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区2022学年共同体夏安琪专帖(一、二、三年级) [复制链接]

91#

                          三年级第二单元《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


一、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用不同的“标准物”测量20筒空气的质量并通过类比、转化的方法测量一袋空气的质量。


  难点:在测量20筒空气的质量实验中,细致操作、仔细观察、准确记录。





二、教学简过程


  1、先测量20筒空气的质量,左边放一个没有充足气的瘪皮球,慢慢往右盘中放绿豆,直至天平指针指向中央。得到回形针的数量再重复操作。


  2、再换算出一袋空气即100筒空气的质量。


  3、猜测100筒空气的质量等价于多少粒绿豆、多少个回形针。

TOP
92#

三年级第二单元《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一学一得


    通过多次实验,20筒空气的质量等于7-10颗绿豆的质量,介乎于绿豆的大小而变化。
    在使用简易天平,测量并记录20筒空气的质量,通过类比、转化的方式得出一袋空气即100筒空气的质量。通过对比一袋空气和它同质量的“标准物”,认识到质量相同的物体可能体积不同。
    令学生在脑海中已架构起,空气质量与绿豆质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用其他足够“轻”的物体去衡量空气的,如绿豆。
TOP
93#

三年级第二单元《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一学一得
    通过多次实验,20筒空气的质量等于7-10颗绿豆的质量,介乎于绿豆的大小而变化。
    在使用简易天平,测量并记录20筒空气的质量,通过类比、转化的方式得出一袋空气即100筒空气的质量。通过对比一袋
夏安琪 发表于 2022/11/25 12:04:43
不仅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我也没想到,空气居然这么重
TOP
94#

回复 93楼王家东的帖子

让学生对空气有质量有概念的同时,也让学生明白空气的质量大概是多少的量——具化的量
TOP
95#

                      三年级第二单元《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一课一思

    各组实验测得的20筒空气的质量有所不同,推算出的一袋空气的质量与“标准物”有所差距:


     1、重复两到三次实验,把绿豆和回形针的数量取一个平均值,减小误差;
     2、让学生观察到这些绿豆的大小不是完全相同的,有所差距是正常的;

     3、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只是粗略的测量并推算了一袋空气的质量,想要测量得更准确可以使用更加精确的仪器设备。
TOP
96#



TOP
97#

回顾简易天平的使用,尤其是对水平仪中气泡位置的辨别:


    1、气泡在两条黑线中间——天平基本平衡;
    2、气泡在左侧——右侧天平在下,右侧物品更重;
    3、气泡在右侧——左侧天平在下,左侧物品更重;


    气泡的变化,是简易天平两侧物品轻重的直观且客观的表现,减小了小学生主观判断天平平衡与否带来的误差。
TOP
98#

二年级第二单元《神奇的纸》


一、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领学生对比感受两种形状的纸的差异。
    难点:引领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两种形状纸的特点。




二、教学简过程


1、白纸:出示白纸,引导学生说出白纸的特点,在纸上放一颗橡皮,观察白纸发生了什么变化。


2、瓦楞纸/折叠纸条:(1)引导学生对白纸进行操作,使其承重能力提升——大部分学生都会对白纸进行折叠。


   (2)引出瓦楞纸,分发并引导学生说出瓦楞纸的特点——按一按、放一放和摸一摸。


  (3)在瓦楞纸上放一颗橡皮,观察变化:承重能力提高。


3、纸柱:(1)裁出纸条并引导学生卷起来,做成纸柱;

(2)实验观察纸柱的承重能力是否提高。

TOP
99#

二年级第二单元《神奇的纸》一学一得


  在本课中,学生将利用“纸”这种材料,体验对一种材料进行加工、改造以改变和优化材料性能的过程。
  引领学生分析纸的特点、交流纸的作用,引发对纸的特点及其用途的思考,为后续的探究学习做好铺垫。
  通过实物展示瓦楞纸,让学生关注纸的变化和特点。通过示范和指导,引导学生折出符合实验要求、便于实验操作的瓦楞状纸,为接下来的活动做铺垫。
  通过对纸的不同操作观察,知道纸的不同特征,并初步了解材料经过加工、改造、优化后其性能会发生改变。能在教师指导下对普通的纸进行简单加工与改进,比较纸在改变前后的变化;能用语言描述纸折叠前后的变化。
  
