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浙江省网络研修班005号朱钻飚(酸牛奶)第一轮作业专贴 [复制链接]

1#

浙江省网络研修班005号朱钻飚(酸牛奶)第一轮作业专贴

 



 酸牛奶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zjzzb/index.asp


 



         一、作业目录:


   必修任务:


      1、读书笔记: 


  1)再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重要性——读《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中的专题6有感


 2)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学习《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一书体会


 3)经典要在反复研读中释然——再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4生活因努力经营而快乐向上——读虞大明老师的《走过10年》有感


 5)在阅读中进一步认识科学性质——读张红霞的《科学究竟是什么》体会谈


 (6)更耐心一点,和孩子商量着干,慢慢培养习惯——读《魏书生:为师从教不可不听的演讲》有感 














    



     2、教学实录及反思:


 1)《温度和温度计》课堂实录


 2)《植物的种子》教学设计、实录及反思


 3)《斜面》教后》杂谈


 (4)《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教学设计思考 


 


  3、原创性文章:


 1)交流把研究引向深入——评林建锋老师执教的《各种各样的岩石》一课


 2)邂逅课堂中的难以取舍的精彩——面对课堂中学生生成问题


 3)关于如何提高学生注意力的策略思考


 4)做个搜集实验材料的有心人——准备六上《斜面》实验材料的幕后所感


 5)拿起你的剪刀来——两次《斜面》试教的前前后后


 6)让我们真正关注科学实验的本质——也谈筷子PK玻璃棒


 (7)科学探究要强化思考和整理


 (8)关于乒乓球瘪了以后用热水烫一下鼓起来的现象的思考


 (9)科学课程标准修改之我见


 (10)[另类观点]杠杆就是轮轴,不,杠杆是轮轴的变形


 


  4、在线主题研讨:                        














  





  


 二、学分统计:













学号( 005号 )   论坛网名( 酸牛奶 )













总计(  96 ) 学分,其中必修学分( 56  )学分.













1、必修任务合计(    )学分
1)阅读5本有关著作,(  10  )学分(待班委公布,到时附上相关地址)













至少阅读5本有关著作,其中2本为必读著作,其余自选。阅读的每本书必须有一篇3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上传至论坛,优秀级每篇得4分,良好级每篇得3分,合格级每篇得2分,不合格不得分。累计学分不超过20分。必读书为张红霞所著的《科学究竟是什么》和喻伯军主编的《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23篇教学实录及反思,(  6  )学分(待班委公布,到时附上相关地址)













上传3篇教学实录及反思。优秀级每篇得4分,良好级每篇得3分,合格级每篇得2分,不合格不得分。累计学分不超过12分。













33篇评课类或其他原创性文章,(  12  )学分(待班委公布,到时附上相关地址)













上传3篇评课类文章或其他原创性文章。优秀级每篇得4分,良好级每篇得3分,合格级每篇得2分,不合格不得分。累计学分不超过12分。













4)在线主题研讨积极发表观点,( 8 )学分(待班委公布,到时附上相关地址)













认真参加在线主题研讨,并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每次得2分,累计学分不超过8分。
    













5)积极参加研修班的现场研讨活动,(  20  )学分(待班委公布,到时附上相关地址)













积极参加研修班的现场研讨活动。每参加一次得8分,在现场活动中开课的加5分,作重点发言的加3分。累计学分不超过20分。













http://bbs.edu88.com/cgi-bin/topic.cgi?forum=44&topic=236&show=0













 

2、选修任务合计( 40 )学分













1)发表高质量的主题帖或精华贴,(12)学分(指本论坛上的精华贴和每周推荐贴,请附上地址)













发表高质量的主题帖。每帖得2分。所发表主题帖被确定为精华的,每帖得4分。累计学分不超过12分。













精华:( 4 )学分  [讨论]80分钟的科学课堂教学科学吗?













http://bbs.edu88.com/cgi-bin/topic.cgi?forum=41&topic=296













精华:( 4 )学分  [原创讨论]楼梯是斜面吗?













http://bbs.edu88.com/cgi-bin/topic.cgi?forum=41&topic=248&start=0&show=0













精华:( 4 )学分 [讨论]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值不值得你化很多时间研究?













http://bbs.edu88.com/cgi-bin/topic.cgi?forum=41&topic=26













2)转贴有价值的文章,( 8 )学分(请附上地址)













转贴有价值的文章。每篇得1分,累计学分不超过8分。













有价值:得( 1 )学分  [讨论]向特级教师敬礼学习!













http://bbs.edu88.com/cgi-bin/topic.cgi?forum=43&topic=137













3)积极参与论坛交流,( 10 )学分.理由:300贴以上













积极参与论坛交流。有效发帖满30帖得1分,累计学分不超过10分。













4)积极上论坛学习,( 10 )学分.理由:720小时以上













积极上论坛学习。浏览时间满8小时得1分,累计学分不超过10分。 














附注: 













六、学习任务和学分设置为了更好地完成研修任务,两年的研修内容分必修任务和选修任务。
1
、必修任务
1)至少阅读5本有关著作,其中2本为必读著作,其余自选。阅读的每本书必须有一篇3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上传至论坛,优秀级每篇得4分,良好级每篇得3分,合格级每篇得2分,不合格不得分。累计学分不超过20分。必读书为张红霞所著的《科学究竟是什么》和喻伯军主编的《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2)上传3篇教学实录及反思。优秀级每篇得4分,良好级每篇得3分,合格级每篇得2分,不合格不得分。累计学分不超过12分。
3)上传3篇评课类文章或其他原创性文章。优秀级每篇得4分,良好级每篇得3分,合格级每篇得2分,不合格不得分。累计学分不超过12分。
4)认真参加在线主题研讨,并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每次得2分,累计学分不超过8分。
5)积极参加研修班的现场研讨活动。每参加一次得8分,在现场活动中开课的加5分,作重点发言的加3分。累计学分不超过20分。
2
、选修任务
1)发表高质量的主题帖。每帖得2分。所发表主题帖被确定为精华的,每帖得4分。累计学分不超过12分。
2)转贴有价值的文章。每篇得1分,累计学分不超过8分。
3)积极参与论坛交流。有效发帖满30帖得1分,累计学分不超过10分。
4)积极上论坛学习。浏览时间满8小时得1分,累计学分不超过10分。
七、结业方式
1
、在200771日前,学员完成本章程所规定的研修任务(其中,总学分不少于70学分,必修任务的学分不少于40学分),经本人申请,考评组考评,成绩合格,可以结业。结业时发给网络研修班结业证书。学员结业以后可以继续跟班学习,没有按时结业的老师,可以继续研修。
3
、申请结业人员须填写《小学科学网络研修班结业申请表》,应该将自己的所有学习资料汇总到论坛主题帖中,或将自己的相关材料放入个人博客专门栏目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5 12:03:46编辑过]

分享 转发
欢迎光临酸牛奶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zjzzb/index.html
努力经营生活,细细品味幸福,让微笑从心底漫溢——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会怎样对待我们。
TOP
2#

《温度和温度计》课堂实录

执教地点:上虞市城东小学

执教者:上虞市城东小学  朱钻飚

点评者:上虞市城东小学  夏苗锋

[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冷热的程度可以用温度来表示,我国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设计制造的。

2、能仔细观察温度计,了解温度计的基本构造;能说出温度计的制造原理;能正确地读写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能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意识到“利用温度计能准确地了解物体的冷热程度”;意识到“为了观测比较正确的温度,人们对观测温度的方法作了一系列的规定”。

3、能认真细致地观察;乐于提出观察中产生的问题,并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所得和想法,在科学探究中获得快乐的体验。

[教学重点]

经历比较观察温度计的过程,了解温度计的基本构造和制造原理。

[教学难点]

读写零下温度和了解人们规定观测温度方法的原因(了解影响正确观测温度的一些原因)。

[教具准备]

液温计、气温计、温度刻度图片、课件、材料盘等。

[课堂实录]

一、课前交流

1、谈谈学习科学的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上科学课吗?

生:喜欢!

师:谁来说说你喜欢上科学课的理由?

1:在科学课上我知道了很多科学知识。

2:我在科学课上了解了很多我不知道的东西。

师:你在科学课中获得了科学知识,增长了见识。

3:我喜欢做实验,科学课能做很多有趣的实验,所以我喜欢上科学课。

师:你在科学课上学会了科学探究!在科学探究中获得了快乐。祝贺你!

4:科学课里我们能一起做实验,一起讨论,非常有意思!

师:你学会了和同学合作。

……

师:在科学课上我们不仅获得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增长了见识,还学会了动脑筋思考问题,和同学合作,收获了很多快乐,所以同学们都喜欢上科学课!是吗?

2、交流课堂注意点:

师:那上好科学课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

1:要注意爱护实验器材。

2:举手发言声音要响亮。

    3:老师和同学发言时,我们要认真听。

    师:倾听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还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式。

    4:做实验要认真,观察要仔细。

    5:要认真做好实验记录。

    师:做好记录很重要,大家在做记录的时候可以简洁一些。

师:上好科学课有很多要注意的地方,老师希望大家能全身心的投入到科学学习中,动手动脑学好科学,获得科学学习的快乐!好吗?

 

二、了解温度

1、导入:

师:(出示1号、2号两杯水)这是两杯冷热不同的水,哪杯是热水,哪杯是冷水呢?

11号杯是热水,
                2
号杯是冷水。

师:能说出你推测的理由吗?

1:因为1号杯上有水蒸气,2号杯没有。

师:这是水蒸气凝结而成的小水珠,根据小水珠你推测出1号杯是热水,2号杯是冷水,能运用生活的经验来推测,非常好!

师:是不是这样呢?我们请同学来验证一下。

(指定前排一同学验证,该学生双手同时摸这两杯水,并告诉大家答案)

师: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和摸的方法知道了这两杯水的冷热差别,但是要想具体知道1号杯的热水比2号杯的冷水热多少,
            
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用温度计来量一量。

2、揭题:

师:今天我们就要来研究温度计这种重要的测量工具(板书:温度计),它是我们生活中来测量物体的冷热程度,也就是温度的重要工具。(板书:冷热程度、温度)

师:在我们生活中像1号杯水这样比较热的物体,它们的温度比较——(高),像2号杯水这样比较冷的物体,它们的温度比较——(低)。很多物体的冷热程度也就是他们的——(温度)是不一样的!要想知道他们比较准确的温度是多少,我们就需要使用温度计来测量。

 

三、观察研究温度计

1、唤起生活积累:

师:见到过温度计吗?知道温度计的哪些知识?

1:医生把温度计放在我们的嘴里可以测出我们身体的温度。

2:我知道温度计里面有酒精一类的液体。

3:我补充刚才这位同学的,有的温度计里面是水银。

师:你课外知识真丰富!

4:我见过很多种温度计,医生使用的体温计,太阳能热水器里面的水温计,食堂锅炉旁的圆形温度计。

师:你是个生活的有心人,能注意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知识,很好。

5:我知道温度计的单位是摄氏度。

师:同学们的知识可真是丰富!今天我们要在已经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温度计,能有多大的发现就看我们同学的研究态度和水平了。对自己有信心吗?

生:有!

2、出示观察要求:

师:一起来看一看我们的研究提示。

合作研究、交流思考:

1)仔细观察温度计,找找两支温度计构造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在研究中你还有什么问题?

师:同时请同学们注意两点:一请保护好温度计,轻拿轻放,不能折或者敲,不要把温度计放在容易滚落的桌子上,研究好放到材料盘中。二请请对照提示认真观察研究,轻声交流,简要记录。

附记录表:

项目

平板式温度计

玻棒式温度计

相同点

 

不同点

 

 

产生的问题

 

 

3、观察研究温度计:

分小组领取材料,进行研究,教师巡回指导!(8分钟)

4、交流观察研究成果:

师:大部分小组都研究得差不多了,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我们的研究发现!

师:交流时请注意:发言的同学声音要响亮,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有不同意见举手补充。

1)了解温度计构造的共同点:

师:先说说他们的共同点吧。

1:里面的液体都是红色的,它们都是用来测量温度的。

2:它们都是玻璃做的。

3:上面都有刻度。

4:温度计下面都是一个圆球,上面有一根玻璃管。

师:观察得很仔细。

5:刻度都是一点点大起来的,每一格所表示的大小一样。

6:我用手摸住下面的圆球,它们都会升高。

师:大家有这样的发现吗?一起来验证一下,是不是和他说得一样?

学生们都用手去摸玻璃泡,发现温度计液面升高了。
                

师:有这样发现的同学举手示意。

学生们的手都举起来了。

师:把手拿开,捏住上面部分,再观察一下有什么变化?

学生们握住温度计的上端,发现温度计液面下降了,嘴里喊着“下降了!下降了!”手高高地举着。

师:都发现了哪!这是什么原因呢?

1:我们的手是热的,碰到温度计的圆球时,温度就会升高,温度计就是这样来量温度的。

2:这是因为温度计里面的东西会热胀冷缩。

师:手拿开以后温度就低了,所以液面也就——(下降了),看来温度计里面还隐藏着液体——(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热胀冷缩)的原理呢!(板书:热胀冷缩)

师:大家的发现真了不起!温度计就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设计制造的。让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认识一下温度计的共同构造!(课件演示温度计的玻璃泡、玻璃管、刻度)

2)交流温度计构造的不同点:

师:接下去我们再来说说他们的不同点。

1:长的是测量液体温度的,大的是测量气温的。

师:这是你的猜想吗?是根据它们的——(形状)来推测的,好!

2:长的数字有规律的,大的没有规律的。

3:我不同意他的观点,刻度都是有规律的!你看它们向上都是大起来的,平的那个向下也大起来,那是零下温度。

师:反驳你们呢?同不同意他的观点?

