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要任务是什么?
(一)完善课程结构,增加课程的选择性
1.把义务教育课程分为两类: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
基础性课程:指学生统一学习的课程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
拓展性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
2.正确理解两类课程和三级课程的关系
三级课程是从课程的管理权所作的分类。顾名思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分别指向国家、地方、学校开发好管理的课程,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是从课程的教育功能所作的分类,两者的关系是:
国家课程中的内容,大部分是基础性课程,少量是拓展性课程
地方课程中的内容,一部分是基础性课程,一部分是拓展性课程
校本课程中的内容,小部分是基础性课程,大部分是拓展性课程
关于拓展性课程的理解误区,下列三个等式成立吗?
拓展性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拓展性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
拓展性课程=社团课程+兴趣小组活动(×)
3.开齐开好两类课程
按规定开齐开好基础性课程,确保每一位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必需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积极开发开设拓展性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每学年拓展性课程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一至六年级15%左右,七至九年级20%左右。折合周课时:一二年级3-4课时,三至六年级4-5课时,七至九年级6-7课时。
(二)加强课程建设,全面开设拓展性课程
1.制定学校课程规划
2.建设拓展性课程
如何建设拓展性课程的指导意见
基本原则:趣味性、实践性、层次性和多样性
做好规划
分类开发:
从内容上分:拓展性课程有“体艺特长”“实践活动”“知识拓展”等三类
从水平上分:拓展性课程有“普及型”和“提高性”两类
从学习方式上分:拓展性课程有“活动体验型”、“主题学习型”、“项目研究型”“技能训练型”、“阅读练习型”等
学段特点:满足不同年龄特点学生的学习要求
一至六年级:主要开设体艺特长类和实践活动类课程,原则上 不开设知识拓展型课程
七至九年级:全面开设三类拓展性课程,其中知识拓展类课程笔记不得超过30%
(三)改进课程实施,增强课程的整体性和实效性
1.统筹课程实施
学段衔接。加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课程的相互衔接,明确各学段的教育功能和课程目标要求。
学科整合。加强各类课程、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组织跨学科教学和主题教育活动。
资源统筹。加强与高中、科研机构、社会团体、行业企业、社会实践基地的合作,统筹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拓展性课程,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
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和路径
基本原则:科学合理、因校制宜、逐步推进
整合路径:完善课程体系——明确整合主线:核心素养、核心价值观——灵活安排课时——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评价
2.强化德育课程
明确主线。以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法制教育,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
突出重点。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和学习、生活习惯
内容整合。把少先队课、团课、各类专题教育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教育
学科渗透。把德育目标渗透于各门学科教学,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
3.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该课程
建立实施机制。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施的有效途径,建立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机制。
确保教学实践。社会实践活动时间,三四年级每学年不少于5天、五至九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0天。
整合实践内容和要求。把各学科课程的社会实践要求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整合,以主题模块的形式,组织多种多样的科普活动、拓展训练和公益性劳动。
(四)建立课时底线,给学校更多的教学安排自主权
1.学校拥有更多的教学安排自主权
自主安排权。在国家规定的课时范围内,学校可自主安排各门课程的课时,适当增加拓展性课程和校本课程实施。
统筹安排权。音乐、美术可分开开设,也可分时段轮流开设,统筹使用课时。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可整合实施,课时由学校根据实际统一安排。
多形式安排权。鼓励探索长短课、大小课、跨年级、多学期等课时安排方式,允许不用学校可以有自己特色的“学期课程安排表”,甚至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出现“月课程表”,甚至“周课程表”。
2.不能突破的两条底线
不增加周标准课时数和周教学时间总量
不减少品德、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和活动的平均课时数
(五)推进教学变革,促进学生自主高效学习
1.改进课堂教学
(1)模式:改革传统较低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推进体现学科本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多样化教学改革
变革传统模式 实现六个转变
从单纯的学科知识点教学,到重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从学科割裂、各自为政的教学,到重视课程整合的综合学习
从关注此题解答、关注考点的接受学习,到关注问题解决、提高学生学习策略和高认真能力的探究学习
从单一的知识讲授,到到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
自主阅读学习
主题探究学习
深度思维学习
玩中学(游戏学习)
做中学(实验、实践、劳动学习)
(2)文化: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对话的课堂文化,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
(3)联系生活:强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鼓励学而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2.改革教学组织方式
积极推进小班化教育,创造条件广泛实施协同教学、个别化教学
在初中阶段探索由学生自主选择和的分层走班教学。但要警惕以“分层走班”的名义分“快慢班”
分层走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家长知情、学生自愿、教师走教、动态分层。
3.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模式:推广基于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教育资源的新型教学模式
环境:创设有利于个性化学习的开放性学习环境
融合:促进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4.作业布置与批改
精选内容。精选作业内容,严格控制日作业总量和作业时间,增强作业的针对性、多样性和有效性。推广分层作业、个性化作业和实践性作业。
及时反馈。合理使用各种批改形式,及时反馈学生作业情况。
(六)深化评价改革,给学校、教师和学生“松绑”
1.实施五项措施
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
建立和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推进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
严格控制区域性“统测”
规范校内考试评价
2.达到两个目的
改变教育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分类、比较功能的状况,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学实践、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功能(诊断、改进、激励)
保障学校课程实施的自主权,创造有利于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学生自主化学习的环境和氛围
深化课程改革,教研员和学校要做哪些事?
教研工作必须实现三个转变
A从单一学科教学,转向研究整个学科课程建设——指导学校课程建设和实施
B从研究教师的教学方法,转向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学定教,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C从研究提高考试升学成绩,转向研究如何发挥育人功能——基于核心素养的目标、教学、评价研究。
深化课程改革,学校必做五件事
A建立学校课程体系
B建设拓展性课程
C制定有特色的课程表
D建立选课走班制度
E改革教学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