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区2022学年共同体夏安琪专帖(一、二、三年级) [复制链接]

121#

三年级第三单元《观察云》 一课一思


    室外观察云,不同区域对云量如何判断:

    1、选择比较开阔的场地让学生整体观察,同时要告诉学生我们课堂上对云量是采用估计的方法来区分。


    2、学生在观察云时,可能会加上主观的想象,变成像某种动物、植物或者人物,特别是在课堂里学习过关于云的形状后,教师要强调尽可能真实。

TOP
122#

三年级第三单元《我们来做“热气球”》


一、教学重难点
    重点:尝试让“热气球”升空并在此过程中了解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变冷后又会下降。

    难点:用概括性的语言有逻辑地解释“热气球”升空及降落的现象。


二、教学简过程
       1、简单介绍热气球,引出热气球的上升是因为加热空气。
       2、实验:塑料袋——“热气球”、蜡烛——热源、塑料筒——隔离火源。
       3、同学分组实验,观察加热前后塑料袋的变化,并记录。
最后编辑夏安琪 最后编辑于 2022-12-16 09:43:19
TOP
123#

TOP
124#

三年级第二单元《我们来做“热气球”》一学一得


    通过放飞“热气球”活动,认识空气受热后会变轻上升,变冷后又会下降,能基于放飞“热气球”活动中观察到的现象,合理分析并解释“热气球”的上升和下降的现象,及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在放飞“热气球”活动中,能运用画图、书写等形式记录实验现象。

    通过放飞“热气球”活动,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科学实验是可重复的,并发展探索物质世界的兴趣。

    通过热气球图片引发学生思考热气球上升的原因,了解学生前概念。再通过出示热气球升空前的加热照片,使本堂课研究的中心从热气球本身聚焦到热气球里面的空气,引发学生思考:空气加热后的到底产生了什么变化?



TOP
125#

三年级第二单元《我们来做“热气球”》一课一思


一、实验注意  1:塑料筒有“缺口”的一端朝下,需要进气。
  2:塑料袋的边缘不能过低,以免把进气孔堵住。
  3:塑料筒上端温度仍然较高,塑料袋尽量避免直接接触塑料筒上端。


二、将我们的“热气球”和孔明灯对比,了解孔明灯的飞行原理,并加深学生对“热气球”原理的理解。不过燃放孔明灯也存在一定隐患,提醒学生——孔明灯降落的地方可能会引起火灾,所以不能在户外随意放飞孔明灯。
TOP
126#


TOP
127#

三年级第二单元《我们来做“热气球”》一课一思
一、实验注意  1:塑料筒有“缺口”的一端朝下,需要进气。
  2:塑料袋的边缘不能过低,以免把进气孔堵住。
  3:塑料筒上端温度仍然较高,塑料
夏安琪 发表于 2022/12/16 11:53:11 实验注意非常重要,这样才能成功放飞。
TOP
128#

169149
夏安琪 发表于 2022/12/16 9:55:55
记录单改进,降低了学生的记录难度,三年级的孩子用文字记录还是比较困难的。
TOP
129#

三年级第三单元《观察云》 一课一思
    室外观察云,不同区域对云量如何判断:
    1、选择比较开阔的
夏安琪 发表于 2022/12/16 8:13:54
天气单元真的需要天公作美啊,老师提醒学生实事求是地记录,这点值得称赞
TOP
130#

回复 129楼陆国萍的帖子

是的 有一次带出去观测风,结果等了好久都没风
TOP
131#

回复 128楼陆国萍的帖子

是的,只能引导学生知道,空气受热会让“热气球”上升。让他们自己写出来有点难度
TOP
132#


TOP
133#


TOP
134#

在学习了《我们来做“热气球”》后,同学们认识到热空气会上升,于是结合上节课的内容,开始学习《风的成因》。
TOP
135#

三年级第二单元《风的成因》


一、授课重难点

重点:通过探究实验,认识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难点:在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上,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二、授课简过程
      1、引导学生明白,什么行为能够形成风。
   2、模拟风的形成,揭示实验原理——当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将由附近的冷空气来填补,流动的空气就形成了我们感受到的风。
   3、观察蜡烛点燃前后风轮和烟的变化。
TOP
136#

