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定海区2021学年洪松专帖 [复制链接]

1#
11.15日每月研修心得体会
最后编辑洪松老师 最后编辑于 2022-02-28 15:31:55
分享 转发
TOP
2#

今天的每月研修,我们听了贾欣老师的讲座。让我感触最深的有两点:1、贾欣老师提供了一种在我看来,全新的分析教材的视角。就是分析教材中活动与活动之间的思维关系。基于对教材中每一个活动思维方法分析的基础上,设计教学。2、关注教学逻辑的重要性。贾欣老师推荐了好几本书。其中的《基于逻辑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这本书我已经读过了。厘清教材中科学概念的逻辑教学顺序是非常重要的。做到了这一点,可以使你的教学设计不偏离大的方向。
第一点:分析教材中每一个活动的思维方法。看了很多优质一等奖的视频,我总是惊叹于它们精妙、正确且近乎完美的教学设计。我总是在想,这样无比巧妙的教学环节究竟是怎么想到的。让我自己去想,怕是永远想不到。不过,我相信设计教学也是有章可循的。分析教材中活动与活动之间的思维关系,其实就是设计教学的一个方法。基于对本节课思维方法的了解,再进行教学设计,可以更有方向,更有理有据。
第二点:教学设计中的逻辑。和第一点差不多。教学设计中的逻辑应该包含了两层。科学概念的逻辑和学生认知的逻辑(教学过程的逻辑),归纳、演绎、类比的方法,我之前都有所了解。但是备课的过程中,很少真正地会从这个角度去分析教学过程。这一点,还是要继续加强。
除了上述两点,贾老师还强调了证据意识。只有可靠的证据,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对证据的要求越高。结论就越可靠。教师要成为学生探究、求证的支撑。贾老师举了几个教师提问的范例,我觉得应该要背下来。1、这个问题你们怎么看?你的观点是什么?2你希望看到什么现象,就能证明你的观点。2再加来的实验中,你们觉得哪个现象最值得关注。3、实验时间既要到了,最后两分钟把你的实验记录整理一下。4、实验汇报的时候要说清两件事情,一你的观点,二你的证据。
一个半小时的学习,我们在教研员林老师的带领下,一边听讲座,一边进行讨论,收获满满。
TOP
3#

坚持总有收获
TOP
4#

反思得不错!课堂教学就是要理清活动与活动之间的结构,把每个活动做深、做透,学生建立概念模型才能水到渠成
TOP
5#

先从教材入手,理清每课的科学思维方法,不确。
TOP
6#

     关于12月4号,在小沙中心小学举行的“渗透stem教学理念,激活学生研讨交流”主题培训的心得。
     现在看来,其实贯彻stem教学理念的课堂,就有利于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研讨交流。我觉得,制造有挑战性的情景就可以很好地促进生生交流。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也应该多提出一些经过精心设计的、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另外,我觉得研讨交流,应该并不仅仅局限于实验之后的数据汇总交流。一堂课中的任何一个时候,都可以促发研讨交流。只要是,学生对一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他孩子做出了回应,这样也可以算是研讨交流。这样想来,以stem教学理念的教学设计,就可以实现多途径、位于课堂不同阶段的学生研讨交流。
     今天,一共有四堂课。第一节是《弹簧测力计》。教学的流程主要有:1认识弹簧测力计的结构。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这是一节逻辑脉络非常清晰的技能训练课程。我觉得甚至可以这样安排第一个认识结构环节:就是出示一张标注完整的测力计结构图,给予学生3分钟的时间,自学、自己认识结构。然后让学生上台说说,都有哪些结构。其他同学,根据结构联想每一部分的功能。每个同学说说你的想法,“你觉得根据它的结构,它应该有什么功能?”其他同学思考,同意或者反驳,并说出理由。这样可能也是一种促进研讨交流的方式。
     第二节是《运动的小车》。最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这一堂课所指的“能量”就是“动能”,没有其他形式的能量。对于四年级的孩子,这样的设置才是符合其认知水平的。基于这点的基本认识,就可以从整体上控制难度。教学流程主要有1什么样的物体具有能量(动能)。2能量(动能)与速度的关系。这样看来,这节课的脉络就是变得清晰而简单。
     第三节课是我上的《运动与摩擦力》。我其实不太会上这种类型的课,注意点太多,有太多东西要背。本课的主要脉络在于:1认识到力不仅可以促进运动,也可以阻碍运动。2测量摩擦力的方法。3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在本课的设计中,我在保证科学概念的教授之外,着重突出了证据意识的培养。制造误导环节,激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思考。听了老师们的建议,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评课的环节很有意思,就好像被人一点点揭开了你心中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明明自己事先已经觉得做的很好了,但事后发现确确实实还有很多漏洞,这样的出人意料,让我觉得做教学设计就像在湖水里游泳,当你停下来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底下有多深。
     第四节是《测量降水量》。本课的流程为1:降水的定义2:如何测量降水量3:设计制作雨量器。先明白什么是降水量,再设计制作,我想是本节课的思维逻辑。在此之上,增加了stem的教学理念,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难度。我觉得这堂课要上的好,需要付出比其他课更大的成本。
     上,就是我的心得。我们在袁老师和林老师的带领下,在小沙中心小学的大力支持之下,度过了收获满满的一天。
TOP
7#