2无语,转头看温度计。

师:再仔细观察一下,有发现再反驳他。

4:一个有单位,一个没有单位。

师:哪里?指给大家看看!示意学生到电脑上指一指!哦!一支有“C”、“F”两个标识,一个没有。

5:一个底座有保护的东西,一个没有。

6:一根短,一根长。

师:看来这两个温度计还是有很多地方不一样的,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可真强!请关注大屏幕,刚才一位同学提出平板温度计上有“C”、“F”两个标识,这的确是两种单位:“C”表示摄氏度,“F”表示华氏度!在我们国家摄氏度是最常用的温度单位!华氏度则是其他一些国家采用的温度单位。

师:长的那支玻棒式温度计没有温度单位标识,是不是读出来的温度就没有单位呢?

1:温度应该有单位,我想应该是摄氏度。

师:同意他的观点吗?的确如此,在我们国家,没有单位标记的温度计,我们都默认它的单位是摄氏度。

3)交流研究温度计产生的问题:

师:在研究的过程中还有什么问题吗?

1:玻璃管里面装的是什么液体?

2:是不是红墨水哪?

师:我琢磨着可能是经过处理的其他液体,不过老师也不敢确准,请你课外查到资料告诉同学们好吗?

师:还有其他问题吗?(学生冥思,课堂静默一会儿),老师有个问题:温度计上的每一格刻度表示多少摄氏度呢?

1:一小格是1度,一大格是10度。

师:能把单位说进去吗?

1:一小格1摄氏度,一大格是10摄氏度

师:带了单位说得很完整!你是怎么知道一小格就是1摄氏度的?

1110,分成10小格,每一小格就是1摄氏度

师:说得很好!那这两支温度计上的最高温度是多少?最低又是多少呢?请大家观察一下。

2:这支(玻棒式温度计)最高是100度,最低是0度!(老师提醒用上单位再说一遍)。

3:这支(平板式温度计)最高是50摄氏度,最低是20摄氏度

4:我反对!最低应该是零下20摄氏度

师:有意见哦,反驳呀!

3:这里不是写着20度吗?(老师提醒用上摄氏度单位)

4:这个20和上面的20一样吗?它在0的下面应该是零下20摄氏度

(生3抬头看看老师!请求援助,盼望告之正确答案。)

师: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5:我认为后面一个同学对,不然就有两个20摄氏度了。

师:大家认为谁说得有道理?(俞燕楠的)老师也是这么认为的,不过这位同学也值得表扬,他有自己的思考,说明他在动脑筋,真理在争辩中更加清晰。

师:了解了温度计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对我们有帮助吗?

1:更完整地解温度计,帮助我们用好温度计。

2:保护温度计。

3:不能量非常烫的东西。

师:为什么不能量?说说你的理由。

3:非常烫的东西会使温度计里的液体一直上升,温度计要破掉的!我家上次一个体温计就在量开水温度的时候破掉了。

4:不能量比温度计上面的最高温度还要热的东西。

师:那能不能量比温度计上最低温度还要低的物体呢?

1:那也是不能的!因为下面没有刻度了。

2:我认为能量,我们可以照着这个刻度往下划出刻度来。

3:我不同意干超宇的观点,再冷那液体就缩在玻璃泡内,读不出来了。

师:那温度计会不会损坏呢?

3:温度计应该不会损坏吧!

师:看来温度计只能测量一定范围内的温度,超出它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都会给测量增加难度,甚至会损坏温度计,这点我们大家都要注意。

 

四、了解摄氏温度的读写

1、认读零上温度: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研究,我们对温度计已经有了了解,但是你会看温度计上的温度吗?

生:会!

(师出示课件,演示:
                0℃

生:零摄氏度

师:读得很好,读温度的时候要带上单位读。

(教师课件演示:1℃2℃5℃10℃22℃

 生:1摄氏度、2摄氏度、5摄氏度、10摄氏度、22摄氏度。

(教师课件演示:22.5℃

生:22摄氏度   生:23摄氏度   生:22.5摄氏度

师:意见不统一了,再仔细观察一下。(教师分别演示22℃23℃,在定在22.5℃上。)

生:耶!22.5摄氏度

师:同学们真厉害,有信心挑战难读的温度吗?

2、认读零下温度:

(教师出示另一个课件,演示:
                0℃

生:零摄氏度

(教师课件演示:-1℃

生:19摄氏度     生:零下1摄氏度

师:出现分歧了,到底是几摄氏度?请仔细观察一下。

1:我认为是零下1摄氏度

师:理由呢?

1零摄氏度以下都是零下温度,往下数到10的地方就是零下10摄氏度,往下数一格就是零下1摄氏度

师(用征求其他同学的意见的目光扫视全班):有不同意见吗?

生:没有!

师:田思远同学不仅说的很正确,而且说得很完整,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教师课件演示:-2℃-4℃-6℃-10℃

生:零下2摄氏度、零下4摄氏度、零下6摄氏度、零下10摄氏度。

3、读写摄氏温度:

师:很好!再来看这两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师课件出示表示37 °C和-4°C的两个温度计画面!)

生:37 摄氏度     零下4摄氏度

师:读得不错,但是你会不会写呀?

生:会!

师:把它们写在老师发下来的纸上,请两名同学上前板演。

学生书写温度(37°037°C、-4°C

师:一起看一下上面两位同学写的温度?谁写得比较准确呢?

生:后面一位。   生:殷悦的。

师:不过要注意书写顺序。看老师写一下,象减号一样的短横,表示零下,摄氏度,先写C再写°。(教师示范书写-4°C
            

师:请同学照着老师的写法再写一遍。

学生书写。

师:再来练一练,(课件出示 100℃   32℃    0℃   -6℃四幅温度计画面)把读法和写法都写出来。

学生书写。

师:参照大屏幕的提示,小组内互相检查一下,写错的同学请立即改正。

学生校对,教师巡视指导。

 

五、观测温度计上的温度

1、尝试观测温度计上的温度:

师:纸上的温度我们读写都掌握得很不错,想不想实战演练一下,读读温度计上的温度?

生:想!

师:请同学们拿起材料盘中的温度计,两个人一组读出现在温度计上所指示的温度,并记录在纸上。

学生读温度并记录。

师:请几个小组将你们读数报出来,老师来记录。

生:27°C31 °C34°C31 °C32°C30°C32°C27°C

2、思考交流观测温度计的注意点:

师:咦?温度有些不一样呢!相差最大的有7°C呢!我们在同一个教室里,差不多的温度计,为什么测出来的温度差异这么大呢?

1:有同学在测的时候,把手放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了。

2:我们呼出的热气影响了。

3:有的同学看错了。

师:看来看温度计上的温度也有很多注意点,讨论一下有哪些地方要注意的?

学生小组开展讨论,大约1分钟左右学生们讨论基本结束,有许多同学举起了手。

1:看温度计的时候手应该捏在温度计的上面,摒住呼吸,不然会影响温度计的温度的。

2:看的时候要看仔细,不能看错。

3:看温度计的时候应该横着看,医生都是这样拿的。

师:是不是一定要像医生那样横着看呢?联系生活想一想我们生活中看到的温度计,家里的、工厂里的等,观测温度时是横放的多还是竖放的多?

3:不一定,好像温度计大多是竖放的。

师:在我们生活中,一般情况下温度计都是竖着放的,所以我们读数一般也是竖着读,医生使用的体温表跟我们平时使用的温度计有些不同,打开课本翻到最后一页了解一下。

学生打开书本阅读资料。

师:刚才老师发现有的同学是这样读取温度计上的温度的(教师演示从上读温度计的方法),这样的读法正确吗?

生:不对!

师:那怎样做才能观测到比较正确的温度呢?

1:读取温度计上温度的时候应该是平视的。

2:和我们读取量筒上的读数一样,应该与温度计的液面保持平视。

师:说的非常好!谁来完整的说说我们读取温度时要注意的问题?

1:手要拿在温度计的上端;不要用手摸温度计的玻璃泡;眼睛要与温度计液面保持水平;读数时要看清楚数字。

2:我有补充:我们的手和呼出的热气或其他原因都不能影响到温度计的读数。

师:好!为了观测到比较正确的温度,我们一定要重视这些问题,还要注意保护好温度计,尽量避免碰撞等原因损坏温度计。

3、再次观测温度并交流:

师:我们再一起观测一下现在温度计上的温度。

学生观察温度计,认真读数,并不时互相提醒观测的注意点。

师:下面请同学们按小组顺序汇报观察到的温度。

生:27°C27°C28°C27°C26°C26°C27°C27°C27°C……

师:咿!温度还有些不一样呢!这又是为什么?

1:可能有些同学在读数的时候还不够注意。

2:也有可能是温度计的原因,说不定哪个温度计不太准确呢!

师:是呀,影响温度计测量的原因很多,那么怎么做才能让测量更准确些呢?

1:更加认真的测量温度!要很小心!

2:让的其他同学也来看一看,看两个人的结果是不是一样!

3:多测量几次,取平均数!

4:还可以用其他的温度计来测一测。

师:(竖起大拇指)多么宝贵的建议那!
            
同学们真是厉害!做到测量更准确关键是我们要看我们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相信我们下次测量的时候一定会更准确!

 

六、小结延伸。

师:经历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我知道了看温度计的读数时手要拿在温度计的上面,不能让呼出的热气等原因影响温度计,目光要平视温度计。

2: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造的。

3:温度可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4:不同的温度计有很多相同点也有很多不同点。

5:量温度时不能测量比温度计上最高温度还要高的温度,也不能测量比最低温度还要低的温度。

……

师:哇!这么多的收获,真了不起!你觉得学习科学快乐吗?

生:快乐!

师:掌声送给你们。

师:下面让一起去看看人们根据生活、工作的需要而创造、改进的温度计吧!(课件演示多种多样的温度计)

师解说:为了满足生活美化的需要,人们改进了温度计的外观,制造了很多漂亮的温度计!为了读数的方便发明了数字式温度计;高温计是满足了人们工作中测量很高温度的需要;为了更方便、快捷的观测到物体的温度,发明了红外线温度计;为了使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更广一些,还发明了可调式温度计……

(学生很专心的看图片,不时轻声交流着:这样的我家就有一个!哇!……哦!……这个我见过……)

师:看了这些图片有没有收获?

生:有!

1:我们了解了温度计有很多样子。

2:我知道了人们在不断创造新的温度计。

3:我觉得科学家们真聪明,发明了这么多各种各样的温度计,了不起!我长大也要当科学家!

师:我们同学也很聪明,如果同学们能够像科学家一样多用我们的眼睛观察,多用我们的头脑思考,多动手做一做!那你们也是一个小科学家!想不想做科学家?

生:想!

师:让我们课外一起继续留心观察、了解温度计,研究一下“温度计里面的液体到底是什么?”“红外线温度计是根据什么原理制作的?”等等问题,相信凭着我们同学聪明的脑袋、闪亮的眼睛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的,别忘了把你的收获告诉老师哦!

 

 

[反思]
                

教师在本节课中通过引领学生感受两杯冷热不同的水、对比观察温度计、读写摄氏温度和观测温度计上温度、展示多种多样的温度计等活动着力落实《温度和温度计》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努力促进学生在科学素养上的发展。

教学中有目标的对比观察和有层次的交流活动推进了学生对温度计的认识和了解,结合学生心理特点采用正向迁移、反复训练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对温度读写的掌握,运用尝试观测温度计的方法引发学生对温度计观测方法的分析讨论。这些教学操作策略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在课堂中积极倡导快乐的学习体验促进了学生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点评]

小学科学课程是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我们不仅要实现学生在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应用,还要深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同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本节课教师通过引领学生感受、观察、讨论、交流、质疑等活动较好的落实了科学课三维目标的整合和落实!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点:

1、体现探究的和谐性:在本节课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民主、和谐的探究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特别是在科学课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上通过交流、感受、激发、引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的科学学习的情趣高涨;学生的思维显得特别活跃,这是提高科学探究有效性的基础。

2、体现探究角度的多样性:教师鼓励学生对研究对象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探究。在实验时允许学生按照自已的思维角度去探究。在深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中放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次观察和体验获得科学课堂探究最真实的体验;在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应用上积极运用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达到教学认知目标。

3、体现探究内容的生活性:科学探究内容的生活性是保证科学探究的有效性的基础。朱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唤起生活积累:见到过温度计吗?知道温度计的哪些知识?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而开展的,结合了学生生活实际,真正让学生理解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

应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科学课堂活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 12:17:59编辑过]

欢迎光临酸牛奶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zjzzb/index.html
努力经营生活,细细品味幸福,让微笑从心底漫溢——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会怎样对待我们。
TOP
3#

                    再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重要性

——读《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中的专题6有感

一直以来,自以为通读过《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我对课标的认识已经是比较完善的了,也为真正落实课标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目标而积极努力着,为学生在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方面的发展而想方设法。

然在读《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中的专题6《如何有效地实现小学科学科课三维目标地整合》时发现自己对科学素养内涵的理解存在单一化的倾向。

文中提到“科学素养地内涵非常丰富,其主要纬度或基本要素有——对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应用,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了解和实践,对科学相关的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和资料链接中的“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纬度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链接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纬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升华。”这两段话的阐述和文中具体案例及相关评析让我进一步认识到了自己在目标认识上的偏颇!

