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课标实践】多维联动,思维进阶——以《计量时间》单元为例 [复制链接]

1#
        2025年8月10日晚,我在CCtalk中进行了课标实践的分享。主题为:多维联动,思维进阶——以《计量时间》单元为例。
最后编辑红泥小火炉 最后编辑于 2025-08-23 18:51:59
本主题由 管理员 酸牛奶 于 2025/9/4 22:18:29 执行 批量删帖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将“科学思维”列为核心素养之一,强调科学思维是从经验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提升过程。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不仅是落实课标要求的关键,更是发展学生模型构建、逻辑推理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接下来我将结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计量时间》的教学实践,从科学史纵深、助学单驱动、时间轴构建、项目化制作这四点,浅谈如何促进科学思维的进阶培养。

TOP
3#

一、科学史纵深:培育科学思维基因
        科学史是科学思维发展的活教材。在《计量时间》单元教学中,可通过双轨并行的科学史引入策略,让学生感受计时工具的演进脉络,浸润科学思维。
        例如,在《用水计量时间》一课中,引入中国古代漏刻的发展历程。通过图片对比汉代“沉箭式漏刻”与唐代“浮箭式漏刻”的结构差异,发现水钟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受水型水钟和泄水型水钟。
        在学生通过实验得到“水位高低会影响水流速度后”这一结论后,出示刻漏装置,让学生思考:这个装置为什么需要这么多漏壶,它如何解决水位变化导致流速不均这一问题的,让学生在学习古代漏刻的发展历程和动手实验的过程中,理解 "稳定水位 - 均匀流速 - 精准计时" 的科学逻辑。
        在《机械摆钟》、《摆的快慢》课时学习中,通过伽利略观察吊灯摆动、惠更斯改良摆钟等科学史小故事,还原“观察现象—提出猜想—实验验证—改进应用”的探究过程,将抽象的科学方法转化为具象的认知路径,契合小学生“通过故事理解科学”的心理特点。

TOP
4#

二、助学单驱动:让思维过程清晰可见
        思维外显工具的引入是破解隐性思维不可见难题的关键策略。学生的科学思维常以碎片化、内隐化的状态存在,引入助学单作为思维外显工具,设置现象记录、原理推导、质疑反思三部分,为思维搭建了可视化的脚手架。
        例如,在《机械摆钟》一课中,学生阅读伽利略观察油灯摆动的故事后,借助“探究型助学单”记录(证据):伽利略观察到不同摆动幅度下,脉搏跳动次数相同。推测(结论)“摆的等时性与幅度无关”。同时学生提出(质疑):摆幅长度真的不影响摆动速度吗?我们需设计实验验证。通过助学单的使用,学生将隐性思维转化为显性表达,在小组讨论中围绕实验数据展开论证,这种外显化的思维表达,使论证交流摆脱了“经验性争论”,转向“基于证据的理性对话”,有效提升学生推理论证思维与交流协作能力。
         助学单的使用让学生在“书写即思考,分享即建构”的过程中,“像科学家一样推理,像工程师一样表达”,为科学论证思维与合作素养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TOP
5#

三、时间轴建构:建立结构化知识体系
        在单元复习课中,以 "计时工具发展史" 为主线构建时间轴,通过阶段特征归纳 + 互动任务驱动,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知识体系。
        以“太阳东升西落—日晷、圭表—燃香钟—水钟—摆钟—石英钟—原子钟”为主线,清晰呈现计时工具从“自然现象利用”到“机械振动计时”再到“原子物理应用”的演进逻辑,帮助学生建立“问题驱动—技术迭代”的发展认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网络。同时,通过对比不同计时工具的原理、优缺点,深化对核心概念的理解,为后续探究和实践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TOP
6#

