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4567891011» / 3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推荐]萧山区小学科学“新蕊”教师成长共同体成员随笔专贴 [复制链接]

71#

 


对于第十条的解读


萧山区任伯年小学    钱星星


浙江省小学科学教学建议:第十条——在以观察、实验为主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占用时间分配大约为1:1,即学生自主活动时间在20分钟左右。教师要少讲精讲,指导有效,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


关于这一点,我在今年的六年级上册《抵抗弯曲》这节课中很有感触。这节课主要是探究 “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横梁的哪些因素有关”,以观察、实验为主,让学生自主探究横梁的抗弯曲能力。


所以我课前也花了大量的时间给学生们准备实验材料,比如说是柱子间的距离,我准备了一把直尺作为两个柱子间固定的距离。还有纸的选择。我选了好几种不同材质的纸张,最后选择美术中的卡纸,配套的是垫圈,最初的一倍宽和一倍厚的纸的宽度也是尝试过的。同时我也是放足了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去探究,但是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柱子之间的距离怎么用直尺保持不变啊,垫圈的摆放方式等等。关键是在进行第二个探究“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厚度有关”实验时很多学生不知道要怎么去自主探究,然后出现无所事事或者直接问老师怎么操作的。


一直都说课前的备课很重要,我想自己也算花了很大精力了,课堂上也放足了时间,为什么到了学生自己动手的时候,反而效果差了呢?还不如老师自己做演示实验。然后我开始思考,开始反思,在和师傅进行了详细地讨论后发现,原来我忽略了课堂中很关键的有效引导。课前的准备是非常有必要,这样上课时老师才能少讲精讲。但是少讲和精讲的内容要起到点睛之笔的作用,而且能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活动。那么这里少讲精讲的内容就包含了有效地指导。在探究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宽度这个因素有关时,就要为第二个实验厚度做好铺垫了,要起到台阶的作用,一个接着一个地把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中要注意的都讲细了讲透了,学生才会明白做什么,才能自主活动,那么第二个实验也就有样学样了,也不会出现学生无从下手的局面了。所以能把时间放足、少讲精讲的前提是要教师能有效地指导,这样学生才能自主探究,自主活动。

做有意义的事!
TOP
72#

 


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萧山区瓜沥二小    陈佳丹


 


在自己的教学中往往因为找不到适用的实验器材而剥夺了学生做实验的机会,或者因为怕学生课堂纪律难掌控而选择演示实验,课堂中学生的自主活动时间大大减少。对建议的第10条 ( 在以观察、实验为主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占用时间分配大约为11,即学生自主活动时间在20分钟左右。教师要少讲精讲,指导有效,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的学习让我明白,孩子的自主学习非常重要。


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就是要我们教师少教。只有教师少教,学生才可能多学。只有给学生以独立有效的思维时间,在课堂上,我们只有真正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学生才能深切去领悟知识,才能对知识产生深思。学生的学习就会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就会把学习当作趣味游戏一样,儿童的那种自然天性就会充分地展现出来,就会像春雨后的小草和树叶一样萌发出无穷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他们也会像在做游戏一样感到学习的无比快乐。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就是要我们教师力争做到教是为了不教。魏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一篇文章,引导学生自学一类文章,引导学生自学整册教材,他这就是典型的教是为了不教。他首先是引导学生自学一篇文章,那么学生就有了自学一篇文章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自学一类文章,那学生就有了自学一类文章的方法;再然后是引导学生自学整册教材,那学生就有了自学整册教材的方法。连整册教材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学来完成,那我们说老师还需要教什么呢?这不是正所谓授人以鱼,只供人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将让人终身受益无穷吗?因此,我觉得要想我们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我们必须要在教是为了不教上下功夫,必须在授人以渔上下功夫。我们只有真正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我们才能从那繁杂的教学事务中解脱出来,我们才会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教学研究,才会有更多的时间追求自我的完善和提高,才会有可能成为一位成功洒脱的教师,成为一位真正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成为一位名师,才会有可能真正享受到教育的快乐。才能真正引发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深思,从而激起他们探求的欲望,而为他们能终身从事某方面的研究而奠基,而为他们能终身拥有一种高尚的追求而奠基。