以前理解科学素养的内涵存在过多的单独理解,思想上也有联系目标三者之间来开展教学的倾向,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操作中总是有意无意的把目标三者间的关系弱化了!这重弱化事实的存在最关键的是来自于对过程和方法的轻视。把目标中的知识目标还是看的比技能目标重,以至于在理解和操作中更加没把“过程和方法”不当课堂的主体来展开,没有实现“过程与方法是链接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纬度的桥梁”这种观念。

这样的认识缘于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受传统应试教学的影响。把知识放在首位,因为考的大多数是知识,虽然在试卷命题中自己认识到这方面的重要性,在很多题目中有所体现,但是仅存在于形式,没有在理念上真正总是起来!二是受自己的想当然观念影响。认为学生交流了、讲解了,学生应该会做,在很多做的环节上弱化了,很多学生多过程和方法的体验还远远不够到位,这种不到位进而把知识和技能两者孤立了,而孤立了情感,没有过程和方法的体验,难道会有知识的彻底理解、操作技能的长足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记得有一句话说得好“听过了就忘记了,看过了就记住了,做过了就理解了”!看来自己在根深蒂固的底子里还存在轻视过程和方法的观念。三是受科学课堂教学精力的限制。众所周知科学课是教学准备最复杂的课程之一,想想这么多的仪器、设备,对我们有着繁重课务和学校工作的专任教师而言,每节课都能精心准备教学用具实属有点理想化,所以延伸出来的是实验简单化,探究课后化,但简单化和课后化的探究对学生的过程和方法的体验有多少促进作用呢?(这里还不考虑学生有没有真正实现探究课后化的开展情况,就我个人体会而言,没有小组的合作伙伴,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课后探究几乎为零,在家长和学生眼里语数英才是重头戏!每当我问学生能做到课后去实验吗?我的心里就在发笑,这个问题这是自欺欺人,而学生呢,总是响亮的回答“会”,在这个“会”的背后几乎都是信口开河的敷衍。当然也不排除个别学生真正开展活动的可能性。)在探究活动简单化和课后化的形式下带来的就是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环节的弱化!

在阅读本专题后掩卷细细思量,一旦失去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环节这重要桥梁的架构作用,我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和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还不是纸上谈兵、画饼充饥吗?

让我们一起来真正关注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吧,不在于说而在于行!行动着是最美丽的!

 

欢迎光临酸牛奶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zjzzb/index.html
努力经营生活,细细品味幸福,让微笑从心底漫溢——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会怎样对待我们。
TOP
4#

交 流 把 研 究 引 向 深 入

——评林建锋老师执教的《各种各样的岩石》一课 

老师们好!

非常荣幸有机会能和在座的专家、教师一起交流评析林建峰老师的《各种各样的岩石》一课,下面我就自身的一些听课体会谈一些肤浅的认识,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在上科学课,听科学课的感受之余,我认为一堂科学课一般有两大核心内容组成,一是探究活动,二是师生交流活动。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交流是探究的前延和后续,探究是交流的前提和保证,探究的深度决定着交流的层次,交流的层次影响着探究的收获。听老师执教的《各种各样的岩石》一课让我体会到:交流把研究引向深入。

本课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岩石与矿物》的第一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中的“地球的物质之一:岩石、沙、土壤”来组织的,属于“地球与宇宙”部分的内容。它既是前几单元(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学生学会运用感观观察研究物体的深入,又是学生接触探究“地球与宇宙”认识的开始。本课以“石头展览会”活动为切入点,积极鼓励学生们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去寻找自己的岩石。并指导学生综合运用眼、鼻、手等观察器官观察研究“我的岩石”的特点。然后,让学生们自己选择一种标准给这些岩石分类。“观察岩石”目的在于让学生们研究不同岩石的个性特征,而“给岩石分类”
            
目的在于让学生们研究一群岩石的共同特性。学生以常见的岩石为对象进行研究活动。通过经历观察岩石特点的活动过程,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培养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物体进行研究的好习惯。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从四个方面来分享老师在这堂课中是怎样“交流把研究引向深入”。

1、导入交流,铺垫了研究基础(研究基础更扎实了)。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无论是导入还是设计教学都一定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介绍你搜集的岩石”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对自己搜集的岩石的交流一方面唤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基础,运用自己独特视角观察的现象来介绍自己喜爱的岩石,另一方面也激发了研究岩石的兴趣,熏陶了学生的科学情感。

通过“它们是不是岩石呢?”展开对岩石和非岩石这两种不同物体的辨别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岩石是自然界中天然形成而非人造的物质这一概念,达到了于“无痕处见真知”的教学意境。

2、方法交流,丰富了研究策略(研究策略更丰富了)。

“面对观察盘中的这些岩石,我们怎样展开观察呢?”
            
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研究任务前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给学生较充分的联想空间和学习自主权。学习结合原有科学课探究活动方法和面临的新任务,提出了许多方法,教师则在交流中适时板书、追问和引导、点拨,使学生明确了研究岩石特征的策略(也就是观察方法),同时在交流引导中也让学生了解到科学研究应该是有目的、讲方法的,丰富了学生的研究策略。在此后将近十分钟左右时间的探究活动中,学生们津津乐道的运用刚才交流的研究策略方法对岩石进行了仔细的、全面的观察,有了比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3、特征交流,激发了研究兴趣(研究兴趣更浓厚了)。

在经过长达十分钟左右的时间的探究活动后,学生急于想把自己的研究的岩石的特征结果与同学们分享,几个同学的交流和同学、教师的补充完善以及“你来猜猜这是几号岩石”活动不仅把学生的注意力仍集中在研究的岩石上,同时还有效地调动了把课堂氛围,学生的研究兴趣高涨。

探究,特别是孩子们的探究,是一种好奇心驱使的心理倾向。而探究后的交流和肯定则是对这种心理倾向持续的稳定。

“这么一块普普通通的岩石,同学们竟然有这么多的发现,老师真为大家感到骄傲。让我们用掌声表扬自己。”学生的研究热情在老师的引导下越来越高。就这样,在让学生在获得探究知识的同时更获得了探究交流的快乐。

4、分类交流,拓展了研究视角(研究视角更宽广了)。

“同学们,如果要给这些岩石分类,你打算怎么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忙不迭的阐述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在分类方法上学生一下子拓展了思维的空间,“我怎么没有想到呢?”

在分类后的交流中,老师紧紧抓住分类的标准,标准量的界定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引导,虽然学生交流的人次并不多,但对几个典型的分类老师一步一步引导,把交流的层次不断引向深入。通过这样深层次的交流使学生的分类知识更完善,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更引起了学生深层次的理性思维的飞跃!

例:学生按岩石的轻重分类中,在学生交流之后,老师及时引导其他同学对他们的分类结果进行质疑,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又提出“能不能把轻的这堆岩石中最重的一块放到重的一堆中呢?”,“这块岩石在按轻重分类中分到了重的一堆,在按颜色深浅分类中分到了颜色深的一堆,你想到了什么?”正是这些问题引起了学生对分类问题更深刻的思考,在思考中获得思维的发展。

 

如果说课堂教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探究活动深入等要求的落实是评介一节课的主要标准,那么我个人认为,老师在科学课上的思考、实践已经走得更远,他不仅在努力上好一节课,而且还在在探究中积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为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奠定坚实的思维发展基础。

 

欢迎光临酸牛奶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zjzzb/index.html
努力经营生活,细细品味幸福,让微笑从心底漫溢——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会怎样对待我们。
TOP
5#

邂逅课堂中的难以取舍的精彩

                                                              ——面对课堂中学生生成问题

课堂教学中,总有教师所无法预料到的问题产生,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

一、案例描述:

在《认识空气》这课中用感官初步感受空气的环节中,学生提出了以下交流:

A生:空气有味道,咸咸的!

教师:是吗?其他同学呢?

B生:淡淡的,没有味道。

C生:淡淡的,也是没有味道。

A生:是咸咸的,你们再尝尝。

教师:这个提议不错,一起来尝尝。

生品尝……

D生:淡淡的味道,有点甜。

A生:怎么会是甜的呢?你在再尝尝。我都尝了好几次了,都是咸咸的,不会错的。

教师:哦!那其他同学呢?

学生:没有味道!

A生:咸的。(A生不甘示弱)

教师:大家能帮他分析一下什么原因吗?

E生:他嘴巴还留着咸味,可能吃过零食了。

A生:我没有,老师我没有。我尝到的味道真的是咸的!

教师:老师相信你,既然大多数同学……(没等老师把话说完)

F生:老师,他中午吃过的菜是咸的,味道还留在他嘴里呢!(其他生笑)

教师:分析得有点道理,我们……

A生:不可能,我已经漱过口了……,真的是咸的。

教师:你能坚持自己的观点,做的好,老师希望你在课后在多尝几次?有什么体会再告诉老师,好吗?大多数同学认为空气是淡淡的,没有味道,我们先说它是无味的,有什么其他发现我们课后再交流,好吗?

……

教师:现在我们用耳朵听听,有什么发现吗?

A生:没有听到什么声音。

B生:空气有声音的,你听到了“嘶嘶”的声音。

教师:你听得真仔细,这是我们呼吸时的声音。

C生:老师,我也听到过空气“呼呼”的声音。

教师:在哪里听到过?

C生:风很大的时候,我隔着窗户听到的,风吹倒墙壁上有“呼呼”的声音。

D生:我也听到过“哗哗”的声音。

教师:你们都是有心人,现在教室里的空气有声音吗?

……

时间就这样过了20分钟,用感官初步感受空气的探究还没有结束……

 

二、教后困惑:

说实在的,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既打心眼里佩服,又“恨”这些同学的发言,一些课就在这些不想预约的精彩中严重打破了课堂的教学计划和时间。

我们该怎么处理这样的生成呢?是有节奏地把握课堂教学进度,忽视个别学生的存疑交流,让这些个别学生的问题继续成为一个提出来后大家存疑的问题,课后研究呢?还是放下教学进度,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让我们的认识和探究在这一步上有更深刻的体会呢?两者我们都很难取舍。

从尊重学生的主体和研究兴趣看应该持续这些问题的研究;

从尊重探究的本意和科学的体验看也该持续这些问题的研究;

从课堂教学的整体目标任务看应该尽快解决或者放弃这些问题的研究;

从课堂教学时间和大部分学生的体验也应该尽快解决或者放弃这些问题的研究……
                

 

三、反思策略: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怎样取舍更有意义呢?关键在于对这些问题的价值判断,我个人以为从两方面入手:

1、处决于教师对探究活动重点的把握。这样的问题对本堂课的总体探究活动进程是否是关键性的重点问题还是次要问题,在尽可能尊重学生兴趣的前提下围绕教学目标来取舍,更好在价值导向下激发兴趣是我们老师更应该做的!而不是就学生的兴趣而漫无目的的兜圈。

2、处决于教师对学生学情分析的把握。这样的问题是个别学生的问题还是部分或者是整体学生的困惑呢?根据学生的学情来取舍。如果问题不是一个两个同学的问题,而是大多数同学的问题,那应该继续研究,或许这个问题就是实时生成的闪光点,如果是个别同学的问题,而且研究价值不大,那还是放弃好了,毕竟一节课只有40分钟时间。

教师要在课堂上立即做出价值判断,有无价值?价值大不大?价值不大,不进行;对学生发展有利,立即进行果断处理。一是对学生提出的有可能打破教学时间的问题老师认为是不值得用打破教学时间为代价的问题及时“叫停”,保持预定的教学节奏。二是对学生提出的有可能打破教学时间的问题老师认为是有价值以打破预定的教学设计、打破预定的教学时间为代价的,则重新组织教学。如果你在当时判断认为学生的问题是有研究价值的,而且是你有能力引领学生进行进一步探究的,那你就选择把学生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反之则只能是存疑。因为,如果不是有价值的问题,根本就不值得纠缠;如果是有价值的问题,但是教师不知道如何引领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任由学生在哪里兜圈圈,也不是上策。

 

四、问题结症:

我们教师难以取舍这类问题的结症在哪里?