你这节课上得不错!多反思一些共性的东西,就是不仅对你这节课如何上得更好有帮助,也对其他科上得更好有帮助。
TOP
8#

2021年1月5日。
   我们在白泉中心小学进行了小学科学期末复习课的培训活动。这次活动我聆听到了三位大咖的复习课,还学习到了周燕娜名师对复习课的指导性理解。
   复习课对于我而言是非常陌生的。但是通过这次培训,我感觉自己已经慢慢摸到了上复习课的一些基本方法。三位老师的复习课,基本都是由一条线索贯穿始终。林老师在群里发的三条听课指导性问题,也为我们更好的理解复习课提供了帮助。1:贯穿课堂的线索 2学生的参与度。3促进生生交流的策略。三节复习课,都有一条共有的线索贯穿了一整堂课。这是复习课教学设计的天然策略。因为一章的知识点本身就是一个整体。教师很容易可以找到一个线索或者一个载体,承载本章的所有知识。
   虽然如此,但是三节课在学生自由度上又是截然不同的。教师给予学生不同自由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如何将自由度转化为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教学的实效度,是最有技术含量的地方。有些课堂自由度有余,参与度却不足。这些都需要教师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三节课后,市教研员陈老师的一番总结,提高了我对复习课的鉴赏能力。复习课的形式无所谓好坏,复习课的功能要处理好梳理概念和应付考试的关系。我也是正是在这个观点的启发下,想到了一种复习课的上课思路。
   在上高中的时候,老师经常上习题课。老师先将习题按照解题方法和知识点进行归类,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几道题,放在课堂上展示。通过题目,学生不仅理解了难点和重点,更提高了应用知识的能力。我想我们小学的复习课是否可以借鉴一下这样的思路。
   最后,周燕娜名师,提出了复习课三部曲的理解。对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点。1复习并不止于课堂。而是应该通过线上线下教学并行的方式,覆盖到学生的课外时间。2重做实验的必要性。这一点可能是对我启发最大的一点。我想重做实验,应该做到两点。第一:强调目的性,简化操作和器材。第二:让全班都参与进来。由此,我想又可以延伸出一个复习课的全新策略。二次实验模式的复习课。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学无止境,砥砺前行。在各位大咖的智慧指引之下,我看到了自己的浅薄,更认识到教学的深奥。希望自己在新的一年中继续进步!
TOP
9#

