不断学习以应对学生成长和学习阶段中不同的变化,以及社会和学科课程标准的变化。以学生为本作为教学的宗旨和信念,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动力,发挥科学学科特质,培养学生成为科技创新、面向世界、走向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TOP
102#

【课程标准学习】
我深刻感受到成为一名合格的一线老师,应该聚焦学科核心概念,经常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联系,带动课程综合实践,强化实践性。科学课程的内容设计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合理进阶,充分体现课程内容的综合性。除此之外,还让我明白了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正所谓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
TOP
103#

在增加摆锤质量时不影响摆线长度的好方法:1、绳子的打结方式的改变,可以做到不反复打结,只要把螺帽穿过去即可,不影响摆线长度。如图:

169089

169090
2.采用小吸铁石做摆锤,增加的时候直接吸上去。

王丽琴 发表于 2022/12/15 8:18:43 这些实验小细节学习了
TOP
104#

第一单元第2课《比较种子发芽实验》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实验总结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空气、适宜的温度,土壤、阳光、养料不是必要条件。
2.难点:数据分析。
二、教学思路
(一)聚焦:根据上次课自己做的实验观察种子发芽情况,我们有什么发现?比较各组数据又能发现什么?
(二)探索
1.填写活动记录表
2.分析数据,说一说你得出了什么结论。5-6位同学,不同变量的小组
3.得出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4.观察绿豆发芽的过程:最先长出什么?(根--子叶)
5.绿豆发芽后怎么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6.适当的时候(子叶变绿且能光合作用后)进行移植。
(三)研讨
1.怎么用数据解释实验结论?(对比,在都发芽的情况下我们控制的不同条件是种子发芽不需要的;在一个发芽一个不发芽的情况下我们控制的不同条件是种子发芽必须的。)
2.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充足的空气。不需要阳光、土壤、养料。
三、亮点
1.一人一组实验,每个人都有实验可以分析,锻炼观察力、分析力、语言表达能力。
2.实验失败的学生找原因,再次实验
3.撰写发芽日记。
4.后续拓展:把发芽的种子移植到土壤中种植并观察,可以撰写生长日记。
四、改进
1.天气较冷种子发芽的时间比较久,这一单元应该放到温度在20度左右的时候上,这样就不会中间空挡。
2.有一部分种子因为双休没有浇水有点干,会影响发芽。应该让学生带回家或者提前加好多一点水。
TOP
105#




TOP
106#

第二单元第1课《船的历史》

一、重难点

重点:知道船的发展历史以及我们的感受;通过实验探究独木舟的载重量和稳定性;通过实验验证尖型船头能减小阻力。

难点:如何改造自制的独木舟。(从载重量、稳定性、阻力三方面考虑)

二、教学思路

(一)聚焦

1. 你知道船的发展历史吗?对此你有什么感受?

2. 独木舟的稳定性和载重量怎么样?

3. 怎样减小船在行驶中的阻力?

4. 如何改进我们自制的独木舟?

(二)探索

1. 自学船的历史。填写表格:

历史顺序

名称

材料

动力方式

体积

载重量

古老





现代

独木舟

木头

人力

摇橹船

木头

人力

帆船

木头

风力、人力

较小

较少

蒸汽船

钢铁

蒸汽

较大

较多

柴油机船

钢铁

柴油

潜艇

钢铁

核物质

较多

2. 测试独木舟的稳定性

①从载重量、摆放方法和稳定性两方面来分小组实验,在课堂作业本上记录。

②交流展示:每小组展示汇报实验结果并评价。

③得出结论:独木舟稳定性差,载重量小,最多的小组载重4个垫圈。

3. 怎样减小船在行驶中的阻力?

①实验:不同形状的船首(尖型、梯形)哪个行进比较快?

②交流:尖型船头行进比较快,阻力小。

③结论:尖型船头阻力小。

4. 如何改进我们的独木舟?

学生回答:①改变船首形状,变成尖型

②加大船的体积增加载重量和稳定性。

③改变船底,变成平的,增加稳定性(有些学生用塑料瓶做的独木舟)

(三)研讨

1. 从船的发展历史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 改造自己的独木舟。

三、亮点

1. 课前准备好自制独木舟,学生更有参与感和学习兴趣,可以用于学习独木舟后的改进。

2. 以单元思想统领,学完本单元我们的目的是做一艘船,至少能承重自身重量,有一定的动力。

四、不足

1. 测试实验的时候可以先水外放好载重物,再放入水中比较顺利。

2. 4班的课堂纪律简直了,上课效果也很差。5班课堂纪律好就很顺利。

TOP
107#





TOP
108#

改进后的独木舟1:加上尖型船头减少阻力;加上侧翼增加稳定性和载重量。



改进后的独木舟2:加上配重和侧翼提高稳定性,加水塑料纸防止渗水。



改进后的独木舟3:加上尖型船首,但是效果不佳需要继续改进;加侧翼提高稳定性。

TOP
109#


173202
173203
173204
王丽琴 发表于 2023/2/28 14:39:34
垫纸巾和不垫纸巾会不会也有不同?
TOP
110#

改进后的独木舟1:加上尖型船头减少阻力;加上侧翼增加稳定性和载重量。

173451

改进后的独木舟2:加上配重和侧翼提高稳定性,加水塑料纸防止渗水。

173452

改进后的独木舟3:加上尖型船首,但是效果不佳需要继续改进;加侧翼提高稳定性。

173453[
王丽琴 发表于 2023/3/3 10:03:25
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好强,也很有创意。
TOP
111#

回复 109楼陆国萍的帖子

垫了纸巾不会很快干,没有纸巾的马上干掉了
TOP
112#

第二单元第2课《用浮的材料做船》

一、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用浮的材料可以造船,如木头、竹子、泡沫、塑料等。以竹子为例,设计制作竹筏模型,并测试其稳定性和载重量。

学习难点:根据测试结果分析竹筏与独木舟的结构和性能,并提出不足进行改进。

二、教学思路

(一)聚焦

1. 浮的材料有哪些?哪些可以用来造船?(木头、竹子、泡沫、纸板、塑料等)

2. 独木舟有哪些不足?这些不足我们用竹筏可以克服吗?