1、钻研教材不到位。充分钻研教材把握好本堂课的核心探究活动的定位,以此为价值标准来定位学生产生的问题的价值就显得轻而易举了。对于一个有可能打破教学时间的问题,有时候,可能叫停有叫停的道理,不叫停有不叫停的道理,关键是看你最终的处理有否实现你预期的目标。

2、了解学生不到位也就是备课也要备学生。这类探究活动会不会引发和学生的已有认知产生冲突,学生面对这样的活动可能会有些什么样的思考者也应该是我们教师课前准备的一个重点。有着这样的思考,我们就不会出现难以取舍的价值衡量了。

3、教师教学素养有待提高。难以取舍的原因往往是我们教师对这些问题价值的认识上,这是我们自己的科学素养不够,对探究的问题认识的还不够,站的还不够高的原因所导致的。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会形成什么样的课堂调控方式。

4、教师教学机制有待提高。这类问题的引导是对一个教师的课堂紧急问题的应变能力和驾奴能力的考验。教学机制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所能促就的,在平时,我们要十分重视学生的探究热点,训练能够很好的训练自己的应对生成问题的能力。

 

记得著名特级教师章鼎儿老师曾经说过:教师应该能正确的认识课堂中的问题,觉得重要的老师的问题应该成为学生的问题,学生的问题应该成为老师的问题。

 

面对这类问题,我们教师要依据学生和教材的价值尽可能地做到合理取舍,当然对于这类问题的价值判断与处理方式也是不唯一的。这正是课堂教学的最大魅力所在。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其实说的也就是这个问题。

 

 

 

 

上虞市城东小学     朱钻飚

欢迎光临酸牛奶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zjzzb/index.html
努力经营生活,细细品味幸福,让微笑从心底漫溢——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会怎样对待我们。
TOP
6#

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

——读《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一书有感

[作业类别]  读后感(2005年暑假 )                        
书名: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   主编  杨章宏    科学出版社          
题目  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    网名: 酸牛奶         学号:5        
[
内容摘要]当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告诉我们,不断创新将成为教学发展的主旋律。尤其是文中指出:现阶段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现出一个整合一个转化。作为一名教师的我必须着眼于课堂,着眼于学生,在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上想办法,本文在学习内容重组和活动程序的设计两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有效学习  内容重组  程序设计
[
正文]

学习了《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这一内容后,感触很深,当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告诉我们,不断创新将成为教学发展的主旋律。尤其是文中指出:现阶段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现出一个整合一个转化一个整合就是指将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和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成为以情景为中心的课程。以情景为中心的课程的基本思想是为了适应和改造未来情景而学习;在现实的生活情景、问题情景中学习,即突出强调科学预期有效参与,而这正是创新学习的本质所在。一个转化强调从传统的制度课程转向教学课程教学课程强调使课程的发展与教学的创新成为一个统一的过程,即教学并非是忠实地执行官方课程文本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决定学习内容、建构知识的过程,也是开发、创新课程的过程。

体会一、为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教师要能重新组合学习内容。

我们很多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忙于日常教学的上课、批改、辅导等工作,在备课研究中仅限于了解把握教学内容,理解掌握教参资料,按照课本、教参的有关资料的要求为教学而教学,把学习目标的达成的重点放在如何讲的清楚些、透彻些、深入些的字功夫上,往往忽略了学习内容的组织、呈现方式。因此,我们教师对学习内容要能分解和整合,形成有结构的目标群,学习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呈现学习内容就成了能否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关键因素。

1、倡导学习内容结构化。结构化的学习就是知识的逻辑结构与学生的认识结构相统一的学习,而不是单指知识的结构化。我们往往忽略的是学生的思维过程与成熟学者的思维过程之间存在着发展上的质的差异,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蹲下来,和学生一样高度去看问题或者是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无论是线型结构的学习内容还是轮型结构的学习内容都要求我们能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去考虑学习内容的组合,使知识的逻辑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达成高度统一,真正体现教师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

2、倡导学习内容回归生活世界。我们要关注学生经验,让学习内容不仅来自科学世界,更要以生活世界作为背景和来源。使由教师执行的课程转变为学生经验的课程。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程成为沟通学生的现实世界和可能生活的桥梁。学习内容从科学世界和概念状态进入生活世界和经验状态,不仅能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思维的内化,更重要的是使学习内容回归生活世界有助于学生情意的激发。任何教学,只有其植根于情意基础时,才能产生最佳效益。这也是我们平常在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3、倡导学习内容生成力的把握。具有生成力的学习内容是指隐含有导向发现的魅力,具有进一步刺激、诱发探究活动的内容及其呈现方式。强调学习内容本身所具有的生成力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选择有生成力的学习内容是按照一定学习主题而设置的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景和体验情景,它不是缺乏积极思维内涵和挑战性意义的形式主义的安排。

体会二、为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教师要能合理设计活动程序。

学习目标的落实是体现在相应的学习活动程序中的。如果学生的学习活动程序安排不合理或者哪个环节出了纰漏,那就影响了教学的实施和目标的达成。学习活动程序的设计既是策略设计层面的基础和主干,也是目标设计层面的延伸和操作化。

1、倡导以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基础。以学生的认识特点为基础是设计最佳学习活动的基本前提。不同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认知特点,教师在设计活动程序的时候要能充分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的活动。

2、倡导促进发展与经济有效原则。在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在有限的时空条件下进行的,为了促进学生较大的发展和知识能力的运用迁移,我们必须关注发展与经济有效原则。怎样做到呢?一在课前加强预设,充分估计各种可能的发生;二要合理安排和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做好坡度的铺设;三、创设好问题情景和练习素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3、倡导体现知识链的递进顺序。构建学习主题的实质就是要使知识链的观点体现于教学过程中。虽然学习活动程序没有专门的定式,但作为学习主题的操作形式,仍需要体现出信息知识观念理论智慧知识链递进顺序。通过学生信息处理的感受耦合处理等环节更好的展示体现出知识的链。

4、倡导从线型设计到框架设计。线型设计是传统教学中采用的最多的一种形式,它注重教师中心,形成的教学程序会导致课堂教学的刻板化和学习主体地位的丢失。而框型结构是在充分考虑学生现实状态的基础上,为促进有效学习提出多种假设,并可以据此随时调整。它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大大增强,弹性幅度大,体现出从教学程序学习活动程序的转变,它在充分预设下的动态生成。

怎样才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其根本在于教师,作为一名教师的我必须要实现三个转变。即由课程消费者转变为课程的生产者,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由教师转变为导师。因此,要完成这一转变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修炼的过程,即我们首先应成为学习型的教师,同时要紧紧抓住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组和学习活动设计的安排,充分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引领学生展开有效的学习活动。

附:教育教材的主要内容:
学习主题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并按照学生特点(也包括教师自身的优势、特长)所设计的引导学生能动学习、达到既定目标的,具有方法论意义的主线索以及相应的内容载体、学习策略的总和。

学习主题始终围绕能让学生学到什么怎样学才是最有效这两个问题展开。

强调学习主题的构建体现以下要点:

1、 对现代课程改革特点的必然反应

一个整合:将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与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成为以情景为中心的课程;

一个转化:从制度课程转向教学课程

2、落实多元学习目标的保证和关键所在

3、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实现理想发展的必由之路

4、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特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5 1:28:56编辑过]

欢迎光临酸牛奶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zjzzb/index.html
努力经营生活,细细品味幸福,让微笑从心底漫溢——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会怎样对待我们。
TOP
7#

重构教学结构

—— 《植物的种子》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及反思

 课名:植物的种子    (版本:浙江教育出版社的《常识》  四年级八册 )

 课名:植物的种子    (版本:浙江教育出版社的《常识》  四年级八册 )

执教者:酸牛奶   执教时间:20044月  执教的活动:公开课

题目:重构教学结构       网名:酸牛奶   学号:5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材料:常见的植物的种子;蚕豆(或其它双子叶植物)种子、镊子、放大镜等。种子应在课前一二天用水浸泡,使其吸水被胀,以便容易解剖。

种子发芽观察实验的材料:透明杯子、菜豆种子、土壤、吸水纸等。

[教学预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一些常见的植物种子,了解种子的基本构造。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认识种子的技能。

3、培养学生探究植物种子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种子的基本构造。

难点:观察认识植物种子的胚根、胚芽部分。
三、教学过程:
    
(
)导入认识种子:
1
、出示部分种子揭示学习内容:
(1)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东西,仔细瞧瞧,你认识吗?
(课件或者实物投影仪出示,最好两者结合,以防万一同学们看走眼)
(2)
对,他们都是植物的种子,本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它们。(课件出示课题)
2
、认识常见植物的种子。
(1)
认识出示的种子,了解它们的特点;(种子的颜色、形状、大小、花纹和其它方面的特征)
能说出这些种子的名称吗?描述一下你认识的种子的外形
(2)
说说你还认识或者听说过的植物种子;简要交流它们的外形特点。
你还知道哪些植物的种子?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
)探究植物种子:
看来同学们认识的种子还不少,老师很佩服大家。
1
、发现提出研究问题。
设疑:那么你还想不想深入研究它们?想研究有关植物种子的什么呢?
    
2
、计划研究过程。
(1)
讨论确定研究主题。
这么多问题,看来我们一下子很难解决,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你认为我们在本节课中研究什么问题比较适合?
这么多问题中,同学提到最多的就是种子是怎样长大的和种子是怎么样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2个问题。
先研究种子内部构造好吗?
(2)
预测研究的结果。
    
种子能够发芽长成新的植物,你能猜想一下种子里有什么吗?想不想知道你猜中了没有?
(3)
探讨研究方法:
用什么方法来揭开这个谜底呢?
解剖和观察是我们在常识课中经常用到的方法。
(3)
讨论研究要点:
在研究前我们需要些什么,注意什么?
    
还要注意些什么问题?(观察要仔细、组员要分工合作、做好必要的记录、注意安全等)
3
、组织进行研究。
同学们想得很全面,下面我们就可以开始实验了,分组研究,有发现及时记录在纸上,我们要来比比哪组合作好,发现多。同时提醒注意安全。请小组长上来选择材料。
整理研究材料,准备交流。
4
、交流研究结果。
(1)
组织集体交流。
通过刚才的研究,有什么发现?谁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和交流?(板书列出各种植物种子里面的发现,尊重学生,尽量引用学生的原话。)
(2)
探讨研究结果。
请大家比较一下各组的发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说明了什么?
(3)
小结种子的基本构造的共性:出示:蚕豆种子的构造图。课件演示讲解:我们以蚕豆为例,看:蚕豆种子外面包裹着一层很坚韧的皮,这叫做种皮;种皮内部是两片肥大的豆瓣,它们叫做子叶,每个豆瓣是一片子叶;在两片子叶连接处有一个小芽,小芽的一端是白色、圆椎形的,它叫胚根,我们吃的豆芽就是由胚根发育成的;小芽的另一端是淡淡的黄绿色,像两片小叶子,它叫胚芽;
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种子的构造可以分为种皮、子叶、胚根、胚芽。
(4)
这样的研究结果和你预想的一样吗?你认为有什么要补充的?
还有部分种子的胚根和胚芽不太容易找到,希望同学们课外继续深入研究,验证一下。
种子能长成新的植物,它的各部分都有些什么作用呢?能谈谈你的观点吗?
植物的种子所以能繁殖出新的植物,这与种子的构造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构成胚的各部分中,胚根和胚芽是最重要的,它们是有生命的,在适当的条件下就会发育成一棵新的植物,如果一颗种子的胚根、胚芽受到了破坏,便不能发芽了。当然,种子的其它部分也有关系:子叶中储存着丰富的养料,在种子发芽时供给幼根、幼芽以营养;种皮则起着保护的作用。
种子的基本构造都有胚根、胚芽两个重要部分。
5
、种子发芽实验。
(1)
谈话:
真是这样吗?我们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哦!这就是我们刚才想研究的另一个问题:种子的生长。
(2)
进行种子发芽实验:
出示一杯土和一粒种子,设疑:怎么种?请同学演示。
怎样才能观察得更清楚一些?请学生思考并提出方案和演示。
出示已经种好的种子发芽实验的杯子,让同学分析。
学生自己完成种植实验。
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
(
)小结反思:
1
、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
、提问:
(1)
植物的种子一般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
(2)
在构成种子的各部分中,哪部分最重要?
(
)拓展延伸:
同学们这节课学得真不错,老师要带给你们一些有趣的活动,想参与吗?
1
、出示有关种子的材料,学生自学;
2
、展示种子标本:指导有兴趣的同学制作标本。
五、板书:
植物的种子
问题    方法     常见的种子
 
                胚根  
  
胚芽
    
子叶
                  
种皮

注:本节课教学时间较为紧张,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有机的删略,若能对你的教学有一定的帮助这是本人的最大收获,请你把教后感受反馈给我:mailzzb2001@163.com
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菜豆种子发芽过程观察记录表
学校:                班级:               学号:        姓名:              
序号日期发芽过程观察记录简要示意图
1
播种


2
种皮裂开
3
长出胚根
③④
4
胚根伸长
5
子叶出土
⑤⑥
6
长出真叶
7
子叶萎缩
⑦⑧
8
其他情况
  
注:观察记录要尽量详细,还可以通过量一量等方法把测得的数据记录下来。


 
[教学实录](没有录像,自己编撰的实录,不太真实)
课前谈话: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来上堂课,你有什么表示?
生:欢迎老师来我们班上课。
师:能用行动表示一下吗?
生:鼓掌。
师:知道我们今天研究什么吗?
生:植物的种子。
师:怎么知道的?
生:我猜的。
生:我从学校门口的黑板上看到的,还知道你是朱老师。
师:你真是个细心观察的同学,相信你在这节课中有更大的发现。
(
)认识部分种子:
1
、出示部分种子揭示学习内容:
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些东西,请你仔细瞧瞧,认识吗?
(课件出示一些植物的种子:蚕豆、南瓜籽、花生、蓖麻籽、玉米籽、赤豆)
生:认识,它们都是植物的种子。
师:哦,能说说它们的名称吗?
生:蚕豆、南瓜籽、花生、玉米籽、赤豆。
师:还有一种同学们认识吗?不认识怎么办?
生:仔细想想,找找资料,或者问问爸爸妈妈等。
生:种下去看看它会长成什么植物?问问有经验的人。
师:办法不错,碰到问题我们一定要想办法解决。现在课堂上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看看书,问问老师。
师:不错,老师告诉你们这是蓖麻籽,一种可以榨油的植物。像这样的植物的种子你还知道哪些?
生:苹果籽、西瓜籽、棉花籽、桔子核、绿豆、缸豆……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它们都一样吗?有没有什么不同点?
生:不同的种子它们的颜色、形状、大小、花纹、味道、气味、长成的植物等都不一样。
生:我们生活中的植物种子很多很多,他们都各不相同。
(
)探究植物种子:
1
、发掘问题。
师:看来同学们认识的种子还不少,老师很佩服大家。那么你还想不想深入研究它们?研究有关植物种子的什么呢?
    
生:种子是怎样发芽生长的?
生:种子的里面有什么?为什么能长成新的植物?
生:种子生长需要那些条件?
……
(教师适当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师: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子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结合我们课堂实际我们来选择其中一个问题吧。
生:研究种子里面有什么?
师:大家认为他的提议怎么样?
    