2021年1月15日每月研修心得。
        今天我们聆听了朱颂伟老师关于乐考的一个讲座。朱老师从四个角度对乐考做出了讲解:1评价导向。2对标思考。3探索实践。4后续策略。让我更加深入理解了关于乐考的方方面面。其实最让我深思的是乐考的意义。
        关于乐考的意义。其实朱老师已经讲了很多,我深感认同。乐考主要是为了在保护低段孩子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做出教学评价。这是考虑了低段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的考查形式。
       我想探讨的是:分别对应试卷考试形式和乐考的大环境是怎样的?这两种大环境有什么不同?乐考的形式能够对应高段的学生或者初中高中的学生。如果从这个角度考虑乐考的意义,我想一定能有不同维度的延申。试卷的考试形式,有诸多弊端。我想最主要的就是,抹杀了孩子对知识的渴望。乐考能否在保护这种渴望和好奇心的前提下,为国家选拔人才?从乐考的形式上做出改变,是方法之一。 朱老师也提到了,基于项目化的乐考。其实就是在乐考中融入了stem的理念。
        在小学的低段引入乐考,原因之一就是不强调选拔性。中考和高考中采用试卷考试的方式,主要是为了兼顾我国考生数量众多和选拔性的情况。但是其中引起的利弊就会引起我们的深思。很多孩子在小学的时候是很快乐的,但是一旦进入了初中,你就会发现他们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考试,都有读书的天赋。
        我想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或许无法解决的问题。但是也不能说完全不能解决,初高中的学校教育和考试制度不利于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那么孩子的家庭教育、父母老师的正确引导就非常重要。我想应该以此做为价值观的主次:1生命。2自然界的真理和正确的道德与情感。3考试的分数。只有让孩子认识到世间的大美,他们才可能在更高的思想层面上养成对知识的渴望、终身学习的习惯。
TOP
10#

2021.3.15
        今天我们每月研修聆听了娄立新老师关于“指向大概念的教材设计与解读”的讲座。大概念对我而言,原本是个陌生的词汇。听过娄老师的讲座,我觉得可以慢慢把大概念的思想,运用到教学设计中去。
        在“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一书中,描述了一个问题:虽然科学课程在9年义务教育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但在学校学习之外,对科学感兴趣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很多年轻人觉得科学和它们没有关系。这种情况的出现,测试和考试起了主要的作用。到了初中之后,科学慢慢变得抽象,随着学业压力的增大,科学课的趣味性,慢慢埋没在无线的题海之中。这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外部因素。如何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呢。我们老师很多也是为人父母,如何避免自己孩子也出现这样的情况。
       其实大概念的教学,就和我们的人生理想一样。有理想的人,他做的每一件事,他自己都知道最终是为了达成自己的终极理想。同样,接受了大概念教学的学生,他知道今天这节课在整个知识体系中除在一个什么具体位置,对生活有什么帮助。这和应付考试的教学,或者说单纯的概念和探究的教学是完全不一样的。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大概念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原因。
最近在备课中,我也尝试性的运用一些大概念的理念。如四下3.7比较不同的土壤一课。如何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体现大概念。首先要明白这一章指向的大概念是什么:其实就是土壤、岩石和人类的关系。例如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入:出示地球的图片,问,地球上不同的地方的土壤一样么?那肯定是不一样的。到底有什么区别呢?让我们来观察一下。这样小小的设计区别,其实就是体现了大概念的思想。当然结合本章节之间的关系,可能还需要兼顾一些其他的因素。
       总之,我想大概念的教学可以给学生一个更高的视角看待自己的学习生涯。这种教学方式直逼学生心底的世界观,久而久之,学生可能就会慢慢被改变,即使在未来的应试学习中,他们也会慢慢有了方向感。

TOP
11#

2021.3.18教研之春培训心得

3月17日我们在定海区舟嵊小学进行了教研之春的四年级新教材培训。我们聆听了5位优秀教师的单元解读和展示课,还有袁特的点评,总体感觉收获很多。

这次四下新教材,综合了旧教材的一些内容。从难度上下降了一点,在操作性上提高了,出现了一小部分新的内容。例如3.7的比较不同的土壤这一课。也是王卓梅老师的示范课。这一课看着难度不大,其实还是很有深度的。尤其是活动3,在探究土壤渗水性的实验中,除了一些对比实验的注意点之外,土壤和水的用量都是很有讲究的。想要让这个实验达到完美效果需要花一点功夫。