做有意义的事!
TOP
73#

 


让教具奏响课堂的主旋律


萧山区益农镇中心小学    韩良


《浙江省小学科学教学建议》8条提出:器材要适合学生的学习,要突出探究活动的重点和本质。对教材中的设计做适当的改进,提倡开展自制教具,提高教学效率。恰当地运用自制教具,辅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提高课堂感知效率;恰当地运用自制教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恰当地运用自制教具,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动手操作中使学生经历从直观的感性认识到逻辑的理性认识,有一个知识性地提高。


下面本人就结合自身课堂教学的实例,来谈谈自制教具在教学中所产生的立竿见影的效果。


一、自制教具辅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提高课堂感知效率


在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的小学生中,建立概念光靠老师讲述是不行的,很多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都要靠一些具体直观的教具把它们演示出来。所以在现代教学中,用具体模型和直观教具进行说明与进行演示操作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小学生尤其显得重要。


如,在教学《桥的形状和结构》一课时,此部分内容融合科学和建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建筑学方面的知识给自制教具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教师通过自制教具化抽象的建筑学知识为实物的感知材料,通过引导学生直接观察教具,辅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从而使知识深入浅出,提高课堂的感知效率。


又如,《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课中,初次授课时我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农田中的生物”图片,提问:“谁能来说说这个农田中有哪些生物?”对于这个问题大多数学生能够回答,并且教师把学生所讲的生物依次写在黑板上,然后教师派小组代表到黑板前连接各条食物链。在实际教学中我遇到了很多麻烦:①学生对书本上的许多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不清楚。②食物链箭头画反。③学生有意见分歧时,黑板是的箭头太多,很难分辨。④画食物链箭头时往往忘记生产者。⑤课堂里很多同学只能说出一两条食物链,至于到底这个农田里有多少条食物链没怎么仔细思考过,而且他们认为自己知道1-2条已经够了,没必要再知道其它的。以上种种原因导致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课后我认真的思考:“怎样可以使这个‘农田中的生物’变得生动形象立体些?”经过几天的思考,我用木板和卡纸制作了右图所示的教具(木板代表生物,卡纸代表食物链中的箭头)。


在另一个平行班授课时,我首先借助自制教具做了一个展示。首先逐一展示木板制的生物,并叫学生把生物相应地粘贴到背景木板上,这个活动让学生了解不同的生物生活的环境不同。然后我提问:“这些生物能形成很多条食物链,谁能把箭头粘贴到相应的位置,看看你能找到几条食物链。如果你粘错了位置,那么接下去你没机会再来粘了。”我发现这时同学们不仅在认真思考,而且还在想到底有几条食物链。从学生的思考中我看出了,他们对这个食物链的箭头连接十分感兴趣。教学效果自然十分显著。学生不仅没有把食物链箭头粘反,没忘记生产者,而且学生们找出了很多条食物链。这样的教学过程,使教师非常容易的引出食物网的概念。这个教具非常大的优点是箭头如果粘错了,可以直接拿下来重粘,箭头少了可以直接补上去,而且整个图看上去一点也不凌乱,还能很好的看出食物链交叉形成食物网。


通过自制教具的一个简单实验,把抽象的生物学知识变为直观的感性认识,益于学生的理解,大大提高了感知效率。


二、自制教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传统的科学课堂教学一般以教师讲授和教师演示实验为主,形式比较单一。借助自制教具开展活动,既丰富了教学形式,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自制教具吸引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变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的探求,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驱动力。


如,在教学《热水与冷水》一课,本课主要让学生探究热水在冷水中上浮的原因(或热水与冷水的不同)。该部分属于探究性的内容,如何激发学生科学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向有一注意。为此我在课后和几位科学教师商量,制作一个怎么样的教具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热水在冷水中上浮的原因(或热水与冷水的不同)”的教具。众人拾柴火焰高,经过几位科学教师的讨论,我们科学组设计了一件新奇的“水火山”自制教具(如右图所示):