2
、研究准备。
师:种子能够发芽长成新的植物,猜想一下种子里有什么?
生:种子里面有小芽。
生:种子里面有水分。
生:种子里面有营养。
生:种子里面有肉。……
师:同学们真能动脑筋。想真正知道种子里面有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把种子掰开来看一看。
生:用小刀把种子解剖开来,用放大镜仔细瞧瞧。
生:到书上找找,或者用电脑查一查。
生:问问老师就知道了。(其他同学笑)
师:看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挺多的,同学们最想怎么办?
生:解剖开来看一看。
师:做个种子解剖实验是个好方法,那需要什么材料呢?
生:要有种子、刀、放大镜。
生:最好有显微镜什么的,我们能看得更清楚。(其他同学笑)
师:想得很周到。在研究中还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生:要仔细观察。
生:要认真讨论。
生:要相互合作、最好用纸把观察到的记录下来。
师:真了不起,比老师想得还要全面,想做了吗?没有刀,请同学们用手轻轻地掰,可惜也没有显微镜,但可以看得认真点。有什么发现及时用文字或符号、图画等记录下来。请每小组派人上来领取材料。
3
、组织研究。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培养皿、放大镜、白纸等,培养皿里面有4种不同的浸涨了的种子,每种种子有2颗,有的培养皿里面的种子是不一样的。)
(教师注意随时鼓励学生,引导他们继续观察研究和讨论。对于学生产生的疑问鼓励他们自己研究和讨论解决。)
(课堂上气氛热烈,有的同学忙着掰,有的忙着看,有的用笔在记,还有的在一起讨论,甚至走出去看看其他小组的研究)
(八分钟左右,各个小组观察基本结束,教师引导学生整理桌上器材,准备汇报交流。)
4
、交流研究结果。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同学们一定有所发现,哪个小组来交流?
生:我们看到蚕豆里面有芽,芽都快钻出来了,把皮都弄破了,也有肉。
师:请你把蚕豆拿上来,指出来给大家看看。(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在大屏幕上,教师板书蚕豆、芽、肉)
生:我们小组发现黄豆、花生它们也都有芽、有肉。(板书:黄豆、花生、芽、肉)
生:向日葵、赤豆、蓖麻、缸豆、绿豆、南瓜籽他们也都有芽、肉。(板书)
生:它们外面也都有皮。(板书:皮)
师:看来我们这些种子它们都有芽、肉、皮。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老师,我们的蚕豆的芽的一端是尖尖的,已经钻出皮了,芽的另一部分好象两瓣小小的叶子,淡绿色的。
师:请你把蚕豆拿上来,给大家看看。呀!真的有。大家有没有这个发现?
(学生连忙再看自己组的种子。纷纷说有)
师:都有吗?你观察的真仔细,了不起。看来芽里面还可以分两部分,哪两部分?
生:一部分是根,另一部分是叶。
师:现在谁能说说种子里面有哪几部分?
生:种子有四部分组成,分别是根、叶、肉、皮。
师:种子里面的根和芽都很小,我们把它们和将来长成新植物的根、叶区别一下,取个名字吧。
生:叫小根、小叶。
生:叫幼根、幼叶。
生:我知道,它们叫胚根、胚芽,书上看的。(部分学生打开书本看了起来)
生:那肉叫子叶,皮叫种皮。
师:我们班同学真是了不起,不仅自己动脑筋,还能想到打开书本找资料。是呀,我们一般叫它们胚根、胚芽、子叶和种皮。出示:蚕豆种子的构造图。课件演示讲解:我们以蚕豆为例,看:蚕豆种子外面包裹着一层很坚韧的皮,这叫做种皮;种皮内部是两片肥大的豆瓣,它们叫做子叶,每个豆瓣是一片子叶;在两片子叶连接处有一个小芽,小芽的一端是白色、圆椎形的,它叫胚根,小芽的另一端是淡淡的黄绿色,像两片小叶子,它叫胚芽;
师:这样的研究结果和你预想的一样吗?你认为有什么想说或者问的?
生:是不是所有的种子都是这样吗?
师:这个问题问得很好,那么你是怎么认为的呢?
生:我想应该差不多吧。
师:其他同学呢?
生:我想总有个别特殊的种子例外的吧。
师:有质疑精神,真好,怎么办?
生:再多找些种子看看。
师:这个主义不错,可惜老师准备得不够,希望我们课外积极的去寻找,有什么发现要告诉老师。还有想说想问的吗?
生:种皮和子叶有什么作用?将来会变成什么?
师:这个问题也很不错,怎样研究呢?
生:种一种不就知道了吗?
师:想种吗?(出示一杯土和一粒种子。)怎么种?(请一个学生种植,挖了个小坑,埋入种子,盖住泥土)
    
师:(教师靠近杯子,仔细看着,喃喃自语:看不见了。)
生:种到杯壁旁边就看得见了。
师:你来试试。(学生上来挖出种子种到杯壁旁边)
师:(竖起大拇指)这下就看得清楚了。(出示准备好的种子发芽实验的杯子,杯壁旁边还铺着一层吸水纸,种子放在吸水纸和杯壁中间)这样就更清楚了。
师:还要注意什么呢?
生:浇水、晒太阳。
生:种子刚发芽的时候还是不晒太阳好。
师:又是一个问题!
生:重2杯,一杯晒太阳,一杯不晒,看看哪杯好。
师:能想办法,好。还有吗?
生:要做好记录。
师:(出示记录表)会记录吗?
生:会!(情绪高涨)
(
)小结反思:
师:今天这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
生:我知道种子有胚根、胚芽、种皮、子叶四部分组成。
生:我知道植物的种子很多很多。它们的颜色、形状、大小、花纹、味道、气味、长成的植物等都不一样。
师:说得很好,看来我们的知识更丰富了。还有吗?
生:我还懂得了碰到问题要多想办法,多看些书。
生:想知道里面有什么要解剖开来看一看,多动脑筋。
师:那得注意安全,而且解剖要看情况而定,不是每样东西都能解剖,譬如我们自己人。(师生大笑)我们碰到问题一定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奖励大家,老师准备了种子发芽实验的器材和记录表,下课后请个小组派人到老师这里来领取,请认真观察和记录,我们下节课一起来交流,下课。

[教后反思]
    1
、课堂上用实物直接导入学习的内容,言简意赅,形象生动,为学生提供了可以学习的材料实体。2、碰到问题能引导学生想办法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适时鼓励和表扬,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意志。4、密切联系生活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把课堂学习和生活经验等联系起来,使课堂充满生活活力。5、能引导学生进行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从而了解种子的多样性。
    
新课程标准中已明确向我们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探究性学习是科学学习的核心。我们在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中必须深刻明白,探究的内容既要贴近孩子的生活,又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因为我们面对是一群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孩子,而不是一群钻研学术的科研者,虽然此非彼,但在课堂中大胆运用字,正是关注学情、尊重学生的新课程理念的体现。小学开展探究性科学学习活动的目的意义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提出问题,用自己的语言和思维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达到培养科学素养为目的的宗旨。假如这节课的老师忽略了尊重学生实际的这个事实,在教学环节中,硬得把学生领进预设好的胚芽、胚根这个知识点上的话,那我认为这种探究活动的亲历过程是不具备情感态度的体现的,从而会大大降低探究性活动中的乐趣,久而久之会使我们的探究性学习课堂又演变成为一种机械的教学模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5 1:37:41编辑过]

欢迎光临酸牛奶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zjzzb/index.html
努力经营生活,细细品味幸福,让微笑从心底漫溢——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会怎样对待我们。
TOP
8#

《斜面》教后杂谈

  课名:斜面(科教版六年级上册)  执教者及其他说明:酸牛奶

  评析人网名:酸牛奶              学号:005

 

拿自己的课根据自己上课时的影响和录像剖析一下,毛毛糙糙的完成作业,请大家指点!
 
一、总体效果:
1
、教师(教师的教学状态怎样)
这节课是我本学期自己上的一堂教研课,在教学过程我感觉自己还是比较投入的:1、上课时我自我感觉自己的情感投入比较到位,从发现问题到引导问题,从制定研究计划到引导交流,从关注学生实验到引导交流,能比较用心的贴近学生的实际开展活动。2、在教学过程中我有点紧张,以致于在一些事先设想好的环节有些差错,如板书有忘写什么的!3、教师的基本功不够扎实,特别是语言的表达能力和在课堂随即调控上!
2
、学生(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
                
总体感觉学生学得比较投入,特别是实验中,能够真正沉到问题中,从制定计划入手,修改计划,展开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交流所得所思等,学生在研究中品尝着全身心投入研究所带来的快乐!
                          
 
二、精彩片断:
没有什么精彩部分,录像有点模糊,自己看的时候不是听得很清楚,所以只能结合自己的一点影响吹毛求疵的说点:
1
、开课部分:你有什么办法把这个大箱子轻松的弄到这个台上去?用斜面,我点点头(六年级学生由于已经在五年级的时候学过斜面知识这样的回答很正常,但内容还是得展开,思维还得扩散,但用语言引导太着痕迹就不好了,个人感觉!所以点点头,学生看我点头,以为没有回答到点子上,就展开去了……)……(学生说了一些学过的机械方面的知识应用)我做了肯定性的小结,这些方法都不错,尤其是部分同学说出了自己选择这种方法的理由真的很不错,很有科学头脑!在这些方法中大家觉得哪一种操作起来比较方便?……
2
、拓展部分:师:从上面几个实验中你有什么体会?
            
生:……
            
师:假如有一个更大的重物,你打算怎样运用斜面这个工具?
            
生:把斜面铺得长一点,越长越好……
            
师:你用到了斜面高度一定,斜面越长坡度越小越省力这个原理,不简单!
            
生:把斜面弄得光滑点!
            
师:为什么?
            
生:摩擦力小了,推得轻松!
            
师:你用到了摩擦力知识,更不简单!
            
生:…………………………


 
三、他山之石:                                                  
学期初上这堂课搜集了不少资料,但能真正参考的不多!上次年会上有斜面一节的资料,但是实录看不到,很遗憾,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我在设计本节课时一开始内容比较多,两个计划,三个实验,八次交流等等想把课上得面面俱到,落实教材中的相关要求,但是时间远远不足,所以只能进行有机选择!把一部分内容删了,把一部分内容简化了!其中有两个地方丢弃得很痛苦:
1
、实验数据的分析:在学生在实验三中的数据展示在黑板上,根据数据进行分析,为得出结论作铺垫,引导学生养成关心数据的科学的态度,不仅仅只要结果!
2
、设计一个自己的斜面,说说理由,渗透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工具的观念!

四、建议:
教材中的计划似乎要求要制定两个计划,我的感觉是不要被教材牵着走,计划制定一个足以,第二个计划要不再第一个的基础上修改一下,要不采用口头计划交流一下,时间不足那,还有第一个体验实验不要算了,直接切入第一个问题!我认为关注学生的发展提一些真正有意义的话题并开展相应活动远比照着本本一步步教学重要!

欢迎光临酸牛奶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zjzzb/index.html
努力经营生活,细细品味幸福,让微笑从心底漫溢——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会怎样对待我们。
TOP
9#

关于如何提高学生注意力的操作思考

各位老师:

傍晚好!很荣幸青年同盟会给我这样一次锻炼和学习的机会!说实话:没有这个任务我近期基本不可能去思考这个问题!在这个任务的驱动下,我才静下心来研究这个问题!所以说教导处落实的任务驱动的研修方式是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好途径!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注意是心灵的天窗”,只有打开这扇天窗,才能让智慧的阳光撒满心田。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被试在注意力高度集中时背课文,只需要读9遍就能达到背诵的程度,而同样的课文,在注意力不集涣散时,竟然读了100遍才能记住。可见,它与人的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有的专家说:“哪里有注意,哪里才会有思考和记忆。”

关于这个问题,书上、网上的理论和策略铺天盖地,我呢,只说说我个人的思考!

影响学生注意力的因素非常多:环境因素、信息强度(课堂和干扰)、学生的注意力品质、身体状况等等!

在诸多因素中我们要关注三大因素:课堂教学的信息强度、调控策略和学生注意力品质的培养。

抛五个问题大家一起思考:

1、我们在头脑中备好课了吗?教案写或者打在纸上是没用的,要记在头脑中,至少整个教学思路和重难点必须清晰!(我个人理解潘校长提倡手写备课的初衷也是让我们把教案入到头脑中)这样才能解放我们的眼睛和注意力去关注学生,不然我们就会眼睛盯着天花板或者教案,思考下一步我该干什么?我觉得上课的时候老师的目光就要经常扫视全班。(这点好像老苏说的,可是书上的原话我怎么也找不到!)

2、我们有吸引学生的举措吗?

举措一:关注我们课堂教学的音量和激情。上课老师的音量也会决定学生的注意力。我们知道,说话声音响亮,给别人的感觉是这个人精力充沛;反之是有气无力。而学生上课需要的是一种生动的、充满激情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气氛下,学生们才会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而响亮的声音会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们感到这个老师充满了激情。有的老师说我天生小嗓门,没有音量,怎么办?没办法,那你只能充满激情的去上课,用你的激情去点燃学生的激情,课堂因你的激情而生动。这才是最高境界!

举措二:关注我们的教具准备。哪怕是一张纸、一块小黑板,你怎么的晃悠一下都比你的说话来的吸引学生。你一拿出来,学生的注意力就跑过来了。我曾碰到过一位校长他说:“老师上课好不好,看看他有没有小黑板就够了!”这话细细思量的确有一定道理!

3、我们提醒学生的办法吗?什么办法?用我们的目光和语言。关于目光:厉校长提出最好在提问前和提问后都能用你的目光扫视一下全班,稍稍等待一下!关于语言:最常用的就是表扬和批评!你看xxx同学听得多认真那!这么简单的一句效果不错哦!傍晚放学的时候,我们何斐老师经常这样说:xxx同学做得最端正了,一句,学生们都刷的做好,比你喊半天“静下来”有效果!当然我个人认为表扬比批评管用!建议多用表扬少用批评!也就是多欣赏,少指责了!

