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研月活动,指导科学组里的老师在半个月里磨了《身体的“总指挥”》。感谢温州市教师教育院周琼莉老师莅临指导。
用M的撰写的磨课经历,留个记录。这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健康生活》单元的第4课,人脑具有高级功能,控制着人体的大部分生命活动,能够指挥人的行动,产生思想和情感,进行认知和决策。而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脑既熟悉又陌生。主观上是熟悉的,是因为人人都有脑,所有的有意识活动都有脑的参与,但是客观上又是陌生的,我们所有的活动都是以脑的角度作为指挥,从未以客体的角度认识我们的行为,对“总指挥”的结构、指挥方式、指挥能力都无力描绘。学生对于脑虽有一些浅显的了解,但是缺乏系统性的认识。本节课依据日常生活经验和游戏体验实现了视角转化,在客体的角度了解脑的结构及“总指挥”的实际意义,同时在主体的角度认识脑的差异性,并且通过分析生活现象帮助孩子们提高保护脑及科学用脑的意识。
拿到这个课题,我们整个科学组都在思考,身体的“总指挥”到底是什么意思?”总指挥“就是发布命令,指挥各器官工作?不,我们认为在完成一个指令的时候,脑有信息的收集,信息的处理,发布命令等作用。因此,我们尝试着设计,让孩子们经历大脑在完成一项指令时做的事情,将抽象化的过程用形象化,这样孩子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脑在身体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设计了角色扮演的游戏环节。
在第一次磨课的过程中,第一部分就是角色扮演游戏体验。学生抽取角色,让孩子们扮演“眼”“耳”“手”等器官。扮演“眼”的学生要带上耳塞,扮演“耳”的学生要带上眼罩,扮演“手”的同学要同时带上眼罩和耳塞,然后教师发布拿水果的指令。第一次的角色扮演环节,学生通过感官的缺失,破坏他们常态化的认知方式,建立起新冲突(之前为什么眼睛能看,耳朵能听,手能拿,却不能完成任务呢)。引导孩子们形成完成一个指令时各器官都需要协同合作的认识,从而引出想要完成指令需要脑的参与。由于学生不会使用耳塞,不清楚游戏规则,导致游戏环节无法有序的进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体会不到脑的作用。第二部分记忆游戏——记水果,设想学生能够通过游戏,感受到记忆分有意识记忆和无意识记忆,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从而能够体会到人脑是存在差异的。但在这个环节中,我们把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进行分组化游戏,再比对两种不同记忆记住的水果数量的不同(同一时间内,形象记忆记住水果数量多,抽象记忆记住的水果数量少),让孩子们感受形象记忆更适合平时的记忆。但是分组化的记忆游戏,数据没有可比性,因为参与游戏的人数太少。因此我们做了改进。第三环节,通过视频认识脑的结构和功能,并且用粘贴的方式完成脑结构功能的示意图。第四环节拓展,从用脑的角度分析班级功课表的合理性?一节课下来,我们发现孩子对脑的原认知基本保持不变,也就是说通过游戏体验等活动,孩子对脑的认识没有进一步的提升,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等没有很好得到解决。
基于第一次的磨课过程,我们将教学课程做了以下改进。1.第一个角色扮演游戏,将扮演的角色减少,学生只扮演“眼”和“耳”,体会各感官的工作。2.花更多的时间再角色扮演游戏中,让孩子能够充分的体会脑在完成任务时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发布命令的作用,同时也感受到各器官在完成任务时的协调合作!(完成指令——小组交流并梳理出完成指令的过程——班级展示)3.记忆游戏。无意思记忆——有意识图像记忆——有意识地文字记忆,三次记忆两两比对,孩子们提出每个人的记忆能力不同,图片记忆比文字记忆更深刻,从而引出人脑是由差异的。4.我们将认识脑的结构和功能过程,改成让学生阅读脑的资料卡,粘贴完成脑的结构功能示意图,来展示自己对脑的认识结果,并且能够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5.拓展部分,让学生从用脑的角度分析班级功课表的合理性,并且给孩子们带回空的功课表让他们自己设计,下节课交流讨论。
以上就是我们《身体的“总指挥”》这节课的磨课经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