3. 竹筏的稳定性和载重量如何?

4. 竹筏有哪些不足?如何改进?

(二)探索

1. 用竹子、木头、橡皮筋设计一个竹筏,并把设计图画在作业本标题下。

2. 测试竹筏的载重量和稳定性

3. 记录数据和独木舟进行比较


独木舟

竹筏

体积

比独木舟大

载重量

4个垫圈

12个垫圈

稳定性

比独木舟稳定

底部宽度

较窄

较宽

阻力

4. 竹筏的不足(从安全性、载重量、稳定性、美观性等方面说一说)

5. 如何改进我们的竹筏?

(三)研讨

1. 同样的材料不同的体积,他们的载重量和稳定性一样吗?你有什么感想?

2. 改进我们自制的竹筏。并交流展示。

3. 用其他浮的材料造船。

三、亮点

1. 用浮的材料可以造船,我们选取其中一种进行(竹子),其他的材料在课后完成。

2. 比较优缺点,知道各种船的利弊,对最后我们自己造船有个方向。

四、不足

1. 竹筏的设计几乎都一样,没有创新的做法。学生的思维是否被课件出示的制作视频给禁锢了?

2. 应该将上课用过的竹筏发给学生,进行改造,下次课交流。


TOP
113#






TOP
114#

第二单元第3课《用沉的材料做船》

一、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知道用沉的材料也可以造船,比如钢铁等。用橡皮泥和铝箔纸制作小船,并测试其载重量和稳定性。

2. 学习难点:用橡皮泥制作小船时船体厚薄、大小、形状控制。

二、教学思路

(一)聚焦

问题:我们可以用浮的材料坐船,发现载重量小,阻力大。我们可以用沉的材料做船吗?

猜想:可以

(二)探索

1. 测试橡皮泥和铝箔纸是沉的材料。

2. 设计小船

3. 用橡皮泥和铝箔纸自制小船(不同形状和大小)

4. 测试小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第六组

第七组

体积








载重量








稳定性








底部宽度








5. 得出的结论:底部越宽,船的稳定性越好,船越大载重量越大。

(三)研讨

1. 哪些方法能增加船的稳定性?

(用钢铁等沉的材料、增大船的体积、改变船的结构、加宽底部……)

2. 钢铁轮船还有哪些形状?怎么来增加稳定性的?请客后查找资料。

三、亮点

1. 分组实验,每组实验的小船进行对比,根据数据得出结论。

2. 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知道独木舟、竹筏(浮的材料)做船的优缺点,与用钢铁(沉的材料)做船的优缺点进行对比。

四、不足

1. 橡皮泥做船学生的成功率不高,体积的大小因为不规则很难界定,与面积混淆。

2. 课堂时间的把握,操作时间过长导致总结交流时间变少。


TOP
115#






TOP
116#

回复 115楼王丽琴的帖子

现实生活中,船的稳定性是最重要的。印度有家公司的的船在下水仪式上,由于船体不稳,下水即沉没。放置配重时特别要注意两边的稳定性。
TOP
117#

第二单元第4课《增加船的载重量》

一、重难点

1. 教学重点:通过设计、制作不同体积的铝泊船,认识船的载重量与船的体积有关,体积越大载重量越大。

2. 学习难点:用同样大小的铝箔纸做出不同体积的船,并从数据中分析船的载重量与体积的关系。

二、教学思路

(一)聚焦

问题:日常需要越来越大的船来载重货物,怎么提高船的载重量?在造船材料不变的情况下载重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二)探索

1. 猜想:船的体积越大载重量越大。

2. 每个小组用边长12cm的铝箔纸设计三种不同体积的船,在作业本上画出设计图,并计算出体积。

3. 测试三种不同体积的船的载重量。

4.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船的材料相同时,船的体积越大载重量越大)

5. 对于会滚动的货物怎么摆放才能提高载重量?(船舱分格)

(三)研讨

1. 船的载重量跟什么有关?(船的材料、货物摆放均匀时,与船的体积有关,体积越大载重量越大)

2. 为什么有些小组船的体积是最大的但载重量不是最大的?
(船制作时的牢固程度、货物的摆放、下水时的平衡有关)

三、教学亮点

1. 组内分工合作,每位学生都能动手操作和实验

2. 通过实验真实记录数据,出现问题的数据及时找原因

四、不足

1. 铝泊船的规范程度不够,很多学生做的都不是长方体,影响实验结果。要寻找做长方体的方法。

2. 制作和实验时间太长,导致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时间变少。

3. 128108体积的载重量的差别不是很明显,有些小组的实验数据存在错误。要寻找原因,课后再次实验。

4. 下次要进行再一次演示实验,得出一个比较统一的结论。

TOP
118#






TOP
119#

【探索】怎样用铝箔纸折长方体?
学生一:用尺子做成直角

学生二:两边折起后将多余的正方形对折后再往边上贴


学生三:两边折起后将多余的正方形内折

TOP
120#

活动好丰富呀!


173824
173825
173826
173827
173828
王丽琴 发表于 2023/3/6 15:32:38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