4、我们关注学生的课桌了吗?课桌干净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建议课桌上只有相关的用品,不必要的全放到抽屉里,备用抽屉也尽量少放,少使用胶带纸!多一样就多分散一份注意力。课桌就是我们学生学习养成教育的开始!

5、我们关注注意力的规律了吗?人是要疲劳的,在一般条件下,学生能集中注意力10分钟左右已经很不错了,我们要有效把握和调整课堂教学节奏!

建议一:如一位专家所言:在一般情况下,如果你的课堂不能在15分钟内切入教学重点,课堂就基本不能算作高效的了,因为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阶段过去了(仅作参考)!

建议二:有效把握课堂节奏,分成几个阶段,中间有一些可以调整注意力的活动!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意见,可能是一派胡言,敬请大家扔西瓜皮!

 

                                    20061023

欢迎光临酸牛奶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zjzzb/index.html
努力经营生活,细细品味幸福,让微笑从心底漫溢——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会怎样对待我们。
TOP
10#

做个搜集实验材料的有心人

——准备六上《斜面》实验材料的幕后所感

科学课离不开做实验,对科学教师而言最棘手的就是实验材料地准备!很多东西总是到用时方恨少,只怪平时没有积累!

在六上科学《机械和工具》单元的《斜面》一课中的“研究不同坡度斜面的作用(同一物体在不同坡度上提升的情况)”这个实验中教材提示用不同长度的木板作斜面外,还提到用1000的重物。仪器室里有吗?我一头扎进仪器室寻找,常识的简单机械实验盒打开了,没有!教师演示实验器材中没有!找遍了每个柜子,都没有找到!只好想其他办法了,斜面好找,可是1000的重物怎么搞呢?我想到了常用的木块和铁块,木块比较好找且便宜,铁块贵且不安全。还是找1000的木块作重物吧。平时总能看见很多木材店,找些木块应该是很容易的。

我骑车走在大街上,四处寻找木材店,平时在眼皮下的木材店要去找的时候都不知搬到哪里去了,从人民路到凤山路,从藕舫路到江扬路,绕着百官街道跑,一看见木材店就进去找。找了五、六家都没有木条,哎!平时这种木条是很常见的,要用的时候又找不到了!终于找到了一家,可是又碰上了问题:长50厘米长的一般木条还没有500,那1000的岂非有100多厘米,这让学生在20厘米的斜面上怎么拉那?看来要找粗点的木料!以前在学校搞建设时旁边多的很,现在这么难找!真是平时不积累,临时到处找那。

终于在新建路上的一家店里发现了,热心的店主用大秤帮我称,啊!
                1多长的粗木条才2000
多千克,那是截成1000的不是也要50厘米所有吗?这怎么办?店主见我又称又比画的感到很好奇,便打听我的用途。听了我的介绍后,说这样重量的方块估计连最重的实木、柳桉都是办不到的,你还是去找找其他材料吧!

没办法,只好到机械店和车床厂去找,但是接连碰壁,灰心之余,来到学校想其他办法,一边想一边摆弄着以前常识教材斜面的器材,突然发现圆筒测力的最大刻度是5牛顿,重物是1000千克!怎么测?在实验室里一般用得测力计的最大刻度都是5牛顿的,我赶紧打开资料查阅了一遍,教材里提到的的确是1000的重物,而实验室里确实也没有比5牛顿更大测力范围的测力计了。连忙向中学老师了解,比5牛顿的测力范围大学生测力计初中里也没有,怎么办?看来只能调整重物的重量了,既然重物改了,何不改得更小一些。我思量着,这样的重量找一些重点的木块可能差不多了。

连忙再赶到那家木材店,在热心店主的帮忙下终于在角落里找到了,称一称,核算了一下大概8厘米一段300,刚好差不多,又买了窗户的定风钩子做测力计的提重物点,并选择了一些板材做斜面的材料。

《斜面》这一课的主要实验材料就找到了,可是花了我整整大半天的时间,又劳力又劳财!只怪平时没有做材料的有心人,对各种器材的状况也没能充分了解,如果能在平时注重积累就不会这么忙碌了。真如一位老师所说的:科学老师要做实验材料的有心人,要懂得搜集和积累,要让我们的仪器室成为科学教师的百宝箱。

 

                上虞市城东小学    朱钻飚

                                          zzb2001@163.com

 

欢迎光临酸牛奶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zjzzb/index.html
努力经营生活,细细品味幸福,让微笑从心底漫溢——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会怎样对待我们。
TOP
11#

拿起你的剪刀来

——两次《斜面》试教的前前后后

 

第一次试教后,一份反复思考讨论的教学设计和一份超时近20分钟的试教时间统计表的摆在我的面前: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只顾着渗透高屋建瓴的教学理念,设计别出心裁的教学环节,内容丰富了,寓意深远了,但却忽视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40分钟远远不够,怎么办?怎样剪辑才能让这两者和谐的联系在一起呢?

参与听课的几位老师在灯下时而冥思苦想,时而激烈讨论。《斜面》这一教学内容虽然有四部分内容,两个学生实验(制定两份研究计划)但根据《机械与工具》整个单元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内容层次、结构、特点和学生实际等情况把分割成两教时看来也不是恰当。严重超时看来只有在教学设计的环节上进行大剪辑,舍去部分内容了,那些开放性教学设计和拓展性思维训练和学习内容关系不大的只能忍痛割舍了。情景导入中的“看谁能够想出的办法多”的思维拓展训练和前阶段知识整理环节删除了,导入部分的联系生活感知斜面环节和最后的研究生活中斜面原理的运用环节两者合二为一,由研究感知斜面的作用(不同物体在同一斜面上提升的情况)过渡到研究不同坡度斜面的作用(同一物体在不同坡度上提升的情况)而设置的发展学生思维的问题“同学们在研究中又没有发现其他问题?或者你从这张表中发现了什么?运用斜面可以省力,那是不是都省一样的力呢?影响省力的因素有哪些?”也只能改由教师口头引导直接过渡了。……虽然有诸多不舍,但也只能为切合课堂实际而放弃。剪辑重组整理后的第四份教学设计初稿基本形成,少了一份开放却多了一份简练。在吸取这次经验的同时我们对课堂上应该考虑的环节都加以充分的估计,觉得应该不会出现大的预设问题了。

由于改动比较大,为感受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引导情况,我们组织第二次试教,但是没有料到的是教学时间又一次超时了,6分钟!大家聚在一起讨论这个6分钟!在教学过程中思路还是比较信息,环节与环节之间衔接也比较紧密!教学设计中的环节也不能再省了?怎么办?从哪里去下刀剪去这6分钟!还是回到每一个环节中,看那里可以在简练点,我们开始了分秒必争的剪辑:导入部分用了2分半,能不能再省下半分钟呢?教师的每个过渡环节的语言可以更简练点,估计着也能省1分钟出来,研学部分中,加强实验指导使学生提高实验效率两个实验要求省下1分钟,拓展运用中用典型简介法也能省下1分钟,……还有2分半,怎么压缩呢?学生制定计划的时间要充裕的,这里花了4分钟,如果能省点下来该多好,两个实验计划的制定那就可以省一些时间了,怎么省,有了,学生写字速度不是很快,写个研究问题也花了不少时间,在写上动脑筋,把研究问题、操作步骤地序号写好,提醒同学们用简洁的文字或者符号来学会记录!能省个几秒也好!还有呢?从学生提问和回答中着眼,提醒学生精简一些多余的累赘的问题或者回答,避免重复回答,回答到点子上就要迅速切入,在分发器材中可以省下半分钟……在热烈的讨论后,基本意见大致统一,教学设计基本不变,提高师生活动效率,向教师语言要开刀,向课堂节奏要开刀,向活动效率要开刀。意见统一后,马上进行修改,在第四份教学设计的基础上,第五份初稿基本形成,在一些教师语言和教学组织形式、材料准备上作了调整和改进,时间上的把握更合理了。

我记得章鼎儿老师曾经说过,40分钟课堂是科学教育实施的主阵地,我们要学会向课堂要效率!怎么要?我们要学会取舍,要勇于拿起剪刀,剪去那些没有效益的活动时间,把我们的时间真正交给学生去活动。希望我们一起朝着老师所指引的方向努力,积累着,收获着,我们就这样进步着!

 

              

                            上虞市城东小学
                   
朱钻飚

                                 zzb2001@163.com

                             

 

欢迎光临酸牛奶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zjzzb/index.html
努力经营生活,细细品味幸福,让微笑从心底漫溢——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会怎样对待我们。
TOP
12#

让我们真正关注科学实验的本质

——也谈筷子PK玻璃棒

详见: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35
                

挺有意思的话题!为大家的发言鼓掌,向大家学习。

很理解以小季为代表的部分科学老师的良苦用心,但是我还要反驳。

大家应该很容易看出小季方的观点立足在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科学实验习惯培养上,为了培养……所以提倡用……

请大家先思考一个问题:到底谁承载了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培养的任务?是筷子还是玻璃棒?是器材,还是实验本身?

我想大家都不难选择,既不是玻璃棒,也不是筷子,而是实验本身。

说到这里,或许有的老师又会说,器材也是实验的一部分,他也承载着一部分的使命。

那么再请大家思考第二个问题:器材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充当什么角色?他对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科学实验习惯培养有多少影响?

器材只是工具那,难道在工具的背后还存在着态度和习惯的因素?难道使用玻璃棒做实验一定比使用筷子做实验的人他的科学态度和习惯要好?难道课堂上统一举左手或者右手的人一定比乱举手的班级同学成绩要好,难道好文章只能出自那些字写得非常好的书法家之手?……不一定!既然如此,还争什么呢?就像老师说的:当玻璃棒、酒精灯还没有发明(或者成为实验仪器)之前,科学家用竹棒、蜡烛来做实验,就不行了吗?爱迪生、法拉第、居里夫人他们没在专用的科学实验室进行的实验不也照样有大发明、大发现吗?

再者,请大家关注很多科学家的成长史和突出发现的背景,其实有很多都是意外和不规则造成的。

当然我不否认必要的习惯还是要的,必要的器材还是要的,那样会更方便我们开展实验。

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培养更多地应该落实在认真严谨的思考上、实验条件的控制上,实验现象的观察上等,而不是个别器材的选择上。

所以我个人认为选用器材要根据实验的需要选用,在不影响实验开展的情况下,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尽可能就简开始实验研究,1、安全;2、经济;3、轻松。因为我们的最根本的任务是做实验。

 

就小学生而言,我觉得去掉更多的束缚让学生快快乐乐的开展科学研究更重要!哪怕是中学生、大学生,大多的规矩、养成只能扼杀我们的思维火花!

 

在条条框框下只能培养出僵化的人!即使能成为科学家,也是僵化的科学家!

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关注:我们的科学教学最本质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进行科学实验最本质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做这个实验最本质的目的是什么?而非是玻璃棒还是筷子。

 

欢迎光临酸牛奶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zjzzb/index.html
努力经营生活,细细品味幸福,让微笑从心底漫溢——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会怎样对待我们。
TOP
13#

生活因努力经营而快乐向上

——读虞大明老师的《走过10年》有感

一口气读完了虞大明老师写的《走过10年——我的语文教学求索之路》,我掩卷而思。要说现在的心情,正如作者《写在后面》中的话一样,是复杂的;有感动,为虞大明老师的努力而感动;有敬佩,敬佩虞大明老师的高超教学水平;有成就,花了一个半晚上的时间就细细看了整本书;有惭愧,面对同龄人,我不由的更加地相形见绌了……

初识虞大明老师也是巧合,他来上虞实验小学作课,我那天刚好跑到实小办事,看到有课,素爱听课地我马上做了下来,细细聆听了虞大明老师的课,被他幽默机智的教学风格感染,被他高超的教学水平倾倒,于是对他产生很深的印象,在生活中不由地留意起他的点点滴滴。机缘巧合前几天刚好看到此书,于是就买了下来。

感悟一:收获来自于积累——扎实的基本功。每一个成功教师的背后大都离不开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功,不单语文教育中的王崧舟、虞大明老师如此,我们尊敬的科学特级教师喻伯军也是如此,此类种种教师,他们的语言表达、他们的教学机智、他们的板书演示、他们的表情身韵……都是他们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积累和磨练,成功绝非一朝一夕只功。

感悟二:收获来自于付出——加倍的努力。从虞大明老师的身上又印证了那句俗语——努力不一定有收获,但收获却永远需要努力。如果虞大明不注重积累平时的跬步,爱照镜子,热衷配乐朗读录音,积极录制自己的教学实录等,那么而今他又怎能走到那么远的千里之外呢?

感悟三:收获来源于钻研——沉潜思考。机会和成功总是格外亲睐那些能善于思考、积极思考的人。虞大明老师就是这样的人,他根据自己上课、钻研的体会积极提炼撰写文章,积极思考,不断改进突破,在思考中,一个个想法成熟了,在思考中一堂课一次次完善着……

感悟四:收获来源于把握——抓住机遇。机遇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如果当他来临的时候你没有把我好,那你就不能在奢望有这样的第二次机会了。虞大明老师从一开始走上讲台时就紧紧地抓住了每一次经过他身边地机遇,尽心竭力地上好每一堂课,参加好每一次比赛,写好每一篇文章……

虽然虞大明老师在书中一直谦虚地说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张万化老师、杨明明老师、蒋莉校长、方莉局长等的帮助和关怀,但同时不是这样优秀地虞大明他们也不可能这么去关心支持他。向虞大明这样的老师学习吧,不是一定要努力做他们那样优秀的老师,说实在地我们也做不到,但是努力本身就是一种风景,生活因为付出而美丽,因为努力经营而更快乐向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5 20:29:27编辑过]

欢迎光临酸牛奶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zjzzb/index.html
努力经营生活,细细品味幸福,让微笑从心底漫溢——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会怎样对待我们。
TOP
14#

经典要在反复研读中释然

——再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一本《圣经》似的教育专著,一个常常挂在嘴边的名字,对于教师而言这些已经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得字眼了。然你读了吗?读通了吗?读懂了吗?读透了吗?