袁特最后的点评让人印象深刻。她结合学习进阶理论,对这两堂课进行了分析,在分析原有的学习阶梯的基础上,对两位老师的课堂提出了很有针对性的建议,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需要修改的地方。一节成功的课堂,需要有向上生长的部分就是科学概念的教授。还要有向下生长的部分,就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像一株植物向上生长枝叶,向下扎根土壤。枝叶是一时的景色,而树根是一生的保证。这个比喻非常贴切。一节成功的课堂,不应该只是让学生掌握一点点科学知识,而是应该从更高位的角度去引导学生。比如:1从科学的大概念出发。2从科学精神情感和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等等可能还有很多。这样做的目的都只有一个:就是让孩子真正对科学感兴趣,变成一个充满好奇心,慢慢促使他们形成终生学习的习惯。

同样,我们其实不能单单只做一个孩子的科学教师,而是应该力所能及地身体力行地去实践我们的教学理论。我们自己应该成为那个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对科学感兴趣的孩子~

TOP
12#

洪老师的反思联系自身,举一反三,值得学习
TOP
13#
TOP
14#

希望阅读到更多的教学实例反思。
TOP
15#

洪老师的培训心得很深刻,期待着在临海看到洪老师对《比较不同的土壤》一课的展示。
TOP
16#

4月9日小学科学教学网区域网络研修共同体成立



4
月9日,定海、临海、上虞三个区的青年教师在临海小学相聚一堂,成立小学科学区域网络研修共同体。黄申友校长、姜小卫老师,朱俊燕老师和我,给大家带来了4堂研讨课。



这是我第一次在舞台上上公开课,从选题到备课到试课,最后上课,一路走来,收获很多很多。



第一:上课当日的感想。由于《比较不同的土壤》一课材料很多,早上到了会场之后,我就一直在后面准备器材。前面的两节课基本没有听到,非常可惜。关于自己的那堂课,总体感觉还是不太满意。每次公开课上完,上得好坏,其实自己是有感觉的。一堂课酣畅淋漓地下来,自己的情绪得到了出发,孩子们收到了感染,这无疑是一节成功的课。但是这一次却出现了很多小状况。事后,细细想来,其实都是可以避免的。



在研讨过程中,有2个小组的结果是错误的。我在指导学生活动的时候就发现了,这时我突然觉得有点紧张,因为,3种土壤的区别,是很大的。之前的试课中,基本没有出现什么不同的结果。在统一全班结果的时候,处理得不是很好,课后我也总结了处理方法,下次一定会做的更好。至于出现,错误结果的原因,在于我的失误。在准备材料的时候,我忘记松土了,导致壤土的现象和黏质土区别不大。导致错误结果的第二个原因是,在舞台上的学生很拘谨,他们不敢把看上去很脏的土壤放在手中团揉,虽然每一个小组配了一个水槽洗手,但是用处还是不大。学生不敢尽情地感受土壤,就导致他们对黏性的感受不明显,导致个别小组,结果出错。我想,下次我一定要亲自演示一下,亲自把土壤放在手中团揉,再洗手,这样可能就能感染学生,使得他们愿意去接触土壤。



第二:备课试课过程中的感想。三种土壤都是我在山上采来的。通过这次上课的经历,我明白了什么是教学相长。本来我对土壤,不甚了解,在这次备课过程中,我加深了对各种土壤的了解,我知道什么地方会有什么样的土壤。同时我也发现,实际生产生活中,与课本介绍的情况是不同的。如,农民的耕地其实大部分都是黏质土。农民们会在黏质土中混一些大石块,加强土壤的透气性。因为黏质土的保水保肥能力很好,这也是农民首要考虑的因素,他们会经常松土,来客服黏质土不透气的缺点。