TOP
100#

二年级第二单元《神奇的纸》一课一思


    学生经历寻找物品中的瓦楞状纸,分析物品运用了瓦楞状纸的什么特性,描述这个特征会使物品具有什么优点,从而使学生从全新角度认识到材料特点决定材料用途。


    反思:1、对于纸的性能比较,学生观察有欠缺。

          教师要让学生尽可能从多个维度去描述改造后纸出现的变化。“按一按”、“放一放”、“摸一摸”分别指向弹性、承重、隔热等方面的性能,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体验中进行总结。                                                        2、本节课需要对纸进行改造,不可避免的有纸屑产生。
         在课程的最后应该要引导学生注意教室的卫生,捡起碎屑。
最后编辑夏安琪 最后编辑于 2022-11-28 10:36:11
TOP
101#

回复 96楼夏安琪的帖子

用水平仪来调节天平更加清晰明了,对于现象的观察更为有利
TOP
102#

回复 97楼夏安琪的帖子

有这个水平仪,调节杠杆平衡方便多了
TOP
103#

回复 96楼夏安琪的帖子

阔华里面的这个水平仪还挺好用的,还有两条黑线,现象很明显
TOP
104#

回复 101楼高珠怡的帖子

是的,让同学们观察天平是否平衡不再靠估计,而是靠观察
TOP
105#

回复 103楼王燕飞的帖子

是的,气泡什么时候介于中间,会很明显
TOP
106#

三年级第三单元《认识气温计》


一、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气温计模型练习读数,掌握气温的正确读数方法。

难点:利用气温计模型练习读数掌握零下气温的正确读数。




二、教学简过程


   1、认识温度。


2、认识气温计的结构:气温计由单位符号、刻度、液柱和液泡几部分组成。
3、观察气温计的刻度,刻度上有数字、长线和短线,了解一大格、一小格的含义。
4、利用气温计模型读数。
5、概括气温计的读数秘诀:零刻度,读数起步;向上数,几摄氏度;向下数,零下几度。
TOP
107#

三年级第三单元《认识气温计》一学一得


  通过观察气温计,知道气温计有单位符号、刻度、液柱和液泡四个基本结构;知道气温的常用单位是“℃” ,读作“摄氏度”。
  通过利用气温计模型读数,让每个学生掌握气温的正确读数方法。而采用“你说我拉”和“我拉你读”的活动方法,极大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

最后编辑夏安琪 最后编辑于 2022-12-02 15:57:22
TOP
108#

三年级第三单元《认识气温计》一课一思


      气温计读数时的技巧:

  0℃刻度为标准点,红色液柱向上多了几格就是几摄氏度,向下少了几格就是零下几摄氏度。

  先“圈零刻度”,表示要从零刻度开始读数,然后找到液柱最上端,液柱最上端刚好对着零刻度,即“0℃” ;

  液柱顶端在零刻度上方,可以从零开始“画向上的箭头”,表示要从零往上读;

  液柱顶端在零的下方,可以从零开始“画向下的箭头”,表示要从零往下读。

  如果题目中没有零刻度,数字越往上越大则是零上的温度;数字越往下越大,则是零下的温度。
TOP
109#

气温计、体温计和水温计的异同

温度计类型

气温计

体温计

水温计

相同点

基本结构相同,都有液泡、液柱、刻度、单位符号等结构。

用途

测量气温

测量体温

测量水温

量程

-42~50℃

35~42℃

-32~102℃

最小刻度

1℃

0.1℃

1℃

使用方法

悬挂在室外阴凉通风处,示数稳定后读取温度

将水银柱一侧置于腋下或舌下,3分钟左右拿出来读取温度

液泡放置水中,示数稳定后读取温度

TOP
110#

三年级第三单元《测量降水量》


一、教学重难点


重点:制作简易雨量器,学会使用雨量器测量降雨量。

难点:模拟降雨的喷洒方式,读数时的视线水平。




二、教学简过程


1.出示有关降水的知识,学生阅读了解。


2.了解降水量和常见的降水形式——只有垂直降水才算降水量。

3、制作和使用雨量器。

最后编辑夏安琪 最后编辑于 2022-12-03 11:54:50
TOP
111#

三年级第三单元《测量降水量》一学一得


  降水。学生知道下雨是降水的一种形式,但较难理解下雪、下冰雹也是降水。
  通过观察和测量,知道雨量器是测量降雨量的工具,认识雨量器,学会使用雨量器。
  用整理数据、分析和归纳的方法,概括一段时间的雨量变化规律,推理天气特征。
    在观察与测量中,能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的研究兴趣,并培养持续研究天气的科学态度。
TOP
112#