籍着研修班专著阅读得任务,我捧起了一直搁置在角落里的这本书。这本书我曾经读过2次,但是没坚持把他读完,说实在的读这类理论性很强的文章我没有多大兴趣,尤其是那些经过翻译后的文章,看着别扭,理解费劲,所以每次都是看到中途自然而然地停了下来。

然则前两遍读后对这本书的认识很肤浅,一直搞不清我们为什么要把这样的书捧得这么高,其中很多阐述都是不知所云的,例建议2:教师的时间从那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文章开场发了一通子牢骚,后面就举了一个优秀教师的事例,把时间从哪里来的问题引向了阅读,阅读常能解决教师的工作时间不够的问题,只有阅读的书多了,工作效率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时间不够的问题才解决了。什么呀,阅读本身就需要时间,已经忙得不能再忙的教师,还要看书?那真的是24小时也不够了。此书乃瞎扯。

今年再翻开此书细读,在阅读中渐渐地被作者那细微独特的教学观察和描述细节说感染,说实在的,作为一个校长或者说是老师,要在教学中经常去思考那些问题已经很不容易,而且还听过长期的观察进行积累,有的感动。再细细读下去,居然发现他阐述的很多问题竟然是我在教学中碰到并冥思苦想不得其解的问题。虽然很多问题他没有直接指出解决的方法和策略,但却给我们有了很大的启发,指明了思考的方向……

于是乎,我越读越感兴趣,想把他读懂,试图透过文字的摸索到背后的教学真理,但每每感觉力不从心,似乎那种感觉呼之欲出,但仍旧是云遮雾瘴,拨不出真意……于是就在掩卷、开卷中反复着……

但不敢心啃不下这块骨头,于是再看,再思……慢慢地,那种“云深不知处”的感觉慢慢少了,换成的是欣喜和雀跃……

笔者用自己思考来发现问题,用自己的观察找到问题的结症,并积极地通过实践来给这类问题地解决指出方向……

我们在阅读中地收获因此而渐渐丰盈。其实我们不是不需要阅读,而是很多时候我们缺少了阅读地那份心境和那份执着,那份思考,但愿我们教师都能在工作之余抽出一点时间沉下心去阅读思考,你会发现其实阅读比很多事情都要重要,因为阅读地积累,你积累地收获也因此而丰盈……

欢迎光临酸牛奶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zjzzb/index.html
努力经营生活,细细品味幸福,让微笑从心底漫溢——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会怎样对待我们。
TOP
15#

在阅读中进一步认识科学性质

——读张红霞的《科学究竟是什么》体会谈

新一轮的科学改革推出了科学课程,那科学究竟是什么呢?这本书引导我们系统认识了科学性质和科学研究中的科学问题、科学研究过程和其中的假设、观察、逻辑和理性、人文等问题,同时也阐述了当前教育热门的建构主义和科学教育的关系、科学与非科学、科学与自然等困挠我们一线科学教师的一些问题。

本书采用理论描述、背景简述、案例分析、教学建议等形式给我们一线的科学教师进行了一次系统而又深刻的科学新课程培训。通过阅读让我们在对科学性质的认识更进一层,对科学研究过程理解更加深入,对我们日常教学中经常困扰我们的一些问题有了很好的阐述和解释。其中本书中的案例分析和教学建议对一线教师的帮助比较大,一则是因为他贴近我们的教学实际,二则很好的分析了当前科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给了我们很好的提醒和警示。

科学知识的确定性;依靠证据;课重复性;科学方法与批判思维;假说与预测;创造性;科学与提出问题;合作与协作;科学史、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科学知识的相对真理性;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等一系列的在基础科学教育层次上的科学性质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的阐述让我们在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内涵的丰富上更进一层了。

且本书关注一线教育,提出了具体教学中要注意的许多操作问题。如在《什么是科学问题》一章中指出:1、科学问题宜小不宜大,宜少不宜多;2、让学生自己从活动中提出问题;3、让学生明确所要探究的科学问题。再如《什么不是科学》一章中指出:1、减少科学课上的非科学语言;2、坚持科学家的科学观;3、强调可重复性,消除神密性;4、防止非科学教育目标喧宾夺主等。这些应注意问题的指出就我个人而言感觉受益良多。

记得以前经常为增加科学探究的趣味性,变着方法做魔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过度评价等等,这些做法在一边看书一边思考的时候感觉汗颜,从而说明我自身的科学素养和对科学性质的认识还远远不足。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看来,我们新时代的教师在新一轮的课程推进的同时要好好给自己冲冲电,让自己在个方面有所提高,不负我们肩头所担负的科教兴国重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5 22:39:28编辑过]

欢迎光临酸牛奶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zjzzb/index.html
努力经营生活,细细品味幸福,让微笑从心底漫溢——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会怎样对待我们。
TOP
16#

更耐心一点,和孩子商量着干,慢慢培养习惯——读《魏书生:为师从教不可不听的演讲》有感 


本文出自酸牛奶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zjzzb/


                                                       2007325日星期日


魏书生,一个传奇一般的名字被人们所熟知。他的理论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学习运用。我在上世纪也看过他的一些书,学过他的一些理论,但总觉得影响不是很深刻,在细读了李镇西的专著后,忽然很想再看看魏书生的书,于是就找到了这本薄薄的演讲稿。





书的扉页上写着这样一段话:少说空话,多干实事;多琢磨事,少琢磨人。多用时间来瞻前,来实干;少用时间去顾后,去空想。寥寥数语发人深省那,我们很多人总是把很多事情放在揣摩别人心思,联络感情上,还没干什么事情就假想人们会怎么说,会怎么想,做事畏首畏尾的,要知道很多事业就这样荒废了。





欧阳维建的代序写得更精彩——不追明星追名师,一下子道出我一直在抱怨的社会浮华风气的结症,说出了我想说的话:“如果我们的各种媒体像宣传影星、歌星那样来推广教育名师,那么,我们的教育会少走很多弯路,我们会少犯很多错误,教育进步和发展的步伐也会更快一些。”痛快!





文本从两个层次上展开阐述:一是教育的民主化,二是教育的科学化。民主化中比较经典的指出了:每个人都有上进的欲望,为什么有些人不愿上进了呢?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没有研究孩子的起点,如果能找到他们的起点,不为难他们从这样低的起点出发,给一些确实可行的短期目标和任务,时间短暂些,哪一个孩子都会愿意去做的。要让他们每个人都认识的自己存在的价值,从写上你最崇敬的那个好人或者伟人、写上你在这个班集体里要努力追赶的同学入手,一步一步的引导,只要我们有了具体的目标和理想,只要给他们只要努力就能实现的目标,谁会不要求好呢?没让他们享受实现一个一个小目标的快乐,他们怎么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呢?科学化中则指出主要要抓习惯的培养:1、计划系统;2、监督检查系统;3、总结反馈系统。特别是监督检查系统要严格按照制定的计划去做,一以贯之,持之以恒。要通过自检关、互检关、责任人检查关、集体检查关、集体舆论关等。





读后我沉思良久,反思我自己的教育教学(包括我自己儿子的教育)真的如魏书生所说一样,透过这些我觉得我们不缺乏的是爱心,相反的爱心过甚,而是缺乏平等心,缺乏和孩子商量着干的策略,我们的耐心远远不够,我们的功利心导致我们失去了理智,以至于我们一直上演着“拔苗助长”的悲剧。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们一二一的步伐和水平标尺一样的高度扼杀了我们孩子的发展那!





耐心、商量、耐心、科学……这是我们要做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5 11:52:42编辑过]

欢迎光临酸牛奶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zjzzb/index.html
努力经营生活,细细品味幸福,让微笑从心底漫溢——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会怎样对待我们。
TOP
17#

痛快!牛奶,真敏锐啊.魏老师看了一定喜欢……呵呵
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310007
TOP
18#

科学探究要强化思考和整理

本文来自酸牛奶的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zjzzb/cmd.asp?do=blogs&id=212&uid=108

                                    2007718日星期三

前不久碰上一位老师向我抱怨实验探究教学的教学效果很差,一学期以来,辛辛苦苦准备材料让学生做实验,搞探究,但科学期末测试的时候成绩很不理想,甚至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辛辛苦苦做实验搞探究,但是考试成绩竟然比不过兼课老师的黑板上写写,嘴巴里说说。

出现这样的情况正常吗?

根据我个人的理解,我觉得出现这样的情况是不正常的,似乎记得美国某所大学的墙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听过,我忘记了;看过,我记住了;做过,我理解了!”在学习探究活动中,根据前人和我自身学习的体会,真有这样的感悟。所以我觉得出现这样的情况是不正常的。其实我们在自己的教学中也经常碰到过这样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认真的进行实验探究所得到的教学效果有的时候竟然比不过自己嘴巴讲讲,学生书上读读的效果。

那问题的真正结症在哪里呢?

我觉得问题的结症在对知识的思考和整理上,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论何种方式的学习,要真正掌握知识需要我们的思考和整理。无论是文字学习还是实验探究学习,思考和整理都是必不可缺的,缺少了思考和整理的学习只是表面和肤浅的。

归咎到上面的问题,我觉得出现这样的情况基于两点思考:一是对孩子来说实践探究的结论存在一个用文字表达的问题。也就是说把实践操作转化成文字表达也是非常的重要。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做是一回事,说又是一回事,有的做得好并不一定说的好,有的做得不好但是说得很好”这样的现象。因为现在的考试都是书面考试,这对缺乏文字整理的哪些实验探究的学生来说考得就不是其长处了。也就是说实践探究是一回事,文字表达是另一回事,往往实践探究和考试形成的结果不是很有区分度。所以会出现以上的怪异现象,这是直接原因。

二是现在很多科学课重过程轻整理,上得比较肤浅,缺乏有效的思考和整理,活动走过场,没有深度的内容怎能引起学生深刻的记忆呢?所以很多实验是做过了,探究活动是搞过了,但是对学生来说,印象不深,理解不透,所以就出现以上的怪异现象,这是根本原因。

故此,我非常支持喻老师提出要加强探究活动的整理的观点。整理是探究的很重要的补充!既要有探究又要有整理,不然探究就停留在实践探究的层面上,不能形成对探究活动更深一层的理解。

欢迎光临酸牛奶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zjzzb/index.html
努力经营生活,细细品味幸福,让微笑从心底漫溢——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会怎样对待我们。
TOP
19#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的教学设计

本文来自酸牛奶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zjzzb/archives/2007/9535.asp

课前准备:【10分】

1、分组、分工;

2、练习有秩序的走、领放器材!(为抓紧时间,练习双向行动)

3、器材摆放习惯:

1)器材从什么地方拿的,拿的时候怎样,放得时候也要基本差不多。

2)拿下去时怎样,你还给我时也要基本差不多,弄整齐、干净;比如瓶子拿上拿下的时候要加盖。

4、练习认真倾听!积极举手发言!

5、鼓励小组合作!

6、分发护目镜并试戴藏好;

7、上课的时候不要离开座位,坚守好阵地。

课前谈话:请大家一起欣赏图片

一、导入:【5分】

1、同学们: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是呀,这些岩石多么的神奇那!

2、看着它们,我们不禁想问:这些岩石本来就是这样的吗?将来会不会发生变化?

3、看来很多同学都认为岩石会改变模样,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4、如果岩石会改变模样,你认为跟什么因素有关?

引导学生的发言——得出冷热、水、风、大气、植物、动物、地震、火山、地壳运动等等……。(个别原因要引导推测)

5、一下子说出这么多的可能因素,同学们真了不起!不过这只是我们的猜测,我们得想办法来验证那。
                                

二、深入研究:【25分】

1、冷热的作用【12分】

1)我们先看冷热因素吧,要想知道冷热因素是否能改变岩石的模样,我们该怎样来进行研究呢?请各小组讨论一下。

2)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我们讨论的研究方法。

3)同学们想到的办法真不错,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来操作?

教师出示器材演示介绍:首先点燃酒精灯,使用酒精灯要注意安全,点燃、盖灭时要扶住酒精灯;火柴要放到盘子里;然后用镊子夹紧岩石,尽可能捏得外面一点,放在火焰的外焰加热,加热时间可以长一点,感到岩石比较热了,再马上放到放到水中冷却,并注意观察这时岩石的变化,这样反复做几次反复观察并记录。

3)并提醒思考做这个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4)提示:

A、注意安全,实验时戴好护目镜,并防止烫伤。

B、夹紧岩石,用外焰加热,时间多一点,感觉岩石比较热时,马上把它放入水中。

C、连续实验三次以上,仔细观察岩石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变化,并记录。

★特别是加热的石头和镊子的头、还有酒精灯头都是是很烫的,千万不能碰。

★因为岩石有可能爆裂,所以小博士提醒大家戴好护目镜。

5)请各组材料员有次序的上来领取材料,领到材料的小组可以开始实验了。

6)学生实验,教师播放轻音乐并指导。

7)(放音乐,示意学生停止)请同学们熄灭酒精灯,轻轻整理实验材料放到中间,我们交流一下的发现。

8)根据刚才大家的交流,我们可以初步推断出在冷热因素的作用下,岩石会改变模样。

2、水的作用【7分】

1)那么水能不能改变岩石的模样呢?

2)我这样做了一个实验,(演示:把一小块石灰岩放进一杯水中)能明显地看到岩石模样的变化吗?那该怎么做呢?