试课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3.7比较不同的土壤,是真的难度很大。记得刚选完题,我觉得3.7还是一般的,不难也不简单。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慢慢感知到,这一课中有很多难点。起初,觉得土壤的获取是最难的,后面土壤搞定了,我又觉得教学过程是比较复杂的,再后面教学大致过程确定了,我又发现研讨是很难的。最后我发现,研讨的问题,一定要设计得有层次,通过一次次地追问层层递进。学生在说出自己的结论的时候,他是知道所以然的,但是没有老师的追问,这样的思考是潜意识的,教师适当的追问,可以使学生的隐性思维外显出来。这样研讨的深度就增加了。追问设计的越深刻,研讨也就越深刻。



回到定海之后,我自己又总结了原因,我想课不能白上,错不能白犯,下次一定会做得更好,更出色。

TOP
17#

洪老师年轻有为,课堂大气活泼,注重思维的提升
TOP
18#

回复 17楼戚调菊的帖子

从戚老师的讲座中获益良多,向戚老师学习!
TOP
19#

每节公开课的背后一定有艰辛的付出,一定有感人的故事,一段心路历程,一定有满满的收获。洪老师的课上得很大气,受益良多!
TOP
20#

4.15每月研修。

今晚我们聆听了方亚琴老师的基于小学科学教材的项目化学习设计和实施的讲座。


1
项目化学习的优点和必要性。项目化学习是优化教学方式的一种渠道。项目化学习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的教学。传统课堂是重教轻学,重记轻用的,学生的学习没有主动性,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是一种知识导向的教学和学习。而项目化学习的出现,就可以改善目前传统教学的弊端。


2
项目化教学设计有一些基本要求。方老师出示了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项目化学习案例的征集要求,具体地说明了项目化教学设计的要求。给我印象深刻地就是以真实情境为背景,在实践活动重解决相关问题的方式。其实只要按照这个要求去做,孩子们一定是非常感兴趣的。那么,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自然愿意像专家那样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我觉得做到这两点是最关键的。


3
项目化学习的教学准备。项目化学习按照规模可以分为:微项目、小项目和大项目。方老师介绍了三种项目的应用环境,让我启发很大。方老师给了很多基于教材的项目化学习设计和实施的案例。如:做个天气预报站,点亮小灯泡等等,这些都给我们日常的教学改良提供了范例。



以上3方面,是我觉得让我收获很大的地方。

TOP
21#

洪老师的课很精彩,洪老师的学习很用心,大赞!
建议洪老师在专帖的第一帖中做个目录,可以的话加个学期或者年份!
TOP
22#

在舞台上的学生很拘谨,他们不敢把看上去很脏的土壤放在手中团揉,虽然每一个小组配了一个水槽洗手,但是用处还是不大。学生不敢尽情地感受土壤,就导致他们对黏性的感受不明显,导致个别小组,结果出错。我想,下次我一定要亲自演示一下,亲自把土壤放在手中团揉,再洗手,这样可能就能感染学生,使得他们愿意去接触土壤。