准备材料:用于观察热水在冷水中扩散的“水火山”材料一套(大玻璃瓶、小塑料瓶、橡胶塞、紫色墨水)。


制作方法:在一个小瓶子里装满热水,再滴进一些紫色墨水,盖上带玻璃管的橡胶塞,然后用铁丝系住小瓶,之后将其放入一个盛有冷水的瓶里。


实验现象:看到的紫色的“云雾”从小瓶子里帽了出来,如同火山爆发一样,一直上升到水面。


课堂上我首先拿出手中的“水火山”放在讲台桌上,然后绘声绘色地描述 “水火山”是多么的神奇,学生立即表现出对“水火山”的兴趣。接下来我开始小心翼翼地将小塑料瓶放入盛有冷水的大玻璃瓶内,并叫同学们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来说说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几乎全班的学生都站起来看,很多学生甚至自发地上讲台来细细观察。有一两个学生看完我的“水火山”实验后马上就说,小瓶子里的水和大瓶子里的水肯定不一样嘛。这个回答马上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认可,大多数人认为就是这个原因导致紫色的“云雾”从小瓶子里帽了出来,如同火山爆发一样,一直上升到水面。当我再次问时,那小瓶子里的水和大玻璃瓶里的水哪里不一样了呢?大多数同学猜小塑料瓶里面的水是热的,刚才老师打开小塑料瓶盖子的时候感觉小塑料瓶里面的水比外面的水热。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可能和紫墨水有关。当我告诉学生小塑料瓶里装的是热水,大玻璃瓶里装的是冷水的时候,才对的学生兴奋得跳了起来。此时,有些学生就在思考“为什么热水会在冷水中浮起来”呢?这样的思考就激发了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求知欲及好奇心。通过“水火山”的自制教具,将学生的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即把学生对“水火山”外部现象的兴趣转移到探求热水在冷水中上升原因的活动中来。


通过自制教具创设的“水火山”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同时科学学科探究的学科精神也渗透其中得到了贯彻。用这种教学方法引入新课,会带给学生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通过学生自制教具这样的活动,相对静态的课堂彰显了活力,活动中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的思考得到了融合,最后以教具这样的实物成果表现出来。又由自制教具引导学生自我介绍这样的探究学习和互助的交流学习,可以说自制教具在其中起到了“课堂发动机”的作用。

做有意义的事!
TOP
74#

 


科学课要注重“科学性”


萧山区渔浦小学    方春波


浙江省教学科学教学建议第2条:阅读教材,整体把握本册教材内容,对季节性较强的内容按季节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进程。


小学科学教材具有其特殊性,由于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实施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有些有关生物的知识跟季节等因素有关。为了更好的教学,让学生更好学习,有必要对这些季节性较强或者对天气等客观因素有关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比如: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一单元的教学是建立的学生种植凤仙花的基础上,而凤仙花的种植周期比较长,无法按正常教学开展。还有是第二单元是《动物的生命周期》,它也是建立在学生自己养蚕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同样养蚕周期也是比较长。这就有必要调整教学计划,先教学没有限制的课时,等到合适阶段,再适当开展教学。


比如: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其中有几个课时需要在阳光下开展活动,但由于天气原因不能随时开展,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天气,适当调整教学顺序。


我觉得作为科学教师,应该认真阅读教材,整体把握本册教材内容,根据不同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进程;尽量让学生充分接触科学,认识科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效率。

做有意义的事!
TOP
75#

 浙江省小学科学教学建议解读

              萧山区楼塔镇小   华烨


4  分析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和探究水平,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学习习惯,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及班级状况等,以便分析利弊,作出预见,采取对策。


