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课标实践】五维联动:科学思维的课堂培育策略 ——以《增加船...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2025年7月22日,在cctalk课标实践中分享的主题为:五维联动:科学思维的课堂培育策略 ——以《增加船的载重量》为例
本主题由 管理员 戚调菊 于 2025/7/30 10:39:52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科学思维是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从科学的视角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其模型建构、推理论证、创新思维等要素不仅是学生学习科学必备的关键能力,还可以迁移用于学习其他领域知识。
TOP
3#

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陷入“重实验结果、轻思维过程”的误区。如何让新课标从“理念”落地为“实践”?以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增加船的载重量》一课为例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维度展开。
最后编辑吴寅菲 最后编辑于 2025-07-27 21:44:55
TOP
4#

一、真实情境,触发思维起点
新课标指出:“真实情境应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助力主动参与。” 真实情境的核心价值在于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场景,激活经验,引发认知冲突,自然触发思维起点。
在《增加船的载重量》一课中,教师以 “中国力量 —— 中远发展号” 视频切入,既激发学生对 “中国制造” 的认同,又以 “工程师设计大船是否考虑成本” 创设真实语境,引导学生聚焦 “相同材料下如何增加载重量”。学生基于生活经验提出 “增大底面积”“增高船舷”“增加体积” 等猜想后,教师通过追问 “底面积能无限增大吗?”“船舷高能无限增高吗?”,推动学生推理 “底面积与船舷高的矛盾”,最终聚焦 “载重量与体积的关系”。
真实情境的创设需精准对接认知起点,通过视频、问题链让学生发现知识与现实的差异,主动进入 “发现 — 分析 — 解决问题” 的思维状态,为探究奠定基础。
TOP
5#

没写完吗,期待哦!
尤其是对新课标理念的实践,是我紧缺的。
TOP
6#

二、核心任务 ,理顺思维脉络
新课标要求教学围绕核心概念展开,避免碎片化知识。本课以“如何增加船的载重量”为核心任务,设计了“猜想—验证—结论”的探究链。例如,学生受前一节课影响,普遍认为“底面积越大,载重量越大”。我们没有直接否定,而是让学生设计不同体积、不同底面积的铝箔船,通过数据对比打破迷思:1号船底面积64cm²,载重量37个垫圈;2号船底面积36cm²,载重量32个——底面积大未必载重量大;而3号、4号船体积增大后,载重量明显提升。数据说话的过程,正是学生思维从“片面”走向“系统”的过程。
TOP
7#

三、交流探讨 ,稳固思维框架
维果茨基认为,教师应 “提供思维支架”。实验方案设计是科学思维的重要载体,通过小组讨论明确变量与规范,培养逻辑思维,为探究提供可靠框架。
《增加船的载重量》设计环节,学生聚焦 “如何保持铝箔纸大小不变?”“如何放置垫圈避免侧翻?”,经讨论形成共识:“折叠而非裁剪”“均匀放置减少误差”。过程中,学生需综合考虑 “材料限制”“操作规范”,思维的深刻性与逻辑性得到锻炼。
实验方案设计的核心是 “控制变量”。学生明确 “相同材料”“相同操作” 等前提,确保数据科学性。通过讨论,学生不仅掌握技能,更理解 “科学结论需基于规范操作”,形成 “严谨 — 实证” 态度,为思维框架注入理性内核。
TOP
8#

四、分层体验 ,挖掘思维深度
实验探究是思维训练的核心。新课标强调 “实践检验真理”,实验不仅是操作,更是 “观察 — 分析 — 推理 — 概括” 的思维过程。分层体验需兼顾 “正向归纳” 与 “逆向演绎”,推动思维从 “表层” 到 “深层”。
《增加船的载重量》实验中,学生先通过多组数据(表 2)归纳 “体积越大,载重量越大”;随后教师抛出逆向问题:“4 号船体积 100cm³,载重量比 2 号(108cm³)多还是少?” 学生计算体积后推测 —— 载重量介于 2 号(32 个)与 1 号(37 个)之间。这一设计让学生经历 “归纳 — 演绎” 推理,思维深度显著提升。
数据解读是关键。教师引导关注 “数据差异”“异常值原因”,如讨论 “3 号船第三组载重量 27 个为何偏高”,培养辩证看待数据的习惯。通过 “动手 + 动脑”,学生逐步掌握 “归纳 — 演绎 — 验证” 方法,形成 “用证据说话” 的认知。
TOP
9#

五、应用迁移 ,开拓思维广度
新课标强调科学知识需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应用迁移需将课堂所学与真实问题结合,引导迁移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实现 “知识 — 能力” 跨越。
《增加船的载重量》以 “纸船称重比赛” 为迁移任务:“小东的船仅装 40 颗珠子,如何改进至 60 颗?” 学生结合所学提出 “增大体积”“分格防侧翻” 等方案。过程中,学生不仅应用 “体积与载重量关系”,更考虑 “材料限制”“可行性”,思维从 “课本” 拓展到 “生活”。
应用迁移的核心是 “知识结构化与方法迁移”。教师引导对比 “课堂实验” 与 “生活问题” 的异同,如 “铝箔船与纸船的材料差异影响”,培养具体分析能力。通过解决真实问题,思维从 “单一维度” 走向 “多元视角”,创新与实践能力同步发展。
TOP
10#

新课标下的科学教学,说到底是 “思维” 的教学。当我们把课堂从 “教知识” 变成 “育思维”,从 “讲结论” 变成 “引探究”,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科学知识,更是终身受用的思维方式。让我们一起,在真实情境中点燃思维火花,在探究实践中培育科学素养,让科学教育真正为学生的成长赋能!
TOP
11#

本节课对数据的讨论很重要
TOP
12#

理念的落地非常重要,这节课对于数据的计算非常重要
TOP
13#

跟着一起学习,感谢分享
TOP
14#

本节课的实验数据至关重要。
TOP
15#

注重科学思维的培养
TOP
16#

这节课材料也很重要,铝箔纸不够硬挺的话,可能容易变形,从而导致体积变化
TOP
17#

从理论到实践,从课标到课堂,需要我们反复尝试
TOP
18#

引导学生的思维,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TOP
19#

感谢分享
TOP
20#

理论的落地需要大家的不懈实践
TOP
21#

数据结合现象的分析很关键
TOP
22#

这节课是数学与科学的结合,思维的发展落实到实处
TOP
23#

注重科学思维的培养
TOP
24#

有研究,有思考,学习了
TOP
25#

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应该有深层次的思考
TOP
26#

回复 16楼yzc的帖子

尤其是重复检测的时候,的确是会有影响。
TOP
27#

重复测试时候船上的水,或是形状的些许改变等都会影响数据
TOP
28#

这节课很考察孩子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TOP
29#

感谢分享,努力学习中
TOP
30#

本节课着重于培养思维,目标把得很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