3)老师这里有一些实验材料(实物出示)1只装有水带有盖子的瓶子,一些岩石,我们能不能利用这些材料来研究呢?

4)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5)这些岩石能不能全部放进去?留下几块岩石干什么?(做参照岩石)

6)那我们这样做吧:

A、选择两颗比较典型的岩石做参照,放在一边不要混淆;

B、数一数、摸一摸其余岩石,放入瓶子里,盖紧瓶盖。

C、做好准备,听口令一起摇晃两分钟。

一位同学摇累了,换个同学继续摇,让我们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

7)请各组材料员用刚才发的实验材料和记录单,排队有秩序地来换取新的材料,换到材料的小组马上做好实验准备,我们一起开始摇,准备好了吗?开始。

8)时间到,请各小组把瓶子里的水和岩石分别倒到杯子和盘子里,对比参照岩石和自己前后地变化,数数刚倒出的岩石数量,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有什么发现?(光滑了、小了、瓶子里有一粒粒的小石块、为生那么有些小组岩石多了,有些反而少了呢?)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9)刚才我们只是摇了2分钟,如果我们摇两天,两月,两年呢?岩石又会怎样呢?(我们可以初步推想,这样的鹅卵石,就是在水的长期作用下形成的)

3、植物的作用【5分】

1)刚才有同学推测植物也能改变岩石的模样吗?这怎么验证呢?

2)这里有前几天老师做了一个这样的模拟实验,里面有能够发芽的豆种,让我们来看一下!

先把水倒入盛有少量石膏粉的杯子中,用筷子搅拌均匀;

接着向盛水的杯中倒入一半的石膏糊,并放入2——3粒豆种子;

然后再倒入一些石膏糊;

最后等石膏干了以后取出,并放入装有水的盘子里就可以了。

3)大家想不想自己来做做这个实验?那做这个实验要注意什么呢?【机动】

(不要把石膏粉撒出,搅拌要小心一些)

请各组材料员用刚才发的实验材料来换取新的材料,换到材料的小组可以开始了。

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4)请大家猜想一下豆子能从石膏中钻出来吗?会发生什么现象?

5)是不是这样呢?为了能亲眼看到结果,同学们可一定要把它照顾好,我们一星期后再来交流。(注意把石膏块干了后取出来放到盛有水中容器中,水量只要到石膏块的1/3的高度就够了)。

三、小结拓展:【5分】

1、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我们通过实验验证了冷热和水能改变岩石的模样,植物能不能改变岩石的模样还在进一步观察中)

2、剩下的一些推想假设怎么办呢?(做做模拟实验、查查资料、问问亲友、实地查证等方法课后去研究。)

老师提醒两点:(1)注意安全,特别时做实验和实地查证最好在家长陪同下进行。

2)记得把你的研究成果及时记录,告诉老师,让我们一起分享你的快乐。

3、让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谁能利用刚才的结论解释山上的岩石为什么布满裂缝,山脚下为什么堆满了碎石吗?

2、在自然界中,我们把岩石在冷热、水等因素长期联合作用下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风化。

3、课前我们欣赏到的美丽的岩石很多是大自然中风化作用的精彩杰作。

4、不过风化作用的破坏性比较大,很多文物、建筑等都在遭受着它的侵蚀:你看我们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因为风化有些地方已经严重破损了,你能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些保护方案吗?

5、你们这些保护方案都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保护文物、造福人类,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

6、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曾经说过:科学的价值在于造福人类。我相信我们四()班同学只要积极动脑,认真研究,一定能成为像居里夫人那样做一个造福人类的科学家。

————下课————

7、请同学们整理器材放到上面来,把装有石膏块的杯子带回去认真实验,仔细观察。

 板书: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水      冷热    地壳运动      模拟实验    安全

          人为     动物     植物         实地考察

           风      闪电     …………     资料查询    记录

 

备注:本设计参考借鉴了林建锋、陈汉杰老师的设计,听取了夏苗锋、阮丽萍等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在具体上课过程中得到了倪华东、陈琳、周扬等老师的支持和协助,在这里表示衷心感谢!

欢迎光临酸牛奶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zjzzb/index.html
努力经营生活,细细品味幸福,让微笑从心底漫溢——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会怎样对待我们。
TOP
20#

关于乒乓球瘪了以后用热水烫一下鼓起来的现象的思考

本文来自酸牛奶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zjzzb/index.asp

 

问题来源于“两个人博客”的[课堂余波]放在热水中的瘪乒乓球鼓起来了到底是什么原因user1/514/archives/2007/7458.asp
                                         

引用章老师的问题:“我们经常用这个办法来使瘪掉的乒乓球鼓起来.在上空气的热胀冷缩时,很多老师也是以此来引入或证明!为了更加让人信服,老师还会准备一个有孔的乒乓球.(它是鼓不起来的),的确是空气胀起来了,如果有个孔空气就跑出去了,乒乓球就鼓不起来!两者一比好象能够说明问题!假设就当是空气热胀把乒乓球鼓起来了,那么还有空气的冷缩呢,如果等乒乓球里的空气冷下来,它是不是还得瘪下去呢?现实是鼓起来的乒乓球不会瘪下去,那么是不是可以说明空气不会冷缩呢?我想:在教学空气的热胀冷缩时,简单的引用这个例子是不够严谨的!我们还需要思考的更深入些......

 

很佩服章老师,经常能用多个角度的去思考我们教学中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不时有新的问题和观点产生!这样的教学态度和思维品质值得我们努力学习!

这个问题我以前也纳闷过,但没有深入的研究!值此机会阐述一下我的思考。

观点:空气会受热膨胀,也会受冷收缩!

我的假设是:没有瘪下去可能是原先压瘪时空气被压缩了,压缩空气受热膨胀后的巨大力量把球的外壳撑回原状,慢慢冷却依旧恢复常态,没有很大的空气体积收缩。即使收缩,收缩后产生的力量不足以让乒乓球变形。

细细分析:乒乓球是密封的,依靠外面的物质变形产生弹力,可能兼有空气弹力的成分,但作用不是很大(破了的乒乓球落下时只要不是落在破绽处,还是可以继续使用的,但细细感觉弹性状态似乎没有没破之前好)。当外力过大时,形变超出了外面那层塑料的物质的形变承受限度时,就无法回复到以前的状态,这时,里面的空气也被压缩了,但压缩空气产生的弹力不足以使乒乓球恢复原状,用热水烫一下后,压缩空气受热后产生了比较大的弹力,把乒乓球外面的物质给撑了起来,球就恢复了原装,这时空气是膨胀着的,但它还不足以突破或者撑大乒乓球外面的那层物质,热张后的空气就在球内拘束着,我估摸着等到渐渐冷却,就恢复的以前的常温下空气状态了!可能这时几乎没有什么受冷以后产生的空气缩力(其实是外面的空气压力),即使有也不足以使外面的物质产生形变,如果把它放到更低的温度中去,我估计里面空气收缩,外面产生的空气压力也不足以让乒乓球产生形变,冬天我们不是照样打乒乓球吗?什么情况下会缩回去,我估计那得有足够低的温度让里面的空气收缩,而外面的空气压力大,“咔”压扁了!

个人假设观点,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欢迎光临酸牛奶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zjzzb/index.html
努力经营生活,细细品味幸福,让微笑从心底漫溢——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会怎样对待我们。
TOP
21#

[另类观点]杠杆就是轮轴,不,杠杆是轮轴的变形

本文来自酸牛奶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zjzzb/index.asp

在论坛上看到很多老师质疑xxx是轮轴还是杠杆,看着老师们提出的问题,我在发表意见的同时细细的思索杠杆和轮轴的工作原理和异同点,不思考还好,一思考感觉轮轴和杠杆几乎就是一回事,不,简直就是一回事。再不,杠杆就是轮轴的变形。

轮轴是杠杆的变形这个不用质疑!(很多资料上有说明,不赘述)

杠杆是轮轴的变形,为什么不可以说呢?可是把杠杆运动的幅度和轨迹放大,那不就是一个轮轴吗? 比如用撬棍橇石头,掰的幅度大一点,不是圆周运动吗?不是符合轮轴运动的特点吗?如果说大多数轮轴是因为可以连续转动,那杠杆运动一般不到半圈或者四分之一圆周,那只能说明杠杆是特殊的轮轴。

或者有人说轮轴用力是在轴上和轮上,轮上没有异议,轴上用的力一般也都是用在轴的外圈,那不就是小轮上吗?真正的中间的轴只是一个支点作用。经典的螺丝刀实验拧螺丝的时候,是轴的最旁边的两个(四个、六个)点用力的,不然打滑时坏掉的就不是螺丝的周边一圈了。同样轮轴变形扳手拧螺丝时,轴是不动的。轮轴用力既可以在轮和轴上,也可以用在小轮上,我记得六上轮轴的研究时重物就挂在小轮上。

综上所述,我感觉轮轴和杠杆就是一回事,夸张一点说:杠杆是轮轴的变形。因为轮轴大多能连续转动,而杠杆不行。而杠杆的特点,轮轴无一没有。

我没有上过六上科学,对这一单元不是很熟悉,偏颇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欢迎质疑和讨论。

最后在网上简单找了些相关资料,请大家参考。

1、轮轴•教学建议:轮轴是杠杆的变形,有它自己的特点,即可以连续转动,因而有它特定的用处.但轮轴和杠杆没有本质的区别,例如扳手,说它是轮轴可以,说它是杠杆也可以;自行车的车把,说它是轮轴可以,说它是杠杆也可以.

详情点击:

http://post.n318.com/edu/freeja/cz/banianji/wjbxjcwl/200605/edu_331371.html
                                                 

2、物理词典:凡能够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的装置,统称“机械”。利用机械既可减轻体力劳动,又能提高工作效率。机械的种类繁多,而且比较复杂。根据伽利略的提示,人们曾尝试将一切机械都分解为几种简单机械,实际上这是很困难的,通常是把以下几种机械作为基础来研究。例如,杠杆、滑轮、轮轴、齿轮、斜面、螺旋、劈等。前四种简单机械是杠杆的变形,所以称为“杠杆类简单机械”。后三种是斜面的变形,故称为“斜面类简单机械”。不论使用那一类简单机械都必须遵循机械的一般规律——功的原理。

详情点击:

http://www.yuyicn.com/edu/2003/200310/20031006225822_475.shtml

欢迎光临酸牛奶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zjzzb/index.html
努力经营生活,细细品味幸福,让微笑从心底漫溢——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会怎样对待我们。
TOP
22#

科学课程标准修改之我见

本文来自酸牛奶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zjzzb/index.asp

尊敬的叶教授、喻老师、各位专家、同行:

很荣幸有这样的机会能和大家一起交流自己对课标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在交流之前我想就对修改课标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我感觉我们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简称课标)较以前的自然教学大纲有很大的发展,揭示强化了科学探究和教学的最本质的方法——探究。这是不仅是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更是一种我们认识的突破。我们深深地为这样的课标叫好。

新课标在我们小学科学教学是最高纲领——好比我们的宪法,它不仅是教材审定的依据和指南,也是我们一线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依据和指南,应该在科学教学保障学生的底线发展和引领学生的高位发展两方面落实,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我们觉得课标在科学教学的底线上保障力不足。

1、对科学教学关键问题的分析?

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让我们来细细思量的科学教学,我觉得我们首先得思考一个问题:

现在我们科学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是课标?是教师?是教学硬件级设施?如果让在座的教师根据自己新课程一轮实践下来的经验谈谈自己教科学的最大难处,并把这些原因排排队,分析结果会怎样?要知道很多学校(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最基本的教师和教学设施什么都没有,离开了这一些,我们谈课标谈理念,这就是无本之木,缘木求鱼……

所以我觉得修改课标首先要强化对教师队伍建设、基础教学设施的配制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而且要把这一项规定放在醒目的位置引起重视。这也是我对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的五、六两条的建议——强化科学教师的培训,规定工作量,强化科学教学仪器的配备。

2、对导语部分的建议:

1)对科学学科的作用阐述欠深刻,科学学科的重要作用无法突出;

2)对课改的背景阐述中过分强调外部原因,提到了国外改革的原因,但没有从孩子发展的角度、科学发展的角度看待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3、对内容标准的建议:

新的教材一轮上下来,感觉教学内容偏多、偏难。科学学习是一个不断持续完善的系统,现在小学学了,将来初高中、大学还要学,呈现出一个螺旋上升的态势,我以我觉得小学阶段应该定位在初步感受的层次。

4、对实施教学建议:

P34的教学建议的第二条第一点“低估比高估更可怕”觉得很费解,在科学学习中我觉得挺费劲的。(1)不能保底的高估,不切合学生实际(条件、时间、心理……等因素)的高估比低估更可怕;(2)对于科学学习,低估还看得见,高的则望不到,怎么落实培养呢?正如喻老师说的:我们宁可把困难想像的多一点,所以我觉得这样的表述有问题。

 

我想课标编订修改组用这样虚心的态度来了解我们一线教师的看法,本身就说明了课标编改组振兴科学教学的愿望,衷心希望我们的科学教学走得更扎实、更稳健。

以上不成说的看法和建议请大家积极批评。

欢迎光临酸牛奶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zjzzb/index.html
努力经营生活,细细品味幸福,让微笑从心底漫溢——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会怎样对待我们。
TOP
23#

你的作业好得很
TOP
24#

以下是引用武装警察在2007-12-31 23:42:01的发言:
你的作业好得很

谢谢你的肯定和鼓励!
欢迎光临酸牛奶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zjzzb/index.html
努力经营生活,细细品味幸福,让微笑从心底漫溢——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会怎样对待我们。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