三年级第二单元《风的成因》一学一得


    通过课堂的模拟实验,知道冷热的空气流动形成风。
    基于“风的成因”模拟实验的现象观察,合理推测风的形成。
    在观察热空气上升现象中,用文字、画图的形式记录并解释实验现象。
TOP
137#

三年级第二单元《风的成因》一课一思


    当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将由附近的冷空气来填补,流动的空气就形成了我们感受到的风。本课中学生以热气球这课“空气受热会上升”的知识为基础。    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以此现象作为证据,利用尝试解释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实验是蜡烛是热源,大自然中的热源——太阳。
TOP
138#

一年级第二单元《用不同的物体测量》


一、授课重难点
   重点:知道固定长度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测量同一物体,标准单位的测量结果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结果更准确。
   难点:通过用标准单位物体首尾相连的测量物体长度,用数字记录测量结果,尝试对测量结果进行解释。

二、授课简过程
  1、用不同固定长度的物体来测量的物体——要求学生从老师提供的几种材料中选择并使用常见的物体作为标准单位,用它们来测量桌面的长度和宽度、科学书封面的长度和宽度。

  2、实验要求:
   ①明晰被测物体的起点和终点;
   ②标准单位沿着被测物体的周边竖直、整齐摆放,同时做到首尾相连。
   ③如何记录测量结果——“2根多一点”“5根半”“7根多一点”。

   3、用不同物体测量同一物体的结果:
    ①对于同一个物体,用不同的物体去测量,结果是不一样的;同一个物,用相同的物体去测量,结果不一样可能是测量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可见采用了不一样的标准单位物体进行测量,结果也是不同的;
    ②用物体比用手测量更准确;
    ③对于同一个物体,采用同一种标准单位物体测量的结果基本相同,长的工具便于测量长的物体。
TOP
139#

一年级第二单元《用不同的物体测量》一学一得


    学生已经认识到一些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           被测物体相同起点和终点、
           测量时标准单位物体需首尾相连、
           不同的人用手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对测量的这些要素,其实学生因为年龄特点的限制,他只能对其中一个或者两个能够在实验活动中兼顾,而真正考虑每个因素开展实验,他是做不到的,总会遗漏。但是在活动中通过利用这些条件就能够进行测量活动,学生还是感到好奇,充满探究兴趣的,同时也会产生想要准确比较物体长度的欲望,这个欲望会让他只想动手,而不关注规范实验的结果,所以需要教师适时引导,帮助学生及时记录、有序实验、如实记录、有效记录。
TOP
140#

一年级第二单元《用不同的物体测量》一课一思


    测量的结果是整数时,读数和记录都很方便,但实际的测量中,往往不是整数,如何对结果进行表达:
    如果大家都按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同样的数据所代表的信息就会不同。为了避免这些无意义的歧义,教师不妨在活动前与学生统一表述。
                                              读数时给学生提供一些词汇,如“3枚回形针多一点”、“3枚回形针少一点”、“3枚半回形针”等;    记录时,可以采用“3+(代表3枚回形针多一点)、
               “3-”(代表3枚回形针少一点)等方式。
最后编辑夏安琪 最后编辑于 2022-12-18 12:07:04
TOP
141#

一年级第二单元《用相同的物体测量》


一、授课重难点
    重点:通过测量实验,知道使用标准单位比非标准单位测量得到的数据更准确;认识到使用小立方体组合成的工具,在测量长的物体时会更方便和准确。
    难点:能对实验结果反思中寻找过程性问题,并提出简单的改进方法并加以实施。

二、授课简过程


1.复习导入,揭示课题——什么大家的结果不一样?怎么解决?

2.用相同的物体实测教室桌面和讲台的长度:

   ①用小立方体来测量桌面的长度,准备的材料有:小立方体、透明胶、剪刀、活动记录表。

   ②首先我们可以用透明胶,把颜色相同的十个小立方体首尾相连固定在一起;用十个一组,测量能够更方便、读数都能更快捷;

   ③像这样,我们的小立方体组合完毕。要注意,在测量时,沿桌子边缘直线进行测量能更准确,依次测量时也要做到首尾相连,最终测得桌子的长度是49个小立方体多一点,49+。