   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在这些基本矛盾中,最基本、最主要的矛盾是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教学目标要求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这个矛盾。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全部努力,都是围绕着解决这个矛盾去设计和具体实施的,只要这个矛盾能够解决,其他矛盾就迎刃而解了。所以一节成功的科学课,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够随教材的知识结构的发展而发展。


以“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课简单谈谈我的理解。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我将它安排在这个单元的第三课时,而将《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安排在下一课时。因为我觉得这样更符合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过程。这个单元的前两个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变化情况,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有些物质在水中可以溶解,有些物质在水中不可以溶解。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生知道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可以溶解,并形成了如何判断一种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了的意识。学习了这一课时,再来学习“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不是从固体-液体-固体-气体,而是固体-气体-液体,这样更符合认知规律。


课一开始时,我直接提问,盐和小苏打都能溶解在水中,那么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呢?我让四人小组先讨论,怎样做这个实验。下面是一些小组的想法:


1先用两个烧杯装同样多的水,然后分别在烧杯里方同样多的食盐和小苏打,同时搅拌,看谁先溶解。


2先用两个烧杯装同样多的水,然后分别在烧杯里方同样多的食盐和小苏打,搅拌相同的时间,看看谁溶解的多,剩余的少。


3先用两个烧杯装同样多的水,然后分别在烧杯里方同样多的食盐和小苏打,搅拌,看看是不是溶解了,如果溶解了,再放同样多的食盐和小苏打,在重复,在溶解,直到不能溶解为止,比较谁放得多。


当学生说出第一种方案时,大部分学生觉得很有道理,因为在他们的头脑中,先溶解的就是能力强,他们认为溶解的强弱就是溶解的快慢。这是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认知水平,如果不能帮学生正确理解溶解能力这一概念,那么一切都是空谈,学生脑中的始终是错误的认知。所以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我以吃东西和跑步为例,帮助学习理解,“吃的快”和“吃的多”、“跑得快与跑得多”让学生理解在相同水里,谁溶解的多,就说明谁的溶解能力强,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认知,让学生意识到,溶解能力的强弱是与溶解的数量有关,与快慢关系不大。


当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溶解能力时,再让学生说说,既然是比较谁在相同的水里溶解的更多,那怎样做才公平呢?学生自然想到,谁相同,放入的量相同,第一份全部溶解了之后才能放第二份。学生明确了实验的步骤和操作之后,就自己动手开始实验。


这节课的总体思路是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但是在课的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不少问题。溶解能力的知识学生比较模糊,我已经想到了,但是玻璃棒的使用出乎我的意料也是个大问题。在学生做到了一半时,让他们停下来,讲了一下玻璃棒的使用方法;而学生在做小苏打的溶解实验时,在小苏打没有完全溶解前就在加,他们认为同样多就是同时加,看到盐完全溶解了,也就开始加小苏打了,以至于实验现象模糊,这也是我的疏忽。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我认为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才能达到高效课堂。

做有意义的事!
TOP
76#

 浙江省小学科学教学建议解读


                             萧山区朝晖小学    付丽英


通过对浙江省小学科学教学建议的研读,我对其中的第九条:在科学课堂中,观察、实验等活动进行时,学生往往控制不住自己,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此时,教师要及时掌控学习纪律,让学生在有组织的环境下有序学习。深有感触和浅显的理解,下面我简单谈谈自己对第九条的一些看法
   
作为新教师,感到最头疼的事情便是课堂纪律,尤其是在观察、实验等活动进行时,学生往往不按照实验要求进行实验,或者出现一些意外,便会大呼小叫的,又或者因为同学之间的个别矛盾导致在观察、实验有学生吵架等等,这样的观察、实验活动不仅拖慢了上课进度,而且还没有学到知识,纯粹就是玩玩的,甚至连玩玩的都不如,就是瞎闹。为了确保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学到知识,教师在观察、实验等活动开展前需要明确活动要求,同时在活动进行时,每一小组的纪律都要监管,确保学生有序的进行观察或者实验,提醒学生及时做好记录,只有这样学生在汇报时,才有内容可以汇报或者才可以得到有效的实验数据,才能够进一步根据观察内容或者实验数据进行下一教学环节。
   