三年级第三单元《测量降水量》一课一思


  1.制作雨量器时,透明直筒宽口杯与窄口杯是否有区别:
    因为降雨过程中,降雨范围的地面每一处从天上降下来的雨是平均分布的,它们的水位高度是一致的。
    我们读出来的水位高度就是降雨量,所以没有区别。


  2、使用喷壶模拟降雨时,喷壶嘴与杯口为什么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为了保证降雨的均匀程度,更能说明降雨的真实性。



3、一场雨的雨量能否代替24小时的降雨量:
  如果某一天24小时内只下过一场雨,那这场雨就是24小时的降雨量。如果某一天下了三场雨,那么要把三场雨的总和加起来,才是24小时的降雨量。
TOP
113#

三年级第三单元《观测风》


一、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自制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记录观察结果。

难点:利用身边事物对风向进行观测。


二、教学简过程

     1、通过刮风的图片和生活中对起风了的理解,让同学们明白——风是由空气流动产生的。
     2、了解测量风向和风速的工具。
     3、对照“蒲福风力等级表”,根据地面的物体判断风的大小和方向。
     4、介绍风向,介绍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TOP
114#

三年级第三单元《观测风》一学一得


    探索利用地面物体来感知风,尝试自制的风旗测定风向以及风吹动旗子的状态来估计风速。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比较对地面物体和小风旗的观测结果比较,从而体会简单工具对测量的作用。
    自制风向标是一个很有意义且适合小学生的制作活动,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将其放到课外时间,可促进学生进一步对观测风“工具与方法”的研究,并有助于提高天气日历对风观测记录的精准度。
TOP
115#

三年级第三单元《观测风》一课一思


    1、判断风速和风向与利用小风旗测定有所不同:
      由于风速和风向可能变化较快,比较发现观察地面物体判断风速和风向与利用小风旗测定有所不同,但方法正确,如实记录,都应该予以肯定。也可适当拓展气象学记是如何对这类风向与风速不稳定数据的判断处理方法。

    2、我们的气象学家一般是将一段时间内出现频率较高的作为当地风向与风速。
TOP
116#

三年级第三单元《观测风》一课一思
    1、判断风速和风向与利用小风旗测定有所不同:
      由于风速和风向可能变化较快,比较发现观察地面物体判断风速和风向与利用小风旗测定有所不同,但方法正确,如实记录,都应该予以肯定。也可适当拓展气象学记是如何对这
夏安琪 发表于 2022/12/3 12:09:45
整理每一节的思路保证上课效率,最好有些活动有图有真相。
TOP
117#

回复 115楼夏安琪的帖子

测量风速风向也要排除很多干扰因素。
TOP
118#

回复 111楼夏安琪的帖子

雨量器还是雨量器,本周刚刚下雨。正好可以上这一课。
TOP
119#

                   三年级第三单元《观察云》

一、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


难点:根据云的形状判别云的三类形态。





二、教学简过程
1、出示资料,介绍云的相关知识。
2、云是由悬浮在大气中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
3、区分云量多少的方法:把天空当成一个圆面,平均分成四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面内,如果云量不超过圆面的1/4,就是晴天;如果云量不超过 3/4,就是多云;如果云量超过3/4 或覆盖了整个圆面,就是阴天。
TOP
120#

三年级第三单元《观察云》 一学一得


了解云的成因,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天气现象之间的联系,为以后的学习做铺垫。


学生只需感知云有不同形状,在观察基础上利用图文记录,再通过对比学过的有关云的形态的相关知识,加深对云形状的认识。


通过研讨活动,能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本节课所学知识建立联系,并能够很好地回顾所学知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深入了解云的分类。


通过对云的观察,描述云的特征及种类,知道根据形状可将云分为积云、层云、卷云三大类;初步知道根据云量判断天气的方法,可根据云量将天气分为晴、多云和阴。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