洪松老师 发表于 2021/4/14 13:32:51


老师有点小紧张,师生互动,教师的现身说法比所有的言语更有力,期待洪老师下次精彩的展示!
TOP
23#

回复 22楼酸牛奶的帖子

感谢朱老师指导!继续加油,进步!
TOP
24#

4.19
    今天我们在育华小学,举行了工作室活动。
   上午的两堂课,观察土壤和比较不同的土壤。这两节课都从整体上对教学过程做了探究式的改进。
观察土壤,滕老师贯穿的一条线是:找到证据证明土壤的各种成分。整堂课以此为线索展开,在聚焦阶段,需要学生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猜测,并追问理由。这里我想,应该要让学生多说,最好能说几种不易观察到的,或者不存在的东西。第二阶段,通过观察找到存在的证据。这里就有观察的层次,看闻摸捻到放入水中,不仅有顺序的关系,还有由浅入深得层次。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知道不同的物质存在的证据的观察方法是有所不同的,有些不易观察的物质,是要用更深刻的观察方法。
比较不同的土壤一课,王老师的整堂课通过成分不同,土壤不同,最后根据植物的需求,从成分的角度改良土壤。王老师通过视频解释渗水性,是本课的一大亮点。本课的研讨是重点,王老师通过结论与证据的联系,指导学生研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下午屠老师和杨老师合力我们带来了制作一顶帽子的stem课例。整堂课的思维线是从介绍帽子,明白帽子的结构,按要求设计帽子,交流设计,改进,制作的步骤进行的。stem项式学习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孩子们的明显更乐于参与到这样的课堂中来。

   最后,袁特带来了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施的讲座。用高阶策略带动项目化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持续探索驱动性问题。重视:设计、评价、迭代的stem项目式学习。
TOP
25#

4.28区优质课评课活动体会
   4月28日下午,我们在舟嵊小学举行了区优质课评课活动。林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以收集证据为目的的实验教学》讲座。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激发学生探究主动性的方法,这次讲座正好在这方面给了我很大启示,感觉切中了关键点,收获很大。
   首先,科学实验活动不等于观察活动。其主要区别在于,科学实验活动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而通过科学实验收集证据而进行的活动。一个合格的实验活动,学生应该要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而不是教师灌输式的讲解实验的要求。学生不理解老师为什么要我这么做。
   第二:林老师结合具体课例讲解了有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和值得我们反思的错误。在一节课中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一节课时间有限,需要突出重点,有些课强调实验方案的设计,有些课则注重研讨交流。这本次优质课比赛中,出现了很多优秀的课例,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第三:林老师以《昼夜交替现象》为例做了以收集证据为目的的教学设计。这一节课,重点放在了小组讨论和全班研讨的环节。从揭示课题到交流想法,林老师都做出了具体的指导,让我收获很多。
TOP
26#

在研修体会中进步,继续加油!
TOP
27#

2021年5月16日每月研修心得
   今天我们聆听了郑永春老师关于火星的历史、文化与科学的讲座。讲座从四个方面讲解了有关火星的知识。1火星的讲解。2世界各国探测火星的征途。3火星上可以种土豆么?4火星,中国来了。
聆听了科学家的讲座最大的感受就是自己的知识实在是太匮乏了。郑老师从周一到周日的英文名称联系到金木水火木日月,让我打开眼界。我对星象不是很了解,现在的城市大气质量没有以前好了,晚上想在城区好好看看星空的机会也是很少,所以除了北斗七星,自己很难分辨出其他什么星星。
黑格尔说过:一个民族总要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而人民教师正是培养这些人的人。从哥白尼到开普勒到伽利略,再到现在中、美两国的火星车,人类对宇宙的好奇和探索从来没有中止过。
郑老师最后讲解了中国的火星探测工程。天文一号包括了环绕器、着陆器和火星车、雷达等。天文一号通过一次任务,实现了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在环绕火星三个月之后,着陆器进入火星大气层,完成了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成功着陆。祝融号火星探测车,将在火星表面完成3个月的探索和研究。
和一线科学家零距离的沟通,让我收获很多,获益很多。今天这样的讲座,其实可以回放给孩子们看,我们作为教师都深受震撼,这样的讲座一定会点燃孩子们心中对自然的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TOP
28#

回复 16楼洪松老师的帖子

洪老师的反思很深刻,学习了,尤其是你说到的要去感染学生,研讨要有层层递进的追问
TOP
29#

回复 11楼洪松老师的帖子

洪老师对袁特的学习进阶理论,理解的很到位
TOP
30#

回复 20楼洪松老师的帖子

看了你的心得体会,我在反思,有时候学生对课内的一些实验不太感兴趣,是否可以解释为没有以真实情景为背景,没有让他们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生活联系不大造成的呢,所以方老师的这个基于教材的项目化学习设计还是很有意思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