比如,现在三年级在教动物这一单元,动物这一单元,要学生观察蜗牛,蚯蚓,蚂蚁,金鱼。观察蚯蚓这一课时,学生兴奋度很高,然后由于蚯蚓会爬来爬去,学生在观察一直就是跟我说蚯蚓怎么爬出来了,甚至有的小朋友则跑到别的组去观察蚯蚓,作业本上要求大家画蚯蚓的身体也没画,要求标出蚯蚓口、环带、肛门也没标出,观察蚯蚓如何运动也没观察。基本上是围绕蚯蚓怎么爬出来了。这样下去可不行,不仅拖慢教学进度,学生也无法很好的学到知识,影响教学效率。于是我让学生暂停观察,再次明确观察要求,对于不认真观察的小组将取消观察资格,蚯蚓也将被收回。同时在观察活动进行时,对于没有认真观察的,离开自己小组去别的小组予以警告。让学生在有组织的环境下有序学习。经过这么一番管理后,学生基本可以认真观察,最后在汇报结果时,虽然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但可以感觉出事学生自己认真观察得到的结果。基本上整节课在我的再次调整课堂纪律后学生基本可以认真有序的学习。


因此我深切的认为科学课堂上,在观察,实验等活动进行时,教师一定要明确活动的要求,比如不可以随意离开自己小组,去别的小组观察。一定要控制自己的行为,以确保课堂活动有序的进行。在活动展开时,教师要巡视,及时控制课堂的纪律,确保教学效率。

做有意义的事!
TOP
77#

 


教育随笔二


萧山区金山小学    冯水金


一转眼,开学已有两个月,天气也渐渐转凉。再一次回顾这一个月的教学,觉得时光荏苒,时间过得好快,半个学期已经过去了。


由于身体原因,这个月在临江的活动没有参加,非常的遗憾;但是我参加了教师联合共同体的活动,听了莫旭东老师执教的《生物与环境》,周晓芸《天气复习课》,沈雅飞《天气复习课》,受益匪浅,他们层层深入,逐步剖析,对我在上这几篇课文的时候也颇有启发。第二单元《溶解》马上就要上完了,学习实验器材有限,我到银河去借了一些器材过来为学生上课,暂时克服了一下困难,但是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实验准备不够充分,不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动手试一试;学生上第二单元的热情明显比第一单元浓厚多了,学生都想参与其中。还剩下半个学期,可能有顾及不到的地方,但是我会尽量克服困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做有意义的事!
TOP
78#

 


说说你的理由


 萧山区戴村镇中心小学     李佳瑜


浙江省小学科学教学建议解读中第19条中第二小点是这样说的——让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假设时,一定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做假设时一定要符合逻辑、有一定的依据,而不是凭空想象、随意猜测。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很多时候,为了避免教学过程中不必要的麻烦,或者,说是我作为新手教师,我为了避免学生天花乱坠的进行猜测,从而影响教学的进度,教学的内容,也会存在不让学生来猜测或者对学生的一些无效猜测忽视,直接引导学生往我的思维来进行猜想。


但是,我想如果我们能有意识的训练学生提出有价值的猜想,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刚刚所说的问题,还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我们在对“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有哪些?”这个问题时进行推测时,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开始推测:(生1)摆线越长,摆动的速度越慢;(生2)角度越大,摆动的速度越快;(生3)钩码(摆锤)越重,摆动的速度越快。……而在猜测的同时,让孩子说说说说他的理由吗?为什么做这样的猜想?(生1)这里,如果摆线越和长,摆的路线越长,有的时间就越长,来回摆的时间多一些,所以我认为摆线越长,摆动的速度越慢;(生2)日常生活中,角度越大,坡度就越陡,冲下来就会快一些,那么摆的角度越大,摆动的速度就越快;(生3)日常生活中,越是重的东西下落得越快。……