四、项目化制作:在实践中深化理解
        在《计量时间》这一单元学习中可以增设“古为今用——计时工具创意制作”项目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网络搜索、书籍阅读等途径,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制一个计时工具。有的小组搜索资料发现:“日晷需根据当地纬度调整晷针角度”,他们通过查询资料确定当地纬度约为30°,制作出能根据影子位置显示时刻的日晷。有的小组根据课堂所学知识知道“水钟水位不稳定影响计时精度”问题,增加“溢流装置”,让水位超过设定高度时自动排水,并通过多次实验优化出水口直径,减小水流速度误差。
        组织成果展评活动,学生通过方案汇报、实物展示等形式呈现学习成果。展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创新成果的平台,通过交流与反思,激发持续创新的动力,实现从“知识应用”到“创新创造”的跃升。
        动手实践成为连接科学原理与工程设计的桥梁,通过多途径获取信息,也让学生从按图索骥的模仿制作进阶到了基于原理的创新设计。

TOP
7#

        通过以上多维策略,在课堂实践将抽象的《时间计量》单元知识转化为可触摸、可探究、可创造的学习体验,既落实课标对“科学探究”与“技术与工程实践”的要求,又通过科学史浸润、助学单驱动、时间轴构建和项目化制作等方法,系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让学生的科学思维得到发展进阶。
TOP
8#

输出是最好的输入
TOP
9#

感谢分享,有学习到!
TOP
10#

科学史、时间轴搭建知识框架,助学单将思维可视化,最后通过项目化制作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很棒的思路~
TOP
11#

实践,沉淀,分享,向你学习
TOP
12#

回复 11楼哈喽玩音乐的帖子

沉淀这步很重要啊
TOP
13#

感谢分享!好资源!!!
TOP
14#

四、项目化制作:在实践中深化理解
        在《计量时间》这一单元学习中可以增设“古为今用——计时工具创意制作”项目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网络搜索、书籍阅读等途径,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制一个计时工具。有的小组搜索资料发现:“日晷需根据当地纬度调整晷针角度”,他们通过查询资料确定当地纬度约为30°,制作出能根据影子位置显示时刻的日晷。有的小组根据课堂所学知识知道“水钟水位不稳定影
红泥小火炉 发表于 2025/8/23 18:57:35
我们的学习就是为了学以致用
TOP
15#

三、时间轴建构:建立结构化知识体系
        在单元复习课中,以 "计时工具发展史" 为主线构建时间轴,通过阶段特征归纳 + 互动任务驱动,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知识体系。
        以“太阳东升西落—日晷、圭表—燃香钟—水钟—摆钟—石英钟—原子钟”为主线,清晰呈现计时工具从“自然现象利用”到“机械振动计时”再到“原子物理应用”的演进逻辑,帮助学生建立“问题驱动—技
红泥小火炉 发表于 2025/8/23 18:55:46
科技的进步与发展
TOP
16#

感谢分享,值得学习
TOP
17#

通过以上多维策略,在课堂实践将抽象的《时间计量》单元知识转化为可触摸、可探究、可创造的学习体验,既落实课标对“科学探究”与“技术与工程实践”的要求,又通过科学史浸润、助学单驱动、时间轴构建和项目化制作等方法。
TOP
18#

通过双轨并行的科学史引入策略,让学生感受计时工具的演进脉络,浸润科学思维。
TOP
19#

建立结构化知识体系,最终学以致用
TOP
20#

科学史为轴,助学单为抓手,落实核心素养。
TOP
21#

以课标为依据深入解剖优秀课例所蕴含的教学价值,消化反思,为我所用。
TOP
22#

学以致用,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学生印象深刻。
TOP
23#

计时工具的发展史也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体现
TOP
24#

学以致用!
TOP
25#

输入后再输出,将知识真正内化。
TOP
26#

通过科学史、助学单、项目化发展科学思维,浸润科学精神,非常有用的策略。
TOP
27#

科学史、时间轴搭建知识框架,助学单将思维可视化,最后通过项目化制作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很棒的思路~
TOP
28#

感谢分享,从多维度让学生认识到时间
TOP
29#

优质课加上认真的思考解析,让我们读者受益加倍,感谢分享,向优秀老师学习!
TOP
30#

其实时间单元的动手实践挺难的,但是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一步步把原理、人类需求对技术的推进渗透给学生却很好。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