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滚灯 大世界 承非遗 继传统
——马剑镇小“少年花灯梦工坊”滚灯项目
一、项目开发背景
传统工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是宝贵的文化艺术遗产。认识、传承传统手工艺,有助于学生涵养丰富的文化生态,增强文化自信。
非遗滚灯是传统手工与艺术、科学、技术的完美结合。一个个旋转飞覆,而灯不倾灭的滚灯既有传统的深度,又有技艺的精度,恰到好处地诠释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
所以我决定带领学生一起制作简单又不失趣味的滚灯,让学生在竹条交织中,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既能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又能感受科学与技术的奥秘。
二、跨学科内容


三、项目实施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了解滚灯这一古代艺术品,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2.通过实践操作,掌握钩刀、锯子的基本用法,能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工具;
3.学会利用捋、煣等方法调整竹条形状;
4.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竹条的的连接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5.经历准备材料、整理竹圈形状、煣烤竹条等环节中的失败,从中吸取经验,激发不畏困难、迎难而上的挑战精神;
6.通过体验制作过程的劈、锯、剪等常规技能,培养安全规范操作、及时整理工具、做事专注的良好习惯。
四、项目实施过程
(一)驱动性问题
能成功制作一个旋转飞覆间烛火不灭的滚灯。
(二)评价量规
评价是项目化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的主体应该多元化,形式应多样化。除了对产品的总结性评价外,还要注重过程性评价,既注重学生个人的自评,也注重教师对小组综合能力的评价。
1.学生在项目活动中表现的自评与互评表


2.滚灯制作及经验分享评价记录表


(三)项目对象
小学四年级学生。
(四)项目准备
1.学习制作材料
(1)教室及场地
学生制作滚灯的教室,处理竹子的场地。
(2)专业工具和材料
工具:钩刀、锯子、蜡烛、园艺剪等。
材料:粗细适中的竹子、加工好的粗竹条和细竹条、棉线、纸胶带、扎带等。
2.思维支架工具
(1)教师前置需求
知识储备:了解竹子的材料特性;了解滚灯烛火不倒的关键结构和原理。
技能储备:在不同场合熟练运用不同工具的技能;以捋、煣等方式调整竹条形状的技能;连接竹条的技能;一些手工美化的技能。
(2)学生前置需要
知识储备:初步了解竹材具有弹性的特点,有准备工具的能力,有些许动手制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五)任务分解
本项目分为三个子任务:滚灯材料我来备、制作方案我设计、神奇滚灯我会做。


1.任务一:滚灯材料我来备
(1)处理竹子
竹子的初步处理主要是除去主干上的枝条,学生看到工具钩刀的第一反应是用刀刃去砍,但实际上只需借助惯性用刀背撞断枝条即可。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了解了同一工具在不同应用场景中的使用方法是可以随机应变的。
(1)学习锯子的使用
在此次活动前,学生对锯子基本处于见过但没用过的阶段。所以,教师在一开始先统一向学生介绍了几种常见的锯子及锯子的使用方法。在学生练习使用锯子的过程中,学生虽然因为力气不够操作有点困难,但渐渐熟练以后,他们也能摸到诀窍。
2.任务二:制作方案我设计
滚灯结构比较简单,需要学生另做设计的地方不多,本任务的设计环节主要指竹条裁剪方案的设计和制作流程的设计。
竹条裁剪设计方案


(1)滚灯制作流程设计
滚灯制作可以细分为准备材料、绑竹圈、调整竹圈、组合竹球、制作万向烛台、安装烛台几个步骤。其中,绑竹圈与调整竹圈为串行工序,顺序不可调换,但因数量较多可以流水线形式进行;安装烛台必须在组合竹球之前,顺序不可调换。学生根据自己小组的情况对工序进行设计,主要有以下两种:


3.任务三:神奇滚灯我会做
在滚灯制作过程中主要包含做竹圈、调整竹圈、制作万向烛台、组合竹球等较难的步骤。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会反复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然后在这个循环过程中吸取经验,从而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项目效果与反思
本次项目化学习,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促使学生在制作滚灯的过程中,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遇到的问题,真正做到了在活动中学习,在生活里学习。
同时,注重小组合作和探究性学习,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得到拓展、延伸和重构,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收获一定的技能,还提升了能力,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