其实,这些理由正是孩子作出推测时的根据,能反映出孩子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有正确的但也有错误,可这就是推测的本质。但是,也正是通过“说说你的推测理由”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活动,既能使学生避免“异想天开”,又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性思维。我想,如此就能培养学生以后在进行猜测时,都会逐步养成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作出要符合逻辑、有一定的依据的猜想,而不是凭空想象、随意猜测。

做有意义的事!
TOP
79#

 


   《浙江省小学科学教学建议》解读                            


                              浦阳镇小      高莹燕


《建议》第4条:分析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和探究水平,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学习习惯,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及班级状况等,以便分析利弊,做出预见,采取对策。


 


以三上《植物单元梳理课》为例,谈谈我对第四条建议的理解。


利用知识树导入课堂,不仅吸引孩子注意力,而且激发孩子的兴趣。符合三年级孩子的性格特点。孩子们一听说要在黑板上种树,都很好奇,所以注意力都集中了,兴趣也来了。


 选择研究材料,原本打算选择5种材料:5种树叶,樟树枝,狗尾草、水葫芦、向日葵一生的卡片。多种材料可以使知识的指向性更加明确。但是考虑到,材料太多,对三年级孩子们来说,难度太大,学生在汇报的时候,没有一个明确的载体,就显得很空,容易使课堂混乱。因此,我选择狗尾草和水葫芦这两种植物。我的考虑是,梳理课需要在运用的基础能够提升。选择狗尾草和水葫芦这两种植物,是因为孩子们已经知道狗尾草和水葫芦各自的特点,但是没有对这两种植物进行比较过。这样的比较,对孩子有一定的挑战和吸引的。而且,又可以对研究的方法进行一次回忆、运用和强化。


说起填写记录单,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有难度的。因此,我会提醒孩子们可以用简短的词句,关键字词来记录,并且提醒孩子们,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这样做可以降低一定的难度,帮助孩子们学习。


不管哪一堂课,都需要我们老师去细细思考,细细琢磨,只有用心了,了解孩子了,才能把课上好。

做有意义的事!
TOP
80#

 


简单小教具功用不简单


                             党湾一小 杨望祥


本人在执教六上第三单元起始课电和磁时,对《浙江省小学科学建议》第8条印象颇深,初步领悟了其含义。第8条讲道:器材要适合学生的学习,要突出探究活动的重点和本质。可以对教材中的设计做适当的改进,提倡开展自制教具,提高教学效率。


     本人执教该课时,在进行如何使偏转角度更大的教学环节时,一开始遇到了很大的麻烦。一开始我是这样教学的,在孩子们了解通电导线能使小磁针发生偏转的真正原因是通电导线产生了磁性(即电生磁)后,我进行了提问:前面我们已经能用通电导线让小磁针发生偏转,大家有没有办法使偏转现象更明显呢?


“大家有没有办法使偏转现象更明显”,这样的提问脱离了孩子们的学习实际,六年的孩子还需要依赖一定的形象思维,这样的学习太抽象。孩子们其实连偏转概念都不是很清晰,因为偏转概念其实已经比较抽象,偏转是指偏离直线或直的方向运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让他们再去了解偏转现象更明显的现象有点困难,本节课的难点自然也很难突破。


于是本人课前制作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小教具,并把这个小教具贴在黑板上,让它成为特别的板书。其实这样的小教具制作花不了多少工夫,课前花半个小时就能制作完成。所需要的材料也非常简单,只需要一小块废弃的地板垫,图钉,稍微硬一些的纸张等。教师在进行偏转概念教学时,只要用手轻轻拨一下纸质的小磁针,小磁针就会动起来,然后教师将这种现象定义为小磁针的偏转现象。如此教师在进行偏转概念教学时,可省去不少口头功夫。在进行后续的如何使偏转现象更明显的教学时,教师再拨以下纸质的小磁针,只要幅度比第一次大,孩子们就能了解偏转角度更大(或者偏转现象更明显)的概念。

做有意义的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