   ④为了更准确,这样的测量过程我们要重复做三次。

最后编辑夏安琪 最后编辑于 2022-12-21 07:55:46
TOP
142#

一年级第二单元《用相同的物体测量》一学一得


    通过前几节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测量的基本要求,知道可以用不同方式对物体进行测量。同时学生已经能对测量形成的数据能否进行相互比较的问题,也能够做出判断。
    而且实际操作中学生发现数据要能够相互比较,需要用同一种物体进行测量,只有选择标准物测量产生的结果才能进行信息的交流。前面的学习中,对给出的几种材料,哪一种物体是作为标准物的最好选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能初步做出选择。本节学习,将会使学生认识到使用统一的标准单位——小立方体进行测量,产生的测量结果将具有重大意义——可比性,还便于表达和交流。同时,操作中也能间接感受到进制地存在。
TOP
143#

一年级第二单元《用相同的物体测量》一课一思


    1.学生在组合立方体的过程中,会出现连接处不密合或连接不笔直等情况,从而影响课堂进程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怎么办?
    在实验选材上可以有所调整,选择接口式、积木式、磁吸式的立方体。这样可以方便学生的操作,而且制作出的组合立方体比较稳固,测量出的结果也比较准确。

    2.如果学生三次测量的数据不同,以哪个数据作为取值?
    对于3次测量结果,如果数据之间差距很大,就要引导学生反思测量过程哪个环节或方法出现了问题。通常情况下,学生自己的测量结果可能出现3种不同组合:
    ①三个数据相同;
    ②两个数据相同;
    ③三个数据都不同。教师应引导学生选择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取众数)或处于中间数值的数据(取中位数),这样的数据最能代表真实的测量结果。
TOP
144#

立方体的优缺点


优点

每条边一样长,方便使用;

可以堆叠,能直接测量物体的高度;

比较小,减小误差,更为准确。

缺点

只用一个小立方体测量,测量速度较慢;

首尾很难做到真正相连。

TOP
145#

                                                             一年级第二单元《用相同的物体测量》
一、授课重难点
重点:按照步骤制作并使用测量纸带。

难点:用测量纸带准确测量物体的周长。


二、授课简过程
1.用小立方休测量塑料小桶的周长——用小立方体绕小桶一圈。
2.引出用纸带测量——小立方休因为是直的,不能变形,无法测量圆的长度。
3.制作纸带并试着测量科学课本的长度。
4.测量要点:粘接时,纸带要直,每段纸带首尾要相连;用数字做标记;写上姓名和制作日期。
最后编辑夏安琪 最后编辑于 2022-12-20 14:47:46
TOP
146#

一年级第二单元《用相同的物体测量》一学一得


    通过用测量纸带测量物体长度,知道测量纸带具有方便携带和测量等特点,认识到测量纸带能替代小立方体进行测量。用比较的方法,理解科学标记能增加测量的准确性。                                                            

    本节中需要的准确测量因素“起点”“首尾相连”“标准单位”。

    学生利用小立方体这个标准物体来测量物体,并且学习解决测量中的实际问题,把10个小立方体粘贴在一起又快又准确地测量较长物体。但是在特殊形状面前使用小立方体测量圆桶边沿一圈或测量更大物体的长度时,将无法测量或非常不方便。

最后编辑夏安琪 最后编辑于 2022-12-21 07:56:11
TOP
147#

一年级第二单元《用相同的物体测量》一课一思


工具的产生和运用就是因为有需求,学生用小立方体测量铅笔长度后,很快发现测量塑料小桶和测量科学书之间不通用的,有差异。进而发现只要测量的工具能变形就可以完成测量,抓住了解决问题的要点,自然会想到用测量纸带。

TOP
148#

纸条一定要有“0”刻度。
标纸带的数字从“0”开始,量长度的时候也要从“0”刻度开始量。
TOP
149#


TOP
150#

一年级第二单元《用相同的物体测量》一课一思


1、粘贴纸带时首尾相连:                

粘贴时,将纸带的尾部粘贴在上一条纸带的首部,即可做到首尾相连。    
必要时教师可以协助。


2.测量时读数步骤:
     确定起点,紧贴物体,确定终点。
     圆形物体:在确定终点时,要让学生明白,纸带的终点不是圆形物体的终点,而测量纸带绕圆形物体一圈后,与0刻度线重合的位置才是圆形物体的终点。
最后编辑夏安琪 最后编辑于 2022-12-21 07:56:31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